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13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教師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

本學期,學校安排我教高二3班和4班的數學,一學期下來,反思良多。

4班是文科班,又是普通班,基礎是相當的糟糕,很多學生到現在連國中的東西還都不會,即使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一元一次方程,所以,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的備課不能深入,只能是講一些最最基礎的東西來。我首先是從課本上的概念開始抓起,每一節課都有概念,定義,公式,性質,定理等等,這些都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可以説是基礎的基礎,掌握了也許你還是不會做題,但是沒有掌握,那你肯定不會做題,這是我經常跟學生講的一句話。每一節課,我都會給學生十甚至二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去記記今天的相關概念,只有極個別的學生還是沒有辦法記住,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就讓他們在課下的時間去完成這個事情。一般來講這樣的學生也都是貪玩的,懶惰的,你不督促他們根本不會去看的,於是,我給他們定了一個規矩,就是我會每天輪流找四名同學借自習課或活動課主動找我背公式定義等。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步,天天處在我的監督之下,再不願意學的學生也會去翻翻課本的,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勝利!提問到能夠答上來的時候,我看到了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他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數學上那算是久違了的東西,對學生的心靈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對學習數學也是一種巨大的幫助。

但是有一點就是當時的`效果很好,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熟練的掌握,可是後來就一點點的都忘了,更可怕的是,即使有很懂學生背的很熟,可是依舊不會做題,這是一個讓我相當頭疼的事情,有時候我講題的時候真的好費勁啊,甚至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去教這幫學生了,什麼都不會,講的再淺可是卻就是聽不明白,我分明的也看到他們都在認真的聽啊,怎麼辦?我真的困惑了……

3班,文科班,又是重點班,比4班好很多,所以前面的一些方法我依舊在用,只是有一點就是我在心裏覺得他們是重點班嗎,自覺性會好一些的,我佈置的一些任務,他們都會積極的保質保量的去完成的,我覺得不需要我去督促,可是有一天我隨便檢查了一下,真的嚇了我一跳!原來這裏也有很多沒有按照要求去完成的學生,並且數量還不是極個別的,應該説還是大有人在的,於是我趕快調整了方法,對他們加強了監督和管理。相比較而言,他們的接受能力好於4班很多,所以平時的測驗就多了很多,我在想,數學是要通過做題才能快速的提高成績的,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談不上題海,對他們來講,那遠遠還達不到海的概念,頂多也就算是池塘,只是完成了課本上的,再就是講練通上的,再也沒有別的了,可是就是這些,還有很多學生是沒有辦法完成的,他不會啊,真的是不會啊,我給了時間,就是在課堂上的,並且我也親眼看到他確實是在思考着怎麼做,可是就是做不出來,沒有辦法,所以還是隻能做最基礎的題目!

縱觀這一學期以來,邊教邊學,教學相長,自己的收穫還是很多的,我的經驗在豐富,為我明年的教學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會繼續在摸索中前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路在遠方,路在腳下,加油!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着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着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説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説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説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

數學是一門十分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

可是必須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趣味、學得簡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導入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到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十分的活躍。

那麼怎樣導入才能到達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趣味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理解、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異常好。

我校開展學科教學公開課,我們有幸聽了宋小平教師的一節數學課,她精彩的導入一下子把學生興趣激發起來。本來是上一節枯燥的數學課,卻讓她用優美自然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境界。

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十分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一樣的教師有不一樣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理解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着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我視為學生中的一員。

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景,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4

不可否認,時下不少教師以新課標理念創新課堂,艱難地走出了傳統“知識課堂”的窠臼。但是,縱觀我們的每一次的通識培訓,林林總總的名師示範觀摩,學者教授的報告、講座,常常是硬套理念,巧玩花樣。有不少“新課堂”與新課標的理念“形似神異”,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和浮躁。可以説這是課程改革必然經歷的一個迷惘階段,正本清源這是我們當前課堂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目標之偽:捨本逐末

張奠宙教授在《當心“去數學化”》一文中,指出:“數學教育,自然以‘數學’內容為核心。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劣,自然應該以學生是否能學好‘數學’為依歸。”聯想當前數學課堂現狀,形式熱鬧了,活動豐富了,手段多樣了,但數學的味兒卻清淡了、失調了。筆者認為這主要是一些教師對數學的本質認識不清,對數學的目標理解偏失,以至沒有把握住數學最根本的東西。

現象之一:知識目標失位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強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由於傳統教學側重雙基,淡化過程性的目標,其它目標很少涉及。而在時下,一些教師為創新課堂,過分強調了其它的三個目標,把最有數學本質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卻弱化、削減。導致數學課堂的不倫不類、顧此失彼。

其實新課標明確指出:四個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它目標的實現為前提。所以我們一線教師必須對課程目標要有明確定位。

現象之二:情景創設氾濫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數學知識,這一共識也深入每一位教師心中。但唯情景、假情景、虛情境,使情境一統課堂,似乎沒有情境創設就不是一節成功的課,把情境設置看成數學教學中引入課程內容的唯一合理方法,以致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採取其它方法,如開門見山地引出主題……。等等等這些怪現象正充斥着我們的課堂。

記得一位教師在教學行程應用題時,一開始就出示了美倫美孚的春天勝景,引導孩子們一起春遊。坐上飛奔的汽車,唱響動聽的歌曲,讚美新生活,引申安全環保教育,六分鐘後才出示例題:兩地相距120千米,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幾小時可以到達?再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先用四分鐘拍手理解“相對”、“同時”,再用三分鐘説説同桌關係理解“互為”。試問這樣的情境有何意義,不但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毫無作用,反而產生負面影響,干擾了新知的學習。

