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78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説,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藴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2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為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教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教學活動。”這説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所以,在導入新課環節,我有意設計了兩道除法計算題:8÷9= ;4÷7= 。

學生一看是這樣兩道除法算式,都鬆了口氣,説:“這麼簡單的兩道題啊!”於是我在班上開展了男女兩組比賽,男生算第一題,女生算第二題。一聲令下,男生埋頭算起來,思維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沒有動筆,我示意她不要説出答案。我轉了一圈,大部分學生在已經做好的學生的提示下都已經有了答案,只有個別男生還在計算。

彙報後,我引發學生思考:8÷9=0.88……和8÷9=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個導入使學生明白兩個數相除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為進一步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打下基礎。

之後,再出示兩個數相除的算式,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用分數來表示商。

以例題中的1÷3=1/3引導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讓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分子/分母。這時候,我讓學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薛龍鳳上黑板認真地寫下:a÷b=a/b,我見這個學生寫得很認真,馬上表揚了她,並要求學生為她鼓掌。正當大家都為薛龍鳳高興的時候,我在她寫的算式後面打了個小小的“×”。學生立刻表示不解,剛剛老師誇了了她,現在怎麼又給她判“×”。還是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説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發問到:“為什麼b不能等於0?”班上頓時安靜下來,誰也説不上來原因。這個難點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裏有點小小的激動。我繼續利用例題中的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3為例問道:“誰來説説這個分數中的‘3’表示什麼?”有學生舉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單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數。”“如果把‘3’換成‘0’呢?”學生終於明白: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就這個“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要強調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而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

我覺得這個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

成功之處有,不足之處也有。課後反思之,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卻並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歸納。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數是一個數。這説明課前我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多查閲資料,以便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3

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帶分數與假分數互化。難點還是理解除法與分數的關係,雖然在複習舊知,如:把6米的繩子平均分成兩段,每段長多少米?簡簡單單的複習為探索新知做鋪墊,可課件呈現課件呈現把一塊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幾塊蛋糕?學生把剛才複習的除法計算的知識進行遷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來計算,有的學生會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導:既然都是正確,就説明可以用等於號了。

接着從課本的例子:如果有7塊蛋糕,要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學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並用分數表示結果。然後讓學生觀察兩個式子,看看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先讓學生同組交流討論,再全班反饋交流,學生能説出分數和除法有關係,就是説不出所以然,我只好問:這個分子和除法的什麼好像相當?總算是把這些關係理清,可學生提出疑問:“能不能説分子等於被除數?”我説不行,只能用“相當”更恰當。

對於假分數化帶分數,我從上次作業的一個圖形引導,二又八分之六等於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個單位“1”有八份,那麼2個單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來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數部分,餘數是新的`分子,反過來是帶分數化假分數,可以引導學生從被除數=除數×商+餘數,這樣學生就很明朗。

特別強調的是:在帶分數和假分數互化時,一定要演算,培養演算的習慣是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

本節課遺憾的是講得太多,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了,雖然學生認真聽講,但不利於學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4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説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國小生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説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説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在教學"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應分多少張餅?"時,我讓學生藉助圓形紙片在小組內合作進行分割,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才發現有的同學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分,圓紙片拿在手上束手無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學分;小組的同學分完後,演示彙報時,有很多同學都知道怎麼分,但説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類型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5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是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的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分數與除法間的關係,學生能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計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把3張圓形紙片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並讓小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説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學生清楚為什麼要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結果

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之後,我有意識的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1÷3= 8÷9= 2÷6=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比比看誰先算完。結果有的學生一兩秒鐘就舉起了手,而有的學生費了很長時間才寫出了計算結果。彙報之後,引導學生思考:1÷3=0.333……與1÷3=1/3 8÷9= 0.88……與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商計算太麻煩,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時告訴學生,以後計算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除不盡時或商裏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3、藉機引申,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次向學生介紹分率與數量的區別。如①“把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這張餅的.幾分之幾?每份分得多少張餅?”② "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是這根繩子的幾分之幾? 每段長多少米 "③"把4千克鹽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鹽的總數的幾分之幾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讓學生明白這三道題第一問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沒有單位,都是把總數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總數的幾分之一,都是用單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如前三道題的分率分別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問都是求每份數量是多少,每份數量是有單位的,都是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得數一定帶單位名稱。前三道題第二問的算法分別是1÷4=1/4(張) 2÷7=2/7 (米)4÷5=4/5(千克)

