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7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本節教研課按照學校要求進行了組內集體備課、教案再設計以及課堂實踐。在整個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為更好的探索出一條古詩教學的基本模式,現對優缺點進行細緻的剖析:

一、 指導識字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識字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本節課也不例外,教學目標中,要求本節課認識“詩、首、煙、童、散、早、忙、紙”八個字,會寫“村、春、童、學、早、東、放、紙、”八個字。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識字,然後抽卡片測試學生識字情況。指名讀和小組讀想結合,並且在識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區別平翹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記字形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後面的古詩內容分析中進行,一方面覺得這樣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與篇結合起來,並不孤立。使整個課堂結構渾然一體。

二、 指導朗讀

一首好的古詩就是一幅鮮明的圖畫,一首優美的歌曲,一個動人的故事,需要我們反覆吟詠,深刻體味詩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漢語的'簡約美。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變換了多種朗讀方式:默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等。不但要讀,還要帶着目的讀,每一次讀都要實現不同的目標,這樣循序漸進,有的放矢,讀出韻味讀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導朗讀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請學生聽老師有感情的範讀,然後問學生:老師讀的怎麼樣?評價一下。知道老師為什麼讀得這麼好嗎?對,讀古詩的時候要注意停頓。然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停頓和重音。在這個環節中,重音的指導不夠到位,從而導致學生讀的並不理想,這是我今後再進行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的。

三、 指導理解古詩內容

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本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組合作交流,不過深挖掘詩句意思的原則進行。通過圖文結合,展開合理的想象使學生感受春天之美,課外活動的快樂。對於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詞,例如:“拂”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並結合上下文內容來理解,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學生人人能敍述古詩的大概內容,而是強調個人感受,達到人人可以背誦就可以了。課堂最後,教師進行拓展訓練: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寫春天的詩歌,目的在於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總之,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堂的調控,語言的組織及教師機智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和提高!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學習生涯中沒有學過這兩古詩,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級,所以剛開始翻開這一課是覺得有點措手無策,無從下手:我要教會學生什麼內容呢?後來經過反覆品讀,查閲資料幫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別是對“白銀盤裏一青螺”這句雙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訴我對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測,而要去細細體味。在教學是我想學生剛學習時可能會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詩意難懂。我試着讓學生説出自己的難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本首古詩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體現在: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很有層次感。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中國人歷來是喜歡春的,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春的印跡。本單元的課文可謂是多彩的春天。在《古詩兩首》中也安排了這兩首關於春天的詩,展現了春的多姿多彩。《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觸景生情,意興所致而寫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新課標指出:國小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是目的,也是理解的手段。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發現。

在指導學生讀通的'基礎上,讓學生反覆朗讀詩歌,通過看圖、、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讀透詩歌,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點寫出了春日的美麗。再品讀詩歌的三、四兩句寫了什麼內容?看看詩人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描寫的,由於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基礎,所以一眼就找到了詩眼“樂”,也就能感受詩人當時的心境了,也就能夠有感情地背誦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羣島》,瞭解了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遊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藉助註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註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註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湧而下。江水在這裏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説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説,青山並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着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麼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裏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並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後雨》

1、根據註釋,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麼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嶽

(1)屏幕出示,教師範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註釋,試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後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盪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着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先讓學生讀,那麼應該讀到什麼程度才行呢?要讀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才行。那要怎樣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呢?這就是古詩教學中重點討論的問題了。我們應該先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背景和古詩所寫的意思以及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此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和想説的話及當時的思想。

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我讓學生了解了古詩的題目,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古詩中字詞的意思瞭解了每一句古詩的意思。並想象古詩中所描繪的依依分別的情景。然後我就告訴學生這一首古詩的大體背景:李白與孟浩然在這裏談古論今已經好長時間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談得很投機,彼此作為好朋友真是難捨難分。可是孟浩然卻必須有事要離開這裏到揚州去,於是兩個人不得不分開,那麼,兩個人分別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呢?學生説:應該用難捨難分的語氣、用依依不捨的語氣、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讓他走而歎氣的語氣……學生們就能夠把思維拓展出去了。

這樣讓學生再去讀學生就能夠有一定的語氣了,於是再加上課件的'範讀和渲染,學生再跟着朗誦。就這樣多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古詩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夠了解古詩的意思 再體會感情再範領讀的方式,讓課堂達到了最高潮,也使學生能夠忘我的表演朗讀,從而引出他們分別時會説些什麼。學生就暢所欲言,很有的説了。

