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音樂説課稿14篇

來源:文書谷 2.46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音樂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中音樂説課稿14篇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牧歌》選自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長調歌曲,《牧歌》全曲為D大調4/4拍二句類的一段體曲式結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而幫助學生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二、説學情

深入教材的分析,瞭解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國中生的認知能力由感性逐漸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層瞭解音樂內涵,這時教師對音樂元素的講解,音樂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師應該讓學生反覆聆聽、直觀演示,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同事這一時期的學生正直變聲期,在教授過程中應提醒學生注意保護嗓子。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牧歌》的學習,學生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以及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過聆聽、教唱的方式,提升學生演唱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能夠掌握一段體曲式結構,以及蒙古族長調的音樂特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一段體曲式結構,並完整的演唱歌曲;難點是學會蒙古族長調的音樂特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四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唱歌曲、感受體驗——鞏固提高,為歌曲創編節奏——課堂小結,點題昇華。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

首先,在導入環節,我會運用情景導入的方法。通過多媒體播放騰格爾的歌曲《天堂》所描繪的蒙古族的自然風光,順勢引入本課,同樣描寫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這樣設計,既鍛鍊了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地、生動的過渡。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初步感知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音頻,請學生初步聆聽音樂。邊聆聽,邊思考歌曲的情緒是什麼樣的?學生通過仔細聆聽,互相討論後得出歌曲的情緒是優美,抒情的。我會給予學生肯定性的評價。

接着,我會簡單的介紹一下蒙古族長調,(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敍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我會進行歌曲的範唱。在唱之前我會向學生提出問題:“歌曲中所描繪的景象是怎樣的?它的節奏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通過學生的回答可知:歌曲中為我們描繪了蒙古草原的藍天、白雲以及羊羣。通過這樣的景象帶給我們聽者愉快的心情。我會加以鼓勵性的評價。

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同學能夠捕捉到最表面一層的音樂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為接下來的探究學習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探究學習環節

探究學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接下來,學唱之前,我會先讓學生們進行發聲練習(1 2 | 3 2 | 1 — ||並練習兩組)以此來保護嗓子。而後我會通過先帶領學生唱譜後唱詞的方式來進行歌曲的教唱。在此我也會進行提問“這首歌是蒙古族民歌分類中的哪一個呢?”學生們對於這個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會説屬於以前學過的短調,有的可能會説不知道。藉此我會順勢説出這是蒙古族的長調歌曲板書(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並帶有獨特的裝飾音的音樂特點。這裏也會簡要複習短調的音樂特點,節奏整齊,結構規整,多為敍事性歌曲。並提醒學生長調短調的區分)。至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解決。這樣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讓學生通過本節課,掌握長調的音樂特點,並學會區分蒙古族長調與短調的歌曲。

最後通過對歌曲的整體感知與學唱學生們已經可以對歌曲進行完整的演唱。那麼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們完整的演唱歌曲《牧歌》,在唱的時候請學生思考一個問題:“歌曲《牧歌》描繪了幾個意境或形象呢?”這時學生通過思考會發現只有一個音樂形象。就此我會順勢説出本節課就是二句類的一段體曲式結構。板書(由一個樂段構成,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音樂形象,一種音樂意境)。這時通過剛才的聆聽與學唱學生已經瞭解了歌曲所表達的感情,並已經學會了歌曲。我會請學生帶着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並順勢引導學生歌曲的情感是讓學生感受蒙古族的風土人情併產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之情。這樣設計不僅可以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更可以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根據新課標的標準,以學生為主體,就顯露無疑了。

最後我會讓學生有感情的完整的齊唱歌曲,並表達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之情。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學習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時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學唱歌曲。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升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在這一環節中,我將採用小組合作法,這樣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有所加深,並提高了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我會請學生分小組對節拍進行改編,從而改變歌曲的強弱。(歌曲原是4/4拍,在這裏可以改成4/3或4/2拍)。而後我會對學生的改編進行評價。而在評價的時候,我會打破以往教師單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編創的能力,並符合新課標評價的多元化。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又可以讓同學們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鞏固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課堂小結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增加學生的記憶。並進行情感昇華,(請學生在課後自行分組共同為本節所學歌曲《牧歌》編個舞蹈,下節課互相分享)這樣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於本節所學知識的印象並且使學生之間互相溝通,建立起友誼。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1 教材的特點和作用

《樂手的實驗》這一單元,其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樂器演奏的興趣和愛好,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使之學會將一首簡單的樂曲,通過各種手段變得豐富多彩。本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聆聽 模仿,尋找生活中的打擊樂節奏.並學習瞭解鼓和鈸兩種樂器的聲音特點及演奏方法;第二部分通過唱 奏學習兩種樂器的合奏,體驗樂曲的風格特點,感受打擊樂對情緒的渲染氣氛的烘托起很大的作用,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第三部分“試驗與創造”又分三個方面進行:一是為伴奏選擇適當的打擊樂器,二是為打擊樂器設計固定節奏,三是為旋律加花添彩;第四部分“實驗設計方案”由各小組展示自主設計的方案,進行評比演示,選出最佳方案,全體演奏,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創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為他們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聽 唱 奏 創等綜合性音樂活動,讓同學們在自由探索中學習鼓和鈸的節奏打法。並根據其音色特點及合奏的規律特點進行創編。

能力目標:能與他人合作為樂曲設計簡單的打擊樂伴奏,併為旋律加花添彩。

思想教育: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敢於表現自我,並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交往 協調。

二 説學情

通過七 八年級上冊的音樂課學習,學生們對豎笛 口琴的基本常識和演奏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已能較自如地演奏一些簡單的樂曲,在視奏能力 多聲部訓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樂手的實驗》這一單元,其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器樂演奏的興趣和愛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使之學生將一首簡單的樂曲,通過樂器的合奏變得豐富多彩。

三 説重難點

重點:學習鼓和鈸的節奏打法,並通過唱 奏學習兩種樂器的合奏,體驗樂曲的風格特點.

