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雪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61K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雪教學反思

魯迅雪教學反思1

今天,結束了《雪》這篇課文,上完這節課後,我進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課文主旨的把握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最為明朗的一篇,然而對於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讀。錢理羣説,魯迅在博大的、運動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自己;張向東説,《雪》不僅是一支不同凡響的雪之絕唱,更是一曲響徹雲霄的人的'精神的讚歌。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講,講的太深,他們不能夠理解,倒不如簡單理解為,作者通過筆下的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寄託魯迅了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並讚美了這樣一種戰鬥精神——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我想這樣有助學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認識魯迅。

二、對教學環節的設計

在《雪》這片文章裏,作者對南方雪景的描寫是那麼色彩豐富:血紅的山茶花,白中隱青的梅花,深黃的蠟梅,冷綠的雜草,還有那幻想中的蝴蝶和蜜蜂,其實作者不僅僅是要説明這孕育生命的隆冬,更是要闡述在這種昏暗的時代,不要迷失對待希望的追求。其實,作者的寫作意境很高,如何去讓學生領悟,我覺得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創設情境教學很值得提倡。

魯迅雪教學反思2

初讀《雪》這篇文章只覺得一個字“美”!江南“滋潤美豔”的雪給我了無盡的遐思,我不禁陶醉在那片由“血紅”“深黃”“冷綠”點綴的雪野中。但當讀到文章的後半部分,感覺陡然發生變化,朔方的雪給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它是冷酷而倔強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引起了我的深思。細想來,這滿天飛舞的雪花都是作者激情和深刻思索的結晶,有人説:景由心生。“滋潤美豔的南方的雪”,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理想的熾烈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藴育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精神。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貫穿着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作者語言比較隱諱,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對學生的理解來説有些困難。該如何基於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可接受程度去實施教學呢?我想,在教學程序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深文淺教,由淺入深,讓學生走進文本,幫助學生在思想上自然內化作者的寫作情感。

我想教師的問題應但成為本節課堂的主線,對學生啟發引導。對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組織、引導、啟發,將眾多衍生的新問題準確判斷,迅速納入且與主線絲絲入扣,推動主線問題緩解深入進行,使課堂主線分明、張弛有度。

在課堂教學中,我提出了這些問題:

第一個環節中有兩個問題:

⑴江南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⑵朔方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這裏的每個問題都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尊重了語文閲讀教學的文本主體,尤其是後面的這個問題“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們的學生,要獲得認識必須從文本的字裏行間去尋找去探究。“滋潤美豔”、“活潑”、“生機”、“熱鬧”、“乾燥”、“升騰”、“奮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詞語句子,在學生完全沉入文本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在第二個環節,師生共同分析了兩種雪的特徵之後,用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追問了一句“魯迅筆下的雪僅僅是雪嗎?”再次促使我們的學生一頭扎進文本,從雪的表象裏思考抽象出內在的東西。這裏的雪不僅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應該是一種情感的流露,一種內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畫面,而朔方:雪和曠野、天宇──孤獨,孤獨中紛飛。此時此地的雪,其實就是魯迅自己的內心思想的寫照。雖然孤獨,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靜、停留?不,它仍然旋轉、升騰,旋轉、升騰。在這個旋轉升騰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雪的精魂,魯迅的精魂。

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所以學生的“走進雪”“走近魯迅”,自然順利,並沒有很大的障礙, 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記得唐朝詩人盧廷讓《苦吟》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可見一斑。其實設計語文課堂的提問也是如此。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且效果往往不一樣,只有找出最佳的提問角度才能讓問題的價值發揮得最好。設計問題更要“恰如其分”,提問“過高”難以誘發學生的認知,冷場不可避免;提問“過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熱鬧成了假象的外衣。問題只有切合了文本,切近了學生,才能生成很好的課堂對話,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

魯迅雪教學反思3

一、因材施教定目標

魯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澀難懂而讓學生望而卻步,因而在設計《雪》這堂課的時候,我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降低對文章背景內涵的解讀,而更多的注重從文本本身出發,更傾向於學生對文本“語文”味的解讀——通過語言的品析來解讀作者的情感。

因此,《雪》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於此:

1、熟讀課文,賞析雪景特點

2、精讀課文,品析作者情感

二、四環節教學主旋律

四環節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但關注小組活動,也更加傾向於學生的個體學習。我這節課結合了小組合作與個人檢測兩種形式,通過合作學習掌握文章主體,結合當堂練習檢測學習成果。一課一練,一堂一過關,更加貼合我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

基於此種情況,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明確目標,激情導入

以本冊書中的詩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導入,引導學生走進雪的世界。

2、設臵情境,自主學習

語文課不同於其他學科,對文本的解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讀”課文。因而我首先讓學生“問讀”——即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因而我設臵了兩個主要問題:(1)文章的題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寫到了哪些地方的雪?(2)我讀出了江南的(朔方)雪具有———————特點,表現在:————————————(語言)