總之,我們就想盡辦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去學,學生能夠***的學習,才能夠***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從而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在我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之後,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充滿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課時上完了兩首古詩後,再利用一課時來繼續開展“西湖美”的古詩誦讀會便應運而生。一課結束時,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寫下了我的課後小記。

一。誦讀、吟唱入詩境,放手還給學生一片學習的自主天地

誦讀乃學詩之根本,古人學詩為作詩,今人學詩為傳承與怡情。在這次活動中,誦讀的多樣性被靈活的小組學習活動演繹和格外精彩。誦讀組的由誦到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學習過程,雖然不全是在課堂中背誦出來,但課前的活動準備同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所準備的詩配樂的活動展中,讓我真的驚歎,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選樂之合適,按排不同的人讀不現的詩,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詩一下子就走進了課堂,是那麼自然,那麼流暢。這是學生在課外的自學準備中不僅具備了學詩、悟詩的能力,也同時也發展了他們處理學習中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是我在開展此次活動之間多少次擔心的問題,如今,他們小組成員的構成與詩的學習任務配對得恰如其分。誦讀與唱歌能力較強的學生都集中在這兩個組中,他們各自發揮着自己的.作用,課前那樂此不疲的身影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眼前。一時間,我不由地歎道:“詩海之大,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遨遊!”有時候,再好的“耕種”也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寫詩、畫詩入佳境,開拓古詩學習的新途徑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教語文、學語文,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教師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時,卻丟失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與藝術性,使語文課直指品詞讀句的狹隘範圍。回頭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置中,也不乏語言學習性強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寫詩、畫詩這兩個實踐活動,看似寫寫畫畫而已,但實則是本次活動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讀詩,還要求學生把詩讀懂、讀好。寫字,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畫詩,則是檢驗學生是否用心讀詩的絕妙之處,這個任務是隱藏在這個活動中的,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學生對品讀古詩的畏難情緒的產生。一則發揮了這部分學生特長——畫畫,二則也讓他們在“畫什麼”“畫成什麼樣”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真正走進他們能走近的古詩。特別是在學生解讀自己的畫作時,則掀起了不小的學習熱潮。不僅解讀的學生密切關注古詩,而且其他聽的學生也關注古詩。特別是對於《蘇堤春曉》一詩中“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的理解過程很讓人回味。在畫作中,學生畫了一隻鳥在晨霧的籠罩下,正在蘇堤上飛。另一個學生把上指出他畫錯了,認為一個“過”字讓畫面應該停留在黃鶴已由遠而近衝破晨霧,飛過蘇堤向着朝霞出現的地方。在反覆的推敲下,畫作學生認識到了自己解讀有誤,其學生則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個“過”字在全詩中的重要與精彩。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品味字詞的樂趣,西湖美景也在這個辯析的過程中呈現她西子般的秀麗。

三。以教材為依託,再遠也有迴歸的航線

以本為本,是我們在保障教學有效性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教材的作用,這是考驗我們語文教師智慧的時候。正如很多教師所説,一個學期4個多月,就學26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裏得到夯實呢?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而且是一個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還有與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學生在完成課內學習時,我們就要着力於為他們尋求多維度的學習空間。在本次的誦詩會上,學生不僅能讀會唱,還能寫會畫,更能説會品,這是由於學習空間的拓展所帶來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時,學生古詩的誦讀、積累、感悟能力就與我們的教材要求達到高度的統一。

四。“重詩輕人”,教與學的習慣都有待改進

由於活動豐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主要以展示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顧,這也反映出本次古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詩,是詩人生命的再現,當我們接觸到一首詩時,應首先讀詩人,這在平常的教學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點。同時,我也注意到,對於詩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瞭解,我們往往都只注重課堂的“簡介”,而沒有真正在課前、課後去了解詩人。因此,這導致了我們學生“重詩輕人”的學習習慣,使得這次活動中,學生對詩的演繹缺少了一些真實生命的氣息。因此,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教”的引導上。

一次嘗試,一點收穫,一些遣憾,在閲讀教學之後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一塊煥發教材魅力與教師魅力的“自留地”,古詩教學的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發揮它的意韻無窮,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詩洋溢出她最悠遠的生命活力。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並教師配説對白。見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説

二、瞭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蒐集的信息,你瞭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説、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麼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説白。見後

⑷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説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説,其餘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着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⑵ 比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提示:根據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麼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雲錦。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後,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雲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准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1、古詩教學的思路要簡約。

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力求簡約。從整體而言,整堂課的教學循着“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從局部而言,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沒有過多的繁瑣設問、條分縷析,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如在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古詩教學中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採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

