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文書谷 5.1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精選5篇)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

今天,我所講的內容《開國大典》,這離孩子們可以説比較遠,理解起來有必定的困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當然在網上找了一些“開國大典”的錄像籌備給孩子們看。課上,我們剛把課文讀完兩遍,一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對我説:“老師,您帶我們到多媒體教室來上課確定有錄像,先讓我們看看吧”“你想看什麼錄像?”我問。“開國大典隆重的場面呀,老師是什麼樣的呀?”孩子的一句話讓我打了個冷戰,因為作者把開國大典的盛況描寫得既明確又活潑,而此刻我的學生沒有用自己的頭腦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給他們放錄像。我長吁了一口吻,要求學生們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去想象。努力使原文字成為語言形象。這些形象,包含着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緒的感悟,以及語言內涵的感悟。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聚,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同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緒發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摸索,發明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浮現,化作了逼真的情緒在心中湧動。最後,在學生想象、表述的基礎上我才給孩子們看了《開國大典》的錄像,看看自己想象中的開國大典的場面與錄像中的開國大典的場面有什麼異同?孩子們興趣很高,説得頭頭是道。

這節課,我在為我學生精彩的表現鼓掌的同時我也在反思:多媒體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情勢,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能人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作為語文教師,我也充分認識到了多媒體的運用對語文教學帶來的可喜變更,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多次運用多媒體來上課,然而今天我在品嚐了多媒體帶來的甜美滋味的同時,也確實感覺到了一些苦澀味道。多媒體教學手腕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同時有時也會無意抹殺課堂的活潑性及孩子們的想象力。因此,我以為,多媒體教學的實行,要考慮學科的張力和可發明性,任何手腕都是為更好地教學服務的,而現在湧現了一種“怪”現象,有的老師要講公開課,不是先想教案怎麼寫,而是先考慮課件怎麼找?怎麼做?如果在語文課堂中這樣使用多媒體,那麼它帶來的喪失,絕非“東施效顰”一詞可以了之的。我們不否認多媒體教學手腕在語文學科帶來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語文教學中拒絕多媒體。多媒體進入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但對語文學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這需要我們選擇性地運用,讓多媒體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2

今日,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複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採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並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註”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閲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使生處於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像,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據,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後,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並品讀優美詞句;最後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閲讀的最基本方法,並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3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敍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敍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後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由課題導入中心的回憶,即文章的重點:開國大典的隆重、規模盛大、莊嚴、熱烈。這部分的提出由學生對大典這一詞的解釋的回憶展開,整篇文章的內容也就是圍繞這一點來突出加以描繪的。因此一上來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點。其次就是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這一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説明理由。學生的自我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看一看。播放“開國大典”的有關錄像鏡頭,讓學生仔細觀察,把學生帶到這感人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初步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人們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比一比。課文第三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一段按照典禮進行的順序來寫。在第三段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這些詞,展開想象,深刻挖掘。具體教學如下:讀熟課文,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的順序。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每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分別採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讀。語調要高昂,情緒要飽滿,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接下來與夥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啟發,使思路拓展,思維活躍起來,許多細小的地方學生都能獨具慧眼體察到。如:紅旗、紅燈籠、掌聲、呼聲、鳴炮、起早步行幾十裏參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學們就在這樣的一種相互協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達到最佳狀態。學生的語言訓練機會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讀起來由感而發,水道渠成。學生對於當時的那種場面、那種氣氛、人們內心的激動的情感就會由衷地感悟到。

如果課後再添加一個“寫一寫”。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為題寫一個片斷。寫出節日夜晚燈火、焰花、彩旗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及觀眾的表現等,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效果應該會更好。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4

我本次執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開國大典》,《開國大典》是一篇經典長文,寫的是1949年開國大典這一歷史時刻,宏偉壯觀的場面,人們的表現和翻身做主人的無比激動的心情。課文按時間順序描寫,逐個場面轉換,在宏偉的氣勢、概括的敍述中,也有精彩的細節描寫,用詞準確凝練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重點學習典禮的主體部分,初步瞭解場面描寫的方法。

三、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們熱愛新中國、熱愛領袖的思想感情。感受毛主席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首先,對於瞭解課文的內容,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通過讓學生自己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講了哪幾件事情,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在重點學習教學《開國大典》的“典禮”這部分時,這是一個動態的場面描寫。我先讓學生理清脈落:典禮開始,領導就位──奏國歌──宣佈政府成立──開國旗,鳴禮炮──宣讀公告。然後找準“宣佈政府成立”這一語例,重點讓學生欣賞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通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天山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傳達大河長江之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起歡躍起來。這一排比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揭示其中的寫作方法,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接着抓住這一節中的“歡呼,歡躍”兩詞,根據排比句型的遷移和對課文的理解,設計訓練。

語文是一門情感豐富的學科,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心靈的震撼和影響是深廣的,有力度的。那些飛揚着作者濃郁的人文靈性的語言文字含藴着豐富的情愫。由此可見,真正的語文教學不再只是以傳授知識作為唯一目的,而是融人的言語情感,言語體驗和言語實踐於一體的人文教育。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情感,增強情感體驗,使語文課堂生活洋溢着人性之美呢。除了通過視,聽手段把學生帶入某種情境中以外,還可讓學生直接進入文中角色中去,設身處地去感受他人情感,共享他人快樂,分擔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於自己的心中,觸發情感轉化。

在實現第三項教學目標時,我先讓學生觀看《開國大典》、奧運會神八飛天時升國旗時的視頻片段,讓學生體會這一面面五星紅旗升起,是在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獅甦醒了,發威了;東方的巨人崛起了,強大了。這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也會成為我們心中永不褪色的記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

教學中,視頻的適當應用,也起到了背景鋪墊、情境營造、昇華感情、對比感受、強化體驗的效果。這對歷史感較強,年代較久遠的內容,無疑也是必要的。我們可喜地看到,兩位執教老師在教學中,還力求課前談話調節氛圍,課中與學生平等交流、注意傾聽的種種細節,讓我們體會到課改中所提倡民主平等合作的和諧課堂、民主課堂、人文課堂的理念正滲透進老師心靈深入,自覺外化為教學行為。

最後在課後延伸中讓學生自己假設自己在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門廣場上······讓學生直接進入文中角色中去,設身處地去感受當時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和無比自豪的感受。

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但課堂中出意兩次小小的意外,打亂了思緒,不夠鎮定、冷靜,導致對教材的處理沒能完成課前的預設,未能體現朗讀的層次性。

“細節決定成敗”,是我本次公開課後得到的教訓。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只有關注課堂細節,生成才能別樣精彩。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5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必須的,那麼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彷彿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為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為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髮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繫,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可以作為指導學生閲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閲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可以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説,可辯。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並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不僅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裏,才能“任飛”“憑躍”!

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閲讀感悟,就能實現閲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長文短教,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長文短教,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他們在閲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