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來源:文書谷 2.87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

《最喜歡的水果》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調查與記錄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觀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礎上,嘗試親歷數據收集整理的活動,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統計的載體,教材通過設置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調查的必要性及其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

根據大綱的要求,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1、藉助為聯歡會購買的水果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統計調查的必要性,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

2、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在解決熟悉的問題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3、初步學會與同伴的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體會統計與調查的必要性,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是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二、説教法、學法

1、設計思路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於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慶元旦聯歡會的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調查、記錄數據的過程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這節課主要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嘗試調查活動,記錄數據。

3、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感受到統計調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以慶元旦舉行聯歡會為契機,老師要給同學們買一些水果,可是老師該怎麼買呢?哪種水果買多些?哪種水果買少些呢?

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讓同學們從事先準備好的四種水果圖片中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水果圖片。選好後先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將各自所選的水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再請同學們觀察這樣貼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組的小朋友最喜歡什麼水果,如果這樣擺不好,你覺得怎樣擺比較清楚明瞭。並上黑板擺放圖片,並説明這樣擺的理由

然後教師小結:像這樣就是我們第一組同學最喜歡的水果的統計圖,通過這個統計圖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多,喜歡什麼水果的少,那老師要想知道我們全班小朋友喜歡水果的情況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製作一個統計圖呢?隨即教師課件出示最喜歡的水果統計圖,由學生彙報,教師將全班學生喜歡的水果圖片填入統計圖中。再根據統計圖師生一起填寫統計表。

然後學生根據統計圖和統計表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解答。

第三個環節是: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由於我班的同學都在學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師傅們並不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樣的早餐,所以有時侯做了同學們都不喜歡吃的飯菜時,就會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費。怎樣來解決這個浪費的問題呢?由此引導學生説出可以利用剛才學到的統計知識統計出同學們最喜歡的早餐。

2、教師給每小組發一張早餐統計圖,讓學生在喜歡的早餐上畫三角符號,由小組組長將本組的統計結果貼在黑板上,然後集體填寫全班學生喜歡的早餐統計圖和統計表。看着這張統計圖和統計表請學生説説你想對食堂的管理人員提點什麼建議?希望他們怎麼做?

第四個環節是: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小朋友們,學了這節課你們知道要比較東西的多少的時候,畫什麼圖比較好啊?(統計圖)那在畫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呀?(先把東西分一分,再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要把東西擺放整齊)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 捆小棒(11~20各數的認識)

一、説教材

捆小棒是北師大版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認識11~20的各數,這是幫助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重要知識點之一。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數一數,捆一捆。這是運用學生原有的經驗,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1~20各數的表象。二是擺一擺,想一想。這部分內容的側重點是把圖像與計數器表示數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重要環節。同時,在本部分的內容中又呈現了數的組成,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分別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三是數的認識的拓展。為了讓學生較全面地認識數,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讀數。

二、説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對於10到20各數能數出來,但是對於他們的組成卻一點也不瞭解。一年級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藉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説教學目標

1. 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過程,初步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

2. 經歷觀察、思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積極參加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11~20各數,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對數位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小棒、計數器、

老師:課件、小棒、計數器、

四、説教法和學法

(一)操作實踐法,以實踐促思維。

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操作,積累感性經驗以“動促”“思”,形成“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概念。在活動中,不僅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而且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為理解和認識20以內數的組成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合作探究學習法的運用,促進了生生之間的互補。

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在小組中交流擺法,互相啟發,使認識得到深化,知識得到鞏固,也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一)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11到20各數的組成.

