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來源:文書谷 1.3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一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課本34—35頁)讀數和寫數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數及數的組成的基礎了進行的,讀數和寫數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每讀、寫一個數,都要應用數的組成、數位意義來進行,它又是後面要學的數的大小比較,及100以內數的計算的重要基礎,教材通過具體事物的數量——説出數的組成——在計數器上用算珠表示——數的讀、寫這樣一個過程來掌握100以內數的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説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是本課的重點。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

本課時的教法和學法打算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時,教師藉助教具、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

2、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要學會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教的過程要與學生學的過程統一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讀數、寫數的活動。

四、説教學程序

①、鋪墊

1、複習數位順序表。

2、口答:

1個十和4個一組成()。

20是()十組成的。

6個一和1個十組成()。

()個十和()個一組成19。

15讀作

(),八寫作(),20讀作(),十九寫作()。

②、創設情景

課件演示:甲、乙兩位學生爭論:在計數器上撥了13要用幾顆珠子?(甲13顆,乙4顆),學生獨立思考誰説有理?並説明理由。

指名回答:生:甲説得對,這時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操作,通過操作學生找準了答案,接着讓學生撥20要幾顆珠子。

引導得出:個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一。

十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

③、講授新課

1、教學例4。

(1)出示計數器。通過計數器加深認識數的讀、寫。教師指名回答: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教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提問:這裏共有幾枝鉛筆?24枝是幾個十和幾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接着問:計數器上應該怎樣表示呢?教師要啟發學生説出2捆鉛筆表示2個十,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4枝鉛筆表示4個一,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

教師強調: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在十位上寫幾,個位上是幾就在個位上寫幾,這個數寫作“24”。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個位上是幾就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

2、教學例5。

(1)出示計數器。

讓學生分別讀出和寫出計數器上各數。

(2)出示計數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圖,並讓學生討論:為什麼這樣寫?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後,教師小結: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用“0”佔位,寫作“40”,讀作“四十”。

第二個圖和第三個圖讓學生嘗試,並互相交流。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集體訂正。

3、教學例6。

(1)出示10捆小棒與計數器。

提問:這裏有幾捆小棒?每捆小棒有幾根?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一百應該怎樣寫?

(2)讓學生討論:怎樣在計數器上表示?

引導學生説出:先在百位上寫“1”十位上和個位上一個也沒有用“0”佔位,這個數寫作“100”,讀作“一百”。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

4、小結: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按數位順序寫,個位或十位一個也沒有就寫“0”佔位。

④、鞏固練習

1、看圖寫數。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提問,集體訂正。

2、撥一撥。

894172643528

教師説數,學生撥數,再讀一讀。

3、做一做。

35讀作(),九十九寫作(),

96讀作(),五十四寫作(),

77讀作(),八十九寫作()。

⑤、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讀、寫100以內的數。誰願意來説説怎樣讀、寫100以內的數呢?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説課稿】

在解構——建構過程中認識百數表

《百數表》這個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年級學生剛剛認識百以內數的組成,會讀、會寫百以內數的基礎上,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內的數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剛剛認識數時所認識的數是“獨立的”,而對數之間關聯的意識直接影響到孩子們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師適時的幫助學生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百數表正是這樣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數表中的規律,引導孩子感受數之間的關係。

由於數較多,《百數表》裏面呈現的很多規律不利於學生髮現,因此在認識百數表時必須經歷一個給百數表解構的過程。同時,100個數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經成為數的系統,初步顯現了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數朋友進行歸納、整理,構建數之間的關係,以使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整體的認識,這就要引領學生經歷建構的過程。也正是在不斷地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對數的認識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一)解構百數表,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由於百數表有順序的把數展示出來,數在排列的過程中就呈現出很多的規律,而這些規律的呈現又是很多規律交叉進行,不利於學生觀察與發現,因此在教學中以按順序出現數隊伍的方式解構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引導孩子們通過比較每一隊中的數朋友,發現數的十位與個位上的變化是與數所在的位置有關係,位置排列的有規律,數的排列也有規律。通過探尋為什麼從而深化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的認識,感受數的神奇。

