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4.39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新課程對利用多媒體教學要求較高,為了使老師們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我校極力推行45歲以下教師每週必須要在多媒體教室上1-2節多媒體課,同時,還利用每週的校本培訓時間,集中對45歲以下教師進行課件製作學習培訓,使他們致力於“創設多媒體教學情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中,讓我感到最難備課的是複習課,相對於新課來説,其內容含量大,知識難度、深度的掌握要求比較高。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的第五章整章都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用題一向是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因為它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生活經驗。這一章涉及的內容很多,有體積等量關係、打折銷售、教育儲蓄、行程問題(相遇、追擊)一題存在兩個等量關係等,含量很大。如果每個知識點出一兩個題練習來達到複習的目的話,學生也能勉強接受,但是這樣的課堂呆板無味。柏拉圖説過:“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裏的”。然而,複習課就是讓學生把知識串連起來並且保存在頭腦中,所以,一定要改變這種人們一向認為的數學就是乾巴巴的講練,讓學生主動、熱情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那麼,如何設計一堂有趣的複習課呢?這確實讓我經過了好一番的動腦。

根據國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使課堂教學鮮活生動,我決定恰當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進學生多元智能均衡發展。記得我在其他學校聽過一節公開課,內容是“你能追上小明嗎”的行程問題的應用題課。當時,課堂創設的教學情景是利用學生喜愛的動畫片《貓和老鼠》中的一個片斷:貓追趕老鼠來引出這堂課的主題內容,即行程問題。並利用畫面提出問題,讓學生找出這節課重要的三個量: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係。我觀察到學生們從剛上課時的散漫到坐直了身子,睜大了眼睛,思路隨着畫面前進。由於注意力全部都吸引過來了,所以很快學生就思考出了由畫面設置的問題,並且充滿興趣的進入了接下來的問題研究。雖然學習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是這堂課的良好的、真實的教學效果讓我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的理論。既然好的教學情景創設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突破口,那麼,我還是得在這方面下功夫。

從學生的學情和年齡段喜愛出發,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視發展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七年級學生年齡還小,都對故事性強的內容和比較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在一次和學生的聊天中我得到一個信息:學生們很喜歡動畫片“蠟筆小新”,一提起蠟筆小新,學生們便神采奕奕,侃侃而談。我趕緊從網絡上了解蠟筆小新的相關內容,發現其主要是講一些小新在生活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我突然靈光一閃:我能不能把這堂課編成一個關於小新的故事呢?

把這一章看似互不相關的應用題聯繫起來呢?於是我開始構思編一個描述小新一天生活的故事,在故事中把這一章內容巧妙的容進去。我設計了7個生活場景,每個場景引出一道應用題。首先給出小新和媽媽的年齡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計算媽媽的年齡,然後小新去銀行取錢引出教育儲蓄,再去商場購物引出打折銷售和零用錢支配的內容,和朋友相約出遊引出相遇、追擊兩個內容,最後野餐時喝飲料引出等量關係為體積相等的應用題。這樣,第五章的知識點就可以都涵蓋進去了。有了構思我便開始利用PowerPoint製作幻燈片,先用簡單語言把小新活動的場景描述出來,形成故事情節,每張幻燈片一個場景、一道相關應用題。

在設計行程問題的內容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滿足不同的需要,便設計了動畫的線段示意圖來演示小新與朋友相遇和追擊問題。這樣,學生們不管學習程度的好壞都可以直觀、清楚的瞭解小新們的運動情況,能夠更準確的找到等量關係從而建立方程。同時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行程問題用線段示意圖輔助解題的好處。學校一向倡導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初步設計好課件後,利用集體備課時間,我和備課組的其他教師進行了交流。老教師們對我的複習課的新穎構思很贊同,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更寶貴的意見,那就是可不可以把小新的活動編得更有意義一些,讓這堂課不僅僅是一堂純粹的數學課,也是一堂有深意的教育課呢?

聯想到我曾在學生的週記中瞭解到學生由於父母不記得她的生日而和父母發生矛盾的事,我決定將內容改為“小新為媽媽過生日”,以此教育學生理解父母的辛苦,關心父母,做一個和小新一樣的孝順孩子,把我們傳統的中華美德滲透到數學課中去。同時,老師們還提出將數據改簡單易算,降低解方程的難度,增強學生學數學的信心。在上這堂課時,我看到學生們和我預期的一樣,很有興趣的閲讀小新的活動情況,主動的投入學習,完全溶入故事中,就好像自己就是小新,正在愉快的度過這一天。整節課我的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都很流暢,全章知識點都串連了起來。

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下課時,還有學生回味有餘的大聲説:“老師,小新這一天還沒過完呢”。在學生談學習這節課的收穫時,學生們除了總結涉及到的知識點外,也談到了自己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以後要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等等。我設計的教學、育人的雙重目的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上完這堂課後,我詢問了學生們對這堂課的意見,由於個體差異,學生們認為,留給他們的獨立探究的時間略少了點,同時,希望在語言的`組織上能更現代點,更貼近他們的生活用語。還有學生提出“小新不應該把教育儲蓄取出來給媽媽買禮物,因為那是爸爸媽媽存給他上學用的,應該取普通存款,解的時候只要把20﹪的利息税算上就行了”等等。

這些意見進一步拉進了我和學生的距離,體現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我從學生愉快、專著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渴求擺脱舊的“學圍繞教轉”的“單邊教學活動”,渴求成為課堂的主人。我深深的體會到新課程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交往昭示着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式的學生和學生式的教師”。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構建,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

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這些體會讓我更明白每一堂數學課都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儘可能的利用多媒體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景,同時要重視主動與學生交流,及時瞭解每堂課的學生反饋,不斷改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引導學生學數學、做數學、想數學、用數學。

