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幼兒園説課稿大班模板彙總8篇

來源:文書谷 1.44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説課稿大班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幼兒園説課稿大班模板彙總8篇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1

一、分析教材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樣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大班幼兒在與同伴共處時,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不開心,這樣負面的情緒會造成小夥伴間關係緊張。所以本次活動《我有開心法寶》,我將以小故事《高興袋》為載體,從兩方面入手,既教育幼兒在與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爭執或不開心時能通過多種方法排解氣憤、難過等不良情緒,初步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同時又引導幼兒學會運用這些開心法寶關愛同伴,幫助同伴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是朋友間的友誼不斷加深,培養初步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活動目標

介於以上我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大班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特點,我主要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制定了以下目標:

1、知識:瞭解情緒的變化,知道自己有喜怒哀懼惡等不同的表情(重點)

2、能力:能説出自己不開心時的感受,並會用2-3中方法調節自己和同伴不高興的情緒(難點)

3、情感:喜歡快樂的情緒,願意幫助同伴開心起來

三、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主要做了以下準備:

1、經驗:讓幼兒提前回憶一些自己過去不開心的事情及自己內心的感受,並且尋找解決辦法。

2、物質:

(1)主題牆“開心樹”

(2)哭、笑、怒、懼、惡等不同表情的圖片製成多媒體課件

(3)生活情境圖片3幅製成多媒體課件,情境圖1:小朋友在商場裏看中了一個玩具,媽媽不給買,他很生氣;情境圖2:自己的好夥伴離開了,小朋友很難過;情境圖3:用水彩筆在牆上亂畫的事情不是自己做的,卻遭到老師的誤會與批評,小朋友很難過。

四、教法

接下來我來説一下我的教法

著名教育家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恰當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幼兒的'發展,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將運用以下教法:

1、圖片觀察法: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到幼兒學會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及幫助他人快樂起來。

2、問題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學會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

五、學法

根據綱要精神,教師應該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會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運用以下學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1、觀察體驗法2、交流討論法3、遊戲法

六、活動過程

最後我來説一下我的活動過程

針對本次活動我設計的目標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玩一玩,讓幼兒玩變臉的遊戲,使幼兒瞭解不同的情緒及其變化。

在這一環節,我將主要完成我的第一個目標,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點,具體步驟如下:

1、在這一環節我將會運用圖片觀察法,運用多媒體向幼兒逐一播放哭笑怒懼惡的表情圖片,引導幼兒直觀形象的感知體會這些表情所對應的心情,比如説哭表傷心,笑代表開心,怒代表生氣,懼代表害怕,惡代表討厭,在播放的過程中我讓幼兒玩變臉的遊戲,比如説我播放哭的圖片,幼兒表演哭的表情,然後我又播放笑的表情,幼兒馬上由哭變為笑的表情等等,讓幼兒在玩一玩的過程中瞭解不同的表情及變化。

2、運用問題討論法向幼兒拋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個表情,為什麼?”來引導幼兒説出自己最喜歡的表情。

3、最後我會做一下總結,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懼惡等不同表情,大家都喜歡高興的、快樂的表情。我會運用引導語:“小朋友們,那麼怎樣來把不高興的表情變為高興的呢?讓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吧”來導入下一環節。

(二)聽一聽,組織幼兒聽故事《高興袋》,讓幼兒知道把生氣的事情説出來情緒就會好起來。

在這一環節我將會運用問題討論法來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回答問題,初步瞭解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具體入下:

1、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運用問題討論法向幼兒拋出問題:“故事中的高興袋是什麼?美麗的花被冰雹打壞了,小老鼠的心情怎樣?最後小老鼠運用了什麼法寶變開心了?”來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回答問題,知道把不高興的事情説出來也是一種開心法寶,可以使不高興的情緒好起來。

2、最後我會以過渡語:“小朋友們,小老鼠不高興了運用開心法寶:把不高興的事情説出來使情緒變好了,那麼小朋友你們有什麼開心法寶嗎?”來進入下一環節。

(三)説一説,請幼兒説一説調節自己不良情緒以及幫助他人解除不良情緒的方法,擁有開心法寶,做關愛同伴、快樂的孩子。

在這一環節我將完成本次活動的第二個目標,解決本次活動的難點,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我會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分組交流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以及感受,討論自己調節情緒的方法,如:玩玩玩具、聽聽音樂、去户外玩一玩、看一看動畫片等。幼兒交流討論後,我會讓幼兒個人講述自己調節情緒的方法,在這時我會做好記錄,組成幼兒排除自己不良情緒的開心法寶。