學生可以採用自由朗讀,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對文本語言的賞析,來初步解讀魯迅筆下的雪具有什麼特點。

3、學生通過展示學習成果來達到學習共享、提高的`目的。學生通過分析文本語言從而把握課文內容,這種能力的訓練也將對今後現代文的閲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點評學生的過程中,我又生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佔用兩個自然段的篇幅來描寫雪景。從而激發學生對作者情感的解讀。

4、當堂檢測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一定的掌握,因而我設計的當堂檢測的題目不但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更加關涉的是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當堂檢測的題目設臵如下: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注音寫出字詞

2、在作者的筆下,這兩幅雪景圖都很美,你覺得作者更喜歡哪一幅雪景圖?你從文中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來,作者為什麼會喜歡這一幅圖?

問題2的設臵仍然立足於文本語言而深入至作者情感,可以説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的賞析文章。

課後作業的設臵則針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通過積累有關雪的名句達到知識與美的共享,閲讀與寫作的交融。

三、教學相長促提升

1、在設計本課時,我的初衷是通過對語言的品析來達到對文章整體把握的目的,然而由於對四環節課型的生疏,我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學生的自我能力的檢測上,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語言點。如“滋潤美豔”的解讀,如色彩的分析。這都是江南雪的重要特點,也是魯迅語言的豐富之處,我都做了輕處理,而沒有重點解讀。

2、本節課的除了學生自主學習之外,當堂檢測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由於課文本身的晦澀以及課堂內容的安排,導致學生的當堂檢測並沒有很好的完成,多數學生只昨晚了問題1,而問題2只是簡單的思考了一下,沒有形成個人的意見,更沒有進行當堂點評。而四環節課型對學生能力提升的一個亮點本身正是當堂練當堂講,使學生可以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並通過當堂檢測來達到一個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日後的授課過程中,我更應該合理安排時間,解讀教材,以重點促學習,以練習促提升。

魯迅雪教學反思4

“作者寫北國的雪就不同了”(過渡),由學生朗誦寫北國雪的段落,點劃寫雪的關鍵詞句:如粉如沙(此處提問,為什麼不是如毛如羽?),蓬勃的奮飛(此處提問:為什麼不是飄飄揚揚?),燦燦的生光,包藏火焰的霧(此外提問,雪是白的,火是紅的,色調上諧調嗎?)旋轉而且升騰(此處提問,此詞用了兩次,為什麼不同嗎?),瀰漫太空(此處提問,為什麼不是“天空”?)然後讓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討論,明確作者以飽滿的熱情,用激情的筆調描寫北國雪的猛烈狂放,振奮着人的精神。如果説作者寫江南的雪,表達了對江南雪“美豔之至”的喜歡,那麼寫北國的雪,就是對北國雪“旋轉而且升騰”之雄偉姿態的讚美了。

“雪不僅是美的,雪中還有豐富的遊戲,我們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讀到過,這篇文章中也寫到。”(過渡)讓一學生讀文章的第二三段,再讓學生口述文中“塑雪羅漢”的情節,提問,作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寫雪中的遊戲重點寫了捕鳥,這篇文章中重點寫了“塑雪羅漢”,作者為什麼這麼喜歡寫兒時的.遊戲呢?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不難理解,學生很快就回答了出來:懷念兒時的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我隨即聯繫《我的母親》《我的第一本書》兩文講述:兒時的生活不管是怎樣的,但是很讓人懷念,兒時的生活往往也影響着一個人的成長,希望大家珍惜,給將來留下美好的回憶。

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參考課後附文,理解文章深刻的含義,同時讓學生們明白學習要善於利用資料。首先問學生魯迅是哪裏人,學生一致回答“紹興”,我強調紹興在江南,然後追問,二五年的冬天,魯迅在北平(北京)看到北方的雪,為什麼想到江南的雪呢?讓學生看附文中相關的解釋。學生回答,魯迅身在北方,看到北方的雪,觸情生情,引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我加以肯定,隨即追問,那麼魯迅寫北方的雪,僅僅也是喜歡雪嗎?讓學生們繼續默讀附文,找出相關的解釋語言。(此處關乎文章深層的含義,是本文的難點,所以讓學生參看附文理解)在學生找出的語句中,我特別提出文中三句話:(魯迅)“曲折的對於使‘暖國的雨’變成‘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的北方凜冽的嚴冬,表示自己的內心的不滿”“魯迅憎惡這使雪花永遠‘如粉,如沙’地旋轉飛騰的朔方的冬天。

魯迅雪教學反思5

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師激情有所欠缺,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平淡。這絕對是我的硬傷,雖然可以找藉口説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難移”,也不是説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為必須克服的問題來對待。

