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2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1

我説課的課題是《繽紛的網絡世界》。説課內容由六部分組成包括説教材、説教學理念、説教學目標、説學情、説教學方法、説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信息與傳媒”單元,整課可分為“運用網絡”和“保護自己”兩部分內容。本課教材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網絡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網絡世界的魅力,學習如何正確對待和利用網絡,構築起應對網絡危害的心理防線。本課直接指向課程標準中關於“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和“遵守網絡道德規範”的目標要求。同時,本課對學生“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及培養學生“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的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理念

結合社會生活實際,設身處地的感受;師生溝通互動,明理得體驗。

三、學生狀況分析:

本班的孩子對於計算機網絡有一定了解,已經在教育在線註冊,每週發帖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博客,如易網、新浪博客等;常網上購書,經常利用網絡授索資源等等,但是,孩子們對於網絡危害性的認識還很不夠,有個別同學常上網玩遊戲等。

四、説教學目標:

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掌握基本的網絡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網絡給現代生活帶來的好處及其危害性。

2、激發對網絡世界的興趣、懂得要遵守網絡道德規範,構築起防範網絡危害的心理防線。

3、初步學習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正確應對網絡的危害,學會保護自己。

重點:瞭解網絡給現代生活帶來的好處及其危害性,學生能利用網絡,讓網絡成為學習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而不是被網絡控制。

難點:認識網絡的虛擬性,對網絡的危害有正確的判斷。

五、説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有三個即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體驗感悟法。

六、説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1、把適合學生閲讀瀏覽的優質網站、視頻鏈接到老師自己的博客和班級博客。

2、佈置學生了解:網絡與現代人的生活的關係。調查:家人和身邊的人常利用網絡解決哪些問題?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課上,(課件出示網絡標識圖“e”,生自由發言,師隨機導入新課)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導入新課在一堂課中起着引領導向作用。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通過圖片欣賞和談話這兩種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氛圍,獲得情感體驗,引領學生進入活躍的學習狀態中。】

第二環節:分享繽紛的網絡世界給自己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好處。

教學中,“溝通互動”是很有民主性和人文性的教學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此環節正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擔當起學習的主人而設計的。通過“溝通互動”不僅能讓學生的心門儘量打開、又能使學生的道德情感盡情流露,還能讓老師的語言盡顯魅力。通過“溝通互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珍愛生命、環保意識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根據本課內容以及班情學情,我設計了四大板塊的溝通互動:

溝通互動一:初步瞭解網絡

1、首先,教師導入:日常生活中,我們利用網絡做什麼?

2、接着,學生就自己對網絡的瞭解,自由發言、小組裏討論交流。

(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了解網絡的作用:如上網查資料;可以上網看一些視頻或電影;可以網上購物如買書;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我們就是通過網絡學習每日一數的;網絡寫作,在教育在線班級主題帖發帖子,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博文等;還可以通過QQ聊天。)

溝通互動二:瞭解網絡對學習、生活的幫助

1、首先課件出示課本35頁插圖,學生圖文結合談談看法。

(設計意圖:在瞭解網絡的作用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網絡對我們學習的幫助,能初步區分網絡的益處。)

2、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彙報展示:

如:“百度”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大型網站。有什麼疑問,只要打上去,輕輕一按“百度一下”,結果就出來啦。百度還可以搜索圖片、資料、新聞等等,可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上的好幫手。

3、你還知道網絡有哪些好處?

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如通過網絡找到適合的骨髓而挽救了生命等。

4、用一句話概括,網絡是個怎樣的世界?

【設計意圖是:通過暢談看法、合作探究問題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網絡,瞭解網絡對我們的好處。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溝通互動三:瞭解網絡陷阱

首先,課件出示課本36頁插圖,師引導學生觀察,説説自己的看法。

其次,請一個學生上台講一個真實的交友遇陷阱的故事。

【情景再現,學生觸景生情,更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網絡是不是百利而無一害?【學生談論彙報,初步認知網絡危害。】

【然後,老師抓住這個教育時機點組織學生小組內展開合作探討。之後在全班彙報,老師點評。】

溝通互動四:“金盾行動”

(課件顯示“藍盾”,介紹瑞星網絡防火牆)

首先師導入:你曾遇到過哪些網絡問題?(生四人小組為單位探討書本37頁的問題)

其次,觀看老師博客轉載的一個視頻:一個學生因沉迷網絡、玩遊戲,整天不出門,甚至連走路都有困難的視頻。(你想對剛才視頻上的少年説句什麼?你想對自己或身邊的同學説什麼?)

(老師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歸納引出《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

【這互動四的設計意圖是:採用情景再現,談感受和交流探討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了解如何保護網絡安全。】

網絡是—個神奇的世界,只有能好好利用它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彩紛呈。讓網絡成為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好幫手,網絡助我們成長,而不是被網絡控制。綠色上網,文明上網,創建文明城市,一起來,更精彩!

齊讀《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結束新課。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師大《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通信技術與我們的生活》中的第一個主題中的課文。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本單元的主題是幫助學生了解有關通信及交通方面的發展,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信和交通領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通信和交通領域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紹了通信工具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信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定位為:

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較完整地瞭解通信技術的變化與發展。

(2)、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信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通信素養,懂得通信的基本禮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識和行為。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瞭解通信領域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二、説教法:

由於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身邊的通信工具有一定的認識,但瞭解並不深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雖已經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對於古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卻比較生疏。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網頁,指導學生按照“選擇感興趣的通信方式---搜索整理---交流彙報”的步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了解通信技術的變化與發展,接着我又設計了讓學生“通過電子信箱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發送給在坐的老師或同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了使學生對通信技術的發展有完整的認識,在授課的結束之際,我又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通信的演變歷程,並激起了學生對未來通信的暢想,讓學生帶着希望走出了課堂。

三、説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安排了多種學習方式,課堂上學生通過網絡自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通信方式,彙報交流自己學習成果,通過電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體會,通過自主探究,活動體驗等方式,即讓學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信家族的不斷更新,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又提高了學生蒐集、整理、加工、處理信息以及與人交流的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説出自己都使用過哪些通信技術,引起學生對通信技術的興趣,感受現代通信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從而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二)、利用網絡 自主探究

探究活動一:電信博物館都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通信技術?