2、接下來我會運用圖片觀察法,運用多媒體向幼兒一一播放生活情境圖片,引導幼兒説説圖中小朋友的心情,讓幼兒幫助這些生氣難過的小朋友想辦法使他們的心情變好,學會幫助他人。如:情境圖1中的小朋友可以為他講道理,讓他想通了就高興了;情境圖2中的小朋友可以和他玩,幫助他開心起來;情境圖3中的小朋友可以和他一起去找找老師,解釋清楚,在這一過程我會隨時做好記錄,組成幼兒幫助他人的開心法寶。

(四)畫一畫,讓幼兒把自己的開心法寶畫出來,裝飾主題牆“開心樹”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我預見可以使幼兒學會排解自己不良情緒的方法以及幫助他人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2

一、説教材分析

瑞吉歐主張"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認識樹葉》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户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樹葉身上怎麼會有花紋""為什麼樹葉會掉下來"等等,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經驗,葉子是我們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它的內部構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設計了此活動。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二、説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能用觀察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瞭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和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3.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重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難點:瞭解葉子的構成,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葉子的不同,接着通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三、説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撿落葉來引發活動、激發興趣。

2.問題設置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裏來的?激發情感的提問: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説一説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裏?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

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從而獲得感性經驗。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第二部分: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通過讓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説一説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啟發性合理想象,來引發出一片葉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讓幼兒觀察樹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運用小組交流--個別交流--結合掛圖展示葉子的各部分構成讓幼兒瞭解。再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裏?來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第四部分:是為幼兒創造實驗的機會,瞭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麼祕密呢?讓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捶爛後,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教師進行小結:葉子捶爛後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為葉肉裏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製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着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與幼兒協調着,合作着去探究發現問題。

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悦(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衞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説,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悦。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來源:

前段時間我上過這麼一節活動課:大班美術活動《神奇的線和色》。在活動中我發現小朋友的思維非常侷限,畫來畫去都是那麼幾條線條,一幅畫沒有具體的內容。説白了,就是連幼兒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畫的是什麼。可見,他們對線條的想象程度還不深入。又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想象力,可是,本班幼兒在這方面比較薄弱,針對我們大四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一大班綜合活動《神奇的線條》。讓他們從中進行充分的講述,大膽想象,從而逐漸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想象能力。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幼兒實際情況,確立了以下幾方面的目標:

1)能根據簡單的各種線條(波浪線、弧線、鋸齒線、直線等)結合生活經驗編述故事

2)拓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重點: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難點:根據線條結合生活經驗編述故事

活動中主要通過以幼兒為主,讓幼兒充分講述,大膽講述,啟發示教學法來突破重難點。

3、活動準備:《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精神我做以下三方面的準備

1)一張白紙(畫上兩個點為一排,一共三排)

2)白紙每人一張、勾線筆1支,地上畫有各種線條的迷宮

3)音樂、磁帶、錄音機

二、説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活動,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本次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採取相互尊重、協商、交流、共同構建的方式,並共同學習與成長。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走迷宮這個幼兒喜歡的遊戲活動,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極大地調動起孩子講述的慾望。如:剛才我是從直線上走過來的;我是從波浪線上過來的等等。

2、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給幼兒講解,把事物和教具呈現給幼兒看,幫助他們獲得理解。比如活動中我邊畫邊講故事幫助幼兒理解。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啟發示教學法:當教師提出來的問題幼兒無法回答或者不知道從哪個方面回答時,教師用語言或者動作給予啟發。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講述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昇華了想象。

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觀察法:通過觀察教師邊畫邊講故事,為下環節做了一個鋪墊。

2、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教案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走一走、畫一畫、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線條產生興趣。

3、操作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就採用了操作體驗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發揮想象用各種線條描述故事,同時注重幼兒的語言交流,體現了生生互動。

四、説活動流程

本活動整個過程分為五個流程進行。

感受線條的流暢——能根據各種線發揮想象力線條象什麼——利用線條創編故事——幼兒邊作畫,邊編故事(播放音樂)——延伸活動

第一環節:感受線條的'流暢

首先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以“老師帶孩子們到線條王國玩”,“走線條迷宮”線索讓幼兒走走、看看、説説引出課題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其次是幼兒已有經驗的體驗,通過小朋友講述線條名稱教師逐一畫出,並做相應的徒手練習,為以後的環節做了鋪墊。

第二環節:能根據各種線發揮想象力線條象什麼

以兩個小點點吵架的情節,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辦法,許多孩子都能想到用各種線條來幫助他們,同時通過教師的演示,進一步提問,這些線條讓你想到了什麼呢?激發幼兒的想象,為以下活動的開展做鋪墊,這裏其中也滲透了科學教案的內容即兩點一線,其次是個別幼兒操作,其他幼兒講述,有了以上的經驗,小朋友的想象裏自然會更加廣泛。

第三環節:利用線條創編故事

之前所有的內容就是為這一環節做鋪墊的。教師用各種線條一邊作畫一邊引出好聽的故事內容,然後提問:這條線條代表故事裏的什麼?為下一環節幼兒自己動手邊畫邊編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環節:幼兒邊作畫,邊編故事(播放音樂)

