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3.31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15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緣諼宓ピ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和“左右”的相對性。

二、説學生

1、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是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因此讓他們更加熟悉這些常用的方位很有必要。

2、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以活動為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出示課件:機靈狗

1、同學們,可愛的機靈狗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它想和你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你們喜不喜歡它?(喜歡)

2、喜歡機靈狗的同學請舉手。你舉的是哪隻手?(右手)另一隻手就是(左手)。

出示課題:左右

教學生區分“左”、“右”兩字。

二、操作感受,認識左右。

1、藉助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麼?(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3)利用身體左右的朋友跟機靈狗做動作。

2、藉助身邊事物,理解左邊和右邊

(1)向大家介紹左邊的同學是誰?右邊的同學是誰?

(2)出示課件:丁丁和噹噹在擺文具

師:丁丁和噹噹也來到了我們課堂,他們在擺什麼呢?

生:擺文具。

師:丁丁給噹噹提出了一個問題,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生: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4個。

機靈狗質疑:為什麼同一塊橡皮,一會兒是第2個,一會兒是第4個?

師:噹噹也給丁丁提出了一個問題,尺子的左邊有什麼?右邊呢?

生:尺子的左邊有橡皮、有鉛筆,右邊有鉛筆盒、有小刀。

議一議:根據重新排列的文具圖,同桌同學議一議,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代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3)擺一擺,解決課本第61頁“練一練”第2題。

準備:課本、練習本、尺子和鉛筆

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擺,其他學生在課桌上擺。

3、聯繫生活實際,實踐應用“左右”。

出示情境圖:田田星期天要到小明家玩。

學生説一説三間房的位置。

師:田田忘了小明家的門牌號碼,他只記得小明家在左邊。小明家住幾號房?

生:7號房。

4、教師現身演示,體驗“左右”相對性。

(1)讓學生舉起右手,教師面向黑板,也舉起右手,問:老師舉的是哪隻手?(右手)你們的右手和老師的右手在同一邊嗎?(在同一邊)

(2)教師轉過身來,面向學生,再問:老師的'右手和你們的右手仍在同一邊嗎?(不在同一邊)

(3)思考:老師的右手為什麼和你們的右手不在同一邊?

(4)師:如果老師和你們不是面對面站着的呢?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解答“練一練”第3題。

出示課件:上下樓梯。

(1)機靈狗提問: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2)老師請6位同學上來演示。(這6位同學模仿畫面上下樓梯的情景,舉着右手走)

師:他們都是靠右走,為什麼不在同一邊?

(3)師:如果上下樓梯的人有的靠左走,有的靠右走,會出現什麼情況?

(4)結合情景,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如上下樓梯要靠右走。

2、解答“練一練”第4題。

出示課件:停車場上。

①機靈狗提問: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幾輛車?

②學生解答,鼓勵學生説出多種計算方法。

四、數學遊戲,綜合運用。

遊戲規則:老師先請一位同學站在講台上,再請另一位同學站在他的左邊(或右邊),站對的留在台上指揮下一位同學,站錯的回座位……

五、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左右)

六、佈置作業。

觀察生活中“左右”的現象,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七、板書設計。

出示課題:左右

區分“左”、“右”兩字。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2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4-8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

(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並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是先創設一幅教師帶學生過馬路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數一數,圖中有些什麼?有多少?並且通過這個情境圖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三,通過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新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知道這些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並掌握20以內的順序、會比較數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11-20各數。

3、能積極主動探索、動手操作並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

教學重點:數11-20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二、説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請看一看這幅圖,你都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了1位老師和9個學生一共10個人。

生2:再接着數一共是19人。

生3:我發現有14棵樹、20條斑馬線。

……

師:大家説得可真好,這幅中告訴我們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情境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大家看看老師有一把鉛筆,猜一猜,有幾支?

生:[自由猜測]9、15、16、20……

師:小朋友猜了這麼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麼辦?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

生:1、2、……10,

師:好的,老師先把這10支捆成1捆,那麼再接着數下去。

生:11、12……20。(再把這10支捆成1捆)

師:這裏一共是20支,你猜對了嗎?(台下一片歡呼聲)

師:現在你們能像老師剛才的樣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嗎?

(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

師:這些數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揭示課題)

師: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數”的。

(班上桌子的張數、男女生各有20人……)

2、擺小棒,讀數。

(教師直接出示11支鉛筆)

師:你們知道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聲地回答]11

師:你們怎麼這麼快就看出來了,怎麼看的呢?

