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1

尋找寧靜——讀《瓦爾登湖》有感

那兩年,時光像一條清澈的溪流在他的生命裏留下深深的印記。

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沐浴着冬日陽光的鋪滿松針的小徑,那些在清澈湖水裏遊弋的銀色鱒魚;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花季:那些春末夏初時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還有那道湖面上架起的神奇虹橋,那串掛在屋檐下的晶亮冰凌。當然,他一定會記得在田埂上揮動鋤頭的日子裏,汗水順着臉頰淌下,他看着它融進土地,內心生出滿足愉悦的情緒;在悠然盪漾於湖面的午後,他伸手輕輕撥動碧綠的湖水,一隻細長的蟲子擺着身子驚慌地跑開了。

梭羅,我念着他的名字,撫摩這本《瓦爾登湖》,感受到一種令人震驚又無比神奇的力量。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他用兩年的光陰離羣獨居,以證明人類實際上只需要最簡單的物質資料即可過上正常而充實的生活。梭羅,他於簡單的生活裏尋覓着寧靜,他心如明鏡,漣漪不起。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淡定從容,是一次思想崇高的涅槃。可是,這位哲人的名字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夠記起?

或許,物慾橫流的當今,人們已經遺忘了阿卡德米學院的林蔭道上,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關於“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世的幸福”的爭論;人們也許不屑於“荒山野屋間二三素心之人培養之事”的成就境界;人們也許偶然聽到“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時低頭一陣輕愁,終究還是匆匆而去。

是繁華的現代都市生活迷失了我們原本明澈的雙眼,是喧囂嘈雜覆蓋了樸實和諧的自然之音。燈紅酒綠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不安的靈魂遊走在寂寞的都市裏。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還有人忙碌地奔走,卻陷入更茫然的空虛。我們在紅塵裏沉浮,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是何物?為何眼前總有漫天塵埃?

茫然間,窗外有一陣清風拂來,吹開桌頭《瓦爾登湖》的書頁。有一股油墨的芳香襲來,我一聲歎息,彷彿這一聲歎息可以減輕我思索不得的`苦惱。低下頭,細細撫摩着右手粗糙的繭,恍惚中,才想起自己竟快過了十八個春秋了。為名次痛苦過,為富足得意過,卻終究未能參透生活的真諦。我望望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們,準不是在為更舒適的生活忍受着壓在肩上的沉重擔子?(範文網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關注心靈太少,所以,我們註定渾渾噩噩地走在路上,尋不得片刻寧靜。

一千多年前,一個人寫下這樣幾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峻的面容像是佛龕上盛開的白蓮,朗朗的聲音清泉般滋潤世人燥熱的心田。他就是中國禪宗道統繼承人第六代祖師慧能。若有這樣一份境界,縱然山崩海摧,沙起雲行,總得一份超然清幽。縱使在霰雪無垠的冬季,縱使哲人的腳步聲已經遠去,我依然記得瓦爾登湖碧綠、深幽的平靜湖面。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2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3

“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並不能帶來心靈的純潔和淨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豐富人的內心。”“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讀罷美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梭羅偉大的著作《瓦爾登湖》,作者這兩句精闢的言辭一直在我腦海中停留。

1845年春天,心傲孤遠、風華正茂的梭羅,借來一柄斧頭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幾乎不藉助任何現代文明的幫助,完全依靠着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他雖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者從政成為明星,而是平靜地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着非常簡樸、原始的生活。在這期間,他如飢似渴的閲讀,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努力的寫作,終於完成了《瓦爾登湖》。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閲讀《瓦爾登湖》,我們時刻感受到作者對湖光山色景物的細緻描寫;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和小動物的憐愛。由於他對東方哲學思想的深刻研究,作品中還不時閃爍着東方哲學的智慧,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德不孤,必有鄰”等。