這裏,我利用輕柔的音樂為幼兒提供了輕鬆、自由的空間,發揮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在滿足幼兒練習繪畫線條的同時,也發展幼兒的想象力。操作中由於幼兒的能力存在差異性,完成任務有快有慢,我請先完成的幼兒找老師或者已好的幼兒説説自己畫裏藏的故事,讓孩子在等待中結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悦,在講述活動時,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請了兩位幼兒講述,其他幼兒也有講述的慾望,於是,我將活動作為延伸讓他們與同伴互講,從而滿足他們的想法,進一步體驗講述語言的樂趣。

活動結束了,但是“活動”還沒有結束。小朋友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我們應該尊重幼兒的想象力,因此,我讓幼兒回家繼續用各種線條編故事。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要執教《摺紙》,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等方面談談自己的課堂設計。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摺紙》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及應用,在五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倍數與因數、分數的再認識、約分、通分。這些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將為本單元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及五年級下冊的分數混合運算、解決分數應用題打下基礎。

2、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要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並解決簡單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2)方法與過程:通過直觀的摺紙操作活動,感受計算異分母加減法的必要性,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思想,培養遷移類推和歸納概括的能力。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二、教學策略

1、説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順利達到本節課預定的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同桌討論,小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藉助展台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搶答、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指導學生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2、説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繫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己能説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並能正確計算。

三、説教學流程:

1、複習導入。“數學課沒有新課,新課就是複習課。”在這個環節,根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我設計了通分、同分母分數加減的練習,為本節課的學習打好基礎,作好遷移。

2、創設情境。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不僅要學會解決問題,更要學會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我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摺紙情境,讓學生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問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3、自主探索。新課程注重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環節,我採用了“估一估——折一折——議一議”的模式,通過自主嘗試教師引導,知道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一致,要想計算,必須先通分,培養了學生的轉化思想,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基礎上,讓學生去自主嘗試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4、鞏固練習。

“練一練”第一題,通過看圖填空,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深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練一練”第三題,通過分組競賽,來檢驗學生的計算能力及正確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診所”通過讓學生辨別易出錯的算式,以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解決總問題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以服務於生活。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教育。

5、拓展延伸。通過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用線段圖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6、反思評價,總結全課。

新課標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課堂總結時,設計問題“本節課我學會了什麼?”讓學生反思本次數學活動的收穫,形成數學知識體系。

7、板書設計。

板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板書中,我設計“先通分,再計算。”使學生清晰地知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法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在黑板上示範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過程,旨在規範學生書寫,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5

一、説教材:

《臘梅花》是一節美術活動,選自大班上學期第八個主題《冬天的故事》中。臘梅花在我們當地的生活中很少有見過的,孩子們更缺乏瞭解,在這次活動中能讓孩子們初步認識臘梅花,並能學習運用吹畫和手指點畫的方法來表現臘梅花的特點,在創作的過程中既能體驗其中的樂趣,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對美的`欣賞能力。

二、説活動目標:

我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學習用吹畫、手指點畫、彩筆添加的方法,表現臘梅花的基本特徵。

2、喜歡吹點畫,體驗吹點畫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根據活動目標,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預設為:

學習吹畫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手指點畫、彩筆添畫等輔助手段表現臘梅花的基本特徵;

把體驗吹畫的樂趣,提升孩子審美能力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作了如下準備:

1、墨汁、紅色顏料,圖畫紙、毛筆、彩筆,抹布,吸管,展板。

2、雪中臘梅的圖片,點吹臘梅花的範畫。

3、臘梅花的課件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主要採用:

觀察法:通過播放臘梅花課件,直接讓幼兒進行觀察和學習。發揮傳統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幼兒對梅花有直觀形象的認識。

示範法:通過教師的示範作畫讓幼兒感受吹點畫的有趣,達到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的目的。

另外將提問法、語言激勵法、討論法、貫穿在活動中的每個環節中,以輔助教學。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展開教育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初步認識、欣賞臘梅花:

引導幼兒敢看臘梅花的課件,讓幼兒通過觀察對臘梅花有初步認識,欣賞臘梅花的美,接着出示範畫,引導幼兒觀察臘梅花的枝、幹、花、花蕊的形狀顏色。引導幼兒説一説這是用什麼方法畫出來的?激發幼兒學習吹點畫的熱情。

(二)環節二:教師講解示範吹點臘梅花的方法:

1、吹出樹幹、樹枝。這是難點部分,詳細講解。

先用毛筆蘸棕色的顏料滴在紙的下半部分,然後用嘴對着顏料向前吹、改變方向吹,慢慢吹出樹幹樹枝的形狀。吹時用力要適度,主幹粗吹時用力小一些,樹枝細吹時用力大一些。

2、用右手食指蘸紅色顏料,在樹枝的適當位置點臘梅花的花瓣。點畫前先看好位置,花瓣在排列上要注意層次,不能出現排隊現象。點畫後及時擦手。

3、用彩筆添加花心。

(三)環節三: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1、提醒幼兒注意畫面整潔衞生。

2、能力強的幼兒可多吹畫幾顆梅花樹,能力弱的重點掌握吹的方法。幫助每個幼兒完成作業,享受成功的樂趣。

(四)環節四:評價展覽作品。用幼兒作品佈置教室。鼓勵、激勵不同水平的孩子。

五、活動延伸

1、請家長和其他班的小朋友到班裏欣賞梅林。

2、欣賞歌曲《梅花》。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大班語言活動,詩歌《搖籃》,本次説課將從説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等四部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本次活動內容選自:福建省幼兒園領域活動指導大班下冊。綱要指出:“引導孩子接促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孩子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詩歌《搖籃》是在大班上冊學習了《風在哪裏》、《好孩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後面學習《畢業詩》做好鋪墊。可以看出本課在詩歌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

2、教材處理:(下面我來説説教材的處理)詩歌搖籃是一篇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構思獨特,想象豐富,富有兒童情趣,形象的把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搖籃,描繪出了小寶寶分別在不同的搖籃裏睡覺的那種寧靜、温馨的畫面。能激發孩子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的情感。非常適合孩子的學習。大班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詞彙,具有一定水平的口語表達能力,選擇這一教材符合大班孩子學習特點。根據綱要中指出,各領域的教育要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的精神。我巧妙的將語言與藝術、社會相整合。(在欣賞詩歌搖籃的同時,結合遊戲《送寶寶回家》、情境表演加深孩子對詩歌搖籃的理解和體驗。)我將單純的語言活動《搖籃》處理成遊戲式、互動式、表演式的活動。本活動原教材安排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特點和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讓孩子理解詩歌內容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初步學習仿編。第二課時是鞏固仿編,並把它畫成畫冊,製作成圖畫書。本次活動是第一課時。

3、説目標:(接着説活動目標)

大家都知道,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孩子語言發展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點目標:

(一)認知目標:通過欣賞,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温馨、寧靜的優美意境。

(二)能力目標: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習使用“飄”、“翻”、“吹”,引導孩子大膽進行想像,學習初步仿編

(三) 情感目標: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孩子要感受詩歌語言的豐富和優美,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我把理解詩歌內容,學習朗誦,感受詩歌意境美作為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孩子要仿編散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且需要豐富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知識經驗不夠豐富,想象力比較薄弱,因此如何引導孩子如何根據搖籃的句式,進行仿編也就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5、活動準備:

為了幫助孩子對活動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我為本次活動做了以下準備

(一) 經驗準備:課前我利用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影視活動引導孩子觀察詩歌所提到的景物:天空、花園、大海,讓孩子親自感受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搖籃》教學的開展奠定情感基礎。

(二) 物質準備:將詩歌《搖籃》製作成多媒體課件,能整首播放也能分段播放。還製作了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背景圖、和各寶寶的貼絨教具,以及歌曲《搖籃曲》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針對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孩子的生活經驗,本次活動所採用的教法有:(情境創設法、)多媒體演示法、啟發提問法、分段教學法等主要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孩子的學習總是伴隨着特定的情境。針對孩子對文學作品難以感受、理解的特點,我積極創設情境,在活動始,我創設了《搖籃曲》温馨、寧靜的情境,導入新課;在活動中,我創設了《送寶寶回家》的遊戲情境。幫助孩子理解內容。通過情境化教學,調動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孩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多媒體演示法:現代教育學研究認為,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針對孩子動作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活動中我將詩歌《搖籃》製作成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音像結合進行教學,這樣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形象,增強孩子對文學作品內容的理解。

分段教學法:孩子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從整體入手,分段教學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教法之一。在活動中,在讓孩子完整欣賞的基礎上,根據詩歌《搖籃》內容中結構的不同變化分成三段,按“扶—半扶半放——放”的認知序,進行分段教學,從而加深孩子對作品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還應用了表揚激勵法、歸小結法等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教師應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體。本次活動我預設了以下幾種學法幫助孩子學習:

1.遊戲體驗法:學前教學學家陳鶴琴指出,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符合孩子愛玩的天性,應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有活動中,我組織孩子玩“送寶寶回家”的遊戲,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2.多感官參與法:有一句世界教育名言是這麼説,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活動中讓孩子看一看《搖籃》的課件、做一做“輕輕飄”、“輕輕翻”動作幫助孩子理解體驗詩歌的意境美。