我深深感受到我的課堂角色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單純的注重知識傳授轉為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面對新課程,我強烈的感受到作為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必要性。除了多讀理論知識外,還要珍惜學校提供的聽評課、學習多媒體知識的機會。全方位包裝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和學生共同成長。 我渴望在課堂上“經常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渴望“被難住”,渴望“常常有驚喜”……我會虛心和老教師們一起體味新課改,經常探討教學方法,為新課改注入新鮮的血液。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檢查與評定,是教師整理教學效果與反饋信息,適時總結經驗教訓,常常反思,對數學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我所帶班級一文一理,兩個班差距較大。理科班的邏輯推理能力運算能力明顯優於文科。在教文科普通班的時候,感覺到由於學生的基礎差,對數學不感興趣,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還是較強,記憶方面大多以機械,形象記憶為主,特別是一些女同學,筆記記得整整齊齊,但理解不深,不會變通,尤其是遇到沒有見過的新題型,常常摸不着方向,無從下手,她們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創造性不夠,對於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數學學科,許多同學有畏難情緒。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針精心設計思維情境,激發它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鼓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勇氣。

一,反思教學中的設計:成功的教學,體現在教師以自己創造性教學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內容,設計教學環節。

比如:已知橢圓,它的某一條弦被點M(1,1)平分,求AB所在直線方程。

在講解此題時,先用傳統方法聯立方程組用韋達定理解決,後又用了點差法,學生的臉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於是我趁機啟發:A,B兩點有那些特徵?學生:A,B兩點關於點M對稱。老師:説得好,那麼,關於M對稱的兩點A,B座標,怎樣設最好呢?學生:由中點公式,可以設,那麼就為。老師:A,B兩點還有什麼特徵?學生:A,B兩點都在橢圓上,即(1)(2)老師:能消去這兩個式子中的二次項嗎?學生;能。(1)―(2):老師:請仔細觀察這個式子,它能告訴我們什麼?一番思索後,有學生舉手説:都適合方程。老師:好得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已經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即。學生驚喜的表情讓我看到了收穫。。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成功地體會:(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鞏固以學的知識。(2)問題的設計不應該脱離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能讓學生動腦思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

二,反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這樣一道題:是雙曲線的焦點,在雙曲線上若到的距離為9,求到的距離,某學生解答如下:實軸長為8,由即或,該學生解答是否正確,不正確,將正確的結果填在空格處。當我提問學生時,有一些學生回答是或,分析錯誤的原因,是隻關注雙曲線的定義而忽略。於是,我以後講解數學的定義,公式和法則時都會着重提醒學生注意其適用條件或注意的地方,這些解決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三,反思在教學中的失誤。

教學中的疏漏與失誤在所難免,如教學內容按排欠妥,教學方法設計不當,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拿出勇氣去面對,有一次,我在講授函數的值域時,有這樣一道題:若函數的值域為,求的取值範圍。

當時我認為這道題並不難,事實上,要使它的值域為,只要真數取到全體正實數即可,因而只須的即可。

然而學生很茫然,我請一學生談談,原來學生認為恆大於0,所以他們認為其才對。針對這種情況,我趕緊補充兩個問題:(1)的值域是什麼?(2)的值域是什麼?有了這兩個問題的鋪墊,原問題的解決就顯得簡單多了。

從此我在講解例題時儘量做到適當“低起步,小步走‘對學生感覺有困難的例題在講解時巧設坡度。由淺入深,面對數學上的失誤之處,不僅要將問題記下來,並且要在主觀上找原因,使之成為工作中的前車之鑑。

四,反思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思維特點。

以貼近生活的實例,以問題形式,層層遞進激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例如在講摺疊問題時,做如下設計:

引例:如圖,把長和寬分別為和1的矩形ABCD沿對角線AC摺疊成直二面角

①求頂點B和D的.距離

②求BC和麪ADC所成角

圖(1)

圖(2)

問題1:圖(2)中已知條件有那些?

問題2:從圖(1)到圖(2),不變的量(角度、長度)有那些?不變的位置關係呢?

問題3:以上不變的量在翻折

後的圖(2)中有何共性?構成不變量的點、線是否共面?

問題4:如何作出圖(2)中二面角的平面角?

問題5:將圖(2)展成平面圖形(1),二面角平面角的兩條射線有何位置關係?

問題6:你還有其他方法求BD長嗎?

問題7:在翻折過程中BD的範圍是

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探索中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五,反思教學再設計。

教完每節課後,我時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根據這節課的教學體會和學生中反饋的信息,考慮下次課的教學設計,並及時修訂教案,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3

今天我講了《圖形與變換》裏的《鋭角和鈍角的認識》一課,在備課時我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課題引入時我用了數學城堡闖關的形式來慣穿教學,還特意在多媒體中出示了會動的卡通豬和卡通貓來當主持人,學生們的眼光一下子就集中了,全都聚精會神的看着大屏幕,這時宣佈闖關開始,出示第一關:考考你的記憶力!(在這一環節我利用簡筆畫的特點,在電腦中做幾個圖形,讓學生觀察圖中有角嗎?哪個是直角?由於簡筆畫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東西,學生找角的興趣很高,很快就找到了。接着我又讓他們找一找我們周圍的直角。)

這時的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們回答的也很好,於是小豬胖胖宣佈進入第二關:看看誰最細心!請大家仔細觀察學具上的這些角,你們能把它們按一定標準分一分嗎?四人小組開始活動。經過巡視我發現學生很快就把這些角分成了三組,我一問原來他們都知道要按直角、鋭角和鈍角來進行分類,大多數學生已經都知道鋭角和鈍角了,於是我直接剩掉了起名字這一環節,直接進入了對鋭角和鈍角的概念總結與判定方法的教學,節省了不少時間。

第三關:誰的眼睛最明亮!!這一關是在主題圖遊樂圓中找角、猜角、量角,四人小組的同學每人選擇一種遊樂項目進行以上活動,然後組內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成果。最後全班同學一起進行彙報、交流。這是整副圖的角都被找到了,學生們很有自豪感。

第四關:比一比,誰的手最巧!在這一關中我設計了4人小組合作:請用不同的.方法展示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做不同的角時,大家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準備好的學具或別的物品,動手摺角、做角、畫角或拼角。這是課雖然已經進行到了尾聲,但是學生們的積極性又一次被調動起來了。最後,我選擇有特色的小組的作品進行了展示。

