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十篇

來源:文書谷 2.2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一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十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我説課的內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冊第九單元的學看鐘表,由於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指導思想我依據以下兩點:

1、建構主義觀強調知識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因此要強調學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應該選擇現實生活素材進行教學;

根據以上的具體要求,本次教學設計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已有認知和認知發展規律,通過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和動手實踐認識鐘錶,通過對比觀察會看鐘表的整時和半時,感悟鐘錶指針指向的道理,體會鐘錶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學看鐘表》是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也是國小課本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時間的知識,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首先認識鐘面,通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有1—12個數字,是怎樣排列的;認識時針和分針。其次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時刻的方法,能正確讀出這樣的時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和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向學生進行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教育。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裏,有許多關於時間的信息: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吃飯、休息的時間、……況且大多數孩子在家庭、幼兒園已經瞭解了一些看鐘表的方法,應該説許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知識經驗。在上課前我也做了一些調查:

1、首先我找幾名學生做了課前訪談,我拿着鐘錶分別問了整時和半時,有80%的學生都能正確的説出整時,但只有40%的學生能正確的説出半時,當我在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時,也僅有一兩個學生能準確的説清楚認識鐘錶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調查問卷。

問卷表明,有91.5%的學生能夠正確的分清分針、時針。85%的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整時,但一些學生在書寫上還有問題,有71.4%的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半時,並且只有25.7%的學生能夠正確的畫出半時,可見,學生對鐘錶的認識還是粗淺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認識鐘錶的方法。而且多數學生表達時間的方式為幾點、幾點半。

為此,教學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認知和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各種生動的具體活動中學看鐘表。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在觀察比較,總結歸納出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經驗,認識鐘面,區分時針與分針。

2. 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學會看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3. 感受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會區分時針與分針,認讀整時和半時。

教學難點:

認讀半時,掌握認讀方法。

教學環節: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誰嗎?仔細聽。猜猜他是誰?

2、師: 對了,答案就是鐘錶。生活中它有什麼用啊?鐘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訴我們幾點上學,叫我們起牀,你會看鐘表嗎?如果自己學會了看鐘表,那該多方便呀!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看鐘表。

【設計意圖:從謎語導入,激起學生興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時間的聯繫,從而揭示認識鐘錶的重要性,讓學生產生認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鐘面

1、鐘錶王國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見過哪些種類的鐘表?你們想去鐘錶大世界看看嗎?(出示圖片)

2、師:快拿出你們的鐘表,仔細觀察,鐘錶面上,都有些什麼?

生:數字、指針、格

3、我們認識了時針和分針,你知道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是朝哪個方向走的嗎?(用手指比劃一下)像這樣順着錶針走的方向叫順時針方向。引導學生髮現時針比分針走的慢,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它們不停地在鐘面上走着,隨時告訴我們是什麼時間了,該去做什麼事了。

【設計意圖:通過對鐘面詳細的觀察,讓學生明白兩根針是如何按數字的方向走的,學生有了對順時針方向的認識,頭腦中有了錶針走動的表象,在認半時的時候,學生自己就知道分針走過了7,是7時半,還沒有到8不能是8時半。這樣就分散認半時時的難點。】

 三、動一動,認識整時

其實,小鐘表不僅能幫小猴解決問題,我們在學校一天的學習和生活也離不開它。

1、老師也用時間記錄了的一我們同學的一天,你知道這是幾時嗎?

為什麼是8時呢?(幾名學生説)(貼圖)

對了,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8,就是8時。我們還可以把這個時間記錄下來,先寫數8,再寫一個時間的時,讀作8時。(板書:8時)

誰來完整的説説,8時我們在幹什麼?

2、時間滴答滴答向前走,轉眼間,同學們上第二節課了,誰能完整的説説,現在是幾時?你們在幹什麼?(出示圖片和鐘錶)

快來和你的同桌説一説,分針和時針各指向幾,就是9時?

