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7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1

《城市的標識》是當代女作家張抗抗的作品,詳盡地描述了現代社會城市與城市之間已越來越雷同的現象,讚美了樹――城市特有的標誌。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指導學生反覆誦讀,達到體會作者真摯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學中我重點設計了兩年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第一個問題是“假如你被擄掠到一個城市,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多種答案:公交車站的站牌;公司門口的牌子;學校門口的牌子;汽車車牌;商店的'廣告牌;標誌性的建築,如“東方明珠”“天安門”“兵馬俑”等。這一問題的設計使學生明白了這些標誌都不是大自然所饋贈的,只有樹才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後的饋贈”,從而體會到作者真實的內心感受,喚起人們崇尚自然,迴歸自然,珍惜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禮物的意識。

第二個問題是“作者把樹稱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城市的靈魂’,是不是太絕對了?”學生的意見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的認為像標誌性的建築,如天安門、東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還有泰山、嶗山、長江大橋等,所以作者的説法太絕對了。還有的認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後來建築的標誌雖然不可替代,但這些都無法與“樹”相比,因為只有樹才是大自然的贈與,所以作者的説法很有道理。課堂上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是成功的,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作者達成共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大部分學生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後,我感觸很深,課堂上問題的設計一定要精,“多必雜,雜必淺,淺必陋”,像“對不對、好不好”以及一些絲毫沒有思考價值的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因此,以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問題的設計。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2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就課文題目提出問題,然後歸結問題,圍繞幾個中心問題深入品析課文。

然後我就讓學生自學第一到五段,抓住重點的比喻句學習體會現代城市的雷同現象,帶領學生直奔重點段:快速瀏覽描寫“樹”的句段,想想有什麼問題不明白,圍繞“為什麼樹被稱為城市的唯一標識?各城市都有怎樣的標識?”這兩個問題品析第二部分內容。這兩個問題涵蓋了課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脈絡,架設了一條引領學生通往深入理解課文彼岸的金橋。接着學生按照自學提示自學相關段落,然後填空再質疑。

最後指導學生欣賞各種作為城市標誌的樹的圖片,連線認識城市一級標誌的樹。練筆:誇一誇你家鄉的樹、校園的樹。課堂上有靜有動,圖文互相印證,就是這樣紮實地指導,紮實的品讀,紮實地練筆,使學生達到了人樹合一的境界。靜中有動,那是思維的靈動;動中有靜,那是高潮的前奏。

總之,這節課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氣息。學生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師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給人類饋贈的一顆顆“人類的靈魂中”。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3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設計上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為學生理解課題作了鋪墊,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此環節我重視了課前開放,做到了課內外結合,充分體現了新理念倡導的大語文觀,體現了開放性。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閲讀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並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做到樂讀趣學。

本文的教案滲透了閲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註、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着“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後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統一。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4

作者圍繞“標識”,先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力和靈性,為下文寫“樹”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埋下伏筆。用“樹”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後的饋贈,也是城市僅存的個性,來號召人們要珍惜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主線,倡導多讀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明確指出三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讀為前提,以讀為中介,以讀為紐帶,以讀為歸宿的。讓學生在多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深理解和體驗,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單元主題引入本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城市的'標識》,提示“識””的讀音。“標識”是表明事物特徵的記號或符號。與“標誌”寫法不一樣,但音同,義同。介紹作者。就題目質疑(城市的標誌是什麼?為什麼?珍惜什麼?)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期待。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創設良好的閲讀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並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做到樂讀趣學。本文的教學設計始終滲透了閲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註、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着“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後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探索性的統一。

總之,追求紮實、樸實、真實的教學風格,成就高效、藝術、完美的語文課堂,不斷與時俱進。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5

(一)本節課成功的方面

1、循序漸進式的課前導入有利於學生對於“標識”這個詞語的理解,配上三個極其相似的城市的圖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給出提示,讓學生自己逐步意識到“標識”對於一個城市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所以當我給出圖片一步步的讓他們猜城市名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開始慢慢的融入課堂之中。