課件出示:電信博物館都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通信技術。讓學生有目的的自主網上探究,整體感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快速瀏覽資料的能力。

探究活動二:參觀結束後,給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通信技術。由於本探究活動時間較長,學生容易忽略活動目的,我同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活動要求,使學生明確目的,帶着目的進行網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內容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環節的網絡資源,補充了許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自己查閲,整理,分析,整合資料的綜合能力,而且這樣也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網頁中的圖片,視頻、動手操作等內容也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在很自主,很獨立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

自主探究結束之後,學生進行彙報交流,教師適時點撥,交流的過程就是對資料的整理過程,既培養了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也培養的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通過網上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相信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現代通信與古代通信的不同,這時,教師提出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點應該是水到渠成,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感受通信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三)、利用網絡 親自體驗

由於內心體驗才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因此這一環節我要求將本節課的收穫通過網絡中的電子信箱發送給別人。既總結了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又使學生親自體驗了現代通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將信件發送出去之後,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並滲透通信禮儀知識。

(四) 、整體感知,課堂延伸

本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從古至今通信技術的演變歷程。使學生對通信技術的發展有完整的認識,再次感受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並激起了學生對未來通信的暢想,讓學生帶着希望走出了課堂。

(五)、作業超市

作業超市安排的作業既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也是對課堂學習的延伸,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這一節課可以説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與信息的整合,是一節網絡教學的探索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容納了大量的知識,利用網絡資源的的共享特點使其互補學習,在活動中滲透了學科知識,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培養具有綜合知識的學生而努力着。

五、説板書設計

烽火台 驛郵 信鴿

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 科學技術 電報

網絡電話

本課板書的指導思想是:內容與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我與小動物》是《品德與生活》第四冊第三單元“我的興趣愛好”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使他們對生活、學習充滿熱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與小動物》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將學生帶入“動物世界”,感受小動物的可愛,生命的可貴。以正確的科學觀引導學生要珍愛動物,熱愛大自然,培養兒童的愛心和責任心。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動化理念下,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四個:

1、情感和態度 : 培養學生珍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環保意識。

2、行為與方法 : 通過“食物網”的遊戲以及觀看藏羚羊圖片等活動,養成自覺保護動物的良好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 : 通過“走進動物世界”,扮演小動物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動物的習性,增長有關動物的知識,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保護身邊的小動物。

4、過程與方法 : 通過討論、資料收集、遊戲、角色扮演、欣賞及實踐體驗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三、説教學重、難點和教法: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難點是在於如何使學生能從簡單的喜歡小動物這種情感轉變為視小動物和人類一樣的生命,從而由簡單的喜愛到尊重,熱愛這些小生命,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環保意識。

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活動式的情境教學,目的是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領入情境,寓教於樂,昇華學生的內心情感。

四、説教學準備、教學時間: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要做好如下3個活動準備:

1、教師製作課件

2、小金魚、魚缸

3、學生製作動物明星卡

為了更好的實踐課標要求,在教學中抓住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打算分2課時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下面,我重點談談我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和意圖。

五、説教學過程:

1、根據本課內容,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以組織學生活動地形式設計了以下5個環節:

第一環節:謎語激趣。

第二環節:動物知識知多少。

第三環節:説養動物趣事。

第四環節:送動物回家。

第五環節:集體認養小金魚

2、具體介紹每一個環節的教學內容

第一環節:謎語激趣。

俗話説:“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猜動物謎的方式導入課文,(如:嘴象小鏟子,腳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擺,不是擺架子。)由此延伸到動物王國裏的其他成員。

[猜謎語是學生喜歡的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進入到課文中來。]

第二環節:動物知識知多少。

這是我今天説課的重點環節,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交流:“動物明星卡”。課前,我讓孩子們從生活中收集動物知識,並製作動物明星卡。活動中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先讓他們介紹給身邊的小朋友,再進行集體交流。如: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為什麼?以及改種動物的生活習性、活動方式等等。

[交流中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探究動物的興趣和喜愛動物之情。這樣就能較好、有效地被學生接受、消化,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二步,超級模仿秀。

學生在暢談自己喜愛的動物後,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也根據低年紀學生好模仿的特點,我設計了“超級模仿秀”這一遊戲。學生上台表演自己喜愛的動物的聲音或動作,大家來猜。

[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第三步:動物小百科――知識競賽。

教師在課前佈置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動物知識,(如動物的特徵、習性、生活區、本領及仿生學有關知識),創設知識擂台賽。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分成各動物小組,教師作為主考官向各組出題,有必答題和搶答題。

[學生在分小組競賽中瞭解到更多的動物知識,也培養了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這也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一步。]

第三環節:説養動物趣事。

先小組交流説説養動物中的趣事,再指名彙報。

[這是從單純的瞭解動物知識轉到人與動物的過渡環節。喜愛小動物應該是大多數孩子的共同愛好,所以説起他們與動物間的趣事,一定是言無不盡。]

第四環節:送小動物回家。

學生在聽錄音故事《小明的煩惱》後辨析明理:知道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嚮往的是藍天。

[讓學生明白動物們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樂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動物真正的家。產生對動物朋友的憐愛之情和送動物回家的情感體驗。]

最後一個環節:集體認養小金魚。

教師把課前出示過的小金魚送給學生,由集體認養。

[前後呼應,並延伸課堂教學行為,將關愛小動物的意識落到實處,讓學生在照料小金魚的過程中做好觀察記錄,為下一課時做好鋪墊。]

六、説板書設計:

美麗的家園

貼動物明星卡

[讓學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將“動物明星卡”貼到美麗家園圖中,把失去自由的小動物送回他們自己的家,樹立起愛護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意識。]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也是一門永恆的藝術,需不斷探索,我這樣設計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4

一、教材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分享的快樂》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共歡樂第三個主題。本課旨在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説明分享能給人帶來很多快樂;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與關愛。

二、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本單元的內容安排和本課教學設計,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為以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學會與他人分享。

2、過程與方法:

創設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體驗、感悟分享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會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體驗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學難點:

理解分享的深刻內涵。

五、教學過程設計: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我以“吃蘋果”這一情境為切入點,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創設情境,以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出示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蘋果,你會有什麼想法?學生都會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來我繼續設疑,同學們都有這種想法,可是老師手中只有這麼一個蘋果,你們都想吃,我給誰呀?老師遇到了難題,快幫幫我拿出你的金點子吧。學生就會饒有興趣,暢所欲言,想盡辦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引出這樣的做法就是“分享”。隨後進一步引出問題:分享能帶給我們什麼?你體驗過分享嗎?這節課讓我們在短短的40分鐘裏共同感受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由此引出新課——分享的快樂。我就是用“吃蘋果”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腦思考,解決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活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

1、觀察照片——初步感受分享的快樂

選擇具有代表性、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話題——過生日為突破口,暢談過生日的打算,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與大家共度美好時光的想法,初步感受分享就是一種快樂。

2、回顧經歷——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

回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經歷,使學生感受到分享不僅僅再是單純性的“與他人共同享有”,它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你我間的關愛。學生、教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我將學生在家庭中、在學校中與家人、同學、老師在一起的照片製成幻燈片,並加以展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分享是快樂的,分享無處不在,分享就在我們身邊。

3、合作作品——共同體驗分享的快樂

開展“為畫塗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分享智慧、分享合作的力量也是一種快樂。

4、故事延伸——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

通過“盲人打燈夜行的故事”猜一猜、演一演、説一説等活動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從而也讓學生明確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之間的幫助與關愛。有了彼此之間的分享,才會有好的生活狀態。

5、品嚐蘋果——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

體驗性學習是本課程的一大特點,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按照學生的金點子,我把課前的蘋果分成了若干塊兒,讓每個學生都來嘗一嘗,然後説説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體驗,學生必然有感有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生就是在這樣愉悦的氣氛中明白了道理,深化了認識。

(三)分享體會,昇華情感

學生與老師交流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40分鐘的充實與快樂。這一活動設計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六、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利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而且還能突顯本課的重點。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圖文並茂的板書。我將形象、生動的簡筆畫和簡明扼要的文字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共同匯成了一束最美的七色花開在每個人的心中。板書色彩鮮明,充滿陽光,吸引人的眼球,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分享的內涵。此板書也體現了本課程的一大特點——開放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總結性和趣味性。

