幸福讀後感【推薦】

來源:文書谷 1.9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幸福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幸福讀後感【推薦】

幸福讀後感1

“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少。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時,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説,原先我見過她。”

“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振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

是的,幸福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麼難以得到,然而,當幸福來臨時我們卻總是沒有察覺到。不要等到幸福走遠之後再去回味幸福。所以,要時刻提醒自我學會感受幸福,學會享受幸福的時刻。學會活在當下。

父母的關愛是一種幸福,朋友的'惺惺相惜是一種幸福,在閒適的午後品讀自我喜歡的一本書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要提高對於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活力地享受每一分鐘。據科學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結果比無意注意要好得多。”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對自我説:這是春天啦!心裏就會泛起茸茸的綠意。”

“幸福的時候,我們要對自我説: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我們。”

提醒幸福,增加自我的幸福感。給自我多一些幸福的機會,要記得——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記住對自我有恩的人。

不要焦躁,學會坦然。

學會理解自我不感興趣的東西,有時候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學會讚美別人。

學會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學會換種角度思考問題。

堅持一顆好奇的心。

經常回憶幸福的時刻,堅持幸福感。

幸福讀後感2

我們大家都渴望幸福,但有時,卻不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其實,我們就生活在幸福之中,就看你有沒有一顆善於捕捉的心靈。

《提醒幸福》這本書通過一些平凡的小事來告訴人們什麼是幸福,並提醒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説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看得見的恐懼和看不見的'恐懼始終像烏鴉盤旋在頭頂。”的確,假如我們在人生中只看到巨大的苦難,那我們的人生將是多麼的灰暗。因此,我們應該多多感受幸福!

什麼是幸福呢,我在看本書之前,也是一直弄不明白,甚至經常抱怨課業負擔重、玩的時間少,跟同學鬧了彆扭、捱了老師批評……似乎整天都是不愉快的事情。《提醒幸福》中,多次解釋什麼是幸福。作者在書中説“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很幸福因為我們很健康;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勇敢的人依舊會笑着説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我們連心也不存在的時候,那些宇宙最優秀的分子會對宇宙大聲説,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

原來,幸福這麼簡單!

那對我來説,什麼是幸福呢?那就是在我生病的時候,家人給我的温暖。記得我前段時間長了闌尾炎,一直吐黃水。迷糊之中,我看見爸爸媽媽的眉頭一直沒有展開。我被確診闌尾炎時媽媽都快哭了。知道我生病,許多親朋好友都打電話來問候我。那時我在心裏告訴自己,你是幸福的,因為還有這麼多人愛着你,關心你,你一定要時刻謹記你是幸福的。

“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本來是一則笑話,但是當你仔細想想這句話,就不難發現,這,其實也是一種幸福啊!所以,讓我們享受平凡中的幸福,提醒幸福,珍惜幸福,快快樂樂的活下去吧!

幸福讀後感3

有一次我去書店看書,正當我快速掃視書架時,我看到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吸引了我。我用手輕輕地翻開書,剛看了一篇文章,我就深深陶醉其中。這本書既不像歷史書那麼枯燥,又不像文言書那麼難懂。這本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告訴我們了許多道理,十分值得我們來看。

在這本書裏有幾篇讓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其中一篇是《給我一粒脱身丸》。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李瑤瑤。文章開頭先講了學校讓同學們每人各捐5本書。每一個班級都要有一位圖書管理員,李瑤瑤主動報名擔任了她們班的圖書管理員,並且每天中午要在閲覽室讀書。有一次檢查團突然來檢查,這讓李瑤瑤措手不及。但當檢查團對李瑤瑤提問書好不好看?哪裏好看?我又覺得李瑤瑤十分鎮定自若,她讀書讀得很細,將書裏的知識充分的吸收了。也巧妙地反問了檢查團的人。不得不説她很厲害。

在生活中,我們也讀了很多書。但我們讀得囫圇吞棗,絲毫不明白這本書告訴我們了什麼意義,只是將這本書看了一遍,並沒有思考。看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讀書就應該慢慢的,細細的去品讀。看不懂的地方要多讀幾遍,也可以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這樣才能吸收書中的知識,通過讀書來增強自己的學問。要不然讀書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本書是畢淑敏寫的《提醒幸福》,才讀了一個故事就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想真這本書真的'十分有意義,而且不枯燥,很吸引我們。而且這本書在描寫上也有很大的特點。它着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通過心理描寫讓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所以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它能讓更多的人懂得道理。