難點:與他人合作為樂曲設計簡單的打擊樂伴奏,併為旋律加花添彩.

四 説教法

1 根據樂曲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打擊樂器進行伴奏,如鼓 鈸 三角鐵 碰鈴 木魚等,既要注意全曲統一,又要達到和諧的效果.

2 在為打擊樂設計固定伴奏時,教師可提供較多的節奏型供學生選擇,並提示學生注意樂曲的起伏 發展和高潮所在,設計的節奏要儘量起到烘托 渲染樂曲的作用,以便將樂曲表現的精彩動人.

3 為旋律加花添彩,教師可採用啟示法和對比法來進行,對學生來講,這是一個鞏固 提高的內容.

五 説學法

1 認真聆聽:在聽的基礎上,感受打擊樂器的表現力,體驗打擊樂器的節奏美.

2 討論 交流:在聆聽的基礎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理解打擊樂器的作用,並激發創作靈感.

3 創作 表演:讓每個同學都能親自演奏各種打擊樂器,通過實際演奏來感受打擊樂的特性與風格,掌握基本的節奏型打法.

六 説教學準備

教師的準備:教師課前準備各種打擊樂器 多媒體設備.

學生的準備:蒐集各種打擊樂曲,豐富課堂知識。

七 説教學設計

(一)、開始部分

1、課堂儀式 師生問好

2、檢查人數及用具

(二)、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上一節器樂課,學習民族打擊樂中的鼓和鈸兩件樂器。首先,老師想問問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同學們有沒有見過這些樂器的`表演呢?

生:各抒己見。

師: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多鑼鼓形式的表演,比如像歡慶節日的文藝演出等等,都是用來表達人們幸福生活的一種方式。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個片段,同事大家思考一下畫面中的鼓的聲音和演奏方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生:思考,回答。

(三)、新授部分

1、“鼓”

師:剛才同學們説的很好!

鼓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的種類有很多。比如:大鼓、小鼓、堂鼓、花盆鼓、定音鼓等。那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其中之一——堂鼓。

它的演奏方法有單槌擊和雙槌擊。從鼓心到鼓邊可發出不同的音色。鼓心的聲音低沉,鼓邊則很高,常用於民樂合奏、戲曲伴奏中。

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鼓的節奏,同學們把鼓的節奏寫下來或者打出來。

生:嘗試寫出所聽節奏。

師:展示

講解 節奏的打法(強拍弱位置及弱拍上的強位置)

2、“鈸”

師:接着我們聽小鈸的節奏,同樣請大家思考小鈸的音色與演奏方法。

生:聽、思考。

師:小鈸的聲音清脆明亮。演奏時雙手各持一面互擊、上下相擊,左右相擊都是它基本的演奏方法。常用於地方戲曲、民樂合奏中,表現歡快、熱鬧的場面。

生:回答2種節奏

學生思考並積極舉手回答

學生認真欣賞並思考、回答

聽、打節奏認真聽聲音及節奏

師:出示

提問:為什麼會有兩種節奏?

生:配合起來好聽、音響豐富,能充分表現特鬧的場面。

3、學習合奏

師:從以上簡單的聯繫我們可以看出鼓和鈸雖然是打擊樂器,沒有音高,但它們同樣可以烘托氣氛。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鼓和撥的合奏,看看它們在音樂中又有怎樣豐富的表現力。(出示曲譜)

①練唱旋律

②找出節奏規律

③分別聯繫鼓、鈸的節奏

④鼓 講解附點節奏 A 前長後短 強弱關係

B 節奏感強

A 練習要準確

鈸 講前休止節奏 B

C 最後4小節由弱漸強推上去

⑤學生練習時間

⑥合奏

4、創作

師:同學們合奏的非常好,相信大家已經掌握了它們簡單的節奏規律。下面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對樂曲進行節奏創編。請看《鳳陽花鼓》,我們先一同來感受一下它的音樂。

提問:同學們知道《鳳陽花鼓》是哪裏的音樂嗎?

生:安徽

師:鳳陽是安徽很著名的一個縣,其中《鳳陽花鼓》是鳳陽地區最具特色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就是人們在喜慶豐收、歡慶節日時所展現的幸福生活的場景。

出示

講解書上範例 ①節奏創編

②樂器合作創編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練習

討論練習

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練習(教師走進學生給予指導)

學生展示創編成果

教師與學生給予評價

四、結束部分

1、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簡單學習了鼓和撥這兩件打擊樂器,感受到它們的節奏規律以及對樂曲情緒、氣氛的演奏起着很大的作用。這就説明民族打擊樂有着豐富的表現力。

如今的民族樂器已走向世界舞台,成為中國人的驕傲。老師希望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要多關注我們的民族音樂,把我們的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2、下課

練習、討論、展示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3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課堂教學可採用朗讀品味賞析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崢嶸、嬤嬤”等詞的讀音,理解“鱗次櫛比、頂禮膜拜”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影視劇本的特點,瞭解《音樂之聲》的劇情。

能力目標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2.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學生閲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底色。

教學方法

1.朗讀品味賞析法

2.討論法

3.點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研習課文,整體感知;欣賞品味,鑑賞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説話訓練,體現鑑賞的個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影視劇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型的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多媒體出示課文標題)

二、資料助讀

影視劇本的特點

電影文學劇本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説、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製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學劇本又不同於小説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於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不斷的

銀幕畫面,側重於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的發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以敍述人的“畫外音”(或字幕)表述。

