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89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片斷一、

師: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或周圍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1:鉛筆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數學練習本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想對1毫米説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感覺?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們頭髮絲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個兄弟裏面最小的。

生5:毫米雖然那麼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師:對啊,毫米雖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非常大的。

課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片斷二、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發現?

彙報:

生1:我發現1分米跟我的鉛筆差不多長。

生2:我發現1分米就是1個大格,1個大格里面有10個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師:為什麼你這麼認為?

生3:因為1個小格你剛才説了是1毫米,10個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個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於10毫米。

師:説得對極了!是個偉大的發現。還有其他發現嗎?

生4:我發現這條直尺上共有10個大格。

師:那是多長?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為這條是米尺,就是1米長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師:真不錯。這個發現也很重要。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孩子能比畫出1釐米的長短,並從學生尺上找出1釐米的具體長度,此時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尺子上的1釐米間還藏着什麼祕密,孩子發現把1釐米的距離又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又是多長呢?就導出了1毫米,毫米是比釐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釐米=10毫米。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呢?孩子竭盡全力地尋找着,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剛長出來的指甲、身份證的厚度等差不多是1毫米。捏着硬幣厚度慢慢抽掉,體驗兩手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

引導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0個1釐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0釐米的長度,就可以用一個新的單位來表示——分米,也就是1分米=10釐米。出示米尺,觀察瞭解1米=10分米=100釐米,並用兩手比畫出1米的長度。組織孩子來畫一畫1毫米、1釐米、1分米和1米,知道這些單位從高到低排列是米、分米、釐米、毫米,同時結合生活舉例它們分別適用的場合。

請2個孩子合作,到走廊裏用米尺1米1米地量出10米長的距離,分組讓孩子親自去走一走10米長的距離,假如走10次就是100米,假如走100次那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千米是比米還要大的長度單位。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比如學校操場一圈是200米,跑5圈才是1千米,體育場一圈400米,跑2圈半就是1千米,從學校門口出發到桃嶺集鎮十字路口大約1千米等。再佈置孩子回家體驗1千米,比如在家長的幫助下走一走100米要多長時間,算一算1000米走多長時間,找一找從家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等。

孩子對這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已建立了較清晰的表象,怎樣能熟練地應用呢?主要是記住它們間的'進率。我引導孩子把它們一一請到自己的左手手指上,用右手點着左手,從大拇指起依次分別是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拇指與食指間的距離相對較大,所以進率也很大是1000,其餘手指間的距離看作一樣,相鄰都是10,每隔開一個手指就添一個0,1米=100釐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孩子對這樣的記憶方法比較感興趣。

實際教學中孩子對單位的換算還是不夠熟練。強調要觀察清楚是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的改寫,還是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的改寫是非常重要的,然後利用熟記的進率去乘或除,特別是去除以進率時孩子還不會除以整十、整百或整千數,那隻能讓他們找幾個十、幾個百或幾個千,其實就是找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的數,特殊的如200000米=?千米要組織討論尋找答案的技巧。

長度單位的教學思路影響着重量單位的學習思路,同時對以後小數的學習埋下了伏筆,也是今後指導孩子生活實踐的重要知識,因此我們老師要不斷地探究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儘量做到“教與學”的輕鬆結合。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 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並能選擇合適的 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 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 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 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着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 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 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 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力。

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 學生對 1 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過課件演示,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 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 釐米=10 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 10 釐 米就是 1 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1 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 1 分米的物體。

建立 1 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和發展,我參考了以前看的一個關於長度單位的 練習,把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寫成了這樣一段話,用電腦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氣:小雨 今天早晨, 我從 2 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 拿起 1 釐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 90 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 2 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 1 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裏翻出 1 毫米長的鋼筆和 4 米厚的筆記本, 認真地做起筆記。我先讓學生們讀一讀這段文字,然後讓學生討論交流:彙報小明日記中出 現的錯誤。再用課件演示正確和錯誤的對比,非常直觀,一目瞭然,既體現了學習的趣味性,又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通過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所學長度單位的理解。 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 題的能力。

回想整節課,在教學實踐中我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還應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空間觀念。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毫米、分米的認識》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知識目標: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

技能目標:能測量周圍的事物,提高估計物體長度的能力。

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合適地運用長度單位。

情感目標:體會到身邊的數學知識,會用毫米,分米刻畫日常生活重的事物,從而更加喜歡數學。

教學重點: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學會單位之間的轉化。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

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都測量過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裏的動物也測量身高。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沒寫長度單位,你能幫他填上嗎?