2、利用色彩卡片分類的形式會很清晰地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順序。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班裏的孩子學習程度各不相同,就拿給文章劃

分層次來説,那些理解能力強的孩子就能很準確很快的去劃分,而一些語文基本功較弱的孩子就有些難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提示去幫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脈絡。這也就是我這節課為什麼會設計用不同顏色的'卡片分類四字詞語的緣故。效果確實還不錯,當學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樣顏色的詞語放在一起時,經過仔細觀察,很容易總結出分類的規律,也就是文章的層次了。而且孩子們對於我獎勵的卡片很有興趣,積極性高漲,本身還有點放不開的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

3、教學環節緊湊,知識信息量大,知識點滲透到位

第一部分用反面襯托的寫法,起到突出主題、引發人們思考的作用。這對六年級學生來説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講到這裏時我補充進了襯托的知識,講述了正襯與反襯的區別,並舉了很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反襯的作用。

(二)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1、課下在組裏也做了研討,要是平時的教學,這樣設計可能還沒有什麼,因為還會有第二課時的講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開課,我的這節課就顯得不太完整,課堂容量雖然很大,但是卻沒有學文後的總結和寫法歸納、情感昇華等部分,這就顯得有些虎頭蛇尾了。這一點還是需要改進的,應該將第一課時的字詞與課文脈絡的簡單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課時:精讀課文,感悟重點。總結課文,昇華感情。

2、在講授第四部分結合句子,談體會或疑惑時,我的設計本意是讓學生通過對文中句子的理解來自己體會出城市的雷同給人帶來的那種茫然無措、無奈的心情,意識到樹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過句子説出自己的感受來,也能歸納出相應的四字詞語;可是一部分孩子卻變成了通過四字詞語去尋找對應的句子了,這就和我的設計初衷不太符合了,對於下一步樹的重要性的學習會有所影響。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6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句優美,詞藻華麗,多處運用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親切優美,而且富有深刻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細細品味其中文句,瞭解作者的意圖,雖然在課前對課堂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進行了多種設想,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了不少問題,特別是第二課時。

在教學這一課時時,我利用表格把課文的脈絡安排得十分清楚,學生也能一目瞭然,原本有許多時間可以用來讓學生自讀自悟,可是由於我在處理教堂重難點的時候,只注意到那些詞句的理解,一再地講解,而花在讀的時間上卻太少了,所以雖説是品讀,可實際上,我的教學還只是比較停留在表面,並沒有讓學生真正地得到內化。通過聽課老師的評課,我發現了自已許多的不足之處,如在品讀描寫各種樹的文句段落時,當學生説出那些美麗的句子的時候,而我利用課件展示圖片的`時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圖片,而是可以通過圖片,結合文中的語句感受每棵樹的不同之處,化抽象為直觀,這時再進行指導朗讀,從而達到品讀之境……

看來,要做好教學工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真是一問高深的學問,需要我們每個教師下足功夫,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從而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理論中得到解惑,再到實踐中去解決問題。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7

在學習本文時首先來講解文題。什麼是標識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誌。作者在本文中把樹當做一座城市的標識,其作用是表達對現代化城市樹木的珍愛,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一、用舉例的方法解釋疑難問題。

在學習時雖然學生知道了“標識”的意思,但是還是不夠明白到底什麼是標識。這時可以舉例説明,如“少先隊員的標識是紅領巾”;看到這個標識,就知道是什麼牌子的汽車等等。讓學生聯繫實際真正弄懂它的含義。

二、利用對比的方法理解問題

同時還要抓住“雷同”的可複製性,可“克隆性”與“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換”等詞的區別,進一步明確:樹,是隨着自然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複制,不能被置換的.,明白它的“唯一”性,進而產生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慾望,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明確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為什麼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