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30篇)

來源:文書谷 8.69K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30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繫,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學好。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本節課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我主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逐步認識餘數和有餘數除法。

首先,讓學生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衝突,產生學習需要。讓學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學生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的,一種是有剩餘的。這時學生就產生了認知衝突,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教師順勢揭示課題。

接着引導學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還剩1根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餘的1根在除法算式裏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初步建立有餘數除法和餘數的概念。

然後讓學生“試一試”,把分小棒有剩餘的其他幾種情況也分別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繼續體會有餘數除法中的商和餘數的具體含義,逐步完善有餘數除法和餘數的概念。

最後是藉助學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想想做做”時,讓學生藉助分圓片、分三角形等活動,比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計算。

從形象到抽象,便於學生掌握。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祕。雖然在擺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中,課堂有點亂,但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到當平均分有剩餘時,需要用一種新的算法來解決,那就是有餘數的除法,而剩餘的部分就是餘數,凸顯了有餘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是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學生的合作與動手操作

國小生學習新概念,一般從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所以在教學中我聯繫生活實際首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10枝鉛筆的操作,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感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然後再把分的結果填在表格中,並讓學生根據平均分的結果分成兩類:即分完後沒有剩餘和分完後還有剩餘。

二、聯繫操作的結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沒有剩餘的情況學生之前已經學過,通過列除法算式幫助學生回憶算式各部分名稱以及算式的含義,再根據“10枝鉛筆,每人分得3枝,還剩1枝”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餘的1枝在除法算式裏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並且注重讓學生説説算式的含義。整個教學環節緊湊有序,學生對餘數的理解也特別深。接着讓學生完成試一試,獨立寫出另外兩種有剩餘情況的算式,再通過交流進一步體會有餘數除法中商和餘數的含義。然後觀察他們所列的算式,通過比較,進一步明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在“想想做做”中,讓學生繼續進行分圓片、分三角形紙片等活動,觀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現象,比較概括地認識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計算。最後一個遊戲設計,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

總之,本節課使學生通過動手分鉛筆,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展示與彙報中使學生正確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算式寫法,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課堂表現也還不錯。但是,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對分是“平均分”的強調還不夠,後面的練習由於時間關係處理得有些倉促,還應多讓學生説一説,加深對有餘數除法的認識,遊戲環節要加一個根據抱團的情況説除法算式可能會更好。另外,語言還應更加規範簡潔,問題指向還要更明確,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應適時地歸納總結,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思維。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3

設計時是從創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

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

表現在:

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於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

另一方面,由於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託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餘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後,我深深體會到:

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

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

最後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

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

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4

在上這堂課之前,我更多的是從四年級學生的不良學習反饋與解決問題的思路障礙來定下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即"餘數代表什麼,它從哪兒來?""餘數為什麼比除數小?"

這節課重點解決餘數從哪兒來的問題,在經過上節課用小棒擺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的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後。課堂伊始,我就拋出一個問題:"餘數代表什麼?"

小組討論之後,他們都認為餘數是"剩下的數。""那是從哪裏剩下的數呢?"陳寶兒説我們在分東西,從總數裏把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分着分着,發現不夠分了留在手裏的數量。師進行補充,餘數是從總數中來的,它原本是要平均分的,但是因為數量不夠平均分,分了會造成不公平現象所以寧可剩下放在一旁的現象,所以我們會發現,餘數總是比除數小,如果餘數比除數大了,它還可以再平均分一次……

接着我們開始學習例一,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在對比中再次理解什麼是餘數和有餘數的除法。

先從文字圖片層面表達這兩題的已知與所求,再從操作層面來表達解決問題--擺盤的方法,最後從算式層面來講述除法算式的故事。

其中,在操作7顆草莓每兩個一盤進行操作的時候,我問:"最後一個草莓為什麼不擺了?"