七、教學理念:

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我力求在教學中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而是採用活動化教學,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在生活中感悟,提高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們手牽手》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2課,是愛心行動篇。愛心的培養,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針對現在兒童都是獨生子女,只知受人關愛,不知去愛別人的現象,本單元以愛心為主題,編排了《我會珍惜》、《我們手牽手》、《親親家鄉水》、《人類的好朋友》四個主題活動,從不同層面,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學生學會愛、樂於愛。讓他們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的成長。《我們手牽手》這一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要學會體會他人的情感,瞭解幫助他人的基本方法,並在互助中學會愛,在愛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幸福地成長。

(二)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能夠理解和尊重殘疾人,並對他們在困難面前自強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為與習慣:能對遇到困難的人伸出友愛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知識與技能: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瞭解幫助他人的基本方法,愛護方便老人和殘疾人的設施和標誌。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三)説教法和學法。

我在教學中針對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環節的活動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談話交流法、觀察法、換位思考法、角色體驗法等,讓學生明白關愛和幫助他人是有愛心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學會與人交往,行為文明的表現,關愛與被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體驗去感受生活,從而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本主題重點體現課程標準“樂於幫助別人,特別是老年人和殘疾人”、“關心和愛護同伴”,因此,我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情出發,制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説教學重點:

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學,同情殘疾人,關愛老人是本課的重點。從本課教材看,從學生身邊的人出發,沿着關心並欣賞同學——尊敬老年人和長輩、愛護幼子——瞭解並愛護老人和殘疾人的設施這樣一個思路進行構建,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呈現牽同學的手、牽幼兒的手、牽老人和殘疾人的手的愛心圖畫。在教學中,我通過選取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幫忙別人。牽同學的人的部分教育學生學會交朋友,並主動幫助朋友;牽幼兒的手和牽老人的手,是引導學生要尊老愛幼,學習做大哥大姐姐,為幼小樹立榜樣;牽老人的手,是引導學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關心別人,懂得感恩和回報。因此,我制定的教學重點都是緊緊圍繞這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教學。

説教學難點:

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樂於幫助有需要的人。

二、説教學重點的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從而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關愛他人,從行動上真正學會如何幫助別人。本課為第一年級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教師用書對本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指出:“幫助學生關愛、體現關心愛護行為的情趣,感受我與物、我與他人、我與自然、我與動物在一起的和諧生活,而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即關愛我與他人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課課題《我們手牽手》提示我們要學會關注身邊的人,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有人説過,助人為樂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得到過許許多多人的幫助和關心,大家互相幫助才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社會。那麼本課教材的這些主題部分就是要喚醒學生的助人意識,引導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變小愛為大愛。最後,從當前我校一年級學生的相處狀況看,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喜歡打罵,沒有做到互助互愛;對待來接送的爺爺奶奶沒禮貌,甚至對罵,不會學會尊重老人……因此,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三、説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和過程。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以下環節,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議一議、演一演等方式進行有效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三個活動進行教學:

(一)通過“活動一:創設情境,明理導行”來引導學生能注意到別

人的困難,並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課始,我就給學生呈現校園裏的新同學不熟悉校園環境的圖片,遇到這情況,新同學如何向同學求助,別的同學又如何幫助解決困難,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我們擬通過“活動二:你幫我,我幫你”來引導學生如何幫忙關心別人。

環節一:設計了情景表演:需要幫助的人們。分別讓三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1)拿着一大堆作業本的女生;(2)夠不着高處東西的小個子男生;(3)不會做手工的男生。

環節二:愛心行動:誰來幫幫他?比一比,看誰動作快,競爭幫助上述同學的機會。

環節三:愛心回報:我也來幫幫你。被幫助的同學向幫忙他的人表示謝意,並以自己的方式回報幫助自己的同學。

新課程強調“開放性”,開放意味着教材的開放,教學方式的開放,更意味着對兒童發展的開放,兒童在活動中體驗得到別人幫助的喜悦,同時也讓幫助別人的同學體驗到了助人的快樂,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

(三)我們擬通過“活動三:角色模擬,走近殘疾人”來喚醒學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和關愛。

在此,我設計了體驗殘疾人的活動,主要通過三個模擬活動具體展開,以達到突出教學重點。

環節一:體驗盲人——用紅領巾矇住眼睛,從門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東西,體驗盲人對陽光、世界的渴望。

環節二:體驗聾啞人——老師講一件事情,讓扮演者用手語或肢體語言傳達,體驗聾啞人渴望説話的感受。

環節三:體驗肢殘者——讓學生單手穿衣,單腿走路,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這三個模擬活動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體驗,感受殘疾人內心的渴望。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角色,體會到殘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緊接着,我讓他們把體驗後的'感受説出來。這樣,行為的感受昇華到內心的認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新的課程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於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這三個模擬活動通過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使體驗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整體投入的過程,並由此產生同情、尊重殘疾人的情感。使課堂教學不再是空洞的説教和生硬的灌輸,而是對學生生活的有效引導,從而體現出本課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指導生活的核心理念。

最後,我們擬通過實踐活動佈置進行結課,把“關愛他人”這一教學重點落實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我們將設計以下實踐活動:走進社區、走進街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6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十分可貴的個人品質。然而,由於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經濟社會面臨着很大的壓力,誠信的道德原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社會各個領域裏的欺詐、不守信用等現象比比皆是,導致了誠信教育相對缺失。學生中説謊、缺乏責任感、不守承諾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孩子們心靈的成長。可見,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至關重要。因此,我選擇了誠信教育這一主題。

下面,我就我所執教的《誠信就在身邊》這一課,説説我對教材的理解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設計。這是科技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內容。

本課的教學目標:

1、懂得什麼是誠信,瞭解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體會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講信用的可貴。

2、鼓勵學生勇敢面對自己的行為,建立誠信檔案,努力做一個誠信的人: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展開社會調查,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針對學生心理髮展與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情感主題為線索,一明理實踐為目標,通過蒐集資料、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兒童在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心育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悟誠信。

在活動的開始,我為學生播放故事《曾子殺豬》,讓學生討論交流:你覺得曾子的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耳熟能詳的故事、形象直觀的感受,學生們很容易就理解到:曾子寧可殺豬也要實現對孩子的承諾是難能可貴的。

於是,我進一步引導:你認為什麼是誠信?讓學生懂得:誠信就是為人處世,誠實守信。這樣的設計直奔主題,是學生對於誠信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也為後面的體驗誠信、實踐誠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情感,體驗誠信。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一:誠信故事會

我讓學生把課前蒐集到的社會生活中的誠信事例和大家分享。這些小故事從正面為學生樹立了講誠信的榜樣,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誠信的可貴。

活動二:誠信的鏡子

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而離開了“真實”的生活,那課堂也只能變成學生“高呼口號”的場所。確實,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社會,不誠信的事例在我們周圍也是比比皆是,作為老師,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倡導誠信,讓誠信之根深深紮根於學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絕不能迴避這個社會陰暗的一面,因為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環境下,而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不違背真實的情況下努力向學生展示一個積極陽光的社會,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安徽阜陽nai粉事件》,讓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讓真空的生活生成教材,讓學生真正“回到生活”,更深刻地認識誠信的重要,呼喚誠信,從而自覺做到誠實守信。

然後再回到課堂開始例舉的圖片,駭人聽聞的事例,義正詞嚴的言語,此時,學生心中的道德星火已被點燃,他們的道德情感空前高漲。我想這令人震驚的事例會讓學生刻苦銘心的,從而也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的活動從反面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不講誠信的危害,讓學生理解只有誠守信,才能獲得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誠信就是我們美好生活的開始!

