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來源:文書谷 5.58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技巧目標: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實際;至於教學難點,則是就學生接受而言,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a、教學重點: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b、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最後一句話。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

教師還可借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利於擴大教學的容量,並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有利於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2、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説教學過程

(一)、如何導入

結合日常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經常一起散步嗎?散步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請兩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共享。

(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給新的學習構築起合適的背景,奠定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以及教師與學生情感上有效溝通的基礎,有利於新知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

(據有關人士分析,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與目標不明確的學習,效果相差9倍,設計這一步的原因是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2、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閲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四)、研讀課文 探究主旨

1、你説説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2、那麼究竟聽誰的呢?

――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3、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的。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的、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的。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體會文章的人性美。對於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的,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五)、探究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優美,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們採用鑑賞法來仔細品味一下。

1、同學們讀課文,採用圈點法劃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看這些句子好在哪裏?可能有的句子: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正因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朗讀課文,加深體會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語言美的文章,這麼優美的文章,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朗讀一下?

(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幾方面)

1、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

(1)“我”是個中年男子。

(2)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的。

(3)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語氣:温和,親切中含着莊重;語調:平穩,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朗讀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應不厭多讀。)

(七)、拓展昇華,擁抱親情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麼,我們每個同學你在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中,一定也親身感受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意,請回憶一下,然後與同學進行交流。注意要求(1)圍繞“親情”這一主題(2)談出自己的親身感受。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的,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八)、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 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音樂最能撞擊人們的心靈,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通過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的温暖和愛,使學生對親情的理解得到昇華。)

(九)、課後作業:

1、把圍繞“親情”的説話練習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課外閲讀中,你讀過類似課文這樣感人的文章嗎?請向大家推薦一篇讓我們同學來共同感受一下。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下午好:

我説課的課題是莫懷戚的《散步》。

下面我從教材的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運用、學法指導、大致的教學流程等幾個方面彙報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一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注重人生體驗。《散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於一體,字裏行間揚溢着濃濃而真摯的親情,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時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畫卷,更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道德頌歌。雖然與本單元前兩篇課文《風箏》《羚羊木雕》一樣都以家庭生活為主,都有矛盾衝突,但前者給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則主要從家庭倫理準則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並且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因此,我認為本文是讓學生走進文本,對話文本,在“人生體驗”中達到體驗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學情分析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語文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增強親情觀念,提高人文素養是本課的教學任務之一。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基本是都是90後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現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獨尊”,家庭親情觀念淡薄,缺乏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因此,本文教學時,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並不難,但要引導學生髮掘文本主旨、感悟親情及由此引發對於家庭倫理準則的思考會有一定的難度。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如下:

三、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本課教學目標為: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基本內容。

2以文本為範例,指導學生揣摩詞語的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方法。

3學習文章以小見大、一事一理,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寫法;

4體味文中濃濃的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家庭倫理傳統美德。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目標,確定:

教學重點為:目標2、4

教學難點為: 目標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徵意義的最後一句話

為達成以上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擬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以文本為範例,組織學生自主品味語言,並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相關方法。

2、以小組形式,通過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品讀文章。

4、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初讀敍事類文章,整體感知內容的方法(初讀“三問”:誰?在哪裏?什麼事?)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精讀文本、品味語言。

3、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發現文章的美點(從內容到形式)

五、教學流程:

課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個鋪墊。

1、 猜字遊戲導入

謎面:上有老下有小—學生猜---教師解字:老小不分開為孝,老在上子在下,兒子擔任着揹負老人的責任這樣才為孝。

當堂調查:你們一家三口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學舉手(舉手的很少),如此看來大多數是老小分開的,孝出了問題。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能不能不分開呢?分開與不分開的主要責任以在誰呢?從今天學習的課文《散步》中也許能夠找到答案。

(設計意圖:歌曲作情感鋪墊,猜字遊戲可以很快地激發七年級孩子的興趣,拋出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關,為突破教學難點設伏。)

2,聽讀、朗讀,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輕聲地朗讀課文。

(“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檢查閲讀效果:

從記敍的要素、順序入手理清內容和文脈。並在概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產生分歧原因和解決分歧的辦法。

(學習起步階段要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強化“要素”意識,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4品讀課文 感悟親情

我設計的主問題是:

①、你説説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在散步的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老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後,再總結全班同學的發言,加以歸納明確。一家人的權力無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關係。一切由愛決定。 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②、學生總結歸納人物的特質 (這一設計的目的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煉的詞語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