第一個環節,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捆一捆的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0個一是一個十。為下步教學11到20的組成奠定基礎。

通過擺一擺、想一想的活動,讓學生理解11到20各數的組成。

師生做擺小棒遊戲,擺出11到20各數。教學程序為:擺11根小棒,學生集體擺後,找一名學生把小棒擺在黑板上,集體想:()個十()個一是11。12到 19根小棒可以分着讓學生自己擺,並説出是幾個十幾個一。然後,讓學生擺出20跟小棒,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怎樣很快的擺出20根小棒?讓學生説出方法。

(二)通過認識計數器,幫助學生建立11到20 各數的表象。

1、介紹計數器各部分的名稱。

重點介紹個位一個珠子表示多少,怎樣寫,十位一個珠子表示多少,怎樣寫。

2、師生做撥珠子游戲。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計數器,並幫助學生建立11到20 各數的表象,可以通過擺小棒和撥珠子之間的轉化練習來完成。

具體環節為:老師用課件示範11用小棒表示,怎樣在計數器上撥珠子,以及對應在計數器下面寫數字的過程。然後老師擺15根小棒,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15,老師在計數器上撥出19,學生擺出19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20根小棒,一個用計數器撥出20。

3、安排在直尺上讀數,可以讓學生形象的看到20以內數的排列,為學生認識數的大小和順序打下基礎。

4、鞏固練習

通過看圖寫數,讓學生再次體會數的.直觀模型。

通過畫珠子,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讓學生形象的理解數位概念。

課後反思: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0~10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數一數、捆一捆、擺一擺、想一想、讀一讀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多次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探索與思考,從而獲得知識。由於一年級學生自主意識還太強,不善於與別人合作學習,所以,這節課設計的小組合作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數位時我利用課件演示,課件中只出現個位,十位,雖然也比較直觀,但是與學具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學具從個位一直到千萬位。學生實際操作時不知道該撥哪兒的珠子,有的學生隨心所欲的撥。課後經過思考,還有聽課老師的建議,我們都認為次環節教師用計數器演示比較好,先指導學生認識並找到計數器上的個位、十位,然後教師撥珠子讓學生讀數,再由教師報數讓學生撥珠子。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恰到好處進行有效小組合作學習。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説課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小節6和7的認識及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部分,主題圖為課本47頁插圖:金色的秋天。

教材簡析:

1、 主要內容: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為題的用數學的內容,包括兩道例題和一組做一做的習題,練習中的13題《美麗的小湖》也是類似的題目,其內容都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教材在這裏第一次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

2、 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並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整個知識網絡來看,它也標誌着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開始,是向後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樑。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

2、 技能目標: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教學,向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採取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

對於教材重難點的確定,我是通過如下兩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從教材知識點分析:6和7的加減法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它又是進一步學習8和9以及10的加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

2、 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通過觀察圖畫,分析並敍述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進而選擇正確算法,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

針對重難點,我打算採取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學過程:

共分四大環節: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針對一年級學生純真幼稚、富於幻想的心理特徵,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同學們,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對,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給勤勞的人們送去豐收和喜悦呢!看,她給咱們每個小組也送來了一份禮物(電腦出示)你能根據算式猜想一下,這些禮物各屬於哪個小組嗎?要解決這個問題,需用到哪些知識呢?我設計這個環節,意在激發學生興趣,藉此複習6和7的加減法,為後面學習它的應用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好,咱們還是隨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轉一轉,看一看吧!(出示插圖,導入新課)

二、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

1、 讓學生對着插圖,進行觀察和交流。

具體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有序地觀察,藉此培養他們初步地自主學習的意識,至於學生觀察到什麼,我不去做過多限制,不管是藍天、白雲、還是房子、小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雙眼來認知大自然的寶貴素材。

接着安排小組交流觀察的內容,並嘗試提出疑難問題,在互通知識中,也給每位學生提供了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然後,由小組代表在進行交流,並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做到知識共享。

而這觀察、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感悟體驗的過程,學生從中感悟到自然美、家鄉美,進而激發起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師用空洞的語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

作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在與學生一起觀察、感悟的過程中,有選擇地解答一些疑難問題,並最終將重點巧妙地引到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教學上,比如説:圖中還有哪些你以前從沒見過的數學符號?你知道它代表什麼意思嗎?或者説:老師這兒有兩個新朋友,你想認識一下嗎?這些導語都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主要藉助多媒體演示,先引導學生分別認知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明確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號的尖朝向各個方向,以避免學生認為大括號的尖總是朝上的'誤區。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導他們理解大括號和問號合在一起表示的意義,並能對着情境圖敍述完整的圖意,互相反覆交流,直至明確要求的問題是什麼。在引導學生敍述圖意的過程中,其實已孕伏了應用題的結構,即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這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應用題是非常有益的。

