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14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1

本節課應該是一節學生很感興趣的課,因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還是很喜歡圖片的。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

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就是我發現學生之前學過的內容掌握的很好,在學生進行格式設置時,我發現學生們做的很好,這説明上節課的內容學生都掌握了,表現我們的每節課學生都學的很紮實。同時,在複習時,我讓學生演示操作,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了主人。

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

1、在導入環節,我製作了一張幻燈片課件,本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是卻對沒有發揮其作用,導的有些多了,第一:不應該加入聲音。我在讓學生找與上節課製作的WORD有什麼不同時,很多同學一找就找到了聲音,這確實與上節課的不同,但這不是WORD能實現的操作,我的本義是讓聲音起一個薰陶的作用,反讓學生看作了不同。第二:不應該用幻燈片做課件。因為我這節課主要講的是在WORD中操作,所以,應該用WORD做成課件,這樣與所學內容相關,導入更加的自然。

2、在本節課中我的演示太過多了,應該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而且,我在這節課中沒有對學生放手,一直是教師在講,學生聽後操作。應該讓學生自學,自己去找插入圖片的方法,然後彙報,大家共同學習。尤其是在這兩種插入方法,都是教師給學生的,其實在上課的'過程中,我講第一種方法時,我就聽到下面有個學生説是“複製——粘貼”了,我沒有很好的抓住這個機會,應該讓這位學生説一説他的方法,而是按照備好的課一直在講我的那兩種方法。現在想想,這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找這兩種方法,説明我對學生了解的不名夠深,這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改正。

3、發給學生的古詩文檔資料準備不夠充分,以至學生在用時出現了問題。這個內容我本不想給學生的,讓學生自己輸入,但在上課前,我們組內又進行了研討,認為如果不給學生的話,本節課不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這也不是本節課的重點,要想掌握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可以讓他們進行格式設置,所以在蒼茫中我準備的不夠充分。

4、在下課前的展示中,我處理的有些倉促,都是我把學生作品上傳到FTP中的,應該讓學生自己做好了,自己傳上來,我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應該在上節課先教教學生上傳的方法,這樣作品會更多的進行展示。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更能適合學生,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適當的放手。

古詩教學反思2

1、年級教研達成的共識:高段大容量的課堂課堂效果好,學生喜歡。

2、學生收集資料提煉信息是課堂效果好的一個前提保證,師生才有廣闊的`對話空間,應經常訓練,並多采用這個方法。

3、一個精巧的教學設計課輕鬆突破課堂的教學重難點。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古詩的朗讀指導顯得薄弱。

因為課堂容量大,教學環節緊湊,留給孩子思考、自由言論的時間稍顯倉促,對問題的思考老師引導得稍顯多了一點,教師還要放手,給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的空間多一點。

古詩的美感學習顯得弱了一些,這個可以用音樂、背景圖片、教師充滿美感的語言進行彌補。

古詩教學反思3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古詩是很難上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説歸説,可做起來實在是難。

在一次研討課上,原本想選篇閲讀課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詩是我一直很困惑怎麼去教學的一種文體,不如就選古詩吧,這樣也是一次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好機會。各位老師在聽了我的課後,對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讓我從理論到了實踐,對古詩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特別是大家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知道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在課堂開始導入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是以圖片的形式導入,繼而介紹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這首詩主要就是讓學生感悟詩人獨自一人在他鄉的>孤獨、寂寞的心情,從 而體會王維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的思想感情。在導入時,雖然我介紹了重陽節是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賞菊、佩帶茱萸等。但在這個方面我是一筆帶過,如果我能以圖片或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這樣一種場景,那麼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為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也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

其次,對詩歌的理解上,學生一直停留在淺層次,而我沒有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挖掘,從而使學生沒有完全的理解詩意,讀的效果也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好。從知背景,知試題,知詩意等,我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我卻沒有考慮到孩子們心中的需求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對於詩中“獨”、“異”、“倍”、“遙”、“少一人”等一些重點字詞,孩子們都能夠大體的理解。但就如老師們提出的那樣,“遙”到底是有多“遙”?這時候,可以通過地圖讓學生體會到遙的距離,從而更好的感知王維在離家幾年的時間中的那份孤獨和寂寞。“少一人”少的到底是誰?如果你是作者的親人,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通過這次研討課,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學古詩時的一些技巧。古詩重在讀,特別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沒有具備一下子就能分析詩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讓學生知道古詩的節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而學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古詩的韻味。我想“熟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還有對於我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不斷成長。篇四:古詩教學反思