動物身高或身長

長頸鹿5

鴿子20

斑馬150

熊貓85

狼6

螞蟻5

蜜蜂10

生填長度單位。

師:誰願意説説你的答案?

生1:長頸鹿5米,鴿子20釐米,斑馬150釐米,熊貓85釐米,狼6米,螞蟻5釐米,蜜蜂10釐米。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長頸鹿還長,但也不是6釐米,太短了。

師:大家説有道理嗎?

生:是的。

師: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合適了,應該用新的單位去表示它。

生:用分米。

師:分米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書本上看的。

師:看來這題是有爭議的,那麼螞蟻和蜜蜂的單位你們同意嗎?

生:5釐米的螞蟻太大了,不可能的。

師:那麼這三題都是有疑問的。(在表格上打上問號)

師:我們看前面已經確定的答案,5米,20釐米,150釐米,85釐米,分別是多高呢?用手勢比劃一下。

師:米和釐米是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生:米比較大,釐米比較小。

板書:1米=100釐米

揭題:對於一些動物的身高,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學習新的長度單位。

板書:認識毫米與分米

二、毫米教學

師:那麼1毫米究竟有多長?

師出示電話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請同學們拿出磁卡,左手兩個手指輕輕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縫隙就是1毫米長。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嗎?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活動:和周圍的同學把卡疊在一起,可以2張,5張,8張等,量一量是幾毫米。這個環節在上課的時候遺漏了。)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毫米的長度,請大家想一想身邊或者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者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米。

師:他説米粒大約長1毫米,其他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不止的。(師拿尺子給學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張紙的厚度。

師:其他同學聽到了嗎?你們怎麼看?

生:我覺得一張紙的厚度沒有1毫米,可能3張。

師:拿我們的數學課本來驗證一下,疊起來幾頁才是一毫米。

生疊好了以後彙報:4張,8張,12張,7張.

師:看來1毫米不只一張紙或3張紙的厚度,在7張左右。

師:1毫米比較難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嗎?

生1:手指頭的寬度。(師拿5毫米比)

生2:鉛筆的寬度。

師:剛才我們舉了5毫米的例子,現在你能把5毫米畫下來嗎?

生畫5毫米的線段。

師:再畫10毫米的線段。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

生:10毫米就是釐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師:再請你畫出20毫米,看誰畫得快,你是怎麼畫的?

生:20毫米就是2釐米。

師:認識了毫米以後,我們來認識分米。

三、分米教學

師: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長?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釐米。

師:敢於大膽地猜想是很好的。

師:(拿出1分米長的吸管),象毫米一樣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學生感受1分米的長度,並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師:找一找身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寬度、厚度是1分米?

生:鉛筆頭,信封的寬,

師:用分米可以測量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1:手臂的長度。

生2:鉛筆盒的寬度。

生3:桌子的寬度,長度。

測量活動。

學生彙報:手臂長5分米左右,桌子寬3分米,長9分米。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裏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們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隊嗎?

師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

他們還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師介紹簡寫方式。M dm cm mm

師:我們還知道了他們的關係,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0釐米,那麼1米等於多少分米呢?你是怎麼想的?

生:因為10個10是100。

師:你的意思是10個10釐米是100釐米,所以10個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驗證。得出1米=10分米。

師:現在我們來確定最後三個單位應該填什麼,狼高6分米,比劃一下大約多高。螞蟻和蜜蜂的身長呢?

