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98W

三年級數學反思1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三年級數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着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主放膽交流,敢於創新。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培養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在教學中教我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三年級數學反思2

昨天,我們學習了三個面積單位,分別是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學生對這三個面積單位所表示的實際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並能用手勢表示出來。為這節課(研究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間的進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我考慮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這百進制關係學生肯定難以理解。因此,我決定把這一抽象的知識要化為學生直觀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識。於是,我就藉助“動手操作”---這把能撬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我提前讓學生每人準備兩個正方形,(分別是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處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時,我採取引導、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圖形,仔細觀察它們的實際大小。藉助學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然後同桌交流想法和結果。這時,只見學生紛紛參與,有的學生用兩個學具比劃着量;有的學生用直尺進行平均分;有的學生在對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

操作五分鐘後,只見有學生把小手高高的舉起,並用一種很期待發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們一定想出了方法並探討出了結果。這時,我説:“孩子們,想好的同學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確,沒想好的同學快一點兒”。2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小手,我開始指名彙報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趙怡萌説:“我先把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對摺後再對摺,這樣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釐米,16再乘4就等於64平方釐米。”這時,我並沒有及時給出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引領學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確,通過我的引領指導、學生的動腦思考,不但能正確判斷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確的,結果是錯誤的,還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可謂是一箭三雕。

“誰還有不同的思路?”這句話剛開口,學生又紛紛舉起小手。黨皓的思路是:把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橫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釐米;豎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釐米。這樣,10乘10等於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李兆恆的思路是: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橫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豎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於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李亞文的思路是:直接計算,1分米=10釐米,10釐米乘10釐米等於100平方釐米。

聽到同學們的回答,我很高興。説實話,學生能想出這麼多的想法,這令我出乎意料。

在處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時,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動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畫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解決的,在這次的彙報過程和結果中,除了上述的4種方法外,又有一種方法:他是把這個正方形對摺,看一看這個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後再乘2。

通過學生彙報的過程和結果,讓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很大的“爆發力”。只要你引導到位、啟發到位,他們就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總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惟恐課堂秩序亂,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看來,我這種顧慮是多餘的。這時我想起一句話:“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親自去試一試”。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一活的資源。

三年級數學反思3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後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及除數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作為本單元的起始,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於計算的法則掌握的較快,但對於理解算理過程卻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難開”無法用語言來完整有條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這冊書很多內容都將重點放在了讓孩子探究計算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結果,這對我們的.教學是個不小的挑戰。

在上本節課之前,我思索了很久,如何讓孩子能夠在課堂上對探究算理感興趣、如何讓孩子自然的理解除法計算的道理?圍繞這些我在細節上做了一些準備,然後發現恰恰是這些小的細節讓孩子們很快進入了狀態,從而順利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教學例1之前,我利用讓孩子們去數100張手工紙並提問:如何能快速的數出100張手工紙?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就發現,要一張一張的數得數100次太慢了,於是就有同學舉手提問:老師,這些紙能不能10張10張的分成一摞一摞的,這樣數10次就可以了。大家一聽覺得這個想法很好,於是我利用將100張手工紙捆成了10摞並且提問:如果一張一張的數,100裏面有多少個“一”?如果一摞一摞的數100裏面還是多少個“一”嗎?孩子們馬上反應出計數單位由“一”變成“十”,所以數的速度加快了。接下來我又提出:如何快速的數出40張手工紙?這時很多孩子都選擇一摞一摞的去數。問他們原因,孩子們非常自豪的用數據跟我説明:如果一張一張的數要數40次,而如果十張十張的數只用數4次,可以省下36次。於是我利用孩子們的理解引入到本節課中,説明既然是口算除法那麼一定要體現出快速計算,所以如何省事便是本節課的重點。這樣進入例1過渡就比較自然,同時孩子們對於蓋“0”再添”0“其實是在轉換計數單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過本節課的嘗試,我充分的感受到老師只有在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感悟,去交流,去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新知識,才能提高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三年級數學反思4