電影文學劇本的結構也有別於小説和戲劇,是以“鏡頭”為單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節的發展以及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有節奏地、合乎邏輯地銜接成整體。

實際拍攝用的腳本大多由導演根據原劇本按拍攝要求改寫,稱為“分鏡頭劇本”。

三、明確學習目標

多媒體顯示:

學習本文。應實現以下目標:

1.瞭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四、整體感知,瞭解劇情

1.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片斷,學生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2.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明確: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後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遊玩,後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於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徵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提問,本文寫了哪些畫面?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艘艘對瑪麗亞的議論。

五、欣賞晶味,引讀提高

1.師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

(1)仔細晶讀第一個場景描寫,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雲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温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着樂聲,迴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羣峯相擁,綠水環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2)學生評點並體會其作用。

示例:這一段環境描寫,由遠及近,層次清晰,動靜結合,色彩和諧。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人物相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

學生品味瑪麗亞的唱詞和動作描寫的語句。

明確: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的天性。

瑪麗亞遠眺羣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拍額頭、拔腿跑、撿外衣、驚呼等動作描寫,從外在形象上層現了她純真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説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説説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由發言。

課文科代表作總結: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閲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徵。

選五個同學表演,一人演瑪麗亞,其餘四人演修女。

選兩位同學以導演的身份點評。

明確:瑪麗亞闖進來時的一連中動作要匆忙,慌張、快捷:在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的注視下,瑪麗亞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為無奈。

這一段文字是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發言,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生1: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如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環境描寫等。

生2:立體刻畫,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文中有正面描寫,如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側

面描寫,如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對話和對唱。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側面描寫,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頗見藝術功力。

教師提問:劇中為什麼沒有對瑪麗亞的心理描寫?

學生明確:心理描寫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觀眾看不到。

教師引申: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象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神態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5)教師總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育描寫和動作,神態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體味音樂美

師生再次欣賞《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瑪麗亞歌唱片斷。

教師提問:課文是如何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學生明確:劇本中,瑪麗亞的內心獨自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這一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教師適當補充:音樂故事片是似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傑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六、説話訓練

教師創設討論氛圍,《音樂之聲》曾獲得五項奧斯卡獎,一度風靡美國,你認為人們喜歡它的理由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

生1: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據説許多觀眾連看十餘次都不滿足,這其中多半是婦女。

生2: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音樂不朽的魅力。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人們也許彼此言語不遇,但音樂在哪裏響起,哪裏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無怪乎,全世界都為瑪麗亞所傾倆倒。

生3:劇中眾修女活潑風糙的議論,突出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這也是(音樂之聲)成功的一個因素。

……

七,課堂小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裏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八、佈置作業

1:修遭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為這樣的比榆恰當嗎?為什麼?你也試着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提示:結合語境,這兩個比喻句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2: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4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菩提樹》,接下來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難點、説教學方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簡單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一、説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對於教材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

《菩提樹》是人教版國中音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五課的一節欣賞課。作品為E調,3/4拍,情緒是抒情地,旋律性強,表達流浪者見到菩提樹時,對過去甜蜜愛情的回憶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學會三連音,瞭解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掌握藝術歌曲的特徵,感受作品中濃郁的德奧民歌風格,從而獲得對藝術歌曲的喜愛,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二、説學情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瞭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國中生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願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應注意嗓音保護。

三、説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瞭解,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作品《菩提樹》,體會對美好生活的回憶,感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過程與方法:通過範唱、討論、分析等活動,學生能夠掌握藝術歌曲基本的創作技巧,提高對藝術歌曲的審美能力。

知識與技能:掌握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徵,正確掌握三連音。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注意三連音的節奏型;熟悉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難點是掌握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體會美好的回憶和對未來美好的期望。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

學法:試唱法、小組討論法。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説説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本次説課的中心部分;在這一環節主要分成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導入、整體感知、探究學習、拓展延伸、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會用談話法的方式進行導入,運用多媒體播放舒伯特的肖像圖,並提問:關於這個人大家瞭解多少?學生自由回答。我進行總結:這是西方音樂史上非常多產一位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作品,他就是舒伯特。並順勢揭示課題《菩提樹》。

這樣設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注意力,導入課堂。

第二環節是整體感知環節

感知音樂是課堂展開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新課的第一環節,我會先完整播放歌曲《菩提樹》,並提問聽完作品後的感受;其次,我會提問學生簡單的問題;然後,我會再次聆聽歌曲;最後,我會將知識點進行總結。

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歌曲有初步的瞭解和認識。

第三環節是探究學習環節

細緻、精準對於作品的分析及學習,是學生了解作品特點的主要途徑,為了引導學生了解重點,突破難點,循序漸進的瞭解作品,在這一環節,我會先教師介紹舒伯特的生平,介紹生活背景和《菩提樹》的創作背景;其次,我會播放《菩提樹》,並詢問作品的旋律特徵,學生自由回答。學生自由回答後,我會總結:這是一首比較抒情、略帶傷感的藝術歌曲,曲調質樸、旋律起伏有序,而且旋律中出現了三連音。然後,我會組織學生跟老師哼唱主題旋律。再次,我會播放鋼琴版本的《菩提樹》進行欣賞。再接着,我會組織學生討論藝術歌曲的特徵並總結藝術歌曲的旋律優美,充滿詩情畫意,歌詞都是名人詩篇,對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要求較高,伴奏一般都具有獨立意義,地位很高,而且可以作為音樂會曲目單獨演奏。最後,帶着對作品的理解再次聆聽藝術歌曲《菩提樹》。

通過這樣的設計,能夠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歌曲,是符合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的。

第四環節是拓展延伸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我會播放舒伯特另外一首藝術歌曲《野玫瑰》,請學生聆聽,並談談這兩首歌曲的異同之處。並進行實踐展評。