四、練習

1、小狐狸為了感謝我們,請我們去他家做客,路上還會碰到很多問題。

課件出示:汽車門寬8(),汽車玻璃厚5(),大樹高3()

進入屋子:電冰箱高160(),牀寬2(),電視機長6(),字典厚25(),書櫃高1(),橡皮寬20()

2、小狐狸看我們學的那麼好,還給我們介紹了小知識:

(1)三星SGH-E568手機,擁有86×43×26.3毫米的三圍,重量僅有85克,這樣的尺寸和重量更能顯示出女性用户的審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團公司成功生產出0.7mm超薄玻璃,填補了我國玻璃工業的一項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來對嵊州市影響最大的一次颱風。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19.86毫米,最大雨量點崇仁鎮民勝水庫達196毫米。

師結合示意圖介紹降雨量的測量方法。

2、學生做課本上的練習。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5

1.問題設計過細、過碎,牽引的痕跡還是很明顯。

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小而具體,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但細細思考還是覺得所設計的問題過細、過碎,有老師領着走之感,學生的思考空間較小,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構。

在上面認識毫米這一環節中,不到1釐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確地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方法嗎?只用釐米這個單位還能不能精確地表示出它的長度?那怎麼辦?比釐米小的單位是什麼呢?有知道的嗎?毫米藏在哪兒?這把尺子上怎麼沒見到?如果想把毫米從這每個釐米間表示出來,你想用什麼辦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給表示出來?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嗎?通過剛才我們真正地接觸這1毫米,你有什麼感受?課後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這些問題適當整合一下,拓寬學生的思考活動空間,課堂上可能會有更多的生生互動,學生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可能會更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建構和數學能力的提高。

2.張弛有度,注重學習方法訓練,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幫學生養成創新的習慣。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一節課的新知,而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時間去探究,併為他們提供探究的空間,激發他們探究慾望,培養他們獲取新知的能力,這樣就為學生創新意識的稱張提供了一個無比遼闊的空間,我覺得這對於學生來説才是最寶貴的。

在教學毫米的學習時,結構清楚,先產生毫米的需求,再通過找1毫米,認識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後再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深化好摸的認識,整個層次是鮮明的。在分米的設計過程上也和毫米是類似的,我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時調整:在毫米的認識學習以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我們是如何學習毫米,説出剛才我們學習毫米使我們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説一説我們是怎樣學習的。把學習的方法交給學生,再放手由學生自己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進行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分米的學習,這樣可能能更好的體現學生學的主動,這樣達到的學習效果也許會更好。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6

這課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長,並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小組實踐活動等環節中進行,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

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課始我創設了課間學生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樂的氛圍中,既複習了“米”和“釐米”,又通過設疑引入新課,可謂一舉三得。

在認識分米和毫米時,主要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説一説、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説”、多“想”、多“感受”。如比劃“1分米”,讓學生用直尺當小助手,一手比劃,一手輕輕移開直尺,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一拃大約是“1分米”。在比劃“1毫米”時,我讓學生用一分硬幣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跟上面的分米進行對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細,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藉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釐米和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範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課屬於計量單位的教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於後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悦;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8

在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並能比劃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學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備課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節課我通過學生的操作來認識分米和毫米,讓學生自己多猜測、多動手、多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教學中我把舊知與新知銜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釐米的關係。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銀行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釐米的.物體。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還通過比劃1米,1釐米有多長引發學生比劃1分米、1毫米的長度。還讓學生動手測量出10釐米並把它剪下來。並告訴學生像這樣一根長10釐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説它的長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識10釐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節課有很多不足,在認識1釐米等於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釐米有11個小格。當時我只在語言上糾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學生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後,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9

“毫米的認識”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繼二年級米和釐米的學習後引入的另一長度單位,它是以後學生學習更多長度單位的過渡,因此,學好本節課對今後的學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上週我上了“毫米的認識”這一節的公開教學,現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之一。而估測是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估計的一種,它是對物體或圖形的某種屬性(長短、大小、輕重等)——量的估計。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常常比精確計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時,估測教學有助於兒童理解測量的特徵和過程,並獲得對度量單位大小的認識。估測能力的培養對國小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什麼是估測?按我個人理解,估測就是個體根據知識經驗,採取一定的策略,獲得物體或圖形某方面的屬性——量的近似值的過程。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我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操作,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測量單位和實際測量是測量的兩個基本要素,其中測量單位作為大家認可的公度是測量的基礎,當然也應該是估測的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幫助他們建立測量單位的概念,形成測量單位的表象,從而正確理解和感受測量單位的實際意義,為估測奠定紮實的基礎。比如,在要求學生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前,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學生很快地説出有米和釐米。可是當讓學生比劃一下,1米與1釐米分別有多長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亂比劃。此時我引導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釐米的長度來,然後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釐米處比一比,發現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接着讓學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釐米。同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這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兩手張開的長度正好是我們的身高,因此,比劃1米有多長時應該把手腕折回來一些。當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有多長後,也讓學生先量出兩張紙牌的厚度約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兩張紙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兩張紙牌的厚度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這樣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操作中發現、探索、體驗,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2、聯繫生活,充實測量單位的表象——豐富估測參照。