3、時間過的真快,兩節課結束了,同學們的大腦該放鬆一下了。10時是我們上課間操的時間,你知道,分針和時針該指向幾嗎?(出示圖片)

生説

對,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0,就是10時。(出示鐘錶)

4、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3個整時的時刻,快來觀察一下,這三個鐘面,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個鐘面)

幾名生回答: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8就是8時,指向9就是9時,指向10就是10時。(圈出分針,出示時間)

你們找到認識整時的方法了嗎?

對,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出示重點字)

【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出示3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3個鐘面的'分針都指向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培養學生進行思維的梳理,使學生能夠進行初步的觀察、概括、抽象、歸納等思維活動,突出培養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發現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鐘表,播出一個你喜歡的整時,和同桌説一説,

6、剛才我們一起找出了認識整時的方法,此時,我們在幹什麼呢?(出示午餐圖片)你認識這個時間嗎?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對,這個時刻就是12時整,他比較特殊,當分針和時針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這個時候就是12時整。你記住他了嗎?

四、動一動,認識半時

1、吃完午餐後,同學們該午休了,從12時到1時,經過一個小時的午休,同學們該進行下午的學習了,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是幾時呢,快來看看吧,你認識這個時刻嗎?(出示圖片鐘錶貼圖)

生説,1時半或2時半,

2、到底是幾時半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3、請你仔細觀察,從1時到1時半,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變化的?(出示動態指針)

生説變化:時針走到1和2之間,我們也可以説剛剛經過1,沒到2.

分針從12走到了6,我們也可以説,走過了6大格

4、所以,當時針剛剛經過1沒到2,分針指向6,這個時刻就是1時半。(圈出1、2,分針閃動)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鐘錶動態演示從1時到1時半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半時的表象認識。有效的避免了學生錯把1時半認成2時半的發生。】

5、我們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回到了家裏,大家是怎麼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這是幾時半,小偉在做什麼?(出示圖片和鐘錶)

真聰明,這是5時半,西西在做。。。

請你仔細觀察,另外兩幅圖中,西西什麼時間在做什麼?(6時半看動畫片,8時半睡覺)

7、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三個半時的鐘面,有了學習整時的經驗,你們一定能夠很快找到認識半時的方法。快和身邊的同學交流一下吧。(出示三個鐘面)

幾個生説:這三時鐘的分針都指向6,時針剛剛經過5,沒到6,就是5時半。。。(圈出5、6、8)

8、怎樣認識半時呢?

生説

對了,分針指向6,時針剛剛經過幾,就是幾時半。(出示重點字)你也來説一説吧。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次的對比觀察,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整時和半時的錶針指向特點。有利於學生更加熟練的辨認整時和半時。】

9、播鍾。拿出你的小鐘表,撥一個你喜歡的半時,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節引入電子鐘錶

1、經過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牀了,沒用媽媽叫,原來他有了自己的新手錶,你見過這種時間表示方法嗎?(出示起牀圖片,電子錶)

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是電子計時法,你知道這是幾時嗎?

2、你在哪還見過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老師也帶來了幾個電子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認識他們嗎?一起來看看這都是什麼時間?(出示電子錶)

生:第一個鐘面上,是12時

怎樣用電子計時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呢,先寫12,再寫兩個豎着的圓點,最後再寫兩個0。讀作12時。

3、第二個鐘錶是幾時啊?生:6時半

你知道如何用電子計時法表示它嗎?

生:先寫6,再寫兩個圓點,再寫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電子計時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時間,和你的同桌説一説,應該如何表示,找兩個同學到黑板上寫。

六、拓展知識

現在有各種這樣的鐘表幫助我們表示時間,那你知道古時候人們如何表示時間嗎?想不想看看。(出示圖片並介紹)古時候的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發明了很多表示時間的方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下課後繼續瞭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計時方法,豐富知識,激發興趣】

七、總結回顧

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我們一起渡過了40分鐘的時間,真快呀!同學們,時間就是這樣,很快過去而且不會再回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時間非常寶貴,我們要好好利用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一、經過和大家一起學習,小猴已經會看鐘表了,為了表示對大家的感謝,小猴邀請大家一起參加智力大闖關遊戲。

1、第一關,連線(練習卷子4個表面)

鐘錶圖:6時 9時半 3時 3時半

選項:3時半 6:00 9時半 3:00

分別説一遍確定方法。

第三個和第四個鐘面上你是怎麼知道哪個是3時和哪個是3時半的?

