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91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1

個人認為做得還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比較注意知識點的引入。比如利用複習提問引入血液循環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氣體交換引入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還有利用體檢時體檢表引入心率、脈搏和血壓的概念等。

2、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如課前學生收集資料,多媒體課件的利用,學生相互討論、親手實驗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貫穿整節課,每一個問題、實驗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其中測量脈搏和血壓的實驗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到最高點。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據課後作業的反饋,少部分學生對於血液循環的路徑還有點模糊,究其原因,個人課後也和各位老師進行了交流。我覺得這主要是對於血液循環的動畫沒有利用好。由於血液循環的途徑是個難點,如果只根據教材中的插圖學生較難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動畫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來突破難點。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2

在本節的教學中,心臟就是一難點,比起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來講,血液的循環途徑更抽象更難理解!所以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先板圖回憶上節課心臟的結構以及它各腔所連接的血管名稱,因為只有把各腔的名稱和血管的名稱記住了,本節課的知識就可化難為易了。血液的流動途徑是《血液循環》一節的主要內容,卻看不見,摸不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過去,我常用“講述+板畫”的形式,雖然也能強調重點,但既不真實,又缺乏動感,學生不易理解。如果把血液的流動途徑製成CAI課件,通過教師隨意控制血液流動的快慢,以及在獨立顯示出血液與細胞,血液與肺泡之間物質交換過程的動畫後,學生很容易掌握知識,記憶深刻,並且能使學生主動的投入學習之中。

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誤認為:動脈血管流動脈血,靜脈血管流靜脈血,在這個地方,我一再強調一點:動、靜脈血的區別不是輸送它們的管道——血管的`類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動脈血(顏色鮮紅),氧含量少——靜脈血(顏色暗紅)。而且只有經過毛細血管部位發生物質交換過,氧含量才會發生變化,這兩種血液才會發生轉變!在全身毛細血管處,氧被送進組織細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變少,所以是由動脈血變靜脈血;而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是去補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變化,所以是由靜脈血變動脈血!

本節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儘量聯繫生活實際,應用多種教具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例如講解血壓的形成原理時,需要結合心臟活動的特點和動脈管壁的特點,説明為什麼心室收縮時,血壓達到最高值,心室舒張時,血壓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壓形成原理後,還向學生介紹一些保健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並讓學生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平靜狀態下和800m賽跑結束後的心率,並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體現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同時選派幾名學生向醫生請教“心臟為什麼會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動”進一步明確心臟的功能。另外,在習題配置時儘量選擇一些聯繫實際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3

回顧本章的課,全章的知識沒有全面梳理,應該讓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鏈,讓知識更系統化,使教學更趨於流暢和完善。(是遺憾)

現在推行的是教學當堂達標,一節課下來有沒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是通過課堂測試來評價(同步學習)。一種好的評價方式會讓學生樂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上,需要師生合作,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這樣能把教學效果推到一個高的水平。不過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效果不同,同學們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學能很輕鬆地填完(同步學習),但也有的同學填得很吃力。

通過做作業鞏固所學的知識,作業的佈置很重要。但是生物學,知識零碎,選擇題較多,因此多留簡答題,預先在各種材料中把有價值的簡答題選擇下來,經過裁剪、粘貼複印下來,把有價值的題集中保留下來,一舉多得。(這一點很好)

整章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新的教學規律;要求教法上有創新;知識點上有發現;組織教學有新招;解題方法有突破;啟迪得當;訓練到位。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確實不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讓探討和創新成為習慣。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4

因為本課概念多,知識點密集,認識的對象在人體內部,無法直接觀察,為了充分發揮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我採用從體驗心跳、測心跳和脈搏感知、觀察圖片、視頻、講解等帶領學生探討人體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的奧祕。動手實驗與知識講授相結合,使學生得到動手動腦的機會,基本達到自主完成所學知識的目的。

一是課前積極準備,豐富課堂內容。心臟、血液循環對於城市的五年級學生來説並不陌生,所以預設必要的`動手操作環節,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製作了ppt,下載了視頻,設計了表格,精選了圖片。豐富了課堂內容。

二是課中適時點撥。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如果一味放手,學生的興趣很快就會轉移,男孩子興許會想到網絡遊戲中游戲主角血管破裂,女孩子或許本就不太熱衷,所以我在學生觀察圖片、動手操作中不斷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是學生學習中注意關注學困生,給他們多一些機會。總體感覺,達到預期效果。四是努力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5

本節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儘量聯繫生活實際,應用多種教具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

在關於血管部分的教學,可以採取對比方法,從血管結構、血流方向與血流特點以及血管的分佈找到三種血管的差異以及各類血管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為了讓學生理解動脈、靜脈的差異,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觀察觸摸自已體表的大動脈和大靜脈,感覺兩者之間的差異。

在講述心臟的.結構與生理特點時,可以從演示實驗開始,教師在組織學生觀察的同時,引導學生討論並思考有關問題,如血液在心臟中流動會不會倒流?心臟怎樣保證血液不停地流動?為什麼説心臟是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引導學生認識心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心率、心輸出量與心動週期等心臟生理是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需要講清楚概念,同時可以結合實例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認識構成心臟的心肌活動特點。心臟一生不停地跳動,但在每個心動週期中有一定的休息時間,不僅不會使心肌疲勞,而且還能保證血液返回心臟。

關於血液循環部分要介紹血液流動的途徑、作用,在説明體循環和肺循的關係時,可採用邊講解邊圖解的方式,要指出體循環與肺循環的起止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同時要讓學生理解血液循環過程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變化。

講解血壓的形成原理時,需要結合心臟活動的特點和動脈管壁的特點,説明為什麼心室收縮時,血壓達到最高值,心室舒張時,血壓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壓形成原理後,應該介紹一些保健知識。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6

從開學初到現在,這一章是難點,在一這章的教學中,心臟就是一難點,比起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來講,血液的循環途徑更抽象更難理解!