兒子:聰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導學生將文中的兒子與現實中的“兒子”(自己)進行對比,突出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關於教學難點,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討。

鋪墊:再問導入部分的兩個問題:如何解決“孝”這個問題?能不能不分開呢?分開與不分開的主要責任以在誰呢?歸納學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後一句具有象徵意義的話---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家庭是這樣,民族、國家也是如此。(邊歸納邊板書要點)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體會文章的人性美。(初步體會文中“以小見大”“一事一理”的寫作手法。)對於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5、探究課文,品味語言

①、讓學生採用圈點法劃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看這些句子好在哪裏?説説自己的發現。

預設:主要引導學生品味:(1)寫景的句子 ,發現他們的意境美。 (2)對稱的句式(體會它們的對稱美,情趣美。)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②、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精彩片段。

(朗讀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過朗讀加深印象,培養語感)

6、結束語: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子欲養而親不待。對長輩、父母我們要心懷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麼感受,或最想對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説些什麼?用一段文字把它寫下來,課後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後是作業佈置:

7、佈置作業:以家庭生活為素材,以親情為主題,運用“以小見大”“一事一理”的寫法,寫一個片段(300字左右)。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剛開始學習“以下見大”“一事一理”的寫法,特作出分層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這也符合個性化的要求,具體是:最低要求:仿寫文中的某個片段//一般要求:獨立構思,能表現出親情//較高要求:能提煉出一個簡單的道理。

8、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是為了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突出教學重難點。

附:板書:

百 善 孝 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懷戚)

||

整個世界(責任 使命)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説課的內容是《散步》。莫懷戚先生所寫的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步》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它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時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畫卷,更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相信隨着作者一家人散步過後,我們每一位朋友都會陶然沉醉於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會浸潤在血濃於水的暖暖親情裏,更會加倍珍惜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

一、課標與文本關係:

《新課標》強調審美體驗,注重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文學作品,進而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語言美於一體的《散步》要想在"人生體驗"中達到體驗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用心靈和情感去感受、體悟。

二、學情分析

根據課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教育。

三、教學目標:

基於《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提高審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關鍵詞句的含義,並通過指導朗讀,品味語言美。3、培養尊老愛幼的高尚美德,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那麼,如何將目標轉化成現實?這就要看重難點的準確定位了。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較難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意識。同時散文詩意的語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無窮。因此,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

重點:

(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難點:

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最後一句話。

那麼,採用什麼方法將重點化解到教學中,又如何引領學生尋找解除難點這一雜症的靈丹妙藥就成了目前的當務之急。法寶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學法這一環節中。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以朗讀及朗讀指導為經,以引導學生感悟、品味、討論、探究為緯。經緯交織的方法。

2、學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關鍵語句,深入思索,反覆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學法這把雙刃劍怎樣才能遊刃有餘地在課堂這塊陣地上發揮威力呢?重難點這兩種溶質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學過程這一溶劑中,變成營養豐富的溶液被學生吸收繼而實現教學目標呢?這就要看下面的環節——教學過程的實施了。

六、教學過程

(一)、在輕音樂伴奏下激情導入

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作母愛,因為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作父愛,因為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裏繁衍生息,才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着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

(二)、教學目標(前面已經説過這裏不再重複)(三)、讀文生情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課件顯示朗讀要求):

a、把握感情基調歡愉而深沉

b、朗讀的語氣:温和親切中含莊重

c、朗讀的語調:平穩、深沉、抒情

d、朗讀的語速:中速略舒緩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讀,我也彷彿沉浸在親情的世界裏,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許多道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面兩個問題。)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

(2)從文中的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2、反饋、點評、小結:(1)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裏、散步。

(2)歸結為"和美"(板書)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討論)(四)、研讀入境合作討論

1、展示:(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小組口頭)(2)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説了算?(班上書面)2、劃分4人小組、要求:①個人見解獨到、精彩,每人欣賞一個人。

②小組觀點一致:中心、補充、記錄、發言代表3、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點評討論情況。

4、反饋、小結。

(1)檢查一個小組:對四人的欣賞、理由。

(2)不存在誰的權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愛幼的親情鏈組成的。

5、補充名人的話:培根説(展示)一個外國人如此欣賞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一箇中國人就更應堅持和發揚)培養民族自豪感情。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小精悍的敍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結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幾個段落有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樹、魚塘("粼、鱗"、)

2、思考:①從你更喜歡片段中?感悟到了什麼樣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讀,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機——哲理:珍愛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喚——哲理:熱愛生活、。

(我們品味了本文生機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六)、賞讀入心拓展運用

1、展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猜猜老師喜歡它原因?