(三)勇敢面對,實踐誠信。

品德課程的最終目的是明理踐行,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關於誠信的問卷調查,讓學生看看自己的誠信度。接着讓他們寫出自己以前不誠信的經歷,旨在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讓他們敞開心扉,勇於面對自己不誠信的行為,從而激發學生對誠信的渴望。健全學生人格的形成,為今後努力做一個誠信的人奠定基礎。

教學反思:

當我在試教時問到學生誠信和不誠信的事例的事,學生説到誠信的事是潦潦無幾,而一説到不誠信的事卻能滔滔不絕,於是我一直在思考,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還是我們學生看不到生活的陽光之處呢?我陷入了深思。我想:儘管我一個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會以我的微薄之力去努力改變學生這種觀念,改變這個社會。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生命多麼可貴》的第一課時《感激生命》。本課引導學生感受來自親人、學校、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的目標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追蹤生命的誕生和成長的過程,喚醒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

二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平凡與偉大;

三是讓學生體會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各方面的關愛,懂得如何感激在生命過程中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真正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義,珍惜眼前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習慣了家長對他們的溺愛,加之國小階段生命教育比較缺失,不少孩子不懂得生命的寶貴,不懂得感激與感恩。所以,我在教法上主要採用教學資源內容、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用心靈感受,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

我將本課教學內容設計分為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景,揭示主題。第二、第三、第四個環節分別是愛在温馨的家裏、愛在温暖的集體裏、愛在社會的真情裏。第五個環節是社會調查,體驗珍愛。

下面,我具體的為大家介紹教學過程:

生命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為了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因此,我運用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視頻,(點擊萬花筒),並配上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引入情景之中。之後,充滿感情地朗讀教材中的詩歌,提出問題,讓學生説説自己見過的最美的畫面,幫助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通過問題:自然的過渡到生命。於是我採用課件《媽媽日記》(點擊課件),向學生介紹生命的誕生過程,並配上照片來認識生命的降臨給予母親的幸福,體會生命的存在對於家人的非比尋常的意義。

學生的成長更離不開家人的呵護,通過課件“温馨時刻”,讓學生體會那温暖的瞬間,引發學生的思考。

接着,“小鏡頭”(點擊課件)讓學生傾聽父母愛的表白,幫助學生回憶和感受家庭生活細節,通過採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各抒己見來尋找生活中的愛,使學生認識到對於關愛自己的親人來説,我們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然後,我利用課件設計了一個活動,提出問題:從出生到現在,父母和我們一起生活了多少天?這麼多年來,父母為你做的飯菜有多少斤?父母接送你上學,走了多少路?父母語重心長教育你好好學習健康生活的話有多少句?這麼多年來,我們與父母相處中有多少個感人的故事?你能算出父母的愛有多重?當學生門動筆去計算時,就會發現這根本是一個無法計算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思考父愛母愛的偉大,意識到作為愛的回報,他們也有責任照顧自己,愛惜自己,接受愛的同時,還應該懂得回報,利用課件“問題討論”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這樣就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學生的第二個家。通過課件“校園關愛”(點擊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做引子,然後通過問題讓學生們自己去尋找,去捕捉,去收穫,讓他們深切的體會到學校為他們的成長所付出的關愛,充分感受到應該努力學習,以此來作為愛的回報。

愛在社會的真情裏。學生對社會的瞭解比較少。首先,我用書中的圖片揭示社會對少年兒童的愛;然後用問題讓學生去自己尋找。這方面的事例很多,充分利用課件,用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對他的關愛。同時,國家也制定了法律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我也設計了課件出示出來,讓學生有所瞭解。

最後,通過活動“小調查”(點擊課件),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那些生動的情境、平凡的細節,切身體驗到社會的關愛,使孩子們認識到每個人的成長都承載着來自社會的共同關心。

總的來説,在教學中,我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創造性地運用教學資源,精心營造輕鬆體驗、自由探究的氛圍,巧妙地引導他們體驗家庭、體驗學校、體驗社會給予他們的愛。通過學習,學生們不僅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親人、學校、社會對於他們的關愛,還通過若干個生活細節,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喚醒他們對生命的尊重,懂得對周圍的人要充滿感恩,隨之情感進一步深化,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謝謝大家!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8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才能收穫健康人格的果實”。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是進行國小生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對於國小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説的教材是未來出版社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我的研説流程是一、説課標1、課程總目標2、內容標準二、説教材3、教材編寫特點4、教材編寫體例5、教材內容結構6 、立體式整合教材三、説建議7、教學建議8、評價建議9、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説課標

(一)、課程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內容標準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標準體現在六個方面,分別是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主要圍繞我在成長和我是中國人兩方面。

1、我在成長了解吸煙、酗酒、迷戀遊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遠離毒品。對自己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珍愛自己的生命》。

2、我是中國人

(1)、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

(2)、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

(3)、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

(4)、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瞭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

(5)、瞭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五單元《自然災害與救助》。

二、説教材

(三)、編寫特點

1、真實反映社會,注重德育的實效。注重反映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每一個學習主題,都儘可能選擇既典型又真實的生活實例,並通過大量的真實照片和情景對話,還原學生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體驗、辨析和感悟。

2、遵循綜合構建原則,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而且還將多種課程資源、多種學科知識、多種智能參與、多種學習途徑、多種策略與方法進行了有機整合。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第一人稱的主體參與方式,輔以“大嘴青蛙”的夥伴形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四)、編寫體例

每一個學習活動主題基本上採用了主題詞、正文、圖文、小資料。

(1)主題詞:展示出本部分內容主要探討的話題。

(2)正文:對主題詞的展開説明,簡明扼要點出本部分內容的主旨。

(3)圖説(圖文):圍繞話題,出現幾幅圖文,引導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開展活動。

(4)小資料(資料卡):對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掌握一些開展自主學習所需要的知識、信息等。

(五)、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了6個單元主題;每個單元有若干個學習主題,本冊共有19個學習主題;每個學習主題又有若干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本冊共有41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這樣遵循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點面結合”的設計思路,從最熟悉的內容導入,然後一步步加深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層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識與技能的立體式整合

(1)單元內容上的橫向體現

本冊教材中第1單元好大一個家第2單元壯麗的山河第3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都是圍繞知識(瞭解我國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能力(學會閲讀地圖,利用地圖)展開的。

(2)本冊教材與相鄰年級的縱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可以重複出現,但主題思想是不斷髮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中祖國的行政區劃與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裏》是一個主題的延伸,在四年級已經瞭解我們家鄉及周邊的省級行政區,本學期上升到了解全國的省級行政區。如: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課《我的家鄉風光好》;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題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與知識的比重。

三、説建議

(七)、説教學建議

1、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結合,與學生生活和社會聯繫。如:我教學《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蒐集、背誦描寫名山的詩詞,唱有關名山的歌曲。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如:教學《我們的“母親河”》時我帶學生去調查港口河的概況、帶來的好處、存在的問題、如何保護治理等。

2、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教學《香港和澳門》時讓學生畫畫香港和澳門的區旗、區徽。

3、充分運用圖像資源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增強教學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冊教材有大量的圖文、情景和照片。讓學生在閲讀圖文中認識社會,感知生活。

(八)、説評價建議

(一)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學習能力與方法: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

(二)如何評價

(1)課堂評價要講究技術與藝術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顯性的語言評價之外,還有更多的隱性的非語言評價,它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種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這樣的評價,充分地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溝通與交往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

(2)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真正使評價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比如當學生積極舉手但起來後又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説:“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就再想想,不過我們都為你的勇氣鼓掌!”