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是“字字落實”,解釋詞句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着深刻意藴、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其實,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學中,我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藉助音樂、圖片,讓孩子先在頭腦中展開想象,浮現出相似的畫面,順應詩境的朦朧,再根據詩句中詞語的提示,按照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説、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澱、不斷昇華,對秋天的讚美之情自然溢於言表。篇五: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1、因為上個星期我重點讓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的規範,並沒有開始文本教學。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學中,孩子基本上已經有意思地讓自己做端正,讓自己的行為規範一些。

2、“草”一課的學習對於孩子們而言是非常簡單的。很多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詩的內容,但對於小草的生命力頑強這一點,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領悟,以至於在最後讓學生表揚一下小草時並不是很順利。而後一首古詩,我把重點放在對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結構性比較強,而且文章結構比較清晰,再加上課堂上我讓孩子讀得比較多,特別是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在課後學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讀上帶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書的幫助上大部分學生已經能把整首古詩讀誦。

3、在學校裏孩子的學習行為已經比較規範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以及放學回家以後情況就不是很好。因為學生的書寫作業表現出他們非常地不認真,寫字時比較隨意,他們會邊吃東西,邊説話基至還有玩耍,這樣學生的字寫得比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裏,我應該注重引導讓學生認真寫作業。

教學反思: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裏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教學中讓學生重點記憶,進行口頭填空,詩歌接龍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句話,並且要求會讀會寫。同時重點學習這首詩歌中的一對反義詞,枯榮,理解字義。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時,利用書中提供的圖片,讓學生進入到這樣一個春光燦爛的世界中,體會兒童的那種情趣和作者的細心觀察。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知詩人,解詩題”,先了解詩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重新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詩歌的題目,理解詩歌説的到底是一件什麼事。

“抓字眼,明詩意”抓住關鍵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詞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明白詩歌的含義。“想情景,體感情”,對於最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就需要這樣的方法,來讓學生體會意境。古詩琅琅上口,學生多數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古詩教學反思4

在教學本課之前,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就應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透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我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樣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裏還是沒有底,但我明白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後請願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我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願意站起來讀,還透過小教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我練習讀,發現自我讀得不正確的能夠請同桌幫忙。然後透過與“字娃娃”交朋友的遊戲來調動認字的用心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遊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十分喜歡。學生願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牀”“光”“望”“鄉”都是後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採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教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為止。

古詩教學反思5

這樣的教學程序,和以往不同主要在於第一個環節。自從音樂新課程實施以來直截了當的告知,幾乎從課堂上消失了。似乎只有學生自己探索的才是唯一正確的,否則就不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會扼殺學生的發展。可是將近三年的實踐,不禁讓我們思考:有時候為什麼放着直道不走,偏偏要拐彎抹角呢?淡化了雙基的音樂教學,路走得長嗎?

從課堂實施的效果來説,我覺得學生就瞭解了迴旋曲的曲式結構,並能夠感受到《春》是迴旋曲這一點,是非常樂意接受和引以為豪的。(如有一張量化的表格來衡量該多好!)這一點從學生認真聆聽的表情、態度和言語上體現的很明顯。教案的實施過程中,三個教學班的紀律都非常好,課堂注意力很集中。

就首先哼唱了解主題音樂的教學設計,最初的想法是承接曲式結構的介紹,直奔主題,比較省事、省時。瞭解主題音樂共安排了四個環節,唱——聽——再聽——找。逐一加深印象,增強感受,春天的音樂印象被牢牢刻在學生的腦海裏。學生在初聽主題時都面帶微笑、眼露喜色。丁一涵説:“我覺得彷彿春天的萬物都在復甦的感覺,充滿了生機。”徐陽説:“好像小草欣欣然張來了眼,小動物們在忙碌着,大家都很開心。”蔣紫嫣:“人們的心情是喜悦的',好像在春遊,很熱鬧。”……而尋找“春天”時,三個班的學生幾乎全都能高舉手臂,快樂的哼唱,學生完全沉浸在音樂的意境中。

色彩和音樂的通感有時是建立在一種直覺表達上的,當你要學生回答一個為什麼的時候,則更多的是建立於生活實際的感受中,於是音樂便從生活與色彩間淡出了。有意識的要求學生將聯繫的着眼點放在音樂上,圍繞音樂,從音樂的高低、強弱、快慢、音樂的情緒等音樂要素出發來談談感受,這很有必要。比如學生在表現第二插部的音樂時,顏色感各不相同,那麼不妨再來聆聽一遍音樂,再次感受一下音樂的特徵。學生都説這段音樂很柔和,很優美。交流中劉蕊同學來了個總結:“我覺得音樂很柔和,淡雅的顏色都很適合。”真讓人心花怒放。