2、反饋、形式: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內容:生生不息(如果我們寫作增添亮色)

3、這樣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請畫出來(每組看兩段,找到一句即可舉手)4、深情賞讀:領讀—跟讀,評價。

當我們閉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便呈現在我們面前,()是誰在日落昏黃時,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們歸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仔細叮嚀;當然是我們的父母。

5、仿寫:"爸爸媽媽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需要我們用責任去支撐。)6、朗讀最後一段,感悟最後一句的含義。

7、反饋、小結:以輕襯重,體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讀)(多媒體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進入下一環節)

(七)、凝神細想,獨抒性靈

為了學以致用,練習對稱句式的寫法,也為了藉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所以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請以"愛"、"家"或"親情"為開頭寫一組對稱的比喻句。

設計會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設計了下面的幾個開頭,讓抒寫有困難的學生採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基礎好的學生自己另闢蹊徑寫,然後交流。

①親情是飢腸轆轆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①如久旱後的一場甘霖,……②愛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用責任來擔當;……在音樂的激盪下,學生塵封已久的記憶猶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緒也隨之盪漾開來,平日裏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變成了愛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學的心田。於是下筆如有神助。

(八)、教學小結:

(繼續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教師寄語。

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體會,

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

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

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

讓我們的家永遠洋溢着親情,讓我們的家永遠充滿愛!

(九)、課後作業:(父親的故事過渡)

1、為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腳"、"洗衣"、"梳頭"等)2、將這一過程及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對一堂課的結構和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理清課堂教學內容,由最初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好了,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學理念

為了落實“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我設計的教學過程,以學會朗讀詩歌為發散點,以情為核心,以培養能力為目的,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説教材

1、課文簡介:

這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意象內涵豐富,抒情方式巧妙。作於1938年11月。詩的第一節以一隻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徵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暴風雨等一系列內涵豐富,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詩名句,多少年來,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所默誦。

2、教學設想:

《我愛這土地》是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的現代詩歌,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總結現代詩歌的閲讀方法,培養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範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象徵意義。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對語文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節奏正確流利的朗讀。(目的:學習朗誦方法,培養愛國情感)

2、理解詩歌中暴風雨、土地、河流、黎明等的象徵意義。

(目的:便於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題提高詩歌理解能力)

3、體味詩歌抒發的對祖國深沉的愛。

為了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能有感情,節奏正確流利的朗讀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確定為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

四、教學時數:

1課時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2種方法:

1、朗讀感悟法:結合本課的語言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朗讀、聽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並將之內化、沉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2、討論法:在交流、探究中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羣策羣力,集思廣益,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也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合作精神得到了深化;

六説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有關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暈頭轉向,看了真讓人精神振奮。電視劇《烈火金剛》,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殘忍行為真讓人痛恨不已。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了解歷史,記住歷史,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抗日戰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尊處優環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複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並非易事,這些音像資料可以幫助學生形象感受詩人特殊的寫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簡介

1938年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3、聽老師範讀,初步感知詩歌

詩人借土地抒發自己對處於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這個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在詩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讀

首先講解朗讀近體詩的要點,然後用課件表現本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讓學生現學現用,增強記憶。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範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然後,聽範讀,對照自己比較兩者,並找到自己朗讀詩歌上的不足。最後,全班集體朗誦。

5、意象賞析:分小組討論詩歌的所選取的意象,結合時代背景,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方位互動交流的能力。

6、語言賞析

讓學生自己在閲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並説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學生初步賞析詩歌的能力。

7、課外拓展,讓學生閲讀艾青的《北方》(節選)能説出意象及象徵意義,做簡單的賞讀。

8、能力遷移通過仿寫,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訓練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

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

七、説板書設計教學設計能夠直觀明瞭的再現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點。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土地祖國大地

暴風雨日寇侵略

河流、風民族反抗

黎明美好未來

小結: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首次接觸現代詩歌,把握這首詩歌的內容會有難度,因此,我設計的教學過程,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讀、去品味、去聯想和想象詩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詩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義,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及審美情趣,為學生以後學習現代詩歌起一個示範引導作用。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詠雪》選自《世説新語?言語》,文章講的是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世説新語》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卻鮮明地塑造了謝安、謝朗、謝道韞這三個人物。“詠雪”成為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詠雪之才、詠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我以為“詠雪”固然體現了親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晉名士那種灑脱、儒雅的氣質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盡力帶着學生去感受古人那種灑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氣息。

學生分析:

我們之前已經學過《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並且熟悉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步驟,本課先學了《陳太丘與友期》,學生對《世説新語》的風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讀懂這個故事沒有太大的困難。所以,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整理歸納文言知識,挖掘其文化內涵,並努力創造氛圍,讓學生真切感受“詠雪”的情境,鼓勵學生去想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複習鞏固作者及《世説新語》;

2、掌握“俄而、驟、欣然、差可擬、因”等文言詞語;

3、情景再現,走近古人講論文義的情境中。

過程與方法:

1、檢測掌握的作家作品情況,並補充相關內容;

2、同伴互助,解決疑難詞語,並歸納整理;

3、師生共同表演,講論文義,再現故人讀書的情景。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情境再現,講論文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課前預習反覆朗讀,課堂朗讀,注意字音、斷句,強調“似”“差”的讀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難,掌握字詞,老師引導歸納整理。

3、師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體參與表演,再現當時情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對照課件進行講解】

一、佈置預習:

1、熟讀《詠雪》,瞭解大意,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2、蒐集學過的關於雪的詩句。

二、導入新課:圖片展示“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這是《紅樓夢》中寫給薛寶釵和林黛玉的判詞,“停機德”講的是樂羊子的妻子為勸丈夫繼續求學而剪斷織布機上的娟的故事。“詠絮才”講的是什麼呢?今天讀完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標:提醒學生注意“互助”、“歸納”、“再現”等詞語。【板書本節課的兩大環節:講論文義、再現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學生回顧上節課講的文學常識填空;

2、補充:魯迅的評價,《世説新語》分的門類,《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

五、講論文義:【師生共同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步驟並板書】

1、讀:字音、斷句。【學生齊讀完後,強調“似”“差”這兩個多音字】

2、譯:提出疑難字詞,同伴互助解決。

3、詞語搶答:用我們常規的搶答方法,檢測字詞掌握情況,並注意聯繫學過的知識,如:與“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幾,無何,既而,逾時”等,與“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譯接龍:一人譯一個標點的句子。

5、整理歸納:老師引導,學生完成,歸納本課的古今異義詞、判斷句、人物稱呼、成語“柳絮才高”,此時學生就知道“詠絮才”的含義了。

6、拓展閲讀:展示材料,老師解釋“謝公、謝玄、淮上”,學生還有不明白的再解釋,最後學生直譯。這則材料講的也是謝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詞語都是學過的,可檢測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並且這則材料中謝安得到捷報都不動聲色,在《詠雪》中卻“大笑”,有助於學生了解這個人物的性情。

六、再現情境:

1、師生共同確定:時間、地點、天氣、事件、人物。重點在人物上,文中有謝安的表情,謝朗和謝道韞只有話語,先讓學生從文中發現、想象他們的表情,再推薦同學扮演角色,其他同學扮演“眾兒女”,思考:他倆誰説的好?“白雪紛紛何所似”?

2、創造條件,師生表演。重點探討謝朗和謝道韞誰説的好,各抒己見。再説説“白雪紛紛何所似”,可以用學過的詩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寫的七字一句的詩句。

3、看看“詩中雪”,展示幾句寫雪的詩句。

4、想想:歷史中堪稱“詠絮才”的,還有誰?【李清照】

5、評評:本節課,我們班的“詠絮才”。

七、佈置作業:

A:1、完成《全效學習》;

2、積累詞語;

B:讀幾則《世説新語》中的故事,寫讀書筆記。

反思:我以為,一堂課就像一篇文章,有鋪墊,有懸念,有伏筆,有照應,有過渡,有昇華,要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行文嚴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這堂課貫穿始終的是“詠絮才”,由“詠絮才”設疑導入,中間解讀、想象、拓展,都是學生才華的展示,最後再照應開頭説“詠絮才”,發現我們身邊的才子才女。在設計中,我力求一種詩意的表達,力求讓學生感到書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讓學生感到文化延續不斷的脈絡。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竹影》是國中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繪畫藝術的自讀課文,文中敍述是我和幾個小夥伴在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藉着月光畫竹影,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

通過閲讀,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也可瞭解在豐子愷眼裏“兒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塵世中最真實、純然的生靈,也許,藝術和美就藴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二)説教材的特點

其一,文中涉及到遊戲的話題,有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繪畫藝術能落實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

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點在品析喜愛本文的基礎上,將其化為自身的情感體驗。

(三)説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從中國水墨畫與西洋畫對比中找尋中國藝術文化的些許特質。