(二)解構百數表,深入認識數

沒有點的深入就沒有面的提高,沒有對百以內個別數的深入認識就沒有對百以內數的整體認識的提高。通過對個別數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質,幫助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新的認識。由於不同的數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從位置入手來研究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本節課中給“35”找家時,提供了百數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實際上就為學生提供了座標軸,讓學生根據數的意義去找位置,滲透了座標的思想,深化了對數的認識。

(三)解構百數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個數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數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現了相應的數學概念:單數、雙數、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在教學中孩子們對數位、位數等概念非常易混,對單數和雙數只是一種淺顯的認識,還沒有把握其根本的特點,因此本節課中利用給數照相的環節,通過分類的方式解構百數表,“分類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既是為相應的數學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礎。”因此學生概括得很簡潔:個位上是1、3、5、7、9的數是單數……他們把握了這些概念的特徵。

解構有分析的意思,解構百數表,目的在於排除干擾,深入對個體的把握,從而深度認識百以內的數。

二、在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百以內的數是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一個小的系統,因此只解構是不夠的,還要帶領學生不斷地去建構,幫助學生對這個小系統乃至大的數系統有整體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過程中,建構數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數系統當中的一員,它們之間有着非常廣泛的聯繫,而兒童“所知道的的數是孤立的,就像在學會説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學的生詞一樣。”這也正是孩子們數感弱的原因。百數表“不僅呈現個別數,而且為説明數在邏輯結構中的聯繫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圖形。”2因此本節課通過為數找家的環節,引導學生通過為數找位置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感受關係的多樣,從而培養學生“數之間有關聯的意識”,2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指揮數站隊的過程中,感受數的無限

在學生已經構建了數之間關係的基礎上,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進一步加強整體感知,因此在課的最後,通過指揮數排隊把百數表變形為數軸,在數軸上進一步感受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感受兩數相差得越多,離得越遠,相差越少,離得越近,從而形象化的感知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同時通過數站隊永遠站不完來形象的感受數的無限。

這樣對百數表不斷地進行解構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深入的、不是膚淺的;幫助學生不斷地建構,使得他們所認識的百以內的數是結構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隻言片語的。通過解構,深化認識,通過建構,整體把握。

這節課一直在和數做遊戲,課中賦予數人的特性,淘氣、可愛、有靈性,同時又需要幫助,以激發學生對數的情感,使學生感受數的可愛、感受百數表的神奇,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上數學課就成了享受。

【教學設計】

一、引入

師:百數表中來了幾隊數朋友,你知道每一隊缺了哪些數?説説為什麼?

師:如果老師請你在百數表裏找十位是8的數,你到哪兒去找?

師:如果老師請你找個位是8的,你到哪兒找?

師:這些數裏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師: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它們的位置也不一樣。

二、研究與討論

(一)引導學生在給數找家的過程中感受數之間是有關係的

1.根據提供的一行一列為數找家,滲透座標思想。

2.區分不同數位的意義。

師:你看它們都想住在這個格子裏,你覺得誰應該住?(學生討論)

3.根據百數表中無序排列的數,為數朋友找家,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師:原來的這些數朋友説我們也要出去玩了,這次你還能幫它們找家嗎?

(二)根據數所在的位置猜數

1.根據位置來猜數,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這些數朋友們也出去玩了,你還能為數朋友找家嗎?

這個時候有一個數悄悄地來了。

師: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嗎?怎麼想的?

2.為照片上的數找家,教給學生方法。

師:這個時候又回來了一位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生:想。

師:這次請一位神奇的攝影師來告訴你們,他正在給百數表照相,正好照到了這個數,它是誰?

師:這張照片上還有哪些數朋友藏起來了?

師:為了獎勵大家,攝影師説了,我們再照兩張,想看看照片嗎?

生:想。

師:這個照片可與眾不同,缺不缺數朋友?快來把這些數朋友找出來。

(三)通過分類活動,對百以內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昇華學生的已有認知

1.按單雙數分類,深化學生對單雙數的認識。

師:這些數朋友説攝像師要給我們照相,我們都回來了。

出示百數表:

師:這個時候攝影師説,太多了,你們得變個隊形我才能給你們照,你們能幫它們變隊形嗎?你們只要喊一二變,他們馬上就變,準備好了嗎?