(3)評價應關注學習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效果展示是過程評價的體現。在鼓勵的同時,應該促進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為。

(九)、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開發教材中的資源

如教學第五課《我們的“母親河”》學生了解了黃河面臨的問題時,讓學生思考:你有什麼好方法來治理保護黃河?

(2)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

我教學第六課《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觀看祖國風光影像片,使教育內容更立體化。

(3)開發利用社會、家庭方面的資源

如教學本冊教材第17課《拒絕不良習慣》,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圍人中有哪些不良的習慣,這些不良的習慣給他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對話交流,隨機產生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情況,教師要及時捕捉,準確辨別,有效調控,使這些生產性資源變成教育資源。

如果説我們教師是躬耕於百花園中的園丁,那麼,品德與社會課堂恰似一縷花香,沁人心脾,幽遠悠長!

以上是我對本冊教材的解讀,有不足之處請專家、評委們指正,謝謝!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9

一、教材分析

當我們打開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會看到這樣一個主題--《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這一主題它體現了《課程標準》中"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等內容標準。主題又分為走在上學路上,看不見的手,小棉襖找媽媽三部分。

"走在上學路上"為師生提供了一個關於勞動者的話題,圖文並茂,充滿生活的氣息。以清晨為時間的切入點,向我們呈現了一定時間勞動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畫面是以城市的生活為素材而呈現的,然而,我的學生是在農村小鎮長大的,課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車司機、清潔工人等,確實是非常可愛的勞動者,可這些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因此,我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勞動節快樂》這一活動內容。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身邊的勞動者及其與人們生活的聯繫

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

三、教學手段

本課注重發揮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功能,向學生呈現一幅幅來源於他們生活的畫面,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課內課外結合,通過組織街頭採訪,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昇華情感。

四、教法學法

"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用談話法、提問法敲開學生的心門,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觀察、認識、探索、體驗和發現生活,感悟道德。

學生是整堂課的主人,他們在整堂課中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

五、過程分析

一)設計理念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本活動將通過調查採訪身邊的勞動者,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培養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在活動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藉助信息技術的"平台",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氣氛輕鬆自然。

二)教學流程圖

教法情境導入--調查瞭解--呈現問題--引導釋疑--總結昇華

學法感受--彙報--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

目的調動情感--激活經驗--促進體驗--深入體驗--內化情感

三)教學流程

1、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看(出示鮮花),漂亮嗎?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買了幾朵花,因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嗎?我想把這些鮮花送給那些勞動着的人,送給誰呢?學完這節課,大家就幫老師拿個主意,好嗎?

幫老師拿主意,學生馬上會興致盎然,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送鮮花給勞動者的創意,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同時,也為後面活動的開展作了鋪墊。

2、交流體驗

多媒體呈現交流內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麼?

2)今天早上你是怎麼來到學校的?

3)一路上,你都看見了哪些在忙碌的人們呢?(各組彙報交流結果)

這些內容是學生每天上學是會經歷的,學生能很快順利地完成,老師從中初步瞭解學生的情況,並自然地引出本活動的主角--身邊的勞動者。

3、藉助多媒體,深入體驗

怎樣引導學生從熟視無睹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提升心靈的體驗呢?調查之後,我做了如下引導:

1)師:同學們,當你們吃着香噴噴的早餐,坐着車準時的來到學校安心地學習時,當我們的周圍一天天發生着可喜的變化時,你可曾想過,是誰在為我們服務,你可曾觀察過這些勞動者呢?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每天為我們服務的勞動者吧!

2)觀看課件(播放課件)

師:讓我們和娜娜同學一起走近身邊的這些可愛的勞動者吧!

這是一段錄象,以學生娜娜在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等鮮活內容為線索。同時,通過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體驗。

情境1忙碌的母親

天矇矇亮時,娜娜的媽媽已經起牀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媽媽的臉,接着媽媽給娜娜做早餐、梳頭,臨走時,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頭,然後,娜娜在媽媽的叮嚀中上學去。

這一個個真實的鏡頭,定會喚起學生的許多美好的記憶,他們會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為了讓我們安心學習,一大早就開始忙碌,有這樣的好媽媽,我真幸福啊!

情境2餵雞的老奶奶

經過鄰居家,她看到了餵雞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大早就開始忙碌,盼着雞多下蛋,好留着給孫子們吃。

從老奶奶的身上,學生最能感受到勞動者的質樸與勤勞,也會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雞蛋都是奶奶給的呢!

情境3田間勞動者

接着,她看到了田間一身水一身泥的農民。

通過娜娜和犁田人的對話及鏡頭裏勞動者裹滿泥巴的褲腿,還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個個生動的勞動場面,來告訴學生,糧食要經過這麼多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得來,真是來之不易呀!

情境4開拖拉機的叔叔

娜娜來到公路上,見到了一位開着拖拉機在路上顛簸的叔叔。

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這麼早,去運什麼呢?幫人運磚頭建房子還是到供銷社運農藥化肥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便會發現,這些平凡的開着拖拉機的叔叔,還真為我們做了不少事情呢!

情境5中巴車司機等

娜娜還看到了還有起早貪黑的中巴車司機。

學生從中知道,是這些平凡的叔叔,為農村小鎮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情境6學校裏的老師

這是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一些場面了,有了老師的辛勤勞動,才有了我們的健康成長。

這些源於學生的生活,又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學生會感覺親切自然,這些經過錘鍊的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讓學生去感受,會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反思、體驗

接着,多媒體顯示問題:

①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

②設想:如果沒有這些勞動者,會怎樣?(以一個具體的職業説説)

用課件呈現生活經歷,聚焦現實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已有生活進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經歷上升到形成生活經驗,從而實現個人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以上問題,並藉助多媒體的優勢,為第二個問題設計了沒有清潔工,垃圾堆積成山的畫面(放映課件),形象地告訴學生,清潔工人的勞動多麼重要呀,使學生的體驗更深。

5、總結昇華

①説一説

你還知道哪些在默默為我們服務的辛勤的勞動者呢?