這樣做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編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播放《菩提樹》的音頻,並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呼籲學生們一定要珍惜時間,立足當下,去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

為了更好的結束課堂,並在課下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於作業的設計,我會讓學生聆聽中國作曲家趙元任的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感受其中的意境。能將課堂上的知識點延伸到課堂之外,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就是我今天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主旨,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瞭。

以上是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今天這節課,我選的教學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聲音的產生》是人教版國小自然教科書第十冊的第16課,與《聲音的傳播》、《耳朵的科學》組成一個教學單元。本課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聲音的產生;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習過《聲音》一課,並從中認識了聲音有高低、強弱,有悦耳與嘈雜等,對聲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本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以利於進一步學習聲音的傳播。

從知識內容上看,本課的知識點相對簡單,重點要求學生明確聲音的產生過程——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材針對振動發聲設計了多個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反覆體會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是在為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礎,幫助學生建立思考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實驗能力是指會做物體振動的實驗,歸納概括能力是指運用求同法歸納物體振動發聲的規律。)

3、情感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律的;培養學生細緻認真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我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驗用具,讓他們通過自行探究來揭示自然奧祕。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四、教學思路:

本課我擬訂了這樣的教學思路:“實驗—歸納—假設—驗證—應用。”目的`在於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細緻、認真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準備:

橡皮筋、紙盒、小鼓、槌、豆子、塑料瓶、泡沫小球、細線、音叉、玻璃缸、水、尺、紙屑、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四部分:一、看圖聽音,激趣質疑;二、操作實驗,討論猜想;三、驗證假設,得出規律;四、實際運用,鞏固認知。

第一部分:看圖聽音,激趣質疑

1、激發興趣: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畫面,聽各種聲音:泉水流動、發動機發動、音樂會、昆蟲振動翅膀、彈吉他。

2、提出問題: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

(板書課題)

第一部分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和生動的音響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慾望,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為參與後面的學習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部分:操作實驗,討論猜想

1、指導學生做一些小實驗,認識“振動”這個詞。

(1)指導學生用手抖動書頁發聲;(2)用手撥動塑料尺發聲;(3)將橡皮筋繃緊,用手撥動皮筋發聲;(4)在鼓面放幾粒豆子,用鼓槌敲鼓發聲。

小組分工合作,每人任選其中一樣進行實驗,並觀察物體在發出聲音時有什麼變化。

(2)學生實驗。

(3)討論:

①在以上實驗中,發聲的物體相同嗎?發出的聲音相同嗎?

②這些物體在發聲時,有什麼相同的現象?引導學生用“振動”一詞來描述物體發聲時的相同現象。

2、指導學生猜測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根據討論的結果進行猜測,學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運用“求同法”來歸納,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與有效的指導。在這個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任選其一進行實驗,並在組中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目的在於使每個學生都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給每個學生提供鍛鍊機會,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驗證假設,得出規律

1、音叉發聲時振動的驗證實驗,教師為學生提供音叉,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驗證音叉發聲時也在振動。

2、利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其它物體,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分組活動,設計實驗驗證並彙報實驗方法和結果。

3、通過以上的實驗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5、學生填課文中的空。

6、解決實際問題: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發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

説明:物體振動總能產生聲音,但不是每一種聲音人類都能聽到,例如:超聲波和低次波就是人類聽不到的聲音。

第三部分設計意圖:《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現代科學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簡單地靠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實現的,而是必須通過親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體驗、感悟,最終內化而形成。因此,在驗證假設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音叉在發聲時在振動。教材上是在音叉發聲時用它接觸水面,觀察發生的現象,從而證明音叉發聲時也在振動的。這只是一種證明方法,還可以用手摸正在發聲的音叉,或用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一些物體,如紙、鼓面、繃緊的皮筋等,也同樣可以證明音叉在發聲時也在振動。所以我讓學生自行設計這個驗證過程,這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完全能夠勝任的。在這個環節中,我還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實驗物品,要求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物體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了自然科學的開放性。

第四部分:實際應用,鞏固認知

1、舉例説明生活中哪些物體振動發聲?

2、解釋剛上課時聽到的各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3、唱音階:“1—3—5—1—,1—5—3—1—”,邊唱邊摸頸部喉頭部分,説説人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怎樣讓皮筋或尺發出的聲音高低不同?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認識到物體振動得越頻繁,聲音越高,否則聲音低。

5、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我們是怎樣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個規律的?

第四部分設計意圖:聯繫實際鞏固所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的奇妙,體會到各種自然事物都是有規律的。通過最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小結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細緻認真的科學態度。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6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花之圓舞曲》,接下來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教學設想。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難點、説教學方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簡單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一、説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對於教材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

《花之圓舞曲》是人教版國中音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一節欣賞課;作品為四個主題,全曲的結構是帶再現的三部曲式。樂曲為D大調,3/4拍,情緒輕快、活潑,旋律抒情、幽默。舞劇《胡桃夾子》音樂中最為著名的是《花之圓舞曲》,選自舞劇第二幕中糖果仙子與眾仙女羣舞時的音樂,經常單獨演出。豎琴的華麗流暢的序奏之後,圓號以重奏形式奏出圓舞曲主題,旋律如歌,表現出糖果仙子與仙女們輕盈婀娜的舞姿,在單簧管相呼應的獨奏之後,樂曲的主題抒情而優美,是作為歡迎和歌頌善良勇敢的女孩子瑪麗的熱烈氣氛達到高潮時演奏的。這首圓舞曲不僅是這部舞劇中的重要樂曲,而且在柴可夫斯基許多圓舞曲中也是最突出的一首,同時也是柴可夫斯基全部作品中的傑作之一。

