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2.03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認識橢圓形,能將橢圓形與其它圖形進行區分。

2、能夠讓幼兒找到與橢圓形相似的物體。

3、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音樂《認識橢圓形》,紅色、黃色橢圓形若干個、各種顏色的圖形若干、小組操作圖、橢圓形和圓形卡片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

今天我們去參觀“圖形遊樂園”,路上要經過很多的圖形,我們一邊走一邊讀出它們的名字吧。幼兒聽音樂一邊走一邊複習已認識的圖形。

1、引導幼兒觀察“圖形遊樂園”裏有什麼圖形?

2、找一找“圖形遊樂園”裏來了什麼樣的新朋友?

3、猜一猜新朋友叫什麼?跟讀“橢圓形”

4、點擊“環球動漫城”圖標,幼兒欣賞動畫。“我們剛才聽到的兒歌名字叫“認識橢圓形”,今天有三個小夥伴被帶入了橢圓形王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二、認知理解:

1、教師提問:

①魔鏡是什麼形狀的呢?

②他們踩着什麼樣的'圖形來到巧克力噴泉邊?

2、視覺感知橢圓形:

①出示橢圓形,引導幼兒觀察其邊緣。(光滑沒有稜角)

②出示大小、顏色不同的橢圓形教具,這些都是橢圓形。

3、視覺辨別橢圓形:

①出示圓形和橢圓形,通過重疊比較的方法發現橢圓形比圓形扁,呼啦圈演示。

②通過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兩條中心線不一樣長。

③出示所有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請幼兒從中找出橢圓形。並驗證。

三、操作體驗:

1、第一組幼兒給橢圓形塗色:將橢圓形找出來、塗上同一種顏色。

2、完成《迪多遊戲樂園》第21頁“大象的晚餐”遊戲。

四、經驗遷移:

尋找生活中見過的哪些東西是橢圓形的如:橢圓形的雞蛋、鏡子、包裝盒、餅乾等。“我們去外面看看有沒有橢圓形的東西好嗎?跟客人教師再見!”

隨音樂退場。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是一個數學活動,先出示不同的圖形,讓幼兒辨認圖形特徵,整節課程,思路清晰,設計完整,氣氛活躍。感知圓形和橢圓形的不同,瞭解橢圓形的主要特徵。提高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引導幼兒説出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類似橢圓形的物體。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穫的不僅是對圓形和橢圓形,更重要的他們懂得如何去區別它們之間的不一樣。孩子能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大膽想象並能説出相應的圖形名稱,能在不同的圖案中找出不同的圖形再通過自己動手拼圖,更加進一步掌握了圖形的特徵。

不足之處:

語言不夠親切,缺乏親和力、幼兒動手操作粘貼時間較長、缺乏了鼓勵孩子的語言、看到幼兒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便非常的無措,對個別幼兒的指導不夠、語言不精煉,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還要多加學習。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2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但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齊了,對於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能夠分辨清楚圓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難一區分,之後我一一給他們講解,他們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許由於小班幼兒入園才兩個多月,一些行為習慣的訓練還沒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潛力較差,注意力容易轉移等特點,所以對於進行遊戲活動的材料產生了強烈

的好奇心,以至於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後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思考不周,而至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善。

對於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後後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必須的提高,多多鍛鍊才會更好的成長。

小班音樂活動“小老鼠上燈台”課後反思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還不豐富,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遊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貼合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動的特點;兒歌、歌曲《小老鼠上燈台》篇幅短小,精煉,容易被幼兒所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這一音樂遊戲活動。透過幼兒自身的參與、表演,感受與同伴、老師一齊玩的快樂。

小班幼兒意志還比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並使他們產生用心的情感體驗,很難説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因此,我採用遊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3

《找鄰居》教學反思

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可能也會有難度,而對於中班的幼兒來説可能更難。但它既然出現在了幼兒園中班的教材裏,就説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還是能夠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動中我決定選擇《我的鄰居朋友》這一課,為了上好這一課讓幼兒能夠學會這一知識,我做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活動一結束就發現許多的問題。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特對此次活動作以反思:

一、藉助故事,激發幼兒學數學的興趣

本次活動我嘗試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把幼兒數學活動與故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充分結合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讓幼兒在輕鬆地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將問題解決,為幼兒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機會。

