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7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珊迪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珊迪教學反思

小珊迪教學反思1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的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為學生創造放飛靈性雙翼的機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做到:“對課文的內容熟悉和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下面這一教學片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思想。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課本第七冊第31課《小珊迪》,在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後,佈置了學習任務:嘗試運用“發現法”學習課文。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哪個地方最讓你感動?在四人小組裏討論交流,並強調學生能感悟多少就説多少,發現什麼就交流什麼,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裏呈現出書聲琅琅、圈圈畫畫、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教學片斷一:一個學生站起來説:“最讓我感動的是這幾句話:

這時我才知道,他們兩都是孤兒,父母早死了。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牀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説:“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師:你能説説你為什麼感動了?生:因為可憐的他都快死了,還能記着小弟弟。師:我們大家一起讀這幾句話,共同感受一下可憐的小珊迪所處的處境。這時我才知道,他們倆都是孤兒,父母早死了。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牀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説:“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讀到這兒時,老師聲音變了,由於小珊迪的善良使我禁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在坐的學生抬起頭,有不少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尤其是單親、父母離異的孩子更是這樣。

學片斷二,一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覺得小珊迪的腿被軋斷了應該住在醫院,怎麼躺在一張破牀上?”我一聽,愣了一下,沒想到學生敢向教材挑戰,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的'目光都投向了提問題的同學,像在問:怎麼會提這樣的問題呢?我做了臨場應變,馬上用一種期待的目光注視着這位學生説:“你真勇敢,能談談你的看法嗎?”這名學生聽到老師這樣説,馬上自信地説:“腿被馬車軋斷了,沒錢看病,司機跑了,就躺在自己家的一張破牀上;也有可能自己就沒家--連一張破牀也沒有,是一位陌生人給他一張破牀……”多好的想法啊,請同學們在小組裏再讀一讀、議一議,希望同學們都能像這位同學一樣,勇敢地説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同學們的表現慾望被激活了,讀書聲、議論聲充滿整個課堂,學生們發言積極踴躍, “可能是小珊迪乞討的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張破牀;也許是小珊迪和他的弟弟親自做的破牀;也許是他爸爸臨死時留下的破牀;也許是他倆流浪在街頭,遇到一家已經沒人住的破房子裏有張破牀……”“小珊迪死了,他的親人呢?他的父母是怎麼死的?小珊迪為什麼難過地説?他的父母是什麼時候死的……”有提問,有發言,有補充,有辯論。一個“感受”問題的提出,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上呈現出合作、探討的氣氛。這無疑是真正的讀書,讀書而又不盲從於書,敢於向教材挑戰,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當然,學生的質疑,不一定都正確,更不可能很完善,但這並不重要,只要沒有大錯,就應當尊重學生的認識。保護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每個個體生命的風采,課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氣氛。

此片斷中,問題讓學生提,疑難讓學生議,見解讓學生講,使學生在爭辯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喚醒了個體創造的潛意識。如果能持之以恆,必然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生,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教後反思:

這堂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情感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説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片斷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生的內心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緻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感受時,要能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通過用自己的嘴説話,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通過對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激發起他們培養誠實、善良品質的自覺性。

2.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總之, 尊重學習體驗,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增進生存體驗,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只有讓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參觀、考察周邊的生活環境,真切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沉重的話題,才能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和發展人的價值,成為時代的需要,才能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小珊迪教學反思2

首先,引導還沒有達到自然、無痕的境界,生澀的感覺還是有的。比如,珊迪的美好品質“善良”的總結和概括,原以為會水到渠成。但是,因為學生思維的觸角已經深入到具體的`關愛等,最後一個學生終於説出了概括性的“善良”。這個時候,教師應該讓那個學生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學生展現自己思維的過程,就是一種很好的表達,對於其他同學來説也是一種學習。

其次,感情的渲染和昇華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情境的創設力道不足。有的學生還沒有完全投入到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環境中,有些作為旁觀者在看別人的故事這種感覺,如果老師能把學生引導到以或珊迪或利比或“我”的角度,設身處地去體會,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俗話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課堂上還有諸多不當之處,還請諸位同仁批評指正,我會很好地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幫助自己更好地成長,謝謝!

小珊迪教學反思3

一、故事導入,確定基調。

師: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決定留德發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沒被錄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絕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沒找到工作。於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憑我這樣的學位和才能,在小公司裏乾乾肯定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那家小公司還是拒絕了……

(用基調相同的故事來開啟這節課的主題,同時文中要講述的也是一個“故事”增加了內容的真實性,另外像這樣有懸念的故事,需要同學們靜靜地思考,為後面的猜想環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學們想一想,他為什麼會被拒絕?