通過對《花之圓舞曲》的聆聽與欣賞,學生能夠了解圓舞曲音樂風格特點,並能夠用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賞析音樂作品。

二、説學情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瞭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國中生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認知能力由感性逐漸上升到理性,他們不再滿足於音樂的好聽與否,渴望更深一層的瞭解音樂的內涵,這時教師對音樂元素的講解,音樂作品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我會通過反覆聆聽、直觀演示以及音樂實踐,找到切入口,着重讓學生感受音樂、體驗音樂,開闊音樂視野,並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同時,這時期的學生正值變聲期,我會通過教授歌唱知識,提醒學生注意嗓音的保護。

三、説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瞭解,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聆聽欣賞作品《花之圓舞曲》,瞭解圓舞曲的音樂特點,並且從中體會作品所表達對善良勇敢的女孩的歌頌。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花之圓舞曲》的聆聽與賞析,瞭解歌曲的旋律、節奏等特點,學生能充分感受圓舞曲的特點,並通過對豎琴的瞭解,更加深入地瞭解作品。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作品以及圓舞曲音樂特點的瞭解,體會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與畫面美。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聆聽欣賞《花之圓舞曲》,瞭解圓舞曲的音樂特點。

難點是通過對樂曲分主題的聆聽,正確把握對樂曲的理解。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別有創設情境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説説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本次説課的中心部分;在這一環節主要分成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探究學習、拓展延伸、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會採用視頻導入的方式,播放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選段,請學生聆聽感受,隨之引出其中第二幕音樂《花之圓舞曲》,順勢引出新課。

運用視頻導入,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聽到所傳達的內容,感受芭蕾舞劇,與課前做好過渡,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快的引出新課,走進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與課下到課上形成更好的銜接。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感知音樂是課堂展開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新課的第一環節,我會先播放樂曲,請學生仔細聆聽,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麼樣的?這首歌採用什麼樂器進行演奏?

學生經過認真聆聽後得出,歌曲情緒活潑、輕快,帶給我們抒情而優美的感受;樂曲採用了管絃樂演奏,以豎琴圓號、單簧管為主。我會加以鼓勵性的評價。

之後我會簡單介紹豎琴的相關知識:豎琴是一種大型彈絃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絃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絃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緊接着再次播放樂曲,設問:樂曲屬於什麼音樂形式?是怎樣的曲式結構?

學生通過樂曲三拍子的音樂特點以及樂曲輕快優美的主題中得知圓舞曲以及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

我會補充總結,簡單介紹歌曲背景以及圓舞曲:舞劇《胡桃夾子》音樂中最為著名的是《花之圓舞曲》,選自舞劇第二幕中糖果仙子與眾仙女羣舞時的音樂,經常單獨演出。豎琴的華麗流暢的序奏之後,圓號以重奏形式奏出圓舞曲主題,旋律如歌,表現出糖果仙子與仙女們輕盈婀娜的舞姿,在單簧管相呼應的獨奏之後,樂曲的主題抒情而優美。

圓舞曲,又稱圓舞曲(Waltz),有時音譯為“華爾茲”,起源於奧地利和德國的連德勒舞,18世紀後半葉用於社交舞會,19世紀開始流行於西歐各國,它採用3/4拍,強調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暢,節奏明顯,伴奏中每小節僅用一個和絃,由於舞蹈時需由兩人成對旋轉,因而被稱為圓舞曲。

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學生能夠初步瞭解歌曲的情緒以及速度,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同時也能夠為接下來的探究學習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探究學習環節

探究學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這一環節,首先我會讓學生對樂曲進行分主題的聆聽,首先播放引子與第一圓舞曲的旋律,提問:在這一主題中採用了哪些樂器進行演奏,表現出怎樣的一種意境?

學生積極發言,補充總結出樂器有豎琴、提琴、圓號、單簧管;音樂情緒清新優美,猶如清晨花仙子從樹林裏慢慢甦醒的畫面感。

其次我會再次播放第二主題音樂,並設問:在這一主題中又是採用了哪些樂器的演奏?音樂主題有何變化?

學生自由交流發言,我進行引導總結。

第二主題由絃樂演奏,明朗輕快,長笛用活潑、短促的五連音斷音與之相對答,音樂主題慢慢由第二主題變得活潑明亮。

隨後播放第三主題與第四主題,請學生以音樂小組的形式自行欣賞聆聽,並對比整個樂曲的旋律發展,總結特點。

最後完整聆聽整個樂曲,感受圓舞曲的韻律特點,並加入肢體動作感受音樂;輕聲哼唱樂曲第一二主題旋律。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賞析作品的思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更全面地掌握歌曲情感以及所傳達的精神,同時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把握作品。

第四環節是拓展延伸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欣賞觀看《花之圓舞曲》視頻選段,再次深入感受樂曲表達歡迎和歌頌善良勇敢的女孩子瑪麗的熱烈氣氛。

通過以上這樣的環節設計,根據新課標能夠更加體現學生主體性,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又可以讓同學們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鞏固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這樣設計有利於學生能完成已學知識建構的補充,再次鞏固本次課堂內容

對於作業的設計,我會請同學們課後蒐集聆聽《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進行對比賞析,下節課進行分享。

這樣一個開放性作業的佈置,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結束課堂,並在課下引發學生的思考。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就是我今天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主旨,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瞭。

以上是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課是人音版八年級第十六冊第三單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鄉》創作於1983年,王立平詞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歌曲旋律平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如敍家常;結構簡練,富有敍事性。特別是最後兩句,情深意長,表現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本節課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運用各種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並根據設

計進行演唱。

(2)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

集體主義精神。用過對歌曲的演唱抒發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

(3)在分析處理歌曲的過程中,採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並

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鼓勵學生運用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處理。

