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2.55W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篇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

今天進行了認識圖形(二)例一的教學,在這節課上,我提前讓學生從家裏帶來了茶葉罐、皮球、香皂盒、魔方等物品。

教學空間一:想一想。以四人為一小組,觀察自己手中的立體圖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紙上,能畫出什麼樣的圖形。這個教學空間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動筆之前先動腦,以思導行!

反思:學生以前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圖形是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的`,所以通過"觀察與猜想",學生基本都能對要畫的平面圖形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只是對球是否能畫出圓形有不同的意見。

教學空間二:畫一畫。以四人為一小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體圖形,在白紙上畫一畫平面圖形。

反思:動手的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通過畫一畫,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由於圓錐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見,我給每組補充了一個圓錐的教具。通過實踐,學生髮現圓柱和圓錐能畫出圓形,而球是畫不出來圓形的。此外,利用長方形教具,我一抻拉,變成了平行四邊形。

教學空間三:分一分。以四人為一小組,給小組內畫出的幾個平面圖形分分類。通過分類,進一步認識各種圖形的特點。

反思:為了讓學生正確的給圖形分類,這裏我拓展了認識圖形的知識,和學生一起來發現不同圖形的不同特點。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2

在教學《數鉛筆》之前我瞭解到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100以內的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這節課我沒有使用教具,用的都是教室裏的素材,如有多少個同學,多少隻手,多少個手指頭等。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生也很感興趣,也許是剛開學的原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過完年後,好像也懂事了。看到這幫小傢伙一個個精神飽滿端正地坐在教室配合着我上課,此時的我也被小朋友的精神面貌感染了。藉着這一良好的狀態,我採用了多種教學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了100以內的數數。

(一個一個數、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

整個教學過程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用不同數數的方法數出100內的.數。此時,我感覺這節課的效果應該不錯,學生掌握得也應該差不多了。於是就進行練習鞏固,在練習過程中,我卻發現了學生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出現了諸多的問題。

如“圈一圈,數一數”中一堆雜亂無序的圓點,數數一共有幾個?許多學生為了更快地數出結果,用五個五個數,三個三個數,十個十個數等方法數數,數着數着就亂了手腳,結果出現很多漏數或多數的錯誤答案。

(這種情況應該選擇邊圈邊數的方法)

再如一個整齊有序的隊列(10人一行),數數一共有多少人?學生為突顯自己的方法多而且獨特,用三個三個數,六個六個數等方法去數,結果不單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錯。

(這種情況應該選擇十個十個數或五個五個數)

學生雖然學會了數數,但在很多實際情況中,很多學生不知如何選擇哪一種數數方法去數數。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3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比較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教學時,首先以生動形象的情境吸引學生,激發求知的慾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初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因此,通過問題情境“誰會贏”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為學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間,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出幾種不同的估算方法。在新知探索中,我又通過不同的形式營造一種研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鼓勵算法多樣化,並能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創新思維,同時也使其掌握100以內3個兩位數連加的計算的方法。

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小組活動時,還是沒有完全讓每個學生釋放出自己的潛能,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方式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與改進。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4

《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一年(下)第三單元的內容,其中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圖形的拼組第一課時。本節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髮現所學的平面圖形的邊的特徵並能用語言來描述。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教學重點是通過擺、拚、剪等活動,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是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平面圖形的特徵及從圖形拼擺活動中感受圖形之間的關係。為了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回顧,探究發現。

二、動手操作,感悟新知。

三、鞏固練習,綜合運用。

四、總結,引入下節。

經過實際教學和反思之後,我覺得這節課有如下可取之處,也是自認為亮點的幾處:

1、新課伊始,帶領孩子們回顧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並讓孩子大聲地將他們叫出來,隨着各種圖形“蹦蹦跳跳”地進入,隨即也帶來了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興趣調動起來的同時也將要解決的知識點拋了出來。可謂“巧妙”

2、將教材重新調整,把作風車調到最後的`綜合運用環節。這個做法來自於領導的大膽創新和對學情的準確把握。應該説直接受益的不僅是我的學生還有我。把這個環節放到最後,我們都是輕鬆的。當看到孩子們用他們靈巧的小手和我一起幾乎同步將風車做好時,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對教材的重組可謂“英明”。

3、課件發揮的巨大作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媒體對教學的強大推動力。看着可見孩子們學得高高興興的同時,看得是清清楚楚,那最後當然就是聽得明明白白。

4、與孩子一起動手才能體諒孩子、學會等待。今天這節課我始終和孩子一起動手操作,所以對時間的把握、可能遇到問題的估測就都做到了心中有數,我不止一次地説:“老師等你!”感覺整堂課的環節還是較為清晰的,比較適合孩子的學習節奏。