這節課花了大約三十五分鐘的時間欣賞《春》,這樣的教學時間安排,如果參照教師用書的建議,我顯然是大大超時了,但是從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反應和注意的集中度來觀察,學生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煩躁不安或者不願意繼續聆聽的感覺,相反,聽完一遍,學生還會有所擔心的、着急地懇求:“再聽一遍!我們還要再聽一遍!”究其原因,我覺得當學生覺得能夠清晰的瞭解音樂要素,並且明白音樂要素所要表達的含義時,也必將對音樂產生興趣,而且這種興趣決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淺層興趣。原因之二,器樂的演奏在音樂諸要素中同樣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生善於模仿的特點使得他們在觀看錄像時,就等於給了學生與大師交流的機會。在錄像欣賞中,學生可以通過視覺直觀地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種樂器的配合。尤其當小提琴表現小鳥的鳴叫和大提琴表現春雷聲聲時,更加直觀形象。學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顫音從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來,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則讓人感受了那盡情投入的演奏。錄像的現場表演讓學生大開眼界,學生非常樂於接受。真希望教材能多一些這樣的配備。

古詩教學反思6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為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古詩教學反思7

在學生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

學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體會,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就要給予鼓勵。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

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詩教學反思8

《池上》這首詩中,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採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主閲讀,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説,理解上沒什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原因、採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在談對“偷”的理解時教室象開了鍋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樣爭論不休。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問題的感悟與質辯:小娃去採白蓮到底是天真還是“偷”?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後我們達成共識: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麼明顯的蹤跡了,所以這個“偷”字更能體現出小娃的天真可愛。

課程標準強調:在國小各學段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要有重點,同時,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簡單而生動的畫面,配上音樂,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其對詩句的理解更透徹。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偷採”、“不解”、“藏蹤跡”等學生難以體會的詞句展開閲讀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覆朗讀,悟出作者的情。在評價中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使朗讀層層深入,體會情感,昇華情感。在想象中朗讀,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在學生想象出現困難時,藉助圖片資源,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感悟課文情感,達到情感的昇華,體會出“小娃的天真、可愛、頑皮”。

可惜的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孩子分角色演一演,這項工作可以以作業的形式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對這首詩有更真切的體悟。

古詩教學反思9

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反思 古詩詞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一代的華夏兒女。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結合自己多年對古詩詞的教學,談幾點反思。

(一)讓古詩詞迴歸“誦讀“之本。千百年來,美讀呤誦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吟”。説明誦讀作用重大。古典詩詞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節奏。要體會這種美、必須誦讀。誦讀有理解古詩詞的寫作手法,誦讀有助於觸類旁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開文本對話。讓學生自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不管秋取哪種形式,都要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以便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語氣和語勢。正確的誦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詞的角色, 有利於理解古語詞的含義,感覺它的韻律美、節奏美,調動生活體驗,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讓古詩詞迴歸人文之本。

我國古代的詩人、詞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們的詩詞體現了許多我們稱之為“傳統”的東西,它可以內化為“素養”的營養。讓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不但可以積累典型語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種子,還有助於他們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報國激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傷世感懷。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讓古詩詞教學回歸積累。古詩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許多精華名句流傳不衰,已經成為融入人們的生活,我們就當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地運用古詩詞名句,會為文章增色。為了強化這種意識,可以採取“每週一詩”和“名句對對”的辦法。一週出示學生一首古詩詞,要求誦讀,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

(四)讓學生插上想象、聯想的翅膀。具體可以這樣操作:

1、引導學生運用畫畫的形式,將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細緻、形象地描繪在畫紙上,讓學生產生創作的衝動,滿足創作的慾望。