這時,下課鈴響了,多媒體又出示了卡通豬胖胖和卡通貓菲菲宣佈闖關結束。雖然下課了但是孩子們的熱情依然不減,都紛紛拿着自己的作品來向我展示,在得到了我的肯定之後都紛紛露出了滿足、自豪的表情。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4

四個月的教學很快就要過去了,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的感悟;

1、在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我們現在的教學往往忽略了基礎的教學,一味的增加難度,這樣做,往往把一部分中等生和差等生都丟下了,最後是尖子生的學習的基礎不牢,高分也沒有,而學困生就完全的甩掉了。而會考的試題有87分左右的都是簡單題,如果學生的基礎很牢固,那麼發揮好一點輕易的就能到90多分,所以以後在教學中我要注意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讓每一個學生的基礎打牢固。

2、在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現在我們實行的導學達標法,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學時間,老師在上課起到點播的作用,也不要把什麼都讓學生去説,對於特別難的我們還要講,所以我們要有選擇的講,不同的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爭取每一堂課都要有效率,要讓85%的'學生都學會,要讓15%的學生能夠當堂拔尖,這樣對於以後的學生的學習來説,有一定的好處。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充分,思維要引導到位。

3、要在選配試題上下功夫,首先依據教材和課堂標準選配練習題,試題要流暢,由淺入深,便於學生解答,試題還要有科學性,要切合實際

4、要做到以下的幾個轉變,轉變教學理念,適應課程改革,紮好基礎,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注意教學應用,培養數學意識,突出開放探究,培養思維品質。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5

數學教學反思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都感覺許多貌似優秀的課堂教學,其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發現根源就在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及考後的處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誤區,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下面我淺談以下這些誤區及自己的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的實行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數學課堂如何體現新理念呢?我們從課堂教學的時間、地點、人物三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時間: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進行

現象一:數學課我們經常沿襲的時間結構是複習(5分鐘)、新授(20分鐘)、鞏同練習(10分鐘)、練習的講評及作業的佈置(7分鐘)、課堂小結(3分鐘)。舉行教研活動時,在上課前有經驗的老教師常千叮嚀萬囑咐我們要“卡”好節奏,千萬別拖堂。

分析與反思:

現行的教材都是分課時編寫,通常每課時的任務必須在一節課內完成。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對每節課的內容、任務、進程都具體以時間順序來分解,有時怕完不成任務,學生在關鍵處及易混易錯處發生分歧時,不敢花過多的時間讓學生爭辯交流,生怕“節外生枝”,過分講究課堂教學環節的絲絲人扣,我往往在一節課的各個階段,按“套路”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經過實踐證明:我感覺這種課看上去緊湊,但缺少一種動態生成,往往以犧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代價,弊病很多。忽視教學中的陷阱,造成上課一聽就懂,課後一做就錯的不良後果,從而成為教學上的第一大誤區。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我總是想方設法使之不出一點差錯,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稍難問題,我也有“高招”使學生按我設計的正確方法去解決。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暴露以及糾錯過程。我在今後教學中,會通過一兩個典型的例題,讓學生暴露錯解,師生共同分析出錯誤的原因,學生就能從反面吸取經驗教訓,迅速從錯誤中走出來,從而增強辨別錯誤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要想少出錯,教學中就應該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錯誤和失敗,備課時可適當從錯誤思路去構思,課堂上應加強對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錯誤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

只要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生髮展,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構可以打破,無需每個環節都要安排。只要課堂上學生學得活潑、主動,重點思路掌握了,不會的問題解決了,即使設計的教學內容或書上的練習沒完成,或由於學生對某個內容探究的慾望很強,教師打破教材課時的限制,根據學生的需要靈活地處理教學結構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時間把握不準而一律認為不是一節好課。

二、地點:學生學習數學的空間難道僅在教室

現象二:一堂《圖形的鑲嵌》“課題學習”的教學課:教師在黑板上先出示房間的面積和各種地磚的規格,然後讓學生計算各種地磚所需的塊數,再講解求需要塊數時應掌握的注意點,然後進行相關的習題練習,整節課學生沒離開課堂半步。分析與反思:

受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過分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的影響,加上現在的考試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動手操作、社會調查能力難以考查,我感覺我在教學中很難將課堂真正開放。我認為數學學習的目標就是教會學生解答數學習題,因而學生學習的空間往往侷限在教室裏。

我通過課標的不斷學習使我認識到: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知識、思維與方法,解決現實的問題,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樹立一種“大數學”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的`空間要開放,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時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應用與推廣”基本流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世界的聯繫,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多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活動,如課前的調查和實驗,課後的數學探究和實踐活動,寫數學日記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及掌握數學。

三、人物:究竟誰應是課堂的主角

現象三:課上學生討論交流得最熱烈時,教師提高嗓門喊道:請大家安靜,聽我來講。學生極不情願地正襟危坐,恭聽教師教誨。

課間辦公室裏教師在互相訴苦:現在學生越來越不聽講了,你講得口乾舌燥,他們在下面卻是嘰嘰喳喳,充耳不聞。分析與反思:

忽視甚至放棄三個過程的同步,三個過程是:教師的教學過程,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學生思維過程。

這一大誤區,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誤認為教材內容就是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部過程,沒有發掘出教材系統前後的本質聯繫,導致我的教學過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方面:誤認為我的思維邏輯就是學生的思維邏輯,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知識基礎和思維特點,導致我教學過程與學生思維錯位或脱節。

傳統教學意義上的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強調教師對教學的絕對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基本上是聽講——記憶——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只要把教師講得記下來,考試時準確地將所學內容寫到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我開始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和“練”成了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成了學習知識的容器,而不是一個主動探索者和創造者。

我通過不斷的學習,使我充分認識到:數學學習是指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學生應當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學應當促進學生主體的主動建構,離開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即使我自己感覺講得再好,也會經常出現“教師講完了,學生仍不會”的現象。我要改變教師包攬課堂的做法,在組織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的機會,多讓學生“做”數學。我要從信息源與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就應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後,把學生推向台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虛心學習,嚴格要求白己,愛崗敬業,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6

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課程理念與課堂實踐實現了逐步融合,由此引發了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嶄新視界。但與此同時,融合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

一、“情境”是數學教學亮麗的包裝嗎?