生:[大部分學生搶着舉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邊的1根,就是11。

師:[拿起1捆小棒]簡單地説,幾個十?

生:1個十。

師:[再拿出1根小棒]幾個一?

生:1個一。

師:[教師語速放慢]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好,剛才老師講的這句話,誰還會説?[指名複述這句話]

師:還有好多同學都會説,都想説,那同桌互相説吧?[同桌互説]

師:剛才都是老師擺小棒,現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擺一個十幾,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説組成,有問題嗎?

生:沒問題。[同桌合作後個別彙報]

師:你擺的小棒表示幾?生1:17。

師: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見你擺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麼擺的嗎?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師:也就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生1:是由1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生2:我擺的是19,是由1個十和9個一組成。

……

[同桌之間根據各自所擺的數字互相猜數、評價]

3、數的順序和大小。

師:小朋友很聰明,能夠看着小棒讀出它們表示的數,現在看看尺子圖,把你認識的數字讀出來好嗎?(生順數、倒數、讀單數、雙數)

師:尺子上的數字,越往右,你發現什麼?生:數字越來越大。

師:老師看着尺上的數字,就能想出好多問題,比如,15前一個數是幾?後面又是幾

生:它的前面是14,後面是16。

師:比16多1是幾?生:17。

師:19比20少幾?生:少1個。

師:誰能學老師的樣子,看着尺上的數字給大家提問題,並且比我提得更好?

[學生提問,其他傾聽回答]

師:好多小朋友還想提,那同桌合作,1個提問,1個答。[同桌內交流]

師: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數字記住,不用看尺子進行搶答。

師:13比14少幾?19前一個數是幾?2個十是幾?[搶答]

第三、學習應用,鞏固新知。

1、分組比賽,看哪組數得最好。

A、從11數到20B、從7數到13

C、19倒數到10D、從11數到18

2、擺小棒的遊戲。

師出示數字卡片,一個擺一個讀數和説數的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數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數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結。

師:這節課中你最高興的是什麼事?

生1:我學會了11~20各數。

生2:猜數字我很喜歡

……

四、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情境圖尺子圖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位加減法、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能力目標: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説一説 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教學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四、説教法説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在開課時以談話方式導入新課,問學生早上有幾個人喝牛奶。我接着説:“小明家裏有好多牛奶,你看!”並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並試着自己提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 並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環節,理解圖意,列出算式。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學生在本冊第三單元已經學過10以內加減法,列算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

第二環節,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並試着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我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我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瞭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麼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彙報交流算法。説説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在彙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着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我可以説:“這些同學説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學生討論。

第四環節,講解湊十法。我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範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加4等於14,所以9+5=14。”然後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採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彙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説一説的過程理解“湊十法”。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裏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説一説的活動,採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彙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於“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針對算式9+5=,我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彙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

第五環節,介紹撥計數器的方法。我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 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於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環節,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裏設計了兩個小練習:9+3=;6+9=。

(1)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於鞏固“湊十法”。

(2)“看圖列示,解決問題”。目的是在解決問題中鞏固進位加法。教學時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算法多樣化。

(3)“登山遊戲”。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合作意識。

4、總結提升,複習小結。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總結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內容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4

説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連加、連減”第一課時。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計算理解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聯繫學生生活實踐中,讓學生體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步驟,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索能力,屬於培養學生學習20以內進位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計算出的得數,而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着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記在腦子裏,起到較好的效果。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知識技能目標)

(2)讓學生按照圖的有序排列,找出規律發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和體驗學習的樂趣。(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計算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

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理解並説出連加、連減的含義。

教學難點:按照圖意,找出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説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創設情景,聯繫生活實踐,具體形象法。創設喂小雞這一情景,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

2、觀察討論,探討研究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感受生活,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生活勞動,進一步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觀察意識。

3、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通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數手指頭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初步感知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水果

課時安排

1課時

説教學過程

一、激情質疑問,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有位和你們一樣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個農場他是個愛勞動的孩子,經常在家裏幹活,今天他又來幫爸媽幹活了。瞧!他在幹什麼?(出示多媒體課件,小明在喂5只小雞)請問:現在地上有幾隻小雞在吃米?

二、觀察探索,學習連加

出示喂小雞的情景,教師分步操作,學生觀察;

操作一:5只小雞在吃米,又跑來了2只。

師:看到這裏你知道了什麼?一共有幾隻小雞?(你是怎麼計算出來的?)誰會列式?

