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通用6篇)

來源:文書谷 8.11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通用6篇)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1

上完《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後,我覺得自己又有了很多的感觸,因為以前也教過這課,相比,感受不是很深,更談不上感動了。首先,在這節課上我經歷了我教學生涯中再次讓自己感動的40分鐘。也許是年長了,容易動情了,也許是獨到的教學設計吸引了孩子,也許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許是文章的內容打動了孩子,我心落淚了,學生落淚了,聽課老師落淚了,這真摯的情感體驗完全來自於一個偉大的人物形象——哈爾威船長。這節課後我細細反思,有幾處感覺得做得比較好、比較實、比較細。

一、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時刻,哈爾威船長是怎麼説的?如:“船長大聲吼道”(指名讀),“一個人的聲音能蓋過嘈雜的聲音嗎?”不能,看視頻(再男女讀、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對體會船長的沉着,鎮定,臨危不懼有幫助。對話部分,讓學生分角色讀,關於命令的句子指名再讀,重點讀“夠了”,從而體會在危急時刻,在別人亂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哈爾威船長能做到鎮定自若、捨己救人、忠於職守。讓所有的人變得井然有序,更體會他是怎樣的人及偉大的靈魂。

二、讀思結合,大膽提問

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不僅會提問題,更會思考問題。一個月的學會學習模式訓練,讓學生對提問更深入,更到位。本節課,孩子提了有價值的問題“船長真把自己忘了嗎?”“真開槍打嗎?”“船長有沒有逃生的機會,他為什麼要隨着輪船一起沉入大海?”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即時關注,我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們。他們能結合生活實際和聯繫上下文來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沒想到學生的發言竟成了這節課最大的閃光點。

三、主線清晰,中心明確

在危急時刻哈爾威船長是怎麼説的做的,從中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在一次次喊話中走入人心。讓孩子們的心靈受到震撼,他們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課文中。結尾處在傷感音樂的伴奏下,那聲聲呼喚催人淚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哈爾威船長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聳的豐碑,永遠屹立在孩子們的心間。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過於單調。

2、對閲讀方法關注還不夠。

3、對霧環境描寫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沒來得及總結,其實課文的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環境描寫,旨在襯托船長的果斷,凸現船長的高大形象。而我卻忽視了這一點,説明備課時還需深入些、細緻些。

總之,我覺得在本節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們給予多多指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諾曼底號遇難記》已經結束,而我對這篇文章,對語文教學的思考將繼續。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2

上完《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後,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讀的重要性毋庸多説,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於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船長大聲吼道”(自由讀),“一個人的聲音能蓋過嘈雜的聲音嗎?”(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助讀、閉着眼睛想想讀等等。此外,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生“船長大聲吼……”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採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吼”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聲些。學生讀得又好一點。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並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由此我想,教師只有善待每個學生的提問,學生才能提問。這裏的“能”包含着愛提問、敢提問和會提問。愛提問是會提問的前提。一個學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太簡單、太沒有價值而遭到老師、同學的嘲笑就會不敢問,也就談不上愛問,更談不上會問了。學生由於敢問、愛問,問得多了就會發展到會問。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才敢問、愛問;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才會問。本節課,我的存疑“大副會真開槍嗎”“船長為什麼不留下,而選擇與船共存亡……”一石激起千層浪。我想:教師只有善待每個孩子的。提問,才能使不同提問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老師的關注,學生會慢慢從沒有問題到有問題再到善於提問轉變,質疑水平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疑問”會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這不正是當今教育之所需嗎?善待每個孩子的問題,課堂中讓每個孩子都有感受、體驗的機會掌握質疑的藝術非常重要:它有助於師生之間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評價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讓不同質疑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學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鬆,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狀態下,靈性才會自然而快捷地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執教本課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活動的舞台。學生在這個舞台上質疑、釋疑、爭辯……

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在這個舞台上盡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華。正因為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學生一整節課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湧現,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忽視了學生語言的完整性,沒有強調學生説完整的話;

2、激勵性的語言過於單調,雖説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老師表現不夠幽默。

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多看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把駕馭課堂的能力再往上提高一個檔次。

二、多看文學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讓自己的課堂語言更具魅力。

三、多聽課,多向專家及周圍的教師學習。

四、多動筆,課後經常寫教學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文筆。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3