湯淑霞説:"因為盤子不夠了"(只感知圖片,未深入思考)

呂思怡説:"如果把這顆草莓放第一個盤子,其他兩個盤子就不公平,會吵起來。"(知道有餘數的除法還是需要平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質)

陳寶兒説:"就算盤子夠,也不公平,第四個盤子裏只有1個草莓,其他盤子裏都有2個".(能對同學的回答提出質疑,並提出論據。)

我又找了幾個同學來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這三種感知,所以強調題目要求:每兩個草莓放一盤,我們在平均分東西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公平性,還要考慮題目的要求是每2個草莓放一盤,3顆草莓放一盤和1顆草莓放一盤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決問題時對已知信息的處理與重新驗視。)

在分別解決兩個分草莓的問題之後,需要孩子們自己對比討論這兩個情境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進一步體驗有餘數的除法與沒有餘數的除法的聯繫與區別,在明確了這兩個情境每份的數量都是兩顆草莓(分法相同)之後,李豪同學發表了他們組的觀點:不同之處在於第一種情境沒有剩餘,第二種情境有剩餘。(建立"剩餘"概念,但是仍是表象),我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麼一種沒有剩餘,一種有剩餘?他回答:因為第一種是分6顆草莓,第二種是分7顆草莓,這剩餘的一顆來自於總共分的草莓數量不一樣(瞭解了餘數從哪裏來的本質。)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營造了愉悦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熱情高,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活動化和情感化。本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流暢。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在教學中注重轉變教師角色,把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提高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教師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同時在教學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口動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學中教師“講”的少,學生“説”的和“做”的較多。我們知道真正的數學學習不僅是對於外部所授予的知識簡單接受,而是主體的主動建構。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把思考過程、結果説出來,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教學了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性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餘數﹤除數”的結論。

為了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藉助直觀操作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教學中,對餘數概念的理解、對有餘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藉助直觀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徵,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學的知識,並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徵之間的關係,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首先是6根小棒擺三角形、正方形過程的對比,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恰好分完沒有剩餘和平均分後還有剩餘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並更好地理解餘數的含義、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其次是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通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通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繫,為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網絡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接着動手擺正方形,創造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接着引導學生觀察算式,引導學生研究發現:在除法算式中餘數小於除數,突破本課的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很好,到後邊由於時間原因,導致自己手忙腳亂,有點慌,學生也有些急。不過整體來看課堂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學生也能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理解此類算式的含義,能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和思維表達能力。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7

1.目標定位是讓學生直觀認識餘數和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2.新課引入設計了猜氣球顏色和擺草莓兩個活動,是為了順利引入新課並激發學習興趣,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課結束之前,破解開課留下的懸念,為學生的後續學習提供了動力。

3.重點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餘數的意義和知道餘數必須比除數小,其它活動和練習都是圍繞這兩個內容展開。

4.引導學生全面經歷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加強直觀教學,擺草莓、小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餘數的產生,學生在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用不同根數的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過程:一方面鞏固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含義,感知除數和餘數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向學生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懂得了餘數必須比除數小的道理,並讓學生通過練習學會了根據除數確定餘數的範圍。

5.設計有針對性的專項練習,強化餘數要比除數小。

(1)判斷,填空選擇等多種形式的靈活開發的練習都在鞏固餘數要比除數小以及根據除數確定餘數的範圍,學會靈活運用知識。

(2)回憶開課留下猜氣球顏色的懸念,破解猜氣球顏色的祕密,強化有餘數除法知識的運用價值,為後續學習提供了動力。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五冊《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是教學中的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

教材是這樣編排的:首先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情境,並結合分桃的直觀圖,引導學生探索7÷3的求商方法並計算出結果,隨後的“試一試”仍然創設分氣球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式計算,然後要求學生比較例題與“試一試”算式中餘數與除數的大小,啟發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要比除數小”。這樣的編排,雖然可以結合實際的例子引導學生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的合理性,但這是建立在直觀比較的基礎上的,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

我覺得可以在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求商方法後,可以創設一個辯論的情境,通過爭辯,明白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因為“平均分”是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直觀支撐,所以可以從“平均分”引入學生辯論的。

如情境一:把18只桃子,平均分成3份。大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5只,還剩3只,算式是18÷3=5(只)……3(只);老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4只,還剩6只,算式是18÷3=4(只)……6(只);小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6只,算式是18÷3=6(只)。三隻猴都説自己分得對,你認為誰分得對呢?接着教師組織各小組討論交流,並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去分一分,發現當餘數是3或者是6的時候,還可以繼續分。所以餘數不可能等於或者大於除數,餘數一定比除數小。

通過辯論、動手分一分,再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教學效果一定會比僅僅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要好,因為這更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9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時是從創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於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於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託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餘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後,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後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0