板書:5+2

操作二:又來了1只

師:這時你又想告訴大傢什麼?

生:又來了1只。

師:誰會列式?生説。師板演:5+2+1=8誰會讀這個算式?讀作:五加二再加一等於八。

該怎麼運算哪?

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合起來的算式叫連加,在計算時,要先把前兩個數相加的得數記在心裏,再把記在心裏的得數加上第三個數,算出結果。(這個連加的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哪?你能用手指當做小雞來數一數,説一説嗎?)

三、學習連減

師:連接上面的情景,讓學生猜想,小雞吃完食物會怎麼樣?

生:又去玩了,走開了。

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圖説説圖意,(請學生站起來指着圖説説)

生:有8只小雞,吃完食物後走了2只,後來又走了2只,還剩下幾隻?

列示:8—2—2=4

師:這裏的8224各表示什麼意思?你會讀這個算是嗎?

生:讀作:8減2再減2等於4。

小結:像這樣三個數用減號連起來的算式叫連減,在計算時,先把前兩個數相減的得數記在心裏,再把記在心裏的得數剪掉第三個數,算出結果。

四、鞏固深化

做一做:課本上的兩道題,看圖列式説圖意,用手計算。

強調:是學生進一步理解減去是用劃去或圈出來表示。

反饋:你的算式是?你是怎麼想的?怎麼算?學生相互評價。完成練習題。

五、課外延伸

學生説説生活中連加、連減的例子

六、板書設計:

連加、連減

5+2+1=88—2—2=4

説總結反思:

理論聯繫實際,科學性、創新性,對學習數學有興趣積極參與討論交流,能積極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趣的遊戲——認識位置》第一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以及電子白板的應用,這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教科書主要是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兩個小朋友做“石頭、剪子、布,發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從而引出“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的問題討論。通過讓學生藉助日常的生活經驗,充分感知“前後、上下、左右”方位詞,並能夠運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二、學生分析:

1、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這些方位詞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其中對“前後、上下”的經驗較為豐富,理解和區分則比較容易,但對“左右”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

2、數學教學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使學生獲取某一知識或技能而設計的。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注意範圍有限的特點,在教學時,我主要以遊戲活動的形式為主,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目標分析: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目標。

1、教學重點: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用前後、左右、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教學難點: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活動過程中,學會辨別“左右”這兩個方位,並能用“前後、左右、上下”描述物體的位置。

2、通過讓學生指一指、做一做、説一説、貼一貼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通過“圖標小比拼”的比賽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四、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1、課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課堂筆記本放在課本的上面。

3、鉛筆、橡皮放在課堂筆記本的上面。

設計意圖:舒緩的背景音樂可以穩定學生的浮躁情緒,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課前小準備一方面便利了學生課堂上用到的學習用具,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的指令,從側面也考察了學生對於方位詞的經驗積累。

(二)遊戲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學一起做“指鼻子”的遊戲。

師:“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通過學生的動作,尋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問“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

2、根據遊戲中出現的異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一説“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

3、根據學生的回答,現場模擬“握一握鉛筆”“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動,充分感受方位詞“左右”。

4、遊戲一——“摸鼻子”,鞏固“左右”的認識。

設計意圖:設計意圖:指鼻子游戲,貼近學生生活,由遊戲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遊戲中的異同,可引發學生間的討論,點燃探尋新知的慾望。

通過讓學生充分的説,一方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再現生活情境則是為了讓學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遊戲二——“我來説,你來做”,探究“左右的相對性”

師:“請舉起你的右手,請舉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師動作停頓了下來)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和你們做的不一樣呢?”

5、讓學生認真觀察,發現問題所在,從而得出“相對方向,左右相反”的結論。

設計意圖:根據國小生愛玩遊戲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遊戲中充分感知方位詞,從玩中學,從玩中發現數學問題。

(三)鞏固練習。

1、説一説教室的前面、後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麼東西。

2、向老師介紹一下你附近的同學。

設計意圖: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3、貼圖遊戲。

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畫一畫,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對方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大家的參與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回顧提升。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呢?”