對一個量的估測,不能依靠隨意的猜測與臆斷,而應根據相關的參照物進行合理的估計與推測。參照物越豐富,參照系越完善,估測的手段越多,估測的能力也就越強。教學時,教師密切聯繫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測量體驗,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比如:本節課我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時,我便有意地讓學生先來估測一下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釐米時?有些學生説用自己1釐米寬的食指去估,有學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費時間了,數學書這麼長,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長去估。這時我問,你怎麼想的,我知道這樣的一拃長大約是10釐米,數學書的'長比我的兩拃長長一些,因此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5釐米。還有學生説可以用自己20釐米長的直尺去比一比,數學書的長比20釐米的直尺長一些,所以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3釐米。“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成為學生估測的參照物,學生藉助這些身邊實物的相關數據進行估測,能有效避免學生估測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估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當然,在安排學生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時要堅持先估後測的原則,讓學生在估計中提高估測能力,在測量中修正估計精度,在估測中積累經驗。

二、備課中應注重備學生。

備課是教師取得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備課,實際上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準備工作,即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做教學法上的加工和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規劃教學活動。備好一節課,不僅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環節,更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表現在備課中就是必須更多地研究學生。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現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知識現狀、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徵等內容展開的。在具體的一節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複習完舊知後,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別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釐米。備課時我還以為學生幾分鐘就可以估出來,結果我發現很多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麼估?還有的學生因為有預習的習慣,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結果直接用釐米與毫米作單位測量出了數學書的寬與厚。後來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參照物去估測,結果還是花了較多的時間估測出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釐米。還有,估測完後,我便問:同學們估得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備課時我本以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環節,結果還有許多學生不知道怎樣用尺子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特別是測量數學書的厚時,也不知道怎樣把直尺放上去測量。另外還有一部份學生不能用0刻度對準書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頂端對準了書的一端,這樣測量出的長度很不準確,誤差大。所以我又馬上在展示台上教學生一步步來測量書的長、寬、厚。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包辦得較多,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不夠。其實我覺得當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作為估測的參照物時,應讓學生親自體驗估一估,可我卻沒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於課前口算及估測與測量耗時較多,到後面就沒時間認識“幾毫米”了,學生容易把5毫米這一刻度線當成釐米刻度線,還有個別學生對1毫米的小格數的不夠準確,加上學生的尺子五花八門,出自不同的廠家,質量也不同,學生測量的方法不一樣,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教師的備課不只是備教材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生可能出現的各方面問題。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備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才能備好課,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0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以及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進率。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相應的長度概念是關鍵。要通過豐富而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強化已經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數學日記導入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同學每天都在堅持寫數學小日記,淘氣最近也在向我們班的同學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數學小日記。誰來讀一下:今天早晨我從2釐米長的 牀上爬起來。走進衞生間拿起2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的洗臉、吃早餐。吃完早餐後我揹着書包去學校,來到教室,我拿出語文書,在7釐米高的課桌上認真的早讀。

師:老師看到好多同學都在笑,你們在笑什麼?

學生説出單位出現了錯誤。

師:那誰能告訴我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

師:淘氣日記中出現的單位到底該怎麼改呢?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新的長度單位。

二、認識分米

1、初步認識

PPT出示鉛筆盒。

師:鉛筆盒是同學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學習工具,你們知道它的長邊和短邊分別是多長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和這個鉛筆盒一樣大小的紙片,同學們估一估它的長邊和短邊的長?

師:你能量一量嗎?看看你估計的準不準。

師:這個鉛筆的長大約是20釐米,寬大約是10釐米。

指出像10釐米、20釐米這樣的長度還可以用新的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書)

追問:這個文具盒的長大約是幾分米?寬呢?

2、認一認

讓學生拿出直尺,按照10釐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看看有多長。

提問:從直尺上看,1分米是幾釐米?

