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總九篇

來源:文書谷 7.34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總九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的規律,獲得數學源於生活的體驗,教師就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這節課。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1.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認知感以及思維的邏輯美感,樹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心。2.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露技能,能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參與性。3.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

知識點目標:1.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提供實際情境引出計算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動手操作,探索出多種算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十幾減7。2.引導學生從依靠操作和實物思考到脱離實物思考,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到十幾減7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難點: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十幾減七的計算方法。

 教學思路:1.通過動手操作和聯繫實際激發興趣,提出數學問題;2.緊密結合數學概念和實際應用,由表及裏、由此及彼,逐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3.在認知形成的過程中組織討論交流、合作學習,體驗成功、增強自信,提升合作意識。

聊聊我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誘發情感,導入新課

這一部分由課前談話與複習舊知組成。針對一年級小朋友喜歡動物的特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參與到小動物的計算比賽當中去。首先出現的是之前學習過的口算題,即複習舊知。然後與學生談話:獅子王又給動物們出了一道題,可是動物們卻遇到了困難,他們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聰明,想讓你們幫助他們,你們願意嗎?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調動,激起了他們“想參與”及積極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提高情感,自主探究

1.問題引思:出現動物們感覺困難的題目,即例1。讓學生先用小棒擺擺看,

先拿出1捆又2根,想一想,要從中拿走7根,有哪些拿法?

2.自學探究,討論質疑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了以下想法:

(1)從12根裏一根一根拿,拿走7根,就是從12根裏減1,減1……一共減了七個1,還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1-1-1-1-1-1-1=5

(2)先從1捆中拿走7根,剩3根,再把另兩根加上得5,所以12-7=5。算式:10-72=5

(3)想:7加幾等於12,7加5等於12所以12-7=5。算式:7(5)=12,12-7=5,這是通過想加算減得出的。

(4)從1捆又2根中先拿走2根,再從1捆中拿走5根,還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2-5=5

(5)從12根中拿走1捆,剩2根,多拿走了3根,用剩下的2根再加上3根是5根,所以12-7=5。算式:12-103=5

學生每説出一種想法教師都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另外還有一種想法很獨特,很有創新意識。他的想法是用減數7減2得5,10減5得5。所以12-7=5。這種想法在平時教學中比較少見。這時教師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和全班一起討論,得出這種想法是正確的。12-7=102-7=10-72=10-(7-2)=10-5=5

3.揭示課題,引導歸納

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計算。

提問:剛才我們計算的這些題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被減數都是十幾,減數都是7。教師揭示課題:十幾減7。

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還有哪些十幾減7的算式,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得數。出示例三。

教師通過讓學生擺小棒,自己主動探索,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12-7,打破了以往的“想加法算減法”的唯一思路,培養了學生敢於探索的精神與大膽嘗試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三、增添情感,實踐反思

1.跳一跳,摘蘋果

將教科書第12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放在蘋果樹的蘋果上,讓學生跳一跳,摘蘋果。誰回答對了蘋果上的題目,這個蘋果就獎給誰。

練習中採用了“獎勵法”的形式,學生的參與勁頭濃厚,同時又鞏固了新知識,並對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了一個新的要求。

2.數學小遊戲

以上三個環節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變教師的“講”為“引”,變學生被動的聽為主動的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國小新課程《數學》一年級上冊中的"6以內的合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和學法分析、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國小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

本節課圍繞的4、5、6的組成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活動一,4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個藍色花片和2個紅色花片,合起來有幾個花片的問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目的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來的含義,體驗合的方法,並通過擺出的花片學習2和2組成4。活動二,5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兩種顏色的花片,使它們合起來是5個的活動要求。這個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在學生操作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5的組成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歸納出1和4,2和3這兩個組成式。活動三:6的組成。在學生學會了5的組式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總結歸納出6的組成式。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歸納4—6各數的組成式的過程。

2、理解和體會合的方法,學會6以內數的組成,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逐步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願意表達自己個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合與分的方法,掌握2—6的組成。

教學難點:理解分與合的方法,瞭解6以內數的組成。

二、學情分析

(一)注重直觀演示、操作,探索簡單的規律,發掘學生的潛能。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接經驗是思維表象形成的基礎,學生學習所需要的直接經驗主要來源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具的演示、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實踐。因此,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藉助實物:圓片為教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眼看、手動、腦想、口説中溝通多種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識,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二)精心創設情境、遊戲,激發興趣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愛活動,學習興趣是支持、推動他們投入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因此,我努力創設多種情境,鼓勵學生手、口、腦並用,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又通過不同形式的遊戲活動,藉助多媒體課件,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保持熱情、高漲的情緒,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三、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1、説出10以內數的順序。

2、猜數:一個數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幾?