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指出情境設置的一個重要標準是:不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還應當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由此可見,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情境應是知識的起點;情境要能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情境要適合學生的探究;情境要能促進知識的生成。適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們應追求的情境。

現象之三:課本例題淡化

在一些觀摩課上,我們常常發現教師和學生幾乎沒有課本,一節課下來課本根本沒翻一下。就連課本上的例題、習題也無一例外被換掉。美名其曰:創編教材、數學內容生活化。

當課程由“文本課程”走向“體驗課程”,教師也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創造教材。教師根據自已對課程的理解,結合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整合、靈活運用這未嘗不可,但絕不能完全拋棄教材,絕不能為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而生搬生活場景,將數學課上成生活課。(如將打車、租房、話費、購物、貸款等成人考慮的問題編成例題,這看似聯繫了生活,卻遠離了學生實際。)教材畢竟是師生教學的挔託,是教學的範例,凝聚着專家、學者、名師的心血。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數學課本不僅是給教師用的,更是給學生用的。

二、建構之偽:生搬硬套

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於是讓學生以自已的方式理解數學、建構知識已成為共識。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容易進入以下幾個誤區。

現象之一:過分強調個人建構

一位教師在執教兩位數加法25+38時,為體現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大膽計算,充分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比賽看誰的算法多,一時間課堂熱鬧非凡,各種算法寫滿了黑板,教師很是高興,但課後作業正確率很低,各種錯誤出現不少。

顯然,這位教師誤解了建構內涵,他盲目張揚學生思維個性,課堂任隨學生思維信馬游韁,而對數學本質的東西卻不加以提升、引導,使學生思維還停留在原有知識水平上。體現算法多樣,更應強調算法優化,彰顯個性,更應迴歸共性。個體建構最終還要回到科學、簡約的集體共識上來。不然,看起來精彩紛呈的個人建構,卻難以掩飾思維的貧乏。

現象之二:跟着學生思維遊走

建構主義一個通常的誤區是,教師不應該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相反,應該跟着學生去探究、建構。於是,課堂生成又成為一時髦話題。一些教師為追求課堂生成,便認為教學目標可以不確定,上課時教師隨着學生轉,能走多遠走多遠,這樣才能體現以學生為本,才能讓學生建構出知識來。

其實,教師應該在關鍵的地方進行適時點撥,從思維的高度給予學生建構的契機。當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本節課知識產生衝突,而又沒有時間解決時,本人認為還是要回到教師課前預設的教學環節上來。

現象之三:不管什麼都要探究

提倡探究,排斥接受,認為只有探究才符合建構主義精神,這是很多教師的片面想法。於是課堂中,不管什麼情況探究都轟轟烈烈的展開着。學生顯而易見的如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也讓學生探究;一些枯燥、隱晦的概念如約數、倍數卻不直接告訴。這樣的探究只是一種形式,嚴重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學者奧蘇貝爾把知識學習分成兩個緯度,一是意義和機械的緯度;另一個是接受和發現的緯度。建構主義關鍵詞是“理解”。新知識的建構必須在“發現”的基礎上。所以學生的探究必須注意兩點:一是生活經驗;二是邏輯起點。【引:蔣巧君 《走出建構數學教學的誤區》中國小數學】

三、手段之偽:浮光瀲灩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達到這一目的,所有的教師都在想方設法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而當這些手段成為一種集體現象時,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象之一:音樂為誰起

在許多公開課或賽課活動中,當教師安排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時,無一例外用了音樂手段。這柔情似水、激盪人心的音樂到底對課堂能產生多大的效益,對學生探究是促進還是干擾,音樂陶冶的是學生還是聽課的教師,是不是音樂手段就能生成課堂的精彩。

音樂是美的化身,它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從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並不能感受到音樂賦予的作用,相反還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在合作探究時,不適宜使用音樂手段,還是還給學生一個寧靜的交流世界更真實。學生的討論聲是任何音樂所不能替代的。【引:徐海芳 《質疑課堂音樂》現代教育報】

現象之二:媒體玩花樣

一節沒有多媒體的公開課好像大家都沒有見過,是否應用多媒體也成為評價一節好課的重要標準。畫面越來越鮮活,聲音越來越優美,設計越來越精確,環節越來越細膩。課始至終課件無處不在,取代了課本、板書,不難想像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跟着課件走,課件幫着學生學,思維要求人為降低,只要學生仔細觀察,知識形成的過程清清楚楚,還談何探究,還談何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更讓人尷尬的是,有時正當師生積極迴應課件提供的問題時,多媒體卻失靈無法運行,上課教師一時舉手無措,隨行電腦教師趕緊一陣忙活,此時班上學生便熱鬧開了,剛剛調整好的積極狀態也隨之消散。由此可見,不少教師也成為多媒體的奴隸。

不可否認,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對當下的新課堂創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讓學生跟着課件走,其實就是教師牽着學生往前走,一步步進入事先設定好的環節,看似主動實際被動,看似引導其實灌輸,根本沒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更談不上知識的生成。所以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沒有多媒體我們仍可上一節成功的數學課。

現象之三:板書零星落

不難發現,在一些公開課或觀摩課中,幾乎一律沒有板書,更沒有學生走上黑板的板演。即便不可或缺的一行課題也由小黑板掛出或用紙片貼上。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課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板書的功能已被一些教師忽視。

