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總五篇

來源:文書谷 8.59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總五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首先,我説説教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由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組成,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寄託了作者的情懷,使人深思。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 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古今異義現象。

2、理解背誦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分析,並且依據學生現在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積累文言詞語,翻譯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八年級的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還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與學法

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為了儘可能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本節課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法、學法這兩件法寶不光要説,還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三、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激情導入

在課堂的開始,我將展示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一讀並説一説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嚮往。這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那麼今天,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呢?請跟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拉近了學生與《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之間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關於整體感知文章,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閲讀課文,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彙總起來。然後學生自主閲讀開始。

1, 學生閲讀完之後小組內交流,看能不能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內部解決,進行初步消化,實在解決不了的,請小組代表板書在黑板上。

2, 小組交流完之後,引導學生全班交流,用搶答或叫號的方式把黑板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進行再次消化。

3,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之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勇敢的站起來,説説自己的見解!”“很好,第二組的同學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讚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勇氣被激發。課堂呈現出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良好狀態,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了文章內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整體感知課文後,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你認為桃花源怎麼樣?是從哪裏讀出來的?

默讀課文,邊讀變標記相關的語句,在旁邊寫出讀書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完之後請全班交流。

默讀完之後,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我認為桃花源的環境很美,是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樂。是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從“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中讀出來的。

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祕,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並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藴含的情感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讀,然後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後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書:美),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裏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後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後,老師補充有關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並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

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講,而是學生自主合作、交流,體會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師、學生、文本真正對話的過程。

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繫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並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節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結束語:桃花落盡,落英繽紛,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傷,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誠、善良與美好,世外桃源就會常駐你的心裏。

六,説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在每一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時。(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用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己。

板書設計: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這節課我只板書了關鍵內容,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本節課的重點

桃花源記

桃花源 美

最後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結束説課:“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也會繼續激勵、喚醒和鼓舞我的學生探索語文的奧祕。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敍事性散文。此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讚美愛,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深刻的體會那種父子間的深情。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是以“愛”為中心話題,每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領會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並積累生字、詞。

⑵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品讀文章樸實的語言風格。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4、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重點: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與樸素感人的語言。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

⑵難點:對於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寫,進行深刻的體會,並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徹的體會這種偉大的父愛。

5、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説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知規律,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師對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閲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採用多媒體教學。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對關鍵語句的品味和對父子真情的體會。新課標指出:“閲讀是蒐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閲讀來完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指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動手解決問題。教育家盧梭認為:“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鑑於此,我採用圖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分化學習難點。

三、説學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貫徹啟發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四、説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聽完之後提問:

父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學生暢所欲言)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名人朱自清的父親,看他在名人兒子眼中有着怎樣的形象。

二、指導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聽課文配樂朗誦,請學生留意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説一下自己覺得文章哪裏寫得好,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四、研讀課文

1、文章是表現“父愛”的,文章的題目卻是《背影》,看來,“背影”在文章的地位舉足輕重,請同學們找出文章寫了幾處“背影”?

點題的背影

買橘子的背影

離別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2、課文哪兩個地方着重寫父親的背影?

(1)、父親買橘子爬月台的時候;

(2)、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羣的時候。

3、閲讀父親買橘一節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看看哪些語言最具有表現力?(生討論,交流)

動作:走、探、穿、爬、攀、縮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4、視頻賞析,加深理解

觀看背影視頻,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情,並談談自己觀看視頻後的感受。

5、為什麼要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

父親買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父親最費勁,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

6、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説的四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這些話包含着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

7、交流探討

課文寫了“我”幾次流淚?你認為那分別是怎樣的淚?

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悲哀之淚

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 感動之淚

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感傷之淚

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辛酸之淚

五、藝術特色

這篇文章有一種感人的力量,請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入微的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獨特的角度 —— 父親的背影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材的處理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旨在通過對它們的學習,讓學生逐步接觸、瞭解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引起學生學習古代散文和詩歌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的美,初步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受古代詩文的美;激起學生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本文在第二個文言詩文單元學生通過上一個單元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詞彙的積累,掌握了簡單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三峽》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關於三峽的一段註釋,同時也是一篇很好的寫景散文。課文通過對三峽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峽景色的描寫,向我們展現了三峽的美麗風光。文章寫景生動,用詞精準,有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寫手法以及成功的運用了對偶、誇張、引用等修辭手法和襯托的寫作手法,更是令人讚歎。

我的教學設想是,把本文的教學分1.5個課時來完成,前半個課時重在預習指導,要求學生利用註釋和工具書通譯全文,達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以讀為主,通過朗讀、討論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寫作的妙處。本説案説的是這一課時。

2.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落實字詞,理解文意,熟讀成誦。

②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的美。

③欣賞課文,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筆法之妙。學習本課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手法。

3.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三峽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手法上,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二、説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採用了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説:“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如上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的美麗的風光,配上舒緩優美的音樂,用聲情並茂的朗讀和直觀形象的板書等等,以此幫助學生理解,使之進入情境,進而領會文章的美。