對教學情境的關注是新課程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核心話題。《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於是,在新課程國小數學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再借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美化課堂的亮點。細細品味有些情境,總讓人產生異樣的感覺。

在《有趣的圖形》教學中,有位教師先用課件出示了一副美麗的森林場景圖,然後師生之間展開如下的對話。

師:同學們,在美麗的森林裏,住着三個可愛的好朋友。大家想認識他們嗎?

(在學生不知教師所指何物時,課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個“長方形”、荷葉上蹦出一個“正方形”、樹枝上冒出一個“三角形”、林陰路上跑出一個“圓形”來……課件演示的同時,教師還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旁白描述)

師:大家喜歡這些圖形嗎?

生(集體大聲地):喜歡!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為什麼要從森林裏跑出來呢?學生真的喜歡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嗎?靜心反思,這樣的情境除了外表華麗花哨、吸引無意視線外,對於激發學生的有效興趣、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誘發學生的探究潛力是毫無裨益的。於是,人們不競要思考:情境只是數學教學亮麗的包裝嗎?

什麼是情境?情境是聯繫生活現實與數學邏輯之間的重要橋樑,是將凝固的課程知識轉化為鮮活的生命形態的重要載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依託情境的創設必須達成以下三個目標,即: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探究的積極情感、提供學習的智力背景。鑑於這樣的考慮,教師在預設課堂情境時應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傾向,特別關注那些對學生而言是富有現實意義的、同時又與教學內容有關聯的問題事實。

二、“生活”是數學內容唯一的底色嗎?

《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因此,在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的課堂裏,數學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與鏈接。但是,有的數學課堂中,“數學”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沒了“數學味”。

一位老師上《找規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搭配的價值,組織瞭如下的教學活動:

(1)引入。出示週一的菜譜(肉丸子、青菜、南瓜),讓學生進行一葷一素的自由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義。

(2)展開。出示週三的菜譜(排骨、黃魚、白菜、豆腐、芹菜),再讓學生一葷一素自由搭配,體驗有序搭配的優勢。

(3)鞏固。出示週五的菜譜(肉丸子、蝦、白菜、豆腐、冬瓜),讓學生思索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麼規律?

(4)應用。超市購物(在眾多商品中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

應該説,整節課瀰漫着濃郁的“生活味”。然而,儘管學生始終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研討數學,但是在研究排列方案時學生為了寫下這些菜名、在交流排列方案時老師為了板書學生的搭配結果均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試想,這些時間花得值得嗎?整堂課看到的是菜名,説出的是菜名,寫下的還是菜名,學生由於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性條件反射也就可想而知。儘管學生在選擇搭配時顯示出了靈性和活力,課堂的學習氛圍也洋溢着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數學的應有價值在這種趨向變異的生活化課堂中,顯得蒼白無力。難道“生活”真的是數學內容唯一的底色嗎?

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並不等於把“生活化”作為數學教學的唯一追求。既然説“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課標語言)那麼,數學教學過程就可以實現如下的模型概括: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問題————生活問題。這就是説,數學教學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這裏的生活化情境應該是有選擇的!避免步人虛幻空洞和純粹稚拙的形式化誤區。

三、“生成”是順利執行教案的障礙嗎?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機械地執行預先設定的教案,而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富有創造性和差異性的真實發展歷程,從而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立足學生現場思路,靈動組織教學進程,真正滿足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實踐操作中,很多教師的潛意識裏還是信任自己的預設程序,害怕學生的現場生成。()他們認為學生在課堂現場的即時生成,會成為阻擋預定方案順利推進。有位老師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問學生:“小朋友,你們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幣分分類?”學生個個興致勃勃,各抒己見。

生1:我是這樣分的,紙做的分一類,硬幣分一類。

師:是這樣啊,也可以。(老師眼中似乎有些失望)

生2:我是這樣分的:一分的歸一分的,兩分的歸兩分的,一角的歸一角的,一元的歸一元的……

師(迫不及待地):你可能沒有聽明白老師的要求,還有不同的分法嗎?(生2的小手依然高舉,似乎還有話要説)

生3:老師,我是把這種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種的放在一起。

師:可以這樣嗎?(老師更為失望)

生4:老師,我是這樣分的,把元的分一類,把角的分一類,把分的分一類。

師(雙眼放光):啊!你説的太棒了,你的想法與老師一模一樣,大家給他鼓鼓掌。(興奮、激動溢於言表)

解讀學生的個性化分法,使人感受到這裏閃耀着智慧摩擦的火花、綻放着思維靈動的光芒。但是,這些精彩真實的現場生成,由於教師現代設計觀念的.缺失,被輕描淡寫地化為烏有了。對這位教師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預設的分類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學進程順利推進的樞紐契機。

如何看待生成?鍾啟泉教授曾作過這樣精彩的論述:“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這説明,當課堂真正還歸學生的時候,一堂課究竟需要怎樣的教學過程,已經遠遠不是在備課的時候就能完全瞭然於胸、把握在手的。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需要教師圍繞課程目標精心設汁教案的基礎上,依循學生認知的曲線、思維的張弛以及情感的波瀾,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調整教學進程,這樣一來,課堂教學才能充盈生命成長的人文韻味。

四、“合作”是學習方式最佳的擺設嗎?

《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由於其在豐富課堂交往方式、擴展信息交流維度、培養溝通協作素養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受到了新課程教學方式的關注與青睞。然而,由於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異化,有些數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正逐漸走向“標識化”!