《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通過描寫哈爾威船長在輪船遇到海難時,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指揮搶險,將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讚揚了哈爾威船長盡忠職守,捨己救人的精神。在教學中,我從兩方面入手:

一、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時刻,哈爾威船長是怎麼説的?讓學生自己朗讀哈爾威船長的話,再指導學生讀,學生的感情得到了昇華,也讀出了感情,從而體會了船長鎮定自若、捨己救人、忠於職守的品質。

二、讀思結合,大膽提問

新課伊始,我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不僅會提問題,更會思考問題。孩子提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船長真把自己忘了嗎?”“真開槍打嗎?”“船長有沒有逃生的機會,他為什麼要隨着輪船一起沉入大海?”等,我把學生提出問題拋給了孩子們。沒想到他們能結合生活實際和聯繫上下文來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沒想到學生的發言竟成了這節課最大的閃光點。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過於單調。

這節課,讓我發現了孩子的潛力,相信孩子,他們會給你帶來奇蹟。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4

前段時間認真鑽研了一番第九冊《諾曼底號遇難記》,現在課已講完,靜下心來反思了一下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收穫如下: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兩點,一是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哈爾威船長臨危不亂、忠於職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質,二是能力目標:讓學生知道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並要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第二個目標自覺落實得還可以,主要體現在如下環節:

1、更改課題。

上課伊始在板書課題時我沒有按課文原題寫,而在黑板上寫下了“偉大的靈魂”這個題目,這時學生自然要提出疑問,我順勢告訴學生:“這個題目是老師讀完這篇文章後產生的自己的見解,相信你們在學完這篇課文後也會產生自己的理解與感受,你們也可以把自己認為合適的題目寫在書上。”這一舉動不但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對重點訓練項目的一個落實。因為這篇課文是本組的第三篇課文,通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發表自己見解的能力,此時更改課題是想讓學生進一步明白,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不僅僅指不依賴於別人的現成答案,還包括不依賴課本,不迷信權威,要敢於向課本,向權威挑戰。

2、討論船長命令大副開槍這一命令。

通過每次教這篇課文時學生的反饋來看,對於這道命令大部分學生剛開始並不理解,所以我先問:“對於這道命令,你有沒有什麼疑問?”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然後圍繞到底該不該開槍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的觀點有如下幾種:

A、認為船長只不過是嚇唬嚇唬不會真開槍。對於這種觀點我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讓他們接着聽其他同學的觀點。

B、認為女士優先,男人不該搶在女人前面,所以該開槍。持這種觀點的同學最多,這時我會提醒一句:僅僅是因為男人們違背了道義就該開槍嗎?這時馬上出現了第三種觀點:

C、當時船上很亂,如果不開槍可能會死更多的人。這樣經過相互交流、啟發,持前兩種觀點的同學自然會逐漸認識到自己考慮問題的片面性,進而明白閲讀要產生正確的見解,還要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

3、對於船長的以身殉職學生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這又成為培養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一個好時機,有的學生認為船長是沒有時間或機會逃生,有的認為船長捨不得船,還有的認為船長是出於責任感選擇了以身殉職等等。在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這些想法後我儘量尊重學生的見解,只要合理都給予充分的肯定。

至於本課的情感目標,感覺落實得不到位,雖然學生感受到了船長的崇高品質,但是並沒幾個學生為之感動,情感上的共鳴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強烈。我想這還是因為老師引導得不到位,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但到底怎樣的問題才能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互生呢?我也同諾曼底號一起遇難了。我想今天我之所以會“遇難”,都是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夠用心,沒有很好地去落實新課改。以後,我會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寶貴的試驗田,大膽地嘗試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更深層次的對話。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5

當讀完這篇課文,我的心已經被深深震撼。課上,我致力於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偉大品質,體會作者引人入勝的描寫。

一、引導質疑,激起閲讀興趣。

學生進入高年級,解決自己感興趣的語文問題能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並且在閲讀中有明確的目的性。本節課利用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一段視頻,將文中恐懼、慌亂的場面描寫進行直觀呈現,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朗讀體會,以自己的朗讀和想象進行情景再現。但是這不是唯一的目的。當學生體會到當時場景的混亂之後,教師出示資料引導學生對比。

