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04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

《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生動描寫了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可是,它與學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嘗試着讓學生走入情境,讓學生活動起來,讓學生與潑水節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文章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在教學過程中最好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2

本課描寫傣族傳統節日潑水節,感受人們歡樂的氣氛和心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重點放在人們是如何潑水的,也就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在教學時,我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描寫潑水節的準備,從“早早地”“早已”看出人們期待已久的心情,又從“撒,滴”看出人們的`精心準備。在學習時,讓學生找一找這些動詞,説説人們的心情。

第二層次是潑水時的情景,這裏有兩個長句,比較難讀。因此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出這兩句長句中的關鍵動詞“拿,灌,端,潑”,先讀好這些動詞。其次做做這個動作,邊做邊讀,學生們不僅樂讀,而且能讀好。最後設計了一個比賽讀的環節,更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第三層次是描寫清水的寓意,我以潑水節由來導入,讓學生明白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幸福多。讓學生説一説“你要把祝福送給誰?”,進行説話訓練。

從整體看,教學步驟清晰,條理明確,效果較好。學生也能專心聽講,積極回答。就是在最後的寫字教學時,時間較少,沒有講具體,也沒能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時間。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3

本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這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其中第二自然斷是重點段落。

在教學中覺得以下幾點處理得較為滿意。

一、交給方法,自主學習。

《新課標》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創造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關係。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平台,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為此,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歡樂”,讓學生邊讀邊想,從哪句話感受到人民潑水很快樂的。把它找出多讀幾遍。隨後交流句子,説説從句中的哪些詞語體會到歡樂。交給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例如學生從第三句: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裏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體會到歡樂。我就跟着學生的發言,相機出示該句內容,讓大家一起讀讀。然後請學生想一想,哪些詞讓你體會到人們的.歡樂?然後和學生一起品詞,感情朗讀。整個過程老師始終是跟着學生在學。

二、創設情境,體驗情感

針對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佔主導,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課上注意給學生創設情境,發揮想象,朗讀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這些動作,讓學生讀讀做做,學生興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詞的精當,感受潑水的快樂。當學生對潑水的場面有了一定的畫面基礎後,我饒有興趣地問:假如我們就在潑水地現場,你會把水潑向哪些人?祝福他們什麼?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髮言踴躍,祝福的語言讓人感動。

三、訓練語言,豐富積累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離開了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語文教學也就徹底地偏離了軌道。因此,語文教學要緊緊憑藉教材這個“例子”,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台,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

在學生熟讀表示人們潑水動作的句子,感受到潑水的熱鬧場面和人們的歡樂後,出示插圖,看看還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潑水?,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話説具體,説形象,積累語言,學會表達。在瞭解清水的象徵意後,引導學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潑向,祝福。”引導説話。但是這堂課上還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導不夠細緻,對文本的挖掘不夠深入,教學的方法還需進一步錘鍊

。以後要多學習,勤思考。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4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由於潑水節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學生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這節課上,丁老師抓住題眼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了一種歡樂的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歡樂。

1、情境渲染,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課堂開始,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圖片,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西雙版納,學生在欣賞中展開迅速拉近了與文本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2、圖文結合,角色轉換,突破教學重點。本文的重點是理解潑水節的歡樂,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而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話“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裏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又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丁老師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重點句子、重點詞語讓學生朗讀體會,以讀為本,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丁老師除了讓學生讀中感悟,還讓學生互相表演,體會灌和潑,學生在這種角色的轉換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文本,體會到傣族人民潑水的歡樂了。

3、層層遞進,構建歡樂場面。文中關於清水的意義是教學的難點,丁老師播放了潑水的視頻錄象,學生看了興奮不已,個個是眉開眼笑。

如果在體會傣族人民那份急切高興的心情時,聯繫一下實際,比如説當學校裏要組織孩子去春遊時,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孩子有了實際的體驗,或許能更好地體會傣族人民當時那種高興和急切的心情了。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的感受,不足之處請各位多多見諒,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5

《歡樂的潑水節》主要緊扣“歡樂”一詞,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祥和、歡樂的氣氛。由於這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對於我們這的下朋友相對比較陌生,僅靠朗讀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主要是將多媒體落到實處,與朗讀想結合來理解課文內容,人們潑水的歡樂以及那盛大的場面我通過課件的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盼望以久的潑水節終於來了,那麼參加潑水節要準備些什麼呢?快去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你做了什麼準備?