幸福讀後感4

如果單身的時候我讀這本書,會覺得他過於自我,會誤導一大批年輕人放棄原有的工作,去追求所謂的自由和夢想。而此刻讀它,卻像是聽一個朋友訴説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尊重任何人的生存方式,那是他的自由,我不仰慕,也不鄙視。因為我也身在其中。你想怎麼活,用哪種方式度過此生,都是你的自由。換做以前,可能又會長篇大論一番,現在真的不會了。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成熟---包容一切存在。

我也擔心有一天我就這麼無名的離開了,所以,想每天記錄一下。可以聊聊幾字,也可以通篇作文。不管哪種,都是證明存在的方式。

都説有了孩子會讓自己的'生命更完整,我也覺得是。以前真的很任性,現在做事都想着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不管做什麼,我都會想着我是個媽媽,是個妻子,我不僅僅要做孩子的榜樣,還要活得精彩。與其對老公喋喋不休,不如親身做事去影響他。不管老公有沒有改變,至少自己越來越好,不是嗎?

任何人都可以過得幸福,只是有些人不喜歡改變,固執的守着自以為正確的生活方式。當然,他以為這就是對的。我喜歡讀勵志故事,或許自己未經歷過,看別人就很傳奇。不知道歷經苦難之後,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不是就會平和很多呢?

聽別人故事,品自己人生。

幸福讀後感5

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天氣剛有一絲風吹草動,媽媽就説,別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識了一個朋友,爸爸就説,留意他是個騙子。你取得了一點成功,還沒容得樂出聲來,所有關切着你的人一齊説,別驕傲!你沉浸在歡快中的時候,自己不停地對自己説:“千萬不可太高興,苦難也許立刻就要降臨……”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看得見的恐懼和看不見的恐懼始終像烏鴉盤旋在頭頂。

在皓月當空的良宵,提醒會走出來對你説:注意風暴。於是我們忽略了皎潔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風暴來臨前的一切準備。當我們大睜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時,風暴卻像遲歸的羊羣,不知在哪裏徘徊。當我們實在忍受不了等待災難的煎熬時,我們甚至會惡意地祈盼風暴早些到來。

風暴最後姍姍地來了。我們悵然發現,所做的準備多半是沒有用的。事先能夠抵禦的風險畢竟有限,世上無法預計的災難卻是無限的。戰勝災難靠的更多的是臨門一腳,先前的惴惴不安幫不上忙。

當風暴的尾巴最後遠去,我們守住零亂的.家園。氣還沒有喘勻,新的提醒又智慧地響起來,我們又開始對未來充滿恐懼的期盼。

人生總是有災難。其實大多數人早已練就了對災難的從容,我們只是還沒有學會災難間隙的快活。我們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覺苦難,我們太忽視提醒幸福。請從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嗎?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騙上當……提醒榮辱不驚……先哲們提醒了我們一萬零一次,卻不提醒我們幸福。

也許他們認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許他們以為好的東西你自會珍惜,犯不上諄諄告誡。也許他們太崇尚血與火,覺得幸福無足掛齒。他們總是站在危崖上,指點我們逃離未來的苦難。但避去苦難之後的時刻是什麼?

幸福讀後感6

初讀《提醒幸福》這本書時就像咖啡一樣,看似苦澀,但小口小口地回味,舍齒間散發着一種淡淡咖啡獨有的芬香。作家畢淑敏用自己涓涓如流水的文筆,將自己對於自然、生命的崇敬合成一杯上等的黑咖啡一般的書。在這本文集中,我最有感觸的還是《一釐米》這篇文章。

小也的媽媽陶影,她是一位有着很多缺點的母親,當小也不在身邊的時候,她會逃票。雖然家庭條件不怎麼寬裕,但她仍然儘可能為小也創造順利成長的條件。在《一釐米》這個故事裏,因為小也很高超過一米一一釐米的原因,陶影與檢票員發生了爭執,原本她是可以跳起來像潑婦一樣和檢票員吵架,但為了在小也面前挽回自己的尊嚴併為了給兒子做示範,避免給兒子成長帶來負面效應,便拉着小也的手沒進廟,但她卻十分在意小也沒進寺廟受到的心理傷害。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不久之前,我與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路上車不多,但菜市場門口那條街上幾乎停滿了車,中間留下的距離只夠兩車勉強通過。這時我和媽媽看見前方不遠處有一輛車剛好準備倒出來,媽媽便等候在那裏,等待這輛車倒出後,將自己的車再倒進去,但媽媽正在倒車時,從後面開來一輛車,不由分説就搶佔了那個停車位。媽媽搖下車窗對那車裏人喊道:“我在倒車,你怎麼就佔了我的.車位。”那人徑自打開車門,瞥了媽媽一眼,説:“誰知道你在倒車。”撂下這一句話,扭頭就走了。媽媽轉過頭看了我一眼,我能從她的眼神裏讀出憤怒以及和那人決一死戰的神情。但她像陶影一樣選擇了忍耐和沉默。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想,天下的父母親應該都是這樣的吧!他們時時刻刻在子女面前維護自己身教重於言教的形象,以給子女作為良好的示範。這或許也是一種無聲的愛的表達吧!