當然沒有一節課可以上到完美。縱觀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

1、對可能發生的情況估計不足,電腦發生故障後沒有補救措施,只是大熊貓土沒能呈現很是遺憾。

2、本來我是準備用吹塑板打算在黑板上演示的,但由於時間關係沒能將孩子們拼擺出來的大圖形進行展示。

3、孩子們的學具很零散,大大小小的圖形不好整理,結果課後衞生不好,等等。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5

一、教學熟悉1元及1元以下人民幣

1、一年級的孩子對人民幣已有肯定生活體會,於是設計提問你們熟悉人民幣嗎,同學都很驕傲地答覆熟悉!,激發了同學的積極性;不過,並不是每個孩子、每張人民幣都熟悉,所以在開展認一認活動時,我提出2人一組認真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你熟悉哪些?仍要説一説你是怎樣識別的.使同學在合作溝通中自覺的進一步熟悉了人民幣;

2、同桌合作溝通後反應,請同學上來向大家介紹你熟悉的人民幣,進而追問:你們怎麼知道每張人民幣是多少錢呢?同學的思維由發散指向集中,指出熟悉人民幣的方法,到達授之以漁的目的;

3、滲透愛護人民幣的思想時,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説教,當同學介紹人民幣提到到國徽時提問:看到國徽你想到了什麼?同學答覆想到了國家、我們國家的國旗、天安門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愛護人民幣;

二、教學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錢,小明付10角可以嗎?當有同學指出1元就等於10角時馬上予以確定,然後帶着全班同學一起數一數,明確1元=10角;

2、雖然使同學知道1元=10角並不難,但對其的應用是本課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我將教材中的試一試情境化,也想買這本1元的筆記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幾張5角就是1元?小剛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幾張2角才是1元?同學在解決換錢的問題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元、角、分進率的懂得與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三、換幣嬉戲這是熟悉了進率之後很自然地引出的環節,也是買東西時常常會遇到的問題;

這是這節課的難點,針對難點,我在同學知道了1元=10角後,創設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錢的不同組成情形的練習;幾張5角就是1元?5張幾角才是1元?通過這個練習,為後面棒棒糖5角錢怎樣付打好肯定的根底;同學在解決換錢的問題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元、角、分進率的'懂得與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四、模擬購物活動既然熟悉了錢,就是為了要學會買東西,因而最終的環節我設計明白決實際問題:

買東西;這一環節在教學中反而是學生得心應手的一環節,或許是和實際的生活體會相溝通而使得有了共鳴;如:同學依據提示猜本子的價格,看着物品的價格表,説説1元錢可以買什麼?買1樣,什麼情形?買2樣,又是怎樣?買3樣,1元錢夠嗎?等通過深化挖掘這類問題,同學解決的很好,只有少數同學〔缺乏買東西體會或是一些後進生〕略微有些困難,不過在講解之後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範怎樣進行買賣活動後,我便組織同學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買賣嬉戲,最終要求營業員彙報賣掉了哪幾樣物品?算一算應收多少錢?並數一數實際收取的錢,力求練得紮實;當然教學中仍有很多處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完善

1、同學在熟悉人民幣時對其附加價值缺乏明白,對主輔幣之間的十進關係沒有上升到學問重點的高度;有購物體會但在支付方式上欠敏捷;

2、同學有較強的觀看愛好,但是觀看角度不夠寬泛,深度欠缺,同學開展水平差距較大;

3、有肯定小組合作意識,但是如何相互溝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學存在困難,合作學習時傾聽意識模糊,小組合作學習效率有待提升。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6

一、激發興趣,複習鋪墊。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一開始就引入了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寵物小精靈作為學習夥伴。通過小精靈請學生做湊十的拍手遊戲,搶答十幾的組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十幾減9的多種算法做了知識、能力、心理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又通過小精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創設這樣的情境,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二是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順利的引入新課。

三、討論交流探究算法。

由於很多學生都已經會算十幾減九,因此我提出這樣的要求:四人小組任選一道題來研究一下你們是怎樣算的。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部講述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讓每組派一個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並通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同時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四、鞏固算法,強化訓練。

在上一階段學習成功的基礎,教師提出:十幾減9的算式除這幾道還有嗎?用你最喜歡的方法去算你喜歡的算式,並跟你的'同桌説一説。再通過摘小精靈算式進行十幾減9的強化訓練。這是一個進一步鞏固知識和熟練掌握技能的過程。讓學生自己選擇算式,將遊戲形式引入課堂,一方面讓較落後的學生也有機會説我能行,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發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發散思維,培養創新。

