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04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

最初做教學設計時,覺得挺簡單,這類科學常識性説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許多豐富漂亮的教學圖片,舉很多關於科技成就的例子。當我把第一篇教學設計交給指導教師時,得到的回覆是這篇課文被我設計成了“資料展示廳”和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

認真反思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借鑑了教學光盤後,最終教學設計定稿。

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我堅持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的程序去讀懂課文。在教學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中心問題做的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迫切的渴望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

開課後便拋出這一中心句,讓學生自由默讀後,找出能支撐這個中心句的句子。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談感受,理解感悟後總要回歸到中心句“二十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課堂顯得開放,充滿激情。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説明文的特點。

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語文課上同樣也是必須的。接手這個班後,發現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更是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在教學時也努力做到這一點。通過讀第四段,分角色朗讀三四段介紹農耕社會和二十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二十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説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教師評價語匱乏。評導結合一直是指導老師向我傳授的教學理念。評是為了更好的導。因此,教師評價語必須做到準確、及時、有針對性。整堂課幾乎聽不到我對學生的回答的評價,因此這又是課堂的另一個大敗筆。

最後,語文味不正。班上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直不是很積極,課堂氣氛不活躍。所以接手後,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喜歡採用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了引發他們的興趣,其中,説點俏皮的,流行的話語是我比較常用的方法。一直沒有覺得自己這個做法有什麼不好,聽老師評課後才知道原來竟有這麼大的弊端。這讓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是要靠老師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學。原來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個誤區中,還好,發現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儘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兩點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艱鉅的任務,多請教,多學習,多實踐,不斷求索吧!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四:

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閲讀了有關於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深入課文奠定基礎,培養了學生課前參與能力。

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呼風喚雨”和世紀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課文的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找出20世紀有哪些科技成就,並藉此進行拓展,讓學生説説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成就,學生即可根據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來回答。教學這段時,我注重學生的感知,以學生的讀、説等實踐活動為主,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再由此引導生聯想過去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進一步學習文章的第3自然段,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説説“農耕社會”是個怎樣的社會,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騰雲駕霧”是什麼樣的本領,猜想一下古時候的人們還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幻想。然後結合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説説在近一百年中人們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和幻想變成了現實,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的偉大,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之後,便讓學生帶着驕傲,自豪的情感朗讀本段。建立此基礎後,學生應該能明白是誰在“呼風喚雨”,靠什麼“呼風喚雨”,體會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引出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波蘭特羅素説的話,交流:在新的世紀裏,科學技術還會創造怎樣的奇蹟?還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學生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最後出示一篇練筆,完成本次教學。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2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我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同學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效果的資料,讓同學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訓練點,生髮開出,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我先要求同學結合自身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説説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引導同學交流自身收集的20世紀科學效果的有關資料後,又要求他們繼續説下去,20世紀的我們還擁有一些什麼。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同學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同學的聽説能力。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説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絢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説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同學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同學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説明文的特點。

同學只有在課前佔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幹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幹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發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發明,課前我安排同學蒐集、閲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同學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説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科學常識性説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前準備,佈置學生噹噹小記者:採訪長輩過去的生活(回家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你們從小到老、從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樣的?寫寫自己現在的吃、穿、住、行情況。對比後寫上自己的些許感受。)蒐集、閲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還要求學生製作20世紀科學成就的小板報。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全新的結構與內容,也應當具備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學期其中的一個訓練知識點,學生都必須具備蒐集並收藏資料的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我堅持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的程序去讀懂課文。在教學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中心問題做的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迫切的渴望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語文課上是必須的,我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在教學時也努力做到這一點。如: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而學生在讀時,總是讀成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在此我引導討論兩種讀法不同的效果。孩子們在比較朗讀後,説:上百萬年時間比百萬年時間更長,使我們更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成就之多之大。僅朗讀而言,針對學生朗讀的重音、速度、時間更長,使我們更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評價,再如:剛剛這位同學讀時,我怎麼就沒有聽出他驚喜快樂的心情呢?誰願意再讀一讀?讓大家聽了就好像耳聞目睹科技的迅速變化。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聲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驚喜。20世紀的高科技社會出現在課堂的討論中,學生想得深刻、想得深遠,課文的難點就在這一問、一讀的設計下輕鬆突破。