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我覺得設計的這幾個環節比較好。1,以分蘋果的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的熱情。在不知不覺中引入了什麼是餘數。

2,在發牌的實際操作中,感受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探究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在練習中,熟練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進一步驗證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讓學生懂得每個規律的形成,每次大膽的猜想都要經過不斷的驗證,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知識的作風。

4,通過拓展練習,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拓展知識,鍛鍊思維,讓孩子們覺得數學很有趣,很深奧,有很多祕密可以探尋,就象在果園,跳一跳能摘到很多果子,甚至是最好最難得的果子。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我還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注意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體情境中的"餘數表示什麼",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從表內除法豎式的引入到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邏輯的活動和思考空間,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能主動參與,獨立思考。

本節課我覺得節奏過快,內容過多,沒有給學生鞏固與消化的空間,從而感覺整堂課下來,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用列豎式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沒有得以落實,只是很膚淺地從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上認識了豎式計算。我想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如何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將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1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把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作為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創設小精靈聰聰獲獎分10支鉛筆為契機,既讓學生懂得了成功應與夥伴同享又通過具體操作如何分10支鉛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還多1根。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作為拓展題引導學生去發散思維,在掌握口算有餘數的除法後,通過讓學生計算,逐步發現不斷的改變被除數,這裏數字取了比較小的數,如10÷3、11÷3、12÷3等,被除數變大,餘數也跟着變大,不過不管被除數怎麼變,餘數始終比除數小。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對教材作了一些的處理。教學時聯繫前後的知識,如從複習舊知引入,而最後的拓展就是為後節課的教學鋪墊,從動手操作再到口算,讓學生不僅存知道餘款數必須比除數小,也明白餘數為什麼不能大於或等於除數。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反覆撰寫的教學設計來講,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導入從複習舊知入手。學生很快能做出來,但在後面的練習時學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課前應該多做這方面的練習。

2、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説,多讓學生説,從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可能與週一第一節課有關,學生還沒有從假期中回到課堂,所以整課堂顯得沉悶了一些,有的同學對了老師拋出的問題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説,不想舉手,但老師點名叫到還能答上來,這使我在教學中把我推到了被動的角色,本應是導演,可是沒有導好整齣劇,使們臨時改變角色,不得不成為了臨時演員。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面對三年二班同學棘手改進的,這令我產生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會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教學之路。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2

如何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是學生剛剛接觸的新知識,所以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感興趣,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操作,觀察,思考這一系列活動完成的,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比較深刻地領會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餘數要比除數小”是計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則,教學中我並沒有硬性地將這個法則講給學生聽,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去發現它,並從正反兩方面去探討如此規定的理由。最後,我還組織了及時的,必要的練習,使學生透徹地理解並掌握這種計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題,並讓學生擺一擺並列出算式,在擺的過程中我通過問答的形式將13、4、12、3、1各表示什麼使學生清楚的理解,並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列豎式計算這個除法算式。

在列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將豎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學生列的很準確,讓他們將式子呈現在黑板上,通過對比的形式比較出優缺點,知道豎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這麼表示缺步驟。並將每個數表示什麼弄清楚。

學生計算有餘數除法時,一般會採用兩種不同層次的方法:一是藉助直觀圖或動手操作求得商和餘數;二是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試商。試商的本質是依據除法運算的意義,着眼乘、除法的關係進行的一種較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並掌握試商方法,不僅是為了達成本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為今後繼續學習除法計算奠定基礎。此段教學過程,聯繫具體的問題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除法的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試商的思考方法,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化過程,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升數學思考水平。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問題。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餘數意義的理解,鞏固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景選擇使用“進一法”或“去尾法”解決問題。

通過租船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讀題,讓學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題意,利用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過畫、圈小圓片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題意和探索問題的答案,再通過列算式,列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知曉每一個數字所表示的意義,充分理解租6條船的道理。最後檢驗。通過做一做第2題,用錢買麪包的問題讓學生體驗並不是所有情況都是商+1,兩種情況的對比,最後總結出“進一法”和“去尾法”,再通過具體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鞏固,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實際情況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選擇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部分學生總是忘記商的單位,此類問題還需要學生多強調,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速度,使計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這是與新課標理念相違背的,作為教師要努力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複習有餘數的除法時,要重視學生的記憶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從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餘數的意義,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自主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繫,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有餘數的除法意義是指導計算的基礎知識,為了突出意義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表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比較、吸引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學生的認知。在觀察、操作活動中,要注意訓練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操作規則,做到活潑、有序和高效。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自覺地訂正錯誤。在數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進行探索和解答,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悦情感。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優化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瞭解餘數的含義,知道餘數一定