2、第二關,照樣子寫一些(卷子3個表面)

請你將鐘面上的時間用兩個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來。

例子:9點 9時 11點的 4點半的

9:00

二、回家後製作一張自己的作息時間表,讓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實。

【本節課的設計特點】

(一) 在動態中認識鐘錶。

學生伸出手指跟着鐘錶的指針順時針轉動,邊走邊數,體會順時針方向。

教師利用鐘錶動態演示從1時到1時半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半時的表象認識。

有效的避免了學生錯把1時半認成2時半的發生。

(二) 在對比中學看鐘表。

第一次對比:凸顯整時錶針指向特徵,有利於學生準確熟練的辨認整時。

第二次對比:區別整時、半時。有利於學生更加準確熟練的辨認整時和半時。

第三次對比:凸顯半時錶針指向特徵,有利於學生準確熟練的辨認半時。

(三)、本節課以情境以及聯繫學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把對時間的認識融入到具體有趣的情境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 在交流中鞏固對鐘錶的認識。

教師的提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學生出現意見的分歧,讓他們自己説説為什麼,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學生一步步對鐘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整節課學生經歷着在觀察中思考,在對比中發現,在發現中爭論,在爭論中提升的過程。我們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師生在共同的研討、交流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這是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是學習人民幣計算的基礎。

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主題圖提供了三種生活場景,揭示了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幣,使學生對我國法定貨幣有一個整體的瞭解。例2通過換錢活動梳理元與角,角與角之間的換算關係,歸納出主輔幣之間的進率,為後面學習人民幣的計算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a.學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識別方法和較豐富的使用經驗,但是缺乏對人民幣清晰、系統的認識;對人民幣的附加價值缺乏瞭解。瞭解主輔幣之間的十進關係,但沒有上升到知識重點的高度。有購買經驗,但在支付方式和購買方案上欠靈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經歷,但指向、方法不明確。

c.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是觀察角度不夠寬泛,深度欠缺,學生髮展水平差距較大。

d.有較強的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達意願,但是傾聽意識模糊,小組學習效率有待提升。

三、設計理念

a.新的課程改革提出:數學知識中要加強社會內容,加強社會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使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本節課在課堂上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c.“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理念。

四、説教法:

1.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感受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a.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回憶自己的購物經歷,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購物經驗,將數學融入現實生活當中,使學生感到數學是親切的,是現實的,是觸手可及的,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b.在理解元、角、分關係的過程中,我創設了購物情境,讓學生幫我取出1元錢,通過交流各種不同的.取法,使學生明白1元=10角。

c.換錢遊戲:通過師生互換,生生互換,使學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間簡單的換算。

d.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於是我設計了“小小超市”購物活動:通過模擬購買不同價格,不同品種的物品,使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找錢的過程中,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使學生體會到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

2.人人蔘與,發揮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a.在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中,人人蔘與認知,讓學生感受這部分知識的重要性。

b.在換錢遊戲和實踐活動中,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形式,此時學生的課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張揚,而教師成為了學生的合作者、指導者。

3.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a.在導入部分中,“存零花錢”這一環節滲透了讓學生保管好錢,積少成多,存零花錢可以用來買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給災區的小朋友,獻愛心等。

b.在認識人民幣的過程中,引出“國徽”,國徽是國家的標誌,教育學生要愛護它,不要損壞它。

c.在模擬超市過程中,滲透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説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理念,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分層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層:認一認,感知人民幣的種類繁多

第二層:分一分,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第三層: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第四層:換一換,體驗人民幣之家按的內在聯繫

第五層:買一賣,感受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第六層:説一説,提高認識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課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我對教材的理解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教法設想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學法滲透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説教學程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説“在數字王國裏,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繫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台,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説説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説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裏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説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為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為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為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説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着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説出為什麼要填大於號、為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裏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裏,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為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着這些分法,説説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説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着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為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數組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為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通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槓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為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 能將信息整理分類。