板書就是要把本節課主要的教學內容或重要的知識點寫在黑板上,使有聲的口頭語言以濃縮的方式書面化、視覺化,具有提挈要點、強化記憶的功能。有助於學生在消化知識的過程中隨時解讀。條理清晰的板書,系統性強有助於幫學生建構知識網絡,進行知識內化。它的啟發功能、美育功能、改進功能、示範功能,有助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引:鄭華皆 《課堂教學不能忽視板書的功能》國小教學研究】

此可見,板書應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藴含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視,是任何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

四、評價之偽:虛情假意

新課標倡導多元評價、多樣評價,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要關注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肋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但很多教師只是淺顯地理解成賞識與表揚,一時虛情假意的評價應然而生。

現象之一:預設交流的套話

“同學們,老師今天很高興和你們上節數學課,你們高興嗎?” 學生一起喊“高興“;“聽説三(2)班的小朋友特別得聰明、好學,是這樣的`嗎?學生一起喊“是”;“這個問題咱們課後再討論好嗎?”學生一起喊“好”;……

像這樣的課堂套話可能有很多教師用過,試想這樣的“高興”是師生真情的流露嗎?這樣的“聰明”教師是怎樣得知的?這樣的“討論”課後還能真的繼續嗎?久而久之,師生的心靈便會麻木,應付的迴響很難激起心頭的漣漪,課堂還談什麼情感的交融。

現象之二:賞識語言的空泛

一節課上,老師問:“長方形有幾個角?”學生回答:“有四個”。老師隨口表揚道:“你真聰明,給他掌聲。”於是教室裏響起一陣熱烈掌聲。此後掌聲不斷,表揚聲此起彼伏。

誠然,過去的教學指責太多,學生的確需要呵護自尊、關愛賞識。但這種平泛的語言,廉價過多的表揚能給學生帶去什麼。只能是失去表揚與激勵應有價值,讓學生漸漸迷失自我,最終導致心理偏激,膨脹個人好惡情緒,滋長惟我獨尊思想,形成表揚依賴綜合症。

現象之三:評價方式的僵化

關於“小紅花”與“棒、棒、棒”式的評價方式,我們已耳熟能詳。似乎課堂上不大張旗鼓地表揚,就與新課程違背了。更有甚者,課堂大搞物質刺激。唯表揚、手段單一已使評價方式僵化、進入誤區。

毋庸置疑,賞識教育是正確的,它符合教育學的規律。但本人認為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鼓勵與讚美是課程倡導的,但要適度,更要注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教師是完全有理由對學生説“不”的。此外,評價不僅僅是教師的事,要充分調動家長、學生、小組等進行多元評價,讓評價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

五、角色之偽:迷失自我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轉變角色,要由單純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轉化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新課堂上,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已不再是權威,他們精心組織教學,真誠與學生合作,師生形成和諧、民主、互動的關係。但也有一些教師認識偏頗,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為今天的“一切不管”,淡化了教師的自身作用,以至逐漸迷失自我。

現象之一:假民主

為追求所謂的“教學民主”和“師生合作”,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撤掉了講台,合併了課桌,允許學生自由討論,發言不必舉手,可謂想説什麼説什麼,想做什麼做什麼,美其名曰:大膽放手、自由探究。試想這樣的課堂還有何效益可言。

其實,民主不能淪為遷就,自主不能視為自由,尊重不能等同放縱,必要的課堂常規是不能缺少的。斯苗兒老師曾説:“讓學生學會約束自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項內容,但需要教師在自由與限制之間把握分寸,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現象之二:空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更多地表現為學生設計探索交流的情境,提供共同活動的空間。但不是幾張課桌擺在一起就是合作,大家七嘴八舌就是討論,幾張小嘴嚷嚷就是交流。

筆者認為,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為追求活動而活動。活動中個體的獨立思考尤為關鍵,沒有個性的思考也就沒有集體智慧的產生,同時還要注意活動中每個人分工的不同。在活動時必須帶有問題,質疑啟智,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真正讓學生思維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

現象之三:無主導

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每位教師神聖使命。在今天倡導自主探索學習方式的新課堂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更多了,主動探索的空間更廣了,但也有教師退避於課堂一角,或遊蕩於教室四周,不敢多講解,不敢多評價,惟恐有傳授、灌輸之嫌。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要在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去點撥,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去指導,既不是簡單地告訴,也不是含糊的迴避。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也可以在學生出現問題時給予幫助,使學生不斷探索反思,而不是簡單模仿。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習過程加以有針對性的指導。

教育家陶行知曾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求真應是教育的神聖使命。在實踐新課程的今天,只要我們本着務實的教風,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就一定能體悟到新課堂所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幸福!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5

學而不思則罔道明瞭反思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而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夥伴,教師也應該注重教學反思,正所謂教而不思也罔、課堂教學常常被稱作為遺憾的藝術、一個高中數學教師無論再怎麼優秀,也無論是再怎麼成功的課堂教學,都不可避免的留有瑕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反思是高中數學教師成長、成熟的重要橋樑,不斷地反思最終到達專家型教師的高度、本文就高中數學教師如何實施教學反思談幾點筆者的看法和建議、

一、勤於撰寫教學反思日記

什麼是數學教學反思日記?

顧名思義,數學教學反思日記,是教師對當天數學課堂見聞的記錄、

數學教學反思日記記什麼?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反思日記記錄的內容是不拘一格,多元呈現的、有教師行為方面的內容、有學生行為方面的內容、也有教學方法方面的內容,不一定總是記錄不足,也有教學成功之處的記錄,學生的閃光點,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靈感、頓悟等等、

為什麼要寫教學反思日記?