確立“情感和態度”目標: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確立教學重難點

1.品味本文充滿童趣的生動描寫(重點)。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藴含在童稚活動中的藝術的美(重點)。

3.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昇華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些許認識。(難點)。

(四)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討論—欣賞—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注重文本閲讀,個性閲讀”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鼓勵他們有創意地表達。)

2.説學法:

整體閲讀、個體閲讀。

三説教學過程

用兒歌《影子》導入,學生齊讀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大家有所啟發。

(二)走近作者,走進課文(展示你的蒐集成果):你能介紹一下“豐子愷”嗎?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名仁,又名嬰行。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文學家、美術家和音樂教育家。他的漫畫風格獨特,富有創意,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他的散文在文學史上也有很大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等。

豐子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子愷漫畫

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可見,兒童是他漫畫裏最重要的角色。在豐子愷心裏,兒童自由純潔、充滿想象力,遠勝過險惡虛偽,沒有活力的成人,希望用畫筆喚回人們的童心。可見豐子愷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而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分不開的。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閲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進《竹影》,走近豐子愷。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展示你的自學成果):

1.自由誦讀課文,自主學習,積累生字詞(新課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初讀課文,合作學習熟悉文本,設置問題。理解與本文中心、寫作特點緊密相關的問題,討論釋疑。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體現問題教學法』

初讀:

1.你認為哪些字容易讀錯?請提示一下。

這些字詞你都會讀會寫嗎?

愜意qiè參差不齊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頭禪chán乘涼chénɡ千乘之國(shènɡ)

(古代指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參加(cān)人蔘(shēn)

2.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看——畫——評——聽——悟

(3)你怎樣看待遊戲與藝術的關係?

(美的姿態)

(活的神氣)

遊戲創新“美”藝術

其實,藝術並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語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細看以下圖片,而後作答)

豐了愷——腳踏車、取蘋果吳昌碩——《墨竹圖》管道昇——《煙雨業竹圖》羅中立——《父親》

趙子昂——《浴馬圖卷》

“照相”是對事物真實的反應,

“符號”是抽象地指稱事物。

中國畫重寫意,重神似;

西洋畫則重寫實,重形似。

思考: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編花環……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着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呢?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是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生為主題編選課文。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從不同角度,用不同題材回答了“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説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説明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及其意義的嚴肅思考。《紫藤蘿瀑布》由藤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蟲蚊、叢草等趣事,有一種物外之趣。閲讀五篇文章,不但對同學們正確認識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有關人生問題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敍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險和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脱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怕它,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腳下做起,就能個個擊破、戰勝它的道理。文章通過一個故事生髮出人生感悟,引出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教益。

二、學生分析

對一個剛剛跨入國中大門的同學來説,國中生活的開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開始,他們是帶着父母親友的期望,在他們殷切的目光中走進國中校園的,因而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設計與規劃。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經驗,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因而一遇到困難,或手腳失措,不知該咋辦;或怨天尤人,哀歎命運不公;或乾脆打退堂鼓,畏懼退縮。總之,他們大都不敢面對困難,正視困難,積極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故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前面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從三維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朗讀中初步讀出語氣的能力及其複述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文章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增強學生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難點: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理解“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分析

教法

我講這篇課文主要使用講讀法。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講解分析中,在對朗讀的指導中增強感悟、加深理解、引發思考。

學法

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並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發生在1945年1月,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上,一個上尉飛行員在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情況下,駕駛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出色完成偵察任務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悟,熟悉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自讀以前,提問: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待學生明確因為這篇文章是記敍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後,學生再讀課文就能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相關內容。

複述前,提問:複述的重點應放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白,本文敍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

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並進行評價。

設置這一教學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三)研讀理解,培養能力。

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學習。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在攀爬懸崖的整個過程中,“我”總共哭過幾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我”在攀爬時複雜的心理狀態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中,父親是怎樣指導的?“我”的信心有什麼變化呢?為下一環節對主旨的領悟打下基礎。

這段爬懸崖的經歷雖然已過去很多年,但對於“我”來説是難以忘懷的,因為“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進一步領會主旨。

因為七年級的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而以何種方式作為切入點就比較關鍵了。我之所以設計問題1,就是因為我覺得此問題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引發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內容,深入思考。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告訴學生朗讀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而且要做到停頓恰當,讀出語氣語調,注意抑揚頓挫。

(四)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作者的經驗僅僅針對爬山而言嗎?聯繫生

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得到的啟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

(五)質疑問難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並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解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

(六)反思總結,談收穫。

(七)結束語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六、板書設計(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