(2) 能對每類的對象進行統計並將結果登入表內。

(3) 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 通過信息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瞭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二、説教法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範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並不瞭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為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為一項遊戲來完成信息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總體設計: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説一説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通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並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着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通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製統計圖。通過教師繪製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後每人在書上繪製一條。通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麼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為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説課。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

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樂學、愛學。

本課按運動會的開幕→比賽→發獎→回家四個環節,用主持人“機靈狗”串成活動情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出“看開幕表演發現圖形”、“看比賽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賽結束製作獎盃”、“運動員回家估算乘車問題”等四大環節,讓學生自始自終置身於運動會情境中,積極而又自然的參與每個環節的學習,真正的感受生活,體驗數學。

二、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團隊合作與競爭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既能為學生提供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與平台,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次合作學習,第一次是“生生互評”,讓學生在解決了運動場上的數學問題的基礎上合作交流,並互相評價;第二次是“利用圖形制作獎盃”,根據各種圖形,團隊先設計構思出獎盃,然後分工貼獎盃。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參與面大,考慮問題策略多樣化,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更加生動活潑的參與學習。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生活“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本課教學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滲透着生活問題數學化。如運動會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用它來作為知識的切入點,學生就會感到數學知識就在他們身邊;如“乘車問題”,生活中經常遇到,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他不僅會覺得有趣,而且會有成功感。這些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在引導學生觀看小動物的比賽時,通過情境的再次創設學生爭先恐後提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解決問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主選擇獨立解決,在彙報交流時採用師生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個學生的潛能。

本節課藉助了多媒體的聲、色、光、動畫等視聽媒體優勢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培養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欣賞美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把握教材

1、説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分類是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單元的“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活動,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體驗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本節課選取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整理房間的活動,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教材通過一個信息窗“亂七八糟的房間”引出“怎樣整理呢?”這個問題,感受分類的必要性,體會分類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議一議等活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表達的能力,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初步體驗將生活中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好處,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4、教學重點: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5、教學難點:學會將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

6、教具準備:課件、學具袋(分別裝圖片、豆子)

二、靈活選擇教法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展開教學,為實現教學目標,靈活合理地選擇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設法

《課標》指出:教師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本節課開頭我採用了猜一猜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什麼?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並要不得 將小禮物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同學,引導學生給小禮物歸類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主要內容通過多媒體、分組討論、動手操作、掌聲鼓勵等方式體現愉快的`教法。在練習時,開展競賽的遊戲活動、採用美觀的圖片來刺激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2、引導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設計導課的時候,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產生問題,產生疑問,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很好的開頭。教學法新知時,讓孩子們自己探索,通觀看未整理的房間談感受,引出問題“怎樣整理呢?”,在小組內説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相互討論分類的結果。再讓學生通過觀看整理後的房間,使學生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練習中,讓孩子們動手整理文具盒,開放題讓小組同學議一議,分工合作,將袋子中的豆子挑出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掌握了分類的技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嚐到成功的喜悦,有利於培養他們主動探索精神。

3、聯繫生活法

《課標》中強調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學中我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學習分類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用途,創設生活情境:用課件出示亂七八糟的未經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後整齊、美觀的房間。在強烈的對比之中,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就能改

變我們的生活,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在練習中,讓學生説説日常生活中見到分類擺放物品的現象,整理文具盒、圖片,把豆子進行分類等生活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真實、親切,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體教學法

本節課兩次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在新課教學中,通過幻燈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後的房間,運用了直觀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形象而直觀地感受到整理後的房間整齊、美觀,使人賞心悦目,使用方便,便於清理,體驗到分類給生活帶來了好處。`

三、培養能力説學法

教師的教還有賴於學生的學,“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的指導,本節課我結合實際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學習:

1、實踐操作法

本節課多次創設讓學生參與操作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中運用學具,讓每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操作實踐,通過圈一圈、塗一塗、分一分、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了分類的過程,掌握了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新理念。

2、學習討論法

討論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你是怎麼整理的,為什麼這樣整理?”這個問題充分發表見解,在練習的比一比中,先學生議一議怎樣給豆子進行分類,並在比賽後互相交流評價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動中讓學生相互討論如何將圖片進行分類,小組之間相互評價,給學生的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較大的空間,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鑽研精神,並訓練了表達能力。