師:有人來得還要早呢!你來做什麼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裏有的滴上香水,有的灑上花瓣。”)

師:小姑娘、小夥子們,你們為什麼來這麼早啊? (讓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動興奮的心情,有的同學甚至聯想到了春遊前的那個晚上,可以説是身有體會了)接下來是開始潑水的部分:

師: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這份歡樂的? 深入細緻地分析課文,為什麼身上濕淋淋,人們還那麼高興呢?為什麼是感歎號呢?你想把水潑向誰,祝福他什麼……

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學生可以説是學得不亦樂乎,深刻體驗到了潑水節的歡樂,在最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段時,那高興勁,那個有感情喲,讓我現在還彷彿聽到了那琅琅的讀書聲,這節課我上得很愉快,學生也是。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6

3月24日我教了《歡樂的潑水節》。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四冊中的課文。這篇課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出濃濃的喜慶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風情,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詳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其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煙火直到深夜。

在設計本課時,我根據教材的特點,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入情入境,以讀促悟,從而潛移默化陶冶學生的情操。我在教學時採用“創設情境——引導讀書——激發情感”的思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傣族人民過節時歡樂的心情。所以在教學的開始,我用“你喜歡過節嗎?”這樣一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通過學習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潑水節就是傣族人民的春節,並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想過年時的快樂情景,以此來體會傣族人民的歡樂。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句子,再反覆朗讀,仔細體味文字中透出的歡樂感覺。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感受的時間後,再作詳細交流。學生在整個自讀感受和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比較主動積極的,並已經形成了一定讀書和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點語句,並説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樣突出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真正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呢?我先讓學生觀看了潑水節的影像資料,再請學生説説從中知道的內容,將課文內容與影像資料融合起來,在學生自己腦中形成更詳細、更具體、更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潑水時的快樂心情,然後指導他們練習朗讀。接着我又請學生在文中尋找重點的語句,通過對這些語句的講解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僅僅是這樣還不夠的,我又引導學生找出人們潑水的方式,即表示動作的詞,讓學生們模仿着演一演,學生或“灌”或“潑”,如果剛才學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們的快樂,那現在他們已經是親身經歷和體驗了那種歡樂了,這時引導學生再一次朗讀這句話,效果明顯好了很多。就這樣,從“看”到“想”再到“品”,將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的生活場景搬到了課堂中,順利地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課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結束部分,因為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教學時我將這個部分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去解決問題,尋找答案。我則為學生進行了拓展,讓學生了解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節;內蒙古的那達慕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在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本課還存在很多遺憾之處,需以後不斷努力改進。如:

1、在文章重點部分的教學時還可以再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還可以作更深入更廣泛的引導。

2、本班的學生朗讀能力不強,在教學課文時還應該幫助學生加強字詞上的訓練,把課文讀通讀透。

3、由於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語文功底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的引導顯得有些鬆散,不夠緊湊,沒能“趁熱打鐵”,將課堂中的“歡樂”推向高潮。

4、整個教學的層次還可以更明朗些。

5、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低年級的學生還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可以提醒學生把哪個詞語讀好了,情感也就出來。朗讀的方式也可以多樣化。

通過這次上課讓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達到了鍛鍊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經後的教學中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爭有更大的突破。最後感謝評委老師們的辛勤付出,正是你們的嚴格要求,時時鞭策,讓我們年輕教師在業務上有更大的進步,我們也將以踏踏實實的教學來回報老師們的鼓勵與幫助。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7

近日,我教了《歡樂的潑水節》一課,下面談談自己的教後感。

一、找課文“題眼”,練審題能力

語文姓“語”名“言”,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課堂就是教師與孩子們語言互動、心靈溝通的過程。每學習一篇課文,老師的第一個環節大多數從課題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語言,領會題意。我在第一課時開課時,首先板書課題“歡樂的潑水節”,引導學生分別抓住“歡樂的”“潑水節”品讀課題,通過語音的變化讓學生體會強調“潑水節”與強調“潑水節”的情感變化,反覆吟詠,達到理解。