3.合作討論法: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合作討論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有利於通過同伴互助、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在《搖籃》仿編中,我讓孩子合作討論:小朋友,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當做搖籃?它的寶寶是誰?誰搖寶寶睡覺?讓孩子在合作討論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充分發揮孩子學習的自主性。

四、説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突出了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把教育融入到生活、遊戲中,因此,我遵循“以人為本,層層深入”的原則,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1、律動引入,激發興趣。

2、完整欣賞,初步感知。

3、分句感知,加深理解。

4、迴歸整體、情感昇華。

5、引導仿編、體驗創造。

第一部分:律動引入,激發興趣。

環節目標是:激發孩子參與活動興趣,讓孩子處於最佳學習狀態。

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啟發提問法。

我設計了2個環節:

1、表演體驗:活動一開始,我播放《搖籃曲》創設温馨、寧靜舒服的情境,讓孩子學小寶寶走進入活動室。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2、談話引題:播放“搖籃”的畫面,提出問題:小朋友,這是什麼?你知道搖籃是幹什麼用的嗎?通過提問讓孩子對搖籃有了初步的.瞭解,為後面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引出活動內容和活動課題。

第二部分:完整欣賞,初步感知

環節目標是:完整欣賞,初步理解詩歌內容.

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啟發提問法、多媒體演示法,

本環節我設計了2個環節:

第1環節是教師配樂有表情完整朗誦散文一遍。提問:詩歌的名字叫什麼?你聽到了什麼?通過提問,幫助孩子初步感知散文內容。

第2環節是教師播放課件,完整欣賞兒歌第二遍。提問:小朋友,詩歌裏講了什麼?你聽完這散文有什麼感受?通過這概括性的提問,讓孩子有了想象和自由講述的空間,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引導孩子用好聽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温馨、寧靜、舒服。

第三部分:分段感知,加深理解

環節目標是進一步理解散文內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多媒體演示法、多感官參與法、啟發提問法。本部分是重點環節,

我設計了3個小環節。

1.教師精導,教學第一段

先播放課件1,提問:什麼是搖籃?搖着什麼寶寶?怎麼搖?星寶寶怎麼樣啦?通過提問幫助孩子理解第一段內容,在回答的過程中我結合動作幫助孩子學習和理解“輕輕飄”,然後老師小結,教師結合動作完整朗誦詩歌第一段。

2.師幼互動學習第二、三段

播放課件,師幼表演再現二、三段內容,提出問題:什麼是搖籃?搖着什麼寶寶?怎麼搖?魚寶寶、花寶寶怎麼樣了?幫助孩子理解二、三段內容,結合動作幫助孩子理解“輕輕翻”、“輕輕吹”。

3.孩子互動學習第四段

出示第四段畫面,讓孩子自由交流討論第四段內容,然後請全班孩子想動作來表現第四段內容。孩子邊做動作邊朗誦兒歌,並注意語氣語調的變化。如:“星寶寶睡着了”,要用輕柔的聲音來朗讀。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的學習,根據扶-半扶半放-放的認知順序進行教學,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想説敢説喜歡説的有機會説,並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內容層層深入,從而解決了重點問題,達到環節目標。

第四部分:迴歸整體、情感昇華

環節目標: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容

採用的教學方法有:遊戲法、啟發提問法

教師和孩子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結合動作,完整朗誦詩歌一遍,然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喜歡詩歌中的哪一句?把你喜歡的句子讀給小朋友聽一聽。給孩子提供一個説的機會。為什麼説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是搖籃?這個問題是難點,我將用“送寶寶回家”的遊戲幫助孩子理解他們之間的依存關係。我準備了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背景圖,請小朋友將各寶寶的圖片貼在相應的背景圖上。教師進行小結,幫助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對孩子進行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

第五部分 引導創編、體驗創造

環節目標:通過仿編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採用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啟發提問法

我設計了2個環節

1、 讓孩子瞭解詩歌的結構特點。孩子朗誦兒歌,教師逐一出示相應的圖片,然後引導孩子縱向觀察:

第一排,什麼是搖籃?第二排,搖着什麼寶寶?第三排,怎麼搖?第四排,什麼寶寶睡着了?

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具演示,孩子應該會很快理解詩歌的結構特點。

2 、孩子自由仿編,教師巡迴指導,對能力強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仿編。對能力弱的孩子,我將示範仿編或提供前半部分圖片讓孩子編後半部分,或提供後半部分圖片孩子編前半部分。對編得好的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對仿編較困難的孩子,鼓勵他積極參與仿編活動。最後將仿編好的詩歌進行朗誦,體驗創造的快樂。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烏鴉喝水》這個題材原本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內容,孩子們對這個故事一定會很感興趣,在活動中,我把“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作為課程的切入點,把“如何讓小烏鴉能最快喝到水”作為幼兒探索的關鍵點。因為大班孩子探索欲很強,故事又源於幼兒的生活,整個活動又有利於幼兒的操作,同時還可以進行幼兒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幾方面的結合讓我覺得選擇本次主題教學活動內容比較有意義。同時《綱要》中還指出,幼兒園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求“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認為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指向性的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活動中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取向。