此處學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數量之後,為後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4、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

當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引導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時候,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多數學生寫下:a÷b=a/b,老師拿一名稍差學生的板書出來,故意表揚這位同學。正表揚卻突然轉身給這名學生作業後面一個大叉號。正當同學們都詫異的時候?問為什麼錯了?這時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説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追問:“為什麼b不能等於0?”。我繼續用課堂中的例題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4為例,讓學生説説這個分數中的‘4’表示什麼?”“如果把‘4’換成‘0’呢?”學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這裏並不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係,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難點是用除法意義理解分數意義。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能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這節課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如果單純的教學它們的關係:一個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學生一定學得很紮實,但是這樣一來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例題2,3÷4=()(塊)的探究上。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

生1: 我們先把1塊餅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個圓,那就是每人有3個1/4塊是3/4塊。

生2: 把3塊餅重疊的放在一起,然後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裏面也有3個1/4是3/4塊。

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塊餅的3/4,3塊餅的1/4,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在整節課中我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學習活動中,發展了個性,培養了能力。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7

一、教學內容:分數與除法,教材第65、66頁例1和例2

二、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兩個整數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2.使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三、重點難點:1.理解、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2.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具準備:圓片、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

把6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塊?板書:6÷2=3(塊)

(二)導入

(2)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塊?板書:1÷2=0.5(塊)

(三)教學實施

1.學習教材第65 頁的例1 。

(1)如果把1塊餅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又該得到幾塊呢?1÷3=0.3(塊)

(2)1除以3除不盡,結果除了用循環小數,還可以用什麼表示?

( 3)指名讓學生把思路告訴大家。

就是把1塊餅看成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可以用分數3(1)來表示,這一份就是3(1)塊。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 ÷ 3 =3(1)塊)

(4)如果取了其中的兩份,就是拿了多少塊?(3(2)塊)怎樣看出來的?

2.觀察上面三道算式結果得出:兩數相除,結果不僅可以用整數、小數來表示,還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引出課題:分數與除法

3.學習例2 。

( 1 )如果把3 塊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板書:3 ÷ 4)( 2 )3 ÷ 4 的計算結果用分數表示是多少?請同學們用圓片分一分。

老師:根據題意,我們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 " ? (把3 塊餅看作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樣分?請同學到投影前演示分的過程。

通過演示發現學生有兩種分法。

方法一:可以1個1個地分,先把1 塊餅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個4(1),3 個餅共得到12個4(1), 平均分給4 個學生。每個學生分得3個4(1),合在一起是4(3)塊餅。

方法二:可以把3 塊餅疊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4(3)塊餅,所以每人分得4(3)塊。

討論這兩種分法哪種比較簡單?(相比較而言,方法二比較簡單。)

( 3 )加深理解。(課件演示)

老師:4(3)塊餅表示什麼意思:

①把3塊餅一塊一塊的分,每人每次分得4(1)塊,分了3次,共分得了3個4(1)塊,就是4(3)塊。

②把3塊餅疊在一塊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塊4(1),就是4(3)塊。

現在不看單位名稱,再來説説4(3)表示什麼意思?( 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這樣3 份的數;還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

( 4 )鞏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塊? 2÷3=3(2)(塊)

②剛才大家都是拿學具親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學具,你能想像出5塊餅平均分給8個人,每人分多少塊嗎?(生説數理)

③從剛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計算7÷9的結果嗎?(9(7))

4.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 l )觀察討論。

請學生觀察1÷3 = (塊)3÷4 =4(3)(塊)討論除法和分數有怎樣的關係?

學生充分討論後,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可以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用除數作分母,被除數作分子,除號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數線。(課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數÷除數=

老師講述:分數是一種數,除法是一種運算,所以確切地説,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的被除數,分數的`分母相當於除法的除數。

( 2 )思考。

在被除數÷除數=這個算式中,要注意什麼問題?(除數不能是零,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老師:如果用字母a 、b 分別表示被除數和除數,那麼除數與分數之間的關係怎樣表示呢?