生:因為德國是個排外的民族,他們不喜歡用中國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經理認為他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

生:也許是那個留學生高分低能。

(根據學生生活的環境,肯定想想不到是因為曾經逃票而被拒絕,因為在孩子們所生活的環境裏學歷就是一切,只要學歷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免談,所以在這裏只讓兩三個同學回答,並作簡單的點評即可)

師:你們的想法也有道理。(首先肯定學生的想法然後再説出真正的原因,很好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那個留學生就憤怒地問那個老闆:“我一個博士難道在你這個小公司幹還不夠格嗎?你們憑什麼這樣對待我?”,那個老闆説:“對不起,先生,我們從網上資料查到你在德國乘公共汽車時曾逃過三次票,一個連蠅頭小利也不講誠信的人,怎麼可以讓人信任呢?”

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麼問題?

生:為什麼老闆對這樣的小事斤斤計較呢?

生:那個經理為什麼不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呢?

……

師:那麼就讓我們去看看小珊迪,去問問小珊迪,從他那裏找找答案。

(學生一定會問很多的問題,但是在這裏如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語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而且要很快的過度到今天課堂上的主題,需要我們不斷地錘鍊自己的功底)

二、初讀課文,感知形象

師:請同學們用自由讀課文,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邊讀邊在腦海裏過電影,你們彷彿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珊迪。(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每節課上我們都有這樣的環節,但是這個環節,究竟設置什麼樣的問題,設置這個問題的價值有多大,值得我們不斷的深入研究,一個合理的,恰當的問題有時候就是一節課的“鑰匙”)

(生自由讀課文)

師:看到同學們談得這樣投入,説明同學們被這個故事感動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嗎?你看到怎樣的小珊迪?(這裏的問題設置,回答的面就比較廣,可以從外貌上來説,也可以從透過外貌看到的品質來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一個有“張力”的問題)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腳又紅又腫。

師: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憐,這麼冷的天還在賣火柴。

師:看得出來,你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還想着弟弟。

師: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在每個學生回答完以後,老師都能給予相應的評價,而且是及時的,到位的,這就不光要求功底深厚,還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老師真正做到“深入淺出”)

……

三、再讀課文,讀中悟情

師:剛才同學説的這麼多,與其説是看到的,不如説是感受到的。讀課文不能光有感受,還要通過讀把感受讀出來。同學們再讀課文,想想怎麼讀,才能把你這種感受讀出來。(提出讀書的要求,尤其是感受通過朗讀的表現,這是我自己的課堂上所缺少的,尤其是在朗讀方面,應該多學習學習)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傾聽)

師:王老師仔細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有一種感動,我知道,這些同學對小珊迪有一種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讀課文,讀小珊迪這樣的課文就應該有這種感受。誰來讀課文?

(指名分節讀課文,師相機作朗讀點撥)

①一生讀課文,讀到“先生,請買盒火柴吧!”

老師打斷:請停停,當時的天氣非常寒冷,請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讀一句。

②生讀到“孩子可憐地請求着:“買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

師:請求地説,誰來再讀讀,(另一生讀得不錯)“請求”前面有一個詞是(可憐),試試,把可憐的請求讀出來。(一小組開火車讀)

(抓住一個詞,一個字,一個句子,俯下身去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走進“小珊迪”而不是僅僅從大的理想的角度讀指導,更重要的是一個個的指導而不是集體地朗讀,體現了個性化的閲讀)

③生讀到“小男孩想了一會兒,説:‘我可以一便士買給你們兩盒。’”

師:你琢磨琢磨,小珊迪為什麼要想,要想一會兒,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感受一下他當時的心情。

④生讀到:“啊!請你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小男孩乞求説。

師:你早飯吃得飽飽的,可沒有感受到他的餓的感覺喲!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語氣。生再讀——師範讀——生讀。(在任何時候的閲讀,老師的泛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把握好讀,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情節,讓泛讀起到他應該有的作用?)

⑤生讀到:“想到他那種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師:你這一句讀得特別好,請再讀一讀。

……

四、文字畫像、寫中釋情

師:小珊迪就那樣死了,為了那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誰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卻深深感動了作者,他永遠也忘不了那雙可憐的眼睛,永遠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為小珊迪畫一張像,畫一張畫像,永遠地放在桌前。

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閉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為小珊迪畫一張怎樣的像?用心聽,用心感受,等會兒用語言把小珊迪的像畫下來

學生動筆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畫像寫下來。(畫一畫這個環節,以前沒有見過,尤其是用文字畫像,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這要求學生必須真正的走進去,走出來,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狀態怎麼能不緊張呢?)

師:剛才我們帶着一種感動,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運。現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讀給大家聽。

學生交流(略),有的學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學生是小珊迪乞求時的神態的半身像;有的學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車撞了的情景;有的學生寫的是小珊迪臨死前的特寫。

師:是啊,多麼讓人感動的一個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經做過的事,想想他那讓人肅然起敬的品格。

(最後的總結和前面的故事照應,一個新的完整的“故事”浮現在我們眼前,但是這個故事還僅僅是個開始,更精彩的孩子後頭呢!)