二、説學情、教法、學法

八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音樂知識不斷積累,對樂曲各種音樂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斷增強,本節課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認知規律以及已有的音樂水平進行教學,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教師點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的生想象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讓學生聯想歌曲情境,動手創作,動腦分析,動口説想象的思路。學生親身參與樂曲的分析、創作,充分體現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原則。

2、採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歌曲的特點,併為歌曲進行藝術處理,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後通過親身體驗來驗證結論。

3、採用嘗試教學法,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動手進行音樂創作,觀察分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説教學過程

(一) 熱身活動

根據歌曲特點我設計了一條三拍子的發聲練習和一條二聲部練習,目的是為下一環節的演唱歌曲和處理歌曲做鋪墊。

(二)導入環節

首先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我會用大屏幕和音響相結合的方式向學生們呈現有關海鷗、海風、海浪的聲音。隨後我會讓同學們説説查找到的關於大海的資料。我會順勢總結出:大海不光有美麗的外表,還有豐富的物產,大海對我們非常重要,它是我們的朋友,更是我們的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歌《大海啊,故鄉》

(三)學習歌曲

在這一環節,首先我會讓學生首先聆聽一遍整首歌曲,讓他們能夠初步感受歌曲的曲調和節奏。然後由我整體鋼琴演奏一遍,由於考慮到國中生對這首歌本身就比較熟悉,這個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也很強,通過前面的兩大板塊的聆聽,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我將直接讓學生跟隨我的鋼琴伴奏帶歌詞演唱,當然,可能會在個別細節方面唱的不到位。我會重點提示學生如果歌曲的結尾的氣息不夠,可以進行換氣演唱。在學成歌曲結束後,我會讓學生分組演唱本歌曲,同時在歌曲的曲調中再次感受歌曲所傳達的意境。

(四)練習歌曲

讓學生通過演唱歌曲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歌曲的藝術處理:

1 。欣賞合唱版《大海啊故鄉》,並思考:

(1)歌者是通過什麼表達的這種情緒

(2)歌曲的演唱形式

啟發學生通過音樂要素分析歌曲,為下一環節的藝術處理做好鋪墊。

2 。小組討論並展示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從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的變化為歌曲加二聲部等,對歌曲進行處理。這一環節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合作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體現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原則。

(三)、拓展欣賞

欣賞《夢駝鈴》和《故鄉的雲》再次加深對思鄉情結的理解和體驗,引導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學生立志建設家鄉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鄉》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8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走進京劇大世界》。它是人音版國中音樂教材第十五冊的內容,適用於八年級的學生。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談談這堂課中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意圖。

一:説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唱(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京劇藝術是我國的國粹藝術,它是一種綜合性舞台表演藝術,僅靠老師的語言介紹,或聽唱段欣賞,對學生認識其綜合性表演藝術特徵有很大的侷限性,因此,採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能拓展學生的認識視野。

2、學生分析:八年級學生對京劇瞭解不多,他們對拖着長腔的京劇不是很喜歡,但他們具有求知慾望強、表現慾望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的特點。能熟練使用Internet,有較高的信息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且具備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教學環境分析: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授課,便於使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手段,這是滿足學生情感與認知需求的最有效、最實用的途徑。

二、説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以典型範例欣賞激發學生興趣,喜歡聆聽和觀看京劇。

2、認知目標:

藉助信息技術手段,瞭解京劇的行當、臉譜、表演特點及京劇的伴奏樂器。

3、能力目標:

啟發學生積極體驗與感受京劇音樂,從而提高學生鑑賞京劇的能力。

三、 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京劇藝術的四大行當、四大功夫等相關知識,初步感受京劇的藝術魅力。

難點:調動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積極參與欣賞、模仿和富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

四、説教學方法

為了突破課的重點、難點,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情景教學法、談話法、體驗教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營造濃郁的京劇氣氛

為了營造濃郁的京劇氣氛,激發學生對京劇的興趣,課前,多媒體播放京劇《蘇三起解》視頻片斷,學生隨京劇音樂進教室,營造課堂濃郁的京劇氛圍。

(二)、課中——創設情景,加深感受。

第一環、談話法提出問題,引出課題。

課開始,我問學生“你知道剛才播放的是我國戲曲中的哪個劇種嗎?”結合學生回答,引出課題“走進京劇大世界”。

第二環、自主合作,瞭解京劇常識。

課前我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並給他們提供了三個主題學習網站:“中國臉譜網”、“ 走進京劇 ”網 、“ 時代國粹”網,讓學生課外在網絡上搜尋相關京劇常識,然後整理所查到的資料,分別做成圖文並茂的演示文稿發到我的郵箱,我挑選其中幾個較好的,由學生在課上給大家展示、分享,這時的學生儼然成了老師,教與學角色的.變換,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熱烈、高漲的課堂氣氛中,通過自主合作,大家瞭解了京劇的四大行當,四大功夫,臉譜特點,伴奏樂器等京劇基本常識。學生對京劇藝術的熱愛之情也由然而生,初步達成了課的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信息技術網絡象本大百科全書,大大拓展了教學內容的信息量,演示文稿展示方便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積極。

第三環、創設情景,加深感性體驗。

老師使用多媒體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視頻片斷,為學生創設看得見、摸得着,京劇就在自己身邊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跟着媒體示範念一念有音調的京劇韻白、看一看精彩的武打動作、做一做京劇的表演程式,這是學生感受和體驗京劇的良好途徑與方法,使他們在輕鬆愉快中學到了知識和技能。信息技術多媒體視頻的演示解決了一般音樂老師無法達到的京劇表演專業水準的難點,體驗教學法能便於調動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積極參與模仿和富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更好地感受體驗京劇的表演特點。

