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着》有感 14篇

來源:文書谷 1.3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 ,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活着》有感 14篇

讀《活着》有感 篇1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主人召喚着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從始至終,只是以這樣一種淡然來描繪一個只能在人的內心裏波瀾壯闊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將殘酷的現實從美好的幻想中剝離出來。這也許太不人道了,在閲讀中無聲地恐懼着,像是聽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靜和緩慢中,漸漸停止。然而正是這樣的冰冷殘酷,才讓對於生命的思考慢慢滲透進人的內心。

所謂活着,不過是一種孤零零的姿態,僅僅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對於活着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追尋,所有的夢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虛誕。對此我曾不解,作為一個還算樂觀的樂觀主義者,我還是崇尚着一種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來讓我們對所有的追尋產生畏縮,並且以一種長者的姿態告訴我們奮力鬥爭的無力和脆弱?

顯然,他雖冷漠,卻不是欣賞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只是想告訴我們,這是現實,美好和痛苦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只不過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們容易感知罷了。

甚至是樂觀的,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他們活着的力量,正是來源於這種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我想,忍受確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最具體而頻繁的活動,但這並不是一個帶貶義的詞彙,一個人的.精神快樂與否,並不是在於忍受了多少,而是在於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平淡地敍述活着的過程,具體的忍受經歷,和精神的層面。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及在以後活着的日子裏將感悟到什麼,選擇什麼命運,是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宰的。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告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讀《活着》有感 篇2

人總是不能從心底接納無常。目睹他人興盛時,輕謔以對,自詡看破世事;自己繁華時,卻痴想世事永恆,人事亙古。我們總是洞悉了別人的無常,又蔑視了自身的幻滅。

當不期而遇的災厄在歲月山河的流轉中接踵而至後,我亦不能肯定自己依舊如你一般堅毅地活着。

福貴,我終不能如你,視無常為如常。

如繁花般華妍而生的生命會在夏風拂盡、淒雨拍打之後枯萎、凋零。我所熟識的福貴便是被無情命運弔詭地挑中的`這類人。他如織錦般姝麗而生,卻化作被烈火包裹、燃盡的殘灰。華胄終化灰。

讀《活着》有感 篇3

凌晨五點,我輕輕合上書。

現在的我坐在牀邊,窗外時不時傳來鳥叫聲,清脆,響亮。撲進來的一陣陣微風清新自然,整個世界充滿生機,好象要洗滌我有些失落的心。是的,我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去細細品位每一個字,每一份感情,和每一縷酸甜。我讀完了餘華的《活着》,關了燈,鑽進了冰冷的被子,腦子裏靜靜回放着跌宕曲折的情節……

主人公福貴出生於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從小就受着優越待遇的他,有着頑劣的個性。“你家少爺長大了準能成個二流子。”別人都這麼對福貴的爹説。

他娶了一位賢妻,生了一男一女,可由於他,賒帳,半年來一百多畝田地和祖輩留下來的家產全輸光了,原本富裕的家庭最終瓦解了。福貴帶着妻和子來到了農村,務農為生。可事與願違,一次福貴外出被抓去當了壯丁,去了戰場,一去就是幾年。他娘在這時候死了,女兒鳳霞高燒過後成了啞巴,兒子有才還不認識自己的爹福貴。

福貴承受住了,當他決心好好做人,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時,他的兒子有才給校長夫人獻血,醫生謀求私利不顧有才的身體大量抽血,有才也死了。

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治癒,就在福貴快走出陰影時,平日裏能幹的妻子也患病了,離死期不遠了。一件又一件的壞事接踵而來,毫不猶豫地都砸在了福貴的身上……

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沒有倒下,他開始平靜地接受這一切,一個人孤單地老去,到了故事的最後,他開始笑對過去。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從頭至尾,我會隨着情節而波動。翻動着一頁一頁紙張,作為一個路人甲,看着福貴長大,成熟,命運的變化,動盪和苦難的`一生,甚至在這中途都沒有停下腳步來對他的命運表示關懷與同情。也許你和我一樣會想:女兒啞了,妻,兒,母死去這一切悲慘都是他的報應!是的,我一開始也這麼想,在他作惡的同時,總是會有報應伴隨而來,可是,聽着福貴在池塘邊的敍述,他講述生活,也像在做交代,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故事已經結束了。