本節課我主要以同學為主,力求體現同學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讓同學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商是兩位數筆算除法方法的過程,培養同學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通過學習,我覺得以下兩方面自身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比較合理的處置教材。教材給我們出現的例題是同學在學校裏撿廢電池的情景,考慮到現在我們的學校衞生非常好,不可能在學校裏撿到這麼多的廢電池,何況兩個例子的情景是分開的,因此設計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題,把兩個例子串連在一起,比較貼合同學的生活實際,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同學尋找自身想要的信息,並提出相應的問題,提高同學收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的處置上,而是把課後的練習進行整合,有偏重點的進行練習設計,從而使同學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二、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同學為主體,讓同學自主去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同學的思維完全暴露了出來,思維的積極性相當的高,達到了原先設計的效果。

但在教學中也有缺乏的地方,覺得難為情,如:在引導計算方法時,敍述:先算18除63夠了,在十位上寫3,應是先算18除63個十,這樣,才幹在十位上上3,表示3個十。另外,在同學出題,除數是一位數與除數是兩位數的比較時,教師選擇同學的素材應充沛一點,如選擇同學的例子是:除數是一位數的,商是兩位數、商是三位數的各一個;除數是兩位數的,商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各一個,這樣便於同學的比較。

三年級數學反思5

任國小中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一班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在兩班前列,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待及的學生。我就想,為什麼待及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避免兩極分化。

三年級數學反思6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係,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這部分內容的的教學任務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用12個小物品代替竹筍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幾個。我請他們用上平均分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着搶着要上來表現。課堂成了充滿體驗和樂趣的百草園,也許這樣的課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課堂常規,但我卻收穫了孩子們放飛思維的驚喜。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12個小物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將數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着小熊貓請客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分餅乾、分蘋果、分西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小熊貓請客中發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於學生系統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不足之處:

1、教師沒有完全吃透教材,除法算式的寫法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但教師只重視了口述,沒有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算式。

2、除法算式的意義一帶而過就行了,反而教師在此多次重複,還讓學生跟讀,耽誤了不少時間,導致課堂容量小。

3、教師語言不夠精煉。

4、低年級教學應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應要求學生用完學具及時收起來。

三年級數學反思7

(1)加強概念教學。平時教學中應該認真設計練習,特別是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常常是似懂非懂,要讓學生分層次深入理解,必須要讓學生通過比較、判斷等有衝擊性的思考暴露錯誤的思維,並通過一定量的形式多樣、層次鮮明的練習讓學生鞏固。對於較抽象的.概念,一定要多讓學生體驗,增加感性認識,逐步建立表象。讓家長幫忙多創造機會讓學生使用生活中的數學,多次鞏固概念表象。

三年級數學反思8

通過比賽導入課題,學生很快發現比賽存在不公平,激起學生質疑,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又複習了舊知。這樣的設計與學生的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激發起探究的慾望,貼近學生的實際。

片斷一的教學過程從猜測、實驗、整理數據再到分析歸納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體驗了一般統計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操作與活動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記錄方法的學習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聯繫生活獲得的信息,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地探討出畫“正”字的方法,不僅學會這個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同時,教師巧妙地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捷地獲得了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者通過多媒體演示明確活動要求,簡潔明快。磨刀不誤砍柴功,為學生的活動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闖關的練習重在讓學生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結果來判斷事物存在的幾種情況。在解決這幾個問題時,學生必須經歷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了展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練習的素材都來源於生活。真實、生動、有趣的錄相畫面不僅再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數學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樂於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情感。

三年級數學反思9

複習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和鞏固,提高計算和解題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綜合性的。教師出題學生解答,這只是單一的考察學生所學知識,不能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學生成了“維修工”,如果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就成了“工程師”,可以獨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1、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彙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於知識網絡的建構。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討論“你對你們組的作品滿意嗎?認為它好在哪裏?”“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怎麼看?”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實瞭解學生,增強應用性。

全面地瞭解學生,可幫助教師找準複習的起點,有的放矢。學生藉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識積澱,並以此為複習基點展開整理,有利於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重視學習材料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取,使用權學生認識到數學的作用和價值,增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3、充分信任學生,有效實施自我評價。