小珊迪教學反思4

一、情感與內容的統一。

語文課的教學總是和情感分不開的。這是要讓老師用情緒去感染學生,使之產生共鳴,方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此,情感的正確處理與運用是上好一節語文課的前提。《小珊迪》一文反映了珊迪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珊迪的同情。因此,我在講課時把基調訂得較低緩,講課時聲情並茂,以達到情感與內容的和諧,對學生正確地體會文章主題有更大的'幫助。

二、“變序法”教學設計直插中心,有助於解決難點,突出重點。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總結句勾畫出來進行理解,引導學生正確的思路。既抓住了學生,又使授課思路清晰。層層剖析,環環相扣,邏輯性強。

三、重視朗讀,體會人物內心。

語文教學要特別重視有感情的朗讀訓練,在這節課上我採用了多樣化的朗讀訓練,有自由讀、默讀、齊讀、指讀等形式,還採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體現了以訓練為主的思想。因為朗讀時必須要投入,情感正確恰當的宣泄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手段。

四、自然過渡,小結昇華。

我在每個教學環節處都精心地組織過渡語言,使得課堂結構更完整、流暢。最後予以總結昇華,讓每個學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像小珊迪一樣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如上所述,設計是挺好,但操作起來還存在許多不足,如:對學生的激勵,對語言與朗讀的訓練,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等。我想: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激勵機制,而且在結束時也不忘記對學生的評價,只需很短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表現加以肯定,就可將他們的學習熱情延續到下一堂課或今後的學習中了。

小珊迪教學反思5

教學內容

通過對重點段落、詞句的進一步理解,學習作者是怎樣準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小練筆進行練習運用。

學生學習過程

一、再讀課文,複習回顧。

1、檢查生字詞。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回顧本課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深入理解課文,領會表達方法。

1、小聲快速讀課文,找出表現小珊迪誠實的詞句。

2、學生讀句子找出詞語,説説自己的理解。

(1)“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可憐的孩子請求着。(“請求”是什麼意思?)

(2)“請您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男孩乞求道,“我給您去換零錢。”(“乞求”又是什麼意思?它和“請求”有什麼不同?)

(3)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斷定他不是那種人。(“那種人”指的是什麼人?“我”根據什麼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4)飽受飢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質,將永遠打動人們的心。(“飽受飢寒”是什麼意思?小珊迪的什麼美好品質永遠打動人們的`心?)

3、指導學生讀書,進一步領會小珊迪的高尚品質。

(1)教師指導,點撥:

小珊迪:誠實、善良。

小利比:沉重、難過。

我:由開始的無動於衷到可憐同情再到懇切。

(2)指名分角色朗讀。

、練習表達。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2、進行説話練習。

(1)出示要求:把小珊迪去換零錢到小珊迪死了這部分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展開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話講給別人聽。

(2)自己思考,練習説。

(3)分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補充。

(4)指名説,師生評議。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表現小珊迪誠實、善良的句子。

板書設計

31小珊迪

(投影片出示)

教學反思

在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就是書聲,朗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在朗朗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文章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書聲中,學生不僅能感受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現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

《小珊迪》一課的教學中,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索,通過動情的朗讀,把語言轉換成鮮明的形象。所以在學生體會“男孩的外貌”“四次賣火柴”“臨死前的牽掛”等幾部分時教師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練習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生生互讀,師生互讀等,使可憐、善良、誠實、守信的小山地、小珊迪的形象深入人心。

文中小珊迪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學生的頭腦中,得益於作者生動細緻的表達,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時機滲透給學生寫人的文章要想使人物形象鮮明,性格突出應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進行深入細緻的描寫。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會有所領悟。

總之,尊重學習體驗,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增進生存體驗,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只有讓學生走進文本,用心體會,有感而發,才能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小珊迪教學反思6

我靜靜地坐在桌前,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默誦着《小珊迪》這篇課文,皺着眉頭思索着:以對話為主的文章,採取怎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併發揮其主動性呢?分角色朗讀,在讀中理解詞語,不如以演代講,讓學生用表演的方法學習課文,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瞬間的靈感激活了我的思維,手指在鍵盤上不斷地敲動着。片刻,一篇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案“出爐”了。看着它,我彷彿看到了一張張求知的面孔,一雙雙智慧的童眸。

伴着清脆的鈴聲,帶着我的設想方案,我精神抖擻地走上講台。“同學們,今天我們用一種新辦法學習《小珊迪》。”只見學生臉上流露出好奇的神情。我接着説:“以課本劇的形式學習。”學生們歡呼起來。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正如我所預料的,學生對錶演有着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教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我隨後提出:“要表演就要熟悉課文內容,讀通課文。另外還有小珊迪被馬車撞倒,抬回家,這裏課文沒有寫,咱們還要發揮想象,此時,他和小利比是怎麼對話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