曾聽一位教師上《克和千克》,課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請四人小組合作稱量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話音剛落,小組裏忙活起來。組員們開始為稱什麼東西而爭論不休,“我想稱文具盒”、“我想稱鋼筆”、“我想稱校牌”的喊叫聲此起彼伏。好不容易達成一致意見後,一些人開始稱物體的重量,另一些人卻開起了小差(講空話、擺弄天平等)。小組合作就在這樣無序雜亂的景況下延續……)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自己組的稱量結果?

生1:“我們稱的是豎笛,它的重量是8克。”

師:“豎笛的重量只有8克嗎?”

生1:“好像是85克。”(在組內同學的輕聲提醒下,生1終於説出了合理的答案)

這裏的合作學習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深思:一是為什麼小組內會為“稱什麼”而煞費周章?很清楚,這些學生的潛意識裏還是將自己看作是單獨的學習個體,根本不具備參與合作的心理狀態。二是為什麼小組稱量物體重量時會有人開小差?小組彙報時連豎笛究竟是8克還是85克也弄不清楚。箇中原因定然是小組內沒有合理分工,既沒有專人看刻度,也沒有專人做記錄。沒有分工,因而沒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學習最突出的價值就被抹殺了。從中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合作”只是學習方式最佳的擺設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中指出:“新課程理念下的合作學習需具備四個基本要素,即積極互賴、個體責任、有效溝通、評估反思。”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合作學習的本質優勢,教學設計應着重關注以下四條策略:

(1)精選合作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內涵空間寬泛的,需要學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產生歧義的,需要學生在爭論思辨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較大難度的,需要學生在討論商議中逐步掌握的。恰當的內容,能夠引發學生參與合作的內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

(2)明確合作分工。應該使每個學生在合作的始終均有清晰的任務,而且個體任務的完成優劣會直接影響到小組合作的質量高低。這樣一來,就不可能出現類似案例中“開小差”、“豎笛究竟是8克還是85克”這樣的尷尬場景。

(3)細化合作組織。以一句“請四人小組合作……”的簡單指令來代替合作學習的程序組織,是對課堂教學的不負責任:從提高合作實效的角度看,教師應預設“獨立思考”————“觀點碰撞”————“交流評價”————“成果彙報”的細化步驟,真正使合作學習朝着穩健有序的方向邁進。

(4)重視合作指導。“合作學習”需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更應重視教師的有效主導:教師的適時指導、巧妙點化、嚮導引領,是推動主體合作深層進發的可靠保證。

五、“讚揚”是數學課堂不變的聲音嗎?

傳統教育過分的着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課堂評價似乎更多的是批評、指責和否定。新課程則強調課堂評價的“激勵”功能,將視角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於是,“棒極了”、“真了不起”這樣的叫好聲成了新課程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有時,表揚似乎太廉價了。

這是一節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課。老師問一個學生:“黑板上的這個圖形有幾個角?”學生回答:“兩個。”老師熱情表揚道:“棒極了,説得太好了,大家為他鼓掌。”伴隨着富有節奏和韻律的掌聲,教室裏響起“嗨、嗨、嗨,你真棒!”的誇獎聲。與此同時,學生的臉上被貼上好多寓示着讚揚和獎勵的“金星”,看起來像唱京劇的。

課後,筆者與執教教師之間有一段簡短的對話:

筆者:“您採用這種方式組織教學,究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呢?”

教師:…嗨、嗨、嗨,你真棒!‘對學生而言意味着肯定和表揚,我這樣教學的初衷是讓課堂激勵促進數學學習!“

筆者:”課堂激勵是新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那麼,您為什麼要頻繁地採取鼓掌、貼金星的方式進行激勵呢?難道教師對學生的微笑示意、點頭首肯不是表揚激勵嗎?“

教師:”對國小生而言,微笑、點頭的鼓勵方式力度欠大。我認為,鼓勵的力度越大,學生的學習才會越積極。“

談話結束了。但這個片斷、這次對話卻引起了筆者深刻的反思。”一個圖形有幾個角“這是數學教學中最為基礎的知識點。對於學生的正確回答,教師給予肯定的評價無可厚非。但是採取案例中那樣由”集體鼓掌“、”口號呼喊“的精神激勵加上”金星裝點“的物質激勵構成的表揚陣勢是否有些過了?難道説,”讚揚“真的是數學課堂不變的聲音嗎?

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堂評價以鼓勵為主體現了數學課堂予以學生主體的人文關注。但是,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一概以”真棒“、”很好“進行籠統評價,這樣做的結果真的能促進學習嗎?筆者認為,教師過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隨意性評價,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促動,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的浮躁心態和隨意應付的缺失品格。在學生髮言後,為了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教師以”鼓勵性評價“取代”傾向性評價“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時,針對學生髮言中表露出來的不同的思想觀點、不同的行為表現,教師要抓住”小結點撥“的契機表明自己具體的意見、鮮明的觀點和準確的答案。新課程理念下的”鼓勵讚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樣的課堂評價,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點化,從而積極地促進學生課堂參與的融合度。

為什麼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有時會走人誤區?筆者認為,最深層的原因是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頗。所以,在新課改不斷邁向深入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應解讀理念的實質、藉助自身的反思、通過實踐的歷練,真正走出新課程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生成“的綠色新課堂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7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彙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裏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國小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着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髮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脱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羣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説,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瞭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衝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説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的生命在於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國小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於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係,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注重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藴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儘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數據編制數學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相伴;應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改變封閉式的單向結構為開放性的多向結構;應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發展

葉瀾教授説過:“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引自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着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併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羣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誠然,這一系列目標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但卻必須通過每節課來實現,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每一節數學課上,每個學生都是把整個生命投入課堂的,我們所進行的都應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在數學課上營造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無論是課堂的引入、新知的展開、結論的獲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發展、個性的展現……課堂的每一分鐘都能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着學生的注意力;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問題情景與任務目標,讓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地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助互動;應充分挖掘數學的形式美與內在美,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經常伴有輕鬆感、快樂感和成功感,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