幸福讀後感7

國慶前夕,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摞書,多數都是散文集。有董橋的《絕色》,有張愛玲的《流言》,有梁實秋的《閒暇之處才是生活》,有蔡瀾的《霧裏看花》和畢淑敏的《散文精品》等。我泡了杯茶,漫無邊際地翻閲着。不經意間,一個趣味的標題躍進了眼簾,引起了我深入閲讀的慾望。那是畢淑敏寫的《提醒幸福》。

畢淑敏寫道:生活中我們經常被提醒或提醒別人,如注意滑倒,注意上當,注意感冒,注意安全……災禍在關心的口吻下成了提醒的“專利”。很多人對未發生的不幸投入了太多的關注,而獨獨不見提醒幸福。

幸福也需要提醒嗎?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它像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是需要不斷地訓練的。”

讀到這兒,我的心也被震顫了。回顧人生中的一些時光,我常常會想,如果當時如何如何,那是多麼的美妙啊!留有這些遺憾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就是自我的忽略和無人提醒嗎?

幸福往往是朦朧的,當幸福悄悄的來臨時,我們有時會看不清也不珍惜,腳步匆匆的不知在忙些什麼。

幸福多數都是平凡的。常常提醒幸福就能發現普通生活中的.美。豐收的季節,要提醒先燒一鍋香噴噴的新米飯,而不是留着災年備用;唱歌跳舞時請提醒盡情享受音律和宣泄之暢美,垂垂老矣後的生活不用此刻擔憂……

幸福的時刻需要提醒自我和親朋好友,活力地享受每一分鐘,並儘可能地調動已有的資源做一道加法。如提醒奢侈一把,提醒痴狂一回,提醒不要節儉,提醒過了這村沒有這店,提醒用相機或文字留下那難以復原的開心片段,讓歡樂長久地伴隨,讓幸福永存胸中。那豈不是擁有了更多的幸福!

讓我們逐漸地從提醒災禍的慣性中分出一些注意力來提醒幸福,充分享受分分秒秒的幸福時光。

幸福讀後感8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書中介紹了作者的一套獨特而新穎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躍兒老師經過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經驗結晶。讀後,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到底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覺得我也是"兇手"之一。

反思一下自己吧!總是心裏想着要把學生們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要寬容、大度、理解、尊重,想和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可是一遇到事就心口不一,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或是上課不聽話,再或者不遵守紀律時,我總不能靜下心來和他們交談。一個產品報廢了還可以重做,一個人的一生是不能經歷這樣的過程的。我應該把幸福還給孩子們,不能因為我的一句話而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將來成為一個"廢品"。要時刻用愛心關注孩子們的成長。這讓我想到,要做一個合格的菜農,首先,要給菜苗生長空間: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時候就一定要出現在它的面前。在關注與放手之間把握分寸,這就是種菜的祕密,也是教育的祕密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實在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教育的難點不在於有沒有現成的.方法,而是在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只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講:藥無貴賤,醫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者貴,説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李躍兒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師、家長)是造鞋人,只有他們瞭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感到幸福。

幸福讀後感9

活着,太忙或者太閒,煩心的事情太多又或者想要的不能滿足,總會反覆糾結、折騰……

剛看完一本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裏格曼的《真實的幸福》,他指出人都不願糊里糊塗過一生。午夜夢迴,躺在牀上想自己的生活如何才能不要這麼多煩心事,如何才能更幸福,而不是迫於無奈的一天天努力減少痛苦。每個人都有他固定的幸福範圍,就像減肥,有嘴碼子喊喊的',有真狠下心來減掉的,可我覺得心情舒暢了之後,減掉的肉肉幾乎都會找回來。有句話説的很好,沒有幸福感的人,不會感到長久的幸福;而有幸福感的人也不會感到長久的不幸。呵呵,這就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哲學。