本學期另一個語文學習知識點就是把網絡搬到語文教學上。在講授本課時,我兩度要求學生運用網絡教學。一是在學生自學時,把收集到的好詞發到教師博客上,然後學習齊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講授課完,根據學生的對20世紀的科學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傳到博客上。

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親和力和激勵性還不夠,這往往會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感悟到只有通過自己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的語言,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一點真值得我在今後教學中學習。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成功之處:教學中我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始終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一句展開,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設計有效提問。什麼是“呼風喚雨”?“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為什麼説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靠什麼來呼風喚雨?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導入新課時,本來我審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的環節,就是: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但實際教學中因為學生對“世紀”和“呼風喚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學定教”的原則,如果此時還要質疑就顯得有點畫蛇添足了,於是我去掉了這一環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後人們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説明什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説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的聽,並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説重複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從而讓學生學會使用“對比”的手法。

不足之處:

1、檢查字詞這個環節上,有讓同學們合作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這樣一個設計。當學生問道“農耕社會”這一詞語時,我説接下來的學習中會遇到,那時我們再理解。其實應該適當地將這個詞語點一下,一會兒再遇到這個詞學生一定會更有體會。2、在理解“發現”“發明”兩個詞語時,學生自主理解的意思並不到位,這時我隨機造了兩個身邊的句子去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讓學生去用這兩個詞語親自造句,他們的理解會更透徹,體會會更深。

整改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善於傾聽,善於走進孩子們的世界,當學生達到理解水平時,教師激勵性評語及時準確,並富有激情。“聽到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斷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這是一種心與心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共同的擁有。我有必要在這方面下功夫,通過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並引導學生體會個性化理。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5

課文開篇氣勢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話,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説明了一個事實: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借神話故事中神仙道士運用法力“呼風喚雨”的本領比喻20世紀與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課文連續運用兩個設問句,強有力地説明,正是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喚雨”變為現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闡明瞭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課文第三、四段結合具體的實例用簡短、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科學技術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説明了人類20世紀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這兩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學生習得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的好材料。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採用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學習的時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藉助自學提示和彙報時的相機指導,教給方法、明確任務,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自學時的盲目低效,又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説明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之大、範圍之廣。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沒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而是將其調整到第四段之後。這樣,在學生自學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視頻資料並進行了説話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輕鬆順暢,體驗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景。在試教本課的過程中,聽課老師兩次對我提出建議,要注意課堂評價語言的精當準確,在此對兩次試教的評價語言作如下反思。先來看一個教學片斷:

語段:(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話)“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形容。”

處理方式一:

師:祖先的許多幻想而今都變成了現實,多麼強烈的對比。20世紀的成就太令人驕傲了,有一句詩來稱頌20世紀的科技成就。(學生齊讀這句詩)

師: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什麼?

生:我從中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大。

生:我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多。

師:你説的真棒,能讀一讀嗎?(生讀)

師評價:讀的真不錯!還有誰來讀一讀?(再生讀)

師評價:讀得真精彩!

處理方式二:

(學生先朗讀這句話)

師:聽你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斷讀出了聲,而且還讀出了情,你們從中聽懂了什麼?

生:我感受到科技發展之快。

師:你的理解很準確,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就是好像在一夜之間吹來一陣春風,形容科技發展非常快,“千樹萬樹梨花開”,用“千”和“萬”來形容科技成就很多。

師:你不僅給大家解釋了詩的表面意思,還在此告訴我們,作者引用此詩的目的,讚歎20世紀科技發展之快,科技成就之多。

師:能帶着你的感受和理解來讀一讀嗎?(生讀,但不夠流暢)

師:我從你的語速中感覺到非常激動,幾乎讀不出了。還有誰來讀一讀?(生又讀)

師:聽了你的朗讀,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方便和舒適。

教師語言的親和力和激勵性,往往能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高漲,教法一中“真棒”等語句,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語句,而在此中間,有一些讚賞和“鼓勵”過頭的情景: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聽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有時還未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讚歎之語就已經脱口而出,匆匆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而在實踐中發現,開始的課堂氣氛熱烈,愈到後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預設環節之類的問題外,這種激勵性評價的過於頻繁和泛化,使評語的激勵性和導向作用大打折扣。