最後以一段體操結束今天的課,“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教學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初步的歸納整理,目的是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具體的認識,通過體操遊戲再次加深認識。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

2.教材簡析:

《位置》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上下、前後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即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初步滲透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思想,學好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 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讓學生説一説、畫一畫、動一動等活動,使學生能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根據行、列來*定物體的位置。

二、説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三、説學法:

新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聯繫實際,導入新課。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方位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物體的位置也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我藉助本節課中學習環境的改變,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座位引出本節內容—位置。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讓學生先説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後讓學生在班內交流。在學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後,讓學生觀察思考前後、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座位的關係,然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從而揭示出前後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組,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排這一規律。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做好組織、引導與合作者上。學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會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

1、瞭解學生的已有經驗,抓住學生的認識起點進行教學設計。

高教師在設計此課時時,對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了充分的瞭解。現在的學生對立體圖形在幼兒園裏已有了初步的接觸,有了模糊的印象,或者説對圖形的不同形狀的分類有了初步的辨別能力。教師就抓住學生的這種已有經驗,讓學生對這四種立體圖形進行分類,然後再利用課中學生的'錯誤分類進行這個非預設性生成的課堂資源進行教學,教學效果顯著。

2、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

課堂中高教師讓學生利用學具或實物,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讓學生親歷學習材料,從而增加感性材料,增強其説的願望,培養其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動中學,在説中理解,在討論中釋疑。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以致用。

從實物的分類中學習新知,當學生學會了一種立體圖形的認識之後,教師總會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是這種圖形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數學中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意識到學習數學的作用,激發其我要學數學的意願。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學生通常是在辨別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過程中達到對概念意義的理解的,因此,教師在呈現概念的例子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呈現概念的正例(如圓柱的正例茶葉筒、易拉罐等),還應該向學生呈現概念的反例(如圓柱的反例粉筆、削過的鉛筆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覺辨別,更明確地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本質特徵,以達到對概念意義的把握。

2、這節課因為強調讓學生在動中學,比如讓學生分一分,摸一摸、滾一滾、等,有些學生過分活躍,分散了注意力,教師對課堂的組織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8

一、説教材:

教學內容:上海市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試驗本第24—25頁:數龍—百的數列

教材分析:本冊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讓孩子們通過用100以內的數和基本圖形來描述、探索實際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片斷,從實際生活中引入概念與方法,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變成數學問題並解決之,逐步形成“數學化”的能力。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20的數列,學生對數列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並且初步理解並掌握了找20以內相鄰數的方法。這些都為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作了充分的知識鋪墊和思路孕伏。教材編入這一部分內容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找一個數的相鄰數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在掌握找相鄰數的基礎上,會找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從而進行推算練習,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打好堅實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本節課的`重點:通過+1,—1得到鄰數,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

難點:回到整十數和進到整十數。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百的數列。

2、能找出相鄰數,並知道鄰數的由來。(+1,—1)

3、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推算的練習。

4、培養學生推算、歸納的能力。

二、説教法: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合作交流,培養創新意識”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多媒本演示,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並做到“有所爭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構建活動化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同時親身體驗成功和愉悦。

三、説學法指導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鑑於這樣的認識,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數龍上的各個數,找一個數的的相鄰數,從而得出一個數的相鄰數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從小袋鼠怎麼樣跳回到40與怎麼樣進到50,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普遍,總結出一個數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一個整數規律。,從而進行推算練習。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找出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然後再通過小袋鼠與小青蛙演示,來驗證自己的結果,最後總結出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下一個整十數的方法。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計算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

2.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別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對比歸納能力等。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因此在這節課中,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探索和掌握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學生掌握了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為後面學習十幾減8、減7等其他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之三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合作和發展,獲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個目標的制定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許多小朋友也來到公園,(課件顯示情景)你們看他們在幹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有的買氣球,有的買風車。

1.觀察情景(一)。

師:根據買氣球的情景,你能提什麼問題?(學生回答。)這個小朋友也是這樣想的。(課件顯示:還剩幾個?)根據買風車的情景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風車?)

師:求這兩個問題,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情景資源進行再加工,讓學生觀察圖中自己喜聞樂見的賣氣球、賣風車、猜謎、玩套圈的情景,學生比較感興趣,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剩幾個氣球?還有幾個風車?還有幾個字謎沒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數學問題,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解決自己發現問題的慾望。】

2.觀察情景(二)。

師:在公園的這一角,同學們提出了兩個問題,並列出了算式。下面我們再到公園的另一角看看,那裏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學生通過觀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謎,有的在玩套圈。

師:根據猜字謎的遊戲,可以提什麼問題?套圈遊戲中,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沒猜中?還有幾個沒套中?)

師:求這兩個問題分別怎樣列式?