因為,每天都有數學課,因此都有收穫和反思,記錄的時間要及時、詳盡,所以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同時註明時間,這樣便於回憶當時的教學實錄、

如何寫教學反思日記?

課堂實錄和課後的反思、評論分區撰寫、筆者在實踐中,通常將課堂實錄寫在日記本的正中間,左右各留一定的空白:左邊的空白用於記錄對自己(或他人教學)的診斷和評論;右邊的空白用於自己寫將來二次教學所做的初步分析、

此外,我們教師應該意識到寫數學教學反思日記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在於提高、優化教學,同時便於自己與其他老師進行交流、研討、因此,反思日記寫好後不能束之高閣,而應該將其合理地應用、首先,對於反思日記中記錄的教學困難,應該及時與同行、專家交流,以期獲得專家的指導與幫助,促進教學反思更為深入,避免走彎路、其次,要勤於與同事交流和討論,便於教學反思日記的內容更為豐富,促進教師羣體共同成長、

二、師生交流

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因此,通過交往,重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倡導合作學習,讓知識、技能在師生對話的課堂上實踐,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倡導師生在課堂中平等對話能夠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要主動的新型師生關係、這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情境刺激,萌發學習興趣,產生探究意識,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在師生、生生的平等對話中完成知識與能力的同步增長,促進價值與情感的協同發展,達到三維目標、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讓學生更輕鬆容易學習是每位教師不斷進行反思和改進教學行為的最終目的、如果教師能將教學常規中的一部分時間用於與學生互動,那麼,在某種程度上,學生會由此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温暖,並對數學產生興趣;反過來,如果教師在互動中感受到學生的進步和變化,那麼,教師就會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這種成就感和幸福感又會鼓舞和強化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而促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此外,在師生互動中,學生也為教師傳送着豐富的反思材料和信息、大多數數學教師都通過學生的眼睛審視自己的教學,許多優秀教師表示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控教學進度和教學行為,並把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成績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

課堂教學是多方互動的,信息的反饋是多渠道的,教學中善於把來源於課堂內外師生之間的信息集中,並及時進行反思,是落實教學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師生交流方式進行反思、

1、作業反饋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師生面對面互動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所以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另外一個重要渠道就是作業反饋、課外作業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節之一、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可以瞭解他們對本節課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對基本題型、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這也有利於教師對作業佈置和設計的科學性作出判斷,逐漸實現課外作業的創新教育功能,還有利於教師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準確定位,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自習輔導

對於高中生來講,要想學好數學單靠課堂上的時間是不夠的,自習輔導是很必要的、通過自習輔導,教師可以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問題,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查漏補缺、

3、改錯本

數學解題中的錯誤是數學學科的一個突出現象,糾錯這一環節也就顯得非常重要、針對錯題,教師講解得很詳細,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學生遇到同類問題,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反思,選擇典型錯例,結合練習題,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改善學生認知結構中不完善的地方,尋找克服錯誤的有效途徑、對於學生,可以把錯題總結在一個本上,在每個錯題下標註做錯的原因、正確的解法以及通過此題得到的啟示、這樣,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反思發現癥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藥、

三、教學反思案例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復習基本不等式及其應用,這節課進行了如下教學反思、

記錄1 例題的選擇與學生總結出的規律方法

考點1 利用基本不等式證明簡單不等式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怎麼辦?課堂上筆者藉助於問題引發學生深度的思考:解決與基本不等式有關的最值問題,你學會配湊了嗎?

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哪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問題,要根據代數式或函數解析式的特徵靈活變形,湊積或和為常數的形式;條件最值問題要注意常數的代換,湊成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求解最值、

學生可以通過例2的解答總結出如下的規律方法:(1)利用基本不等式解決條件最值的關鍵是構造和為定值或乘積為定值,主要有兩種思路:①對條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建立所求目標函數的不等式求解、②條件變形,進行1的代換求目標函數最值、(2)有些題目雖然不具備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條件,但可以通過添項、分離常數、平方等手段使之能運用基本不等式、常用的方法還有:拆項法、變係數法、湊因子法、分離常數法、換元法、整體代換法等、

記錄2 本節課的思想方法

1、基本不等式具有將和式轉化為積式和將積式轉化為和式的放縮功能,常常用於比較數(式)的大小或證明不等式,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分析不等式兩邊的結構特點,選擇好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切入點、

2、對於基本不等式,不僅要記住原始形式,而且還要掌握它的幾種變形形式及公式的逆用等,例如:ab≤(a+b2)2≤a2+b22,ab≤a+b2≤a2+b22(a>0,b>0)等,同時還要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條件和等號成立的條件、

記錄3 易錯防範

1、注意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條件是a>0,b>0,若a<0,b<0,應先轉化為-a>0,-b>0,再運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2、當且僅當a=b時等號成立的含義是a=b是等號成立的充要條件,這一點至關重要,忽略它往往會導致解題錯誤、

3、有些題目要多次運用基本不等式才能求出最後結果,針對這種情況,連續使用此定理要切記等號成立的條件要一致、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6