第四環、綜合欣賞,提升能力

在前面各環節的基礎上通過視頻欣賞京劇《鍘美案》選段《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試圖利用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在直觀性、趣味性、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通過觀其形,辯其色、聽其聲、會其意來學習欣賞。信息技術多媒體的使用給學生展現了京劇表演的舞台,讓課堂充滿戲台的味道,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視聽結合,聲像一體,提供的外部刺激多樣化,能使學生獲取更為清晰的音樂形象,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大大激發了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課後延伸

為了拓展京劇文化視野,提議學生在班裏辦個京劇藝術牆報。可提示學生在網絡上搜尋有關京劇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京劇故事,藝術家的軼聞,可用文字、圖片、唱譜等各種形式。

六、説教學反饋

1、教學氛圍和諧,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上有師生熱烈的討論聲,也有學生激情昂揚的發言聲和學生髮自內心的由衷感歎“京劇,你真ok!”。這一切説明,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在這節課上起了橋樑的作用。

2、活動形式豐富,學生實踐成效顯著。聽一聽、念一念、看一看、做一做,學生的實踐活動串連了本堂課。

3、交流方式多樣化,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師機交流,生機交流,使課堂生機勃勃,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必將帶領學生成為網絡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中,信息技術運用的創新點是:憑藉信息技術手段,營造京劇氣氛,優化音樂教學過程。以上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您的指導。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9

説教材

(1)教材內容

《給未來一片綠》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綠色的家園》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體部分為d大調、4/4拍、中速,由三部分組成,歌曲深刻地表達了人類共同關心的一個主題,即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呼喚人們保護環境,關愛地球,企盼人類永遠美好的生活。曲作者運用調性對比的手法將青少年兒童在思考問題、討論問題,最後得出結論這個意境刻畫出來,譜出歌曲。本課教學是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在本單元中作為第二課時設計。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

第一:歌曲將調性對比融於童聲合唱之中,設計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意境,譜出一首綠色和平的歌。

第二:通過學唱歌曲,抒發出少年兒童熱愛地球的感情,表現出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內化理念

音樂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重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課前,我都要反覆聆聽音樂,讓音樂先感動我自己,然後再感染學生。

“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象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説,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遼茲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內化為我今天設計這堂課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體的教學目標實化為:

説目標

(1)知識目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懂得怎樣處理音樂作品,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感。

(2)能力目標:聆聽並大膽參與歌曲的演唱,能準確地表達音樂中的情感。

(3)情感目標:讓同學們在觀看各種圖片、視頻、演唱、表演等活動中領悟“保護環境、關愛地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説重難點

探索學唱新歌的方法,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表演活動中去體驗和感受是本課時的重難點。

説教法

根據中學生年齡特徵,我採用了情景創設法、合作探討法、啟發式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等,在教學中把教法與學法聯繫起來,有意識地進行學法的指導和滲透,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實行“四多”,即多聽、多想、多討論、多創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使學生更準確地表現和創造音樂。

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和演唱方式,通過感受、展示、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後通過親身體驗來驗證結論。

説教學程序

下面,我針對本課的教學過程談談具體的教學構想。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來完成本課時教學:

(1)引入;

(2)學唱歌曲;

(3)感悟;

(4)昇華(拓展延伸),

其中學唱歌曲是重點教學環節,設計25分鐘左右,引入3分鐘左右,感悟5分鐘左右,昇華部分10分鐘左右。

首先,第一個環節——引入

多媒體展示被污染的大自然圖片,和未被破壞過的美麗大自然風景圖片等相關的圖片,教師在背景音樂《給未來一片綠》的旋律中動情解説: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土壤繫着森林的命運,海洋繫着魚羣的命運;環境繫着地球的命運,地球繫着人類的命運。地球賦予生命的一切,愛護地球,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擁有生命,讓我們用行為來回報創造和養育我們的自然母親。

設計理念:

這一環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通過教師詩化的語言激情導入,奠定本課情感性教學的基礎,點燃了學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學唱歌曲

先介紹歌曲的`主體部分為d大調、44拍、中速、由3部分組成。接着,教師聲情並茂地範唱,力圖通過自己的歌聲打動學生,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熱情,再用多媒體出示學習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習慣,跟伴奏唱詞或跟伴奏哼唱旋律來學唱。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學唱歌曲的難點:後半拍起的節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討論,應該怎樣來掌握這一難點,再嘗試用領唱、合唱的方法來練唱,要求聲音統一,氣息通暢,節奏準確,充滿感情。這個步驟的設計給了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學習前,先進行合唱的和諧與均衡知識講解,再採用教唱、聽唱、分聲部唱、合唱等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在引導學生充滿感情來完整演唱歌曲時,先讓學生觀看這首歌的mtv,讓學生在歌聲與畫面中自己去體會感情,然後分組討論用填表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説出這首歌的速度、風格、演唱情緒等學唱要素,通過“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來完成這一教學難點。

設計理念: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我以“聽覺”為基礎,“情感”為主線,採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多聽、多想、多討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聆聽和表現音樂,充分體驗藴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情感。

第三、四個環節——感悟和昇華部分

首先用提問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討音樂情感與人的情感有什麼聯繫,然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對“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討論“地球—————母親”的含義,緊接着導入第四個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表達愛護環境的歌曲、詩歌、警句、圖片、文字、vcd、歌曲磁帶等通過小組推薦或自由組合演唱等多種方式展示出來。(蒐集的任務在第一課時教學時作為課後作業佈置)。

這一部分的設計,讓學生聯繫自身感受先體驗“保護環境”的感受,然後通過拓展延伸得到進一步的昇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來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到成功的歡愉。