3、 針對提出問題,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在學生理解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之後,能夠明確這幅圖要求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學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根據加法的意義,應該説不難解決。用左邊的4人加上右邊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決不就此滿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列出多種算式,如扎小辮的3人加上不扎小辮的3人;低頭的1人加上不低頭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兩堆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樣做,我認為有利用於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況且,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當然算式的選擇也得視題而定。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第二幅圖,並與第一幅圖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同之處,自己去表述圖意,如有困難,可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沒必要過多講解。如此反覆之後,明確要求的問題是還剩幾個向日葵盤?是求一部分,根據減法的意義,應該列式為7—2=5。利用電腦的優勢,我也可將問號移到另一邊,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這是兩道容易混淆的減法算式,應加以辨析。而當問號移到算式中得數的位置時,這幅圖則有上述兩種列式。這兩道應用題的教學,意在讓學生從中感悟兩點:

1、問號的位置決定着列式方法。

2、問號既然是要求的問題,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數。

同時輔以清晰明瞭的板書設計,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至此為止,我認為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已真正突破。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更加強烈。新教材藴含着許多有待學生髮現的奧祕,我認為只要教師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就可以滿足他們這種強烈的需要。

4、 及時反饋,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有了剛才的分析驗證,對於做一做中的兩道題目,我放手學生自己進行辨析,從中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在全面蒐集學生信息的基礎上,我也要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

二、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課本51頁插圖《美麗的小湖》與前面的知識點是類似的,因此,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對着圖畫進行講故事比賽,如《小鴨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領》、《小金魚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從而能夠正確列式解答問題,並輔以可行的獎勵機制,如評選故事大王、速算冠軍以及優勝小組等,意在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逐步培養自己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時機可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當然,這項活動也可視教學情況放到第二節課或者課外進行,畢竟,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

四、及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總結,引導學生髮現庭院裏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這樣,就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引向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總之,我在教學中,不光利用多媒體,還要利用多種媒體,使知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相信,這金色的秋天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好,我的説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教學目的:

1、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讓學生在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以小組為單位對南京地鐵作調查,收集有關信息。

2、學生準備計算器,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師:我們班大部分同學都坐過地鐵,乘坐地鐵你有什麼感受?

生:舒適、快捷。

生:爽!

生:坐得時間短,還不過癮。

師:課前同學們都分小組收集了南京地鐵的有關信息,請每一小組的代表彙報一下你們小組收集的信息。

各小組代表彙報,並在實物投影儀上顯示。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

(多媒體課件演示一組圖片,圖片中附相關的文字數據)

配音:南京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於20xx年9月1日正式開通,地 鐵全線是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全長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區。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個區間。地鐵票價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定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8—11個區間票價3元;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通過介紹,你又知道了哪些有關地鐵的數學信息,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並交流。

出示下表

共設:16站台(有15個區間)

票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

8—11個區間票價3元;

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數學問題,南京地鐵中就藴含着許多數學問題。(板書課題: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出示南京地鐵1號線線路圖)

師:圍繞乘坐地鐵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小組成員商量一下。

生:從小行站上車到奧體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鐘?

生:用5元錢從小行站到紅山動物園站,一個來回夠不夠?

生:地鐵從邁皋橋站行駛到奧體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鐘?

生:地鐵一天運營多少趟?總共能載客大約多少人?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把問題分類。

師:我們一道來研究其中幾個數學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購票問題,好嗎?

[評析] 在數學學習中,提出數學問題有時比解決數學問題還重要。活動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提數學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參與的意識,也有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

二、解決實際問題

1、購票問題。

師:如果我們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到新街口站需要買幾元的票?到紅山動物園呢?(2元,3元)

師:除了用現金購票,我們還可以刷卡,這樣可以更便宜一些,這節課我們只研究用現金購票的問題。

師: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車出站?