良久之後,我躺在牀上,睜開眼,天已經亮了,眼角一線淚悄無聲息地滑落,我被一種心酸的情感衝擊着,它在我內心湧動着。我眼中朦朧了,枕頭濕了一大片,我不再只是責備福貴的年少輕狂,我甚至全盤原諒了福貴並且用心體諒着他,畢竟,他熬過來了。

他年輕氣盛時的過錯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在世,誰能無過?況且這一切已經在他身上重演了一次,以至他一無所有。“他也不想這樣對吧?如果他知道結局是這樣,他就不會輕舉妄動了對吧?”我這樣對自己説:我相信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作者餘華説:“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若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大若地?”該發生的會毫不猶豫地發生,由不得我們來妥協,福貴這充滿着血淚的一生也教會了我絕望的不存在,人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笑的方式來演繹整個人生。

躺在牀上的我,情不自禁地笑了,也釋然了。

讀《活着》有感 篇4

用樸素的語言譜寫出了人間最至情的情感,這就是餘華。我對他的認識就從《活着》開始,這本事帶給我的震撼不亞於““扎克伯格是機器人這一謬論,我強烈推薦讀友們讀《活着》這本書,它能讓你讀完有一種頓悟的感覺。

作者用第一人稱從福貴的角度去講述他的一生,沒有一絲外部情感的滲透,給人的代入感,真實感毫無罅隙可言。故事是從內戰開始的,講述的是質樸的農民在哪個紛亂的年代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反映了中國在崛起之時所遭遇的`磨難,一步一步探索的足跡,借用福貴來體現中國探索之路謂之艱難,成功得來之不易。

故事的開端從福貴的紈絝説起,福貴本是地主家兒子,家庭和諧美滿,所以從小就跋扈無邊,賭嫖兩沾,認為自己一定能靠賭光宗耀祖,殊不知,自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家產被自己輸得一窮二白,從青磚白瓦房住進了茅草屋,幹起了佃户的勞作。俗話説,禍不單行,在哪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飢餓,貧窮,疾病樣樣都會找到你,一家六口人,父母,妻子,兒子和女兒都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只有他像老天所棄般孤苦存世,無依無靠,他所經歷的一生中,有歡樂,有苦痛,有哭,有笑,有罪惡,有善良,他就像一本書,一本讓人如飢似渴又靜若寒蟬的書。

我不知道世人對“活着“有怎樣的定義與理解,我的愚見是隨心而活,我不讚歎“伐天戰地之人”的英勇,也不蔑視“一事無成之人"的無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標,捫心自問,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要朝怎樣的方向而活,不要在乎流言蜚語,往自己所追求的活而活,這就足夠了。

讀《活着》有感 篇5

《活着》這本書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風去讀某本書,我只喜歡看我感興趣的,隨着自己的心來。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來了一段時間,昨天突然想起又翻開來看,覺得內容特別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點時間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後,我深深的歎息,活在那樣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卻無能為力,還要親手將他們一個個埋葬。福貴活着是那樣的艱辛,從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福貴的無奈,以至於到老年時能那樣輕描淡寫的揭開曾經不忍直視令人痛苦萬分的回憶。裏有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福貴的一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我現在心情很苦澀,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只是覺得活着真的很辛苦,就必須要揹負和承受很多東西,在痛苦裏不斷的堅強重生。

不知道在每個親人團聚,和每個人夜深人靜的時候福貴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時會是怎樣的心情,會不會淚流滿面,痛苦萬分?還是已經很淡然?經歷那麼多的苦楚會不會心和神經已經痛到麻木,回想曾經只會眼神發怵?還是會在逝去的時候回想一生然後平靜的閉上眼睛離開這個世界?