生:一二變。

動畫

師:站成了兩隊,它們站得有道理嗎?什麼樣的數是單數呢?

2.按位數分類,明確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概念。

師:這時候攝影師説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別給你們照一張。

師:你們明白攝影師的心思嗎?攝影師是怎麼想的?

3.從百數表變化成數軸,引導學生感受數的無限。

(1)通過整十數變隊形,感受數的無限性以及等距性。

師:現在有一列數朋友説它們要單獨照一張,是誰呢?

師:因為這條線沒完沒了,怎麼辦?用箭頭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師:現在我們為這些數都找到家了。你們看,從10到20,從20到30,從30到40,它們之間的'距離怎麼樣?

生:都一樣。

師:為什麼它們之間距離就一樣長?

生:因為他們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個比一個多10。

師:都多10,所以它們距離就是一樣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問10前面的這個家是誰的?

生:0。(課件補充0)

(2)通過給數找家的遊戲,進一步滲透兩數的大小以及相對位置之間的關係。

師:這個時候又跑來了一行數朋友,咱們讀讀。

師:你們説它們的家在哪兒?

師:小於60的數朋友住在哪兒?

師:這些數朋友的家離60的家一樣近嗎?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的規律,獲得數學源於生活的體驗,教師就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這節課。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1.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認知感以及思維的邏輯美感,樹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心。2.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露技能,能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參與性。3.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

知識點目標:1.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提供實際情境引出計算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動手操作,探索出多種算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十幾減7。2.引導學生從依靠操作和實物思考到脱離實物思考,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到十幾減7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難點: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十幾減七的計算方法。

 教學思路:1.通過動手操作和聯繫實際激發興趣,提出數學問題;2.緊密結合數學概念和實際應用,由表及裏、由此及彼,逐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3.在認知形成的過程中組織討論交流、合作學習,體驗成功、增強自信,提升合作意識。

聊聊我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誘發情感,導入新課

這一部分由課前談話與複習舊知組成。針對一年級小朋友喜歡動物的特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參與到小動物的計算比賽當中去。首先出現的是之前學習過的口算題,即複習舊知。然後與學生談話:獅子王又給動物們出了一道題,可是動物們卻遇到了困難,他們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聰明,想讓你們幫助他們,你們願意嗎?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調動,激起了他們“想參與”及積極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提高情感,自主探究

1.問題引思:出現動物們感覺困難的題目,即例1。讓學生先用小棒擺擺看,

先拿出1捆又2根,想一想,要從中拿走7根,有哪些拿法?

2.自學探究,討論質疑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了以下想法:

(1)從12根裏一根一根拿,拿走7根,就是從12根裏減1,減1……一共減了七個1,還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1-1-1-1-1-1-1=5

(2)先從1捆中拿走7根,剩3根,再把另兩根加上得5,所以12-7=5。算式:10-72=5

(3)想:7加幾等於12,7加5等於12所以12-7=5。算式:7(5)=12,12-7=5,這是通過想加算減得出的。

(4)從1捆又2根中先拿走2根,再從1捆中拿走5根,還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2-5=5

(5)從12根中拿走1捆,剩2根,多拿走了3根,用剩下的2根再加上3根是5根,所以12-7=5。算式:12-103=5

學生每説出一種想法教師都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另外還有一種想法很獨特,很有創新意識。他的想法是用減數7減2得5,10減5得5。所以12-7=5。這種想法在平時教學中比較少見。這時教師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和全班一起討論,得出這種想法是正確的。12-7=102-7=10-72=10-(7-2)=10-5=5

3.揭示課題,引導歸納

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計算。

提問:剛才我們計算的這些題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被減數都是十幾,減數都是7。教師揭示課題:十幾減7。

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還有哪些十幾減7的算式,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得數。出示例三。