3、觀察發現法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幻燈片,發現了房間很亂,需要整理,使學習分類的新知成為學生的需要;使學生的感情和需求上與老師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主動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進而達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目的。再讓學生看整理後的房間,不僅整齊美觀,而且使用方便,從而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價值。

四、優化組合説程序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慾望,好奇心、好勝心強,都認為“我是最棒”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水平經驗出發,通過創設情境,動手操作來吸引學生,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為此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們猜一猜,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禮物?大家想知道嗎?看,這是什麼?(教師一邊貼一邊讓學生認,貼完後)告訴同學們老師要把這些小禮物分別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小朋友,然後請同學們幫助老師來把這些小禮物分一分,歸一下類。讓不同分法的同學説説分

法,為什麼這樣分,使學生初步感受分類的意義,從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讓學生解決問題,學生不感到任何壓力與束縛,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上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師:小明同學最近搬新家,他想邀請大家去參觀他的新居,瞧,這就是他的房間,(多媒體出示教材主題圖)看到小明的房間,你想説什麼?假如你是小明,你準備怎樣整理?

2、討論交流,動手操作

學生在小組內説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學生交流反饋。説一説怎樣整理,為什麼這樣整理?請二名學生上台,一人説一人貼圖片。經過你們整理後的房間會是怎樣的呢?多媒體出示整理後的房間。看了這兩張圖你有什麼感受?為什麼?

3、小結:通過整理房間,你們學會什麼?

這一環節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多媒體教學,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相互敍述,使敍述在觀察、思維、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意義,分類給生活帶來方便,同時感受到我們生活中就有數學。充分體現《課標》中強調的數學教學應聯繫學生的生活經經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鞏固發展,體驗分類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以下練習,使練習成為學生學習、創造、遊戲的樂園,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技能。

1、説一説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的家裏或其他地方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

2、運用所學知識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誰整理得又快又有條理,學生獨立整理完交流評價整理過程。

這一練習給學生創造一個實踐、思考、交流的空間,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養成有條理思維的習慣。

3、練一練中的 1—3題

(1)第一題,塗一塗(把會飛的動物塗上色),先指導學生看書,在小組裏説一説有哪些動物,哪些動物會飛,它們有什麼特徵,再讓學生動手塗一塗,最後引導學生把剩餘的動物進行分類。

(2)第二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訂正,並啟發學生説一説還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題,分一分,讓學生將1號學具袋裏的圖片進行分類,分別裝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裝鞋帽袋中,把同類的圖片裝在一起。(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再進行小組間互相檢查分的結果,相互評價。

4、比一比

讓孩子們將2號學具袋裏的黃豆、綠豆花生仁、蠶豆挑出來,(小組合作,先議一議怎樣分,比一比哪一組分得快)。比賽後讓學生相互交流評價,使學生明確獲勝的原因是小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從多中挑少,小中挑大。這一綜合練習使學生體驗分類技巧,讓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學會分享,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四)、課堂總結

1、你覺得今天誰表現得最棒,為什麼?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師總結:今天同學們都表現得很不錯,學會了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的標準給事物進行分類,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為今天的表現 喝彩。

(五)、課後實踐

請同學們回家後用今天學過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間。

板書設計:

分類

學習用品 玩具 穿的 體育用品

圖片略

我根據新課內容進行板書設計,用圖片直觀形象展現教學內容同,使學生感受到分類的含義,掌握分類的方法,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使學生懂得應養成有條理的思維習慣。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及學情

1.教材分析:“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數學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是《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

2.學情分析:學生對於規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礎。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學生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容易的。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或多或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也就是説《找規律》內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領悟、創造規律,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而又因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力容易煥散但其又很活潑,思維很靈活。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心理特點揚長避短地進行教學,是我教學設

計的重點。

3.教材處理:基於學情的分析,我將教材進行了嘗試性的處理,以教材中的主題圖作為本節課的第一個層次的.練習,而將學生動手創造規律、展示規律、表達規律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將教學的難度提高,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4.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探索、領悟、創造的規律,並能根據規律指出下一個物體。