心情真的很複雜,也很凌亂,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貴——徐福貴。

讀《活着》有感 篇6

世人總説“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真正嘗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少之又少。

“活着”是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在於喊叫、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的苦難、平庸、孤獨、絕望,抓住像流星飛逝的幸福瞬間,看它在手指縫隙流走,在黑夜之中消逝無聲。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的和尚。”福貴和老牛漸漸遠走,我彷彿聽到他粗啞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福貴從戰場上撿了一條命回家,説:“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看着他説:“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吃不上飯的時候福貴揹着鳳霞往家裏走説:“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了。”家珍輕輕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淚掉了出來。後來王喜牽走了羊,大家過上集體吃食堂的日子,有慶可憐巴巴地問王喜:“我每天都能來抱抱它們嗎?”看到這裏,觸碰內心裏的一抹柔軟,那我也可以抱一抱你嗎?有慶上學後低着頭給福貴説:“我學會了很多字,這些字夠我用一輩子了。”一輩子很長,一輩子很短。

家珍説:“我夜夜聽着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家珍説:“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福貴看着那條彎曲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有慶赤着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像是灑在了胸口,心窩,心尖上,灑滿了鹽。

二喜説:“爹,我腰疼的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鳳霞和二喜的影子,一個躺着一個跪着,一動不動,只有二喜的眼淚在動,一顆一顆大黑點點在人影之間滑落。

“家珍死的很好。”福貴的手貼在家珍胸口,胸口的熱氣像在手指縫隙裏一點一點漏了出來,她捏住了福貴的.手,就癱在了他的胳膊上。二喜和若根也在走廊盡頭那個小小方方的房間裏再也沒有回來。死去,其實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時間是最殘忍的劊子手,曾經擁有過,一家人一起在茅草屋喝過一鍋零星米粒的粥,便足以慰藉內心的寒冷,便足以度過這孤獨寧靜的餘生黑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易。

讀《活着》有感 篇7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者的這段話刷新了我對活着的理解。

《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一開始,福貴出身於富貴人家,但福貴一天到晚都跑到城裏吃喝嫖賭。沒多久,福貴就把自己的身家輸了個精光,屋子沒了,土地也沒了,福貴的父親也因此被氣死,母親也得病了。福貴看到自己的家裏淪落到此地步,終於醒悟過來,不再嫖賭。一次,母親病危,福貴去城裏抓藥,不料卻被國民黨給抓去了。福貴命大,後來逃了回來,但家裏一切都變了,女兒聾啞,母親身亡,家裏一直靠妻子支撐着。不過好在現在家裏的頂樑柱回來了。最後,兒子被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妻子病死,女婿被壓死,外孫也吃豆子噎死,只剩下一頭與福貴一般年老垂死的牛陪伴着他。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一開始看到這句話時,我是不太能理解的,我認為人可以為了親人而活着,可以為了所愛的人活着……當我看完整部作品,我或許懂了那麼一點點,福貴,他的親人都隨他而去,只剩他一人。他愛的人,或是愛他的人都已不在人世,但他仍積極地活着。或許這就是作者所説的吧——“活着的力量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

幸福、苦難,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的,這不可避免。貧困之苦,死裏逃生之苦,失去至親之苦,失去摯愛之苦,生老病死之苦,艱辛之苦……這些福貴都經歷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即使全世界都棄他而去,但他沒有放棄自己,這就是活着。福貴也是人,是鮮活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曾想過就此而去了,反正這世間也沒有什麼可眷戀的了,但活着的信念戰勝了一切苦難。我彷彿看到了這麼一個畫面——一個暗無天日的黑洞裏,傳來一聲一聲強而有勁的呼喊:“我要活着!我要活着!我要活着!你越發往裏走,呼喊越發強烈、大聲。

從另一角度來説,活着,也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勇氣。一生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已,太多的'苦難、挫折,太多的無聊與平庸。但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樂觀、積極向上的心,那麼,再多的苦難最後也只會變為汗水,去滋潤那心中漫花遍地的世界,心中會綻放出一朵朵鮮豔的花。更何況,現代的人們的生活條件哪有福貴那個時代甚至更往前的時代苦啊!