四月份,我校為高三學生參加了省第一次質量檢測,從質檢的命題難度情景及我校學生參政的成績情景,本人對20__年的大學聯考動向及第二輪的複習作如下的思考與反思。

一、命題題型的相對穩定性。能夠肯定的是20__年的大學聯考的題型結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堅持客觀題和主觀題的總題數和分數比例不會變,在難度上,近年試題在總體難度上是一致的,在題量,各種題型個數上堅持不變,所以平時的模擬試卷,我們要儘量使試卷的題型規範化,分數的比例接近大學聯考大綱的分值比例,在基礎題上要確保基礎題佔70%,命題的難度不可太大,在複習過程中始終注重從基礎知識,基本的思想方法,基本本事出發,鞏固學生的“三基”。

二、注重對考試“考點”知識的複習,抽象函數的試題是近年大學聯考的一個命題的熱點,對不等式的'考查重點是解不等式,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綜合題型為考查目標,側重於利用導數、單調性知識來求解,突出靈活轉化和分類討論的本事,在數列部分,以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為主、以轉化為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為重點,三角函數部分、關鍵是在複習中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公式正用、逆用和變形用,同時關注三角函數與向量,解析幾何等交匯性的資料、主體幾何、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空間角、空間距離問題的求法及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質的運用,異常應培養學生運用空間直角座標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解析幾何注重對定義和簡單幾何性質的應用,突出對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交點、弦長、軌跡問題的解決。

三、植根於課本、着眼提高和創新、大學聯考試題中、課本例題、習題的影子比比皆是,多不勝數,所以,課本題及其改編題是大學聯考考題的來源。從20xx年大學聯考的解答題我們發現前三題的解答題集中體現了對課本上重點資料的考查,如數列知識、方程思想、三角函數的運算及變形、立體幾何、概率、不等式、這些知識雖然可能有所變動,但又總不能脱離主題,題目的特點為:精巧簡單、但又不乏創新,源於課本,但又高於課本,難度適中等。

基於考綱要求和20__年大學聯考命題的動向,我們在二輪複習中的策略應是:

(一)循序漸進,逐步由第一大題往後做,把熟練解答題的前三大題作為我們二輪的複習目標之一。

(二)專題複習訓練為主,重視查漏補缺,其中包括知識專題、方法專題,目標是:迴歸課本查漏補缺,加強重點縱橫結合,優化思維提升本事,回顧基本的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回顧重點、疑點、難點、回顧基本題型、回顧經常出錯的,容易搞混的知識,強調不一樣知識間的遷移和相互作用,優化思維提升本事。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7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約。一個人的自信程度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級中原有一名後進生,各科成績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對學習沒有興趣。我原以為這個孩子成績差是因為家長對他放任不管。可是在一次家訪中我意外地發現,其實他的母親為了孩子的學習費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犧牲,儘管孩子學習不理想,可她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兒子信心和幫助。我震撼於母愛的力量如此偉大,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往往在重視學習成績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我決心從培養他的自信心入手:

機會終於來了!一次數學課上,這個“笨孩子”興奮地舉着手,迫切希望回答問題,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揚表揚他,可沒想到他站起來後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學生耐心地聽他講,可他絞盡腦汁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看他舉手的神情應該是有自己的思路。難道是緊張導致暫時遺忘。想到這裏,我對全體學生説:“×××今天能主動舉手,我們很高興,讓我們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聲中,他顯得很意外,既而靦腆地笑了。我發現,這一節數學課,他聽得特別專心,而且舉手也特別積極,基於上面的經歷,我也不敢輕易請他發言,只是試探性地挑了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請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對了。我暗暗地鬆了一口氣,同時給了他熱烈的掌聲。望着他燦爛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邁出了一大步。

在以後的數學課上,他舉手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儘量挑一些適合他的問題讓他回答,並適當地鼓勵他,他逐漸有了自信。在應用題單元的教學中,我意外地發現他在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別強。有一次大部分學生都對一道應用題的另一種解法感到困惑,這時他站起來不緊不慢地説:“其實這很簡單,---------”他自信的語氣和清晰的思路令全體學生和我目瞪口呆。

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我將在這方面繼續探索,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後備.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8

記得有一個學者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個老師把孩子教的沒問題那是真的有問題。之前一直不理解,沒問題不是更好證明學生都會了啊,現在算是有點明白了。沒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因為這樣的話可能孩子沒有自己的思考,可能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不管哪種都不是現在自己想要的課堂。

在自己的平時教學中或是課下我都一直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或是疑惑,但是他們好像不太理解問題是什麼意思,要麼“明知故問”要麼“隔靴搔癢”。在我們進行的單元總結中我也給他們開闢了一塊領地:問題銀行。可以提自己的問題或者是疑惑,但是幾單元下來這個版塊要麼被“方法”佔領要麼被“題目”霸佔。今天我們進行了期中整理與複習。我並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複習什麼而是讓他們自己翻書回憶學過的內容,然後彙報、補充。

“對乘除要比加減高一個等級,看到乘除加減就只能讓道了。不過要是有人幫忙就行了,誰呢?”

“小括號。”

“恩,關於小括號你有自己的問題嗎?”這裏自己也是想發散一下他們的思維,看看他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在一番引導未果後“笑笑有一個問題請看……”

出示這個問題並解決之後學生思維受到啟發“老師有沒有比小括號還厲害的?他們的運算順序是什麼呢?”

複習第二單元並總結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物體最多隻能觀察到三個面”後引導學生“你有問題嗎?”

“我們觀察到的物體都是六個面最多看到三個,那如果是多個面呢?”

“很好的問題,有人能解決嗎?”