教法二中,我善於傾聽,善於走進孩子們的世界,當學生達到理解水平時,教師激勵性評語及時準確,並富有激情。“聽到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斷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這是一種心與心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共同的擁有。

我還通過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語言,向學生揭示他們觀點的獨特性和合理性的'所在,並引導學生體會個性化理解和表達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如:“聽了你的朗讀,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方便和舒適。”

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並不能靠讚揚就能保護和維繫。若教師的引導能觸撥學生的心靈之弦,使其思維和情感真正“動起來”,讓思維與文本共舞,讓精神律動,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發。教師應當在充分肯定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大膽陳述時,通過對學生的意見的恰當迴應,為學生們指名學習的方向,並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進行反思,評價甚至調整。如:“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而學生在讀時,總是讀成“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在此我引導討論兩種讀法不同的效果。孩子們在比較朗讀後,説:“上百萬年時間比百萬年時間更長,使我們更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成就之多之大。”僅朗讀而言,針對學生朗讀的重音、速度、停頓與感情是否到位,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評價,再如:“剛剛這位同學讀時,我怎麼就沒有聽出他驚喜快樂的心情呢?誰願意再讀一讀?讓大家聽了就好像親眼看到科技的迅速變化。”“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聲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驚喜。”

當學生由教師的點撥在思想認識或讀書技能方面獲得一些積極變化時,他們也就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接近學生生活的文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容易入手。

由於這篇課文的中心突出,內容較淺顯易懂,因此我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讓學生從讀、聽、看、説中感受。接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展開想象:

①為什麼説“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從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紀之前人類的生活又是怎樣?

③20世紀之所以與過去截然不同,靠什麼?

④你還能推測21世紀人類還將創造出哪些奇蹟?從問題中緊緊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充分的展開想象,大膽的把他們想象的説出來。

另外這篇課文還有幾個教學重點:如讓學生學會用設問句;感受文中緊緊圍繞一句話來寫,並運用對比手法的方式;學會區分“發現”與“發明”;理解文中運用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文中的含意。

課堂教學上,氣氛活躍,同學們都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激發了同學們的想象,但不足之處是某些地方時間安排不夠恰當,某些可略講的地方時間放得較長。在這方面我以後會多加研究和努力,希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8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小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科技類課文。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這篇課文,一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二是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較為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由於課文是一篇科技類文章,文中的語言比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強。因而,在教學課文時,我利用一些圖片,音像呈現,提供説話練習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縮國小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差距,憑籍課前的這一精心預設為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首先激趣導入,讓學生充分感受神奇的力量,然後引出課題,接着緊緊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細讀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各種畫面、科技短片的視聽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後對比中,在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原古時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構,逐層推進,把多元理解與語言品味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真切地體會到是科學技術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時,我努力營造輕鬆和諧的對話氛圍,像這樣的科普性文章,單單介紹一些常識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品讀、想象與表達,也為了讓語文課堂教學真實與紮實,我不但抓住文章內的重點句,還設計了幾個説話訓練。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之前,我引發學生新的生成的興奮點——“你還希望科學技術能給我們帶怎樣的奇蹟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學生的思維再一次得到激活,他們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他們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認知水平、知識建構。可想而知,收穫定是不少的。

當然,在本次的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遺憾。雖然本篇課文不是以情感為主線,但在調動起了學生自豪、驕傲的情緒後還是應該讓學生讀讀重點句。我做到了從文本中走出來,談感受、説想象,但卻忽視了再回到文本中,因而給人感覺,整堂課課外知識涉及的過多,對課文本身的語言文字理解的不夠到位。另外有些提問的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追問,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學習和注意的方面。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9

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説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成功之處:

一、圍繞中心句進行提問,調動學生思維。

本篇課文中心突出,淺顯易懂,全文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來展開説明。圍繞這一中心設置問題,有助於學生深入思考課文內容,做到淺顯課文的深化學習。設置的問題,例如:20世紀以前人類的生活是什麼樣的?20世紀有哪些科學成果?是什麼促使了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理解詞語的方式有多種,如查字典、查工具書、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本課的學習注重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例如,理解“呼風喚雨”一詞,讓同學們閲讀全文來説本詞是什麼意思。區分“發明”和“發現”這兩個詞語,從課文中找出哪些屬於“發明”的科技,哪些屬於“發現”的科技,學生在對這兩個詞語理解的過程中更是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課文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拓展延伸。

20世紀是一個碩果累累的世紀,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科技發明,讓學生通過留心觀察生活,查找資料等方式,説説書本中沒有講到的一些科學技術。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一百萬年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有哪些我們現在幻想的新科技產品的出現。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發言,説出了許許多多他們想要的科技產品,如時空穿梭機、傳送門……古人“騰雲駕霧”“千里眼”“順風耳”的`夢想到今天都得以實現,孩子們堅信,自己的夢想終有一天也是能夠實現的。課文到這裏,起到了一個思想的昇華的作用。

不足之處:教學中我讓孩子多查閲資料,從補充資料中我發現,學生對於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了解的不多,知識貧乏,此類的課外書閲讀的比較少。學習語文不能忽略科普知識的普及,因此應該多提倡孩子多讀科普的累的書籍,做到與時俱進。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景。

課文雖然比較簡短,但是學生理解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詞、句,體會課文在表達方面的特點,有感情地正確朗讀課文。

2、瞭解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蹟及威力,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及變化。

3、能聯繫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感受及未來。

教學重點:

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生活的巨大變化。難點是:理解課文中含義較深刻的句子。

本課的教學試圖以20世紀前、後作比較,以及20世紀所取得的一些發明創造來説明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是現代科學技術讓我們過上了比過去王公貴族還幸福的日子。

我上課思路主要是這樣的:

由談話引出課題,請學生提出問題,帶着問題初讀課文。然後點出課文的中心句,再請學生質疑,把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歸結到解決為什麼説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接着讓學生充分讀課文,交流讀後所得。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就是人類在20世紀前後過着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這些都源自現代科學技術。然後把這兩組句子放在一起,讓學生充分的朗讀,理解其中的含義。最後又回到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一讀。這節課結束時我安排了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在21世紀,希望科學技術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麼樣的變化。最後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話:我要把生活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結束課文。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積極上進的情感。

學生雖然通過朗讀課文,理解了20世紀是如何呼風喚雨的,但由於課件中缺少直觀圖象,學生體會不深。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1

【情景説明】

本文主要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從而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以下通過3、4自然段的對比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農耕社會生活的貧乏和20世紀生活的精彩紛呈,體會到正是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喚雨”變為現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理解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片段一】

師:農耕社會裏,人們的生活十分貧乏。作者説:“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但是,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結合自己課外的瞭解説説看,你知道當時的社會還沒有什麼。

出示句式:

那時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

生:那時沒有電扇,沒有空調,沒有冰箱,也沒有微波爐。

生:那時沒有動畫片,沒有泡泡糖,沒有電動玩具,也沒有遊樂場。

生:那時沒有潛水艇,沒有遠洋輪船,沒有直升飛機,也沒有宇宙飛船。

生:那時沒有高大的樓房,沒有寬闊的馬路,沒有五彩的霓虹燈,也沒有熱鬧的超市。

……

師:面對如此貧乏的生活,人們只能通過幻想來寄託自己美好的願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當中,他們的那麼多幻想竟紛紛變成了現實。

課件出示:

衞星、程控電話、航天飛船,介紹現代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關資料,你知道20世紀的人們還擁有哪些科學成果?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紀人類可以用機器人來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

生:20世紀,人們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生:我知道醫生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很小的細菌,用激光刀做手術可以減少出血量。

生:20世紀有很多新的科學技術。像無土栽培技術,鈉米技術、基因技術等等,在各個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過上網,查找到中國科學院的網址。在成果博覽裏,共統計了不同行業的科學成果8千多項。它們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反思】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我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訓練點,生髮開出,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説説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紀科學成果的有關資料後,又要求他們繼續説下去,20世紀的'我們還擁有一些什麼。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説能力。

【片段二】

師:現代科學技術變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讓人無法想象。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詩來形容──“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麼,面對這一切,你有什麼感受?