②看一看

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着……(多媒體顯示各行各業勞動者勞動的鏡頭,如:醫生、警察、清潔工、建築工、修理工等,在輕柔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勞動者的給我們生活提供的便利。)

5)走向生活,結束新課

①師:現在大家認為這些花該送給誰呢?為什麼?(學生談體會和感想,放背景和音樂)

②那現在就讓我們走向街頭,去尋找採訪這些勞動者,好嗎?送上鮮花的同時,別忘了送上一句"勞動節快樂"(課件顯示"勞動節快樂"字樣,老師發採訪表格)

採訪對象

採訪時間、地點

採訪感受

道德學習的本質是一種體驗學習,在激起學生對勞動者的感激與尊重後,讓學生談感受,談體會,這時,學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瀾,在調查採訪中,相信學生會獲得更多更真實的體驗,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6、課後延伸

課後,與學校廣播站聯繫,開辦一期"五一"特別節目,把本次活動再次推向課外!

採訪調查後,以廣播的形式把他們的成果向學校,同學展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認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

六、評價分析

這是一堂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活動課,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來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了學生的需要,形式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型。課堂在看似平淡的兒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義的素材,這些生活事件的選取,在我校學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範性,整堂課緊緊圍繞他們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真實的生活,並把課堂開放到社會,以活動的形式,使學生深深地體驗到,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着……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遼海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家鄉在變化”中的第二節“生活的變化”。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到家鄉的自然條件和歷史發展以及現實社會生活狀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書中選取了多幅圖片來彰顯生活的變化,意圖透過人們的衣食住行來反映人們的生活變化,進一步瞭解家鄉,體會到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促使他們樹立為家鄉的明天、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即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面”是指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兒童社會生活的幾個重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我將本次活動設計為由課堂到課外,再從課外回到課堂的交叉反覆的一系列活動,今天所説的是課堂教學部分。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着温馨與幸福。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很好的思考過生活的變化,感受不到過去的艱辛與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謝。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鑑於以上的分析,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為橋樑確立本課的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調查、訪問,瞭解家鄉人民生活的變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温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學重點

瞭解家鄉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交流、彙報,體會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幸福與温馨。

四、教法、學法:

課標中指出,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適於和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採用互動教學、直觀教學。

突出體驗、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

五、教學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本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主要分為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生活導入,調動體驗

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近些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細心觀察的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學生彙報後教師小結:“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相比變化就更大了,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去了解家鄉人民生活的變化。”從中引出課題,教師板書:生活的變化。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教科書56~59頁內容,學生可自己閲讀,也可以小組合作閲讀,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同時向學生

提出問題:“想一想,書中的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讀書後交流彙報。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觀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初步感知到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此基礎上轉入課堂。

第二環節:交流體驗,引起共鳴

這—環節,分三步來完成

一、交流資料

“同學們,我們已經瞭解到書中家鄉發生的變化,那我們的家鄉人民生活又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呢?課前老師請同學自由結組收集資料,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整理資料。”教師走進學生中,參與學生的活動。

學生交流整理資料後分組彙報,學生可能會結合照片、故事、統計圖、統計表等進行彙報。對學生有價值、有特點的資料教師予以展示,並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教師隨機以概括,出示圖片講解:過去的服裝,款式陳舊,顏色單一,人們都穿一樣的衣服,現在的服裝,款式新穎,顏色鮮豔,面料考究;爺爺奶奶小時候只能吃到窩頭、玉米餅和簡單的蔬菜,就是這樣有時還吃不飽。爸爸媽媽小時候雖然能吃飽,但食物的種類還是比較單一。現在水果、蔬菜應有盡有,想吃什麼就可以吃到什麼,人們不僅要求吃飽,同時還要吃出營養,吃出健康。過去的住房,低矮,陰暗,窄小,不方便。現在高樓林立寬敞明亮,既舒適又方便,過去人們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馬車或自行車。現在道路平坦,車的種類繁多,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

這一層次的設計學生通過交流、彙報,結合教師圖文並茂的講解,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從中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温馨與幸福。

二、交流問題

在各小組彙報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隨機提問:“我們的生活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問題呢?”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學生可能會説環境的污染,資源浪費等等,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生活的不斷髮展與變化,隨之也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問題,現在還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就需要同學們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去創造、去發骨、去改變!”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三、交流收穫

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訪問、交流、彙報,從課外到課內的一系列活動中對家鄉生活的變化已有了深刻的體會。於是,我請學生來談收穫,談體會,學生可能會説:過去生活艱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會説爺爺奶奶小時候吃不飽,我要把好吃的留給他們,做一個孝順的孩子,還可能會説要好好學習把家鄉、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第三環節:演演説説,以情促行

請學生自由結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長輩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生可能會用各種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時裝表演等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學生表演後教師小結:“通過調查、交流,你們已經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看了你們的表演,老師也感受到你們對長輩,對家鄉,對祖國的那份濃濃的熱愛之情,相信這份愛會讓我們攜起手來,努力學習、努力奮鬥,讓我們的生活越變越好!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創作能力,給學生展示才華的舞台,學生的才華展示將整個活動拉向高潮。教師充滿激情的小結,把學生帶入一個渴望努力、渴望實踐,爭取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家鄉的無限遐想之中,達到預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環節課後延伸昇華情感

請學生將蒐集到的資料製作成《家鄉人民生活變化》的展板,在校園中展出。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整理運用資料的綜合能力,也使學生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感受家鄉生活的變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11

想一想“為什麼稱張騫為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通過“讀一讀”明確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通過“算一算”感受絲綢之路的古老,同時板書:古老;通過“想一想”理解張騫是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6、在讀故事後,組織一個學生動手的小組體驗活動。我給每組學生一些絲綢之路上傳遞物品的小圖片,讓學生們從這些圖片中挑出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到中原地區的是哪些?傳遞到西域的物品有哪些?出示圖12

請幾位同學將物品分類,利用白板的拖動功能,將物品拖到相應的圈裏。

7、思考交流:傳遞的這些物品給西域各國和中原地區帶來了什麼好處?

在活動後,教師總結到:“在這條路上傳遞的眾多物品中,以絲綢的影響最大,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第一次把中國中原地區經過新疆到中亞的陸上通道翻譯成SILROAD,絲綢之路由此得名。”

8、繼續補充介紹“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各國的商人們來到我國做買賣,這是人們之間的貿易交流;一些佛教僧人來我國傳播佛法,這是一種文化的交流。隨着交往的深入,佛教逐漸在我國傳播開來。

9、講故事,主要是讓學生説一説他們課前瞭解到的玄奘西遊的經歷,從而認識絲綢之路上的另一位友好使者玄奘。圖13

在本環節的最後,我再次引導學生思考並總結“為什麼稱張騫、玄奘為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提升學生對張騫、玄奘在對外交往中發揮的友好作用的認識。

(在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這幾個活動中,認識了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使學生體會絲綢之路在中西各國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體會友好往來帶來的好處,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第四個環節,是通過看圖片、聽介紹,瞭解絲綢之路的興衰。

以看“現在的絲綢之路的圖片”、聽“老師講絲綢之路的興衰”, 來了解絲綢之路的20xx多年來的發展變化過程,感受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絲綢之路開通後,西方和我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絲綢之路的路線也隨着發生變化,到最繁盛的時期甚至形成了道路網。後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人為過度使用水等自然資源,再加上戰爭等原因,絲綢之路也一度衰落。現代的絲綢之路,是我國重要的旅遊資源,它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蹟、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着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同時在原絲綢之路基礎上修建的亞歐大陸橋,更是歐亞大陸東西最便捷的通道。)