二、調整教學順序,分解知識難點

在閲讀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對學習相鄰數的安排是先認識比本數多1的數,再認識比"本數"少1的數,最後總結出比本數多1或少1的數是它的相鄰數。我覺得這種教學不利於幼兒掌握相鄰數這一知識,本課的重點應該是先學會找相鄰數,然後再認識相鄰屬於本數的關係,幼兒接受起來也就更加容易。

三、遊戲化的教學過程,促進幼兒對知識的掌握

雖然因個體差異有的幼兒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數字的相鄰數,但一定會用一節課中的學習方法,然後慢慢找出答案

一堂課下來我收穫頗多,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要勤於動腦思考選擇好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語言的嚴謹性和規範性,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傾聽和應變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讓幼兒真正意義上做到"玩中學,學中樂",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4

設計意圖:

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幼兒遊戲中藴藏着發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機,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基於這一理念,我把猜想遊戲定為該教案的主要遊戲形式。同時,中班幼兒注意集中時間短,如果注意對象單調無變化,不符合幼兒興趣,注意的穩定性就小,為了讓幼兒“複習10以內的數”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我設置除了以猜想遊戲的形式,我還設置了情境化,採用水果娃娃這些幼兒生活常見的事物來引起幼兒的注意。從猜水果娃娃的數字、給水果娃娃的數字排序、點數結合拼水果、運水果等環節,讓幼兒在猜猜、想想、看看、數數的輕鬆的遊戲中自我探索複習10以內的數。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在猜猜、想想、看看、數數的遊戲中複習10以內的數,體驗相鄰兩數的數差關係。

2、在觀察水果和數字的同時,培養對事物的專注、記憶能力。

3.願意傾聽老師與同伴的講述,能按要求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教具:課件;學具:水果的背面有圓點和數字,塑封條。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水果,引起興趣。“這是誰呀?小熊在果園裏摘了許多的果子,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些什麼水果?”(蘋果、梨子、草莓、香蕉、櫻桃、菠蘿)我們來數數,一共有幾種水果娃娃呢?6種。

二、水果遊戲

(一)猜猜水果身上的數字

1、這些水果要和小朋友玩個猜數的遊戲,每個水果的身上都藏有一個不同數字,而且這些數字是在5—10之間的,你們知道5—10之間有哪幾個數字呢?

A、蘋果説“我是5—10之間最小的一個數字?我的數字就是5”。

提問:“蘋果的數字是幾?為什麼?剛才蘋果怎麼説的?

B、梨子説“我比5多1”,誰知道這個數字是幾呢?6

C、香蕉娃娃説“我比7多1”,那是幾呢?8

D、草莓娃娃説“我比8少1”那是幾呢?7

E、“你們看看5————10數字中還剩下哪兩個數呢?9和10,那櫻桃和菠蘿誰是9誰是10呢?”

櫻桃説:“我的數字比菠蘿小,誰能告訴大家是幾?9那菠蘿娃娃是數字幾?10

2、現在老師看看你們記住了沒有,師指認每個水果娃娃,讓幼兒説出背後的數字。

提問:你是怎麼記住的?

3、猜猜少了哪個數?

現在老師任意拿走一樣水果,問少了幾,是什麼水果,重複指認水果和數字。

(二)給水果排排隊

1、水果娃娃後面的數字都出來了,那現在水果娃娃想考考大家,想請你們按照水果娃娃身上的數字來排隊?誰願意來排隊。

2、幼兒上來為數字排隊,説説你是按照什麼順序排隊的?

3、這個小朋友是按照從小大的順序來排隊的',那麼你們想不想看看後面的水果會按照什麼來排隊呢?

4、小結:水果是按紅黃紅黃的規律來排的。

5、還有沒有不同的排法?那水果會是按照什麼規律排隊的呢?

三、拼貼水果

1、教師講解作業。

小熊在果園裏還摘了許多的果子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這兒有一張帶有圓點的卡片,看看上面的數字是幾?數數看上面有幾個圓點,那夠嗎?除了看數字外,還要看看卡片的顏色相不相同,這下對了,猜猜老師手裏的會是什麼水果呢?

2、幼兒動手拼水果。

現在請小朋友也取一張有圓點的卡片,數數有幾個圓點,再找它的另一半,看看顏色對嗎?反過來就是一個水果,你別説出來,呆會讓我來猜猜好嗎?