課題《歡樂的潑水節》中“歡樂”是課文的眼睛,如何讓學生挖掘出這個詞?老師指着課題説:“這個一個怎樣的潑水節?”學生通過預習都能回答:“這是個歡樂的潑水節。”老師説:“文章抓住‘歡樂’一詞來寫,是如何寫的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一同去感受潑水節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吧。”像這樣抓住文章的“題眼”,讓學生初感課文的辦法,培養了學生重視文章的題目,養成重視審題的習慣。

二、抓住重點詞,品詞、品句、品讀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詞和句組成一篇篇國小語文教材。對詞或句的比較、揣摩、品析,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主要方式。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準備”讓學生感受傣族人民盼望過潑水節的急切心情,讓學生通過聲音把這種急切的感情傳遞出來,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了“早早地、早已準備”這些詞,理解了人們盼望過節的心情。抓住“追趕、灌、潑、濕淋淋、笑開了花”等詞,感受人們潑水時的狂歡,學生邊讀邊做動作,被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所感染,這樣,教學做到了“披文入情”,讓學生的情感活動伴隨着朗讀,真正領悟到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品詞、品句、品讀的方法很多。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置換比較、刪除添加、字理析詞”的方法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品讀時,我按照《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設計了學生自由讀、齊讀、個人讀、教師引讀、默讀等方式,運用畫面、視頻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悟,使“以讀代講”得到落實。

三、運用各種教學資源輔助,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環境

教材中配的插圖精美別緻,構思精當,恰到好處地展現了課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於學生在直觀中領會語言表達的意境,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人物表情、動作,問:“圖中人物在做什麼?課文中哪些自然段寫了圖上畫的內容?”學生很快找到與圖相配的文字,圖與文珠聯璧合,文字符號描繪的情景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歡樂的”潑水節變得立體而生動起來,孩子在圖文的引導下走進文本。在初感潑水節的“歡樂”後,如何把課文中傣族人民歡渡潑水節時的‘歡樂’傳遞給學生,完成“他人歡樂”與“自我歡樂”的價值重合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現歡樂的潑水節,把課文中用文字符號所描寫的歡樂變成真正觸手可及的歡樂,而非僅僅是‘紙上談兵’的遙不可及的感受,除充分運用文中插圖外,我還藉助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聲像、圖文等大量信息,將無聲的圖畫從單一發展到多元,變靜為動,將複雜的過程以生動逼真的教學信息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以幫助他們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激發了他們讀、背的興趣。當視頻歡樂的潑水節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時,他們完全被生動直觀的情景吸引了,於是我藉助歡快的音樂帶領學生參與互動潑水的'活動,讓學生從一名活動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盡情狂歡,感受潑水時的歡樂。活動畢,老師問:“同學們,你們都被水潑得濕淋淋的了,為什麼臉上還笑眯眯的?”“你把水潑給了誰,你想祝福他什麼?”學生興致勃勃地談自己“潑水”時的感受和體驗,並帶着這種體驗把課文讀好,致此,我想語文教學中的“大道無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下課的鈴聲響了,孩子們還沉浸在課上的氣氛中,久久不願離開多媒體教室,然而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看似已經較好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同樣讓我感到有絲絲遺憾縈繞在心頭。

一、囿於課堂時間,學生的訓練有蜻蜓點水之嫌。嚴格按照預設的教學環節進行教學,扣準每一分鐘進行訓練,為的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在指導學生讀書“這一天,人們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頭上,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裏的有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時,學生還沒有讀出焦急心切的語氣,我就趕緊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生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二、只為完成教學任務,沒有注意因材施教。教學中,老師對積極表現,能“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同學給予了充分的“愛”,無論是讀書、説話、提問等,幾乎成了個別突出的孩子專場表演。而對一部分性格內向不敢表現的孩子,老師只顧着完成教學任務,他們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節課“默默無聞”,甚至於有些在課堂上雲裏霧裏,不知所云“混”完了一節課。我想,所謂的“差生”大概就是這樣因為老師在課堂上對他們 “照顧不周”久而久之就產生的吧。如何讓這些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該是今後努力的目標之一。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8

今天我教學了《歡樂的潑水節》。這篇課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 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詳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其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煙火直到深夜。