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先採用的是功能性的導入: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心臟的左右兩側是完全隔開的,但這兩部分又是相互協作工作的,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呢?對於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人類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是許許多多科學家前赴後繼共同努力的結果,那麼血液循環的途徑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誤認為:動脈血管流動脈血,靜脈血管流靜脈血,在這個地方,我一再強調一點:動、靜脈血的區別不是輸送它們的管道——血管的類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動脈血(顏色鮮紅),氧含量少——靜脈血(顏色暗紅)。而且只有經過毛細血管部位發生物質交換過,氧含量才會發生變化,這兩種血液才會發生轉變!在全身毛細血管處,氧被送進組織細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變少,所以是由動脈血變靜脈血;而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是去補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變化,所以是由靜脈血變動脈血!

本節課我有一個地方自己解釋不太清楚,就是:體循環中的血液不經過肺部,只有肺循環的途徑到達肺部,但肺循環是強調只是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沒有提到營養和廢物的交換,那麼肺這個器官它也需要營養,它的營養從哪來??由於自己不清楚所以不能給學生講清楚,沒有深入到這點知識的講授,實在是遺憾,希望能得到同行們的幫助!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7

這堂課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內容,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問題,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生學得主動,思維活躍,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掌握一定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的生物現象創設問題情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學會進行知識的回顧,一起復習植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動力等相關知識,因為這是學生有前置知識,具備了生物知識,而在本節學習時要進行對比學習,即“最近發展區”,瞭解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本節課需要學習的新知識,讓生物知識前後聯繫在一起,不是單一的知識體系的觀點;然後提出學習目標,實驗為出發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氧氣,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三個實驗。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達到新課標要求,主要突出了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但七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自己的特點,獨立完成探究實驗比較困難,並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義把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本課採用電化教學手段,運用大量的圖文、視頻資料,內容豐富詳實、形象生動。課件界面美觀友好、交互性強,利於教師操作。

學生在回顧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經典實驗中,通過探究性的學習,廣泛地參與,促進了光合作用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分子水平上的概念建構,促進了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等領域上的發展,特別是結合生物學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由於本節課內容較多,教師在主導這節課的過程中要注意靈活把握課堂的節奏,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8

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決定採用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課後進行了反思,總結如下:

1、有效地注意知識點的導入。如提問從手背注射藥物怎樣才能到達患處,引入血液循環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氣體交換引入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

2、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如課前學生查找資料,學生相互討論等。

3、充分利用教學掛圖,課件,學生演板,課堂師生評價等貫穿整節課,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少數學生對於血液循環的途徑還有點模糊,這提醒教師在課件的製作上要更加直觀,更加感性,學生先要獲得感性認識然後才方面達到質的飛躍。利用口頭評價方式:先考慮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問題,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然後請學習好的學生點評,鍛鍊其膽量和表達能力,提倡團結合作學習。

血液循環教學反思 9

《血液循環的途徑》這一節內容在七年級下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教材中很多章節內容有着密切的聯繫,是學生理解人體新陳代謝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此同時本章內容還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佈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基礎。由於心臟結構較為複雜,特別是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心臟的結構觀察,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插圖、教學掛圖、以及結構模型等加強直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摸一摸自己頸部或腕部的動脈的搏動,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靜脈)等,使學生對動脈和靜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體循環和肺循環共同組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學生明確了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也就掌握了人體內物質運輸的主要過程,同時為學習能量的供給、人體廢物的排出等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七年級學生缺乏相應物理和化學知識,因此對血液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的原理難以理解。另外,在測量血壓過程中,如何斷定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值,作為初學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實習測量血壓也是本書內容的難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掛圖、投影及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讓學生明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並通過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説明血液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對於實習測量血壓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精心組織安排,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這樣落實比較好:

一、要讓學生牢記好相關知識:1、區分動脈、靜脈,2、認識心臟的特點: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臟內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房室瓣、動靜瓣;動脈與心室相連,靜脈與心房相連。3、血液循環總是從心室出發,回到心房。

二、從需要出發,理解血液為什麼要不停地流:細胞要進行生命活動,必須不停地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把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而人體細胞不能直接從外界環境中去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把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所以必須依賴循環系統運送。(注意講解:1、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物質和能量,而能量又來自組織細胞中有機物分解,分解有機物時需要消耗氧氣。所以細胞中有機物必須不斷補充,且氧氣含量總是很低;2、當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血液中的有機養料、氧氣含量較高,血液中的有機養料就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再由細胞膜運輸到細胞內,氧氣會直接擴散到組織細胞中。而組織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中。所以,經過體循環後,動脈血會變成靜脈血。3、肺循環中為什麼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跑出去呢?因為當血液流經肺泡壁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會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氣濃度又遠高於血液中的氧氣的濃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氣會跑到血液中來,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把這個原理跟他們講清了,他們才能理解經過體循環後,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以及經過肺循環後,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憶,才能記得牢。

三、講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循環,如血液流經小腸、腎臟時血液成份的變化。

我想如果落實好了上述問題,關於血液循環這個內容及習題,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查,學生都會不覺得太難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