指出:從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釐米,也就是説,1分米等於10釐米。(板書)

提問:你能用手比畫出1分米有多長嗎?先試一試,在於同學交流。

3、畫一畫

讓學生用直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畫的?請同學們互相檢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線段有多長。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同桌互相説一説。

組織全班交流,進一步感受1分米的實際長度。

5、數一數

讓各小組的同學輪流在直尺上數一數,看1米有幾分米。

三、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有幾釐米,冰河同學交流。

提問:數學書的厚度不到1釐米,要準確表示它的厚度,怎麼辦?你有什麼想法?

提示:直尺上1釐米中間1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板書)這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個長度單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請大家觀察直尺,並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長?學生活動後,組織交流,明確:直尺上每一個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

2、數一數

讓學生用筆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板書)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品,説明他們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然後讓學生在數學書上數出10張紙,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再讓同桌同學相互比劃1毫米的長。

提問: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提升

1、改正淘氣的數學小日記

2、想想做做第一題

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説一説各是多少毫米。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各是幾毫米的?

再問:你認為怎樣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想想做做第二題

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的邊,説一説怎樣測量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

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並交流測量的結果,以及自己的`發現。

出示平行四邊形圖,讓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並組織反饋。

提問:通過測量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你有什麼發現?

4、想想做做第三題

完成測量後,讓學生説説課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幾分米,並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題

讓學生分別估計數學書和講台的寬,説一説估計的結果,以及為什麼估計數學書的寬要用釐米作單位,而估計講台的寬度要用分米做單位。

讓學生分別測量數學書和講台的寬,並記錄測量的結果。

提問:數學書的寬正好是整理米數嗎?比18釐米多幾毫米?可以怎樣表示?

再問:講台的寬正好是正分米數嗎?可以怎樣表示?

比較:估計時,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準確的結果,可以用大約是多少來表示,而測量得到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可以用幾釐米幾毫米或幾分米幾釐米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6、閲讀“你知道嗎”,並進行交流。

五、交流反饋,全課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在授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接受的較快,講解的頁較為流程,學生的反應也很積極。我通過數學小日記的方式進行導入,即建立了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在新授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在評價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評價的時效性,給予學生及時肯定的評價,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即使學生回答不出來我也會給予一定的引導。在練習環節發現部分學生將釐米和毫米兩個單位混淆,在巡視指導時分別進行了個別指導。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1

第一節課是毫米,分米的認識,我們幾個商量試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教學。説實話“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對我和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我必須對這種模式有新的'認識和重視。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需要我們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展它,成為自己的、新的教學方法。

剛開始我們得一步一步的來,我們要先來精心設置預習作業,指導學生怎樣去看書,怎樣思考問題。“先學”不是讓學生自由、隨意、單純地看書,而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學。老師首先了解學習目標,而後老師根據學習目標提出一些問題,剛開始讓學生有一個扶手,必要時還要進行學前指導,佈置給學生自學相關的內容。

課堂上的“後教”,是學生在充分自學後,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通過老師巡問,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在學生自學以後,老師能夠發現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質疑問難,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處理自學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之間相互的合作,互相幫助,達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問題是説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教學時,有時感覺手忙腳亂,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解決。説明自己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熟,需要繼續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2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藉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釐米和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範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 本節課屬於計量單位的教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於後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悦;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並通過測量、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學生對毫米這個新概念還是有一些基本認識的,當問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釐米怎麼測量的時候,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來測量。在教學時,測量的方法需要進一步規範。起點對準0刻度,直線緊緊靠近尺,再把數字讀一讀。

今天上課的時候發現,小刻度的讀法,學生有些困難,有的數空格的個數,有的數小的刻度線,有的從整釐米的刻度開始數,因此需要有一個教學環節,將毫米數的部分放大後清晰的展示出來,再明確,數的是間隔數,尺子的質量問題,測量的方法問題,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教學時還是忽略不計。

單位換算,今天只有釐米和毫米,換算時80毫米=8釐米,5釐米=50毫米,因為只有兩個單位,學生有點思維定勢,整十就換成一位數,一位數就換成兩位數,因此這裏不適合安排單位換算,只是簡單的單項出現一兩組即可。這部分內容適合放在後面的課時裏出現。