在教學的開始,我用“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潑水節的歡樂呢?”這樣一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句子,再反覆朗讀,仔細體味文字中透出的歡樂感覺。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感受的時間後,再作詳細交流。學生在整個自讀感受和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比較主動積極的,並已經形成了一定讀書和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點句段,並説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樣突出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真正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呢?我先利用起書中的插圖,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將課文內容與插圖融合起來,在學生自己腦中形成更詳細、更具體、更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潑水時的快樂心情,然後指導他們練習朗讀。但緊緊是這樣還不夠的,我又引導學生找出人們潑水的方式,即表示動作的詞,讓學生們模仿着演一演,學生或“灌”或“潑”,課堂上一下子熱鬧起來,如果剛才學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們的快樂,那現在他們已經是親身經歷和體驗了那種歡樂了,這時引導學生再一次朗讀這句話,效果明顯好了很多。就這樣,從“看”到“想”再到“品”,將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的生活場景搬到了課堂中,順利地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但是,課堂還存在很多遺憾之處,需以後不斷努力改進。如:

1、在文章重點部分的教學時還可以再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還可以作更深入更廣泛的引導

2、由於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語文功底還比較薄弱,教師的引導顯得有些鬆散,不夠緊湊,沒能“趁熱打鐵”,將課堂中的“歡樂”推向高潮。

3、整個教學的層次還可以更明朗些。

4、朗讀的方式比較單一,大多都是齊讀、分男女生讀、分小組讀,可多一些範讀、學生個別讀等形式。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9

神話傳説和視頻欣賞幫助我引領學生走進並走近歡樂的潑水節

這篇課文介紹了西雙版納傣族人的一項重大節日——潑水節。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歡樂”,從傣族人的動作、準備清水的講究、潑水時的場景讓學生來感受這是歡樂的潑水節。由於學生對潑水節不是很瞭解,在讀完課題後,我就立即講了一個關於潑水節來歷的神話故事。所有學生,甚至是剛剛才做過小動作的學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傾聽着。當講到大力士怎樣把可惡的收税人打死,學生們特別是男生更來了勁。看到他們興致勃勃的小臉蛋,我決定“放第二把火”,讓他們觀看潑水節時候的視頻,這時學生們不僅對潑水節的來歷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對潑水的場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畫面扶持。我讓學生們找哪些詞語可看出這是一次“歡樂的潑水節”?學生們紛紛舉手:迎來、早已……當説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時我靈機一動,隨機問:同學們,假如我們這個教室就是潑水節的現場,我們小朋友也在參加這次的潑水節,你會把水潑向誰?這個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開始範圍還很小,説潑給班裏的同學、老師、親人,祝他們吉祥如意。後來範圍越説越大,説潑給全校師生,我們祖國,還有説潑給全世界,讓世界不再有戰爭,讓世界上充滿和平,讓人類吉祥如意。是呀,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語言,卻傳遞給我這樣一種感動: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們樂觀、積極、向上、和平,他們是播撒愛的天使。這堂課在這樣融融的氣氛中結束了,帶給我的是許多意料之外的東西,值得珍惜!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在教學過程中最好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這一點是最遺憾的。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0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一看課題就知道“歡樂”是全文的主線。在傣族人民過新年這天,人們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趕、潑灑,多興奮、多刺激啊!如果説這是形式上的歡樂,顯性的,那麼在這一天能為別人送去自己真誠的祝福,快樂着別人的快樂,同時,接受了認識和不認識朋友的祝福,帶着自己夢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則是隱形的,意義上的歡樂。基於這兩點,我把教學重點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話和第五句話。

一、 憑藉影像,感悟歡樂

現在不太提倡頻頻使用多媒體課件,課堂呼喚回歸,鼓勵孩子張開想象的羽翼,感悟語言。但潑水節離學生的生活遠之又遠,學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學生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話時,我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學生驚訝的説:“啊,這麼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腳鼓呀。”“瞧,老爺爺……”,邊看邊傳出陣陣歡笑,也有些蠢蠢欲動。

學生的情感被喚起來了!

二、 感情朗讀,體驗歡樂

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語言傳達自己的情感。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出第三句話中表示動作的詞語,藉助插圖體會理解,孩子的興奮早就藏不住了,最後孩子讀得身臨其境,進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的美的體驗。

三、 感受畫面,交流歡樂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是教學的重點,學生的情感不能僅停留在潑水情節表面的快樂,隨着課文的學習,學生的情感也應步步遞增,同時怎樣理解“吉祥如意”這個學生只可意會,不會言傳的詞語意思。我據插圖,讓學生自己發現題:身上都被淋濕了,怎麼還這麼高興啊?