3、教師評價作業。

你們都拼好了嗎?誰願意讓我來猜猜你的水果是什麼?當老師猜出幼兒的水果後,讓幼兒把水果送到第幾輛卡車上去,遊戲重複幾次。

四、品嚐水果

小朋友今天真能幹,和水果一起完了猜數的遊戲,那老師想請大家一起品嚐美味可口的水果。

活動反思:

這節課上下來,感覺選材還是比較好的,比較貼近生活,而且課堂上內容大部分孩子都會。只是我自己覺得又要白板,又要兼顧小朋友課堂上的呼應,所以感覺離孩子有些遠。另外,由於我選擇全班小朋友上,所以紀律不是很好,到操作部分,有的孩子第一次看見投影儀,很新鮮,一直跑到投影儀處張望。同時,聽課的老師也向我提出了幾點建議:水果的對話可以錄在課件裏,不需要老師一直説。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5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教育要即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通過房子的形象來引導幼兒認識四邊形、三角形和圓形,讓幼兒感知對生活中與它們相關的物體的認知和了解,並且能夠通過在給小動物換房子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啟發幼兒對數學產生興趣。

活動目標:

1.認識四邊形、三角形和圓形並知道其對應的基本特徵2.能夠把不同體型的動物對號入座不同的形狀

3.能積極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有去過動物園的經歷或者認識大部分常見的動物(基本瞭解他們的體型)

物質材料準備:小動物形象卡片(大象、長頸鹿、河馬、小狗、兔子)和小動物住的樓房貼紙若干套。

活動重點:認識四邊形、三角形和圓形並説出它們的名稱活動難點:通過房子的形象來認識四邊形、三角形和圓形

活動過程:

1.互動導入,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們,你們去過動物園嗎?(你們喜歡小動物嗎)那你們覺得動物園裏好玩嗎?那老師想問問小朋友們?動物園裏你們看到了什麼呢?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説了自己去動物園裏看到的小動物,這幾天動物園裏新來了好多小動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吧!2.展示圖片,通過房子認識四邊形。

師:動物園的園長為了迎接它們的到來,特意準備了幾間房子。請小朋友們開動腦筋想一想,這個房子是什麼形狀?(自由回答,引導幼兒回答四邊形)

師:動物管理員給小動物都已經安排好了住所,但是他們並不喜歡,他們覺得這個房子一點兒也不漂亮,所以動物園的園管理員只好又給他們找了一套新房子,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3.展示新房子圖片,認識三角形和圓形。

通過各種漂亮的房子引導幼兒認識三角形和圓形

師:這次房子雖然很漂亮,但是小動物們還是不喜歡這套房子,大象説這個房子太小了,我都住不進去。長頸鹿説這個房子太矮了,我都脖子縮着真不舒服。

這可讓動物園的園長為難了,那可怎麼辦,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它想想辦法嗎?

4.幼兒分組操作,給不同體型的動物對號入座不同的形狀的房子。師:小朋友們都非常棒,換房子之後,大象的房子變大了,長頸鹿的脖子也伸直了,每個小動物都很滿意他們的新房間,你們滿意嗎?

5.播放歌曲,結束活動。

小動物都很滿意小朋友們安排給他們的新家,他們都很感激你們呢!現在他們要回家了,讓我們最後在這歡樂的'歌聲中和小動物們説再見吧!

活動反思:

1.整堂課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直接出示房子圖片讓小朋友猜(房子的形象也不太鮮明),而並不是提前教幼兒單獨認識三種圖形並講清楚概念,導致幼兒對三種圖形產生混淆,結果課堂內容與目標偏離,沒有到預期效果。

2.沒有把握好時間。中班的一堂課應該控制在25分鐘左右,不宜超過30分鐘,這堂課明顯超出了30分鐘,主要浪費的時間在兩個方面(1)重複的提問和多餘的口頭語言,反覆的提問和重複無用的語言是導致時間超出的一大原因。(2)分組操作的時間浪費,比如説:材料不充足,三個小朋友要用一卷膠,那麼這之間就有等待的時間。還有沒有強調好遊戲規則,也會導致幼兒拿到材料通常不知道做什麼。這些都會導致課堂上時間的浪費。

