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9.57K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猴王出世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

在鎮中心校舉行的聯校聽課活動中,我選講了這篇課文,在於學生們喜歡文中人物——孫悟空,可以在孩子們的愉快心情中展開教學。

設計教學時,我的構思是這樣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先播放《西遊記》中的精彩畫面給學生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説一説最喜歡《西遊記》裏的誰?很多學生都説喜歡孫悟空,從而引出課題《猴王出世》。我充分利用課文前面的閲讀提示,設計了學法指導,繼續貫徹先疑後讀,邊讀邊想,課外延伸的原則。這一方面的構想是較成功的。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我重點在於讓學生充分朗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徵。還有,句段賞讀,讓學生一邊讀,讀出語氣,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個性。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我沒有點撥學生説一説:石猴——美猴王。沒讓學生感受這稱呼中微妙區別,並説説美猴王“美”在哪,學生也沒深入體會到: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學生朗讀課文發音錯誤沒及時糾正,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部分學生放不開;沒有板書設計;……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努力提高自己!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2

在讓學生初讀了課文之後,抓住閲讀提示裏的兩個問題“石猴是怎麼出生的,怎樣成為猴王的?”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在精讀部分,我説,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集神、猴、人三位為一體,讓我們去課文中找找這三性。然後放手讓學生抓關鍵詞句去體悟石猴的性格特點。從石猴的出生去感受“神性”,從石猴的生活習性感受“猴性”,從石猴獨闖水簾洞,帶領羣猴入洞感受“人性”。重點抓住他的“人性”展開教學,從猴子的勇敢、機智上體會石猴的特點。並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有勇有謀就可以成王?”從而明白作為王者還要有一顆仁慈之心。缺了這顆仁慈之心,就算原先説好“誰進的去出來的就是王”的,也未必能得到全部猴子的認可。

可是問題還是在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過多,學生很多感悟都是跟着老師走。一堂課下來,雖然結構清楚,可是還是很累。總覺得學生對課文的體悟並不是很深入。於是第二節課一開始,我先在黑板上寫下“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鼓勵學生敢於質疑課文,想不到還真的有漏網之魚。

一個學生揪住文中的一句話“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來提問。她説,從“應聲高叫一詞”我們感受到石猴是非常自信的,可是為什麼他在連呼了三聲之後才跳出説話嗎?這一個問題的提出,馬上讓其他孩子瞪大了眼睛:是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很多孩子開始若有所思……於是,我請學生來猜猜。一個孩子説,雖然後邊是很自信的,可是畢竟這裏邊是什麼誰也不知道,説明石猴還是有點害怕的,剛開始還是有些猶豫的。一個孩子不贊同了,他説,如果他是猶豫的,那後邊就不説連聲説“我進去!我進去!”説得那麼急切,不像是猶豫的樣子。一個孩子好像想到了什麼,高高把手舉起説:“他不是在猶豫,他是在思考。説明猴子不是衝動的,他是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的。這不僅説明石猴很勇敢,也能看出他的聰明來。”不少孩子覺得挺有道理。突然,又一個孩子舉手,説:“我知道!我知道!”在得到我的示意後,他説:“有可能是石猴故意要等三聲之後再跳出來的`。”這話一説,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只見這孩子得意地説:“很明顯。連呼了三聲都沒人敢出來,這時候石猴再出來,跟大夥一比,就顯得特別威風。”嘿,別説,這一想法馬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有孩子接着説:“對,石猴看到大家都不敢出來,所以特別得意地跳出來喊‘我進去!我進去!’。”我趁勢讓孩子想象當時的情景,這時候他們都已完全進入情景了。一個説:“連呼三聲都沒人應,當時肯定是全場一片寂靜。這時候石猴這一喊,就顯得特別響亮。”一個説:“大家的目光都會齊刷刷地投向石猴,都會很羨慕他。”一個孩子又忽有所悟:“這樣一來,就能得到所有人的關注,為後邊成為猴王埋下伏筆。”“對,這才是石猴真正高明之處!”