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是突出主體的重要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交併激發學生對複習知識的興趣和樂趣。這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進一步去嘗試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後,從中發現自身作品的優缺點,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習慣。

三年級數學反思10

本節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並且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圍繞這一目標要求進行了實踐,感覺基本上達成了本課的教學要求,同時也在教學實踐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下面結合本節課教學的情況進行反思。

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在教材中,這一部分內容是這樣編排的:例1編排的是服裝搭配,屬於組合內容;在練習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題的鞏固性練習。進行備課時,我對例題的素材進行反覆的思考,並且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案例設計。經過多次更改,決定以小紅參加冬遊活動的情境創設,使每一位學生也溶入其中,創設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數字搭配一系列活動,學生學得有趣,同時每一項活動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的,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巧妙設計教學環節,滲透數學思想。

本節課選擇的四個教學素材並不是隨意組合的。而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各自承載着不同的教育教學價值,各種數學思想分層次、分步驟地藉助素材的探討進行滲透。比如在服裝搭配這一環節,重點是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白怎樣找出一種既不重複又不遺漏的搭配方法。

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要讓學生藉助學具、有用連線的方法、有用文字書寫地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過渡到抽象。本環節的'引申部分,重點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個性化、簡潔化的表示方法,使學生明白各種不同的搭配可以用盡可能簡單的數字、字母、符號表示出來,同時在素材的搭配種類上也有了拓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尋找搭配方法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活動的機會,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探索搭配的規律和方法,在反饋交流中比較得出搭配的過程中怎樣避免重複和遺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順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複、不遺漏,體驗搭配的有序性。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探究開拓的意識。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部分學生間出現的錯誤信息,沒有充分展開,造成很多的生成資源被浪費;搭配問題的探討還要將數學性與現實性結合起來考慮;評價的形式比較單一,影響了探討的深度;課堂語言不夠精煉等。<

三年級數學反思11

閩侯實驗國小 執教老師: 陳春華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88-89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數,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學會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的學習,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教學設計説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從學生生活實際來看,學生對小數並非一無所知。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多的購物經歷,學生最熟悉的小數就是商品價格。但是,學生在此積累的關於小數的認識還屬於“街頭數學”,我們的數學課堂,需要建立在“街頭數學”的基礎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關注學生從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的理性認識,即讓學生獲得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學習特點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介紹北京奧運會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喚起學生對已有小數表象的回憶,從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認識,進而引出小數。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愛鄉的情懷。

2、聯繫經驗,學習讀寫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試讀小數,自己進行分析、判斷。由於在四年級還要具體認識小數,所以在這裏只是對小數的讀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初步感知該如何讀小數。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1)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由於學生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並不陌生。所以通過課件展示商品價格,放手讓學生試着填寫價格表,再説説自己收集的商品價格表示多少,最後引導學生知道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元”,右邊第一位表示“角”,右邊第二位表示“分”。讓學生產生對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意義的'感受。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也是放手通過“做一做”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1分米、1釐米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米是在第五冊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而把分數寫成小數是一種規定,不需要孩子們去探究。因此,在教學用“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時採取接受性的學習方式,而在教學用“米”作單位的兩位小數時採取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通過一步一步引導,讓學生明白小數點左邊表示“米”,右邊第一位表示“分米”,右邊第二位表示“釐米”。學生就會很快明白小數在長度單位中的實際含義,以及初步感知小數與分數的聯繫。

4、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通過課件展示奧運會開幕式上姚明與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場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再通過猜一猜、寫一寫、説一説,以及緊接着的介紹自己的身高、猜老師的身高,既是鞏固小數讀法與意義,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數感,形式活潑,吸引學生。

同時,注重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通過課件適時地展示小數的發展歷史,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對後續學習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5、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用小數的形式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既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會知識的快樂,又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求知慾。

預設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

2、在合作與探究過程中認識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小數,會讀寫小數。

2、會用小數表示簡單的米數和元數。

教學難點:小數與分數的聯繫。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介紹有關奧運會中的數據

北京奧運會我國榮獲51枚金牌。福建小將何雯娜,以總分37.80 為中國奪得奧運歷史上首枚蹦牀金牌,實現了歷史突破。 何雯娜,20歲,身高1.61米, 體重49.5千克。在比賽中她空翻高度驚人,最高蹦達8.65米。她的成功,使全體福建人為之歡呼雀躍。