新世紀的課堂教學,已經進入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要目標的新階段。通過對目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反思,我們認為,一堂好課不同於一台好戲。演戲是按照固定的劇本,依據既定的程序,演繹着不變的情節。而上課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這些個體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有着不同的學習能力和豐富情感。因此,我們所上的每一課都是唯一的、不可重複的、豐富而具體的綜合。一堂好課,不應追求講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學環節的天衣無縫、細枝末節上的精雕細刻,而應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用結合,着眼全面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8

隨着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深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逐步推廣了。在學習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研讀每年的大學聯考考試大綱我們發現大學聯考試卷逐步貼近生活,注重實際應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最終也迴歸於生活的理念。

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聽部分教師的數學課。對照新課程標準進行了以下教學反思:

1、教師滿堂灌現象:

在聽某一位教師高三複習課時,該教師從開課到結束一直不停的重複知識點。就算學生在做練習時也不停的提醒學生解題思路。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肯放手,學生不夠自信。在該教師影響下學生逐步失去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退化了學生數學思維。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的能力偏低,反應能力變慢。

2、講授習題課的弊端:

我聽了一節數學課,總的來説教師準備充分。跟學生一起解出了所有習題的答案,但教師套公式試圖找出最佳答案。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提出疑點和質疑。學生機械式完成了習題,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學生看似課堂上已經掌握了知識點,但讓他們在考試當中解題,還是不會獨立完成。

3、課後作業沒能貼近學生實際:

在講完課之後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要嘛過於簡單不利於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嘛佈置的作業很難,學生沒有辦法獨立完成。所以大力推廣分層次佈置作業,能夠做到每一位學生完成適合自己認知能力的作業,從而提高每一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4、教師課堂互動無效,沒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聽過程發現部分教師的設問太過於粗糙。問學生是不是?學生肯定回答是,還可以問學生對不對?學生回答是對。很少教師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課堂設問環節過於膚淺。

新時代新大學聯考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研讀新課程標準和每年的考試大綱。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出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案,並嚴格按照要求完成。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飛躍式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9

選擇有效的數學活動素材是提高數學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教材觀,正確審視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論",弱化教材的"法定文化"色彩,做教材建設的參與者、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教學實踐中,要依據教學目標和要求,結合教學實際和自身的'實踐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主動地

選擇和開發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活動素材。當然,選擇活動素材一定要克服盲從性,一般應注意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 選擇活動素材要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 2、 選擇活動素材要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

3、 選擇活動素材應有利於學生理解並初步掌握研究數學問題的一般方法。 4、 選擇活動素材要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思維品質。

例如1,教學《有理數乘方》一課時,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張0.1毫米厚的紙對摺15次後,它的厚度會超過姚明的身高嗎?問題一提出,就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些學生拿出紙開始對摺起來,有些學生陷入了沉思。大多數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得出了疊合的紙共有2×2×?×2(15個2連乘)張。從而為新課程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例如2,在《代數式》一課的學習中,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如下:

1. 讓學生列代數式:

(1)a、b表示長方形的長與寬,則長方形的面積是 ;

(2)a表示正方形的邊長,則正方形的周長是 ;

(3)y表示一個數,則它的相反數是 ;

(4)某商場國慶七折優惠銷售,則定價n元的物品售價是 。

2. 讓學生説出所列代數式的意義。

3. 讓學生觀察所列代數式包含哪些運算?有何運算特徵?(揭示各例的共同特點是含有“乘法”運算,表示“積”。)

4. 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單項式的概念。

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要求起點低,步子緩,層層落實,各個突破。通過設疑,引疑,質疑,充分暴露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疑惑和失誤,從而在學生親身體驗“失誤”的過程中化解難點,使學生產生“頓悟”的心理效應。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0

數學課一般以“問題教學法”作為課堂內探究性學習的主要方式,其模式為 “課前嘗試學習——創設問題情景——構建數學模型——探究問題——交流反思——展示成果”,課堂上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數學情景,結合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進行數學模型的構建;小組就構建的數學模型進行多渠道的探究活動,通過交流討論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進一步反思問題解決的方案,最後讓學生展示有關成果。在展示中,反對的,贊成的都拿出自己的根據,進行分析、歸納、整理,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此過程中 ,學生的資源開始共享,學生對新知的產生、發展、結論形成的認知過程得以形成,數學能力得到培養,所以説合作探究環節是一節數學課成敗的關鍵所在,然而在一些數學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探究,主要原因是學生探究過程缺乏有效的知識鋪墊和教師的啟發引導,導致探究合作有形式而無效果,學生對新知的認知糊里糊塗,導致高效變為低效,學生有意見,教師不滿意,那麼如何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取得預期的效果,我認為在此階段教師的主導地位應得以充分發揮,要把自己的教法通過數學模型進行滲透,在習題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結論的形成過程有一個全面 、深刻的理解,從而達到學生感知新知的目的,為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就自己在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引導方法與大家予以交流。

一、挖掘知識縱向聯繫,找準新舊知識切入點,在習題的啟發引

導下,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進而掌握新知,加 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八年級數學第五章第二節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

中,可用以下習題串引導啟發學生理解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已知甲乙兩數,甲數比乙數 大4 ,甲數是乙數的2倍,求甲乙兩數?(1)設甲數為x 乙數為y 根據題意分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2)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甲乙兩數(3)根據列方程的過程思考如何將所列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你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學生能根據上節所學內容和七年級所學知識很容易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y=y—4和 二元一次方程組

?x?y?4? x?2y?