2、古詩教學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教者把這兩首詩編排在一起,正是從它們相似的主題角度來安排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的教學設計中就凸顯了“整合”理念。“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均是從兩首詩的整體角度予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整合,使得教學節奏得到最有效的調控,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最高效的組合,從而產生最佳的教學效率。如在“辨詩”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處,瞭解這兩首詩“詠物抒懷”的寫法,並進而把物與人結合起來,由物及人地解讀詩中的深層次情感。

3、教師教學的站位要下移。

這是第九冊的第3課,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剛剛開學,這篇課文學生已經讀了許多遍;這兩首古詩的詩意較淺顯,且每首詩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圖助讀;學生們的手邊有不少學習資料,關於這兩首詩詩人簡介、詩意註解很多。上述種種因素,構成了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潛在教學資源。教師若是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教學中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教學位置。首先,教師需要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讀自悟、交流討論、反覆誦讀;其次,教師需要耐心地傾聽每一位學生對字詞、詩句、詩意、問題所發表的意見,把學生髮言中的每一個閃光的見解給予放大,並加以重複,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再次,教師需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或在討論之初暗示思維的途徑,或在討論之中點撥思維的.深度,或在討論之後即席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的平等參與絕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越俎代皰,要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師是在和我們一塊兒探討研究這兩首古詩,有時候甚至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知道的東西似乎並不比我多多少。教學中,教師的低站位,可以和學生平等相視,從而平等對話;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詩歌的慾望,從而激發起學生超越教師的信心;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課堂上師生彼此間的隔膜,使學生更容易親近教師,走近教師,從而坦然地走進詩歌的天地間。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學完本課兩首古詩,收穫還是有的。本來古詩對我來説,無論是從分析,理解、體會詩人的傷感情懷,豪情壯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過學習本課的兩首古詩感覺不好差,因為課前我認真看了些資料,通過我的教學,完全能達到教學目標。背誦,默寫、用自己的話闡述古詩內容。學了《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有興趣。為此,我反思了:

一、藉助課文插圖,聯繫生活實際逐步地“引”。課前為吸引學生的新感覺,新興趣。自描了《夜書所見》的四幅草圖,每句詩一幅圖,在草圖的遠處貼了詩人圖片。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接着讓學生動筆將圖景寫下來。(這個環節不錯,大部分學生都進入了寫作的狀態。)之前為了銜接新課,給圖擬了題目“思念家鄉”,同時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導。比如:一位詩人在看什麼,由什麼觸景生情,想到了什麼?)有位女孩兒寫到:一輪明月高高掛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樹葉被晚風吹得嘩啦啦直響,飄落的梧桐葉落在詩人的腳下,詩人撿起梧桐葉,眺望着遠方的家鄉,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門前,有兩個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着燈籠把家門前的籬笆照得通明,詩人望着遠方長長地歎了口氣)。(當我讀完孩子的習作接着説:“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詩人葉紹翁的詩。)板書課題《夜書所見》。

這下孩子們是高興地去讀古詩,還有孩子大聲地説,哪句詩就是自己所寫的話,也就是孩子們已經通過看圖寫話對詩的內容有所瞭解了。有了這步基礎,學生理解詩意真不難了,我鼓勵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自讀自悟。

二、結合生活實際感悟“閲讀與寫法”。本課兩首詩都是借景抒情,怎樣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課的閲讀與寫作中的重點指導環節。本課兩首詩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來抒發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比如、《夜書所見》中描寫蕭蕭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由念家鄉之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詩人在重陽節,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長安,倍感孤單,非常相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怎樣借景抒情呢?要掌握景物特點,然後想象人置身於這樣的景物之中的感覺,有親身體驗更好。在這環節,我班的留守孩子較多,我出示話題,提示:1、又是中秋佳節,今夜的月____________!此時,我不禁想起了遠在打工的___________,他(她)也在想念我嗎?那是__________也是這樣的一個夜晚,我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又是__月__日,是我____歲的生日。天氣是這樣的好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的今天是_______給我過的生日。我再次拿出______________(玩具、衣物等),_______説,我是屬_____,所以才給買____________。可是今天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讓孩子們説説填填,課堂十分活躍生機)。在説的過程中,我點撥了,要把景物特點與人的優秀品質等聯繫起來抒發情感。比如、借春天的美景,可以抒發熱愛家鄉,讚美家系的情感,也可以抒發對新生事物的喜愛之情等;借秋天的景色,除了可以抒發思親懷鄉之情,還可以抒發豐收的喜悦之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等;借冬天的景色,可以抒發對純潔心靈的讚美之情,抒發對具有頑強意志的人的敬佩之情或對充滿生機的春天的盼望之情等。