(同桌先互相説説再彙報)

師:同樣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最遠能到哪一站下車出站?你是怎樣想的?

生:往西走最遠可以到奧體中心站,往北走最遠可以到鼓樓站。

(課件演示地鐵從小行站分別到奧體中心站和鼓樓站走過的路程)

師:從小行站出發一共可以到達多少個不同的站台下車出站?

師:如果給你2元錢,你能從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車出站?

學生在小組內先説一説,再全班交流。

2、乘車時間問題。

(課件模擬演示地鐵運行情況)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別從邁皋橋和奧體中心兩個底站同時相對發出第一班列車,以後每隔7分鐘再發一趟列車。地鐵對於時間的把握驚人的.準確,每一站之間行駛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邁皋橋站、南京站、鼓樓站、新街口站四個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時從兩個底站相對開出最後一班列車。每列車有6節車廂,平均每節車廂載客約200人。

整理成表

運營時間: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

發車間隔:每7分鐘發出一列車。

每個區間行駛時間:約是2分30秒。

每個站台停靠時間:每站停30秒。(邁皋橋、南京站,鼓樓,新街口等四個大站停45秒)

每列車:有6節車廂,每節車廂一趟平均載客200人。

師:如果這個週末爸爸媽媽有空,你最想讓爸爸媽媽帶你乘地鐵去哪兒?乘車途中需要多長時間?

解決短距離和長距離各1個時間問題,讓學生拿出計算器來算列車行使時間。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演)

從小行站出發 奧體中心站下車 從小行站出發 紅山動物園站下車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師:如果這位同學乘坐的是早晨8點從小行站出發的地鐵列車,大約什麼時刻能到達紅山動物園站?(8點33分15秒)

3、客流量問題。

師:小組內商量並嘗試解決下面的問題----

(1)從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到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地鐵公司一共發了多少列次車?(262列次)

(2)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多少人次?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後,小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時40分-6時30分=15時10分

15時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發了262列次車。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314400人次。

[評析]讓學生經過討論與交流,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考,從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悦。

三、總結評價

師:正因為地鐵運行的快捷、方便、載客量大,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我們南京已經開工建設了地鐵2號線。 ,將來還要建地鐵3號線、4號線……(課件出示2號線、3號線……規劃藍圖)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或體會?

學生回答略。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利用收集來的一些南京地鐵的數學信息研究了有關購票、時間和客流量等方面的問題,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其它數學問題。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後進行教學的,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設計理念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2.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要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語言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把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與討論,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初步認識什麼樣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能根據它們的特徵從具體的情境中辨別這四種圖形。

2.通過摸、畫、找、説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並在小組活動中培養探索意識和協作精神。

3.通過創設情境,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流程

課前交流:今天我們請來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來上這節課,來看看它們是誰?(出示課件)它們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誰最愛動腦筋,最會聽別人發言?敢和它們比一比嗎?那讓我們一起開始這節課吧!

一、創設情景,遊戲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搭積木嗎?現在想試試嗎?那我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盒子當成積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組裏商量一下準備搭什麼,可能用到哪些形狀的盒子?(師可控制一下時間。)開始完成你們的作品吧!(小組合作。)

生交流彙報:你們的作品是什麼?用到了哪些形狀的物體?

找兩個小組介紹,引導學生髮言,你們商量了嗎?(生説,師將其用到的形狀貼在黑板上。)

二、組織活動,進行教學。

1.“畫”面。

(1)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看老師做了什麼?(師取盒子。)

這是老師最喜歡的盒子,你也拿一個你喜歡的盒子給老師看看(師邊摸其中的一個面邊説),請你也摸摸你拿的物體的一個面,有什麼樣的感覺?

師:那怎樣才能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呢?你來想個好辦法。

(學生回答:畫的方法,在沙灘上蓋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學生只説出畫的方法,師可引導:想想看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請你選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吧!

生操作,師收集作品。

(2)智力遊戲。

師:老師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一個智力競猜的遊戲。

認識圖形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國小數學説課稿,

(師出示一張作品,問:猜猜看,這個圖形是從什麼形狀上畫下來的?你知道它是什麼圖形嗎?)