只是在學生做作業時,作業中出現瞭如下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1、不是從刻度開始測量的物體長度,部分學生沒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後一個刻度就讀數了

2、()釐米()毫米,學生理解成了()釐米=()毫米

3、數學課堂練習本的長和寬,超過了一把尺子的測量範圍。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毫米的認識長度單位認知的擴展。讓學生練習生活,感悟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不夠用的,在實際測量中,還有很多東西是不到1釐米的。因此,認識毫米是實際的需要,由此產生一種學習的動機和需求來。

一、複習引入。

1、T:同學們,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到長度單位。你們還記得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嗎?(米、釐米)

2、T:它們之間的進率還記得嗎?(1米=100釐米)

3、T:請大家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1釐米大約有多長?

T:真能幹!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測量。

【複習舊知,為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1。

(1)T: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天,你們手裏都有一本嶄新的數學書,喜歡嗎?那你能估計一下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嗎?在小組裏説説!

學生小組交流,交流完後教師組織全班交流。

(2)T:剛才同學們説了這麼多不同的.長度,到底哪些同學估計對了呢?請你們自己量一量吧!

學生動手測量,老師注意提醒學生測量的方法,並要求學生儘量測得準確一點,為毫米的認識做鋪墊。

(3)T:把你測量的結果在小組裏説説!

(4)T:誰來説給大家聽?……剛才哪些同學估計的數比較接近你測量出的實際數據的,請舉手!真不錯!

(5)T:剛才老師聽到有幾位同學説出了“比15釐米多一點”、“不到14釐米,還差2格”……這樣的話,證明這些同學測量得非常仔細,觀察得非常認真。同學們,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從已有知識過渡到新知的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6)教師在屏幕上出示放大的1釐米圖。

T:瞧:這是放大的1釐米,有的同學剛才就已經發現了,1釐米被分成了許多小格,那其中的1小格表示多長呢?誰知道?

T:對,其中的一小格就表示“1毫米”!數數,1釐米的長度裏有幾小格?

T:對,1釐米的長度裏有10小格,也就是1釐米=10毫米(板書)

自己讀讀!

【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得出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7)T:用手指比比,1毫米大約有多長?誰來説説?

T:出示書上的圖:1毫米大約有1分硬幣那麼厚,你們桌上有硬幣,自己感受一下1毫米的長度。

(8)T:一起比比,1毫米大概有多長?那你能説出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單位嗎?

(9)教師小結: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或者要求測量得非常精確時,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2、完成“做一做”。

屏幕出示做一做得3幅圖。

T:請同學們準確的讀出這三種物品的長度各是多少,然後完成下面的填空!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訂正!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2題。

2、活動:用毫米量。

毫米的單位很小,學生要建立起毫米的長度概念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在設計的時候注重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充分讓學生觀察和動手實踐,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並發現毫米與釐米的關係。同時,多樣的數學活動,不僅讓學生建立了毫米的長度概念,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

這節在設計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矛盾衝突中激發起探索新知的慾望。

戲劇中的矛盾衝突,是劇情得以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思想上的矛盾衝突,同樣也是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的推動力。這種矛盾衝突能激發思想上的變革,能夠引起“頭腦風暴”,矛盾的最終解決也預示着自主構建知識過程的完成。本節課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抓住了“要想準確測量出某一物體的長度僅有釐米這一較小的長度單位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一矛盾,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的長度單位的願望,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了在經歷、體驗中自主構建知識的培養目標。

2、創造大量實踐操作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氛圍

在本節課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測量活動,學生學的有興趣,測量的也比較認真,一些需要學生觀察判斷的題目,學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先思考,圍繞探索的問題,在小組內相互討論、分析、交流。由於這節課學生動手操作的多,因此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通過營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諧、合作的學習氛圍,消除了學生探索學習的恐懼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3、注重實踐運用

課堂中注重將學習活動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去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學生根據物體的長度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這樣給學生提供瞭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數學不再感到陌生。

4、估測意識的.培養和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課中有兩個環節安排了估測:一是在課始,先在小組內估計一下鉛筆的長、橡皮的長,練習本的寬和課桌的高,然後再量一量。二是在練習環節,在學習了毫米分米後,在身邊或周圍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在小組內先估一估他們的長度,再量一量,記錄員作好記錄。這樣的編排設計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