“自由組合,利用以有的學習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排演。”我的話音一落,學生三人一組立刻投入到了學習中。朗讀聲、分析聲、指導聲,此起彼伏。我來到第一組同學跟前,看到他們正用逐句法在理解句子。我又走近第二組,他們更了不起,已經把描寫小珊迪可憐的請求的四句話劃出來。相力的發言把我引了過來,他説:“小珊迪的要求越來越低,態度越來越誠懇,越來越迫切。咱們要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説着他就示範着讀了起來,我連連稱讚。正在這時,三個腦袋的扎堆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在幹什麼?走過去一看,原來他們在一句一句地指導張某某同學朗讀呢!平時説話不太流利的他,也跟着同學有板有眼地讀着小珊迪的話。

“誰來演?”我話音剛落,各小組的學生已小手如林,躍躍欲試,都想一展風采。“林某某,你們組表演。”“哎!”高舉的手放了下來,一個個像泄了氣的皮球。我馬上為其鼓勁。“評論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誰想當?”“我!”“我!”學生的勁頭又來了。我又説:“我們都來做評論家,仔細觀看錶演,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評論。看誰能戴上評論家的桂冠。”

表演開始了,從“演員們”的句句台詞和舉手投足中,可以看出他們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只見扮演小珊迪的同學説着説着,眼含淚花,那可憐的樣兒好象把我們真的帶入這樣的情境之中。我心想:學生真了不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超過了我的想象。

當學生演到小珊迪被馬車撞倒,軋斷了兩條腿,他被人抬回了家,這時,小利比驚呆了。。。。。。

接下來的想象對話更加精彩:

(一生演小利比):天哪,哥哥,你怎麼啦?

(一生演小珊迪):我跑回來時被馬車軋斷了腿。

(一生演小利比):這可怎麼辦?

(一生演小珊迪):請你到旅館去一趟,幫我把錢換給人家。

評論家的小手紛紛舉起,“老師,他們的對話還不夠流利。”“老師,他們還沒把小珊迪的可憐、誠實給表現出來,我們來試一試。”

以下是另一組的對話: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怎麼啦?

(一生演小珊迪)啊,小利比,我替買火柴的先生換零錢往回跑時,被馬車撞了,我的腿被軋斷了。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現在還好嗎?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這是我從地上撿回來的四個便士,麻煩你去還給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可我們不正需要錢嗎?況且你又傷成這樣。。。。。。

(一生演小珊迪)不行!你一定要把錢還給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為什麼?人家並不在乎這四個便士呀!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你聽我説,這是別人的錢,我們不能要,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守信啊!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我明白了,你好好躺着吧,我這就去。

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已動情動容,聽同學上台對話則又是一次深沉凝重的情感體驗。此處,被激發的高漲情緒,成功的教學效果,能説不進入教學高潮?一個個表演者在台上盡顯風采,一個個評論者各抒己見。“丁鈴鈴!”下課鈴響了,可學生興趣不減,還在説着、議着、演着。看着這充滿生機的情景,我欣慰地笑了。以演代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尋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案例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因為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木下百合子指出:“所有的學科教學都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性溝通現象,都是語言教學。沒有溝通與語言的教學是不存在的。”閲讀教學面對的是廣泛而深邃的言語世界,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特點決定了閲讀教學必須是一種“溝通”,是一種“對話”。

閲讀教學中的對話,是指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發現世界、發現自我、相互發現的目的。具體操作為:

一、營造“對話”的氛圍。

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教例中,我時時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表演、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用商量、探討的口氣與學生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係,學生“對話”的.慾望就會油然而生。

二、創設“對話”的情境。

只有產生與文本的對話期待後,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創設情境,讓學生用表演的方法學習這篇課文,立即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教師隨即提出“利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排好,演好”。學生根據要求開始了排演,這裏真正地體現出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認真分析每一句話,課堂上出現了濃厚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就這樣,學生在體會情境、描繪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動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內容,受到具體生動的形象感染。

三、注重“對話”的實效

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生與文本對話後,每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在交流中,在排練中,在表演中,學生有觸發,有體驗,有感動,有領悟,有思索……在對話中,學生提高了交流、溝通的語言能力,生成了美好的情感,並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在評論中,能夠準確地抓住文章的重點句,根據演員的表演開展評説,條理清楚、邏輯嚴謹。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薰陶,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小珊迪教學反思7

英國作家迪安·斯坦雷筆下的《小珊迪》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課文通過描寫小珊迪去賣火柴不幸被馬車軋斷了雙腿而悲慘死去的故事,表現了小珊迪的誠實、善良優秀品質。

馬卡連柯説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課堂教學時,我針對情感變化發展組織教學。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課堂不是教師展示自己思維、演示教案過程的場所。要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須隨時關注學生獨特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體驗。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感受時,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通過用自己的嘴説話,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通過對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激發起他們培養誠實、善良品質的自覺性。2.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教學時中,我讓學生通過討論、表演去研讀、發現、體會和理解。對於學生的發現,予以保護,相信、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課文寫小利比告訴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馬車撞倒軋傷並悲傷地説:“説不定他會死的……”這句話作者用了省略號,省略了對故事情節的描寫。教學時就抓住了這一空白讓孩子們推測或想象:他的傷勢有多重,他是怎樣拖着身子回來的,他又是怎樣熬過痛苦的夜晚。孩子們有感而作,説出了心聲。這樣既加大了閲讀深度,又深化了主題。

小珊迪教學反思8

新課程的一堂課究竟是怎樣的教學過程,已遠遠不是我們在備課時能夠完全瞭然於胸的。學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例如:教學《小珊迪》一文時:

師:"課文哪些地方使你特別感動?"