教師通過讓學生擺小棒,自己主動探索,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12-7,打破了以往的“想加法算減法”的唯一思路,培養了學生敢於探索的精神與大膽嘗試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三、增添情感,實踐反思

1.跳一跳,摘蘋果

將教科書第12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放在蘋果樹的蘋果上,讓學生跳一跳,摘蘋果。誰回答對了蘋果上的題目,這個蘋果就獎給誰。

練習中採用了“獎勵法”的形式,學生的參與勁頭濃厚,同時又鞏固了新知識,並對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了一個新的要求。

2.數學小遊戲

以上三個環節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變教師的“講”為“引”,變學生被動的聽為主動的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課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我對教材的理解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教法設想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學法滲透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説教學程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説“在數字王國裏,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繫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台,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説説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説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裏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説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為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為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為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説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着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説出為什麼要填大於號、為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裏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裏,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為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着這些分法,説説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説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着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為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數組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為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通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説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通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為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説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説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屏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説程序

本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説反思

作為一名新調入青東國小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着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着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為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為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為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後進行教學的,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設計理念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2.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要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語言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把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與討論,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初步認識什麼樣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能根據它們的特徵從具體的情境中辨別這四種圖形。

2.通過摸、畫、找、説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並在小組活動中培養探索意識和協作精神。

3.通過創設情境,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流程

課前交流:今天我們請來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來上這節課,來看看它們是誰?(出示課件)它們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誰最愛動腦筋,最會聽別人發言?敢和它們比一比嗎?那讓我們一起開始這節課吧!

一、創設情景,遊戲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搭積木嗎?現在想試試嗎?那我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盒子當成積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組裏商量一下準備搭什麼,可能用到哪些形狀的盒子?(師可控制一下時間。)開始完成你們的作品吧!(小組合作。)

生交流彙報:你們的作品是什麼?用到了哪些形狀的物體?

找兩個小組介紹,引導學生髮言,你們商量了嗎?(生説,師將其用到的形狀貼在黑板上。)

二、組織活動,進行教學。

1.“畫”面。

(1)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看老師做了什麼?(師取盒子。)

這是老師最喜歡的盒子,你也拿一個你喜歡的盒子給老師看看(師邊摸其中的一個面邊説),請你也摸摸你拿的物體的一個面,有什麼樣的感覺?

師:那怎樣才能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呢?你來想個好辦法。

(學生回答:畫的方法,在沙灘上蓋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學生只説出畫的方法,師可引導:想想看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請你選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吧!

生操作,師收集作品。

(2)智力遊戲。

師:老師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一個智力競猜的遊戲。

認識圖形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國小數學説課稿,

(師出示一張作品,問:猜猜看,這個圖形是從什麼形狀上畫下來的?你知道它是什麼圖形嗎?)

(3)出示三稜柱。

師簡介三稜柱,並按照剛才的方法從三稜柱上畫下一個圖形(在展示台上畫)展示。提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圖形嗎?

(4)小結。

師:這

(師拿圖形,生説,師貼。)請你觀察一下,今天認識的圖形與以前認識的物體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個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平面圖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此處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創設出讓學生摸一摸、畫一畫、找一找的學習活動,注重讓學生以自己的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初步認識由體出面。】

2.“找”面。

師:其實現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些圖形。不信,咱們找找看。從你的桌子上拿一個長方體,看看能不能從長方體上找到一個長方形。

(指名演示,邊摸邊説從什麼形狀上找到的什麼圖形。)

拓展:聰明的小朋友,看你還能不能從桌子上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

【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一個長方體上試找出不同的長方形,之後,又提出拓展性的問題,“那你們能不能從桌子上的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意在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總結。

師: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引導學生説),揭下長方體並同時板書長方形(邊説邊揭)……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有……(生回答,師板書。)

我説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説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也可以試試邊想邊用手指畫一畫。(給學生留出想的時間。)

三、練習。

1.“説”面

(1)師: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課件。

問:你看到了什麼?老師把它們蒐集一下。你能從這些標誌中發現什麼數學問題?你知道這些標誌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提醒我們要注意交通安全。

(製成課件,在道路上滾動出標誌,引導學生髮現,教師進行蒐集,師在課前將標誌中的數學問題分別做成可閃動狀,當學生説到時,可方便大家辨認。)

(2)討論、交流。

你在生活中認真觀察,還在哪裏見過這樣的圖形?