3、用我們學過的數字説一句話。

二、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話:同學們,剛才這幾位同學説的好嗎?我們給他們鼓鼓掌!(學生熱烈鼓掌)

同學們在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誰來示範一下?

誰來示範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2、現在誰來説一説我們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嗎?

生:把分開的兩個手合在一起

説得真好!看來只有把分開的兩手合在一起才能拍響。(板書課題:合)。

在數學王國裏呀,也經常用到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合成。

[説明:通過鼓掌,使學生理解合與分的意義。

三、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學生動手操作合的過程,學習4的合成。

拿出2個藍色圓片和2個紅色圓片,合起來有幾個圓片?

(1)放手讓學生活動,教師適當引導。

(2)全班反饋,交流擺的結果。

使學生知道兩種顏色的圓片擺的先後不一樣,結果相同。

教師講解:2合2合起來是4,並寫出表達式。

結合學生的表達,板書22

(3)把兩種顏色的圓片分出來。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4個。

(5)交流拿的方法,總結讓學生知道,無論哪的是哪種顏色的圓片他們的順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來是4個。誰還可以説出幾和幾合成4?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同學們們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4的幾種不同合成。

3、比較兩種分法

提問:觀察這兩種分法,同學們們有什麼發現?(分成的2個數交換了位置)教師小結:當我們找到一種分法後,可以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種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師:同學們們很聰明,一會兒就將4的合成學會了。下面拿出兩種不同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5。

(1)學生自主操作。(通過擺兩種顏色的圓片,探究5的合成)

(2)讓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結論。

(3)小組長歸納彙報探索結果。

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

(4)去掉圓片的顏色,使學生歸納幾和幾合成5。

(5)選擇好的方法記5的組成。

2、拿出兩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6個。(方法如5的合成)

[説明:在探究新知階段,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與探索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讓學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長。通過擺圓片、“手勢法”的練習,學生能有序的記憶。]

四、遊戲活動,運用鞏固

1、“輕鬆入門”:看圖填空。

(1)學生自己完成填空。(2)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並説出2、3的合成。

(1)先擺一擺,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幾和幾?(2)完成書上練習。

(3)請學生説出2和3的分與合。

2、“快樂學習”:填一填

3、“小試牛刀”:看圖畫一畫

4、數學遊戲:教師説遊戲規則,同桌之間經行。

國小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較差,因此在這一環節,以遊戲鞏固,可以再次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五、課堂小結,深化認識

1、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內容?(完整揭示課題:6以內數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內各數的合成説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師:今天同學們玩得高興又學到了知識,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高興,老師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請你們把今天學的和做的遊戲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好不好!這節課就上到這裏,小朋友再見!

(簡單的課堂小結,讓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再次得到滿足;教師對課後的要求,巧妙地將學習活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書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説課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小節6和7的認識及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部分,主題圖為課本47頁插圖:金色的秋天。

教材簡析:

1、 主要內容: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為題的用數學的內容,包括兩道例題和一組做一做的習題,練習中的13題《美麗的小湖》也是類似的題目,其內容都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教材在這裏第一次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

2、 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並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整個知識網絡來看,它也標誌着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開始,是向後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樑。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

2、 技能目標: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教學,向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採取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

對於教材重難點的確定,我是通過如下兩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從教材知識點分析:6和7的加減法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它又是進一步學習8和9以及10的加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

2、 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通過觀察圖畫,分析並敍述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進而選擇正確算法,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

針對重難點,我打算採取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學過程:

共分四大環節: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針對一年級學生純真幼稚、富於幻想的心理特徵,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同學們,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對,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給勤勞的人們送去豐收和喜悦呢!看,她給咱們每個小組也送來了一份禮物(電腦出示)你能根據算式猜想一下,這些禮物各屬於哪個小組嗎?要解決這個問題,需用到哪些知識呢?我設計這個環節,意在激發學生興趣,藉此複習6和7的加減法,為後面學習它的應用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好,咱們還是隨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轉一轉,看一看吧!(出示插圖,導入新課)

