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17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米以及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悟到知識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

二、説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綱也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將注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國小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課堂開始,就設計了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2、給學生充分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長,通過觀察找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聯繫生活創設問題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設計了聯繫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在練習中設計了改一改小馬虎的日記,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説學法

我們常説:“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達爾文也曾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些至理名言充分説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努力做到“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國小生天真爛漫,愛説愛動。合作學習首先滿足了他們“説”的需要,在同一時間裏,每個小組都有人在説,課堂成了説的海洋。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裏感到自由、輕鬆,樂於大膽討論、質疑,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注意傾聽,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創造力有明顯的作用。

2、動手操作法

俗話説:“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手的動作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種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於思考、樂於動腦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入。

首先創設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一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錶示的過程中,温故舊知。再從毫米產生的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產生的需要,二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物體不夠精確時產生的需要,設置測量學生身邊的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厚度這樣的情境(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不是整釐米的,厚度不到1釐米),從而激起學生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認識毫米

先讓學生自主觀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麼?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説明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體會1毫米的長度

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1分硬幣的厚度,再與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由此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請學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學説一説毫米的特點,説一説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哪些地方的長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導學生推理得出1釐米=10毫米

先讓學生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數一數尺子上1釐米裏面有多少個1毫米,多媒體演示1釐米裏面有10個1毫米,從而驗證得出結論1釐米=10毫米。

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從而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這樣很好的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教師再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去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髮現5毫米的位置,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幾毫米的位置。

2、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長度、寬度。

4、填一填,填上合適的單位。

5、改一改,小馬虎的數學日記。

這個環節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鞏固,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四)、全課總結,學生説自己的收穫。

五、教學效果預估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悦,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2

今天説的是第一課時,認識分米和毫米。第一個例題先通過討論鉛筆盒的長和寬的數據,引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礎上,教材設計了一些列活動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進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實際長度。最後要求學生在米尺上數一數一米有幾分米,來推算出分米與米的進率從而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之間建立起完整的聯繫。第二個例題讓學生用尺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出不足1釐米引起小朋友的認知衝突,教材再引導小朋友數小格子來明確測量結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釐米中間每一小個的長度是1毫米。然後要求學生用筆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數數,一釐米有多少毫米,藉此明確釐米與毫米的關係。隨後還呈現出一些1毫米的.物體,藉助這些直觀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學生感知1毫米的實際長度。最後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這一問題,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豐富對1毫米或幾毫米實際長度的感知,並初步建立相關長度的表象。隨後想想做做6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及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也初步學會用釐米分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所以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從量與計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拓寬用數學只是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範圍,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測量等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其他內容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説教法

本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説説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説: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説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説用毫米作單位,他説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4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説教法:

1、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採用自主、合作、分層的教學策略。先測量吸管的長度,再通過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釐米長的線段可以用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幾個1釐米,揭示1分米=10釐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長的長度,緊接着讓學生畫出一分米的線段,最後説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

2、教學毫米認識時利用直觀操作,採用導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測量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需要引進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體驗1毫米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幣或磁卡,感覺1毫米的厚度,然後用心體會。最後,教師讓學生説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單位的實物來。

3、教學單位進率時採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教學,如教學1釐米=10毫米時,讓學生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知道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再數一數有幾小格,從而得出結論。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5

説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課.件.園)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説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

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

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説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6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課題是毫米的認識,他是“毫米與分米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毫米與分米的認識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説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定位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的產生的實際意義,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能夠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釐米的關係,並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同事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三、説重難點: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把認識1毫米的認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學生在積極情感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下,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五、説教學過程

1.設置疑念,導入新課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我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設計了一個測量比賽,在這個比賽中學生會遇到一個問題,量到不是整釐米時,學生會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不失時機抓住學生的心理,引入新課,學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探究中。

2.觀察實踐,探索新知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學生對毫米的感知並不是特別陌生,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的經驗上進行大膽猜測,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探索驗證,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新知識,發展了能力,明白了“當測量的結果不能用整釐米表示時,可以用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表示”,還通過觀察瞭解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知1毫米有多長。在認識1毫米上,分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教學:1.觀察尺子上的1毫米,體會一小格的長度就是一毫米,2.聯繫實際尋找實際生活中大學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長度。

3.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1釐米=10毫米

4.鞏固練習

課本第三頁的“做一做”

5.聯繫生活,提高認識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測量時用毫米作單位?他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説課稿7

一説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説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説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