一個不經意的問題卻能讓我們揪出文章的精華來,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思考能力!

再比如,有一個學生問:“課文最後一段寫石猴端坐上面説話的時候,他怎麼會説《論語》中的句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問題提得有些冷僻。我引導學生提問:“是啊,《論語》中的話他都能引用,而且一開始就來這麼一句,是為什麼?”有學生説,這樣一説,就能抓住問題的中心,表達的意思很清楚。也有説,這樣能讓人覺得石猴特別有學問,不愧有王者風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3

又一次挑戰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嘗試。不成熟,但能讓我走向成熟。藉助今天的課堂,對於合作,對於思維,我有了一點新的認識,在這種收穫面前,備課時的絞盡腦汁,無數次想撞牆的痛苦不值一提。

首先,我來盤復一下這堂課失敗點。第一點:課堂邏輯混亂。不是這堂課,我的課應該一直是邏輯混亂的,我沒有真正地釐清“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之間的關係。所謂自主學習則是指學生能用已積累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標進行個體的知識輸入,這裏是指知識已輸入,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能力的差異導致學習成果的參差不齊,能力稍弱的學生未能到達目標,留有問題,這個時候,學習進程才進入合作學習。這個階段的合作學習學習涉及到了問題的解答、質疑、説服、分析等認知方式,知識則在加工中與舊知融合內化。因此,課堂中對這一部分已輸入已內化的內容,只需檢測即可,切莫過多糾纏,白白浪費生命啊。這會反思的我心肝脾腎肺都在疼,寶貴的時間,一眨眼,沒了。第二點,評價管理特別不到位。一整節課,我單一地關注着知識內容的反饋、明確,但在元認知策略這塊關注點幾乎為零,每個環節結束後,都着急得不得了,想要接着往下進行,那這個環節中,學生評價就被忽略了。評價,是內省的過程,是建立思維模型的過程,不可或缺。當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他們自己就會關注目前階段課堂中所有的`行為,小漏洞補不足,為下一個環節下一堂課乃至下一個階段的學習都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石。第三點,對於思維課堂的瞭解片面化。今天之前,我膚淺得認為思維課嘛,用用思維工具,幫助學生錘鍊某一種思維能力即可。但經過今天的嘗試,才恍然大悟,我果然就是一隻井底之蛙,閉門造車呢呀。思維課堂不僅僅是利用思維工具鍛鍊思維能力,更關鍵地是如何利用思維工具促使深度思考深度學習的。把思維工具當做工具,那課堂永遠停留在淺顯層面,如果把思維工具當做模型,錘鍊學生思維品質,那麼課堂的深度,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我想覆盤課堂結構。

板塊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中,把詞語理解的方法撤掉,一方面可以把這一塊內容擠到單元導讀課中,另一方面,自主學習完全可以解決掉!只留下利用流程圖概括猴王出世、稱王的過程。對於這一塊也不用太過推敲流程圖中的關聯詞,只要簡短凝練即可。這一環節預測能空餘出七分鐘。

版塊二:再讀課文,感知形象中,弱化學生逐詞逐句地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將氣泡圖或圓圈圖補充完整,能大致説明理由即可。預計能空餘出兩分鐘的時間。

板塊三中,劇本與課文的對比中,氣泡圖只給出中心詞即可,不給出外圈的數量,學生為了完整填寫,浪費了很多時間,還猶猶豫豫不敢舉手,影響課堂情緒。這個地方至少騰出來三分鐘。劇本就可以創編出來啦~板塊四的多維感知人物形象不就出來了麼?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4