當然,“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三峽》一文構思巧妙,用詞精準,特別是能準確的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要學生體會文章的妙處,還得引導學生品析語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強的詞語等,以及多種修辭的運用。

三、説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初讀整體感知、再讀品析課文內容所體現的美、三讀揣摩文章寫法的妙處、四背讀積累文學作品這麼幾個環節循序漸進的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同時注重知識的內引外延,課堂上安排了讀一讀、品一品、評一評、背一背,課後安排了寫一寫這些環節,重點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討論熱烈,發言踴躍。寫一寫環節主要要求學生重視對古詩文的積累,以及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老師領着走,學生跟着走這一方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了字詞,讀準了文章的節奏。

第一步、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三峽的圖片,選用舒緩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激發學生學習三峽的興趣。

第二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

1、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課文,讓學生初步瞭解文章的美;

2、提出閲讀要求要求學生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節奏、讀順文意;

3、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題檢查閲讀效果。

這一環節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讀課文,進入文中去領略三峽的美。

品一品

品析課文,領略美景。

1、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透過文字領略三峽的美,……準備用“三峽的……美”説一句簡單的話。並加上一句描寫的話。如: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學生自由品析三峽的美,四人小組討論,然後回答。老師總結:

三峽的山:延綿,高峻壯美

三峽的夏水:迅疾壯美

三峽的春冬:清榮峻茂秀美

三峽的秋:淒涼悽美

3、老師把話題引向課外:三峽的美哪裏是文字能窮盡的?它還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説一句想象的話嗎?

如:三峽的雲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峯上的`白霧,似煙非煙,似雲非雲,多麼婀娜多情,多麼幽深秀麗。

第四步、三讀課文,揣摩文章寫法的妙處

1、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了一百五十餘字來描繪,且盡傳奇神,其筆法令人不能不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説課文的美,讓學生明白:我們欣賞文章,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動靜、粗細、遠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課文的描寫手法美,正面落筆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點是山高嶺連,峽窄水長;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則從側面烘托了三峽峯巒延綿,隱天蔽日的山勢。

2、請同學們欣賞課文,説出課文的幾個妙點來。展示幻燈片,提出學習任務(學生合作學習,自由評説)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寫法之妙,通過練習來提示。出示練習:

練一練

1、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一句從面體現了山巒的,山勢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則是描寫,以“不見曦月”襯托山的。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勢。

3、本文描寫生動,寫“湍”用,寫“潭”用,寫“柏”用,寫泉用。

4、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學生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教師小結:本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了精準的描寫以及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表現三峽的美。

第五步、背誦課文

教師進一步點撥:酈道元真不愧為北魏的地理

學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學家的豐富遊歷和散文家的風厚的文學功底,把《水經》裏的一條註釋作得如此優美,真是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一百五十餘字的短文,卻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古猿怪柏,其筆法確實精妙至極。難怪當代散文家餘秋雨先生説酈道元《水經注》中的三峽,使後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辭章了。這樣的美文,我們理應先睹為快,先背為幸啊。同學們,讓我們轟轟烈烈的讀起來,背起來:

我們先請4位同學試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學可以小聲的和背、其背、吟誦。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同學們可以在背的同時,在筆記本上作點詞句賞析積累。

第六步、尾聲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着世人矚目的光輝,有宏偉的葛洲壩工程,"高峽出平湖"紅火的三峽工地,正在成就着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觀。三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三峽!三峽承載着我們永遠的愛!

第七步、知識的拓展

佈置課後練習:寫一寫

歷代文人對三峽有過很多的讚美,請同學們課後蒐集後去欣賞,並用楷書或行楷抄寫下來。這一環節很重要,但它的意義遠不是一道練習題那麼簡單,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的積累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我設計的這道作業題,目的就在於此。

五、説教學效果

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説得多,想得多,練得多。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老師適當的點撥、練習的合理設計,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兩點妙處來。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和課後的練習中得到美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知識有關,學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化石吟》是以詩歌的形式,讚美了化石對於人類認識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啟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因此,在本詩的學習中,除了詩歌知識的學習,還必需瞭解化石的有關知識作為背景,才能較深刻地理解化石對於生物進化論的貢獻以及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識較為缺乏,要靠教師補充和引導。

三、教學方法:

1、預習背景知識的方法。教師提供化石與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材料給學生預習,使學生對化石的感受能夠豐富起來,側重點是理解化石説明了生命演變的事實,證明了生物進化的真理。在此基礎上理解作者讚美化石的感情,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2、擬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出示遠古動植物化石的相關圖片和播放有關遠古時代恐龍的科學幻想片(《侏羅紀公園》)。(這個做法能積累理解本詩第3節、第6節的知識背景)。

3、對比法。引入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和本詩對比,同是讚頌詩,但讚頌的側重點卻不同。

4、朗讀法。本詩與第6課《理想》一樣,節奏感強,適合朗讀。在朗讀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徵,如“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等。同時在朗讀中理解本詩的押韻、設問、擬人等特點。

5、拓展延伸法:閲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學過程:

1、課前印發教師收集的“化石簡介”的資料,學生自由閲讀。

2、課堂提問,就同學們所看資料,回答:a、什麼是化石?b、化石是怎麼形成的?c、化石分為哪幾類?d、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化石的?e、化石説明了什麼真理?