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學生學習的起點是重新從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還是可以根據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計算中出現的新問題,但是經歷了這一次活動,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我們的對象已經不是除法的事實,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計算中的另一種情況。因為學生在學習有餘數除法以前,已經認識了除法,知道要把一個數等分,可以用除法計算。至於這個數能不能正好分完,對每一個人來説,在沒有計算或進行分的實踐之前,是不會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構了除法後,在進行計算時,需要我們研究會出現的兩種情況。因此,在學習有餘數除法時,正是在學生已經知道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你會分嗎?”而是應該直接出示“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幾顆?”用什麼方法計算,緊接着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中出現的困難。

一、本節課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説,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我覺得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以便於彌補不足。在理解有餘數的除法時,當學生分析出商乘除數是已經分的,剩下的沒分寫下來叫餘數這一環工節時,教師應該做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理解到位。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6

《有餘數除法》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瞭解餘數的含義,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和感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學生學習的起點是重新從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並且根據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計算中出現的新問題。我首先是操作活動。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分小棒的活動來讓學生感受“餘數”

(1)讓學生分一分小棒。15根小棒,每人3根,可以分給幾個人。

(2)小組合作將23根小棒每人分5根,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課題。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使學生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餘數”。組織學生通過操作、填表、觀察、分類、交流等活動,發現平均分東西時,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經常可能還剩下一些不夠繼續分,從而初步形成“剩餘”的表象。接着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餘的3根在除法算式裏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出示“有餘數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橫式和操作活動,在重點“理解除法豎式意義的”基礎上,觀察並逐步認識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然後讓學生“試一試”,在整除豎式的基礎上,動筆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讓學生能主動運用知識的遷移。在從中比較兩種豎式的異同,從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 這樣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了學生感觀表象,更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後在互相交流分析中思考和歸納,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7

《有餘數除法》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瞭解餘數的含義,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和感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一、通過想象,引導學生自主歸納

本節課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搭正方形,由沒有剩餘引入到有剩餘,注意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數學規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們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完,出現剩餘情況是很多的,並明白平均分時,剩餘的不夠再分的數就是餘數,從而在感受性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建立“餘數”這個概念。又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對比,使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結構特徵有所瞭解的認識。 在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中,也不是我告訴學生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努力做到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二、提供給學生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學生進行思考

以前去聽課,常常看到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課堂上舉手如林,氣氛異常活躍,可是,我總覺得彷彿在演戲,作為數學,它是一門訓練思維的學科,應該有讓孩子們靜心思考空間,無論是練習設計,還是整堂的問題設計,都應該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本節課雖沒有小組合作的熱鬧,也沒有一些激動人心的遊戲或生活場景,但為迷生提供了一片“靜土”。讓他們在安靜中獨自思考,在安靜中傾聽,在安靜中分享別人的學習的成果。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分組活動,動手分一分,由沒有剩餘引入到有剩餘,初步建立餘數的概念,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有餘數除法”來源於生活實際,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嘗試“轉化”,這就是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在初步嘗試後,再次例題操作,加深認識。通過一層層遞進認識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餘數和除數關係。這樣經過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測、推理等活動,讓學生自己找到規律,解決問題。在數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所以在 本課的教學中,以分發具體實物,讓學生從動手平均分東西給組員,這一具體行為直觀感知。並在把分的結果一一列表後,形象感知正好分完與有餘數的兩種不同分的結果。使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有本質理解。

在《數學課程標準》新理念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根本任務更多側重於“過程與方法”。“有餘數除法”的計算固然重要,但餘數、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含義的探索過程,推導過程更重要。因為其過程中藴涵着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本課始終貫穿着把“新問題”轉化為已經會解決的問題,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思維活躍,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在圈一圈,填一填,想一想的過程中進一步驗證了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合作意識。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9