《猴王出世》通篇充滿古典文學語言魅力,剛開始比較艱澀,多讀幾次,又覺得別有韻味,讀來琅琅上口,所以,教學設計中“體會、積累古典文學語言”成了我的重點。

上課時,我讓學生將課文的兩個部分(即猴王怎麼出世?他是怎樣當上猴王的?)簡單概括後,直奔主題,讓學生品讀文章。以第一段做為指導的重點,其中有“……芝蘭相襯……食草木,飲澗泉……獐鹿為友,彌猿為親……”我請學生自由讀、大聲讀、同桌互讀,力求讓他們讀出感覺來。最初兩次,學生還沒發現其中的韻味,我讓他們接着讀,讀着讀着,他們發現了語句的優美、對仗工整,於是,我請他們説説最喜歡的句子,為什麼喜歡。學生皆成採用“讀加説”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學生都能熟讀成誦,此時,學生背的不僅僅一段文字,更多的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加強了語感。

讓學生多接觸中國古典文學,真的非常有意義,雖然他們接觸的不多,時間也短,但我想,我們的教育者負起教育到位的職能,即使只是幾堂課,也是一種微薄的力量吧。

我很高興,也會繼續努力,欣然為之。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範圍,這些字,學生憑藉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6

小語第十冊《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文言痕跡很重,學生不易理解,這就會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不僅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我的教學實際,還使用了自己加工和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在備課時,我特意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前一部分,用軟件工具剪輯下來,作為課件之一,想通過這些來幫助孩子們學習。

上課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播放有關猴王出世的卡通畫,同時簡單地介紹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接着就讓他們初讀課文,以求對課文進行整體的把握。

按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步驟,在初讀課文後,我就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剪輯播放給學生看。而這個剪輯的內容,恰好與課文《猴王出世》的內容大致相同。這一下不得了,影片中那猴王的生動形象、十分有趣的故事情節,可真使孩子們看得興致勃勃的,你瞧,有的.哈哈大笑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拍掌叫好的,有交頭接耳的、也有睜大眼睛注視屏幕的……他們多開心呀!

看完後,我趁勢讓學生們讀課文,由於還沉浸在影片的內容中,這回他們讀課文讀得可真帶勁,有相當多的學生邊讀還邊模仿影片課件裏看到的一些動作、姿勢,以及聽到的猴子們的聲音,還有的出位去,邀約小夥伴一起讀。在老師因勢利導的指導下,他們大多能讀出美猴王的語氣,讀出美猴王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形象特點,讀出猴子們找到了“水簾洞”這個“安身之處”的欣喜若狂和頑劣的猴性,還讀出了一定的節奏感,感受到了祖國文化之燦爛,語言之豐富優美。

後來,我就乾脆拋開教學設計設計,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在課堂上即興表演起來。

一陣熱鬧之後,我和他們一起欣賞文中的對偶句,如:“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朝遊峯洞之中。”。還教他們積累四字詞,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設”、“抓耳撓腮”等等。而後,又組織大家討論、質疑,暢所欲言地解決心中的困惑、疑難。

最後,我順勢作出課外閲讀原著的要求,因為我清楚這些孩子,雖然他們大多從電視等媒體上看過《西遊記》,但真正讀過原著的卻是極少極少,那麼,激發學生課外讀好書、讀成本的書的興趣,正是時候,這是本課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

今天這課,上得實在是痛快!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新世紀時代精神。

我覺得,學習本是學習者自己的事,一切應由他來做主,而老師只是引路人,是導遊、導演、導播……。

從這,我又悟出:

1、用課件輔助教學,很有必要,決然不是什麼譁眾取寵、玩花架子。這是實用的、實在的,是讓孩子們受益的。

2、課件不一定是要使用flash等軟件工具來做,也從未見有過什麼規定或是約定俗成,説是隻有用flash等動畫軟件工具做的才叫課件。

3、教學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甚至有些看起來不一定是教學資源,但也要千方百計利用來製成課件。

4、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猴王出世》的課,是用電視劇的片段資料做課件效果好,還是用flash做的動畫課件效果好呢?我想,在實際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7