學生經過列方程的過程體驗及觀察,通過合作探究就比較容易悟

出:二元一次方程組中的方程x=2y只不過是把列一元一次方程設元時將乙數設為y則甲數為2y的數量關係用方程x=2y的形式表示了出來,那麼就可以用2y代換x=y—4中的甲數x從 而得到 2y=y—4,就把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這樣學生既理解了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也體會到了數學轉化思想的魅力。

二、轉換角度,設置習題,為學生合作探究做好鋪墊。

九年級數學第二章第九題是通過特例觀察,猜想結論,進行證明從而使學生了解韋達定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猜想結論往往難度較大,費時費力,效果差,為此我做了一下嘗試。首先給出三個二次項係數為1的一元二次方程,讓學生解方程求出二根,然後計算二根之和,二根之積,學生容易觀察到二根

之和為一次項係數的相反數,二根之積為常數項,再讓學生證明x2+px+q=o的.二根之和為—p 二根之積為q 然後再給出方程

22ax+bx+c=o 讓學生觀察其與x+px+q=o 的不同點,學生容易看出只

c須把二次項係數變為1即可,即把方程變為x+bx+a=o 從而得出二ac根之和為—b 二根之積為a,這樣通過對習題角度的轉換,使學生容a2

易發現規律,化複雜為簡單,使學生合作探究順暢進行,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和數學轉化能力。

三、通過習題,引導學生吃透概念、攻克難點,保證合作探究順利進行。

八年級數學第二章平方根的教學中,其中課本想一想的教學活動是通過特例使學生得到對於任意正數a, (a)2=a 這一結論,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這一結論只有感性認識,不能從數學理性角度去理解感悟,針對這一現象,我在對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檢查中設置了一下習題。

(1)如果一個數x的平方等於a ,即x2=a ,那麼這個數x就叫做a的平方根,表示為 ;讀叫做 。

(2)因為(?4)2=16那麼?4就是16的,表示為 ;讀做 。 即?

4=

(3

)是

的平方根,既然是16的平方根,那麼由平

方根的定義(= 。 2

(4)

的平方根,那麼由平方根的定義(= 2更一般地

的平方根,那麼= (b?0) ?2

通過以上習題的導練,學生就比較容易攻克課本中想一想這一學習難點,學生的合作探究才能取得實質效果。

總之只要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把握好對教材的“翻譯”,把教材嚴謹的、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深入淺出的設計學生合作探究環節,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鋪墊化,鋪墊啟示化,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就能順暢高效。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1

初聽“生命教育”,我的理解是,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開心的學習,不放棄任何一個所謂的差生,同時珍愛生命,關愛生命!

通過學習理論、親身實踐、聽課評課等活動,我認為生命化課堂不是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思想。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創設寬鬆、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和交流討論,讓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然後引導學生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探究問題的過程。2、恰當的小組合作。3、有效的提問貫穿課堂。陶行知先生説:“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有價值的提問可以説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4、加強變式訓練。在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理解和運用知識都是課堂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以“類型 方法”夯實基礎,以“模式 變式”訓練能力,通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使學生的思路更加寬廣。

生命化課堂實施以來,如何從以往的“知識課堂”迴歸“生命課堂”,上一節既能實實在在落實教學知識,又能促進學生生命和諧發展的數學課,這是我們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標。回顧自己的探索之路,我想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反思自己如何構建“生命化課堂”,讓學生的思維之花在課堂上綻放生命的光彩。

一、轉變教師角色,使之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在生命化課堂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與學生之間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二、實施分層教學,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教育教學工作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成長,才算實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逐步形成了“學生個體分析、學習目標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分層”四步分層教學法:

(1)首先我參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態度、能力等因素,將學生大致分為三層,並將三層學生交叉編入學習互助小組,以後的學習目標要求、作業佈置、課外輔導、評價都依據這次的分組情況進行佈置。

(2)根據“因材施教”的理論,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適合他們自己的教學目標。

(3)分層佈置作業,實現作業的個性化、多樣化。具體類型有:鞏固性作業、研究性學習作業、作業“自助餐”等。

(4)在評價方法上,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變“縱向評價”為“橫向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分層對學生進行評價。分層教學拓寬了優生的學習領域,激發了良好生的學習潛力,樹立了合格生學習的信心,真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長足的發展,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

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四、注重學法指導,激發學生興趣,把課堂還給學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從“明確目標”、“質疑問難”、“觀察比較”、“解決問題”四個方面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首先給學生分發自學學案,指導學生辨別重難點及學習目標,其次引導學生想方設法解決重難點,並跟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最後遇到疑難問題先自己獨立思考,實在無法解決再在學習小組內共同探討解決,或上課時集體解決。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愉快有效地主

動學習數學,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

把課堂還給學生,給他們多留一些自主探索學習的時間。規定課堂三個“三分之一”,即教師講解時間不能超過總時間的三分之一,學生自主探索時間和鞏固應用時間不少於三分之一,並把這一規定作為課堂是否達標的重要指標。同時也給學生留下了一些創造的空間。

在探索“生命化課堂”的道路上,我一路走來磕磕絆絆,有過挫折和磨難,但更多的是學生帶來的驚喜。正所謂最大的付出,又是最大的收穫!以後我將不斷的學習、反思,不斷的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生命化課堂綻放光彩。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2

20xx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學改革年,下面就針對半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做如下總結:

一、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

從國小數學的角度來看,數學的教育意義不在於培養數學家,而在於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想,讓學生經歷、探索一些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開拓學生頭腦中的數學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在提倡數學教育教學,既要體現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功能,從這個層面講教育教學改革對數學教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它促使學生改變了舊的學習方式,促使教師改變了舊的教學模式,並不斷探索新的適應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環節,引導小組合作時,我們會先指導學生產生自己的觀點,而後小組內展示彙報,交流想法,達成共識,而後班級展示,學生展示,這個環節,傾聽與質疑是我重視的兩大要素,只有讓學生認真傾聽,才能讓學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對思考思路的共同點和需要質疑的地方,從而為自己的發言找準契合點……經過思維的碰撞,學生基本都能自己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是需要老師去把握的,既要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權利,更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學境界。

教育課程改革給我的一個更大的感觸就是課堂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學生能給自己以及同伴的學習一個正確、科學的評價,通過這個評價來實現自我反思,這種機制特別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我在教學中也在不斷引導孩子自我反思,以促進他們更好的發展。

二、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4月份,我校承辦了老城街道百尺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在會上趙霞老師執教了一節研討課《統計》。展現了我們百尺國小教育教學改革初期對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導學案的設計還是學生的小組合作、教師的引導,都使我對教學改革有了更加明確的的認識,感覺到此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改變是巨大的、有益的。

小組合作是本學期課堂教育教學改革變動較大的地方,也初見成效,但由於年級低,多數由教師評價為主,隨着年級的增長要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