生:科學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精彩,我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話能紛紛變成現實,是科學知識創造了這些奇蹟!

生:我覺得人類太了不起了!他們所創造的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

生:我想説,我們生活在這個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享受科學成果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探索,發現和發明更多的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師:如此多的科學發明創造競相湧現,的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想象一下,過去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麼説?

生:他會説,這一切都是真的嗎?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居然真的能夠實現啊!

生:他會高興地説,太了不起了!我們那麼多年沒有實現的夢想,你們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內就做到了。

生:他會驚奇地説,我不是在做夢吧?沒想到,我的子孫們這麼爭氣。

生:他會遺憾地説,我還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們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樣啊!

【反思】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本段教學,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感悟和想象,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面對這一切,你有什麼感受?”這個問題觸動了學生的情感積累,使他們真切地體會到現代科技發展的成就之大,範圍之廣,變化之快,並由衷地生髮出對科學的讚歎和嚮往。接着,我又啟發學生用想象去填補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維的空間。“假如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麼説?”學生又換了一個角度去感受現代生活的精彩,體會科學技術的神奇。這樣,從自己到他人,從感受到想象,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豐富了文本的內涵,又給了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

【專家點評】

正如這位教師所説的那樣,這篇教學案例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首先是拓展了語文課堂教學,把學生從書本引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課前,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關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其次是有層次性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有充足的表達空間。從簡單地模仿“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的句式説話,到靈活地運用自己所收集的資料介紹20世紀人類還擁有什麼,再到創造性地抒發自己的感受,體現了以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為目的語文學科特點,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後是給了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超越文本的想象説話,既是語言的積累、情感的積累,也是文本再創造的體現,這樣的教學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

本片斷最大的亮點是體現了語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創造性”。真正的語文離不開生活的積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2

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一篇科學常識性的課文。一篇科技類課文,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語言簡練,條理清楚。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呢我選擇了網絡環境來教學。

其一,是想利用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促進學生掌握並運用新型的互動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識呈現方式的多樣,以及網絡學習所帶來的方便。給學生創造寬鬆和諧的交流場所,能夠共享集體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學習能力。

其二,我的學生,在一年級已進行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及初步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與他人協作的研究性學習。因此,我製作的網頁中縱向設計了作者簡介及四部分的學習內容,在五個欄目中均為學生收集了相關的圖文並茂的學習資料。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瞭解更多有關科技發展的知識,橫向設計了科技視頻,科技歷史,世紀成就,閲讀平台,科技發展,科技名人,網上遨遊,學生交流,架起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橋樑,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語文學習真實有趣,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網絡中的信息包羅萬象,浩如煙海,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我們的學生該怎麼辦呢我們即不能過高的估量網絡的功能,認為網絡上的信息足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網絡教學時,先提出學習的任務,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到網上查找,而自己卻很少了解網絡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學生在網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給學生幾個相關的網站,讓他們在其中學習。教師省卻了讓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而學生的視野被禁錮了。

為了使學生更有效的使用網絡資源,方便快捷學習,課前我先讓同學們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基於網站內容來源於書本,而要高於書本;專題網站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專題網站應具有擴展性等特點。我查閲大量資料製作了網絡課件。這樣的網頁中有學生自己蒐集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增。

課前我還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能較充分的對網頁中的內容進行閲讀了解,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擴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幫助認知速度慢的同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構建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網絡化教材的學習中,去決定他的學習方向。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而教師也由學習內容的傳播者變成學生的學習導師,合作伙伴和學習顧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學生如何選擇學習方向,篩選信息,判斷信息,這些實際都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甚至可能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豐富課程本身的內容。這也給了他們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