二、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

1、 讓學生對着插圖,進行觀察和交流。

具體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有序地觀察,藉此培養他們初步地自主學習的意識,至於學生觀察到什麼,我不去做過多限制,不管是藍天、白雲、還是房子、小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雙眼來認知大自然的寶貴素材。

接着安排小組交流觀察的內容,並嘗試提出疑難問題,在互通知識中,也給每位學生提供了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然後,由小組代表在進行交流,並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做到知識共享。

而這觀察、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感悟體驗的過程,學生從中感悟到自然美、家鄉美,進而激發起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師用空洞的語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

作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在與學生一起觀察、感悟的過程中,有選擇地解答一些疑難問題,並最終將重點巧妙地引到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教學上,比如説:圖中還有哪些你以前從沒見過的數學符號?你知道它代表什麼意思嗎?或者説:老師這兒有兩個新朋友,你想認識一下嗎?這些導語都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主要藉助多媒體演示,先引導學生分別認知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明確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號的尖朝向各個方向,以避免學生認為大括號的尖總是朝上的誤區。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導他們理解大括號和問號合在一起表示的意義,並能對着情境圖敍述完整的圖意,互相反覆交流,直至明確要求的問題是什麼。在引導學生敍述圖意的過程中,其實已孕伏了應用題的結構,即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這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應用題是非常有益的。

3、 針對提出問題,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在學生理解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之後,能夠明確這幅圖要求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學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根據加法的意義,應該説不難解決。用左邊的4人加上右邊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決不就此滿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列出多種算式,如扎小辮的3人加上不扎小辮的3人;低頭的1人加上不低頭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兩堆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樣做,我認為有利用於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況且,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當然算式的選擇也得視題而定。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第二幅圖,並與第一幅圖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同之處,自己去表述圖意,如有困難,可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沒必要過多講解。如此反覆之後,明確要求的問題是還剩幾個向日葵盤?是求一部分,根據減法的意義,應該列式為7—2=5。利用電腦的優勢,我也可將問號移到另一邊,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這是兩道容易混淆的減法算式,應加以辨析。而當問號移到算式中得數的位置時,這幅圖則有上述兩種列式。這兩道應用題的教學,意在讓學生從中感悟兩點:

1、問號的位置決定着列式方法。

2、問號既然是要求的問題,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數。

同時輔以清晰明瞭的板書設計,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至此為止,我認為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已真正突破。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更加強烈。新教材藴含着許多有待學生髮現的奧祕,我認為只要教師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就可以滿足他們這種強烈的需要。

4、 及時反饋,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有了剛才的分析驗證,對於做一做中的兩道題目,我放手學生自己進行辨析,從中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在全面蒐集學生信息的基礎上,我也要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

二、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課本51頁插圖《美麗的小湖》與前面的知識點是類似的,因此,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對着圖畫進行講故事比賽,如《小鴨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領》、《小金魚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從而能夠正確列式解答問題,並輔以可行的獎勵機制,如評選故事大王、速算冠軍以及優勝小組等,意在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逐步培養自己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時機可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當然,這項活動也可視教學情況放到第二節課或者課外進行,畢竟,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

四、及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總結,引導學生髮現庭院裏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這樣,就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引向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總之,我在教學中,不光利用多媒體,還要利用多種媒體,使知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相信,這金色的秋天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好,我的説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例7。

二、教材分析:

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制關係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品價格的表達形式。

3、通過模擬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説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説設計思路:

1、從學生實際經驗入手, 喚醒學生的思維,把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輕鬆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通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通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教學中所設計的遊戲和購物活動,都採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帶動。

5、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學會閲讀、利用教材,同時通過完成填空回憶整理本課所學知識。

説課前準備: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具圖片、卡片。

二、學具準備:學生學具袋。(內裝各種面值的模擬人民幣)

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能説説人民幣的單位有那些嗎?按質地可以分為哪兩類?

二、新課教學。

(一)聯繫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小凡喜歡吃奶糖,小賣部裏1角可以買1顆,今天媽媽給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買幾顆奶糖?(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麼想的?(1角1顆,1元=10角,1元2角=12角,買10顆,還有2角買2顆,一共可以買12顆)

小紅的奶奶給了她一些1角的零錢,她數一數一共有12角,小紅想換成整錢,可以換成幾元幾角?(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樣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換成1元2角)

同學們真聰明!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換錢,現在我們就來做個換錢遊戲。

教師指名一名學生配合先示範: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換成角票。師:當然可以,給你38角。你算算對嗎?生:1元等於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對了,謝謝你。