三、通過實踐談得失。

通過半個學期的實踐,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數學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方面有了顯著的成績,在小組結對互幫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數學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個人而言,對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在不斷的實踐中有了顯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組合作中也有些許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小組合作評價方式單一,以教師評價和學優生評價為主,沒有充分挖掘全體學生參與評價得熱情,另外就是對學困生的把握不夠到位,有時當堂達標時,學困生並不能按時完成,從而導致他們依賴本組學優生的現象。這也是在以後教學中必須認真關注的問題。

四、新學期的發展方向。

1、認真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通過遠程研修,名師的行為和理念與我們堅持的的教育教學課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這充分證明了我們肥城實施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它也給我們無窮的力量,促使我們要堅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識到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睏乏,要及時的學習充電,認真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適應改革的發展。

2、充分關注學生。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從此可以看出,數學教育教學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主體,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價值。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多年來也是勵志研究兒童數學教育,提出了“吳正憲的兒童數學教育觀——真心與兒童做朋友”其兒童觀的核心理念就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

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名師指引,要求我們都要充分的關注學生,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也是適應社會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教師要不斷的充實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與學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學生,只有教師有走進學生心靈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盤活課堂,實現課堂的高效。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3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校課改的一個新亮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我發現學生活躍了很多,為學生的發展拓寬了空間,是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參與交流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使教學過程不僅成為認知過程,還成為一個交往過程和發展的過程。

在課堂中,我多次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但學生的表現仍然不盡人意,他們很多時間在互相推諉,你讓他説,他讓你説,有的學生依然自行其事,沒有參與討論,更談不上實質意義上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成了優生的獨角戲,一部分充當看客,課堂效率低。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呢?這是擺在我面前的難題。總之小組合作學習,讓我歡喜讓我憂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4

有效課堂上教師應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即實現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達到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變會學、願學到樂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目標。每個教師上了無數節課,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我上的每節課都有效嗎?有沒有低效無效的時候?低效無效的原因是什麼?應如何改進?怎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對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主體學習意識的有效探究,結合教學中的實踐,其實,課堂教學不是學生配合老師,而是老師配合學生;其次不是學生不肯説,更多的時候是學生不知説什麼、怎麼説,這問題就出在老師的引導如何有效激活在學生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學習意識。六年級學生一方面抽象思維、動手操作、自學能力等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面臨畢業,學習壓力大,情緒易波動,自我控制能力變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地把握六年級學生心理、生理、思維變化以及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因勢利導,努力提高六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效激活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下面,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對六年級學生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意識的反思:

一、掌控課堂教學時間。

正所謂向40分鐘要質量,一節課40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鐘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也是現在課堂教學逐漸調整的原因。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二、創設巧妙的課堂教學情境。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慾,思維能力,有利於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挖掘學生的潛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揚民主精神,融洽師生關係,教師把愛心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教師把信任留給學生,把温暖送給學生,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圍,創設活潑、輕鬆、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主動參與學習。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教師應要儘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後狀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多媒體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有關內容簡介等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於學生立體思維。其中教材上圖文並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疏忽的一個地方,需要我們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見重視教具及課本插圖的作用,()也不失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意識。

四、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在一般的教學中,教師就問題提問題,較直觀,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分析、綜合等能力。而應該將問題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分解成若干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緊扣大題,又有一層的價值,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回答中得到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鍛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越來越靈活,更富有創意,培養出時代的新人。

總之,有效激活六年級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主體學習意識應是:有效的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際生活,學生有效的獲得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建立信心。對於六年級數學有效教學研究之路還很漫長,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尋找最有效的教學,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5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知識”———“拓展運用”———“反思歸納”。

1、創設情境。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課堂教學開始,教師創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使學生迅速沉浸於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着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跳起來主動“摘果”。

2、自主探究。圍繞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能,展示主體的個性、創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是主體參與教學的重要基礎。我們認為沒有主體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談不上主體參與教學。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做課堂教學的主人,讓學生圍繞問題看書自學,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進行巡視,作個別指導,不要事事包辦代替。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同桌合作、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啟迪、相互彌補、相互質疑、相互競爭的效果,這是實現課堂教學多維互動的重要環節。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助於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暴露存在的問題,使學生主體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斷能動地進行知識建構,有助於思維的碰撞、靈感的激發,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線”一課的合作交流中,我讓學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並説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學生爭相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不時地評價別人。這樣,同學們相互質疑,相互激發,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建構知識。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髮現、概括,完成新知識的建構。要鼓勵學生個體進行能動的思維、富有特色的理解與加工,並把新知識納入個體已有的認知結構,找出新知識與新方法的難點、疑點、關鍵點,能動地建構完整、清晰、正確的新知識。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線”一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礎上得出:我們剪紙所沿的重要線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線。教師通過引導,繼而提出:誰能説出三角形的中位線是什麼樣的一條線段?由剛才的剪拼,你認為三角形的中位線會有什麼樣的性質?你是如何想的?怎樣證明?你認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與先前所學定理結論的表述有什麼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拓展運用。新知識的運用與拓展,需要教師設計合理的問題層次與序列,讓學生在知識運用與創新中體悟、總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規律,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其中體驗成功,感受創新的快樂。要不斷引導學生:你是如何想出來的?你的根據是什麼?還有別的方法嗎?哪個方法更好?

6、反思歸納。新知識的建構、拓展、運用,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結束。否則,我們就會錯失一個提高的良機。此時,要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知識與方法,反思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關鍵所在,比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個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錯誤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認知轉化與心得體會。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監控能力和進一步參與的能力。此環節是培養創新人才很關鍵的一步,也是學生適應未來學習社會發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線”一課中,老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知識、方法、思路等你認為你的學習有效嗎?你有哪些優勢和不足你準備怎麼辦?這些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靈活調節、變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歸納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傳動整體。自主合作反思教學模式整合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反思性學習三種先進的學習理論,它以精心設計的學生活動為主軸,以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全過程為核心,較好地適應了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有利於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