上課時,我就從三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髮現問題主動質疑。1,齊讀課題,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2,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3,當你瀏覽網頁時,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學生的思維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什麼是"呼風喚雨"和"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為什麼説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靠什麼來呼風喚雨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我喜歡科技成就這個欄目,我對科技發展很感興趣,因為……學生的回答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我明白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已完整的構建了自己的學習內容。我認為按照這種方式構建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將使語文教育發生根本的變革。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是主體,教師做引導。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信息由單一化到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在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時,也對我們教師駕御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網頁中設計的問題,導向性一定要強。"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我的縱向欄目主要幫助讀懂課文。我的橫向欄目重在激趣,昇華主題,開闊視野。其次,注重思維策略的訓練。1,用"發散思考思維活"策略訓練國小生如何質疑。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當你瀏覽網頁時,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2,用"理解深刻有見解"策略訓練學生如何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科學永無止境,本文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查閲閲讀平台,瞭解科技歷史,關注科技發展,形成了深刻的見解,自然也會對科技的未來充滿信心。第三,注重對學生的幫助引導。網絡教學決不能放任自流,學生在瀏覽網頁時如果目標不明確的,就等於在大海撈針,花時間多,收穫卻不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世紀,呼風喚雨的意思,知道20世紀到底是多長時間,我讓學生直接進入第一部分進行學習,使同學們一目瞭然;20世紀都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學生通過查閲資料,相互探討,然後有理有據地講明自己的理解;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説明什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説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的聽,並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説重複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三,用美好的心靈暢想未來

教育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從美好的角度,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看閲讀平台,聽新聞聯播,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明白了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艱辛的努力,才有豐碩的果實。課堂上還安排了一次暢想活動,"我長大了要……"大家談。"我長大了要開通星際航班,讓地球上的人們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長大了……一個爸爸媽媽是醫生的孩子説:"我長大了要當個醫學家,發明一種藥,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長壽。"

給學生一次想象與表達的自主,能將愛與理想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陽光燦爛的心田,喚起學生真誠,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懷,誰能説這不是教學的精彩和感動呢。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學常識性説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科學常識性説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又因為課前是不讓學生預習的,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我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課下願意去了解、探索科學知識,而不是把語文課上成科學常識課,從而失去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

課文雖然比較簡短,但是學生理解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耕”字,正確讀寫“呼風喚雨、出乎意料、農耕社會”等部分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上課時,我就從三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交流談話。

一、緊扣教材、鑽研文本,設計有效提問。

什麼是“呼風喚雨”?“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為什麼説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靠什麼來呼風喚雨?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導入新課時,本來我審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的環節,就是: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但實際教學中因為學生對“世紀”和“呼風喚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學定教”的原則,如果此時還要質疑就顯得有點畫蛇添足了,於是我去掉了這一環節。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是主體,教師做引導。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後人們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説明什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説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的聽,並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説重複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從而讓學生學會使用“對比”的手法。

三、用美好的心靈暢想未來。

教育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從美好的角度,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繫生活,舉例説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給學生一次想象與表達的自主,讓學生體會到身為忠告人的自豪感,將愛與理想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陽光燦爛的心田,喚起學生真誠、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懷,誰能説這不是教學的精彩和感動呢?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幾處我不滿意的地方。

1、檢查字詞這個環節上,有讓同學們合作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這樣一個設計。當學生問道“農耕社會”這一詞語時,我説接下來的學習中會遇到,那時我們再理解。其實應該適當地將這個詞語點一下,一會兒再遇到這個詞學生一定會更有體會。

2、在理解“發現”“發明”兩個詞語時,學生自主理解的意思並不到位,這時我隨機造了兩個身邊的句子去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讓學生去用這兩個詞語親自造句,他們的理解會更透徹,體會會更深。

3、在引導學生找到過渡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對過渡句的.闡述不夠到位,應該舉出形象的例子讓學生理解體會。

4、在引導學生找出過渡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後,以農耕社會和20世紀作比較,學習這種説明方法。我讓學生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發現”和“發明”的句子,分別用“——”和“~~~~”畫出來。學生找得非常準確,但在此時我更應該引導學生反覆去讀這些句子,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體驗農耕社會和20世紀有多大的落差。

也許金無足赤,課無完美,再潛心地設計也會從課堂實踐中看到不足,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通過這堂課我感悟到只有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我只有通過認真總結得失和更多的學習、鍛鍊來有效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4

我觀看了駱正位老師執教的《呼風喚雨的世紀》第二課時的教學vcd後,自己感受頗深,也從中受益匪淺。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第一學期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我看後對駱正位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有如下的反思:

1、我覺得:駱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他的語言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往往能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高漲。他不同於一些老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無論學生回答得怎麼樣,都會始終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聰明!”等語句,這是我們一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語句,往往有意無意間給學生的一些讚賞和“鼓勵”過頭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聽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有時還未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讚歎之語就已經脱口而出,匆匆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而在實踐中發現,開始的課堂氣氛熱烈,愈到後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預設環節之類的問題外,這種激勵性評價的過於頻繁和泛化,使評語的激勵性和導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駱老師在教學中,只是通過自己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的語言,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一點真值得我在今後教學中學習。

此外,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傾聽,善於走進孩子們的世界,當學生達到理解水平時,教師激勵性評語及時準確,並富有激情。“聽到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斷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這是一種心與心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共同的擁有。駱老師還常常通過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並引導學生體會個性化理解和表達所帶來的積極效果。

2、我覺得: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並不能靠讚揚就能保護和維繫。若教師的引導能觸撥學生的心靈之弦,使其思維和情感真正“動起來”,讓思維與文本共舞,讓精神律動,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發。教師應當在充分肯定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大膽陳述時,通過對學生的意見的恰當迴應,為學生們指名學習的方向,並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進行反思,評價甚至調整。

我在教學時努力做到這一點。如:“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而學生在讀時,總是讀成“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在此我引導討論兩種讀法不同的效果。孩子們在比較朗讀後,説:“上百萬年時間比百萬年時間更長,使我們更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成就之多之大。”僅朗讀而言,針對學生朗讀的重音、速度、時間更長,使我們更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評價,再如:“剛剛這位同學讀時,我怎麼就沒有聽出他驚喜快樂的心情呢?誰願意再讀一讀?讓大家聽了就好像親眼看到科技的迅速變化。”“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聲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驚喜。”

今後,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我會堅持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的程序去讀懂一篇課文。讓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5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八單元的主題是科技知識,《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課文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與成就,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這種類型的課文很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和科學常識課。在上課前,我剛好聽了“現代與經典”教學觀摩課,聆聽了幾位名師的精彩課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的課並不依附於華美的課件,有的甚至不用課件,依然可以把課上得很好。我很長時間將課件作為上課的載體,“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是人教社小語專家崔巒老師在“閲讀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的報告中提出的觀點。在第八單元時我想試着擺脱對多媒體的依賴。在上這節課時,教室的多媒體壞了,我連簡單的PPT都沒用。

我佈置同學們課前預習了課文,對文中出現的新事物名稱也有了初步的瞭解。課堂上,我主要讓學生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始終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一句展開,從課題中的“呼風喚雨”這個關鍵詞入手,先理解詞語意思,再由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什麼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呼風喚雨的世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樣既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

課文第三、四段結合具體的實例用簡短、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科學技術從“農耕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歷程,説明了人類20世紀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這兩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學生習得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的好材料。但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按課文順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而是根據學生的分組彙報將其調整到第四段之後。這樣,在學生自學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讀並進行了説話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使學生對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發現’和‘發明’有什麼區別”也是理解的重點、難點,通過“學生解釋詞義——結合生活理解詞義——把詞語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理解——回到課文朗讀理解”這樣的過程,對詞語和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學生成了語言學習的主人,還可以從課堂教學中明晰地看到學生理解與表達,思想與言語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學習説明文,不僅僅關注介紹的科學知識,更要關注這些知識是用怎樣的言語表達的。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也有很多:我忽略了課後問題:“課文寫得真精彩,我要多讀幾遍。”“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一百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這裏表明課文的文字簡短也是一種語言美。這和我們平時認為的語言美有所偏頗,因此我有些忽略對文章語言美的感悟。

這節課是我嘗試着減少對多媒體的依賴而上的一堂課,學生上課的熱情很高,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雖然沒有圖片的展示和視頻的介紹,但是我們在認真地閲讀和理解課文中體會到了二十世紀人類是如何呼風喚雨的。這節課我感覺到了淡淡的語文味,語文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孩子想象、思考的能力。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繼續在語文味上下功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