(3)出示三稜柱。

師簡介三稜柱,並按照剛才的方法從三稜柱上畫下一個圖形(在展示台上畫)展示。提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圖形嗎?

(4)小結。

師:這

(師拿圖形,生説,師貼。)請你觀察一下,今天認識的圖形與以前認識的物體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個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平面圖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此處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創設出讓學生摸一摸、畫一畫、找一找的學習活動,注重讓學生以自己的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初步認識由體出面。】

2.“找”面。

師:其實現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些圖形。不信,咱們找找看。從你的桌子上拿一個長方體,看看能不能從長方體上找到一個長方形。

(指名演示,邊摸邊説從什麼形狀上找到的什麼圖形。)

拓展:聰明的小朋友,看你還能不能從桌子上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

【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一個長方體上試找出不同的長方形,之後,又提出拓展性的問題,“那你們能不能從桌子上的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意在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總結。

師: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引導學生説),揭下長方體並同時板書長方形(邊説邊揭)……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有……(生回答,師板書。)

我説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説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也可以試試邊想邊用手指畫一畫。(給學生留出想的時間。)

三、練習。

1.“説”面

(1)師: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課件。

問:你看到了什麼?老師把它們蒐集一下。你能從這些標誌中發現什麼數學問題?你知道這些標誌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提醒我們要注意交通安全。

(製成課件,在道路上滾動出標誌,引導學生髮現,教師進行蒐集,師在課前將標誌中的數學問題分別做成可閃動狀,當學生説到時,可方便大家辨認。)

(2)討論、交流。

你在生活中認真觀察,還在哪裏見過這樣的圖形?

【此處設計了一個問題,即:“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出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找名字(第36頁:連一連)。

師:有幾個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丟了,請你用今天學習的本領幫忙找一找吧!

獨立練習,同桌互查。

3.猜謎語

師:我們今天請來的三個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要來考考我們了。他們出了幾道謎語,你有信心猜出來嗎?

認識圖形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國小數學説課稿,

(演示課件:出示三個朋友,可出聲,出示謎語,點擊謎語會變大。淘氣:先看我的謎語。)

指名扮演“淘氣”、“笑笑”、“機靈狗”,給大家讀謎語。

指名説答案,老師畫連線。

4.塗顏色。

指導學生髮現圖形,並按要求塗色。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略)

五、佈置作業。

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的本領,找找看,你們家裏有哪些今天認識的圖形。

課後反思

1.這節課設計的“摸”面、“畫”面、“找”面和“説”面幾個環節,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面”由“體”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較為濃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教師通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本節課缺少讓學生表述的機會。如: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上試找今天認識的四個圖形,並且到講台上展示摸給大家看,學生雖興趣很高,但反思後發現此處只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摸,如果能夠讓學生邊説從什麼形狀的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邊摸着展示給大家看,效果會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機會,同時也會對這些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大家上午好,下面是我就十幾減9本節課説一下: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3、教學目標:

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4、教學重點: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5、教學難點: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説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sxsk/、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三、説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關於教學程序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話題,通過節日愉快的情景與數學學科的聯繫,引出課題。

㈡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解決“賣氣球”問題。

2、解決“套圈遊戲”問題。

3、解決“賣風車,猜字謎”問題。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5、閲讀課本,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㈢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由淺入深,形式各異的練習,鞏固基本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㈣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説後評:其實大家對説課稿無外就是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然後就是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這樣能充分發揮你在每個環節的設計,這樣很清楚也能預見到你本節課,真這樣講下去的大致效果了。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

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3、教學目標:

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4、教學重點:

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5、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6、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7、關於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8、關於教學程序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話題,通過節日愉快的情景與數學學科的聯繫,引出課題。

㈡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解決“賣氣球”問題。

2、解決“套圈遊戲”問題。

3、解決“賣風車,猜字謎”問題。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5、閲讀課本,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㈢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由淺入深,形式各異的練習,鞏固基本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㈣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