當然,他給予我們最大的震撼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嚮往和推崇,啟發我們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義。“當你最富有之時,卻是你最貧窮之日。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錯誤。你縱然是貧窮,也要喜歡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擁有喜悦、開心、榮幸的時光。黃昏的霞光照耀在濟貧院的窗台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户一樣耀眼奪目。”這樣的語句閃爍着人性的光芒,讓你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曾經有一個私企的老闆問我,“曾經我以為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能夠幸福了,可如今我已經擁有很大一筆財富,可為什麼我一點都沒感覺出來幸福呢?”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一項研究發現,快樂不是銀行中的鉅額存款、高速跑車和品牌服裝,而是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麗。當被問及最重要的快樂是什麼時,20xx名受訪者中有22%的人選擇了歡笑,緊隨其後的是與知心朋友共進美食(佔總人數的21%),擁抱以19%的比例名列第三。其他名列前10位的快樂還有:太陽照在臉上的感覺、讀一本好書、沿海難漫步和蓋乾淨的牀單入睡,以及看日落、翻閲老照片追憶往昔和聞到剛修剪過的青草的氣息。是的,温暖的陽光與自由的時間對於我們人類來説是共有的、平等的,也許是最大的財富。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述的那樣:“門前那早春的積雪同在消融。我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譯者徐遲先生這樣評價《瓦爾登湖》。朋友,如果你還在為找不到生活的真諦還在追求幸福,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捧着它,像梭羅那樣尋找簡單的快樂,你的人生會因為簡單而快樂!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4

記得,歌德曾説過:“讀書,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説話。”誠然,讀上一本好書比一座燈塔,指引人們在汪洋大海中安全飄過驚濤駭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燈下面,靜靜地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一切的喧囂都變成了過眼雲煙。心中只有美麗、純潔……

《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梭羅於1817年生於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就是因為茶葉事件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個小鎮,他亦是人類不抵抗運動的先驅,現代環保主義的鼻祖。梭羅認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紀(1848年)幹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頭,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後每年勞動6周,其餘時間用來閲讀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動手獲取,這樣在湖畔生活了兩年,之後將湖畔生活寫成了被稱作超驗主義聖經的《瓦爾登湖》一書。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並非很大,但隨着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迴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據説,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着4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讓許多人至死仍然極為痴迷。

在我還未接觸梭羅的《瓦爾登湖》之前,我從有關書刊上了解到這本書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的範本,不管從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價值。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於把每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户的處所,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去處。梭羅找到了瓦爾登湖,他在那裏生活、閲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更會思考、沉思。

現在,彷彿我就站在瓦爾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紋,湖岸的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了,沉醉於瓦爾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開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對於明亮而言的,是瓦爾登湖那幽藍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顯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謂的目擊,正是因為如此,才具有威懾力。而對於幽暗,目光的力量猶如利箭遇到了柔軟的藤盾,無聲息地被彈了回來,力量鋭減了不少,我對梭羅的看法也許正如此,所以我內心的愧疚和難為情漸次增多。在幽暗中閲讀這個世界,將失去許多能夠感人的東西,也不知會發生怎樣的曲解和變異。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感5

很慚愧,對於這本璀璨的不朽之作,過去我只是從有關的書刊上看過一些介紹。在老師的推薦下,暑假裏我的手中就有了這一本徐遲先生翻譯的最新修訂本。

正如徐遲先生在序中所説,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我引以為容的是,有一來客用黃色胡桃葉當作名片,並在上面寫下了幾首斯賓塞的詩,我把它當做我的陋室銘:

‘人們來到這裏,充實了小屋,

不需要多餘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我希望我們的農夫在砍伐一個森林的時候,能夠感覺的那種敬畏,就像古羅馬人在一個聖林裏間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時候所感覺到的敬畏一樣,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森林是屬於一些神靈的。”

“有一千個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卻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惡之根。”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梭羅在《瓦爾登湖》詳盡地描敍了森林中的'自然環境和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他來到了瓦爾登湖,“是因為我希望能謹慎地過活,而對生活的基本現實,看看自己能否學到生活必定會教我的東西,以免臨終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沒有生活過。”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美國獨立日,他住進了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這木屋裏,這湖濱的山林裏,觀察着,傾聽着,感受着,沉思着,並且夢想着,他獨立地生活。

他在書中寫下如何建築木屋,種豆,鋤草鬆土,閲讀或者在雨後穿越荒涼的曠野和沼澤,以及在黃昏中逡巡在的門口,隆重地守侯那些決不會來的客人。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梭羅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以致於很多的人誤將此書理解成一本有關自然的文獻,而忽略了其中的美感。

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千年如一。風中山毛櫸的甜香,赤楊或白楊搖曳生姿,豆子的柔美吟唱,貝德福或康科德的鐘聲,遙遠山脊上的微藍,古代的醉鬼和宴飲者的頑固的精靈,菲茨堡鐵路上呼嘯而來的汽笛,在不同的時間來到湖邊流連……

哈丁曾説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裏,僅用很少的時間憑藉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後使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為理性。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