我們如何能夠快樂?我們如何才能真的感受到幸福?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塞氏幸福法則”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未來不會像你想象,抓住現在的幸福。

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幸,能否幸福,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面對不幸的能力。如果時空逆轉回到最想要的過去,回到不幸發生前制止它,可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能做的只有積極面對,只有比拼我們面對不幸的能力。不幸,是弱者的災難,是強者的墊腳石。強者面對不幸的能力可以是壞事變成好事,使自己從不幸中吸取教訓,從而成熟、成長。

幸福讀後感10

“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少。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時,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説,原來我見過她。”

“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振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

是的,幸福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麼難以得到,然而,當幸福來臨時我們卻總是沒有察覺到。不要等到幸福走遠之後再去回味幸福。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學會感受幸福,學會享受幸福的.時刻。學會活在當下。

父母的關愛是一種幸福,朋友的惺惺相惜是一種幸福,在閒適的午後品讀自己喜歡的一本書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要提高對於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鐘。據科學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結果比無意注意要好得多。”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説:這是春天啦!心裏就會泛起茸茸的綠意。”

“幸福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説: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我們。”

提醒幸福,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給自己多一些幸福的機會,要記得——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記住對自己有恩的人。

不要焦躁,學會坦然。

學會接受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有時候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學會讚美別人。

學會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學會換種角度思考問題。

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經常回憶幸福的時刻,保持幸福感。

幸福讀後感11

通過閲讀《這樣做,教師更幸福》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做一名有愛心的老師。

作為一個教師,不但要擔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思想健康、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要用愛心去澆灌每一株幼苗,把他們培育成參天大樹再去為更多的幼苗遮風擋雨;要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門,因為每一扇門的後面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

我們接觸到的是一羣渴望接觸社會卻又缺乏對社會的真正認識和了解,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的學生,他們熱情但又衝動、好學但又迷惘,他們需要我們用真誠的愛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來指引他們學會做人,學會處世。我們所給予他們的不能只是數字化了的知識,更要是一種能力,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一種觀念,一種做人的觀念,生活的觀念;()是一種操守,一種對人對事的操守;更是一種意識,一種愛的意識,責任的意識!

愛是打開學生感情大門的鑰匙,當學生知道你是真誠地熱愛他們時,他們的感情大門、智慧大門才會向你敞開。全身心地熱愛學生,即是師德。很難想象一個對教育工作毫無興趣的人,一個見到學生就心煩的人,會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學工作,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愛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前提條件,這在教師成長過程中,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幸福讀後感12

什麼是“愛”,大家都知道愛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的感覺。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當你為了追求某些東西,一直在匆匆忙忙的趕路。你根本沒心去欣賞途中的風景。只把自己所追求的事情放在心上。你一個勁的跑啊跑,在不知不覺間你已經疏忽了家人、親友,等到你發現時已經太晚了。就像在大家的生活中有無數個比你低級的人在你身邊。但你有去關注着他們嗎?直到你翻開《愛的幸福》這本書時,你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

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真得很敬佩書中的那些人。為了別人,而放棄自己、犧牲自己.只有這樣做了才會有回報.有一篇讓我感觸最深。

這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老奶奶,專門幹農活,所以把自己的手弄得髒髒的,她的孫女因此而討厭她的奶奶。有一次開家長會,小女孩的爸爸媽媽又不在這裏,但小女孩不好意思讓她奶奶去。小女孩的奶奶知道後想盡了辦法要把自己的手弄乾淨。小女孩知道後傷心地流下了淚水。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愛吧,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這位小女孩長大以後,一定會回憶這件事吧.

我們每個人要有愛才有回憶。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回憶生活中美好的片段、回憶你以前用愛做的每一件事情。回憶會讓你的生命變的有意義。你需要回憶嗎?如果你需要就從現在起,就用愛做每一件事情吧!這樣才會有有價值的回憶!

幸福讀後感13

在讀完《交換幸福》之後,我的心裏充滿了愛,充滿了感動。故事主要是説:作者洪梓博希望能與汶川的小夥伴交換幸福。因為他明白,自己擁有了太多太多,媽媽的呵護,爸爸的關心,老師的教育,朋友的真誠。。。。。。梓博希望把這些幸福送給汶川的孤兒,讓他們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重温以前的快樂時光。只要能減少他們的哀傷,減少他們的痛苦,增添他們的快樂,小作者梓博都願意做。最後他總結,災難只會讓我們勇敢面對未來!