具體目標體現為:

(1)喜歡實踐探索活動,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幫助烏鴉想辦法,探索如何讓瓶子裏的水位升高的方法,瞭解豆子的大小與水位上升快慢之間的關係。

(2)引發擴散性思維,能在同伴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3)萌發樂意幫助別人的情感,並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本活動的重難點是:探索如何讓水位升高以及讓水位快速升高的方法。

在整個活動中我主要是運用猜測、講述、動手操作、分類、記錄等方法,讓幼兒在猜一猜、做一做、記一記等自主、積極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突破來重難點。

3、活動準備:《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精神我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材料準備:小石子,廢舊報紙,棉花,玻璃球,毛巾,即時貼標記若干。每位幼兒多個裝有相同多水的 瓶子(貼上黃色膠帶),烏鴉圖片,記錄紙、筆。

(2)經驗準備:認識幾種常見的豆子(黃豆、雲豆、蠶豆等)。

(3)教具準備:小烏鴉喝水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式”,“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既要充分體現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性,也要體現幼兒個體的主動性,還要體現各領域的綜合性,為此我採用了協商、交流、共同構建等方式,促進教師與幼兒通過活動共同學習與成長。我採用的教法有:

1、 情景創設法:運用動畫片的故事形象貫穿於整個活動之中,將幼兒自然地引入到活動中來,並以此來極大地調動起幼兒探索的慾望。

2、 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兒喜歡的形式,幼兒都願意把自己的想法通過操作材料充分表現出來,既可以活動,又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

3、 觀察指導法:這種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操作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的是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既有幼兒講述的部分,也有幼兒的操作實踐,還有幼兒通過數數進行記錄的形式體現,整個過程以科學活動為主線,同時整合了語言、數學等其他領域的活動內容,實現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標。

三、説學法

為了體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教育觀念,我們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積累了經驗,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幼兒具體學法有:

1、嘗試活動法:它是建構幼兒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活動有幾次嘗試,第一次是對“怎樣才能讓烏鴉喝到水”這個話題的探究,幼兒邊做標記邊運用老師為其準備的玻璃瓶若干,石子,廢舊報紙,棉花,玻璃球等材料進行操作實踐,嘗試使瓶子裏的水升高的方法,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會發現棉花,報紙扔瓶子後,水反而會變少,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放進瓶子裏水都會漲的道理。第二次操作是以“如何讓小烏鴉能快速喝到水?”為關鍵點進行嘗試,讓幼兒在操作、數數、記錄中發現豆子的大小與水位升高快慢之間的關係。

2、多通道參與法。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幼兒創設探索的環境,引導幼兒在玩玩、做做、試試、想一想等活動中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鼓勵幼兒參與合作、交流與分享。因此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猜一猜、試一試、記一記、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3、體驗交流法:蘇霍姆林曾説過“幼兒的智慧是從指尖流出來的”。在活動中我們提供給幼兒充分活動空間和材料,為幼兒提供足夠的選擇材料的機會,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讓每個幼兒都承擔不同的探索職責,使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同時注重幼兒個體與小組之間,個體與老師之間的語言交流,體現生生互動、師幼互動。

四、説活動流程

在活動中我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整合,使師、幼能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探索狀態。

活動流程為:導入課題(以課件引出)→猜測能讓烏鴉喝到水的方法→第一次探索(探索讓瓶子裏的水位升高的方法)→師生共同講述操作結果(完整看課件)→第二次操作(探索讓水位快速升高的方法)→老師進行活動小結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小朋友們最喜歡看動畫片了,現在呀,老師就要請小朋友們看一個非常有趣的動畫片。

2、欣賞動畫片第一段後,提問:

(1)剛才動畫片裏有誰?

(2)這隻烏鴉口渴了,它在天空飛呀飛,發現了什麼?

(3)瓶子裏有水,但是瓶口又高又小,烏鴉喝不到水怎麼辦呢?請我們小朋友來幫它想個好辦法吧。

二、幼兒猜測並講述能讓烏鴉喝到水的方法。

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猜猜、講講讓烏鴉喝到水的方法。

三、幼兒第一次探索:

我們小朋友積極動腦筋想了很多辦法,那這些辦法到底能不能幫助小烏鴉呢?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材料,現在請小朋友自己動手去試一試,看看怎樣才能使烏鴉喝到瓶子裏的水。

2、提出探索要求:

①請每個小朋友先觀察瓶子裏的水位標記在哪裏,等你操作完了再用即時貼做一個標記,看看瓶子裏水面的位置是升高了還是降低了。

②請小朋友在使用操作材料的時候注意安全。

四、師生共同小結:你用了什麼材料,水面的位置有沒有變化?