第五個環節,想一想,説一説。

想:“這節課,你是怎麼樣學習的?”,説“通過什麼,學習了什麼?”從而師生共同總結出“本課是通過讀圖瞭解了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通過學習故事,知道了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和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既回憶了本課的學習過程,明確總結出本課的學習方法,總結了全課,又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做好了準備。這也是體現本課的教學特色之處。

板書是現代教學的要求,它能夠更直觀的體現出本次教學的重點,利用板書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回憶本次教學的思路,直觀的板書使得學生在視覺上回顧本次教學的內容。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的教學手段是交互式白板教學,通過一節課的努力,較好的達到預期效果。首先,白板教學操作比較它很靈活、簡單,不用每次老師在電腦和屏幕之間跑來跑去,就是一支筆就可以搞定一切,學生也更熟悉,教師也更自然,師生以更平和的心態去教、學。當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想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張騫的路線,要是用普通的多媒體PPT做的話,要設置路線,一段一段的弄,弄不好就出現偏差,就得從頭再來。而利用白板教學,只要選中圖片,然後右鍵裏邊選擇“拖動複製”就可以拖拽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圖片,然後按着路線走,那樣隨意性比較大,也適合本次的教學。其次,交互式白板的動態效果沒有演示文稿絢麗,但是它比較神奇,你可以講文字進行拖拽,還有可以用遮擋功能將文字蓋住,讓人們感覺沒有任何東西,其實你自己知道其中的奧祕,當給學生展示的時候,他們覺得很神奇、好奇,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還特別主動要表現,使他們主動地來學習,來展示自己。最後,普通的多媒體教學,只是讓學生看、聽,但是白板教學不一樣,利用它可以讓學生走到白板前,自己去畫線、自己去做題、去選擇、連線等,學生對於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就是老師與學生的交互,其實白板就是把普通多媒體的功能和黑板的作用放在裏一起,集合於一身了,即可以當多媒體給學生出示圖片、視頻、試題,也可以像黑板一樣,效果更好。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12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我們的地球村中》的第二個小話題《經線、緯線和赤道》,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課後説課:第一,説教學達標情況;第二,説教法運用情況;第三,説學生活動情況;第四説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下面,我先説第一個方面:教學達標情況。

1.屏幕展示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的經線、緯線、赤道、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2)培養孩子觀察能力、蒐集材料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感受地球有關知識的趣味性,激發起孩子對相關知識的渴求。

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較好,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區分經線、緯線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對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也基本能夠掌握。孩子的觀察和合作能力在本堂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而欠缺的地方在於第三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不是很好,由於時間關係,教學中有一個能夠讓學生切實體會經緯線作用的環節沒有應用的上。

2. 説教法運用情況

本節課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演示法、合作交流法與啟發式目標教學法,圍繞目標,通過教師誘導、學生觀察思考,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培養鍛鍊了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講授法貫穿於課堂的始終,老師會適時對學生不懂的知識進行補充和講解。演示法讓學生在親身觀察地球儀的同時對地球有了瞭解,也能夠切實地區分經線緯線,瞭解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合作交流法作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相互探討、學習中自己總結知識,共同進步。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降低了學習坡度,激發了自主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在書中找到知識點,學會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學得主動,有興趣,知識點感到易學易懂。

 3. 説學生活動情況

(1)教學中由於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爭先恐後舉手回答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2)教學中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每個學生都對地球儀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在教師引導下觀察、分析、歸納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理解記憶。親自動手繪製經線、緯線,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小遊戲的設置讓學生在玩的同時,對南北半球的劃分記得更加牢固。

4. 説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1)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程序是順理成章的。沒有遇到學生思維的障礙,各環節之間聯繫緊密,基本上都能完成當堂目標測評。

(2)在具體的課堂操縱中,老師還是沒有做到徹底放手讓學生去學,個人認為,老師的話比較多,沒有真正地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本節課結束後,發現板書沒有預想的美觀,我想提前做好恰當的佈局效果會更好。

《經線、緯線和赤道》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結構、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感覺是比較順手的,學生表現反映是滿意的。下次講授這節課時,大體上可以不動,僅需在幾個方面稍加註意改進:①教師語言要簡練確切,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學生自己概括出來的知識點,老師沒必要再重複。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歸納,一個學生概括不好,其他同學補充,老師沒必要着急地自己説出答案。

這就是我根據這節課的教學實際情況,擬寫的説課稿,期待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13

一、教學設想

《世界之窗》這一課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取名為“世界之窗”是希望為同學打開一扇瞭解世界、認識世界的窗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規範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同學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為以下兩個

1.知道黃、白、黑三個人種的主要特點和其主要分佈區域。

2.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明白各個人種都為世界發明了財富和文明。

三、教學重難點

四年級的同學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三大人種的主要特點和在地球上的大致分佈情況。難點是: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教學方法

針對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五、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同學在課前搜索世界傑出人物的資料,我將準備三大人種分佈圖,傑出人物的圖片、資料。以和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倡議教師應是同學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三個環節:(一)導入(二)學習(三)拓展。

(一)導入 播放同學感興趣的視頻《北京歡迎你》,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從奧運會中引出課題。通過播放北京奧運會入場儀式片斷引出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 讓同學通過對視頻的觀察,去發現運動員不同的膚色,再讓同學根據我從視頻中截取的三張圖片近距離觀察,從而引出三大人種。接着我出示三張三大人種的小小朋友圖片,讓同學觀察,並與同桌相互討論,總結出三大人種的不同長相,我作適當的總結。通過“同住一個地球,為什麼人類的長相不一樣”這個問題引起同學的考慮,並引出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讓同學通過小組討論,再結合教師的總結,明白了原因,並清楚了三大人種的分佈區域。在這其中我適當的交叉了一道連線題,目的是為了加深同學對三大人種分佈區域的映象。再介紹三大人種時稍微補充了其他小人種的一點知識,讓同學明白地球上並不只是三大人種的存在,還有其他人種的。 出示三張奧運會運動員圖片讓同學猜,其目的是引出讓同學來説出自身所搜索的一些不同人種的傑出人才。從而讓同學明白每個人種的人都是優秀的,讓同學學會尊重每一個人種的人。在這一整個環節中,我儘可能地讓同學成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通過不同方式的討論,把自身的疑惑在討論交流中解決。

(三)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佈置了兩個內容,一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鞏固複習,二是安排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同學去網路上查找資料,在這裏我給同學提供了一個網站。

七、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的板書相對來説就是簡單明瞭。

八、教學理念

最後説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同學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同學心理、生理特點,在活動中,充沛體現同學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同學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同學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14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下午)好!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和平之路》一課的教學構思。

教材分析:

《和平之路》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愛和平”的第二課。本課以兩次世界大戰及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間的戰爭與衝突後,人們對和平的嚮往,通過和平鴿,雕塑,和平大鐘,帶“和平”的地名,結合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戰爭只能給人類帶來的苦難,從而激發學生對戰爭的痛恨之情,對和平的嚮往之情,為第三課維護世界和平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説教材定目標提出理念