3.語言不夠簡練和富有技巧性。(1)設計教學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在講課的時候説到的每一句話,“為什麼要説這句話?這句話囉不囉嗦?夠不夠簡單明瞭?”自己對教案要熟悉,囉嗦重複無用的話全部去掉,那怕一個字也是多餘的。(2)避免消極性的提問“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這一類無用的提問最好少用,因為根本沒有意義。(3)多使用技巧性的語言,講課中的語氣要根據教學的需要自由的轉化,比如:急促、緊張的環境就加快語速和強調重音,安靜舒適的環境就放緩語速和減小聲音,用趣味性的語言去創造一個良好並且適合教學的環境。(4)合理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去鼓勵幼兒,一是要保證適量,二是要保證新穎有趣。

4.缺少教學經驗。教學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堂課我就沒有考慮到幼兒在應該先認識圖形再去通過房子認識,這是教學經驗的缺乏,如果多試講幾次可能就會避免這個問題了。

總結:無論今天講課的結果如何,再怎麼不理想,但收穫的特別多,我特別感謝各位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我會虛心傾聽並且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改進。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6

《遠航》這課主要內容是認識4、5、6三個數字,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幼兒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在上節課認識1、2、3三個數的基礎上來學習4、5、6的認識,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

《幼兒指導剛要》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繫。”在教學《遠航》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繫,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首先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數,讓幼兒實際物體的個數與抽象數字的關係,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觀察小兔子採蘑菇的多少,進行比較來加深幼兒對數字的理解,並通過動手粘貼來調動幼兒學習的樂趣。其次是寫一寫。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認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伸出手指在空中和老師一起反覆寫三遍,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描一下書上的範例,再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4寫到6。寫完後,教師及時評價。最後再説一説。“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6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6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實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但教學時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還要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多表揚,如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繫。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 “寫一寫”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教學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對數字的書寫,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確的格式書寫4-6這幾個數字。因此,今後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7

我班大多數幼兒都會口頭數數從1數到100,但是要把這100個數字按順序排列起來,對幼兒來講還是有困難的,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擺數字。

剛開始時,我參照蒙台梭利教具投放了一份材料,包括畫有10×10一共100個正方形格子的底版和數字1-100,讓幼兒按照從1到100的順序把數字排列出來。但發現玩的幼兒很少,似乎興趣不高,這100個數字要放好長時間,幼兒堅持不了。

可有一次,傑傑和圻圻一起玩的方法卻提示了我。圻圻按規律找5、10、15、20、25、30……數字擺放,傑傑負責放其他數字,到遊戲結束時,他們全都放好了。他們的玩法讓我受到了啟發,他們兩人之間的合作自然地為活動設置了一個梯度,使得活動變得容易而有趣一些了。我更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了。

(一)

區角活動時,元元不能決定選什麼活動,我建議他擺數字。見他有些猶豫,我補充説:“陳老師和你一起玩”。他立即去拿擺數字的材料。

一開始,我們倆各管各的,他拿他的數字,我擺我的數字。過了一會兒,他覺得很慢,便説:“陳老師,我們一起來玩”。

我問:“怎麼玩”?

他説:“你把有7的(含有7的數字)都給我”,幼教之友《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擺數字》。

我請他講講擺的方法,他説:“把1--10先放好,然後找出有7的,對準上面的7,有8的對準上面的`8,這樣就快了”。

我説:“很好”,然後按他的要求找出27、37、47……如57對準7豎着第五格,依次類推,在較短的時間內,我們倆合作擺好了1--100的數字。

(二)

昌昌不聲不響地玩擺數字,他不緊不慢地在眾多的數字中找1、2、3、4……按順序地擺放數字,待遊戲結束時,他只放到28。

(三)

在遊戲開始時,婕婕對我講她要玩擺數字遊戲,我給她提了個小小的要求,希望她在規定的時間裏擺放好1--100的全部數字。婕婕胸有成竹地開始擺放。她先放好了最左邊的一列數字1、11、21、31……,作為基準。然後隨意取一個數字,根據它十位上的數字,找到相應的行,再在一行中數出數字的位置。

案例分析:

幼兒在這個活動中的表現,有三個發展層次。

第一種是按順序從1、2、3、4……,這種方法是最慢的。在與同伴交流後,昌昌還是按照他原來的擺法活動,很認真地一個一個數字按順序尋找。這説明他並沒有真正理解別人的方法,尚未從整體上形成一種策略。