2、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例如對朔方的雪的分析不夠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分析之前沒有好好讀一讀。在我的設想中是打算在分析完“江南的雪”之後先讀一讀描寫“朔方的雪”的內容再深入品味語言,沒想到寫完板書一轉身就看到已經有十幾位同學舉起了手,如果這時要求他們放下手去,很可能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但是,缺少了朗讀這一必要的過渡,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江南的雪的“美好”上,從而造成對朔方的雪的理解也慣性地滑向“美好”這個方面;二是在“如包藏火焰的大霧”一句上糾纏太久,沒有及時引導,因而耽誤了時間,使得對朔方的雪理解還不透徹就匆匆進入了下一環節。

3、對文本的反覆切入還需加強。同一個語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有不同的收穫,例如你可以從一個句子看出事物特徵,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寫作技巧,看出語言風格,看出藴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課對語言的品味太侷限於“雪的特徵”,對魯迅情感的體驗幾乎是直接從“雪的特徵”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脱離,這也使得在第三個環節提升到魯迅的精神前的鋪墊不夠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應顯得較為生硬。雖然對魯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課堂呈現時卻顯得有些割裂。如果説本課在課堂設計時關注到了“深度”,但在課堂呈現時卻缺乏一定的“厚度”。

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這次歷練對我的教育意義很深刻,很多老師善意的批評也為我指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誠地希望各位老師能不吝賜教,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

總結

經驗,不斷克服弱點。我相信自己能在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越走越穩健。

反思四:魯迅雪教學反思

《雪》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首先師生自由交流,談談各自對雪的印象和喜愛的原因,學生們有的説喜歡雪的顏色,有的説喜歡雪的形狀,有的説喜歡雪中的遊戲。有一個學生説 她不喜歡雪,我很驚訝,追問。她説下雪時候很寒冷,行動不方便。我肯定了她的説法,讚揚她有自己的思考,隨即告訴學生們,雪確實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有利有敝。然後請其它的同學談談看法,有的學生説雪與雨一樣滋潤萬物,有的學生説雪能消失害蟲,“瑞雪兆豐年”。繼續由學生自由發言,或講述自己在雪中玩過的遊戲,或自選寫雪的詩句朗誦,學生表現積極,發言踴躍。我用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板書)讚美學生的表現。

“我們喜歡雪,古代文人們喜歡雪,魯迅也是喜歡雪的”,導入課文後,師生共同進行全文和自選段的朗讀,我向學生強調這類的散文要讀出感情來,與錄音比較,師生間互相評述,特別要求學生對老師朗讀的評價。由於欣賞課對學生的影響,由於我作為一個平等的對象加入朗讀活動,學生們情緒高漲。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問答的形式分析第一個問題:文章寫了哪兩處雪景,具體寫了什麼景物,寫景有什麼不同?學生閲讀課前提示,很快回答出“江南的雪”“北國的雪”,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是輕柔的,北國的雪“隨着旋風蓬勃奮飛”,是猛烈的。我簡要分析作者運用以物襯物和比喻的方法,寫江南雪的美麗輕柔,令人喜愛,雪中“血紅的山茶”“深黃的臘梅”“冷綠的雜草”,這豐富的色彩襯托了雪的美麗,“處子的皮膚”(解釋“處子”:少女)又恰到好處的比喻了南國雪的輕柔,正因為如此,使作者似乎看到一點春意,所以作者説“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這些都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江南雪的喜愛。由幾位同學再分別朗誦這段文字,相互比較,誰讀出了江南雪的輕柔美麗。

魯迅雪教學反思6

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雪》同時被選進了人教版、江蘇版的語文教科書,這並不奇怪。但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同樣依據新課標,而對於同一篇課文,不同的版本卻有着不同的教學要求、不同的編排體例。下面試做一些説明。

一、散文詩《雪》教學要求的差異性

人教版教學目標有三點:一是通過反覆誦讀,體會文章豐富而深厚的內涵,品味文章清新而優美的語言。二是感悟文章內容,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三是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邏輯,體會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教學重點是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品析兩幅雪景圖。教學難點是體會文章的深邃寓意。

蘇教版教學目標也有三點:一是讀懂《雪》的文字,瞭解寫作年代和背景。二是理解作者所描寫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特點,以及作者在描寫中寄寓的情感。三是背誦課文有關段落。教學重點是品味文章精練傳神的描寫語言。教學難點是品味在含蓄的議論中抒情的語言。

人教版的教學要求與過去大綱版的教學要求一脈相承。強調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理解文章深意。而江蘇版的教學要求,則強調了解作品的寫作年代和背景,品味語言,理解作者在描寫中寄寓的獨特感悟。