分頁標題#e#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3-9

14-9

【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中培養了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並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

3.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從一個數裏面去掉一個數,都用減法計算,而且都要用減幾的方法?(減9的`方法。)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十幾減9的方法好不好?(板書課題:十幾減9)

二、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探究學習“15-9”的計算方法。

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一個問題。

(1)學生自主探究。

師:怎樣計算15-9?下面請你獨立思考,想辦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教師巡視。)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請你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後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介紹你們組的好方法。(教師巡視。)

(3)全班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學生的計算方法如:

①因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減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連減)。

④15-10+1=6

……

【本節課以15-9為突破口,在重點研究十幾減9的基本思路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藉助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所用的方法。這樣,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最後在全班交流彙報。在彙報交流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此時,計算15-9的基本思維方法得以充分展現,有的學生用“破十法”,有的學生用“連減法”,有的學生“想加法算減法”,還有的學生用“15-10+1”。方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師:計算15-9時,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方法,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呢?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最好?

(1)學生小組討論。

(2)學生彙報喜歡的方法。

教師提問:為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針對出現的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優化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歡的方法。這樣,好的計算方法更為明朗化,更為突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頁標題#e#

(3)教師小結。

師:(結合板書的方法)通過同學們的交流,老師知道了,有的同學喜歡用以前學過的加法算減法,有的同學喜歡用10-9=1,1+5=6,有的同學喜歡用15-10=5,5+1=6,有的同學喜歡用15-5=10,10-4=6。這些方法都正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這幾個問題嗎?

3.遷移練習。

(1)小組先交流解決16-9、12-9、14-9,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學具擺一擺。

(2)讓個別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得數,並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3)學生還知道哪些十幾減9的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算式,並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然後同桌互相説説這四道題,自己是怎樣想的?通過剛才的計算,現在自己最喜歡哪種方法?

學生個別回答。

師:看來對於十幾減9的題,同學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方法了。

【在學生獲得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解決其他的十幾減9的問題,既能使學生把15-9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中,使計算方法得以靈活運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三、鞏固練習。

1.圈水果。

師:下面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個圈水果的遊戲好不好?(課件顯示水果。)

請拿出自己的練習題紙,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數填在方框裏,看誰算得最正確?

學生做完後,教師把學生做的題放在投影儀上反饋糾正。

2.跳木樁比賽。

師:動物學校正在進行跳樁比賽,看看現在該誰上場了?(課件顯示小兔。)你能幫小兔跳過木樁嗎?

練習: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學生計算,幫小兔順利跳過了木樁。

3.小螞蟻回家(混合練習)。

師:工作了一天的小螞蟻要回家了,你知道它們的家在哪裏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點擊課件。

師: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準確地幫小螞蟻找到了家,小螞蟻也很感激同學們,誇獎你們是助人為樂的好學生。

【(1)圈水果的遊戲。藉助直觀的水果圖,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建立計算十幾減9的表象。

(2)跳木樁比賽。不僅能讓學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維方法,掌握紮實的計算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這樣由第1題的具體到第2題的抽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幫螞蟻回家。是加減混合練習,它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整個練習生動、有趣,層次分明。這樣設計既符合兒童的特點,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足夠的素材、足夠的空間,使每個學生觀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一般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分頁標題#e#

四、小結。

師: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

課後總結

1.備課時,無論對教材的處理,還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特點,時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要只為新鮮而做表面文章。

2.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不要走過場,流於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在學生彙報探索研究的結果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是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裁判。教師要把每一次反饋評價的權利都交給學生,如:“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嗎?誰來重複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試一試。”“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等等,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教學民主卻隨處可見。

4.本節課的目標是建立基本的思維方法,在計算速度上不要對學生要求過高,那應是下一節鞏固練習所要達到的目標。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5以內的減法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西師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教材將減法的初步認識1和5以內的減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從一個數裏“去掉”一些用減法計算,並計算出結果。例題和“做一做”是與加法相對應的減法計算,“課堂活動”讓學生説一説,再計算。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自己的想法,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過程,真正體會減法算式的含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二、立足學情説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剛步入簡單的學習階段,雖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減法,但是比較簡單,所以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説並不是很難。本班學生在入學前大多數都接受過學前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加上之前所學習的分與合的內容,對5以內的減法已能脱離手的幫助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是太難,我特別注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對教材有了充分的認識並翻閲了與本知識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徵,最後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幾點作為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解減法的含義,體會數的分解與減法的聯繫,認識減號、減法算式,探索5以內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會計算5以內數的減法。