【此處設計了一個問題,即:“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出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找名字(第36頁:連一連)。

師:有幾個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丟了,請你用今天學習的本領幫忙找一找吧!

獨立練習,同桌互查。

3.猜謎語

師:我們今天請來的三個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要來考考我們了。他們出了幾道謎語,你有信心猜出來嗎?

認識圖形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國小數學説課稿,

(演示課件:出示三個朋友,可出聲,出示謎語,點擊謎語會變大。淘氣:先看我的謎語。)

指名扮演“淘氣”、“笑笑”、“機靈狗”,給大家讀謎語。

指名説答案,老師畫連線。

4.塗顏色。

指導學生髮現圖形,並按要求塗色。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略)

五、佈置作業。

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的本領,找找看,你們家裏有哪些今天認識的圖形。

課後反思

1.這節課設計的“摸”面、“畫”面、“找”面和“説”面幾個環節,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面”由“體”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較為濃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教師通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本節課缺少讓學生表述的機會。如: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上試找今天認識的四個圖形,並且到講台上展示摸給大家看,學生雖興趣很高,但反思後發現此處只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摸,如果能夠讓學生邊説從什麼形狀的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邊摸着展示給大家看,效果會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機會,同時也會對這些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一、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第一課時。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在學生學過100以內的數的讀寫的基礎上教學的。因為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關係和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一致的,所以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難度不會太大。學過100以內的讀寫法後,認識元、角、分不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對鞏固100以內數的認識也有幫助。

三、教學目標:

1、學生在觀察人民幣以及取幣等現實情境活動中認識一元以內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

2、學生參加教室裏的模擬購物活動,初步認識商品的價錢,學會簡單的購物。

3、在取幣、換幣、付幣、找幣等購物活動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4、使學生受到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等教育。

四、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教材有層次地呈現了知識結構。老師先拿出一個盒子讓學生來猜和摸裏面裝了什麼,使學生明白“買東西要使用人民幣”。接着幫助學生認識一元、五角、一分這三種面值較小的人民幣,並由模擬購物中學生與老師的對話,提煉出一元=十角,再聯想到一角=十分。然後認識5角、2角、5分、2分,最後通過“試一試”讓學生把一張1元幣換成二張5角、把五張2角換成一張1元,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元與角之間的十進關係,併為購物時付幣做好準備。教材採用這種知識結構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間接溝通了100以內的十進關係。教學重點是認識人民幣。難點是元、角、分之間的進率。

説教法和學法:

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對元、角、分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通過創設購物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把這些知識系統化、數學化。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的思想。

二、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動畫導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同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操作、概括,讓他們在活動中、遊戲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樂學、會學、創造性地學的境界。

三、視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創造性以外,更注重實踐性。如:創設小商店情境,開展購物活動,既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説教學程序:

一、境引入,整體感知人民幣

1、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老師準備一個裝有人民幣的盒子讓學生去猜、去摸裏面裝了什麼,進行初步感知人民幣。然後簡單的介紹一下美國的錢叫做美元,英國的錢叫做英鎊,你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做什麼嗎?從而揭示課題:認識人民幣

2、整體感知人民幣。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因此首先讓學生交流:你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幣?然後通過讓小組對人民幣進行分類,知道人民幣可以分為紙幣和硬幣之分。小結:人民幣可多了,有大面值的人民幣,也有小面值的人民幣,對於這些面值較大的就人民幣今天我們暫時不學,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幣。

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認識人民幣,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二、究新知,認識人民幣

1、認識1元、5角、1分

(1)分別拿出1元、5角、1分,在小組裏説説面值是多少,怎麼看出來的?