1、小結:當我們把一個個小石子、小玻璃球放進玻璃瓶裏的時候,小石子、玻璃球很霸道,搶了水娃娃的地方,水娃娃就被擠到了瓶口,水面的位置升高了,這樣烏鴉就喝到水了。可是當我們把棉花、報紙放進瓶裏的時候,棉花、報紙和水娃娃很友好,做了好朋友,棉花、報紙抱住水娃娃,水娃娃也鑽到它們的身體裏一起做遊戲。水面的位置沒有明顯變化。所以烏鴉還是喝不到瓶子裏的水。剛才呀,小朋友幫烏鴉想了很多辦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敗了,但我們小朋友都積極動腦筋,並大膽進行了嘗試,你們都是最棒的。

2、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動畫片裏的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教師播放動畫,並完整欣賞。

五、第二次操作(讓水位快速升高的方法)

又飛來了很多的烏鴉,它們飛得又累又渴,真想馬上就能喝到水呀,我們怎樣能讓水升得再快一些呢?(幼兒討論、講述)

1、出示豆子和水瓶組織幼兒玩投豆子的遊戲。

(1)先請幼兒説説豆子的名稱,再向幼兒介紹遊戲規則。

老師這裏有一些豆子,它們能讓瓶子裏的水升高嗎?誰會讓水升得更快一點呢?瓶子上有一個黃色標記,是小烏鴉能喝到水的記號,請小朋友每人選擇兩種豆子,分別放入兩個瓶中,一邊放,一邊數,兩種豆子各放多少顆才能讓烏鴉喝到水呢?

提醒幼兒邊放豆子邊數數,並把數字記錄下來。

(2)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實驗出現了兩種結果,引出下一個遊戲——豆子比賽:蠶豆和雲豆比賽,看看到底哪種豆子能最先讓小烏鴉喝到水?

遊戲規則:一組投蠶豆,一組投雲豆,每組每次投一個豆。兩組同時投豆子,當有一種豆子達到水位線時,遊戲結束。孩子們發現蠶豆能讓小烏鴉最先喝到水。

老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我們投了同樣多的豆子,有的能先讓小烏鴉喝到水,而有的卻沒能讓小烏鴉先喝到水呢?幼兒進行充分的討論。

老師進行簡單小結:原來豆子越大,水就升得越快,烏鴉也就越快能喝到水。

六、活動總結

我們幫助那麼多小烏鴉喝到了水,你覺得快樂嗎?對,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以後當我們小朋友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動腦筋,想出不同的好辦法來解決,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應該積極動腦,熱心地去幫助別人解決困難。

幼兒園大班主題説課稿:萬里長城

一、説活動教材

長城,若將其從字面上翻譯成英文,應為“long wall”,但稍懂英語知識的人都知道,“長城”在英文中用法為“great wall”——偉大的城牆。那是一種特定用法。是不可更改的。因為長城這一概念已滲入國人心中、深人世界人民的心中,那是一道偉大的城牆,它在中國,它是中國的驕傲。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同時長城又是一座歷史的豐碑,記述着各代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歷史,附會着雄略的將帥和聰明工匠的事蹟,也凝聚着無數戰士和百姓的血汗。

關於長城這一教材,至今為止不知有多少幼教工作者曾經使用。對於這樣一個孩子們耳熟能詳,老得不能再老的教材,還有必要如此大張旗鼓地拿到教學中來嗎?那麼.讓我們先來挖掘一下這一教材所藴含的教育價值吧。

教材《長城》中所藴含的教育價值

科學領域:瞭解長城的'構造、起止地等科學知識。

社會領域:通過學習長城的悠久文化歷史,激發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

藝術領域:欣賞長城的雄偉之類,開展再造想象繪畫活動。

健康領域:通過長城遊戲,鍛鍊幼兒的大肌肉,小肌肉動作。

語言領域:通過講述,表達“我見到的長城”,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現今。由於“四二一”家庭結構的普及,孩子成為一家人的中心,他們遊戲、玩樂,去的地方多,獲取知識的媒介多,知識面也越來越廣。但是,家長們對孩子的關注更多的是成長方面的,真正意義上思想方面的教育(諸如關心愛護他人、愛集體、愛祖國等)可謂是少之少。但是,我們知道.要成為一個社會人,為社會所接受的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只有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一箇中國人。那麼,萬里長城這一中國瑰寶在新世紀的教育價值就顯而易見了——“通過學習,激發幼兒愛祖國的美好情感”,這是出發點,也是最終的歸宿。