福貴一開始賭錢的時候,經不住誘惑,賭了還想賭,輸了更想賭,以至於後來輸得傾家蕩產。慾望這種東西,是把雙刃劍。若是你把握得好,那便是對你有利的。但一旦過於放縱,便就物極必反。凡事都要有個度。每個人都有慾望,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控制好自己的慾望,做慾望的主人,這樣才不會走上歧路。又或許,人啊,只有吃過一次教訓,才會肯改變,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所以,挫折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你成長,讓你變得更堅強勇敢,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犯下的錯誤……挫折不只是為了讓你受苦,更多的是,為了讓你成長。

活着!才會讓更多的想象成為可能!盡情綻放吧!祖國的花朵們!更好地活着!活着!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8

第一次接觸《活着》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看由它改編的電視劇。當時我還小,但是被這部劇吸引了,哭了很多次。再看一遍小説,和電視劇有些不同,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沒有改變。

最近在劍尖看到了《活着》這本書,借了又看了一遍。小説的主人公傅貴年輕時是地主的兒子。用今天的話説,他被認為是‘富二代’。他因賭博失去了所有的財產,成了一個貧窮的農民。在經歷了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和孫子相繼去世的悲痛之後,傅貴頑強地活了下來,並意識到活着的意義。

最讓我感動的是富婆賈珍,她有錢的時候整天在縣城吃喝玩樂,拳打腳踢懷孕的賈珍。在她的`家庭衰落之後,賈珍並沒有離開財富,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帶着剛滿半個月的兒子回到了這個又富又窮的小屋。裏奇多次説賈珍是個好女人,嫁給他是他一生中的幸事。他後悔沒有讓她過上好日子,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簡也很幸福,因為日子沒有以前那麼富裕了,但富裕的心落在了她身上。賈珍死前,她對傅貴説,“如果有來生,我會嫁給你。”他們很不幸。他們看似一無所有,其實什麼都有。幸福可能與金錢無關。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嚐到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心能否依偎在一起。如果可以,反正你會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落到中下層窮人,紛紛送走親人。先是兒子死於給縣長老婆獻血過多,然後女兒死於難產,最後老婆因病去世。最後女婿和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來了。這個過程是一種富足的生活,反映了現時代農民的悲慘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似乎不在。所以餘華老師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第一人稱。富貴不僅告訴了一個年輕人他在暮色中的山脊上的生活。餘華説:如果用第三人稱,有可能讓這樣的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在夕陽斜脊上敍述他的悲慘生活,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可以看到他平和的敍述,你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驅趕牛羣的時候感受到他平和的快樂。人性的光輝和温暖就體現在這裏。

讀《活着》有感 篇9

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與痛苦總相伴我們一生。當你明白這,就沒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的兒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兒大出血而絕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父親在上廁所的途中死去,母親因為沒有得到藥治而病死,妻子因為生活的重擔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人世間……沒錯,這就是《活着》主人公福貴悲慘的一生,餘華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充滿壓抑的生活環境中。

我追隨着那個蒼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條充滿了苦難的石頭路上,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

餘華先生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會讓生命的苦難一下子來臨,他都是先給讀者以光明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當首先讀到有慶的死時,我真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讀下去——有慶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仍然沒有對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慶聰明善良,寧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對現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家的羊死掉,也許有慶只能算是中國無數窮苦人家的一個典型,一出生的命運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聽説要獻血,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黑心的醫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裏!那時的福貴跑到醫院,卻發現早晨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具已經動不了的屍體,早晨還是熱的,晚上卻變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餘華塑造的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苦難和挫折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逆來順受:你給我什麼,我便承擔什麼……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給予他們的所有苦難。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説的這一句話,我到現在都未能夠解開其中的謎語。其實,説實話,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本書之後 我便不再想要翻開它讀第二遍——《活着》帶給讀者的那種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讀了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也許真的是——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才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着,才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着,才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着,才有精力參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着,可得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10

人生漫漫,生活茫茫,前行之路少有時刻的清晰與明確。也怪不了這世態炎涼,波詭雲譎。苦苦擦拭着眼中的淚,可心淚卻如綠燭紅蠟般悽苦凋落……

明明不想思索的問題,卻又在冥冥中被其羈絆住,不能停滯下來想想的我,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中被硬生生地橫了這麼一道:

“喂,為什麼成日如此渾渾噩噩的?”