老師依據學生的總結板書:a÷b = (b≠0)

明確:兩個整數相除,商可以用分數表示,反過來,分數能不能看作兩個整數相除?(可以,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當於除數。)

5.鞏固練習:

(1)口答:

①7÷13=()(()) 8(5)=( )÷( ) ( )÷24=24(25) 9÷9=()(()) 0.5÷3=3(0.5) n÷m=()(())(m≠0)

②1米的8(3)等於3米的( )

③把2米的繩子平均分3段,每段佔全長的 ( ),每段長( )米。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蘋果分成10份,每份是這堆蘋果的10(1) ( )

②1米的4(3)與3米的4(1)一樣長。( )

③一根木料平均鋸成3段,平均每鋸一次的時間是所用的總時間的3(1)。( )

④把45個作業本平均分給15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45本的 15(1) 。()(3)動腦筋想一想

①把一個4平方米的圓形花壇分成大小相同的5塊,每一塊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數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鐘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鐘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時間?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8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級的家長開放日,我上了一節《分數與除法》的公開課。課後有幸得到了我的導師——廣西師大熊宜勤教授的點評,由於當時時間比較緊,我們要趕到拱極國小去聽黃智雲老師的課,匆忙之中熊教授給我提出了兩點寶貴意見:1.在重難點的突破上花的時間還不夠.2.練習的設計量過多,沒有很好的為本節課服務。聽了她的建議以後,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幾年的教齡了,怎麼還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備課時,我只考慮到家長們要來聽課,腦子裏想得更多的是怎樣才能把課上活?煞費苦心的創設了一個豬八戒分餅的情境,雖然這樣能把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串聯在一起,整體感比較強,學生也很喜歡,但是卻沒有把例2中的重難點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確每人分得的不滿1塊,可用分數來表示,讓學生明白一塊餅的就等於3塊餅的。可是在教學時,由於沒有及時引導學生突出單位“1”,再加上沒有使用展台操作,學生的理解就是沒有那麼到位。接着,我在教學例2後,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幾個算式,總結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也只用了1分多鐘的時間,很多學生印象還不夠深刻就進入了練習環節,以至於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卡殼現象。

回想自己的這一節課,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帶着熊教授給我提出的問題,第二天,我聆聽了蘇文俊老師上的這節課。課一開始,她就複習了上節課中我們學習的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等內容,接着創設了分餅情境,(1)把6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2)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3)把1塊餅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6÷21÷21÷3從數據上看,看得出都是蘇老師精心設計的。從商是整數到商可以用小數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到除不盡需要用分數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複習了把一個數平均分,用除法計算的同時,突出了知識間的聯繫。另外,對於例題2的教學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種分法: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塊?3÷4=?(塊)學生經歷了猜想和驗證。這個估算對於學生用分數表示結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幫助。在這節課中,蘇老師真正地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她憑藉教材內容,不斷設疑問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新知的探索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學生們獨立思考、相互討論、推理交流、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正因為學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到後面總結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也水到蕖成。

對於例題後面進行的對應訓練,蘇老師能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有層次的練習。學生在理解並掌握了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後,通過這組習題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建構了知識的框架,實現了數學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話,再對比蘇老師的課堂,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要想上好一節課,備課時必需要考慮到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各個知識形成的方法,展示學習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之中,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對於課堂練習的設計,不能太多,因為練習量多的弊端會讓學生厭煩,我們要注意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練習不僅僅是鞏固所學知識,還要繼續為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它的鞏固新知識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雙重作用。

能得到專家的指導,特別是零距離的指導,感受非常深刻,收穫也特別多。願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多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這條路上,越走越寬,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9

本節課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數的意義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揭示的。分數與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整數相除(除數不能為0)的商揭示分數的另一方面的意義,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為學習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作準備。

成功之處:

夯實分數的意義的第二種情況。在教學例1時,將除法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聯繫起來。實際上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3人,求每人分得幾個,就是應用整數除法的意義來列算式,只不過結果是依據分數的意義得出來的。而在例2的教學中,首先通過學生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也是應用平均分的除法意義列出算式,然後讓學生實際分一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三種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1/4塊,再把第2、3個餅同樣均分,最後每人分得3個1/4塊,把它們拼在一起,得到1個餅的3/4;第二種是把3個餅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3個餅的'1/4,拼在一起就是1個餅的3/4;第三種是把每個餅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個1/4份,即3/4塊。通過兩個例題的教學,明確列式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在計算時依據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不足之處:

學生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時,列式總是出錯,被除數和除數容易顛倒。

改進措施:

1.加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列式訓練。

2.在教學中還要加強分數意義的兩種情況的對比,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僅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還表示實際數量。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建立起除法意義的平均分和把一個物體或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進行平均分概念的基本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1.教師能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恰當地選擇了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入手,把6塊餅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幾塊?把1塊餅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幾塊?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3個算式和3個得數,學生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兩數相除,商可以是整數、小數和分數。在這教師還注意製作課件,説明一塊餅的1/3也就是1/3張餅,為促進學生主動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作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引領。2.在解決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的幾塊?這一重難點問題時,讓學生藉助學具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過程和分得的結果,充分展示了學生思維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注意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注重數學思維深刻性的培養。在課堂上讓學生經歷了操作、發現、遷移、歸納,使學生水到渠成的發現、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課堂上實現了師生的交往互動。 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説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國小生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説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説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在教學"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應分多少張餅?"時,我讓學生藉助圓形紙片在小組內合作進行分一分,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才發現有的同學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分,圓紙片拿在手上束手無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學分;小組的同學分完後,演示彙報時,有很多同學都知道怎麼分,但説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關於“分母不能為0”這個環節,教學中如果能放緩腳步,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引導學生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分數,或是啟發學生髮現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不能為0。這樣的處理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效果會更好。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1

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這節課,在這一過程中,我在教學之前認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很簡單,而在實際教學時發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例2上:3÷4=()(塊)的.探究上。學生在理解的時候,還真的很難得到3÷4=()(塊),開始都猜想是,然後通過動手小組去操作,經歷驗證猜想的過程中,學生彙報中出現了是1/4,因為他們認為是把3餅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説明學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時也暴露出了學生在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出了問題,問題在哪裏呢?出在把誰看作單位“1”上,問題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這是難點。學生認為簡單,實際上不簡單,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説理和交流。把重點放在3÷4=()(塊)上,我藉助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採取讓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和辯論解決了學生認識上的難點。把重點放在3÷4=()(塊)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導過程中,不能講得太多,講得過多,學生會越來越不清楚。

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個內容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例子太少,沒有説服力,為了學生今後學習中遇到問題上該如何解決,我們必須在常規的教學中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授人以 “漁”。於是教學中,在學生得到了3÷4=()(塊)後,不忙於理論的總結,因為在這裏學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認識。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情況,安排了適當的模仿練習,感性體驗數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結果的深層次的理解。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分數除法的意義,分數乘法應用題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文字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逆解題,從而認識到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也突出了分數除法的意義,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數量關係的分析,判斷哪個量是單位“1”,難點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能根據應用題的特點理解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趣,複習輔墊

1. 師生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體內含量最好多的物質是什麼嗎?(水)

對,水是我們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它對我們人體是至關重要的,是構成我們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那麼你們瞭解體內水分佔體重的幾分之幾嗎?

師:老師查到了一些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

2.複習舊知

師:現在你們知道了吧!同學們如果告訴你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你們能很快算出我體內水分的質量嗎?

學生回答後説明理由。

師:算一算你們自己體內水分的質量吧!

生答

師:一兒童的體重是35千克,你們能幫他算出他體內水分的質量嗎?你們都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生回答後出示:兒童的體重× 5 (4 )=兒童體內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師:誰還能根據另一個信息寫出等量關係式?

成人的體重× 3 (2 )=成人體內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以前的知識學得可真好,如果老師告訴你們小朋友們體內有28千克水分,你們能算出他的體重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研究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二、 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1. 課件出示例題。

2. 合作探究

師: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決這個問題,數量關係是怎樣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它表示出來並解答出來。

3. 學生彙報

生1:根據數量關係式:兒童的體重× 5 (4 )=兒童體內水分的重量,再根據關係式列出方程進行解答。(師隨着學生的發言隨機出示課件)

生2:直接用算術方法解決的,知道體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來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較算法

比較算術做法與方程做法的優缺點?