第二種是先找到依據,如最上面的一行數字或最左邊的數字作為線索,然後再找到數字的相對位置。

第三種是拿到一個數字就直接找到數字的位置,這種方法是最快的。這時幼兒已對數序很熟悉,採用前後左右計數、找相對位置的方法,而不侷限於按照數字的順序來擺放,形成了一種綜合的策略。

為了使材料更加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我採取了以下措施:①在底版格子中先粘貼上幾個關鍵數字,這樣便於幼兒尋找擺放,如:1、5、10、12、16、21、25、30、32、36……,100個數字中有25個數字已擺好,讓幼兒把其它數字填進去,待稍熟練後,逐漸減少事先擺好的數字。②將100分為1-30、31-70、71-100三個部分,供幼兒選擇,而不需要每次都完成所有的內容;③提供一個電子鐘,讓幼兒自己設定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活動。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8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大小與數量的關係學習用數字、圖形記錄結果。

2、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3、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過程:

一、為小兔做餅乾

1、出示兔子玩具及餅乾,小兔從點心店買來一盒好吃的餅乾,它們是什麼樣的呢?(有大有小)

2、小兔吃了還想吃,想請我們幫忙再做一些餅乾。

3、引導幼兒用模具在泥塊上壓印餅乾,看看每塊油泥能做幾塊餅乾,並用寫數字或畫圖形(圓點、短線等)的方法記錄。

4、在操作中,教師注意觀察幼兒做餅乾時採用的方法,並引導幼兒探索怎樣壓印才能多做一些餅乾。

5、從幼兒所做餅乾數量的不同,引導幼兒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麪皮”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餅乾大,數量少;餅乾小,數量多。

二、誰做的餅乾多

1、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餅乾數量,比一比誰做的餅乾多,為什麼。

2、找出餅乾做得最多的幼兒,請他説説自己是用什麼模具,怎麼做的?為什麼能做那麼多。

3、幼兒再次嘗試做餅乾,將前後2次的操作結果做一比較,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面積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初步獲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麪皮上印製餅乾的經驗和方法。

反思

活動中教師注重既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操作,始終關注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又及時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幼兒,使每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心智的發展。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9

繪畫活動要不要“示範”,是幼教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前些日子在聽隨堂課,藝術活動“搞笑的圓”引發了對此問題的思考。“搞笑的圓”是讓幼兒對圓進行想象添畫。導入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有的説圓是泡泡,有的説是蓋子,有的説是西瓜,有的説是太陽……圓能夠變成小豬、小雞、太陽、花……孩子們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過程中,老師讓兩個孩子進行了一個想象的'“示範”畫,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西瓜,另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小雞。由於孩子的經驗問題,“示範”小雞時出現了一隻小雞兩張嘴的現象。接下來在幼兒的添畫中,發現了幾乎每個孩子都畫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畫了小雞,而且翻版了兩張嘴的小雞呢。

我想,假如這天的活動不讓孩子來“示範”畫西瓜,那麼會不會每個孩子的作品都出現西瓜呢?假如老師能利用兩張嘴的小雞“示範畫”,引導孩子明白正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及側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許就不會再出現兩張嘴的小雞了。孩子們個個畫西瓜,説明了示範確實存在着框住孩子思維的現象,孩子們照畫兩張嘴的小雞,説明了示範是孩子積累作畫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徑。那美術活動到底要不要“示範”呢?

從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方面來説,儘量不要示範作畫,透過欣賞等其他途徑來讓幼兒感受,以期盼不出現統一模式的幼兒作品。從積累繪畫技能方面來説,必須的示範畫是要的,美術是需要必須的技能技巧的,這是孩子創新作畫的基礎,只有肚中有“貨”,才能創新。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個人認為,簡單的就不要示範。示範是要讓孩子學新的技能,要與創新相結合,示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如何下手,如何創新。

不知大家怎樣認為呢?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0

在這次活動中我設計的是中班數學活動“比高矮”,教學目標主要有二點:

1、通過幼兒自主的探索活動認識高矮、高矮的相對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形、時空和空間等現象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小鈴下走過,通過一位幼兒走過小鈴沒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兒碰到了小鈴發出聲響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後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後,通過圖片比較印證上一步得出的結論。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比較好的是在幼兒分組操作時,第一組:兩兩比較,分出高矮。第二組:在一組物體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體。第三組:按高矮排序。第四組:目測物體高矮。這樣操作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層次清晰,由易到難的讓幼兒能根據自身情況多層次的選擇操作。最後,我通過遊戲《找朋友比高矮》讓幼兒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當性。活動結束後,我認為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但我在活動設計上沒有突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雖然也有要求幼兒兩兩比較、感知高矮。可由於要求幼兒站在地上比較,沒有為他們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機會,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雖然在設計時希望通過下一步圖片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於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圖片比較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課的流程,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為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活動目標

1、在比較活動中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

2、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比較性觀察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學習區分高矮,掌握區別高矮的簡單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課件:數學卡——3—3比較概念,3—4比較概念,3—5比較概念。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組織幼兒做相反遊戲,激發興趣。老師説“高”,小朋友説“矮”,同時蹲下;老師説“矮”,幼兒小朋友説“高”,同時站起來。

二、展開

1、學會區別高矮。(1)和同伴比高矮,

請幼兒和夥伴比一比,説出:誰高誰愛?誰和誰一樣高?(2)數學卡:3—3比較概念

比一比,兩座樓,哪一座高?哪一座矮?兩個禮品盒,哪一個高?哪一個矮?兩個廚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兩個梯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2、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掌握比較的方法。

(1)請一高一矮的兩名幼兒,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擋板遮住他們的下半身,讓幼兒判斷,誰高誰矮。

(2)一隻長頸鹿在地上,一隻小貓爬到樹頂,小貓低下頭對長頸鹿説:“瞧!我長得比你高。”提問:小貓的話對嗎?為什麼?(3)講解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小結:比較高矮時要佔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對性。(教師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1)數學卡:3—4比較概念三座樓相比:

甲樓同乙樓比,甲樓比乙樓高,乙樓比甲樓矮。甲樓同丙樓比,甲樓比丙樓矮,丙樓比甲樓高。三棵樹相比:

引導幼兒説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3)討論:為什麼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變矮了呢?

(4)小結:一個人或一個物體是高是矮,要看和誰相比,高和矮是會變的。 4、小組4人排隊,滲透高矮排序。請幼兒説出誰比誰高,誰比誰矮,進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對性,嘗試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5、音樂遊戲“找朋友”

老師播放一首歡快的兒童舞曲,幼兒按節拍拍手,找到朋友後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兒均找到朋友後,音樂停止,幼兒説出兩人比較的結果。遊戲反覆進行,朋友不斷交換。

三、結束

活動評價,表揚積極參與比較、認真觀察的幼兒。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1

《分一分》教學反思

今天上的《分一分》,從內容上看,沒有太大的難處,學生都知道是怎樣分的,但最難得就是讓他們説出是按什麼分的。例題中出示的商店物體的擺放圖,學生都清楚每一個架子上擺的是什麼,但當問他們這些物品是按什麼分類的,學生們就不知道了,我只好告訴他們是按用途進行分類的。

“想想做做”第3題是要求連一連的',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你是按什麼進行分類的,之後再連一連。由於葉子的個數比較多,連線比較多,為了美觀還得要求學生不能將線連到一起去。在課上檢查他們連線的情況發現每個學生的差異還是挺大的,有的學生能夠畫的又直又美觀,而有的學生畫的很亂。這道題目在進行分類後,最好將屬於同一類的先放在一個盤子裏,一個盤子一個盤子地畫,這樣就不會太亂。

“想想做做”第4題,有多種分法,但在他們想不出分法時,要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圖,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地知道另一種分法了。

在分類教中,我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着分一分,並和自己的小夥伴説一説,結果很多孩子的分法讓我意想不到。他們除了按性別,按年齡,有的還按髮型,按衣着,還有的按面部表情來分。這説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親密性,易於學生接受。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2

活動目標:

1、將數量為4的雪花片分別分成兩份,探索各種不同的分法。

2、探索並發現分合式中互換關係和遞增遞減關係。

3、嘗試運用不同方式,如數字、標記等、記錄自己分雪花片的結果。

4、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5、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雪花片、本子、筆、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複習遊戲。

教師:現在老師要和小朋友做問答遊戲,老師問,小朋友答,你們會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遊戲。)