怎樣理解詩歌所體現的思鄉之情?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秋夜所見》中,作者通過感受了“瑟瑟的秋風”給人帶來的寒意,聯想到自己的家鄉,觸景生情,思鄉之感油然而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重陽節,家鄉兄弟登高插茱萸,唯獨少了作者一人,以此可以感知作者此時的孤獨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這環節,我安排了用景物描寫而思念親人的話題。)如、秋風瑟瑟,落葉飄飄,此時我不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今夜的月亮格外的圓,格外的明,月光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急訓小練習,效果不錯的。)

三、詩歌教學適當點撥“巧用字”。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到學詩,讀詩、寫詩的快樂。如,出示“蕭蕭梧葉送寒聲,江山秋風動客情。”這兩句詩中“送”和“動”字用得特別傳神,古人特別講究煉字。在寫作時也應該注意煉字,出示小黑板:“試着填寫“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____”(現、鬧)。

總之,語文教學,無論是詩也好,散文也好,因材施教,適合自己學生的口味就是創新語文教學。用故事引入課題,相對來講,學生有興趣。學生感到有興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充滿創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回鄉偶書》和《贈汪倫》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中的極品。它們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都是難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級古詩教學很難,講淺了學生不明白,講深了學生還是無法理解。到底該怎麼把握才是恰到好處呢?我認為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能忽視識字寫字,低年級無論什麼課文,識字寫字都是教學的重點。古詩教學時,同樣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生字。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識字,並主動創設有關生活情境,利用課文中出現的語言文字進行口語交際或書面交流。

第二,朗讀感悟古詩的意思時,不必逐詞逐句地串講和賞析。由於古詩的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藴深長,低年級孩子的領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情感、意境、韻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後不斷地咀嚼,需要人生閲歷來豐富。老師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通過創設有關情境,開展多種形式的'塞讀、評讀、表演讀,讓學生體驗情感,積累鞏固,感悟詩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師要有主動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可適當向學生推薦一些描寫思鄉的、送別的古詩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文化積累,並將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豐富課程資源。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本課的兩首古詩《鋤禾》和《憫農》均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鋤禾》描寫了農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糧食的來之不易。《憫農》寫了農民雖然辛勤勞作,但仍免不了餓死的悲慘遭遇。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這兩首詩,孩子們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課堂上,我在朗讀方面主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出感情在,如何讀出節奏來。因此,我先讓學生了解五言詩的特點,然後劃分停頓,找出重音,並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練習朗讀。學生讀得都挺有感覺,而且一些學生搖頭晃腦的,挺像小詩人的。

關於古詩的意思,我沒有進行繁瑣的講解,主要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來理解。由於我們的孩子身處農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辛勤勞作的身影,因此,更能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學完《鋤禾》,我適時地創設情境:吃午飯時,小弟弟看見賣羊肉串的來了,就要把米飯倒掉,買羊肉串吃。爺爺勸阻他説:“你沒學過‘xx’這句詩嗎?可不能浪費啊!”學習《憫農》這首古詩,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農民豐收了卻還是要餓死呢?於是,我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講了剝削者的殘酷與醜陋,講了苛捐雜税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現象。孩子們聽了都很同情那時的農民,痛恨那些地主惡霸、貪污的官吏。課末,我還補充了《江上漁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燒》,通過讓學生誦讀這些詩歌,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也更加會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下課鈴聲響了,我漲紅着臉走出教室,心臟在胸膛裏狂歡,真害怕它會抑制不住興奮,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躍而出,眼睛在走廊裏左右搜尋,想趕緊捕捉一個熟悉的影子,將一腔的激動與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種的種子發芽了,開花了,這聲音是那樣歡快和喜悦,這色彩是那樣的鮮豔和美麗。

雖然沒有老師聽課,雖然課文是那樣的普通和自然,雖然課前並沒有做過多的準備,教學設計也是那樣的簡單明瞭,可是我分明看到學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楓葉激情而又美麗。今天,我們學的是《古詩兩首》:前一首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生字也比較多的《贈劉景文》,後一首是學生熟悉的《山行》。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採取了先易後難,由熟悉到陌生,質疑──理解──想象──朗讀──背誦相結合的教學處理。這樣的設計,我課前還有一點擔心: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能行嗎?可是課後我卻拍着腦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兒童!請看學生對兩首古詩的感受:

《山行》

師:現在你就是大詩杜牧,請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老師很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反饋:

黃李科:我看到了彎彎曲曲的小路。(教師隨機引導點撥石徑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楓葉,好像着火了一樣,映得我的臉都紅了!