《有餘數的除法》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結合具體的情境,加強有餘數的除法意義的認識;另一方面重視聯繫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學習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難點內容,尤其是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這部分內容還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們教研組把這部分內容作為本次集體備課的內容,開展了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再二次上課等一系列活動。這次活動使我收穫不小。

一、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

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歸宿,《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設計教案之前,我認為如何聯繫學生的生活情景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為此,我以獎勵小花引入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要讓學生學會實踐操作,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

科學家的認識過程是一種生產新知識的過程,而國小生的認識過程則是一種再生產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操作是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只有給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自由摸索的時間,自由發揮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們的潛能才能最大地得到開發。我在這一堂課中有意識地採用操作實踐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學好新知。例如:在引出餘數概念時,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來實現的。教學片段如下:

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教室,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學生通過擺發現不能正好分完,還有剩餘,親身經歷分學具的活動過程中發現矛盾,當剩下的學具不夠分時就產生了“餘數”,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再通過與例1的除法算式的比較,將整除和有餘數的除法相結合,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來組織教學,也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課時,由於在例1教學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比如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後的鞏固練習沒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課時又急着趕時間,導致例1中除法豎式的教學不夠紮實,有些同學沒有掌握。另外,在兩次教學的比較中發現學生的自學還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學中學生自學後再學習除法豎式的寫法,學生掌握較好,而在第二次教學中把這環節省去了,由教師直接講授,有學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當然,通過本次教學,我發現要上好一堂課,很不容易,比如學生學習新知的環節如何設計更加完美等,都有待於進一步改進。當我上完一節課,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把它們都一一記錄下來,成功的以及失敗的,那都將是自己積累的一筆巨大地財富。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0

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要學生認識餘數、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橫式的寫法,正確表達商和餘數,並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和餘數規律,感受到探索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擺一擺,在平均分若干物體還有剩餘的活動中認識餘數,感知、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在嘗試中學習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例如在教學17除以5的時候,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商幾的過程分析,使學生明白:5和幾相乘的積接近17而且小於17就商幾,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這節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注意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的含義,來溝通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象、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體情境中的“餘數表示什麼”,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從表內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邏輯的活動和思考空間,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能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學的還不錯,但在“發現餘數比除數小”這個規律時,我是指名學生板書連續的算式,原先是想這樣會縮短時間,由於學生在板書過程中沒有把各數對齊,使學生沒能很快的觀察出這個規律,反而花的時間更多,如果由老帥自己來板書可能效果會更好,學生可以很快地發現餘數1、2、3、1、2、3都是比4小的,沒有超過4的,從而得出餘數要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當然,有餘數的除法是這一單元的教學難點,學生的試商,豎式的寫法,餘數不能不寫等等這些都要靠以後反覆的練習,從而加以鞏固。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1

“有餘數除法”是一節計算課,突破以往的側重算理算法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新要求。在設計課的開頭時,本人用學生喜歡的生活情景----佈置聯歡會會場入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運用已有的經驗,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有餘數除法,這樣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接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平均分數量不等的食物,在分的過程中明白分物品時會出現剛好分完或還剩一些的兩種情況,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表象,感性地認識有餘數除法。然後教學豎式和橫式的書寫格式,在豎式中再次感知建立“餘數”概念,知道如何給商和餘數寫單位,這樣的理解比較主動的、自然的、印象比較深刻。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2

這一單元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這個知識點教學要藉助教具和學具,通過實物演示和學生的實際操作,使學生理解,在把一些物體平均分配時,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會出現剩餘現象。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學會用除法算式來表示有餘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中,着重要強調兩點:一是餘數的確定。這裏的餘數是指,在平均分配時,分到不能再分時,剩餘的數,為後面説明“餘數一定比除數小”埋下伏筆。二是聯繫實際時,引導學生根據商和餘數的不同含義,確定它們各自的單位。可以指名或相互説説有餘數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義,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有餘數除法算式。

二、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這部分內容教學時,需要作兩個方面的鋪墊:整除豎式的計算過程及各部分名稱和試商預備練習(如:15﹥()×2中,()裏最大能填幾)。

這一課時的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可分為三步教學。

一是掌握題中商的含義和試商的方法。根據餘數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並認識到,商指的是被除數裏最多包含多少個除數,可以用含除數的乘法口訣依次試商。試商時,可以適當地鼓勵孩子先估計商的範圍,再用口訣試商,減少試商次數。