“老師,他説是不是像鑽石那樣的”同學們的思路一下打開了。

“這樣吧,下去查一下資料我們明天課堂上再交流”。把思考延伸到了課下,當然更是為了鼓勵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大家討論自己的問題並上網查自己內心也會有一種成就感,可能下次就會更深入的思考。其他同學也會“效仿”,這不就我的目的嗎?

通過今天的課堂我發現要想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知道自己提出問題不會受到其他的同學的嘲諷而是老師的鼓勵。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適時的引導一下學生從哪個方面去提。當然今天只是一個開始,希望以後會有更好的學生的“真問題”。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9

一學期很快過去,可以説是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這學期我積極的去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責任促使我做好工作,無怨無悔的做好工作。期間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一學年過去了,作為六年級部教研組長就教研組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必要小結反思。

開放式教學:

由教師通過開放題的引進,在學生參與下解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本質,品嚐進行創造性數學活動的樂趣。開放式教學中的開放題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結果開放,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二是方法開放,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三是思路開放,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時的不同思路。新授前都是讓他們先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通過蒐集資料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離我們進了,通過互相交流使他們學到了他人的知識,使學生們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所以説在新課改中不知不覺師生的關係近了處於平等的地位,講台也變大了,在也不是三尺講台了,教師已經溶入學生中間了,學生也不在封閉而是互相合作主動討論、探討、學生們不在感覺數學枯燥乏味,而是生動有趣,感到了數學就在我們中間。

活動式教學:

讓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數學活動,包括模型製作、遊戲、行動、調查研究等,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熱愛數學。通過讓學生用同樣長的鐵絲分別彎製成長方形、正方形、圓,然後引導大家觀察、比較、判斷:哪一種形狀的圖形面積最大?這樣的“做一做”活動,既觸及到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條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問題,又培養了學生對實物與圖形的認識能力,同時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嚐到學習數學的甜頭。

探索式教學:

採用“發現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等過程。例如“談談儲蓄的利息”就是來源於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認真閲讀並作一些簡單的計息演算,就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他們感性地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好處,提高學習興趣。

誘發學生的靈感。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於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應當應用數形結合、變換角度、類比形式等方法去誘導學生的數學直覺和靈感,促使學生能直接越過邏輯推理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現行的教材都是分課時編寫,通常每課時的任務必須在一節課內完成。多數教師對每節課的內容、任務、進程都具體以時間順序來分解,有時怕完不成任務,學生在關鍵處及易混易錯處發生分歧時,不敢花過多的時間讓學生爭辯交流,生怕“節外生枝”,過分講究課堂教學環節的絲絲入扣,教師往往在一節課的各個階段,按“套路”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這種課看上去緊湊,但缺少一種動態生成,往往以犧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代價,弊病很多。

我們認為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在於課上講了多少,而要看學生學得如何。只要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生髮展,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構可以打破,無需每個環節都要安排。只要課堂上學生學得活潑、主動,重點思路掌握了,不會的問題解決了,即使設計的教學內容或書上的練習沒完成,或由於學生對某個內容探究的慾望很強,教師打破教材課時的限制,根據學生的需要靈活地處理教學結構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時間把握不準而一律認為不是一節好課。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是我們數學教研組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動力,我們在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將不斷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為全面提高國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推進數學課程改革而努力工作。數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關注現代數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能使學生真正瞭解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愉悦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感悟到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的奇妙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科學知識的最大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數學,從數學走向社會。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0

這一學期將要過去,可以説既緊張忙碌又收穫頗多,。總體看來,我熱愛並能認真幹好本職工作,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積極轉變思想,探索、改進課堂教學。在推進“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又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把這一學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反思總結如下:

一、課堂教學,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本學期,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感悟人生的價值。課前精心備課,把握重難點,認真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過程的切身體會和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或困惑。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較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要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提高,學中有收穫。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作為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課堂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學習的正確評價,既關注了學生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關注了學生學習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我在對學生創新評價的同時,既注意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結果,又注意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狠抓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又加強了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繫性,做到課堂作業的堂堂清。這樣,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三、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強化班級管理。

在這一學期的實際教學中,我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落實規範辦學行為,力求常規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了教師的嚴謹、紮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又促進了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較好的學風的形成。為了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做到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採用不同靈活的教學思路,不但考慮知識的相關聯繫,而且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既突出重點,又突出難點。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注重精講多練,特別注意調動調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合作探究意識,通過小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動手操作,掌握方法,大膽嘗試,體驗成功的樂趣。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既有基礎性、針對性、綜合性,又考慮學生的實際,突出層次性,作業批改及時,個別錯題當面講解,出錯多的認真分析,集體講評。

總之,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敗的困惑,我用我的心去教誨每一位學生,用我的情去培育每一位學生,我無愧於我心,無悔於我的事業。這一學期,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

不少的缺點,如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和探討方面、信息基礎教學的應用方面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上等。今後我將取長補短,學習優秀教師的優點,力爭在新的學期取得更好令人滿意的成績。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1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説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通過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着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説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二)思維的訓練應從一年級開始。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 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説説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髮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總之,一年級的孩子由於年齡小,生活體驗少,理解能力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培養,因此,我還會在教學中要不斷摸索,不僅提高教學效率,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三(3)班和高三(6)班的文科數學教學工作。這半年來我認真鑽研數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努力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我個人覺得高三文科教學應該作到夯實“三基”,理順知識網絡。因為大學聯考命題是以課本知識為載體全面考查能力,所以,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鞏固掌握相當關鍵。我從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1、在高一開始,我們就不能鬆懈,紮紮實實的把學生的基礎知識打牢。重視知識的“過程”教學,即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導過程、相互聯繫和應用範圍。不然在高三一輪複習中由於時間安排偏緊,急於趕進度,試圖擠出更多時間進行解題訓練的情況下將會造成基礎不實,知識點覆蓋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的大問題。