馬韻:我好象聽到有幾隻小鳥在楓林裏唱歌。

蔣辰浩:我好象聽到霜打在楓葉上,楓葉更紅了!

張垚:我坐在那裏看楓葉,看得都不想回來了,這楓葉比二月裏的花還要漂亮。(教師隨機點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贈劉景文》

師:如果你是蘇軾,好朋友就要離開了,你會對他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閉眼聽老師朗誦想象)。

葉澤凱:我看到劉景文要走了,又衝上去,和他緊緊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説一定要回來看我!

餘安安:我拿來了一壺酒,與劉景文兩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邊喝一邊哭,不知道該説什麼!

駱王維: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劉景文的馬車漸漸遠去都要看不到了,我還在那裏向他招手。

我對兩首古詩的教學流程安排是一樣的,只不過《山行》扶得多一些,《贈劉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兩個片段是兩首古詩中聽老師朗誦,通過想象體驗意境的環節,我摘錄了部分孩子的發言,有的孩子想象還要豐富,只可惜課堂上沒有將它錄下來,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反思的材料。這堂課學生在讀課題理解質疑,根據問題自讀課文這兩個環節,也上的比較成功,只不過在想象體會這一環節掀起的浪潮更高,學生的發言更精彩。説實話,這些孩子的發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幾個孩子的思維能力甚至達到了四五年級的水平。在興奮之餘,靜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一、培養的結果

這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就發現孩子在相互進行朗讀評價的時候,語言是非常單調的,不是他讀得很流利就是讀得很響亮,或者就是指出哪個字錯了、漏了,多了這樣讀書評價既沒有樂趣,又浪費了寶貴的課堂資源。於是,我試圖去改變這一現象,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豐富學生的評價語言相結合,並將其作為了本學期班級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剛開始的時候,我經常進行範評聽了某某同學的朗讀,我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聽出來了,他的哪句話讀得特別好,聽着聽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麼!這樣説多了,學生自然就會模仿起來了。後來我增加了自己範讀學生評價的訓練,一個多月下來學生的想象説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聽到了最美的種子長大開花的聲音了。

二、注重平時語言的積累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開始帶着學生背誦《古詩七十首》,雖然他們當時背誦的時候對古詩的意思並不知道,背起來比較困難。但當古詩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背誦變得輕鬆了,同時古詩中的一些精華也漸漸地為學生所吸收。比如,今天餘安安的發言我明顯地嗅到了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覺,還有駱王維的發言中那濃濃的李白情緒孤帆遠影碧空盡,維見長江天際流。

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了這美麗的週末,讓我看到了培養的力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課前思考: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於引發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

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湧動,後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在哪裏?你能用朗讀表現嗎?(小徑通幽、白雲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悽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給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背誦目標、識字目標、情感目標成功達成。但是詩文的理解方面還是不到位。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學生對古詩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較到位。我採取學生自讀,學生範讀,老師評價的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古詩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詩,指導學生從詩文的節奏入手,感悟韻律美,體會詩詞意境。

2、學生當堂都能夠背誦古詩。通過學生自讀,指名讀,師生接讀的方式,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都能夠有節奏的背誦古詩。

3、個體的示範性作用發揮的恰到好處。本節課的誦讀部分採取學生相互影響的方式,即通過個別學生的泛讀,起到教師泛讀的效果。自讀之後,指名本班的張國帥、胡瀚遠、孟成存、李旭輝等朗讀方面比較好的學生泛讀,提示其他學生找找自己與他們的差距,從而起到整體的修正。我發現這個方式很好,比老師的泛讀效果更好一些,學生之間的學習作用是無限的。

4、通過小組賽學的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當堂默寫古詩。我覺得這些都是這節課比較好的部分。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與改進方式:

1、對詩意的突破不夠,雖然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級的中上等學生能夠準確的`説出詩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體修好後,下次古詩的教學我將試着採用多媒體圖畫的方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要抓住這一點。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

2、《春日》這首詩的最後兩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整體的詩意學生理解不夠,同時對這首詩寫實的部分找的不準確。回想了一下,我覺得可能是我對本詩的背景介紹不夠深入,上課之初我只介紹了,點明這首詩是春日郊遊時寫的。沒有點明朱熹的寫作特點。導致學生對本詩歌有模糊的理解卻説不出來。

在此,我對古詩教學還有一些疑惑,在三年級階段,如何把握好詩歌意境與詩詞分析之間的度呢?我覺得,古詩教學應該不是逐句的分析,應該是對詩文的整體感知,但是還要讓學生説出詩句的意思,到底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怎樣做呢?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説一説、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閲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