2、通過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詩詞,收集與課文同類內容的古詩詞,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詩句、詞句,同樣可以使學生學會聯想,培養髮散性思維。例如我教王翰的《涼州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描寫軍旅生活的詩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盧綸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漁家傲》,王晶齡《從軍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齡的《出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邊塞詩: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3、要求學生髮揮想象、聯想,運用描寫、敍述等表達方式改寫詩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五)讓學生點燃創造的火花。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藉助工具書、註釋,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學生在自主理解的過程中可能會理解錯誤,甚至鬧出笑話,這時我們就要保護學生的創新火花。積極地加以肯定,以要適當的引導。此外,用“放電影”方式,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放電影”就是讓學生閉上雙眼,在 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呈現一幕幕古詩詞所表現的情景,不同的學生就象不同的電影導演。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讓“古老“的詩詞奏響”創新“的凱歌。篇二: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覆覆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麼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課完成。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課兩首《少年行》、《馬》是唐代詩人王維和李賀所作,前者通過讚美少年的力大無窮,沉重勇敢,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表達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後者通過描寫馬渴望上戰場,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後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鑑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節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呢?什麼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少年行》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學生從詩歌的字裏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少年的力大無窮、智勇雙全,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説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篇三: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10

一、允許“模糊解讀”

國小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閲讀的目的不在於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於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領會。只要學生翻譯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當時的願意,只要把大體意思説明就可以,並沒有在文字、字數、通順及表達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過嚴。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文學素養的提高而逐步領會。

二、反覆吟誦

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的.特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正説明了吟誦的功效。吟誦可以使鑑賞者感知詩詞的音調美和詩詞中特定的意境,吟誦得多了,還可能引發鑑賞者的想像、聯想、體驗和感受,自有無窮樂趣。對於初學者,這是最有效的審美手段。給學生設計安排一些新奇點,採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

三、有分寸地把握詩詞背景介紹

學詩詞僅靠朗讀是不夠的,還要注意結合詩詞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的經歷遭遇。詩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詩人的思想感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遭遇關係密切,可以説,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經歷遭遇決定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對古詩詞的理解都會有幫助。我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常把它放在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上,這樣,在前邊充分了解詞意、感受詞的韻味之後,一個小小的、簡單的介紹反而引發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四、啟發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鑑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所以引導學生品味意境是鑑賞詩詞的關鍵。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調動想像和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現於腦海中,再現逼真的情景。

五、比較閲讀,激活思維

“有比較才有鑑別”,利用比較閲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於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作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閲讀聯繫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鑑賞新的作品。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詩詞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詞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呼喚着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創新!

古詩教學反思11

本學期,我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課題研究。如何把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與語文教學有機統一呢?為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地嘗試。下面是我教《英英學古詩》一課中的一些體會: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一精神與誦讀經典詩文的基本原則是“不求甚解,須知大意”的指導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學本課,我注意在誦讀過程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例如: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採取“在情境中朗讀”的.方法,利用題頭課文插圖創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分角色練讀,充分朗讀第二次對話內容。利用第二幅圖,配上清幽的音樂,教師用充滿詩意和感情的語言描繪畫面,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中;再讓學生看圖想象:“中秋節,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着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層層深入地體會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後回到古詩朗讀上,通過指導學生各自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的要求。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的意境,再現了詩人的感受。 我想,在低年段古詩教學中詞句的疏通,當淡出時則淡出,拋去繁瑣古板的分析和死記硬背。這樣,學生既能輕鬆地學習古詩,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又領略到古詩文獨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古詩教學反思12

中國,詩的國度,在我國億萬人民的血脈裏奔流着詩的靈感,詩的激情。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直至元曲,名家輩出,璀璨奪目。那些千古傳誦的詩詞名篇,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藝術珍寶和精神財富: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纖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涼慷慨,亦纏綿宛轉;有詩仙李白的豁達,更有詩聖杜甫的沉鬱……而當今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時代,電視、網絡等現代化媒體是他們瞭解社會、接受知識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的今天,各國文化的衝擊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但孩子對於我們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古詩詞卻知之甚少,或僅能吟誦幾首,而對於詩中那優美的意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對古詩的喜愛、研究之情卻談不上。長此以往,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豈不要煙消雲散了?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傳承文明,讓中華古詩文綻放她的魅力,為學生的一生奠基。

一、重視日常教學

古詩文絕大多數由文言文向言簡意賅、琅琅上口方向轉變,但不能否定,由於時代和學生年齡的侷限,有些古詩文對學生來説,仍是詞句晦澀,語法繁雜,哲理深遠,即使記住了每句詩的意思,也是牽強附會,這使得許多學生對古詩詞“望而生畏”,加大了古詩文教學的難度。而我們古詩文教學的課堂現狀並不樂觀,一些教師在講授古詩時,仍然改不了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的弊病,致使老師講得很累,學生學得很煩,這種現狀學生、家長、社會不滿意,就連語文老師自己也感覺彆扭。我認為國小階段的古詩教學可通過這些途徑“創設情境”,以達到“培養興趣”的目的:A、講(把詩意變成故事講出來);B、寫(改寫、擴寫、續寫、仿寫古詩詞,自創小詩詞,寫讀後感);C、演(排課本劇把詩意表演出來);D、畫(給詩配畫,給畫填詩);E、唱(自選曲子,吟唱古詩詞)。