學生缺乏課外閲讀的習慣,課外閲讀嚴重不足,不僅不利於閲讀教學,而且也不利於作文教學,同時也不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許多語文教育專家都認為,學習語文必須有廣泛的閲讀,學生的語文水平與閲讀量成正比。事實也已經證明,那些學習尖子,可以説,幾乎無一不是廣泛閲讀的。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我們想把孩子教育好,讓他們學到真正的學問,我想首先我們需要做並且能夠做好的,就是從幫助學生熱愛讀書和教會學生怎樣讀書開始。那如何改變學生不愛讀書、不會讀書的現狀呢?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課堂教學密切關聯的課外讀物,是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學《猴王出世》後,可向學生介紹一下我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告訴學生孫悟空在西去取經的路上斬妖除魔,可厲害了,使學生產生閲讀這部古典名著的興趣。

〖淺談教學中標點符號的.妙用·句號結局精彩又精煉〗

師:這節課我們瞭解到了有關《猴王出世》的許多知識,現在我們可以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把握第三次時機“。”)這與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是分不開的,請大家認真看看課文,想一想還有沒有想要解決的問題?(黑板上端板書:21猴王出世)

生:沒有。

師:那好,我們就一起唱一首有關猴王的歌曲吧!“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讓學生在愉快的、讚美歌聲中走出課堂。

就這樣,一節閲讀課教學在歡快、活躍的氣氛中結束了。文中所要塑造的孫悟空這個大膽、富有冒險性的神話英雄形象不知不覺在學生的腦海中清晰了。其方法簡單:由於課堂中師生互動,整個課堂教者輕鬆、學者樂學。只是恰當地運用了空心問號(要解決哪些問題)、導入用空心感歎號(已解決哪些問題)、突破了重難點後用空心句號(讓學生感到快慰),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授課效果。

〖淺談多媒體課件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優勢·能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運用CAI課件十分必要。我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了CAI課件具有傳統教育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CAI課件直觀,生動,形象,圖形,文字,聲音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學《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時,首先播放石猴從仙石中蹦出來的課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為上好這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如:學生未去過非洲,對它沒有認識,更無法感受到非洲的美麗及風土人情,在教學《彩色的非洲》這課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斑斕的非洲,學生被非洲的藍天,驕陽,綠樹,紅土,鮮花以及油發亮的非洲人的繪畫,工藝品,音樂,舞蹈吸引住了,一種想了解多姿多彩的非洲的慾望油然而生,這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8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之一(作者:沈玉)》全文共568字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9

本學期第一次公開課暨鎮新教師彙報課終於結束了。第一次在上課前這般緊張。在今天上課前,試教了兩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值得高興的是今天的課還是比較成功的。

首先我的這堂課從一開始就是模仿王春燕老師在08年獲得全國青年教師閲讀觀摩活動一等獎的那堂課,所以在設計上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上課前我就詢問了師父以及邢老師,這樣是否可行,最終都得到了相對正面的答覆,再加上自己認為:我作為一名新教師,本身就是學習模範的過稱。但是我這個模仿也不是亦步亦趨的,我這個過程中,我充分研讀了王老師的課堂實錄和王崧舟老師對她的評價,還反覆研究了王老師的教學視頻,儘可能的深入體會她的設計意圖,並逐漸將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及與名師之間的巨大差距。首先是教學語言上,之前的兩堂課下來,師父説你這課上的像高中的語言賞析課,沒有趣味性。同樣的研究言語形式,為什麼王老師能夠上的'那麼生動呢?仔細比較了自己和王老師的教學視頻,分析兩人的引導方式,馬上找到了癥結所在:王老師喜歡用“你發現了什麼”,你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嗎”,而我更加習慣於“你能概括嗎”等等抽象的語言。另外,王老師的語言,即使是提問題的時候也是抑揚頓挫的勵,是富有親和力的,而自己在前兩節課的時候明顯狀態不佳,沒有投入。當我在今天的課上投入激情之後,效果確實好了許多。

其次是在教態上。課堂如舞台,觀看自己的教學視頻後,我發現自己的颱風好像不是很穩,有一些不太優美的習慣性動作。這些我覺得需要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注意。

其他還有就是課堂應變能力上的欠缺。這些差距使我深刻認識到一個人人會講的道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真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時日復一日的教學中積累的。