二、幼兒探索並驗證4的組成規律。

1、幼兒操作探索。

教師:小朋友的桌子上有許多雪花片,現在請小朋友們每次取出四片分成兩份,每次分的數目不能相同,並把分的結果記錄在本子上,分一次記錄一次。

2、教師指導幼兒探索。

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並給予提示。提醒幼兒每次分的要和前面不一樣,分出來的兩部分數量合起來要和原來的數量(四片)一樣多。分好後及時記錄分的結果,記錄的結果要和分的結果相同。

3、幼兒展示探索結果。

教師:小朋友們是怎樣分的?幼兒説出每一種組成形式,教師要用數字在黑板上有順序的`記錄下來。

教師展示幼兒的記錄單,並讓個別幼兒説一説他喜歡哪一個記錄單,為什麼?鼓勵幼兒學習同伴比較清楚的記錄方式。

4、教師與幼兒共同探討數的組成規律。

(1)教師引導幼兒運用記錄下來的4的各種組成形式進行分析,比較和思考。

教師:小朋友仔細觀察黑板上老師的記錄,你們能發現什麼:左邊的一行數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逐一遞減)再看右邊一行數有什麼特點?(逐一遞增)

(2)教師小結:分出來的兩個數一個數減去1,另一個數就增加1,但總數不變。我們再來比較第一和第三組的分法,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它們都有1和3只是互換了一個位置,1和3,3和1合起來都是4。

三、鞏固練習。

1、請小朋友把書翻到第31頁。

2、教師讀題:請用畫圈的方式把4個蘋果分成兩份。每排答案都不能相同。

3、幼兒作業,教師巡迴指導。

4、集體講評作業。

四、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投計了時以活動為主,讓幼兒在遊戲和玩中學習,使幼兒瞭解4的組成,讓幼兒的學習興趣更高了。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3

我班幼兒對過生日充滿了興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們就有説不完的話題,我就利用孩子這一特點,設計了這一活動。活動的目標是透過為丁越小朋友過生日,讓幼兒瞭解生日的好處,並透過該活動學習分享.我充分思考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以一份神祕的禮物引入活動,引起幼兒的好奇,再變出一個精美的生日蛋糕,將幼兒的興趣完全調動起來,活動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兒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對於發言用心、表現較好的幼兒,我會給予用心的肯定與讚賞,並會讓丁越小朋友親小朋友一下做為獎勵,鼓勵幼兒繼續努力。當秩序稍亂時,我會用和丁越小朋友説悄悄話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都很高。

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的,因此,活動時的秩序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偶爾幼兒也因為急於搶答問題而站起來,或在討論問題時聲音較大而略顯嘈雜,此時我會用輕聲和越越耳語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到達安靜的效果,所以,整個活動進行地較為順利。

過生日是幼兒原本就十分喜歡的,再加上這次是幼兒第一次在幼兒園、也是第一次為其他小朋友過生日,所以,幼兒們對活動更加感興趣,都很用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互送禮物並祝生日快樂時,大部分幼兒都能夠主動大膽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個別較內向的幼兒在教師與其他同伴的鼓勵下也能勇敢的走過去。透過此活動,幼兒懂得了生日的好處,認識到自己長大了,並學會了關心同伴,與同伴分享食物和遊戲的快樂。幼兒的語言表達潛力也得到了提高。整個活動體現了教師引導幼兒用心參與的教育方式,當幼兒的語言表達遇到困難時,對幼兒進行用心的引導和鼓勵,幫忙幼兒樹立自信,學習與人分享。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4

設計意圖:

守恆觀念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因為各種最基本的推理形式都是建立在量的不變性的原理基礎上的。大班的幼兒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已傾向於自主探索去尋求答案。“面積守恆”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是一個相對較為難理解的一個內容。但卻符合大班幼兒愛探索的年齡特點。對此,我選擇了《體驗面積守恆》這節活動。幼兒通過感知親身體驗,能不受形狀、顏色、方位等因素的干擾,初步體驗圖形面積的守恆。在活動中我將知識點轉化為一個個具體操作的環節,讓幼兒通過活動,初步體驗感知,會比較用相同的小圖形組成不同形狀的大圖形的面積,感知大圖形雖然形狀不同,所擺放的小圖形個數、形狀相同,從而推理出大圖形的面積相等。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動腦、動手活動,使自身動作與所學知識協調,從而獲得知識。整個活動由初步感知——排除干擾——小組合作,進一步感知體驗,難度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地引導幼兒去觀察、比較,探索發現比較圖形大小的.方法,繼而粗淺地掌握了圖形面積守恆的概念。