2、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儘可能的清楚。對於每個目標,應該分解在每一節課的內容之中,便能力目標成為看得見、摸得着、抓得住、可操作的“實體”。

3、注意將解題方法和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訓練分開,不要認為只要多做題目,數學思想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我們應該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如講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是自然數的一次函數時,就講清楚其幾何意義是點(n,an)在一條直線上,公差d為此直線的斜率,隱含在等差數列中的函數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就體現了出來。同樣,在解題訓練中,隱含在解題方法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應該有效地加以揭示,注意例題教學作用的發揮。講題目不要貪多求難,多歸納題型(如閲讀理解題,信息遷移題、探索題、應用題等),揭示規律(如尋求最佳解法、對問題進行引伸、轉換、概括、抽象、發現新結論),解後反思,舉一反三。以練代講,以講代練都是不可取的。

4、努力研究大學聯考的基本規律,大學聯考試題的特點、歷屆大學聯考試題及考試説明對高三複習的導向作用。努力研究學生參加大學聯考的'心理、生理變化規律。防止到臨考前和考試時學生找不到解題感覺,進入不了狀態,直接影響了考試水X的發揮。高三數學複習強調若於次循環尤為重要,在第一輪複習中往往想把知識一步講到位,把複習難度一直提高到大學聯考試題難度是不可取的,結果往往出現大學聯考題型教師講過,但多數學生仍做不出的現象。我覺得我研究大學聯考數學課堂複習模式不夠,缺少創新。以後還應該多向其他老師學習。

X幾年大學聯考數學試題堅持新題不難、難題不怪的命題方向,強調“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説大學聯考最重視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和相關的知識。儘管複習時間緊張,但我們仍然要注意迴歸課本。迴歸課本不是要強記題型、死背結論,而是要抓綱悟本,對着課本目錄回憶和梳理知識把重點放在掌握例題涵蓋的知識及解題方法上,選擇一些針對性極強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這樣複習才有實效。

在自己作題時有意識的找出最佳方法,儘量不要有較大的思維跳躍,同時結合參考題解加以取捨,也可以把精彩之處或做錯的題目做上標記。查漏補缺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除了把不同的問題弄懂以外,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及時歸納。

學生的心理素質極其重要,以X和的心態參加考試,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解答試題,培養鍥而不捨的精神。考試是一門學問,大學聯考要想取得好成績,不僅取決於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過硬的解題能力,而且取決於臨場的發揮。我們要把X常的考試看成是積累考試經驗的重要途徑,把X時考試當做大學聯考,從心理調節、時間分配、節奏的掌握以及整個考試的運籌諸方面不斷調試,逐步適應。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通過教學,我更加清楚教學相長的意義,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X。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3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不能在採取原來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他們的接受能力和思維方式,採取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強化學生在數學學習和活動過程中的目標意識、問題意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分析意識,形成“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確立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師觀。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這種教育是發展個性,構建獨立人格、倡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是着眼於學生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教育。因此,教師不僅在觀念上要不斷更新,而且教師的角色也要轉變。教師應由單純的教書匠和“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個性發展的輔導者和社會化進程的促進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作為研究對象的科研者。

1.從師生關係看,新課改所貫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為一種生命活動、作為師生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過程,這擾壽要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來,儘快充當起教學活動中的共在的雙主體之一的角色(另一主體是學生),發揮出教師的主體勝作用,促進另一共在主體一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説,教師的角色應轉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規律基礎上大膽“標新立異”,敢於突破教材的限制,對教材不斷拓展、補充與創新,認真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不斷總結每一時期的教學經驗。這一過程是教師由教書匠角色逐漸轉化為教科研者角色的過程。

二、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使認識教學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而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置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晴境、為學生更深人地、具體地進行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較強的學習迫切性,併產生積極思維的心理氣氛。但在教學中還發現:有的教師為了實現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課堂教學變成以教師為中心的以“教”為主,學生沒有動腦思考及動手練習的時間,更談不上探究、自學、討論。長此以往,勢必使學生養成眼高手低的習慣,變成一聽就懂,只會模仿例題來做,當時的效果看來不錯,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再檢查學生,卻是連當時認為簡單的都不會了,個別會做的卻是用當初他自己想出來的方法才能做。這種現象説明:教師講得再好,學生沒有經歷動腦思考探討的過程、沒有動手練習鞏固,就不可能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因此,要求老師們一定要牢固地樹立“學為主體”的思想,還思維於學生,還時間於學生,積極實施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思考及動手練習的時間,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全員參人、全程參人。堅決廢除“注人式”、“一言堂”,“滿堂灌”。

三、教師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將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學生成為裝知識的“容器”,基本上教師拉着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教參、走進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個隆發展。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構建知識,訓練技能,領會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課程功能,結構的改變,使學生髮展的空間進一步拓寬,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如高中數學新課程設置了“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等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時機,幫助學生體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新教材具有可讀性的特點,教師要指導學生預習,並形成習慣,使課堂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探究學習,同時也解決了課時不足的問題。教師應相信學生的潛力和能力,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消除學生過分依賴於老師講授的被動學習狀態,最終達到教與學活動和諧統一的發展。