“活着是為了什麼?”

“如何才能不枉人生走這麼一遭呢?”……

一個個聲音追問着我,如人面臨潮波氾濫的大海,我已無退路,只有在聲聲詰責中尋找出口。這人生的十字路口終究逃不了這麼一段。

我投奔書海,晝夜埋首,只求慌亂的心能小憩,也許這其中又是一段非凡的際遇。

當我品讀餘華的《活着》時,我感覺生活在隱隱告知着我什麼。

主人翁福貴的一生是何等慘烈啊!他並無任何豐功偉績,只是一“蟻民”,是個平凡的小人物,而在殘酷的社會和政治的變革背景下,其妻子兒女都先他而去並被他親手埋葬。如此接二連三地失去親人,到了晚年只能同一頭老牛度過,他的命運比一般人更悽楚。但讓我佩服的是他在心態上能直面困難,那個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圖景下孤獨生活的人,並不是寂寞的人,這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也許有許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之高已超越了“偉大”一詞。今天我不想贅述,我僅是億萬讀者中的一員,如“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一樣,我感悟出的是另一層——活着的意志!

顯然,福貴慘淡的一生已超越了諸多人的不幸,甚至讓我覺得在感受的是如孩子死去般的麻木——這是一次殘忍的閲讀。命運不遺餘力地摧殘着福貴的生活,可他的意志,他對於這艱辛生活的描述與感受卻是讓人難以置信——是如此平緩啊。“我只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踏實。”正是他對自己的評價。寫到這裏,我的心已感動到木然。

是的,我的生活經歷和福貴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就是拿他一小段人生比也“相形見絀”了。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遭受的挫折、經受的考驗是如此平常的事情,什麼朋友反目啦、成績下滑啦等等,雖然有時感到前途迷茫,但這我們都無法避免。更何況福貴一生的挫痛與煎熬,他還能坦然面對一切。我想,每當遇到這些挫折時,我就應捫心自問:我所遇到的一切,與福貴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至於嗎?

這足以震動我的.整個大腦,我會想起生活意志這個問題。人的這一生,為什麼而活?其實福貴不正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思考麼——為了經受,又為了迎接;為了戰勝,又為了忍耐。相隨的苦痛,正是人生的潤滑劑。關鍵不減的是意志上的堅強。福貴留給我們的不是豪言壯語,不是什麼深邃的思考,亦沒有斟酌的文字,可我們明顯為之動容,為之感慨,生活的點點滴滴瞬時氤氲起幸福的氣息,我們知足,我們一如福貴的平和。你會明白,生活中所謂的堅強,無非就是一種態度,一種意志——真成了你我感觸中交接碰撞的共音!受益於那般意志:不屈服,不氣餒,也坦然,也淡定。

如此,也不枉人生走一遭。

擁有這份感慨的你我,也許今後再面臨人生的抉擇時,翻閲福貴的經歷,在這個面對諸多不幸的窮人身上找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欽佩與崇敬,並延續着這份活着的意志。