(讓學生進行何去討論,通過比較使學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統一,便於理解。)

5. 對比小結

和前面複習題進行比較一下,看看這題和複習題有什麼異同?

(1) 看作單位“1”的數量相同,數量關係式相同。

(2) 複習題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

例1單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為它們的數量關係式相同,所以這兩種題目的解題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根據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再確定是用乘法解還是方程解。

6.試一試: 一條褲子的價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問: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誰和誰在比?哪個量是單位“1”?

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的?

根據學生回答畫線段圖。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學生列出等量關係式。

學生根據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答(找學習板演,其它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師:這道題你還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嗎?

(根據分數除法的意義,已知兩個因數的只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為用除法計算。)

三、 聯繫實際,鞏固提高

1. (投影)看圖口頭列式,並用一句話概括題中的等量關係。

(1)

(2)

2.練一練:

(1)、小明體重24千克,是爸爸體重的3/8 ,爸爸體重是多少千克?

(2)、一個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 5 (2 ),正好是160米,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

3.對比練習

(1)一條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條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這條路全長是多少千米?

(3)一條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穫

①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②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③單位“1”是已知的用什麼方法解答?單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麼方法解答。

教師強調: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比較複雜,因此在解答分數應用題時要注意藉助線段圖來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解答後要注意檢驗。

設計意圖: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學一開始教師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用介紹該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地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本主義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 有破度有層次地設計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案還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通過看圖,找等量關係,鞏固了學生的分析思路;通過三類題的對比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三類題的異同點,增強了學生的辨析能力,對於學生分析和解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使學生無論遇到什麼題,都會做到:抓住特點,學而不亂。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3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從以上的角度分析,彭老師的這節課具有以下兩大優點: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改變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指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特徵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教與學的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動力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塊餅的,3塊餅的,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問題不斷地解決與生成中探索新知識

探索是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在這其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潛在和深遠的。本課中,我讓學生充分動手分圓片,讓他們在自己的嘗試、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斷產生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新的'問題,給學生留與了操作的空間,因此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理解得比較透徹。

總之,在整節課中我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學習活動中,發展了個性,培養了能力。

建議:

1、在總結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後,最好讓學生説清楚分數與除法是否完全相同,然後利用表格説清楚它們之間的相同與不同的地方。從而讓學生體會分子、分母、分數線只相當於被除數、除數、除號,不是等於。

2、為了語言表達清楚,學生聽得明白,建議把3塊餅的“塊”改為“個”,平均分成的每一份就説“塊”。這樣聽起來比較清晰。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4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説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國小生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説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説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但説的不是很明白。特別是3個餅合在一起來分學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學生不太理解,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類型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以上幾方面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思考,也是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相信自己以後在這幾方面會做得更好。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5

觀察是學生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如在本課得出被除數÷除數=被除數 / 除數時,我有意識的提出質疑: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中,有什麼問題要問?學生有的自學了課本,有的依據課前或平時積累的經驗,提出:(1)分母能不能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們的關係?(3)分數是不是就是除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指向明確,突出了課堂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並在觀察發現中答達成問題的解決。有的學生認為分母不能為0,因為分母相當於除數。個別同學認為分子也不能為0,但遭到同伴的反駁,澄清了分子可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當教師提出用a表示被除數,b表示除數時,學生很輕鬆就用a/b表示出來;在探究“分數是不是就是除數”,學生的爭辯非常激烈,點燃了課堂學習的熱情,有學生認為從被除數÷除數=被除數 / 除數的關係中,非常明確説明分數就是除數,不然怎麼用“等於”;有學生從教師提出:“我們學過了哪些數”中得到啟發,認為分數是一個數,而除法是一道計算的式子,反對上面學生的意見,得出分數不等於除法;有人認為意義也不同,分數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叫做分數,而除法表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通過爭辯,明確分數和除法的各自意義,提示了“分數相當於除法”的生成目標,體驗了成功所帶來的信心和力量,實現了以人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二、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