慶幸的是我還年輕,這是我的本錢,我還有許多的時間去學習,我還有許多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名師之夢。

繼續加油吧!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0

《猴王出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語法、詞彙與現代文都有較大的差異,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課前佈置學生閲讀課文,並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資料弄懂字、詞的基本意思,為在課堂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清除障礙。

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通過讀文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理清課文的層次。然後圍繞“石猴出世、發現水簾洞、成為猴王”等幾個方面讀讀、思思、議議。之後,進一步讀課文,讀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後適度拓展,引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

對於孫悟空,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大多數學生也不陌生,引導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並不困難。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思、議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更加鮮明。

課文中有些詞句與現代文有較大的區別,在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它們的意思,引導學生能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閲讀經驗通過猜測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明白“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學中,沒有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做細緻的講解,只對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通過師生交流進行理解或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1

成功之處:

學生能圍繞着學習提示,學習本課文。如:讓學生圍繞着下面問題小組合作學習。“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本身,孩子們對孫悟空比較瞭解,所以,本文雖然帶文言文色彩,他們也能較好地瞭解人物性格。

不足之處:

用大量時間會認一些詞,從而浪費了很多時間。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範圍,這些字,學生憑藉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一句,學生大概知道“山裏沒有日期,冬天過去了還不知道一年已經過了”這個意思就行了。其實,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解決即可。

改進措施:

因時間的關係,我對課文的有些細節沒有挖那麼深。如:有些句段的解釋,只是點點就過了,也沒有做更多的解釋、分析。這也許,分析人物特徵有些影響。以後,教學中要改進自己的做法,要認真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從而,讓生的視野更開闊!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2

小語第十冊《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文言痕跡很重,學生不易理解,這就會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不僅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我的教學實際,還使用了自己加工和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在備課時,我特意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前一部分,用軟件工具剪輯下來,作為課件之一,想通過這些來幫助孩子們學習。

上課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播放有關猴王出世的卡通畫,同時簡單地介紹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接着就讓他們初讀課文,以求對課文進行整體的把握。

按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步驟,在初讀課文後,我就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剪輯播放給學生看。而這個剪輯的內容,恰好與課文《猴王出世》的內容大致相同。這一下不得了,影片中那猴王的生動形象、十分有趣的故事情節,可真使孩子們看得興致勃勃的,你瞧,有的哈哈大笑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拍掌叫好的,有交頭接耳的、也有睜大眼睛注視屏幕的……他們多開心呀!

看完後,我趁勢讓學生們讀課文,由於還沉浸在影片的內容中,這回他們讀課文讀得可真帶勁,有相當多的學生邊讀還邊模仿影片課件裏看到的`一些動作、姿勢,以及聽到的猴子們的聲音,還有的出位去,邀約小夥伴一起讀。在老師因勢利導的指導下,他們大多能讀出美猴王的語氣,讀出美猴王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形象特點,讀出猴子們找到了“水簾洞”這個“安身之處”的欣喜若狂和頑劣的猴性,還讀出了一定的節奏感,感受到了祖國文化之燦爛,語言之豐富優美。

後來,我就乾脆拋開教學設計設計,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在課堂上即興表演起來。

一陣熱鬧之後,我和他們一起欣賞文中的對偶句,如:“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朝遊峯洞之中。”。還教他們積累四字詞,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設”、“抓耳撓腮”等等。而後,又組織大家討論、質疑,暢所欲言地解決心中的困惑、疑難。

最後,我順勢作出課外閲讀原著的要求,因為我清楚這些孩子,雖然他們大多從電視等媒體上看過《西遊記》,但真正讀過原著的卻是極少極少,那麼,激發學生課外讀好書、讀成本的書的興趣,正是時候,這是本課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

今天這課,上得實在是痛快!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新世紀時代精神。

我覺得,學習本是學習者自己的事,一切應由他來做主,而老師只是引路人,是導遊、導演、導播……。

從這,我又悟出:

1、用課件輔助教學,很有必要,決然不是什麼譁眾取寵、玩花架子。這是實用的、實在的,是讓孩子們受益的。

2、課件不一定是要使用

flash等軟件工具來做,也從未見有過什麼規定或是約定俗成,説是隻有用

flash等動畫軟件工具做的才叫課件。

3、教學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甚至有些看起來不一定是教學資源,但也要千方百計利用來製成課件。

4、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猴王出世》的課,是用電視劇的片段資料做課件效果好,還是用flash做的動畫課件效果好呢?我想,在實際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3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資料也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在教學設計時,我以略讀課文的兩個教學意圖為目標,就是讓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略讀課文。另外,發揮略讀課文的橋樑作用,使學生在略讀資料向課外延伸。把傳統文化讀經典滲透於無形之中,基於這兩個方向的指引,我留意的設計過程,既避免上成講讀課文,又不能一讀帶過。

在實現第一個目標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在課前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瞭解課文的大體資料。在課中檢查學生的朗讀狀況,並用自己的話説説“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説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分組交流、羣眾討論。儘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詞語的理解,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根據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組詞等辦法教學生理解。對好詞好句的品賞,讓學生邊讀邊觀察句子的表達方式,然後讓學生來仿寫,體會古代語言的精美。

在實現第二個目標時,我堅持以本文為引子,激發學生去讀整本《西遊記》的熱情。於是,在開課時,我以孫悟空的美稱開頭。例:石猴、美猴王、齊天大聖等,激發學生在課文中找答案,最後又以美稱、諺語和歇後語結尾,激發學生去整本書中找答案。根據學生課後看書的反饋,我發現這個目標到達了。課間學生爭着説有關《西遊記》的歇後語讓我猜,同學之間交流讀書感受,在班級召開講故事比賽等。班級掀起了一股讀經典的熱潮。把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給了孩子們。

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讀的不夠,個性是在感受孫悟空的形象上,就應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抓耳撓腮”,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4

“適時收集素材,並適時調整課程,按照需要適時調整各塊教育主題實施的前後順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後順序進行,也是靈活運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這是我在教學《猴王出世》一課的體會。這節課從一開始就創設了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我精心設計的每一個學習過程,每一步都讓學生全員參與,學生都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整堂課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課堂上學生們興致極高,一改過去那種沉默寡言的局面,發言很踴躍,笑聲、掌聲不斷,比我預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相信,這節課留給學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孩子們的學習收穫也是很大的。

《猴王出世》這課的教學,讓我嚐到了“捨得放手”的甜頭,讓我看到了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們的真正風采。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説到:“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而老師呢,也“應轉變觀念,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教無定法。如若我們每一位老師在教學時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合理的教學策略,那麼,一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5

本組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是本組文章的教學重點。而《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 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以“這隻猴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為線索,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結合本組的口語交際“讓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組織學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整個教學中,我認為有三處亮點:

一、注意引導學生體味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如:“這句話是什麼描寫?”“通過抓住動作、語言的描寫,讀出了你心中猴王的形象,這是閲讀的好方法。”

二、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動畫版的《西遊記》主題曲,電視劇石猴稱王的片斷,《西遊記》原著的圖片,每一次的引入,都能調動學生親近文本的興趣。

三、巧設結語,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百個人讀西遊記,就有一百個孫悟空的形象,一百個人讀西遊記,就能演出一百個孫悟空的形象,這就是名著的魅力,經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作結語,使學生領悟的文字的魅力是動畫、電視劇無法承載的內涵。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解決“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的難點時,指導還不夠充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生在讀悟文本時,顯得力不從心。

另外,“讓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組織學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這一設計,本應該是最大的亮點,但由於教師的急功近利,在學生演不出來的時候,沒有馬上停止,反而又演一組,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好的示範效果。成為本堂課最大的敗筆。如果當時在“請一組同學表演”不成功後,適時媒體播放電視劇石猴稱王的片斷,再繼續進行“看看應該注意什麼?”的口語交際,相信一定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