2、引出課題

二、聯繫經驗 學習讀寫

(一)讀一讀

嘗試讀——分析比較——總結提升

(二)寫一寫

介紹書寫——收集典型作業——展示——評講

(三)説一説

1、出示商品與價格,説説這些商品的價格是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2、介紹課前收集的商品價格。

3、小結

小數點的左邊是表示多少元,小數點右邊第一位是表示幾角,第二位是表示幾分。

(四)憶一憶

超市中的商品價格都是用小數表示,請你們回憶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裏見過小數?

三、突出重點 理解意義

(一)、教學用“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1分米是幾分之幾米?這十分之一米還可以用小數表示寫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長度相等嗎?所以這句話可以用一個式子來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樣長嗎?所以小數點左邊寫0,小數點右邊的1是表示1米還是1分米?

(二)、教學用“米”作單位的兩位小數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單位的一位、二位小數的含義。

(四)、觀察比較 發現規律

像0.1 、0.2、 0.5 、0.8 、0.9這樣的小數,因為小數部分只有一位,我們把他們叫做一位小數。其實一位小數表示的都是什麼樣的分數呢?

像0.01 0.06 0.10這樣的小數,小數部分有兩位,我們把他們叫做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幾。

四、實踐應用 鞏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達到8.65米”中兩個小數表示的意思。

2、改寫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紹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數猜老師的身高。

5、介紹小數發展的歷史。

五、總結評價 促進發展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如果把這節課的最佳表現定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請用一個小數來表示。

教後反思:

數學新課程的實施,積極倡導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參與。要達成這一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努力走進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學生所想。

首先,我個人認為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本節課在教學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數學。從新課引入到新課的展開,再到練習鞏固,無不結合生活實際,從學生自己“看到過”、“用到過”、“聽到過”、“查到過”的經歷中,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使學生初步感悟小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比如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奧運會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紹自己收集的商品價格,介紹自己的身高等,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承載着小數,現實中孕育着小數,體現了新課程重視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理念。

2、借知識經驗促正遷移。

國小生的很多生活經驗與他們所學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本節課通過鼓勵學生讀小數和啟發探究式教學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和相關基礎知識,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本次課堂中發揮了積極的正遷移作用,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同時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比如,小數的讀法,學生似曾相識,通過分析比較學生中產生的兩種正誤讀法,喚醒生活經驗,並借整數讀法形成知識經驗的正遷移,明確小數的正確讀法。再比如,運用1米的直尺這一學生熟悉的實物,根據米和分米,釐米間的進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通過板書和課件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過“觀察-猜想-嘗試-初步認識-運用-總結-深化理解”這一系統過程,順利完成了由整數、分數到小數的自然過渡。並通過拓展練習,提高了學生將理論認識昇華為實踐的能力。

3、還學生課堂的主動權。

本課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構起小數與分數的聯繫,進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認識了小數,明白了小數的含義。通過讀、想、議、説等活動,使學生在動口、動腦中參與了學習過程,為學生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於難點知識,本人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僅把學習的時間、空間留給了學生,而且教學內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饋強化,拓展了知識的寬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同時,整節課沒有教師的説教,只有師生間的探討和學生間的交流、討論;沒有教師的尖刻批評,只有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生動簡練,及時捕捉學生學習的錯誤,機智地加以引導,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圍中提升了數學素養。

其次,整個教學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資源”方面,本人做得還不夠,比如,在鞏固練習環節,當出示何雯娜蹦牀最高過到8.65米,讓學生説説“8.65米是表示多少時,一個學生説成865米,此時本人只是簡單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如果課堂中巧妙地説:“看,對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樣高嗎?那她豈不是成了孫悟空?其實8.65米只比我們的兩層樓高一些,那8.65米應該表示多少呢?”通過如此引導,想必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仍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創設合理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