(2)通過説一説、畫一畫、擺一擺等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學會從多角度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之美,體驗數學之樂趣。

5.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找探究規律的活動中,自主探究並發現規律。

6.教學難點:能用合理、清晰的語言闡述自己所發現的規律,學會用“重複的一組”來表達規律,並會創造規律。

二、教法與學法

1.教法:

(1)本節課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而進一步轉向關注“人”的發展。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層次,並在與同伴交流中獲得進步。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

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節課首先要讓學生能夠從事物中發現簡單的規律,然後能準確清楚的表述規律,最終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2)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發展潛能。我創設多元情景,如讀規律、演規律,聽規律,畫規律,欣賞規律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2.學法:《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設計了找規律圈一圈、創造規律擺一擺等操作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圈、擺、畫,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3)對比歸納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學會歸納總結,同時錘鍊學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2.動手操作,探究規律

3.激趣練習,應用規律

4.聯繫生活,欣賞規律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一):走迷宮遊戲。

1.複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1)説數字:學生説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2)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説一句話。

(3)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4)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説:“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為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三、活動(二):對口令遊戲。

1.(放快節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説“我出3”,生答“我出5”,複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複習數的組成。

四、活動(三):送信遊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裏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後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五、活動(四):起立遊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通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遊戲:教師點到從前(後)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後左右等空間的方向,並注意讓學生區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六、活動(五):投擲遊戲。

佈置好遊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則向簍裏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後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説説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説出自己的算法。

七、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

課後總結

新課程,新教材,構建的是一個開放、充滿生機的課堂體系,對此,在執教本課後,我有更深的體會。

一、寓教於樂,玩中學,學中樂。

“一、二、三……”教室裏傳來異口同聲的數數聲。只見一位學生站在講台前正朝着離他有一段距離的小筐裏投球,講台下面幾十雙眼睛都齊刷刷地望着他,眼神裏透着幾許焦急、幾許驚喜,大家都隨着投球學生的`表現或喜或憂,有的恨不得親自上台去一試身手。乍看去還真想不到這是數學課堂裏的一幕情景呢!

遊戲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遊戲當中,通過數一數投進了幾個球,比一比誰投進的球多、誰投進的球少,兩人相差多少,算算沒投進球的個數等環節,在彼此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複習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就這樣,學生在一種愉悦的課堂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汲取了數學養分,親身經歷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二、小組合作學習,便於人人蔘與。

在鞏固10以內加減法這一環節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了一個“送信”遊戲。那麼多封“信”,要找到得數與自己信封上數字相同的“信”放進信封,就必須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數,有趣的

形式把學生們都吸引了過來,學生們比平時計算枯燥單調的口算題時的熱情高漲得多,尤其是幾個學生為了同一封“信”發生爭執時,個個都像“小老師”一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説服對方,整個課堂頓時“熱”了起來,真正達到了人人蔘與,個個樂於參與的目的。

誰説數學課堂就該是“一人講全班聽”的嚴肅場景?如若將理性的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們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教學形式,又何愁學生不愛學、不動腦筋呢?讓我們“蹲”下來,寓教於樂,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他們創設出種種輕鬆、快樂的學習情境,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教學目的:

1、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讓學生在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以小組為單位對南京地鐵作調查,收集有關信息。

2、學生準備計算器,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師:我們班大部分同學都坐過地鐵,乘坐地鐵你有什麼感受?

生:舒適、快捷。

生:爽!

生:坐得時間短,還不過癮。

師:課前同學們都分小組收集了南京地鐵的有關信息,請每一小組的代表彙報一下你們小組收集的'信息。

各小組代表彙報,並在實物投影儀上顯示。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

(多媒體課件演示一組圖片,圖片中附相關的文字數據)

配音:南京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於20xx年9月1日正式開通,地 鐵全線是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全長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區。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個區間。地鐵票價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定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8—11個區間票價3元;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通過介紹,你又知道了哪些有關地鐵的數學信息,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並交流。

出示下表

共設:16站台(有15個區間)

票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

8—11個區間票價3元;

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數學問題,南京地鐵中就藴含着許多數學問題。(板書課題: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出示南京地鐵1號線線路圖)

師:圍繞乘坐地鐵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小組成員商量一下。

生:從小行站上車到奧體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鐘?