四、教師要改進教學評價

改進教學評價的內容、方式、方法也是課程目標。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調整教師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成績,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以及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習目標採取多種形式的評價,除了常規的測驗、考試等筆試外,應把評價過程動態化,使之貫穿於課堂、日常、活動過程,可設立發現問題獎、發言獎、辯論獎;可進行研究學習成果彙報展覽;可以讓學生設計測驗試卷,同學之間互測互評。要經常瞭解學生對自己授課情況的反饋意見,提倡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及時反饋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法,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成績。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備課組每個成員的優勢與特點,羣策羣力,開展相互聽課、評課,也是教學評價的好方式。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處在實驗階段,難免出現問題,就好比新生事物在開始會遇到阻力,但最終能戰勝舊事物。我們必然經過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反覆過程。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每一次學習和培訓,都會有明顯的收穫,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探索,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並與此為契機,全面開展素質教育。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4

從心理學角度看,“猜想”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和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判斷;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應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一説起“猜想”,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學生的學習過程,並非要出現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樣的著名推斷,但應具有知識的“再發現”和“再創造”過程。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猜想,正是培養學生進行知識再發現和再創造的良好開端。

教學片段一

在學習完“圓的面積”後,教師讓學生做這樣一道題:“有兩塊大小一樣的正方形鋼板,其中一塊衝出4塊大小一樣的圓形鋼片(如圖1甲),另一塊衝出9塊大小一樣的圓形鋼片(如圖1乙)。問哪一塊鋼板所剩下的腳料多?”立刻有學生大膽猜想:

生:圖1(甲)所剩下的腳料多一些,因為圖1(甲)看起來空隙大。

生:圖1(乙)剩下的.腳料多一些,因為圖1(乙)的空隙多。

可見學生這時的猜想是盲目的。教師對這些猜想沒有簡單地否定,而是讓學生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如圖2),求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佔該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計算後得出,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佔該正方形面積的78.5%。這時再讓學生猜想。

生c:所剩下的腳料一樣多。

師:為什麼?

有一個學生將圖1中的(甲)、(乙)兩圖添作輔助線,如圖3所示。他説:“正方形1/4的78.5%再乘以4和正方形1/9的78.5%再乘以9其結果是一樣的。”雖然表述不是很完整、到位,但能提出這樣新的假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最後通過計算驗證,使學生享受到猜想的成功。

教學片段二

在一次課上做練習時,有一個平時就很愛動腦筋的學生突然説:“老師,我有一個奇怪的發現,我量了量桌子的長和寬,發現長是寬的1.6倍多一點,又量了量數學課本的長也是寬的1.6倍多一點,再量作業本結果也是一樣的。我想,這裏一定有數學問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別的學生也動手量起來,不一會兒,有的學生説:“對,是這樣。”有的學生反對:“這是偶然,鉛筆盒、黑板就不是這樣。”

一會兒,教室裏的爭論聲小了下來,學生的眼睛齊刷刷地望着老師。老師首先對那位學生説:“你善於觀察,又勤于思考,很了不起。”接着,老師説:“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長方形和你們的課桌比例差不多?”學生舉出了生活中的許多例子。

師:就拿電視屏幕為例吧,如果它很扁或很方,會有什麼感覺?

生:很有創意。

生:好像不太方便,看起來有點怪,圖像也就變形了。

生:我知道了,按照一定的比例比較美觀。

生:他説得對,可鉛筆盒只要能放進鉛筆就行了,太寬反而不美觀、不實用了,我覺得先要實用,才能美觀。

師:大家都很棒,我來給大家提供一個線索——“黃金分割”,我們查查資料,好嗎?

幾天後,一張張資料卡放在教師手中。通過這次經歷,學生享受到了猜想的成功,也進一步感受到了數學王國的瑰麗。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5

對即將會考的同學而言,狠抓基礎知識複習是總複習中最重要的任務。以成都會考為例,滿分150分的數學試卷,基礎知識往往會佔到110分左右。因此,複習時只有先夯實A卷為主的基礎內容,才能去拓展提高,攻克B卷難關。

目前進行的第一輪複習重在打牢基礎,這是至關重要的。其間,同學們應善用學習方法對薄弱環節進行過手訓練。在課堂上,老師一般只能照顧多數同學的水平,要提升自己的課堂興趣與收穫,應“帶着問題去聽課”,或要求自己每節課至少得到幾個收穫點,從而聽得有挑戰、有目標。如何做到有針對性地複習,我推薦一種“反思複習法”,即重視錯題反思,特別是訂正完有一定代表性的考試錯題後,對解題思路、答題技巧、知識缺陷、解題過程中的思維嚴謹性、表述方式的準確性,甚至考試的心態等逐一進行反思,多練多糾正,在心中形成警戒線避免再犯。

另外,夯實基礎的關鍵還在於適時迴歸教材。複習時最好能把課本上所有例題、練習題都過一遍,或至少請老師勾出個人需要強化的例題、練習題,加以強化複習。

國中數學的知識板塊中,函數、相似圖形、圓三大部分既是與高中銜接緊密的重點章節,又是易失分之處。複習函數知識時,建議注重聯繫實際與綜合運用。對較難的`部分,如常見於考試的壓軸題、分值又較高的二次函數與幾何的綜合應用類題等,則可視情況而複習,爭取至少解決一至兩個問題,就能得到儘可能多的分數。對於相似圖形板塊,應重點關注特殊圖形的變化,以及相似圖形與四邊形及圓的綜合應用等部分知識。圓的章節則最好反覆強化基本概念,進而再提高和加深訓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