算法形成後,讓學生走迷宮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種,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營造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最後再通過讓學生尋找十幾減9的祕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學生還尋找到了十幾減9的祕密:十幾減 9的差,比被減數的個位多1。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整堂課下來,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7

《認識人民幣》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引導國小生們能正確、熟練地辨認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教學時我首先通過設置情境(觀察主題圖:買東西、買車票、存錢)導入“認識人民幣”課題,接着讓學生動手先自己認一認人民幣,再通過當小老師、我會拿等活動進行集體反饋。同時介紹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人民幣的一種分類方法:紙幣和硬幣。

三次課下來,在這一環節,我都低估了學生的認識,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接着,多媒體出示一堆剛剛認過的雜亂無章的人民幣,讓學生思考,同桌討論,並動手分類。由於學具的限制,在我下去巡視時,發現不少學生分類錯誤,導致我直接把分對的學生作品拿上台,打擊了不少學生的積極性,下次一定注意了。

通過分類,再次讓學生強化了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接下來則是本節課的重點:知道1元=10角及人民幣的換算。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難理解的,所以我創設了小男孩買一元錢的練習本卻不知道怎樣付錢,請小朋友幫忙的'情境。讓同桌先討論好一種付錢方法,並擺一擺。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擺出了1張一元,2張5角,5張2角,10個1角……各種各樣的付錢方法。但是由於給學生準備的學具包括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幣,有點多,學生找到需要的錢也花了不少的時間。最後,我只剩下一點點的時間來通過練習鞏固加深對1元=10角的認識。

總之,三次課下來,我發現自己最大的毛病是課堂各環節的時間把握不當,導致重點不突出,教學內容不完整。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8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100以內數的認識》裏的“數數和數的組成”,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各數的認識這一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學會數100以內的數,體會數是數出來的,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在動口、動手、動腦的數學活動中學會新知。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數的意識本節課是利用“百羊圖”創設情境引入的,我先引導學生數出10只羊、20只羊,讓學生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感知,再讓學生估一估這幅圖上的羊有多少隻,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到100有多少,並體會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過程中學生也瞭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從而培養了他們估計的意識。在做課後練習“數皮球”這幅圖時,也是先指名讓多位學生來估一估,再設法數出皮球的數量,讓所學知識既得到鞏固,又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培養主動探究精神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數小棒,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進而突破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這一難點,教師在此過程中擔任的只是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數的組成時,也是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在操作中思考,並獲取新知,這樣既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有些地方我認為須進一步改進,如要調控好活動的時間、秩序,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等等。只有讓每位學生都認認真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學才會起到好效果。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9

一、聯繫生活,感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對於“規律”一詞很難理解,理論的解釋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是途勞無功的。但生活中卻處處存在的規律,學生也在時時接觸着規律,於是我把生活中簡單的規律現象抽象出來,轉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讓學生來玩一玩規律,這樣學生在玩規律的同時,就在認識着規律,理解着規律的特點。然後在初步感知規律的概念後,就出示了一副生動活潑的場景――六一兒童節聯歡會,找一找其中的規律。學生對於這個場景太熟悉了,有的學生甚至還親身經歷過裝扮會場的活動,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從數學課本上飛到了實際生活中,體會着規律給生活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寓教於樂,增強學習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這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數學知識。低段兒童對枯燥無味的講解很難理解,甚至不感興趣,但一聽到“遊戲”、“活動”這類詞時,馬上打起精神,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所以課前我就以遊戲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本節課的知識領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來認識“什麼是規律”。本來複雜的.理論解釋,用遊戲的形式來表現,一下子顯得淺顯易懂,學生也在喜歡地玩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規律”。接下來的學習,通過生動活潑的課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處感官,環節清楚,層次分明,有張有馳,學生一直處於“玩中有學,學中有樂”的狀態中。當學生認識了規律,並積極探索規律的時候,讓他們擺一擺的規律,玩一玩規律;當他們在學中感到累時,讓他們舞一舞規律,感悟規律的多種形式。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愉快地學習狀態中。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0

一年級下冊<<統計>>的第一課時,教後我做了以下反思: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感受統計的現實意義及必要性。

本節課我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兒童年齡特點,創設了“組織比賽”、“最喜歡的水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通過情境問題“究竟組織什麼比賽好呢?”,引發學生爭議,使學生在爭議與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索調查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分析統計結果。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教學中,我設計必要的活動,化“靜”的知識接受為“動”的過程,我為學生創造條件,“假如你來當小調查員,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調查”,使學生有機會展示調查統計方法的多樣性。在調查統計的過程中,我採取分組合作,再彙總全班意見,有意擴大了學生的參與範圍,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身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我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開啟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選擇、加工信息,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並使學生對統計的實際意義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3背醪腳嘌學生的合作意識。