(2)交流:學生自由發言,互相補充。

引導學生從先從紙幣入手,分別觀察它們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哪些內容,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接下來安排同桌互動合作學習和大組交流活動: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正確地向同桌介紹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然後交流:在剛才的介紹過程中,你有沒有什麼發現?有沒有需要提醒別人注意的地方?通過這兩個問題,我借學生的嘴巴講出有關辨認各面值人民幣的方法。事實證明,學生的發現、學生的經驗是那麼豐富。

(3)師介紹盲點。(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在紙幣一元的左下角有一個點,你們知道它有什麼用嗎?)

(4)愛護人民幣的教育。剛才我們認識了人民幣,從哪裏知道這是我們國家的錢呢?(國徽)對,它代表着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要愛護它。想一想:怎樣愛護人民幣呢?

這一環節的設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自己描述、互相補充,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輕鬆學習。

三、模擬購物

在這一個環節中,我以購物為主線,組織學習活動,創設多個情境,有易到難地培養學生購物的能力。

這裏以課件為背景,配上輕鬆音樂,問:今天正

好是福華商場開業,老師是售貨員,這裏有很多優惠的物品,小朋友們想不想買?(想)

(1)師提出購買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好零錢,來老師這裏買一件物品。

(2)剛才每個小組都買到了稱心的商品。商場今天還推出了一種特惠商品,這個商品的價格是1元,哪個小組要來購買呢?你有幾種付錢方法?(出示特惠商品)

這一開放性問題的提出,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要求學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二是在學生交流中自然導出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

這裏我讓學生各抒己見,老師適時總結點撥。根據學生提出的付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操作,並用人民幣擺一擺:用一種人民幣,還可以怎麼付?用兩種人民幣,還可以怎麼付?用三種人民幣,還可以怎麼付?根據學生的付法,適時提問:為什麼這麼付,能説説理由嗎?從他的發言中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出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1元=10角、1角=10分。最後總結概括不管拿幾種人民幣來付,付出的人民幣的總數都是10角,都是1元。

總結並板書:1元=10角 1角=10分

這一環節的設計,改變傳統教學進率的方法,通過假設生動有趣的模擬購物情景,饒有趣味在得出1元=10角,1角=10分,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較好的發展。

三、應用創新,體驗生活。

過幾天就是豆豆的好朋友過生日了,豆豆想給他寄一張生日賀卡。他先乘公共汽車去郵局,我們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出示課件)

這裏通過出示一個小朋友到郵局去買郵票,售貨員阿姨告訴他一張郵票的價格是80分的郵票時,他是怎麼付錢的?(隨着科技的發展,電話、電子郵件已經基本代替了寄信,學生對寄信這一事情知道很少,因此這裏提醒學生要關注生活,建議課後到郵局去調查一下,寄一封普通的信需要貼多少錢的郵票。)

這一問題的提出也有兩個目的:一是繼續提供付幣練習的機會,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案從角幣中取錢。二是藉此引出找幣問題。

學生受第一次模擬購物方法的遷移,通過同桌討論,很快地用角幣擺出了多種付80分的方法。

隨後老師拋出一個問題:如果身邊沒有幾角的零錢,怎麼辦?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地想到可以付1元,然後找回2角。這裏自然地引出了找錢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環節的設計,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設計了模擬購物的場景,讓學生經歷換錢和找錢的過程,打破傳統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生生互動的“開放式”教學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請學生欣賞歌曲《一分錢》

師:小朋友們學了這麼久,累不累?下面老師給你們放一首歌曲,讓小朋友們輕鬆一下好嗎?

聽完後師問:你們知道剛才那首歌説了一件什麼事嗎?從而對學生進行拾金不昧和不浪費的教育。

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以使課堂變得輕鬆明快,讓學生在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的環境下進行學習。

五、猜價格遊戲

師:今天小朋友們表現得非常好,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個小獎品要送給大家,如果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猜出物品的價格,我就把物品送給誰,好不好?

(教師先給出價格的範圍,例如在5元到8元之間,再根據學生猜的價格,老師給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這一環節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人民幣的一些基礎知識上進行的,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起到了一個深華的作用。

六、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人民幣?回家後,請把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然後到超市去調查一下還有哪些商品的價錢大約是1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