驀地,我一瞥前方,欣然一笑——那漫漫人生路,茫茫生活海,不知不覺對心中苦苦糾結着東西的已淡然——活着,真好。

讀《活着》有感 篇11

小説中角色真的不多,每個人我都印象深刻。首先是福貴的父親,這位曾經的地主,據説之前他們家的家產不止這百畝地,而是兩百畝,老地主當年也像福貴一般是個紈絝子弟,愛賭愛嫖,將家產輸光了一半,現在年紀大了,守着家產,生活尚且閒適。在福貴將家產輸光時,我感受到了老地主濃濃的父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毒打,而是將地契換成一擔擔的銅錢,讓福貴一個人將它們全部從村裏送到城裏還債,這也是身為一名父親,對兒子最後的教育。第二個要説一下福貴的母親,這是一個堅忍善良的女性,處處能看到這位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福貴的父親去世後,陪伴着兒子過着艱苦的日子,鼓勵着兒子,活着就是最好的事。最令人心痛的遺憾就是福貴在去找醫生給母親看病時被拉去部隊當壯丁,一去就兩年時間,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彌留之際也沒有見過她的兒子,這種殘酷真的令人覺得心痛。還有就是福貴的髮妻家珍,福貴對家珍的債是永遠無法償還的,這位善良堅強的女性,陪伴福貴走過了大半輩子的苦日子,放棄了富家小姐的生活,對福貴不離不棄,這種温柔卻內心充滿力量的女子着實令我佩服。其實,福貴和家珍跟福貴父母很像,但是福貴父親輸光了一半家產尚且還有餘量支撐家庭,而福貴就一無所有了。後來的繼承者龍二,在過了幾年風光日子,被解放軍以打地主的名義槍斃了。命運這東西,真的`令人琢磨不透。

還有福貴的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女婿二喜,孫子苦根,全是善良美好的人啊,全都在痛苦中死去。所以有人説《活着》這本書裏感受到的是濃濃的絕望。

也許有人將這些痛苦和絕望歸咎於那個時代,但是我覺得,那個時代只是將更多人拉入了絕望和痛苦,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依然有人經歷着生活的絕望。絕望與痛苦並不是時代的特性,而是生活的本質,這是我從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看到的道理,我們獲得幸福和快樂的途徑也許不是去追逐它們,而是去避免痛苦。

生活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樣,我們知道另一頭是死亡,但是並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降臨,這樣的僥倖讓我們獲得了希望,但是小説可以沒有希望,作者將生與死拉成一條線段,擲在我們眼前,對死亡的描寫是冷冰冰的,但我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可以通過這些冷漠的敍述感受到身邊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離去時的痛苦。

我們可以看到老福貴在講述悲慘一生時的平靜,也許作者就是想讓我們看到這種平靜。有時一部小説並不是要傳遞什麼人生的道理,要有什麼經典的句子,或者説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可能就是為了傳遞給我們一種情緒,一種經歷了無數絕望和痛苦之後的那種寧靜。就像是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之後,新鮮的空氣,安靜的世界,孤獨的一個人看着遠方。

讀《活着》有感 篇12

今天終於看完餘華的作品《活着》,最打動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慶,家珍既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還有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倔強,小慶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時把鞋當手套,光腳丫跑步,既讓人心疼又讓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貴為線索貫穿了中國社會從解放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社會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聽説拍成電視劇《富貴》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電視劇和作品的不同。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着》有感 篇13

市井之地,人心惶惶,破毀的城牆後是麻木擔危的看客。高樓林立,人心叵測,閃爍的霓虹燈下是匆匆各色的行人。不同的時代裏,我們究竟在以何種姿態活着?各種思緒之中,我走進了餘華的《活着》,走入了那段坎坷的歲月,走過了你的一生。

河邊一頭老黃牛,那滿臉皺紋的老人便是你了。每每太陽落幕時,你總會來這坐坐,看着天邊一次次追憶那逝去的日子。

年輕時候的你嗜賭成性,在迷離的煙霧、金錢的碰撞聲中醉生夢死地活着,有時候看清了那門外的三世同堂,天倫之樂,卻終究還是被那推磨般的聲音拉回了心。當一張張欠條從面前劃過,你麻木的按下手印,恍惚覺得那幾十畝田好像沒了,摸着手裏賺回的銅板心裏又慢慢定了下來。長袖一揮你目光如炬,卻沒能看清那狡黠的笑容和背後一重又一重的`騙局……

當被掃地出門的那一刻,所有的趨炎附勢變成了嗤之以鼻,那些隱藏在諂媚笑容背後的骨子裏的鄙棄還是顯現了出來,你萬念俱灰,想起了家裏的那座大宅子,那些高傲地在自家的百畝貢田巡視的日子,那個被你奚落的毫無臉面的老丈人,更想起了那個被你一腳踹出門去的妻子,那半隻腳踏進了棺材的父母和那雙兒女……死去罷死去,活着嗚呼活着。喉嚨彷彿梗着一塊石頭,説不出話來,看着依舊熱鬧的街市,卻覺得自己彷彿又隔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屏障。是啊,你破產了,以後的你一無所有,看着對面的那塊大石頭你也巴不得一頭撞了上去,一了百了,可一家老小又該如何自處。你苦笑着空洞地向着那最熟悉的路走去,活着不過是自贖般活着。