二是明確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含義,計算過程。這些內容,在學習整除豎式時,已經介紹過,學生都有個初步的概念,在這裏要讓孩子對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含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有明確、清晰、熟練的認識。

三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餘數一定比除數小。並能運用餘數的這個特點,檢查計算是否正確。這部分教學時,一定要講清(或讓學生講清),為什麼餘數一定比除數小?如果解題過程中出現餘數比除數大,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商小了)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3

本節課教學了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性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個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

為了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藉助直觀操作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教學中,對餘數概念的理解、對有餘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藉助直觀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徵,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學的知識,並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徵之間的關係,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首先是平均分物過程的對比,通過“將一些草莓,每2個一份,可以怎麼分”,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恰好分完沒有剩餘和平均分後還有剩餘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並更好地理解餘數的含義、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其次是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通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通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繫,為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網絡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結合相關的例題和習題,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機會。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發現並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以此為學生積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性,體現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強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着不足。如:通過對國小生學情分析的瞭解,我感覺在教學餘數與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紮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餘數。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沒有留給學生充分交流、表達的機會。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和思維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很好,到後邊由於時間原因,導致自己手忙腳亂,有點慌,學生也有些急。不過整體來看課堂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學生也能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理解此類算式的含義,能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4

首先,為了吸引學生們對本節課的興趣,我便設想準備了一些教具,時間緊,任務重,於是在午託的時候,藉助學生的幫助,動手製作了本節課所需的教具,學生們的細心以及熱情,也讓我從中感受到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對他們上課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而在上課的時候,精彩教具的應用會成為一節課的亮點。其次是如何把控時間,本節課我把第六單元的例1和例2放在一起進行講解,起初我在糾結該不該放到一起,一是害怕學生一節課接受不了兩個知識點;二是擔心在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內講不完本節課的內容。最後,通過別的老師的一些上課視頻,於是我便合理分配兩個知識點的時間,在每個知識點完成之後都有一個小檢測,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決定我是否進行下一環節。

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上課的一些感悟:

錄製這節課之前,我已經提前在另外一個班級上過一遍,在第一節課上發現的問題,便在第二節課有所改善,這也是帶兩個班級的好處,可以通過兩節課進行比較,而第二次會比第一次有所進步,比如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學習知識,而是在玩耍上,所以在完成既定目標之後,需要老師及時給予口令放在規定的擺放處,我也通過二班的學習情況,瞭解到學生是能夠消化本節課的知識的,於是在上優質課的時候我忐忑的.心也靜下來了。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繫,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理解什麼是餘數和有餘數的的除法,再體會什麼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解決;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而為了讓他們真正的直觀的認識到這個關係,我便花費了一大部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列有餘數的除法算式,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二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很短,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須讓孩子們在課堂內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説,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要在授課的時候學會等待學生,不要去打斷孩子們的話,對於學生概述不清晰的以及繁瑣的要學會慢慢去引導,而不是老師把話給説完,而孩子們卻沒有提高;本節課的動手操作的時間時間很長,在課前為避免學生出現混亂的現象,沒有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這也是本節課設計不到位的表現,在課堂中應該儘量讓學生去合作,去交流,而不是讓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習個體,因此,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着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從瞭解學生、研讀教材、教參、課程標準入手,多聽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5

《有餘數的除法》選自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的知識。本着教材是知識的載體這一原則,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我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來自生活、迴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聯繫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於實踐,歸樸於生活,所以導入的時候,我拿出了7根棒棒糖,讓同學們幫助我將這些糖分給同學們,每個同學分三根。看看能分幾根。這樣學生就運用了上節課學到的知識,輕鬆解決了問題。這樣的導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很自然的引出新課。我們將要繼續學習《有餘數的除法》。

導入新課後,我將所有的學習內容放手給了孩子,如果源於生活的導入是本課的亮點化,那下面的學習新課的過程更是本課的另一個亮點。我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了“動手擺一擺”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體驗新知。因為每個小組的同學用的小棒的根數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擺出的結果,列出的算式也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接下去的組研和升研。當自學結束後,就是我對教材深挖重組。我認為“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包括兩個層面的教學。第一層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讓學生在分實物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有餘數的除法,並根據這一過程整理表格,發現算式的共同點。這裏的商和餘數都是通過分得到的,而不是計算出來的,第二層次,與第一層次不同,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在通過論證得出餘數小於除數的概念。所以我讓同學們以小組單位進行整理,小組長將結果統計在指定的表格中,然後通過整理的過程,發現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提出疑問。進而順利進入下一個學習流程,深入探究有餘數的除法。