二、散文詩《雪》編排體例的差異性

人教版把《雪》一文編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為一篇講讀課文,放在散文詩單元之首。單元要求學生在文中捕捉作家的情感律動,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

蘇教版把《雪》一文編在九年級(下冊)最後一個單元之首。作為這個單元進行文學鑑賞而用來解剖的一隻麻雀。這個單元其他的課文都是對這篇課文的評論。

從編排體例的角度來看,《雪》一文的教學也同樣存在諸多的不同之處,值得執教者認真對待。

三、散文詩《雪》(人教版)課堂教學實踐

魯迅的文章歷來不容易讀懂,《雪》一文尤其如此。執教這篇課文,我是頗費心思的。通過反覆思考,我找到了兩條途徑:

其一、從淺顯的容易把握的地方入手。我引導學生首先是分析了“冬花雪野”圖。從這一處優美的景物描寫着手,為本文的學習創設情境。然後分析了“塑雪羅漢”的這個場面描寫,進一步地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

其二、從文章的情感邏輯線索入手。作者在文中寫了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運用了鋪墊、比襯的手法。如果引導學生沿着這條線索探尋下去,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應該是很清楚的。具體的某一個句子放到這個線索中去,也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通過我的努力,散文詩《雪》一課的教學目標得到落實。

四、對照蘇教版《雪》一文的課堂教學,談談我的幾點思考

教學蘇教版《雪》一文,着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對一篇文學性文章進行評論,教學設計與人教版必然是完全不同的。比較兩個版本的不同教學設計,我得到的啟示如下:

(一)課文只是文本。對文本的開發,是每一位教師的自由。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把握,可以根據班級的學情,可以根據教師自己的獨特感悟,可以根據變化的情況做出一些具體的決定。教師要把每篇課文都看成是一個有待開發的.文本。這是實施新課程標準時,課堂教學必須確立的一個觀點。

(二)課堂教學既要預設也要生成。課文都在一定的編排體例中,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的編排體例中,具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如上面所説的《雪》一文,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教學中,重點是培養學生對散文詩這種文學樣式的閲讀能力。在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的教學中,重點是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評價能力。我們的語文書中還有許多課文搬家的現象。如《藤野先生》一文,過去是第六冊的課文。現在是第四冊的課文。教學當中,語文教師確實要從預設、生成的角度來考慮怎麼教的問題。這是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必須確立的又一個觀點。

(三)課堂教學必須以新課程標準為根本。自由與集中是相統一的。教材不考課內的白話文,一時間似乎使執教者迷失了方向。到底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下力氣,這好像一下子成了問題。還以《雪》一文的教學為例,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是萬獸之王,一切都要服從於它。因此,新課程標準是現行課堂教學必須確立的一個最重要的觀點。

以上是我對散文詩《雪》一文的課後教學反思,很粗糙、很淺陋。只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各位同仁對教學反思這一新事物的重視。希望我們能在相互研討中相互促進。

魯迅雪教學反思7

《雪》這篇課文,文章雖然比較短,但備課的時候越備課就越覺得難。後來,經過年級備課組的討論,教案和導學卷總算出好了。上完這節課後,我進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課文主旨的把握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最為明朗的一篇,然而對於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讀。錢理羣説,魯迅在博大的、運動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自己;有人説,《雪》不僅是一支不同凡響的雪之絕唱,更是一曲響徹雲霄的'人的精神的讚歌。但是對於九年級的學生,如果對課文主旨的把握脱離了學生的生命體驗和可接受程度,是沒有價值的。倒不如簡單理解為,作者通過筆下的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寄託魯迅了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並讚美了這樣一種戰鬥精神——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我想這樣有助學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認識魯迅——體驗魯迅的情感,感悟魯迅的精神。

二、對教學環節的設計

在《雪》這片文章裏,作者對南方雪景的描寫是那麼色彩豐富:血紅的山茶花,白中隱青的梅花,深黃的蠟梅,冷綠的雜草,所以我認為本文教學的設計重點應該是語言教學,只有基於語言品味的領悟才是最真切的。本課的教學設計首先應該從品味語言入手,才到體驗情感再到感悟精神。文本的探究,比如通過對一些修辭、字詞的品味等等,使學生更容易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從而領悟文章內涵。緊扣文本進行“細讀”,也許有點老套,但我認為在國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方面卻是最實在最需要的。

三、對課堂教學的反思

從課堂教學的效果看,應該説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嚮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着很多不足。

比如:

1、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平淡,表現不出魯迅的戰鬥豪情。

2、對最後一段“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分析不夠到位,許多學生的理解靠的是死記硬背。

3、對魯迅獨立、奉獻、戰鬥精神的分析不夠完整,顯得有些割裂。

4、缺少課外延伸,可以的話,不妨從《野草》中挑出描寫自然景緻的幾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徵的不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