在本節活動中,我運用了觀察比較法、討論法、操作法,讓幼兒在看一看、數一數、比一比、擺一擺、玩一玩中瞭解了原來判斷兩個圖形的大小是不受排列形狀、顏色、方位的影響的。從而輕鬆突破了活動的重難點。

活動目標:

1、對數學活動感興趣,能夠大膽的探索發現。

2、在操作過程中主動學習,進一步發展觀察力、探索發現能力。

3、能不受形狀、顏色、方位等因素的干擾,初步體驗面積的守恆。

活動重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初步感知圖形面積守恆。

難點:能不受排列形狀、顏色、方位的影響,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活動準備:

圖形操作卡片人手一套。

活動過程:

一、整體與部分的比較,初步感知圖形面積守恆

(一)整體導入,引發話題。

請幼兒觀察正方形並沿着圖形上面的虛線進行分割。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幾部分?是什麼圖形?

(二)探索發現,分割比較。

1、比一比、看一看這四個三角形,你發現了什麼小祕密。

2、為什麼説它們是一樣大的?你是怎樣操作的呢?引導幼兒發現四個三角形是一樣大的。

小結:將四個三角形摞在一起,邊與邊、角與角對齊的方式重疊在一起,比較出四個三角形一樣大。

(三)圖形還原,逆向深化。

還記得老師最初給你們的是什麼圖形嗎?你還能用四個三角形變回原來的圖形嗎?

小結:我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個三角形,四個三角形合起來能在拼成原來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大小不會變。

二、排除排列干擾,體驗面積守恆

(一)知識遷移,感知面積守恆。

這四個三角形除了能變成之前的正方形,你還能把它們變成其他的圖形或圖案嗎?

(二)排除排列干擾,深入感知面積守恆。

1、你變出的圖形和剛才的正方形,它們一樣大嗎?為什麼?

2、觀看PPT課件,拓展幼兒知識經驗。

小結:分割出的圖形的排列方式雖然改變了,但它們數量和大小沒變。由它們所組成的新圖形的大小也不會改變。

三、小組合作,進一步感知體驗面積守恆

請幼兒分小組合作拼擺圖案,並通過記錄進一步深入感知面積守恆。

小結:數量、形狀、大小相同的地墊拼成的不同的圖案,它們的平面大小是一樣的。

我這裏還有更多的地墊,我們一起到外面拼一拼、擺一擺,看看它們還能變出什麼不同的圖形或圖案,在比一比它們的大小是不是一樣,帶好你的地墊,快跟我一起出發吧!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5

這次給孩子們上的是數學活動《有趣的排序》,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感知規律,增強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難點是再現或再造規律,能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序。在環節設置上,我採用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方法。

活動過程先採用遊戲的方式導入,讓幼兒初步感知什麼是規律,什麼叫按規律排序。在導入部分應該讓幼兒進行總結或老師和幼兒一起總結,這樣能讓幼兒的印象更深刻。然後出示一列小火車,請幼兒説一説小火車車廂上的東西是按什麼規律排得,為後面的練習進行鋪墊。在這個環節上,我忽略了一點,在教具的設計上我沒有把小火車的車廂或是火車輪子也按規律排列起來,使得幼兒沒有很快的找出規律。

第二個環節是在發現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排序。每個幼兒都有一份操作卡,難度不一,幼兒有了前面的經驗積累,有些幼兒完成的`還比較好,但對於另一些幼兒來説難度還是太大,在操作卡的設計上還應該更簡單一些。在操作之前老師要面對幼兒進行示範,以便幼兒能更好的進行操作。

最後的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高潮部分,讓幼兒切實的操作,幼兒能積極的投入其中,有個別幼兒能想出不同的規律來,但是大多數幼兒只想到了一種單一的方法。可能是前面的引導還不夠,導致很多幼兒的思維狹隘,單一。

這節課雖然還算成功,但是孩子未能進行舉一反三靈活多樣操作。在每個環節結束時沒有及時的進行總結,以致於在孩子的腦海中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在以後的區角活動中要繼續讓幼兒練習排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