讓學生自己進行交流:

生:因為他們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師:同學們讓我們也加入一起去潑水吧,你打算把這幸福送給誰呀?

生:我祝奶奶身體健康。

生:我祝爺爺長命百歲。

生:我祝爸爸媽媽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師永遠快樂。

生:我祝同學學習進步。

……

師:你們的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徵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們美好的願望。 送出這麼多祝福你們高興嗎?

生:高興。

師:老師聽出來了,別人快樂是你最大的快樂。多好的孩子!

……

這樣,學生已把書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昇華。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1

《歡樂的潑水節》主要緊扣“歡樂”一詞,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祥和、歡樂的氣氛。由於這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對於我們這的下朋友相對比較陌生,僅靠朗讀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主要是將多媒體落到實處,與朗讀想結合來理解課文內容,人們潑水的歡樂以及那盛大的場面我通過課件的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盼望以久的潑水節終於來了,那麼參加潑水節要準備些什麼呢?快去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你做了什麼準備?

師:有人來得還要早呢!你來做什麼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裏有的滴上香水,有的灑上花瓣。”)

師:小姑娘、小夥子們,你們為什麼來這麼早啊?

(讓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動興奮的心情,有的同學甚至聯想到了春遊前的那個晚上,可以説是身有體會了)

接下來是開始潑水的部分:

師: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這份歡樂的?

深入細緻地分析課文,為什麼身上濕淋淋,人們還那麼高興呢?為什麼是感歎號呢?你想把水潑向誰,祝福他什麼……

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學生可以説是學得不亦樂乎,深刻體驗到了潑水節的歡樂,在最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段時,那高興勁,那個有感情喲,讓我現在還彷彿聽到了那琅琅的讀書聲,這節課我上得很愉快,學生也是。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2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反覆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學生看完第二遍錄像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錄像很精彩,不過,老師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這錄像中沒有人們講的話。你們猜猜看,他們會説些什麼呢?”巧妙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也激起了學生説話的慾望。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3

《歡樂的潑水節》敍述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全文緊扣歡樂進行了生動的描寫。

在剛開始教學時,先讓學生看着課題説説你想知道些什麼?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一讀,充分調動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聲情並茂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美好的`意境。

讀讀、想想、演演、練練時學習的一種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動聽的葫蘆絲《金孔雀與鳳尾竹》,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現潑水節的情景。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樂。為了讓學生了解潑水節的意義,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題:

我把清水潑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潑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潑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潑在小夥身上,祝小夥 。

我把清水潑在 身上,祝 。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還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4

本文緊扣“歡樂”記敍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

為了能讓學生有層次地清晰而紮實地把握課文,我把本課教學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整體感知。除解決字詞的問題以外,我還給學生詳細地介紹了潑水節的相關知識,並播放了一段潑水節的視頻,讓學生對潑水節有了一個直觀而形象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為第二課時的品讀做好鋪墊。第二課時就是精讀課文,具體感知潑水節的歡樂了。

為了能讓學生從這節課的學習中得到儘可能豐富的知識,我在備課時做了很多的準備。首先,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為“感受潑水節的快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針對本篇課文介紹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內容,教學時以讀悟法為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方面處理得比較滿意:

第一,善於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為潑水節做準備這一處時,為了能讓孩子們切身體會傣族人民想參加潑水節的那種急切的心情,我讓孩子們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當記者來採訪他們:“請問小朋友,你們提着桶端着盆這是要幹什麼去呀?”孩子們熱情地回答:“我們這是要去參加潑水節呢!”我的問題接着跟進:“原來你們是要去參加潑水節呀,那你們現在一定非常高興嘍?能跟我們説説你們現在的感受嗎?”在學生説完以後繼續跟進:“你們這麼激動,一定很早就做好準備了吧?”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真切地體會了傣族人民參加潑水節時的心情,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層次清晰,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語,紮實地學習課文內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簡要帶過,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幫學生理清思路,首先這一段寫了人們為潑水活動所做的準備,其間通過“早早”和“早已”兩個詞體會人們的急切心情,並通過“滴香水”、“撒花瓣”等體會人們所做的精心準備;然後寫了潑水的盛大場面,抓住“互相追趕”、“拿瓢灌”、“端盆潑”等了解潑水時的情景;最後這一段介紹了清水的象徵意義,讓學生牢記“吉祥如意”這四個關鍵字。整篇課文學完以後,學生基本上都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有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第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課堂生動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運用表演法讓學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動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恰當;在體會潑水的盛大場面時,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在感受人們潑水時的歡樂時,觀察書中的插圖理解“笑開了花”;再結合清水的象徵意義給孩子講潑水節來歷的小故事……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方法的結合使這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孩子在新鮮與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對知識的學習。