師: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錢換成整錢可以嗎?生:沒問題。10角換1元,20角換2元,一共換2元6角。同座學生模仿做換錢遊戲。

(二)設境激趣,合作實踐學習。

談話過渡:學會換錢,老師帶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歡的地方——東東超市

課件出示貨品圖片和價格標籤(例6),讓學生認一認,學生自由説自己認識的價格標籤,表示多少錢?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小圓點左邊表示幾元,小圓點右邊第一位表示幾角,第二位表示幾分。現在一般情況下物品的價格都標到角。

遊戲鞏固:看看誰的反應快(完成50頁做一做)

把寫有價格的物品圖片和對應寫有幾元幾角的卡片發給不同的學生,拿物品圖片的學生先舉起來,拿對應的卡片的學生快速反應。全班一起訂正。

談話過渡:超市裏還有許多東西,課件出示物品及標價(例7,51頁及“做一做”內容)現在我們同座每2個同學為一組任意選購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計算出應付的錢到“收銀台”(老師處)結帳。

學生分小組購物,老師在“收銀台”檢查每組學生的計算和拿出的錢數是否正確,對有問題的學生馬上輔導。

三、知識整理。

引導學生使用教材,複習本課學習內容。今天同學們學得真好!一節課可學了不少知識呢!同學們翻開書,看一看50頁和51頁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書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嗎?

學生看書填空後,課件出示書上50頁、51頁內容,師生一起逐空訂正,從而達到整理知識,總結全課的目的。

四、課後練習。

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次實際購物體驗,要求自己看價格標籤,自己計算金額,自己付帳。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分與合》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 把10以內數的組成單獨安排一個單元,並以分與合的思想為基礎教學這些數的組成,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的一個特點。這樣安排有三點理由: 一是分與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認識客觀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學習數學的一種策略,應該讓學生掌握這種思想方法。二是以分與合的思想為基礎教學10以內數的組成,有利於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數的組成的實質內容。三是以分與合的活動為載體教學10以內數的組成,給學生提供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記憶的機會與條件。

而我們第一課時將要學習2—5的分與合。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掌握“分”與“合”的關係。教材結合具體的操作活動,把分與合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認識“分”的同時也體會“合”。

首先,把若干物體分成兩部分,往往有很多種結果,從無序地分到有序地分,體現了不同的思維水平。教材注意引導學生感受分的過程的有序性,發現一個數的不同分法所藴含的規律,學會有序地操作和思考。但是,我們在教學2—5的分與合時,教材沒有提出有序分的要求,把4個桃、5個花片的各種分法都呈現出來,旨在讓學生自由地分。

二、説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分實物的活動,探索並掌握2—5各數的分與合,進一步加深對2—5各數的理解。

2.使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認識數的分與合的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初步體會“分”與“合”的關係。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比較熟練地掌握2—5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四、説教學方法

説教法:

1.談話法:拋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讓課堂教學不再枯燥乏味。

2.講授法

説學法:

1.觀察法:在出現實物或是畫面時讓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觀察目的明確,比如怎麼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將各種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觀察再思考,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小朋友上課,大家歡迎嗎?小朋友怎麼歡迎呢?來,表示一下。(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放一張拍手的圖片)

(學生熱烈鼓掌)

謝謝你們的掌聲!小朋友們在鼓掌時是怎樣拍手的,誰來示範一下?

(指名示範,但動作比較快)

做得很好,就是有點快。誰再來示範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範)

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從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避免機械、枯燥地導入,以遊戲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現在誰來説一説我們鼓掌時是怎樣拍手的呢?

生:兩隻手先分開來,再合起來,然後又分開來,再合起來。

3.師:看來兩隻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響。(板書:分與合)

在數學的王國裏,也經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數的分與合。

讓學生能從抽象的思維到具體的動作中體會到這就是分與合。

二.展開

1. 教學4的分與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盤子

談話:這裏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們放在2只盤子裏,請你想一想,可以怎樣放?

(2)引導思考:根據你的擺法,能説一説4可以分成幾和幾嗎?