2.教學重點: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理解減法的含義,理解和學會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在觀察、操作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立足學生説方法

教法:情境式啟發式情感式活動式

學法: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四、立足目標説流程

教材上的主題圖是三個孩子盪鞦韆,後來走了一個,剩下幾個孩子?學生根據圖所表示的含義列出算式。以前學生在練習中不知道是從哪裏去掉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瞭解減法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後,放手讓自己看一看、學一學。學生翻書自學,集體交流,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然後通過交流,要求學生明白減法的運算符號是“-”,讀作減號;算式是3—1=2,讀作:3減1等於2。使得前後知識點過度很順暢。

五、立足課堂説板書

板書作為課堂教學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應具有啟發性、指導性、應用性。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不僅粘貼學生所提問題,這樣安排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六、立足效果説反思

我們的數學課堂應來源於生活,農村學校沒有電腦,沒有精美的課件,有的是黑板+粉筆和書本,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表現出主動、投入、自然和和諧應該來源於貼近孩子生活化的情境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應該是生生、師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讓學生經歷數學文化的創造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聽講、模仿和練習,更重要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應該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想”數學,儘量減少直接“灌輸”,這正是我們常説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可惜的是本節課由於課堂拖沓的原因,設計的遊戲也沒完成。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1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大家上午好,下面是我就十幾減9本節課説一下: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3、教學目標:

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4、教學重點: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5、教學難點: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説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sxsk/、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三、説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關於教學程序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話題,通過節日愉快的情景與數學學科的聯繫,引出課題。

㈡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解決“賣氣球”問題。

2、解決“套圈遊戲”問題。

3、解決“賣風車,猜字謎”問題。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5、閲讀課本,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㈢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由淺入深,形式各異的練習,鞏固基本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㈣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説後評:其實大家對説課稿無外就是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然後就是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這樣能充分發揮你在每個環節的設計,這樣很清楚也能預見到你本節課,真這樣講下去的大致效果了。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2

一、説教學內容

《可愛的企鵝》這一課是在“跳繩”這一課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提高的。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36~37頁。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鞏固8或9的加減法,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二、説教學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鞏固8和9的加減法。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從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並能用8和9的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

四、説教學難點

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並能正確表達圖意;知道圖中大括號、問號的含義。

五、説學情

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學習了8和9的加減法,並初次接觸圖畫應用題,根據教材情景讓學生提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有很大的挑戰性。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樂與提問題,激發學生關心生活,關注身邊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數學眼光。因此,我們在出示“企鵝圖”以後可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提出不同的'看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創“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課堂新局面。

六、説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法與學法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教法與學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我採用情境引入法——猜謎語引入或播放企鵝奔跑視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接着採用引導觀察、直觀操作等探究學習、合作交流法、問題牽引法來教學,使學生充分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鍛鍊學生自學和解決疑難的能力;這樣就能較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問題解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發現創新的合作和機會,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留足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讓他們的個性得到滿足,限度地發揮自主性和潛在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書上“試一試”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可能會有困難。我們可以用學具代替實物動手分一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能力。對於“練一練”中的題目,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鞏固已有的知識,發散思維、拓寬思維。例如:第3題就是一題開放性問題,只要學生的解釋合理,教師應予以肯定。

七、説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盒等

八、説教學過程

(一)、口算複習(課件以遊戲的形式出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避免了計算的枯燥乏味。)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猜謎語引入或播放可愛的企鵝奔跑視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揭示課題————可愛的企鵝)

白襯衣,黑大褂,走起路來左右擺,冰天雪地也不怕。

師:猜猜是什麼動物?你們喜歡企鵝嗎?你們知道企鵝生活在哪裏?這節課,老師就帶着小朋友們到南極走一趟,去瞧瞧“可愛的企鵝”。

(三)、探究學習,獲取新知

1、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1

指導學生觀察主題情境圖——————第一幅圖。

師: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從圖中還能發現什麼?説説圖的意思。

2、理解大括號和問號,解決問題。

(1)、求和。

師: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又表示什麼?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6+3=9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麼?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自由交流)

3、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2)、求部分數。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二幅圖與第三幅圖。

(1)仔細看圖,説説你看懂了什麼?總共有幾隻企鵝?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完整地説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意思問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隻企鵝呢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比較圖1與圖2和圖3的異同。

(四)、反饋、強化

1、鞏固練習,啟發思維:完成練一練1———3題。]

2、數學遊戲(書P37下)“猜一猜我蓋着了幾個”

(五)、小結

1、這節顆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穫?