生:用5元錢從小行站到紅山動物園站,一個來回夠不夠?

生:地鐵從邁皋橋站行駛到奧體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鐘?

生:地鐵一天運營多少趟?總共能載客大約多少人?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把問題分類。

師:我們一道來研究其中幾個數學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購票問題,好嗎?

[評析] 在數學學習中,提出數學問題有時比解決數學問題還重要。活動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提數學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參與的意識,也有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

二、解決實際問題

1、購票問題。

師:如果我們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到新街口站需要買幾元的票?到紅山動物園呢?(2元,3元)

師:除了用現金購票,我們還可以刷卡,這樣可以更便宜一些,這節課我們只研究用現金購票的問題。

師: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車出站?

(同桌先互相説説再彙報)

師:同樣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最遠能到哪一站下車出站?你是怎樣想的?

生:往西走最遠可以到奧體中心站,往北走最遠可以到鼓樓站。

(課件演示地鐵從小行站分別到奧體中心站和鼓樓站走過的路程)

師:從小行站出發一共可以到達多少個不同的站台下車出站?

師:如果給你2元錢,你能從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車出站?

學生在小組內先説一説,再全班交流。

2、乘車時間問題。

(課件模擬演示地鐵運行情況)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別從邁皋橋和奧體中心兩個底站同時相對發出第一班列車,以後每隔7分鐘再發一趟列車。地鐵對於時間的把握驚人的準確,每一站之間行駛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邁皋橋站、南京站、鼓樓站、新街口站四個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時從兩個底站相對開出最後一班列車。每列車有6節車廂,平均每節車廂載客約200人。

整理成表

運營時間: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

發車間隔:每7分鐘發出一列車。

每個區間行駛時間:約是2分30秒。

每個站台停靠時間:每站停30秒。(邁皋橋、南京站,鼓樓,新街口等四個大站停45秒)

每列車:有6節車廂,每節車廂一趟平均載客200人。

師:如果這個週末爸爸媽媽有空,你最想讓爸爸媽媽帶你乘地鐵去哪兒?乘車途中需要多長時間?

解決短距離和長距離各1個時間問題,讓學生拿出計算器來算列車行使時間。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演)

從小行站出發 奧體中心站下車 從小行站出發 紅山動物園站下車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師:如果這位同學乘坐的是早晨8點從小行站出發的地鐵列車,大約什麼時刻能到達紅山動物園站?(8點33分15秒)

3、客流量問題。

師:小組內商量並嘗試解決下面的問題----

(1)從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到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地鐵公司一共發了多少列次車?(262列次)

(2)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多少人次?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後,小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時40分-6時30分=15時10分

15時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發了262列次車。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314400人次。

[評析]讓學生經過討論與交流,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考,從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悦。

三、總結評價

師:正因為地鐵運行的快捷、方便、載客量大,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我們南京已經開工建設了地鐵2號線。 ,將來還要建地鐵3號線、4號線……(課件出示2號線、3號線……規劃藍圖)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或體會?

學生回答略。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利用收集來的一些南京地鐵的數學信息研究了有關購票、時間和客流量等方面的問題,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其它數學問題。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節“摘果子”。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加減法,主要內容為10以內減法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 5以內的減法。教材通過摘果子的情境,將具體的現實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5-2=3,為以後10以內減法及更大數的減法學習做準備。根據數學課程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的活動與情況中,初步體會減法的數學含義,認識減法。

2. 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能用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 初步感知減法與生活的聯繫,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初步體會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能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並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列兩個式子3+2,4+1,準備5個蘋果,然後叫兩名同學來做題,做對的可以吃到蘋果以資獎勵。

 二、探究新知:

(1)讓班內的其他同學看5個蘋果,然後拿走兩個,讓同學們回答還剩下幾個,教師在黑板上列式子。

(2)講出減號的意義。

(3)讓學生説説是如何想的。

 三、做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讀題、思考。

(2)讓學生獨立試做。

(3)教師給班級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4)全班彙總。

(5)教師總結並佈置作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