(師:4可以分成1和3。小朋友,現在跟老師一起念一遍:4可以分成1和3。)

(3)提問:動一動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説一説4的其它分法。

(4)討論:你知道幾和幾合成4?可以根據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來説4的合成。

請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動手擺一擺。

請學生上台一邊説自己的擺法,一邊演示桃子是怎麼分的。(教師板書學生説的4的分的式子)

教學4的分與合,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於逐個理解含義,初步感受它們是有聯繫的。

教學4的組成,分三步進行。首先把4個桃放在兩個盤裏,讓學生邊操作邊體會“分”;接着把分4個桃抽象成把數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後想一想“幾和幾合成4”。教學的第一步是開放的,學生在交流中能發現三種不同的放法。這裏的交流,一方面呈現了放法是多樣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種放法。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理解和記憶4的組成提供形象支持。教學的第二步是漸進的,從左邊圖示的一個盤裏放3個桃,另一個盤裏放1個桃,得出4分成3和1,讓學生理解431表示什麼意思,是怎麼得到的。接着讓學生思考中間和右邊的分桃圖又能得出什麼。先半獨立完成4分成2和幾,再獨立完成4分成幾和幾。教學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礎上推理“合”:因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這道例題是本單元的第一道例題,教學任務不侷限於4的組成,還有分與合的思想,研究數的組成的方法,這些都直接關係其他各數組成的教學。所以,必須讓學生參加分桃的活動,經歷由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的過程。

2. 教學5的分與合

(1)(張開左手手掌)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豎起你的左手,現在有幾個手指豎着? 你能把自己豎着的5個手指分成兩部分嗎?那麼5可以分成幾和幾?一共有多少種分法呢?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一個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下面就請同桌的兩個人一起來分手指,想想5的分與合。交流後組織反饋: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對能按照一定順序説的和使用聯想方法的學生給予鼓勵。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有次序地記住5的所有分法。

(2)出示課本的主題圖。

通過兩個學生在不同位置觀察5朵花擺成1朵和4朵的同一種分法,體會把5分成4和1和把5分成1和4是一致的,實質上是一組分解的兩種表達。然後讓學生看着5朵花擺成2朵和3朵的圖,寫出這組分解的兩種表示。教材給一種表達畫上虛線框,讓學生明白它可以從另一種表達得到。

教學5的分與合,同時提出“分”與“合”的問題,引導學生由“分”的結果直接説出“合”的答案,使兩者成為有機聯繫的整體。

三.鞏固練習

課本上的練習。(基礎題)

課外練習。(加深題)

第1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並掌握2、3的分與合。

第3題要幫助學生理解每節車廂上的數與車頭上的數的關係,然後再填一填。最後再讀一讀,體會其中的規律。

四.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

小結的意圖是: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和印象

六、説板書設計

4 4 4

/ / /

3 1 2 2 1 3

列豎式的板書能體現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知識、直觀形象。

能讓學生清楚明瞭的看到今天所學的內容。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此教學內容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中《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找規律”是新教材“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數字和圖形的排列規律,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8——89頁,例1~例4,有一個基本的循環組,以它為基礎,重複出現。例1~例3,循環組中每種圖形只有一個,例4,循環組中有的圖形不止一個,為從數量角度尋找規律做了鋪墊。

説教法: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於是在設計時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重視實現顯性知識與技能目標,經歷探索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挖掘隱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三位一體的有效課堂教學。

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採取了“大班教學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長負責,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認識規律,培養學生觀察、猜測、推理的能力。

説學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採取了獨立觀察和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通過猜一猜、找一找、塗一塗、擺一擺、演一演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依據新的教學理念,把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尋找規律作為這節課的主旋律,真正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了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我實施了六步走教學法,

 一、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上課開時,我為數學課堂蒙上一層神祕色彩,老師請來了極為神祕嘉賓和我們共同學習,你想認識他嗎?通過讓學生觀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發現規律,接着老師表揚(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課題——找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在這一環節,我出示歡度“六一”的主題圖讓學生探索規律。讓學生獨立觀察這些彩旗、彩花、燈籠的排列有什麼規律?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選擇代表全班交流,教師課件演示。最後小結他們都是一組一組的重複出現的,為學生揭示了找規律的方法,也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第一步:塗一塗。塗聯歡會入場券。這種學習將枯燥的簡單機械的練習變得趣味化,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活動當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擺一擺。

國小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不適合長時間不間斷的進行數學學習,於是我設計了請你跟我做一做的環節,旨在通過接動作,擺學具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規律,在輕鬆有趣的活動中自己建構知識體系。

四、小組合作,創造規律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起點,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歡的圖形創造規律,體現了“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感悟到規律是可以創造出來的,讓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

 五、轉換形式,表演規律

根據規律演一演(用聲音或動作)。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規律讓學生用聲音或動作演一演,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對學生的成績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尋找規律