生1:"珊迪受傷了,不能來了。一輛馬車把他撞倒了,從他身上軋了過去……"低着頭顫着聲音讀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聲音始而斷斷續續,繼而哽咽不已。

生2:慢慢地站起來低着頭"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牀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説……""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終於忍不住淚珠滾滾。"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簡直是泣不成聲。同學們淚水閃閃……我也是淚眼婆娑。

落淚似金,那被真情感動過的心靈比什麼都可貴,真情感動來自於語文課堂上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自己怕精神世界"在教學建議中也強調"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只要我們還語文教學一份真情,隨時隨地讓學生沐浴着人性的光輝,滋潤着真情的甘霖;讓孩子接受真情的洗禮,使他們的情感更細膩,心靈更美好、精神更純淨。如上述課堂,淚水就是最好的回答,又何須我們老師畫蛇添足分析呢?

有真情方是真教育,是教育自有真情!

小珊迪教學反思9

就是根據朗讀材料或教材內容設置具體情境,或藉助相關的教學媒體設置具體可視的場景,或引導學生動情朗讀,使之自覺進入朗讀材料的意境之中。通過對語言材料的誦讀、揣摩、品味,從中得到感悟、薰陶,形成語感。與傳統朗讀教學,相比,體驗性朗讀“輕模仿、輕技巧”,“重感受、重體驗”。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它強調情感效能,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以下對本課的教學設計與課堂的教學實際效果作一個比較分析。

本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活動中體驗

國小生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於是畫畫這種活動形式引入課堂並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通過畫筆來表現1-9自然段的內容。學生的各種感官得到了相應的刺激。眼睛對文字的反應,耳朵對音樂的感覺,刺激着孩子的思維,把孩子們帶到了原本離我們生活很遠的一百多年前的英國,把原本離我們很遠的課文內容變得形象親近。那寒冷的風彷彿吹在孩子的拿着畫筆的手上,那飢寒交迫的珊迪彷彿就站在孩子的眼前。把課文中表達的寒冷、 貧窮的意境再現出來,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治,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對於用畫畫來表現課文的內容,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作畫有些不知所措。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何來構畫,而忽略了在畫畫過程中去感受珊迪的貧窮、可憐,感受“我”和“我的同事”的冷淡。所以學生在對畫的解讀當中,語言貧乏,表達不清。在朗讀相關語句時,沒有表現出對珊迪的可憐之情。

二、在表演中體驗

我認為表演是體驗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學習珊迪賣火柴時與我和我的同事的對話中,學生通過對重要詞語、標點、提示語等的理解,對珊迪急於賣掉火柴的心情有所體會,但很難真正走進珊迪的內心。於是設計了通過小組合作來表演這組對話,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就是那珊迪,當學生容進了珊迪這個角色,他就能真正體驗到珊迪急切的心情。在無形中,學生對我和我同事對珊迪的那份冷漠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教學的這一環節,自我感覺太拖沓,在寶貴的課堂時間裏,花去的時間與所獲得的效果不成比例。到講台前來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參與面太窄。學生對錶演者的評價重在朗讀技巧方面,對錶演者情感方面的評價很少。當然也有客觀原因,如果説表演,那麼在教室這樣的環境中,沒有場景、沒有道具,要四年級的學生進行無實物的表演要求確實偏高。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學生評價之後沒有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補充評價,使學生的`朗讀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

三、在想象中體驗

學生學習文本的過程也是憑藉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觀念和情感理解的過程,無論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線索,還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場景、形象,都需要豐富的想像。合理的想象是對文本的二度開發,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間,大膽想像,進而體驗文本的內涵,與作者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心靈的悟對。本課中,我把學生想象的點放在珊迪如何囑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還零錢。文中利比對作者我所説的話是學生想象的依據,這樣學生的想象更理性更有邏輯。在想象説話的過程中,飢寒交迫的珊迪身受重傷,但堅持恪守自己的諾言,送還零錢的高貴品質自然呈現。而利比心中的那份焦急,那份擔心學生易於體驗,為讀好利比的語言做好鋪墊。

學生的想象是發散的。“珊迪如何囑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還零錢”,這個想象點,學生的由於受到利比的話的限制,想象沒有很大程度的發散,珊迪的誠實、善良學生較少提及,而對利比以後的生活該如何過,利比的可憐、無助很乾興趣。學生的想象偏離了我的預設。