3、請一個同學背誦《石灰吟》,另一個同學朗讀《化石吟》,思考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點。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兩首詩歌都是讚美詩歌,但前者主要是詠誦石灰的堅貞的精神,目的是用來象徵一種人;本課則是讚美化石講述了令人驚訝的“神話”,是讚美化石本身,讚美它講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讚美它證明了生命進化的真理。

4、多媒體播放化石的圖片。然後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談談同學們對詩歌中描繪的化石形象做一個對比,增強對“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的理解。

5、同學們對圖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許有點失望,這樣的化石怎麼就“講述了奇幻的神話”呢?播放《侏羅紀公園》中的兇猛的恐龍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鐘。接下來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6小節,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由衷讚美。(即“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上的特點。結構分為3個層次,1、2小節設問,第7小節回答,形成首尾照應。中間3、4、5、6小節寫化石對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貴和證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實。並歸結到對大自然的由衷讚美。再分析一下擬人手法的使用好處及本詩押韻上口的特點。

7、小結作者讚美化石的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化石保存了遠古生命的信息,使人類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從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學的進化論,這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裏就有化石的功勞。

8、作業設計:閲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師批改作業後,選擇一部分好的在教室牆壁上張貼,供學生們交流。

附錄學生預習資料:

化石簡介

1、什麼是化石?

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的説,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着;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

2、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巖。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獁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年。當凍土融解,猛獁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屍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獁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獁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後並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歎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巖石中的化石。

3.化石分類:

遺體化石:遺體被埋藏並在一定條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遺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糞化石、卵化石)及人類使用過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遺蹟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脱水後的碳痕及足跡等化石。

4.化石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的順序和意義:

(1)越是古老的地層(深層)裏化石生物越簡單、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層(淺層)裏化石生物越複雜、越高級。

(2)意義: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

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的分佈説明了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簡單→複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八年級上冊第11課《中國石拱橋》。

我的説課分為六個部分:説教材、説學生、説目標、説方法、説步驟、説板書。

一、説教材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事物説明文,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及光輝成就。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我國石拱橋的傑出代表,着重説明我國石拱橋在設計、施工上的偉大創造和高超的技術水平,從而歌頌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二、説學生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的思想開始成熟,有些事情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與夥伴的合作去獲得成功的滿足。因此,在教學中,我用我縣新推廣的“四步探究”教學法,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以飽滿的熱情全面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去。

三、説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掌握課本中出現的生字詞及本課基本的文學常識。

②掌握中國石拱橋的特徵。品味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這也是本課的重點。

2、方法目標: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

瞭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認識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説方法

1、授之以“漁”,排除學習障礙

本篇文章作為八年級學生接觸説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説明文入門的指導工作。因此在正式學習之前,應帶領學生再熟悉有關説明文的.一些知識。包括:①説明文的三要素、②説明文的分類、③説明文語言的特點、④説明的方法等。我認為這些知識對於學生來説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樣,有了它們學生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就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了。

2、針對難點,分組競賽,激發學習熱情

將全班同學分成2組,一組同學尋找作者在説明趙州橋時運用的説明方法,另一組同學尋找作者在説明盧溝橋時運用的説明方法,並體會其運用的妙處,看哪組同學能夠找得全,説的好。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

3、歸類分析,啟發思考,突破重點

針對本科的教學重點,設計採用歸類分析法進行分析:歸類分析法就是將本課出現的一些帶有表示估計、限制、程度詞語的句子歸納起來,讓學生通過歸類分析明確只有用最準確的語言對説明對象作精確的説明,才能使讀者對事物有明晰準確的印象。

五、説步驟

1、創設情境,點燃激情:

猜謎語突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他們的思維拉到課堂中來。

2、閲讀質疑,自主探究

用多媒體播放課文,讓學生邊聽邊讀、邊思考,把不理解的內容以小紙條的方式提出來。這屬於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創新的基本前提,一個人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才會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3、多邊互動,合作探究

多媒體投影出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自己預設的問題,如:中國石拱橋的總的特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單單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説明的例子?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本文哪些地方體現了説明語言的準確性?

通過小組合作,老師引導、學生講解、充等互動形式,逐一分析解決,形成系統的答案。

4、訓練檢測,目標探究

把體現本文目標、重點、難點的問題展示在多媒體上,爭取讓學困生回答有關字、音、詞等容易的問題;中等生回答答案能在本文中找到用自己的語言總結的問題;優等生回答需深入思考、歸納整理的問題。

5、遷移應用、拓展探究

片段作文以“家鄉的小橋”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説明性文字,讓學生即學即用,達到鞏固知識和重構知識的目的。

六、板書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趙州橋(獨拱)

中國石拱橋:

盧溝橋(聯拱)

解放後:長虹大橋飛躍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