我將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篩選,然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兩個問題。並充分發揮同學們的自主能力,我讓同學們自由選擇一個問題進行探究。經過學生的討論、舉例、論證,老師的巡視、點拔。學生共同得出一個結論餘數比除數小。讓學生明白是因為不夠分,所以這些小棒不能正好分完,這個剩下的“1”就叫餘數。如此建立餘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使學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時所剩下的那個數,才是餘數。

學習到尾聲的時候,隨着學習目標的完成,學生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因為整節課從導入到例題的整理,發現新知餘數比除數小。都是在同學們實踐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論證得出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完成了對學習方法的引導。並設計了一些課堂檢測。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情況。

整體學習過程比較順暢。是按我課前預設而來。亮點也很多,但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師教學機智不夠,在導入時,我讓學生分將七根棒棒糖,每三個分給一同學,看看能分幾人,學生列的算式是7 ÷ 3=2﹍﹍1,而我做在課件的算式卻是7 ÷ 2=3﹍﹍1,當時我説了一句老師打錯了。過後,我進行了反思,如果此時我能讓學生根據這個算式。在來動手分一分,不更能體現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嗎?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對於學生何其重要,它不僅能機智靈活地處理各種偶發事件,開發學生的潛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二:留給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太過倉促。初入探究和深入探究這兩個學習環節的小組自主交流中,思維敏捷,表裏能力好的優生能充分的進行交流,但那些學困生就沒有更好的發揮出來。如果這塊的時間在稍微長一點,學困生就能在小組長的幫助下。老師的引導下闡述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發揮“四研”互助式教學的作用了。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6

這是這個學期開學後的第一課,又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擺小棒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二是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在平均分物體時有時會有餘數,並理解餘數的含義,滲透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根據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本部分知識對於部分學生來説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明白“被除數”和“商與除數的乘積”有什麼區別。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學我採取了以下設計:

一、分一分(教學餘數的意義)。學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學生很快分完)藉助“分小棒”的活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比較容易地理解了“餘數”的意義。學生經過動手和動口已經對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除法豎式的寫法也已接觸,只是不熟練。讓學生擺小棒,為下面除法的豎式的寫法與理解作好好的鋪墊,同時對於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好處。

二、寫一寫(初步體會豎式各部分的意義)。除法還可以用豎式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表示。我採用的是示範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不一定每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數學,有些知識是規定性的,不適合學生探究。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是已經規定的、現成的知識,所以對於除法豎式的寫法我沒有讓學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寫。但是這也並非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學生通過擺一擺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授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然後又讓學生進行了回顧與提煉,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通過學生對10根小棒能分幾組的討論,也滲透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觀念,為下節課探討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作了鋪墊。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7

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與老師比記憶力的形式引入新課,遊戲是孩子們十分喜愛的活動,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除法豎式的格式、試商的教學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來説第一次接觸豎式除號的寫法,學生寫法出現錯誤較多。需要進行規範和練習。這節課主要是會列有餘數除法的豎式,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含義的探索過程,我覺得很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經歷。

學生對有餘數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利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擺,在活動中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我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生探索規律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説,多讓學生説,給他們充足的思考過程,應該多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8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以下三個問題:1,餘數要比除數小。2,餘數可能是什麼。3,餘數最大是什麼。

藉助學生喜歡的野營活動,以平均分食品、搭帳篷等素材,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中充分感受集體活動的魅力。

