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家》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54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語文《家》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語文《家》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家》的教學反思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

在教學時,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互相提問題,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在讀、提問、彙報的同時,讓孩子們初步具有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勇於表現自我。師生間平等、民主;學生間團結、合作、友好、競爭,同時情感也得到了體驗,讓孩子們願學、樂學。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由於獎勵機制不夠,課堂氣氛較冷,學生都討論不起來。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閲讀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朗讀不夠到位,效果不夠突出。最後的説話練習涉及面不夠廣,學生的語言訓練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

一年級語文《家》的教學反思2

首先,我以談話的方式導人,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讓學生談自己的家在哪兒?和在自己家裏覺得幸福嗎?從而揭示課題並板書課題:家。這時我用形義聯想法,把“家”字拆解編成歌謠,邊説邊寫“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學生對字形的注意。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意會了“家”字的形義。接着,我以簡筆畫的方式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讓學生認一認。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圖為憑藉認識相應的四個詞,並順利過渡到聽讀課文。

利用孩子喜歡的動畫,交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玩;小小的種子破土而出,長出嫩芽……”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突破難點,學習最後兩行。通過認識祖國的地圖,教讀祖國的名字和欣賞祖國的風景圖片等方式,學生情感得到了薰陶,入情入境,從而達到與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鳴。

拓展延伸,句式遷移: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的句式“(什麼)是(誰)的家”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自由討論,合作完成。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抒發,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所積累的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本節課的不足是: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的語言貧乏,缺乏激情,不能應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後半截課,所以,以後在這些方面要多加強,多鍛鍊。

一年級語文《家》的教學反思3

《家》是《北師大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通過此次學校的教學活動月點菜課的活動,從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兩方面來看,《家》一文的教學總體來説還是比較成功的,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低段閲讀教學中對“隨文識字”的關注,以及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習慣養成訓練的研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着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台,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弘揚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讀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擬表演中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授之以漁

在課文導入階段,我是這樣設計的:

以圖畫導入,激發興趣(課前在黑板上簡筆畫出詩歌意境)

1.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想認識他們嗎?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及詞卡,引導識字讀詞。(“鳥”注意別忘了其中的點,“魚兒、種子”注意輕聲。)

2.這些小傢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學生上前貼畫。

3.學生看圖用句式“(什麼)是(誰)的家”説一説。(出示句卡,學生練説時相應出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

隨語境重點識字“樹林”(有很多樹木,所以都有個“木”字旁)

“小河”(小河裏流淌着水,和水有關,所以有“氵”)

4.師小結:説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説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出示課題)

教學剛開始,首先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讓學生認一認。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圖為憑藉認識相應的四個詞,為識字創設具體的語境,有別於枯燥、簡單的生硬識字。為小夥伴找家,學生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貼圖,並以此為契機運用句式“()是()的家”練習説話。學生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了從識字、認詞到説句,既遵循了認知規律,又讓學生學得主動。

二、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贊可夫也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讓學生自由選讀便是“觸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學《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一遍遍與生字詞打交道,掃清了識字障礙,同時,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學生這時的讀必定是從內心體驗出發,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時稍作點撥,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對語言有細膩地感悟。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一年級語文《家》的教學反思4

本課要求識記14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考慮到識字量大,而且是學生剛接觸識字學習,本課教學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並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多識字。喜歡得到別人的讚賞,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一位國小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關注每一位學生,善於捕捉每一位學生的點滴賞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願意識字,體會到識字的樂趣。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國小生有着非常強的表現慾望,讓學生當“小老師”,學生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我讓學生同桌合作,輪流當小老師,這樣既複習鞏固了拼音教學,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於學生接受能力不是很強,再加上對於拼音掌握得不是特別理想,因此實際課堂操作與預設相差甚遠。本以為,40分鐘可以完成認識8個詞語,識記“沙發”等8個生字,以及書寫“上、土”兩個字,但在去掉圖片與拼音,讓學生識字時,才發現大多數學生還是不認識字。於是,我隨即放棄了原先的.預設方案,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紮紮實實地進行識字教學。40分鐘很快過去了,我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課自然不完美。儘管如此,可在課餘時間,檢查學生所學情況,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掌握很好。我想這一切都緣於我對學生的尊重,緣於我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有人説過這樣的話:“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開始養成的。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多個心眼,時刻關注、提醒。課堂上,我十分關注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愛動腦,積極發言等習慣的培養。如,我提醒“會聽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因為認真聽別人發言,可以從別人那裏學到很多知識。”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