二、強化誦讀工程

縱觀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國小階段要求背誦的古詩文就有一百六十多篇。要讓學生一味背誦,枯燥且容易忘記,我們不妨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首先,在班上成立古詩詞興趣小組,由他們負責每週向學生推薦一首到兩首詩詞,寫在教室前面醒目的地方,組織大家利用課前課後背誦,日積月累,學生在無壓力的情況下會積累大量古詩詞;其次,利用板報、專欄、標語向同學推薦一些經典詩句,利用班會時間舉辦賽詩會、古詩接龍、對詩句等活動,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另外,教師可以在課餘和學生一起從某方面研究:A、古詩詞的文學常識(創作常識、平仄規律,絕句、律詩的特點)B、研究某一位詩人(如他的生平、寫作風格、社會背景、趣事等)C、研究某一類作品(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寫景詩等)以此把古詩詞誦讀工程引向深入。

三、開展演繹活動

好多古詩詞都有曲譜,如果我們將“讀”、“唱” 、“舞”融匯在一起,採用多種形式(齊誦、分角色朗誦、唱伴誦、舞伴誦等)進行演繹,不但具有視聽效果,還會將詩詞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挖掘再現,使學生銘記不忘,獲益無窮。如《生查子元夕》中歐陽修所抒發的“物是人非,淚濕春衫”之憂;《虞美人》中李煜作為昔日皇帝,今日階下囚的惆悵斷腸之愁;《釵頭鳳》裏堂堂男兒陸游的一腔悔怨,其前妻唐琬的咽淚裝歡;《短歌行》中曹操橫槊賦詩,納賢平天下的雄心壯志;《水調歌頭》中蘇軾對人之悲歡離合,月之陰晴圓缺的感慨;《滿江紅》中嶽飛預洗前恥,收復河山的必勝信念……這一個個動人的場景若被孩子演繹了出來,就等於刻入他們的骨子,永生難忘。

總之,要做好古詩文啟蒙教育,我認為在課內,與日常語文教材相結合,適時地滲透古詩詞;在課外,有效地組織活動,組建詩詞興趣班;在校園,創設古典的文化氛圍,讓教師和學生一道“詩情畫意”般地成長。

古詩教學反思13

前兩天讀了王鬆舟《詩意語文》,很受啟發,我發現我愛上了語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語文素養、底藴有待提高、自己的語文課堂沒有魅力、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所以我決定本學期開始挑戰自己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我在細讀文本《遊園不值》,因沒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很喜歡,我上的也很輕鬆。

1、沒有在單純的”解釋”古詩

古詩的美是讀出來的,是悟出來的`,是品出來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詞語、詩句的意思。如萬紫千紅: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礎上理解了詞語,我們聯繫朱自清的《春》,結合李叔同的《遊春》詩句拓展學生的理解。

2、指導學生“吟”詩,不再是讀詩

古詩本來是吟的、誦的,課學生很好能投入進去,看了竇桂梅的《遊園不值》教學視頻後,我才發現語文教師必須帶着學生吟詠古詩詞。我學着竇桂梅老師的樣子根據平仄的規律指導學生吟詩(當然做的不好),但學生很喜歡,看着學生搖頭晃腦,自吟自賞的表情內心有説不出的高興。

3、牽一髮動全身,找到讀詩的切入點”尋“

古詩不能串講,但還要在品讀中理解詩意,走進詩的意境。課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還是抓住”尋“的景色切入?沒有全面的理解,學生的感受無處生髮,可又不能串講。最後我決定從”尋“字切入文本的閲讀。一個尋,你尋到了什麼?學生的思維被帶到了文本,:無邊光景、一時新、萬紫千紅、春風、勝日。學生尋到後,引導學生建立意象,由萬紫千紅想到百花齊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風想到“春風拂面楊柳風”,由一時新想到很多很多……學生在詩的字裏行間穿行,補充了字裏行間的空白之處。學生建立意象的同時解決了詞語的理解問題,享受着春光。然後又一個問題“作者的心情怎樣”,孩子們再一次走進文本,走進字裏行間,品讀,把自己真正的置身於當時的場景。不再是單調的理解。

4、讀出詩背後的含義“勸學詩”