解決第一個問題餘數要比除數小,根據書上的情境圖提出問題,⑴ 14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怎樣分呢?⑵ 17÷4, 18÷4, 19÷4, 20÷4。解決這個問題時,是把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和怎樣處理除法豎式連在一起教學的,除法的餘數問題和除法豎式的書寫和理解對二年級學生來説都是難點,這樣教學,難點集中,學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學時,是把這兩個問題分開來教學的。我借用書上呈現的情景:14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怎樣分呢?在黑板上貼出14個蘋果,請同學來分。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很快就能解決,得到平均每人分3個,還剩2個。問題:還剩2個,還能不能繼續分呢?如果再繼續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學生説到:不能繼續分,因為這時只有兩個蘋果,而有4個小朋友。如果把這兩個蘋果給了其中的兩個小朋友,另外兩個小朋友就少一個蘋果,這樣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兩個蘋果是不能再分了。問題:剩下的蘋果數怎樣時,就還能再分。剩下的蘋果數怎樣時,就不能再分。學生回答:剩下的蘋果數少於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蘋果數多於小朋友的人數時,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蘋果數少於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

在這裏把解題方案轉化為算式,小朋友的人數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剩下的蘋果是除法算式中的餘數。14÷4=3(個)……2(個)。從這裏得到餘數比除數小。如果是15,16,17,18,19,20,21,22……個蘋果呢?

15÷4=3(個)……3(個),

16÷4=4(個),

17÷4=4(個)……1(個),

18÷4=4(個)……2(個)

19÷4=4(個)……3(個),

20÷4=5(個),

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呢?餘數總是比除數小。

這時同學們還發現:餘數要麼是0,要麼是1,要麼是2,要麼是3。感覺太有趣了。我順勢問學生,如果除數是3,餘數可能是什麼?最大的餘數是幾?如果除數是5,餘數可能是什麼?最大的餘數是幾?這樣我這節課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1,餘數要比除數小。

2,餘數可能是什麼。

3,餘數最大是什麼。就落到了實處。

總之,這堂課的課堂效果好,學生知識掌握到位,並且學生有興趣,在思維上給了學生延申的空間。規律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有學習的喜悦。從已有知識平緩的過渡到新知識來,學生接受起來容易。

而且,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完全可以自主發現並掌握餘數的概念以及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當然和諧的課堂氣氛需要老師去創建,我和學生是師生,是研究的夥伴,更是朋友。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很民主,師生之間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這一點。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9

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習的,是對除法學習的延伸和拓展,也為後面學習多位數除法打下來堅實的基礎。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藉助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我首先以遊戲的形式,藉助手指數學的情境,讓學生考考老師的方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後面“有餘數除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二、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價值

課堂教學伊始,通過對主題圖的觀察,自己説説找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麼問題?有自己的“一”個問題,再看到“眾”多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分享學習的經驗和成果,體會數學交流的價值。以愉悦的狀態投入整堂課的學習中。

三、通過動手操作,經歷餘數的產生過程

本節課上,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分鉛筆,感受餘數的產生,發現生活中的“餘數”現象,為理解“餘數的意義”、“餘數比除數小”奠定基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動手分鉛筆的情況列出除法算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數的具體含義。通過引導學生用算式表示分麪包的過程,弄清有餘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數表示的含義,使學生理解了算理,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學生通過説自己列式過程中的想法,互相交流分鉛筆的方法以及算式中各數表示的意思,以進一步熟悉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在這一環節,有的學生根據表內除法靈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從而為後續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體現了“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同時,也遵循了學生在學習中從易到難的認知規律。

四、思維在辯論中提升-----充分理解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為了引導學生髮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教師讓學生認真觀察算式中的各個數,自主發現餘數的特點。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教師提出“如果餘數比除數大,或者餘數和除數一樣大,行嗎?為什麼?”,讓學生辯論,探討的基礎上在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深刻認識到“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學生根據實踐經驗思考、感悟數學,既實現了思維的理性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釋算式和圖中表示的意思,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30

1.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重視學生的記憶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餘數的意義,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自主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繫,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要加強觀察、操作活動的數學。

注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表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比較、吸引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學生的認知。在觀察、操作活動中,要注意訓練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操作規則,做到活潑、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學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資源。

教材中敢於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自覺地訂正錯誤。如在寫豎式時學生可能會把一位數的商與被除數的十位對齊,可能會把除數和商的位置寫反了等,教學時可把這些現象進行展示,讓學生進行判斷和分析,在互相幫助中,達到糾正錯誤,鞏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感受教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覺地關注身邊的生活現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藴含的數學信息,對收集到的各種教據進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煉,從而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並加以綜合運用。在數學中,有目的地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進行探索和解答,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學過程中,既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又鼓勵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經過學生獨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後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總之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優化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