2、這些知識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8單元第85頁“組織比賽”。

教材分析

“就像讀書和寫的能力一樣,將來有一天統計的思維方法會成為效率公民的必備能力。培養國小生統計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從這句話可見一斑。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第八單元《統計與概率》中的《組織比賽》是今天我要和一年級同學共同學習的內容。關於統計,學生在第一冊中初步接觸了形象的統計圖表,統計的對象是每個學生最喜歡的水果,他們在數量上是確定的,而今天我們要統計的“比賽”,也是利用統計對象的確定性教學統計表,不僅充分考慮了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簡單統計表,為後來即將學習的統計對象更多地具有隨機性,如“一個月內共丟棄多少個塑料袋”這樣的抽樣統計打基礎。

教學目標與重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與整理過程,體會統計的重要性。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描述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合理思考猜測。看教材內容,不外乎在條形統計圖中塗上顏色表示出指定數據,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但在研究了教材、課標觀看了教學輔導光盤後,我將教學目標細化,分別為:

1、經歷數據蒐集與整理過程,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據數據進行合理的估測。2、通過數據整理後呈現方式的比較,體會條形統計圖的優越性。

3、瞭解本課認識的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描述統計結果

4、通過對即將進行的比賽調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實踐能力。由於學生的小組合作剛剛起步,藉助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以簡單的活動促使人人蔘與、人人關注,來體驗簡單統計的一般過程和基本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習了給物品分類,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一些問題。

認知特點:學生對於經歷過的事情會印象深刻,他們善於在親身體驗過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方法和情感體驗。

學習困難:

1、學生統計整理數據時,面臨紛繁的.信息,有統計不準確的現象。

2、學生繪製條形統計圖時可能會出現塗色方法不科學的現象。

3、描述統計結果有侷限。

4、統計思維訓練還在起始階段,學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思考和消化,課堂節奏會平緩。

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1、創設合理現實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給老師提建議引發學生爭議,在爭議和交流實踐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2、大膽放手讓學生調查,經歷統計過程,瞭解統計基本方法,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化靜的知識為動的體驗和思考過程。

3、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與新問題的對立,引起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為解決自己的問題而積極思維。

4、必要的講解穿插其中。

5、保護學生求實、求新、求異心理。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檢查,讓學生在學數學、實踐數學中都有所收穫。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統計

1、師:小朋友,還記得上學期我們舉行了一次運動會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從學生所熟悉的、喜愛的運動會開始,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樂於思考,積極交流。

2、那我們班也來組織一次比賽好不好?(板書:組織比賽)這幾個項目,你喜歡哪一項?(生自由發表意見,意見不一致)

師:那老師可為難了,誰能幫老師想個比較合理的方法呢?

師:你真了不起,這個建議好。但是,我怎樣才能知道喜歡哪項比賽的人是最多的呢?

師:哦,怎樣調查呢?誰幫老師出出主意?

【設計意圖】創設“喜歡哪項體育項目的人數最多呢?”的問題情境,意見不一致,引導學生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統計。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實用性,必要性。

(二)小組探究,合作交流,體驗統計過程。

師:同學們的方法真多。那現在請你們來當小小調查員,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來調查好嗎?為了方便大家調查,老師請來了一個好幫手,她想跟大家説幾句悄悄話:(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統計表。我今天要幫助大家調查你們最喜歡的體育比賽。)

1、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依次説出自己最喜歡的體育比賽;

2、每個人只能説一項;

3、一位同學説的時候,其餘人要認真聽,組長在我的第二排中作記號,比如用“√” “×”“○”“△”等方式;

4、把每項比賽的總人數寫在“( )”裏。

師:聽清楚了嗎?調查完,請各小組長把你們的調查結果填到老師的這張表上,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會合作,完成得又快又準確。那我們開始吧。

統計表

項目 拔河 跳繩 籃球 跑步 呼啦圈

人數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設計意圖】通過比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加強合作意識。同時,還使學生意識到在進行統計的過程中必須會更加認真,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認識統計圖並和老師一起填塗統計圖