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規律美,然後讓學生找一找藏在身邊的規律,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實現了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

亮點:

1、體現數學—生活—數學的大課程觀。

2、“做中學”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3、“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學小班化”模式逐步展開、層層深入,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637頁。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圖中所安排的企鵝活動情境,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本課是第一次出現帶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式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在理解主題圖圖意的基礎上,説一説圖中大括號、問號各表示什麼。在一定的情景畫面中解決應用問題,鞏固8、9的加減法。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大部分學生對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有好的聽課習慣,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基本上已經理解8、9的加減法的意義,但對於首次出現的大括號比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對南極的情況有少數學生有些瞭解,大部分學生不知道企鵝的生活情況。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相關的加減法。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交流

的能力,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2、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信心和勇氣。

四、教學重點

1、對括號和問號的理解

2、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圖和圖中括號、問號對圖意的理解。

六、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小圓片

2、試一試中的兩張表格。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授 師:同學們,開學快兩個月了,你們跟老師在一起開心嗎?(開心)

師:我也非常地開心,做夢都想跟你們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師做了一個美夢,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分享嗎?(想!)老師夢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老師跟你們一起乘坐熱汽球飄到了南極!一到南極,你們跟老師一樣,都興奮極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在那裏,我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企鵝(板書課題:可愛的企鵝)。你們拼命地召喚企鵝,想和企鵝交朋友。可企鵝們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要我們共同努力,答對了它們的問題才跟我們交朋友!你們有信心答對嗎?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用“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理解前後的意義,體會前後順序的相對性。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方位觀念;

2、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和表達的條理性;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作業設計

作業的設計有基礎題,有提高題。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

基礎題:

“新龜兔賽跑”。運用前後的語言描述烏龜和小兔在不同時段的位置。

提高題:

找一找生活中,哪裏有前後。(對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三、與小專題的結合

我們的小專題題目是:《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在“前後”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觀察情境圖,並用數學的語言有序的、完整的表述。

讓學生解決“小動物在哪裏,排在第幾位,他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這需要學生數學的思考。讓學生明白問題是什麼,先自己思考,然後在同伴交流,和對方説説自己的想法,並補充和修改自己的。

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提供給他們交流合作的機會。實際看來,學生的表現是比較好的。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一):走迷宮遊戲。

1.複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1)説數字:學生説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2)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説一句話。

(3)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4)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説:“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為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三、活動(二):對口令遊戲。

1.(放快節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説“我出3”,生答“我出5”,複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複習數的組成。

四、活動(三):送信遊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裏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後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五、活動(四):起立遊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通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遊戲:教師點到從前(後)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後左右等空間的方向,並注意讓學生區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六、活動(五):投擲遊戲。

佈置好遊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則向簍裏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後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説説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説出自己的算法。

七、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

課後總結

新課程,新教材,構建的是一個開放、充滿生機的課堂體系,對此,在執教本課後,我有更深的體會。

一、寓教於樂,玩中學,學中樂。

“一、二、三……”教室裏傳來異口同聲的數數聲。只見一位學生站在講台前正朝着離他有一段距離的小筐裏投球,講台下面幾十雙眼睛都齊刷刷地望着他,眼神裏透着幾許焦急、幾許驚喜,大家都隨着投球學生的表現或喜或憂,有的恨不得親自上台去一試身手。乍看去還真想不到這是數學課堂裏的一幕情景呢!

遊戲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遊戲當中,通過數一數投進了幾個球,比一比誰投進的球多、誰投進的球少,兩人相差多少,算算沒投進球的個數等環節,在彼此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複習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就這樣,學生在一種愉悦的課堂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汲取了數學養分,親身經歷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二、小組合作學習,便於人人蔘與。

在鞏固10以內加減法這一環節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了一個“送信”遊戲。那麼多封“信”,要找到得數與自己信封上數字相同的“信”放進信封,就必須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數,有趣的

形式把學生們都吸引了過來,學生們比平時計算枯燥單調的口算題時的熱情高漲得多,尤其是幾個學生為了同一封“信”發生爭執時,個個都像“小老師”一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説服對方,整個課堂頓時“熱”了起來,真正達到了人人蔘與,個個樂於參與的目的。

誰説數學課堂就該是“一人講全班聽”的嚴肅場景?如若將理性的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們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教學形式,又何愁學生不愛學、不動腦筋呢?讓我們“蹲”下來,寓教於樂,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他們創設出種種輕鬆、快樂的學習情境,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