小珊迪教學反思10

《小珊迪》主要講了英國一個賣火柴的男孩為了一便士賣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為了急着送還先生的零錢而被馬車撞了,悲慘死去的故事。故事生動感人,運用對話展開故事情節,適於朗讀訓練。本課的教學力求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入情入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行讀書感悟。課後主要的體會有以下兩點:

1、積極、主動、參與

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通過各種輔助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使其主動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對話,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新課一開始,學生就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到感悟“小珊迪是個怎樣的孩子?”課中,以讀書感悟,運用想象、討論交流等方法一步一步地醖釀、激發、領悟、抒發對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較好地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2、以讀為主、以情動人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我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想達到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想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

3、聽説讀寫有機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想象能力。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説話訓練,一次想象受傷後的情景,一次選詞訓練。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想象,表達、習作的能力,達到了聽説讀寫的有機結合。

但是,發現由於我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上做的還不夠,使得整堂課的教學,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在課堂上,如何讓全班同學的思維都活躍起來,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大膽展示自己,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理想的課堂。

小珊迪教學反思11

在教學《小珊迪》一文時,進行了反覆地研讀文本,文中小珊迪那種誠實守信的品質、那種強烈的責任心深深地感動了我。當讀到“這是您那個先令找回來的四個便士。”小孩説,“珊迪受了傷,不能來了。一輛馬車把他撞倒,從他身上軋了過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有七個便士也不知哪兒去了。説不定他會死的……”一句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小珊迪躺在血泊中,手裏緊緊握着四個便士,艱難地爬回家裏,囑咐自己的弟弟交還零錢的畫面。此刻,小珊迪的精神得到了無限昇華。

突然,一個不引人注意的,極易被人忽略的標點符號——省略號,映入了我的眼簾。直覺告訴我,這決不是一個普通的標點符號,這是小珊迪的生命與鮮血!何不以這個“……”為抓手,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融入角色,進行讀書感悟,從而與故事的主人公產生心靈的共鳴呢?想到這裏,豁然開朗,一個巧妙的設計出現在我眼前。

這是當時的課堂教學片段:

(在黑板上出示句子):請大家自由讀讀小利比的話。(學生輕聲朗讀。)

師:和自己相依為命的哥哥被馬車撞了,自己唯一的親人也即將離他而去,小利比會以怎樣的語調對“我”陳述小珊迪的遭遇?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學生讀得不錯。

教師簡單評價:兩位同學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不幸而悲慘的遭遇,真不錯。

師指着“……”説:同學們,你們仔細看,它像什麼?透過這個省略號,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一幅怎樣的畫面?請大家聯繫上下文,靜靜地默讀、思考。

幾分鐘後,相繼有孩子舉手示意發言。

生1:我覺得省略號像一串眼淚,我彷彿看到了小珊迪和小利比不幸遭遇到這場災難後兄弟倆抱頭痛哭的畫面,這是一串悲痛欲絕的眼淚,是一串無奈的眼淚,是一串無處控訴的眼淚。

生2:我覺得省略號像一灘血跡,我彷彿看到了珊迪被冷酷無情的馬車撞倒並從他身上軋過去,鮮血頓時噴湧而出,珊迪也昏死過去。很久,珊迪終於醒來了,他想到先生的零錢還沒找還,想到幼小的弟弟還在家等着,於是珊迪強忍着疼痛,拿着僅剩的四個便士,艱難地爬回家去,路上留下了一長條斑斑血跡。

生3:我覺得省略號像一行腳印,我彷彿看到了珊迪走着走着,到這裏就消失了,只留下一行腳印,漸漸地伸向遠方,越來越遠。

生4:我覺得省略號像萬丈光芒,小珊迪身受重傷,這時候,他比任何任人都需要錢,但是,他念念不忘的是還要找回欠我的零錢,他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師:説的真好,是啊,這何止是一個普通的省略號,這是小珊迪兄弟倆發出的血與淚的控訴,它折射出的不僅僅是窮苦人民的悲苦,更閃耀着小珊迪那顆誠實守信的金子般的心。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感受再來讀讀這句話。

生有感情地齊讀,比前幾次讀得都更有感情。

反思這個教學案例,我覺得最大的成功在於文本解讀的成功,將一個普通,但又意藴深刻的省略號,經過挖掘、精心設計,生成了課堂中最閃耀的亮點。

小珊迪教學反思12

新課改形勢下,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的重點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為此,在這節課中,我盡力做到構建開放的語文環境,注重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中的品讀、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

一、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和“對話”,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如他不是那種人,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人?讓學生實現文本的對話。在品讀小珊迪買火柴時的語句時,讓學生進行點評,也達到了“生生對話”這一新理念。