家產已經全部變賣,父親在這場變故中從此一倒未起,妻子也和那和那未出世的孩子一起回了孃家,你看着拿着包裹偷偷抹淚的母親和那在一旁玩鬧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鳳霞,心裏頭一萬分的難過。到了這個田地,你想再如果這日子都得過下去,走進了那簡陋的由自家原來茅廁改造的屋子,你想着該怎樣把家裏的光景過好。買了幾畝地後,你便開始每日每夜的勞作了起來,有時候累得大汗淋漓,你會坐在田壟上歇歇,想着家珍什麼時候會給你帶回來一個小子,覺着那以前隨意拋出的一塊銀幣實在珍貴,還沒來得及繼續想,你又埋頭進入工作了。不過幾個月,終日裏的勞作暴曬已經讓你看起來和一個農民無異了,誰也不會關注你也曾經是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闊少爺。

也記不清是哪一天的下午,偶然的一次抬頭那個心心念唸的人就站在面前,手上牽着一個五六歲大的男孩,你想那應該就是你的孩子吧。不知怎麼的淚水就流了下來,從前自己對家珍那般,落難之際她還是願意和自己一同面對,以後的生活為了家珍也得好好過下去。此時,一家人坐在不大的房間裏,你卻還是覺着別樣的温暖。

後來在一次突然的事故中你莫名的走上了行軍的道路,再後來母親去世了,有慶、鳳霞、家珍也一個個先後豆離你而去了,你不願意再一次次地去回憶生離死別,只是渾濁的眼睛裏還是有着透不出的悲傷……

何其悲哀。福貴的一生,我由心而發的便只有這四個字。他的活着太過坎坷,太過不幸,太過卑微。可無論何種姿態,他依然活着。試想當一把鋒利的匕首刺進你的胸膛,鮮血在不斷的外流,心臟即將驟停之際,你是不捨活着時的那些人那些事,還是疑惑死去後的歸屬到底在哪,或者是也只是單純的沒有任何疑慮的活着?相信看完《活着》,走進那或許離你很遙遠的時代,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所經歷的,或許你便會感歎,大其實也不過於生死。

生命的最後的不過是死亡,為什麼還要去如此竭力的拼命的活着,活着,你有思考的能力,追夢的動力,能夠去決定自己的未來和想要的生活,活着是為了更好地活着,也因為活着,你才能決定自己以何種姿態去活着。所以請珍惜並慶幸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生命。

讀《活着》有感 篇14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用他粗啞的嗓音唱出了他一生的淒涼。

回想富貴的一生,年少輕狂,吃喝嫖賭,幹盡浪蕩事,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去世,全家人陪着一起過起了貧窮老百姓的苦日子。萬貫家財的消失換來了他的浪子回頭,他決定改過自新,本分的當農民,擔負起這個家庭的責任,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在當兵期間認識了春生,這種相識也不知是福是禍。

兩年後福貴被共產黨俘虜,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家裏,這兩年他的老母親過世了,孩子長大了不少,也很懂事,生活還挺有希望。但是好景不長,兒子因為救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死亡,縣長就是之前當兵認識的春生。女兒鳳霞雖然機靈漂亮,懂事也賢惠,卻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後來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已經經歷了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這樣的打擊並沒有停止,不久之後他的妻子家珍,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沒過幾年,女婿二喜又因一次建築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現在全家就只剩下他和小外孫兩個人,但是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6歲大的外孫的生命。

他的一生經歷了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所有親人相聚去世,他有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

錢財是身外之物,散盡之後還可豁達一笑,因為身邊還有親人的支撐,那麼失去了親人就沒有了支撐,他後半生就是在不斷的忍受着,每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掐滅,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

人為什麼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什麼確切的答案。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我們此刻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但是想想福貴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些都不算什麼。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