走進作者,我們會發現作者不可能有機會到“泗水濱”去“尋芳”,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5、古詩教學課前熱身“詞語句子對對碰”使學生們走進春天

一節課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單單是一篇課文。授課之前我們從春字組詞到説四字詞語到説詩句,學生的思維之門被打開,在文字間遊玩的同時走進了春天。

古詩、語文教學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樂趣“擠”走了。

古詩教學反思14

對於古詩,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理解、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

初讀詩句重點放在讀通讀順上,教師可通過範讀及個別指導,幫助學生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如“見”在課詩句中讀“xian”不讀“jian”。

另外,古詩的題目不象記敍文那樣明瞭,一看就懂。所以理解題目的意思應該作為理解古詩的重要開始。古詩解題意的方法很多,本課的兩首古詩可以採用看註釋和抓重點的方法。如《敕勒歌》看註釋先了解敕勒是一個遊牧的民族。這是我國南北朝時敕勒族的牧歌。

在教學中還要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悟理解,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學習《敕勒歌》時可讓學生想想,説説: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寫了那些景物?“天蒼蒼,野茫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圈。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的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全詩寥寥二十字,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除此之外,還要重視朗讀的練習和指導。要有足夠的時間用於朗讀。並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老師可以找些相關意境的古典樂曲,配樂後,再入情入境的練習朗讀,從而達到熟讀成誦。這兩首古詩,雖然描寫的景物季節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詩人已喜悦的心情讚美詩中的美好景物,表達的情感都是積極向上,開朗豁達的。同時又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朗讀中,要知指導詩人讀出明朗向上的情感基調。在熟讀的基礎上,要安排一定的時間練習背誦。可採取多種方法練習:如個人自背、小組內練習、師生合作背誦、指名背誦、全班背誦、小組間競賽等。以激發背誦的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15

古詩文對於國中學生來説的確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課文篇目多,且文中一字多義,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試中,文言文的比重較大,作為一名國中語文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曾經有過困惑:只注重灌輸,不重視學生個人感悟;只會死記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還普遍存在。上課時老師一字一句地講解翻譯,學生充當的是記錄員。如此這些,導致學生對文言文越來越沒有興趣,有的甚至認為文言文枯燥乾癟,讀起來乏味。這種現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學應有的功能——讓學生從藴含着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領略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汲取營養,古為今用。由於這種弱化,導致了教學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導致了教學效果上的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其語文素質極為不利。現就如何上好文言文,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 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參與熱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文言文與現代文一脈相承。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重視並被充分調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就會大大縮小。

二、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應“授人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益。於是,文言文教學,教師講什麼,如何講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語﹙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義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學常識等三個方面,特別是字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語境,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可直述規律,如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現象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貫穿到具體語境之中,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詞性的變化,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如何説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

再次。學會摘錄。不動筆墨不讀書,用摘錄或製作卡片的方法積累閲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為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話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詞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並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閲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以讀促悟,重視語感

國中文言文教學的側重點應在於朗讀背誦,詞語積累,疏通文段。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朱自清説:“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國中的文言文大多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學生較易上口,讀之有味。只要教師善於引導,就能幫助學生逐步瞭解文言的一些語言規律,體味文言特有的語言美,從而激發學習的慾望和熱情。充分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來自主學習課文,從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到最後讀出意境,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的解讀課文,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誦讀的方法多種多樣:跟着錄音讀、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師生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分角色朗讀、多人交替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自選讀、搖頭晃腦的讀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出情、讀出趣、讀出理、讀出思,在讀中領悟文言文。激勵學生反覆誦讀,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從而擴大了知識面,提高學生閲讀能力、説話能力,讀出“文言之味”,讀出感情,激發學生情感,以加強效果。誦讀的.過程是由口入心的過程,也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

四、以疑質疑,努力探究

常言説,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沒有“疑”的課堂如一潭死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精心設疑,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積極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為此,要着力瞄準以下幾點:一是在理解教材的關鍵處,即那些對學生思維具有統領作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方設疑。如文中“第一段列舉的任務有哪些相似之處”來設疑、激疑,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二是要在無疑處,即學生“見不到處”、“容易忽略處”設疑激疑。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文的第二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吞”改為“接”好不好?在這樣的地方設疑激疑,不僅能使學生在思考中頓悟,還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更重要的是用教師的“設疑”來激起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自己閲讀,自己思考,提出疑問,在同學的幫助和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深讀文本。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瞭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進入文言文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學習的主體。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多讀、讀懂文本上下功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華,剔去糟粕,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文言文教學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