鑑於幼兒情感發展的趨勢,我把“萬里長城”這一教學內容定在大班年齡段,因為此時的孩子情感脈絡日益豐富起來,已經可以瞭解集體、國家這種寬泛的概念,所以在這一年齡段進行改教材的學習較為合適。同時.“萬里長城”這一教材所藴含的知識點豐富,並非一個活動就可以囊括其中,因此對這樣的教材應有目的地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

二、説活動目標

本次活動選取的是主題網絡中的一個內容:大班科學——萬里長城。目標定位如下:

(1)引導幼兒瞭解長城是中國的代表性建築,初步掌握其在古時、現今的作用。

(2)知道長城是由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成的,激發幼兒對勞動人民的敬愛和愛國主義情感。

【分析】要激發孩子對一種事物的熱愛必須先要認識它、瞭解它長城這一建築的構造並不複雜,由烽火台和城牆連接而成,孩子們也基本熟知。但長城存在於古時和現今的作用卻是離孩子們的生活較為遙遠的,需要教師通過多種形式來達成。因此,將活動的重點定位在“瞭解長城是中國的代表性建築,初步掌握其在古時、現今的作用”。由萬里長城的學習,感受勞動人民的偉大和對祖國的熱愛需要幼兒情感的遷移。

而情感遷移對於該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説又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獨生子女的盛行使這些孩子自主獨立意識過於強烈,情感的激發較難,因此將其定位為活動的難點。

為解決重難點,本次活動主要採用多媒體重現的手段,讓孩子們置身於當時的場景,讓他們的鮮血在場景中沸騰起來,從而達到情感遷移的目的。

三、説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瞭解世界各國的標誌性建築。

2、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關於世界各國的標誌性建築、萬里長城的雄偉景象、古時人們建造長城的景象、古時抵禦外敵入侵打仗時的景象、現今長城作為旅遊勝地的景象。

四、説活動特色

首先是老教材與新媒介的完美結合。作為被許多教育工作者曾經反覆使用的老教材,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挖掘其適合現今社會的教育價值至關重要。本次活動運用最新的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重現了古時人們的建造場面,古時長城抵禦外敵入侵時的場景,使孩子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該老教材的獨特魅力。原來長城是如此雄偉,它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中國人是這麼偉大,這一切目標的達成都得歸功於新教學媒介帶來的感官享受。

其次.突出情感教育功能。活動始終圍繞着中國的萬里長城——人類的驕傲開展,包括長城在古時、現今的作用,都為更好地抒發情感做了鋪墊。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8

一、目標確定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以下目標:

1、萌發

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2、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並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能力。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幼兒最感興趣的遊戲,教師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徵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為導入,在循序漸進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舞蹈——進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奧祕——到户外尋找影子,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活動中,提供大量的圖片等操作材料,並分層次逐步投入,鼓勵幼兒想辦法,讓這些材料跳起舞來,這種與材料互動的學習方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重點:如何讓影子動起來.

難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三、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我做了物質方面的準備和知識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準備:

1、知道鏡子會反光,瞭解平面鏡的特徵。

2、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

物質方面準備:

1、白紙、手電筒、固體膠若干。

2、烏龜、小鳥、風車、風扇等。

3、教師範例一份,應集燈一個。

四、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悦,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悦感。

五、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涉及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首先我設計玩影子的遊戲,並教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更手影。(用應集燈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燈光中間,射到牆上的各種形態的影子,讓幼兒自由操作感受到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向幼兒提問:為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瞭解影子是怎樣的

為由而提供手電筒和一些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麼不同,關掉手電,觀察還有沒有影子,並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通過實驗觀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產生的影子有什麼不同,並小結初,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產生了影子,讓幼兒發現光照方向與投影的關係。

(三、)跳舞的影子

1、教師操作遊戲材料表演,幼兒觀察小鳥飛起來跳舞,但不結實操作過程。

2、為幼兒提供材料:手電、紙、小鳥、固體膠,通過實驗操作,啟發幼兒想辦法上小鳥跳舞。

3、

教師鼓勵幼兒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4、幼兒討論:為什麼小鳥會飛起來?

小結:要讓小鳥跳舞,翅膀之間必須有距離,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適有關。

(四、)進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奧祕

1、提供各種形象,請幼兒人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哪些部分便於活動,然後設法讓他們動起來。

2、幼兒探索,根據情況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風車轉起來,可啟發幼兒思考,風車的角度摺疊是否合適,手電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風車的'活動有關。

3、幼兒講述方法並交流,引導幼兒觀察和體驗,物體是怎樣活動的?

小結;當手電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是影子也發生了變化,這樣他們就跳起來了。

(五、)活動延伸

1、到户外去尋找各種物體和自己的影

子,並玩踩影子的遊戲,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課題。這一環節調動幼兒身體各個部分,充分滿足幼兒好動的個性,是幼兒直接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認識和感受影子帶來的有趣現象。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

本次活動通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通過交流討論是幼兒感知,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從中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