是的,xx“5。12”大地震擊碎了所有災民的心,他們永遠會記住失去親人的悲痛,失去家園的寒冷。用我們的幸福去交換他們的不幸,或許,真的能打開他們的`“悲痛之窗”!

從現在起,我也想交換幸福!雖然我每天也要彈鋼琴,讀“劍橋“英語,做“奧數”作業,練書法。。。。。。但我相信汶川的小夥伴也同樣願意。

單憑我一個人的能力,只能救助一個汶川的小夥伴,要是整個班級,整個學校,整個城市,甚至是整個xx省,一起與汶川的小夥伴交換幸福,那該多好啊!

如果真的是交換了幸福,當我被壓在廢墟當中時,會哭天喊地嗎?當被醫生叔叔用針刺痛了我的身體時,我回大哭大鬧嗎?當面臨這種種情況時,會變得脆弱嗎?不!正如小作者梓博所説,災難只會讓我們勇敢地面對未來!

或許事實不允許我這樣做,所以,只能為汶川的小夥伴許下這個願望:交換幸福。期待着有一天,奇蹟會出現,我與汶川的小夥伴交換幸福!

幸福讀後感14

此書説是散文集,大概也算得上本心靈雞湯式的讀物吧。一個心理醫生概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漫談自己的人生感悟。

書名叫做《恰到好處的幸福》,恰到好處就大致相當於我們所説的中庸吧,不貪多,也不少,恰到好處,剛剛好。它是一種哲學和藝術的.結晶體,代表着一種豁達和淡然。

全書分為45個小節,總結起來就是要認真尋找幸福,真誠待人,珍惜感動,對自己誠實,面對泥沙俱下的生活,要樂觀的面對,多讀書少抱怨。不要隔斷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否則就很容易抑鬱。記得告訴我們自己“我很重要”,人生難得糊塗,提醒自己幸福的所在。使自己變得柔和,保持單純,為生命找到意義。憂傷煩躁時在紙上寫下自己原因,探求自己的內心,與閨密分享自己的心情,快樂翻倍,痛苦減半。學習,旅遊,鍛鍊身體,追尋幸福。作者以燭光般温暖的文字引讀者穿過漫漫長夜,把“幸福”作為一種正面的人生價值提出,教你構建合理期望,學習面對幸福把握尺度,在慾望和現實中找到平衡,收穫豐碩愉悦的幸福人生。

我對於心靈雞湯式散文書記的印象,就是矯情外加站着説話不腰疼。其實我總覺得很多大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只是所處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不盡相同所以處理的方式也多有異同。比如平淡安穩就是福這個道理你説誰不懂?可社會就是沒有這樣的價值觀。一碗雞湯喝進去能有多少滋補的效果實在不好説。所以留下的印象也不會很深刻,合上書本,能記住的大概也不多吧。但是這也不恰好就是讀書的意義嗎?哪怕只有一句受益匪淺,也是值得的。

幸福讀後感15

春風徐徐,草長鶯飛的四月天,我翻開《牽手幸福Ⅱ》,探尋幸福的密碼。幸福是人們亙古至今的渴望與追求,可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領悟幸福的真諦,開啟人生的幸福之門?

《牽手幸福Ⅱ》從六個方面理性地、科學地論述了什麼是幸福?幸福在哪裏?怎樣感知幸福?怎樣創造幸福?怎樣珍惜幸福?怎樣分享幸福?怎樣才能一生幸福?為了幸福,怎樣面對苦難和挫折?怎樣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這本書通篇以幸福為主題,細細品讀,就像一次小小的心靈旅行。書中古今中外的經典事例,以及字裏行間藴含的人生哲理,發人深省。

這本書主張幸福是個人的主觀體驗。也就是説,不在於怎樣獲得幸福,而在於怎樣感受幸福。倘若一個人心中渴求的東西太多,反而不容易感覺到滿足。

對此,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團隊曾對40多個國家進行專項調查,結果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高,而一旦國民購買力翻了一番,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例如一個飢腸轆轆的人在吃第一個麪包的`時候感覺無比香甜,吃第二個麪包的時候感覺滿足,吃第三個的時候感覺飽脹,繼續吃第四個、第五個感覺是負擔,最初的幸福感蕩然無存。這就是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它説明了細小的幸福,簡單的快樂,與物質財富、金錢和權位的累增無關,幸福與我們的心態息息相關。

人生短短數十載,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豐滿?這本書給出了答案:要坦然從容、認識分明、取捨明智,要學會放棄,學會減負,學會分享,學會包容,在學習中更好地完善、修正、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