“①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死亡人數大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二。

②諾曼底號:共61人,除了船長,全部生還。”孩子們讀到這份資料明顯受到震撼,輕歎聲傳入我的耳中。我即時引導質疑:“讀了這兩份材料,對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何君同學立刻提出,“為什麼泰坦尼克號死了那麼多人,而諾曼底號只死了船長一個人?”當然,通過對比,這個質疑很自然會出現。同樣是海上遇難,同樣開始的時候是無比恐懼和混亂,正是因為諾曼底號有一個偉大的船長,才會讓旅客和船員們安全脱險。教師此時拋出問題:“哈爾威船長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竟然能夠從死神的手中拯救60個人的.生命?默讀課文,用幾個詞語概括哈爾威船長的品質,寫在旁邊空白處。同時,可以把有關的重點句子勾畫出來。”相信這時候,學生的閲讀是有一定興趣的。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學生在字裏行間仔細品悟,通過相互交流談出自己的感動。同時,工具性也不容忽視。本課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其一,認識場面描寫。其二,詞語的比喻義的認識。第一點是教材要求的教學目標,第二點是根據課文理解的需要自行加入的。關於場面描寫,在學生閲讀後明確“像這樣對於在同一時間內眾多人物表現的描寫和有關情況的描寫就叫做場面描寫”,並且適時質疑,“表現船長的冷靜,只重點描寫船長就夠了吧?為什麼前面還要有大段的場面描寫?不會喧賓奪主嗎?”徐晨同學體會到:“不是喧賓奪主,描寫人們的混亂,這樣對比就能更好地表現出船長的鎮定自若。”這樣,學生通過對場面描寫的閲讀體會到了具體的襯托作用。

三、分角色朗誦體會情感

在學生體會到船長與機械師和大副的對話中能體現船長的果斷與鎮定時,我指導學生進入情境朗讀,第一組陳宇朗讀船長的話雖然以洪亮的聲音和很快的語速來表現船長的果斷,但是欲速過快,朗讀時個別句子不夠清楚。於是我提示:“船長啊,我給你提個意見。你剛才説話太快了,讓別人聽了感覺你有點着急。要讓別人體會到你的鎮定,就在説話的時候冷靜些,讓自己的話語落地有聲!”到第二組朗讀時,我讓學生去掉中間的旁白,學生朗讀銜接緊密,比較好的表現出了當時緊張的情況下船長的果斷與船員們的默契配合。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思考和感悟時有形成。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課堂,給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了挑戰。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誘發“動態生成”,怎樣捕捉“動態生成”的鍥機,使“動態生成”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們每位教師共同努力的目標。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6

關注生命、培養生命意識,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的體現,在語文課堂中,緊緊圍繞文本,引導學生獲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從而學會努力地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應該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所在。基於這點,這堂課,我有一下幾點思考。

一、讓學生在閲讀文本中感悟珍愛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

猝然而至的災難,讓本來還在熟夢中的人們突然面臨生死考驗,為了自己逃生,在這時候,可卑的利己主義佔了上風,甲板上亂成一團。這時候,只有船長一人保持冷靜,把別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忘了自己也是船上的一員。讓學生抓住這些句子去朗讀,去品位,去感悟船長對生命的尊重。獲救者的生,是船長的死換來的,從中我們知道了生命之寶貴、只可愛、之可敬。

二、讓學生在文本閲讀中滲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教育。

在整個課堂中,緊緊圍繞文本,去朗讀,去感悟船長的英雄品質,強者風範,讓船長的生命價值觀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聯繫實際或自己談一談對“強者”或“英雄”的理解,寫一篇短文,既是對文本主題的進一步理解,也讓學生在這一過程對自我的反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三、尊重學生這一生命體,積極營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我在備課時,預設了船長的英雄品質為臨危不亂、捨己救人、指揮能力強、忠於職守等,在學生研讀過程中,出現了不一致的見解。到底是“捨己救人”。

合適,還是“忘我”“忠於職守,高度的負責精神”更貼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培養他們的有個性閲讀能力和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的能力從而營造創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努力的方向。當問題出現後,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來解決這一問題。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當然,在這篇課文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環境描寫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講得太少,對作者議論部分的話重視不夠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