第四,立足文本,靈活拓展。

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朗讀和背誦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這一點貫徹到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每學一段,都讓學生充分進行練讀和背誦。因此,下課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把課文有感情地背下來。除了教學書上的課文以外,我還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了適當的拓展。比如在講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誰得到的幸福多”這一處時,我説:“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潑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潑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潑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潑在小夥兒身上,祝福他——;清水還可以潑在誰身上,祝福他什麼呢?”這一設置達到了語言訓練和情感延伸的雙重效果。

第五,過渡語言恰到好處,簡潔優美。

如:複習詞語後小結:“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透過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歡樂吧!”學第一自然段時引入:“走進迷人的西雙版納,看!高高的佛塔,聖潔美麗;寧靜的村寨,世外桃源;美麗的孔雀在濃綠的椰樹下悠閒的散步;悠悠的瀾滄江水碧波連連。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美麗時節,火紅火紅的鳳凰花開了,傣族人民的潑水節又到了!請小朋友們讀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時引入:“在熱切的期盼中,最為熱鬧的潑水活動就要開始了!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們為潑水活動做了哪些準備?”講到人們為潑水活動做準備時:“是啊,潑水節這天人們無比激動,早早做好了準備。還沒開始潑水呢,大街上就熱鬧起來了,到處洋溢着——(歡樂)!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歡樂,這份激動吧!”播放潑水的場面要展示圖片時:“潑水節中最快樂的就是潑水活動了,想看一看潑水的場面嗎?”感受了潑水的盛大場面後小結:“大家盡情地潑,盡情地灑,一朵朵水花在人羣中盛開,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歡樂的海洋,這真是一個——(歡樂的潑水節)!”揭示了清水的象徵意義以後:“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時此刻,大街上瀰漫着香氣,縈繞着祝福,這真是一個——”引入第三自然段時:“潑水活動結束了,潑水節的歡樂還在繼續呢。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説説你又知道了什麼。”最後總結全文:“這樣一個歡樂的潑水節,令我們流連忘返。下面,就讓我們伴着歡快的音樂,再次感受潑水節的歡樂吧!”這些過渡語使整個課堂顯得乾淨利落,脈絡清晰,並且給人以美的享受。

當然,這節課也並不是一堂完美的課。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如背景音樂的時間太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聽覺疲勞;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不要急於讓個別學生説出答案;潑水節的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提前收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但總的來説,這節課上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5

在《國小語文教師》上看到過一個故事,故事裏的孩子這樣評價他的語文老師,我們的語文老師有點傻,我們知道的他還一個直問個不停。孩子是最純真無邪的,這説明我們在課堂上做了許多無用功。回顧我的課堂,何嘗不是如此,每篇課文我都要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孩子一看就會的,是不是孩子們喜歡研究的,我還真沒仔細地想過。該學《歡樂的`潑水節》了,我倒要嘗試嘗試,看學生們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再看看他們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和老師提出的問題情感上有什麼不一樣。

生字認識了,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默讀一次課文,邊讀邊想,有不明白的詞或句子,在旁邊畫個問號,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們讀書很靜,不時勾勾畫畫,比平時多了幾分書生氣。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詞語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誰準備的清水呀,為什麼還要撒上鳳凰花的花瓣?”“為什麼人們身上濕淋淋,臉上還會笑開了花?”“西雙版納在哪裏?”“潑水節是怎麼來的?”聽着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心花怒放,這些是多麼好的教學資源呀,有好多我備課時都沒有想到呢?

第二節課,我和學生們順着作者的思路,帶着他們提出的問題在課文裏走了個來回。我們邊讀書邊解決問題,讀着想着,彷彿真的來到的西雙版納。一節課,除了潑水節的來歷是我補充的,大部分問題是學生自己解決的,他們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由衷地讚揚他們不簡單。

課堂應該研究真實的問題,學生們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課堂者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思辨的課堂。這樣的訓練,在遇到合適的課文還要繼續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