師:其實我們不光可以用統計表來記錄喜歡每個項目的人數,還可以用統計圖來表示。(屏幕展示)大家觀察一下,統計圖上有什麼?(比賽項目、格子、橫線、名稱)看到名稱我們就知道這個統計圖統計的是什麼內容。那怎樣在統計圖上表示喜歡每個項目的人數呢?是的,可以塗格子。我們一起來塗塗看。跑步有20人,塗多少格合適呢?是的,一個格子代表一人那麼我們就從下往上塗20個格。注意哦,塗的時候要把格子塗滿,不塗出格。

師:看着這張統計圖,你發現了什麼?這樣,我們就來組織跑步比賽

師:像這樣的統計圖我們把它叫條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可以幫助我們一眼就看出喜歡什麼項目的人最多。這是它最明顯的特徵。(板書:條形統計圖)

師:從這個統計圖中,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體會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利用和老師比賽以及選出最漂亮的統計圖貼在黑板上的形式,既在突破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時間觀念,競爭意識。

(三)應用實踐,提升統計觀念。

師:同學們真聰明,表現真好。老師準備買些獎品獎勵大家,有,漂亮的尺子、可愛的削筆刀……,你最喜歡哪樣呢?

師:我每樣買的一樣多,行嗎?那怎麼辦呢?你真聰明,能用今天學的統計知識來解決。

師:那我們一起來用站隊的辦法,調查喜歡每個獎品的人數。

師:通過調查,老師知道該怎樣買獎品了,謝謝你們。

師:你能根據統計表上的數據製作一個統計圖嗎?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的美觀又準確。誰願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看。

師:誰來説説,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好處?(我們可以一眼看出喜歡什麼項目的人最多?喜歡哪個項目比哪個項目的同學多一些或少一些)。

【設計意圖】這個練習的設計再次從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讓學生直接應用所學的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新知識,認識到統計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統計的樂趣。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關於統計的知識,在生活中,你還可以利用統計的知識調查身邊的事情,比如:一個月的天氣情況?全班同學最喜歡看什麼動畫片?等等。只要我們用明亮的眼睛仔細觀察,用智慧的大腦認真思考,就會發現統計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

【設計意圖】課末,把學生學習的目光從課內引向課外,指給學生課外統計的內容和方向;把思考的餘地留在課外,暗示數學學習的廣闊天地在生活中。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點擊)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位加減法、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教學大綱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點擊)

知識目標: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能力目標: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説一説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制訂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點擊)

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四、説教法説學法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利用效率,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宗旨,

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點擊)

教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五、説教學過程

(點擊)(教學過程是教學有效性的實施途徑和保證,為了有效實施教學,我設計瞭如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在開課時以談話方式導入新課,問學生早上有幾個人喝牛奶。我接着説:“小明家裏有好多牛奶,你看!”並出示情境圖(點擊)。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並試着自己提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板書),並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點擊)

第一環節,理解圖意,列出算式。(點擊)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學生在本冊第三單元已經學過10以內加減法,列算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

第二環節,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並試着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我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我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瞭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麼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彙報交流算法。(點擊)説説看誰的方法最多、。”在彙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着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我可以説:“這些同學説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學生討論。

第四環節,講解湊十法。(點擊)我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範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加4等於14,所以9+5=14。”然後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採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彙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説一説的過程理解“湊十法”。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裏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説一説的活動,採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彙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於“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針對算式9+5=,我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彙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

第五環節,介紹撥計數器的方法。我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於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環節,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裏設計了兩個小練習:9+3=;6+9=。

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我設計了由易到難的三道題目。)

(1)“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於鞏固“湊十法”。

(2)“看圖列示,解決問題”。目的是在解決問題中鞏固進位加法。教學時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算法多樣化。

(3)“登山遊戲”。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合作意識。

4、總結提升,複習小結。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板書9加幾的進位加法)學生總結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系統的構建,為此我把板書設計如下:)我的板書內容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説教學效果:

(最後,我來預設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説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 説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 説教學策略

1、説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遊戲:對口令。

師説上句,生對下句。

我説大,我對小;我説高,我對矮;我説低,我對高;我説長,我對短;我説薄,我對厚;我説輕,我對重;我説寬,我對窄;我説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遊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於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請班裏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説説圖上都有什麼?

學生們通過觀察説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櫃,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着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課件播放)小明説: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麼知道的?

(多媒體突出放大存衣櫃,便於學生觀察。)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多媒體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通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裏,(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櫃),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討論並在全班彙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於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麼?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彙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説一説看到了什麼,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採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着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後通過“還可以把什麼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薄(多媒體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後判斷輕重。

説説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槓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呈現為動態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後,説説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裏還有什麼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説一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