二、給學生一個感悟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説過:學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槓桿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今後能否托起這個“地球”。因此,我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小珊迪飽受飢餓在乞求賣火柴時説的話和品讀“乞求”時,讓學生以讀代講,以讀悟語,以讀悟情,師生更進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憐。在感悟小珊迪美好品質時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找出讓你感動的句子,再讓生品讀,達到以讀為本以讀悟語、以讀悟情的新理念。

三、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

在體會小珊迪誠實這部分時,小珊迪受傷了,被馬車軋斷了雙腿,不能給那位先生送還零錢,而是讓弟弟轉還,課本中沒有寫出小珊迪是怎樣吩咐弟弟。我讓學生大膽想象:小珊迪會對弟弟説些什麼話呢?再通過學生的寫讀再展現學生的感悟。

四、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

在感受了小珊迪飽受飢寒和美好品質後,小珊迪的形象已經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此時,讓學生對小珊迪對話,既抓住課文中心進行教育又進行讀寫訓練,達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當然,在教學中和預想的還有一段距離,在品詞、品句,品讀的指導方面還須努力,課堂煽情藝術還不能完全渲染學生。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不斷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才會有更大的收穫。

小珊迪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通過朗讀,感受小珊迪的悲慘生活,激發同情之心;感悟小珊迪純潔善良、誠實守信的品質,觸動感動之情。

設計理念:

強化語言實踐,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讀中體驗,受到薰陶感染,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課文中的句子初步感悟小珊迪的品質。

創新點:

小珊迪受傷,七個便士不知去向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想像。

教學過程:

一、啟讀(渲染情境,鋪墊悲傷的感情基調)

同學們,今天,老師懷着沉重的心情給大家講述一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國愛丁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作——小珊迪。(教師範讀講述這個故事)

(教師在舒緩悽婉的音樂中講述這個故事,課始就讓學生很快走進了課文的情境,感受到了悲傷的基調,為激發學生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聽完故事請同學們談談聽了這個故事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二、通讀

請同學們帶着這樣的感受自由讀讀這個故事,要求讀正確、流利,讀的時候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變化,找找課文中令你揪心的地方。

(指名説,教師正音,指導朗讀)

三、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讓學生讀一讀小珊迪賣火柴這部分,讀懂了什麼?

2、出示“我”與小珊迪的對話,讓學生再一次走進故事,走進文本。

抓住糾纏這個詞語,重點指導朗讀珊迪糾纏“我”的四句話。(理解“乞求”、“餓極了”等詞語)

四、感悟小珊迪純潔善良、誠實守信的品質。

1、這麼可憐的小珊迪卻被一輛馬車給撞了,他的帽子不見了,火柴也丟了,七個便士也不知道哪兒去了,此時此刻,珊迪心裏會想些什麼呢?(學生進行創造性想像。)

2、怪不得作者會做出這樣的斷定

出示:當我想到孩子那誠懇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A、指導朗讀,體會小珊迪的誠實守信

B、那種人指哪種人?

五、小結

這樣的孩子可愛嗎?這樣的孩子可敬嗎?這樣的孩子我們會忘記他嗎?讓我們永遠記住珊迪用生命換來的誠實,用鮮血染紅的信用,相信,我們擁有誠信,大家擁有誠信,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六、教學反思

由於本課講述的故事年代久遠,並且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本課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先從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憐,再從他賣火柴的四句對話中進一步感受他的飽受飢寒,接着重點品讀了13、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説的話,充分體會到了小珊迪命運的悲慘和品質的高尚。這樣的教學流程安排,設計簡潔而巧妙,重點突出了對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學習效率,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是本課教學的着眼點,也是本課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課故事中,小珊迪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是與他可憐窘迫的處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教者意識到這一點,並在教學的過程中使出渾身解數把小珊迪這種“可憐”渲染到了極點的時候,小珊迪身上這種美好的`品質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現了出來,也就更有了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而這一切,幾乎完全是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到的!縱觀整堂課學生的學習過程,較好地體現了“以讀為本”的語文學習理念。讀書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練讀,有示範朗讀,有帶動作讀,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讀,學生在一遍遍誦讀、一輪輪交流、一次次探究的過程中,情感得到了薰陶。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本課教學還採用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當朗讀達到一定的深度,師生的情感已經交融在一起的時候,教師精心地設計了一段“他需不需要……他需不需要……”的排比式的師生直接對話,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小珊迪誠實的可貴;在回顧全文時,一縷哀婉的樂曲,幾幅素淨的畫面,伴着學生靜靜的回味,營造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情境,給了學生一種思維聯想和回味的空間,“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昇華;最後進行的寫話練習,不僅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而且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住課文的思想哲理,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這樣的語文訓練,很好地演繹了語文教學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內涵。隨着老師成功的情感調動,隨着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自身的情感不斷地得到了激發,自然而然地,逐漸地達到了與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鳴,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新境界,從而獲得了成功!