根據《課標》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情,本課“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簡單瞭解國際社會建立的各種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機構及曾經作出的有影響力的做法。

過程與方法:感受人們世世代代憧憬和平的誠摯心願,崇敬勇敢獻身和平事業的重要歷史人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和平是人類最美好的願望和永恆的追求。

二談學情融教、學滲透理念

六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道德基礎和思想意識,對文本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並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了教法與學法的融合。

(一)、注重新舊聯繫,拓展教學空間。

根據《課標》要求,我設計“詩文導入”、“閲讀故事園”、“畢加索與和平鴿”等環節,使學生自主挖掘教材和生活資源,以體現學科性質。

(二)、注重多維互動,創設良好氛圍。

圍繞《課標》,我“以生為本”,設計“詩文導入”、“讀後感言”等情節,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感悟。

(三)、注重教學細節,激發學生情感。

為此,我抓住“人們表達嚮往和平的方式”、“讀後感言、“和平使者”等細節,深化了主題,激發了情感。

三設流程、構板書,體現理念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心理、年齡特點,我預設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1、展示有關和平的文藝作品,創作有關和平的美術繪畫。

2、舉行和平主題的詩歌朗誦或演唱和平歌曲。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

(做好了課前準備,就為第二版塊——課中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

靈活板書,凸現主題。

板書是一堂課的縮影。本節課,首先學習“和平使者”時引入板書副標題;其次在紅十字的精神學習過程中引入板書;最後在深化主題時,引入主標題,並通過突出書寫和重讀,以求突出主題,昇華情感。

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上所述只是一些膚淺認識,不足之處,敬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品德與社會下冊説課稿15

一、説教材分析

《我的勞動感受》是《品德與社會》學科國小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他人”的第一課。這一組教材的專題是“我的家鄉(社區)”,直接體現的是“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結果。”

由於過去對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認知的層面上,學生對勞動意義的認識膚淺,感受匱乏。本課通過身體力行的不同勞動,重在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真切體驗和感受勞動過程。進而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水平,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學生在校參與勞動,感受、體驗勞動的過程,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2、讓學生了解校園內的各個工作崗位,培養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讓學生在勞動中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受、體驗勞動過程的情感,讓學生“零距離”、有意識地參與勞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準備:

1、提前一週,要求每位學生參與一項勞動,可以涉及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勞動。

2、讓學生寫一篇勞動體驗日記。

二、説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應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勞動的“苦”與“樂”,使學生形成新的勞動價值觀,逐漸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三、説教法學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在學法上,讓其主動參與勞動,自己去感受勞動的苦與樂,體驗勞動的樂趣。

四、説教學程序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播放歌曲《勞動最幸福》,學生欣賞,談話導入。

1、你覺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鵲勞動時心情怎樣?(隨即板書:幸福、快樂)。

2、是呀,勞動有收穫讓小蜜蜂、小喜鵲產生了幸福、快樂的感受,那麼我們每個同學勞動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3、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我的勞動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播放的動畫歌曲有趣、生動,一下子激發並喚起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及過去曾經的勞動過程和體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談勞動,重感受。

1、出示課餘時間在孩子們勞動時拍的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説一説你發現了我們班誰的身影,他在幹什麼?心情怎麼樣?

2、找幾個在照片上勞動的孩子詢問:你當時勞動的心情怎麼樣?你覺得累嗎?經過你們的勞動,校園變得乾淨了,你高興嗎?

3、平時你還參加過哪些勞動,你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感受?趕快拿出你的勞動體驗日記和朋友們交流交流。

4、課件出示一則勞動體驗日記,學生欣賞。

5、師小結:是呀,這就是我們的勞動感受,累,並且高興,累,但很幸福。是嗎?(隨機板書:累,並幸福着)。

(本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應該着重引導學生講出勞動時的感覺和勞動後最終的感受。累,並幸福着。正是因為勞動這種獨特的感受,才能鼓舞孩子為着最終“幸福”的感覺而克服勞動過程中的種種不良情緒和感受,體現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現場採訪,瞭解他人的勞動。

1、同學們,你們勞動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們學校也有很多的勞動崗位,很多的勞動者,你們想了解他們的勞動感受嗎?想,就請把你的問題準備好。同時課件出示:採訪問題提示。(學生主要討論採訪時該怎樣提問,教師指導學生在採訪時要注意禮貌,並幫助學生歸納采訪問題。)

2、請出學校管理學校電路、多媒體的教師—孫瑞炎老師,讓同學們做現場採訪。採訪後,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3、老師對採訪的情況作了總結:是呀,孫老師的感受也和我們一樣,雖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們在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慢慢成熟,他還是感到了一種幸福!

(品德課的課堂教學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説就是課程資源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傳遞和升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產生經歷,感受經驗,形成新知。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通過現場採訪孫老師的勞動感受,不但深化了自己的勞動感受,也從另一個側面使孩子們有機會走近老師,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從而實現了師生互動。)

(四)現場勞動,體驗真實。

1、剛才,我們聽了班上同學的勞動感受,也現場採訪了老師的勞動感受。既然勞動能讓我們快樂、幸福,那麼我們就在課堂上嘗試一下吧!

2、分工合作,安排勞動任務:第一組:疊衣服;第二組:縫鈕釦;第三組:剝花生;第四組:整理教室。(課件出示課本P42頁“勞動須知”)

3、學生進行勞動。

4、剛才的勞動,你遇到困難了嗎?你用什麼辦法解決的?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説:①原先我覺得“穿針線”是很簡單的工作,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呢!②疊衣服時需要耐心才能疊好。③我在剝花生時,發現有些殼特別硬,我怎麼也剝不開,後來我就用東西把它砸開了。④拖地板真累,現在我知道媽媽平時幹家務很辛苦。)

5、展示勞動成果:整齊的衣服、縫好的衣服、一盤花生仁、乾淨整潔的教室。當你看到這些後,你有什麼感受?説一説。

6、勞動讓你有什麼收穫呢?(課件出示:課本P45頁“勞動的收穫”)讓學生説一説。

7、師小結:同學們在勞動中學會了方法,開動了腦筋,培養了能力,所以勞動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給我們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勞動最光榮。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會從勞動中得到更多的快樂,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板書:忙,但有樂趣!)

(新課程強調,學生思想品德與社會實踐性的發展不只是一種依靠道德知識灌輸的單向傳遞過程,而是依靠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經歷、體驗、建構的高效率的品德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是以學生個體的親身經歷、主題體驗為前提的,離開了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德育的自立建構,提高品德課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學生主體,通過有意義的活動情境的創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發和深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本課堂我以“勞動感受”為主線貫穿課堂,通過“談自己的勞動感受”、“訪問別人的勞動感受”、“當堂勞動體驗感受”這些親身經歷或互動體驗活動,實現了學生的主題道德教育與構建過程。)

五、説板書設計:

累,並幸福着!

我的勞動感受: 幸福 快樂

忙,但有樂趣!

(本堂課我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勞動經歷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勞動的“苦”與“樂”,獲得了對勞動的真實感受,從中得出了勞動的最終感受:累,並幸福着!忙,但有樂趣!為此,我設計了以上板書,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