組織探索活動時,我要求學生能與小組中的小夥伴分工合作,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組內、班級中彙報自己的調查方法、調查結果,這些都有利於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

這節課教學氛圍融洽,師生配合默契,學生都能容入到課堂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1

本節課的知識是在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在這裏我以同學們喜歡的“動畫片”引入,新穎、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該放哪部動畫片呢?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聯繫生活實際,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將過去的老師講變為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通過調查方法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學生興趣正濃時,又結合學生喜歡的體育活動來組織調查,小組合作前,教師提出了十分明確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項,為後面的調查作好了準備。

在小組合作調查中,教師巡視、指導,與學生一同投入到調查之中,將傳統教學中單項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同時也使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從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使學生認識到統計的結果和調查的人數必須一致。

總之這節課能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該放哪部動畫片?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主動參與。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勇於實踐。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2

這部分教材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內數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準確描述數之間的大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比較,學會由觀察情境圖比較轉化為數的.比較。這部分教材在傳統數學教科書裏沒有的,我們在教學時應給予必要的關注。

一開始,我讓學生同桌兩人比高矮,讓學生説説你比同桌怎麼樣,同桌比你怎麼樣?然後讓一個學生和我比,學生覺得好奇,有趣,樂意表現自己,主動地進入了學習狀態。在比高矮的基礎上,利用書上紅金魚78、花金魚15和黑金魚10,比多少的有趣情境,喚醒學生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主動遷移,輕鬆自然地學習用“少一些,多一些”描述兩數關係,同時學生還會在已有的知識上,由圖意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這樣使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和經驗得到了昇華。接下來,我都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主體會少得多、多得多,然後逐步過渡到數的比較。最後學習完新知識後,我讓學生想想在我們身邊你能用語言描述你所觀察到的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時,學生興趣盎然,話題一下子就像放水地閘門,滔滔不絕地説開了,他們説得那麼地正確和有序,令我興奮、驚奇。

對於課後練習,讓學生完成做一做題時,很輕鬆地就完成了而且還説得很棒!其實,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讓學生通過利用已學的知識説説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

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還是比較活躍,掌握得比較好,個別學生還有待於課後輔導。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3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鞏固十幾減6、5、4、3、2的計算,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對於比較枯燥的練習課,我採用了遊戲的形式。練習三的第一題讓學生先自己做一做。再提問:每組後面兩道減法題, 你是怎樣很快算出得數的?有了前面的經驗,學生較快反應出根據加法算式的結果,能很快算出下面兩道減法題的得數,從而真正體會到“想加算減”的.便捷和兩道減法算式之間的練習。

第二題在讓學生充分理解了題目意思的基礎上,我開展了一個小組競賽的小活動。讓每組選擇一個大象開始口報練習,比一比,看那組速度最快,評出“口算小組王”。班上的氣氛頓時熱烈起來,再經過激勵的小組王評選後,我有引出了口算個人王,自然導出第三題,集體比賽,以起立的方式判斷,集中的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口算速度。

後半部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都能夠較好的描述圖意並正確列式計算。我通過提問:為什麼用減法計算,加深學生對減法算式含義的理解。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4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着“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好像是在“節日”中度過,時時閃爍着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容的真實性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樂的節日》輕快的.歌聲引入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接着圍繞“裝扮我們的教室,過快樂的六一”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裏,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2、探究性、活動化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形狀的規律,顏色的規律,掌聲的規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隊的規律。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繫生活,感悟規律的美

從剛開始出現的幾幅彩旗圖,讓學生選擇哪條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時,學生就對規律的美有所體驗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斷營造出規律的美的感受。最後,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這美麗的規律。並讓學生舉例子,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一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針對教學目標,應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着力於學生的語言發展,能用完整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多些、少些”,來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

2.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充分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利用身邊的例子引入。上課開始,我就問學生: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我們班有多少人?學生興趣挺高,一起在數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人,然後再數我們班有多少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數100以內的數,也讓學生學習的勁頭高漲。數出:老師7人,學生51人(板書)。然後由這兩個數據讓學生明白:“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然後還是用身邊的例子:男生和女生的人數(人數差不多),來引入本課的另一個知識:多一些和少一些。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效果挺好。

3.採用歡快輕鬆的教學方式,避免單調的模仿和説教。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義後,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加熟練理解。讓孩子們互相舉例子,更加鞏固含義。然後全班交流:孩子們舉的例子挺好:比如説:我又10支鉛筆,小紅又50支,小紅的比我的多得多等例子,加深學生多兩個數之間大小關係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