小珊迪教學反思14

非常有幸參加了“國小語文體驗式朗讀”課例研究的聽課和討論的整個過程。不僅聽了本校教師精心準備的課,還一同聽取了各位嘉興和上海專家的非常精彩點評和分析。作為聽課的教師來説也是受益匪淺。

一、作為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特別是青年教師,更應如此。

看到上海的專家在點評時,拿出了厚厚的一疊資料,從新課標對“體驗”一詞的理解到《小珊迪》一課他人的精彩設計,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可見,在研究這一課時,周主任參考了多少的資料,研讀了多少的書籍,為之後的精彩點評打下了結實的基礎。這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們在上一篇新的課文時,應不僅只侷限在對參考書的仔細閲讀上,更應該把眼光放得更寬一些,充分利用現在先進的資源,通過網絡研究對這一課的各種設計,再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及所具有的教學資源,融合自己的思考,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優秀的教案。但在研究時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不能照班照用,那永遠都只是別人的設計,對自身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二、教師應該先感動自己。

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教師要讓學生感動,那就得先感動自己。是啊,像《小珊迪》這樣情感性較強的課文來説,教師首先應該反覆地研讀文本,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帶着這樣的情感來引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並也被感動。這一點,我覺得張老師已經做得很不錯了。通過有感情的敍述、生動的圖片、悲傷的音樂把當時主人公所處的生活現狀表達得淋漓盡致。使學生都融入到了這樣的情境中去,對課文的學習,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體會,對本課的主題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但如何把這樣的情感運用技巧,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也成了本次討論的一個重點。其實,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也是一樣,我們會碰到各種類型的.課文,如何正確地引領學生去學習各種課文?我想首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必須對每一篇課文,通過仔細的研讀,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才能通過各種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去探究、去學習,最後做到真正的理解。

三、體驗與朗讀,哪個更重要?

在討論的過程中,有專家提出“體驗”與“朗讀”哪個更重要?還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其他的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總的來説,朗讀應該使學生有感而發並非無病呻吟。聽了專家的獨到見解,我有很大的收穫。在我們平時的朗讀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讓學生去讀,或者告訴他這裏應該輕一點,那裏應該重一點。也許這樣是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為什麼這樣讀?學生卻答不上來,只是“無病呻吟”罷了!這樣,不僅使學生沒有真正理解課文的含義,也會使他們越來越不喜歡朗讀,體會不到朗讀真正的魅力。所以,在我們的朗讀中可以運用多種的技巧。比如:默讀、小聲讀、反覆讀、理解關鍵詞讀、讀與理解結合、師生合作讀、表演對話等等。但每一種朗讀都應放在恰當的教學環節上,這樣才能達到其效果,使學生真正地有感而發。

短短的一下午,收穫頗多。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説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過程。有了專家的引領和指導,我們會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少走許多的彎路,更快地成長,正確地運用“體驗式朗讀”,同時也相信,在今後不斷探究過程中,我們也會做得更好。

小珊迪教學反思15

《小珊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英國一個賣火柴的男孩為了一便士賣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為了急着送還先生的零錢而被馬車撞了,悲慘死去的事。故事生動感人,運用對話展開故事情節,適於朗讀訓練。本課的教學力求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入情入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行讀書感悟。

教學本文時,我抓住兩個方面進行語言文字和分段訓練。

一、抓線索,品詞析句。

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小珊迪乞求“我”買火柴的感情變化和誠實守信找還零錢的線索,另一條“我”對小珊迪感情變化的線索。教學時,我抓住這兩條線索,安排了以下訓練:

1、小珊迪的感情變化:“請”——“請求”——“乞求”的教學。

小珊迪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求我買它的火柴,請求的語氣一次比一次強烈。教學時,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辨“請”、“請求”、“乞求”這三個詞語的不同意思。通過聯繫上下文,學生理解到:“請”是一般的要求;“請求”是比較強烈的要求;“乞求”是在小珊迪飢寒交迫、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得屈膝求人的意思。

2、“我”的感情變化:“討厭(糾纏)”——“不討厭(等、想)”——“理解(斷定不是那種人)”——“同情(答應永遠照顧小利比)”的`教學。

在教學中,我請學生弄清:“我”等了很久也不見小珊迪回來,“我”開始是怎樣想的?後來又是怎樣想的?並劃出有關句子,品讀一番。討論時,結合課後練習,重點理解“猜想”、“斷定”兩個詞語的含義,從而讓學生初步瞭解小珊迪誠實的品質。

二、抓住課文中“事情發展順序”、“地點變換順序,指導學生進行分段訓練。

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段。而後歸納板書如下:

按事情發展順序 按地點

第一段 乞求“我”買火柴 旅館門前

第二段 找還零錢 旅館裏

第三段 看望珊迪 珊迪家裏

抓住這兩個方面,進行了篇章結構訓練,語言文字訓練,同時又通過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學生始終沉浸在對小珊迪同情和敬佩的情感中,小珊迪外在的形象和內在的精神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中,使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情感薰陶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