最後,在《給未來一片綠》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保護環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愛護環境,愛這個地球,愛這個世界!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畫卷,每個學生都是一篇生動的樂章,但願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樂老師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動樂章奏響!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國中七年級音樂第二單元天山之春的演奏內容。整個教學單位內容包括《牧馬之歌》、《烏夏木克卡姆達斯坦間奏曲》、《褐色的鵝》、《青春舞曲》以及《新疆之春》。 整個教學單元我計劃用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重點學唱歌曲《青春舞曲》弱處理《褐色的鵝》;第二課時教學內容:重點欣賞歌曲《牧馬之歌》、弱處理《新疆之春》.《烏夏木克卡姆達斯坦間奏曲》。這樣安排的目的不僅是遵循了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的教學原則,同時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也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做以鋪墊。

《青春舞曲》這首民歌是由“西北民歌王”之譽的著名作曲家王洛賓先生,再20世紀40年代從一個維吾爾族高級知識分子口中學得並加以整理而成。全曲是由五個基本相同的節奏的樂句組成,同樣的旋律重複及最末兩曉節稍許變化的旋律,再加上新疆維吾爾族鄉土味的虛詞襯字渲染,使歌曲的風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唱歌曲使學生體驗作品中輕快活潑的情緒。

能力目標:通過音樂活動,瞭解新疆民歌的風格特點,增強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情感目標: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啟發學生珍惜光陰。

3、教學重點:體驗作品中的音樂情緒;瞭解新疆音樂的風格特點。

4、教學難點:嘗試再教師的點撥下,學生自行創作出表現歌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創造力。

5、教具準備:電子琴、手鼓、鈴鼓、自制打擊樂器、多媒體課件

二、説學情:

七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正處於曉學向國中過渡時期,其心理日趨成熟,表達情感的方式較曉學生有明顯的變化。學生的認知能力由感性逐漸上升到理性,他們不再滿足於音樂的好聽與否,渴望更深一層的.瞭解音樂的內涵,這時教師對音樂元素的講解,音樂作品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想要讓學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樂知識,那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有了動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窒。注意:七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教師要講授歌唱知識,提醒學生保護嗓音。

三、説教法、學法:

針對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再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談話法、討論法、表演法等。

從本課的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如下學法:整體感知法、視聽法、討論法、曉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實踐法。

四、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巧妙過渡感性導入

1、導入新課: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擁有着各具特色,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屬於我國哪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你還了解新疆的什麼?(課件新疆民歌《達阪城的姑娘》)

設計意圖:課前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分散,通過情景創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為後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到美麗的新疆走走吧!(課件:新疆風土人情)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做到了學科滲透與資源共享,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的滲透過程。

(二)、循序漸進展開教學

1、欣賞《褐色的鵝》:首先本節課要學的就是一首地道的新疆民歌《褐色的鵝》。[課件:欣賞《褐色的鵝》]

【設計意圖:體會音樂情緒,新疆音樂的節奏特點】

2、節奏練習:介紹冬不拉````(接下來,我們學習根據新疆民歌改編整理的歌曲(青春舞曲)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新疆維吾爾族民歌歡樂的歌舞場面,從而引入新課教學《青春舞曲》。】

(三)、層層深入積極體驗

1、完整的欣賞《青春舞曲》讓學生談談欣賞後的真實感受。(播放課件)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音樂,並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評價,教師要多從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來引導。】

2、歌曲學唱。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誦歌詞,學生試填歌詞,教師根據學生再學唱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分析、糾正。再歌曲演唱中要求學生用一半的音量吐字清晰有彈性,能唱出歡快的情緒和節陪的韻律感。【設計意圖:突破難點】

3、表現與創造:介紹手鼓(課件),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以下練習 節奏組:運用不同的伴奏音型節奏樂器的組合等來表現歌曲;演唱組:運用改變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來表現歌曲

【設計意圖: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都已經趨向於成熟階段,已經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由為歌曲編配打擊樂伴奏,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同時再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能夠感受、體驗歌曲的風格特點。】

4、德育滲透:《青春舞曲》這首歌曲揭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道理?以青春像……造句並説説理由。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1

一、説教材

首先,我簡單説一説我對於教材的理解。

《江河水》是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節欣賞課,是一首雙管獨奏曲,它從另一個側面演繹着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江河水》五十年代初經加工整理成為一首雙管獨奏曲,六十年代初由黃海懷移植為二胡獨奏曲後流傳更為廣泛。無論作為雙管獨奏曲,還是作為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都能展示其驚天地泣鬼神的獨特魅力,樂曲開始,雙管從最低音區起奏,旋律連續四次四度上揚,悲憤之情迸發,隨後旋律即層層下落引出主題。樂曲第二部分音調平穩,採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同音轉調方法,由第一部分的激越的A羽轉入暗淡的A徽同主音調使他和第一部分形成調性色彩的對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樂曲展現出激動、憤怒之情,音樂由哭訴、沉穩變成憤怒的聲討和激昂的反抗,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二、説學情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國中階段的學生,對於音階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夠自己獨立演唱簡單的音樂;這一階段學生學習自制力不夠,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很強,所以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多引導多關注;國中階段處於變聲期階段,在進行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學生保護嗓音,並注意健康、衞生用嗓。在這一階段學生比較喜歡流行歌曲,可以適度的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樂進行組織授課,讓學生能夠樂於學習並忠於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樂曲《江河水》,感受歌曲中表達的悲憤情感。

過程與方法:學習過程中運用聆聽、比較、分析等方法,學生能夠知道哭腔音樂和樂曲《江河水》的音樂特點。

知識與技能:能夠了解雙管;能夠用語言表達出對音樂的感受。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分析各段落音樂所表達的不同感受,並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難點是試着學唱主題部分的旋律,根據音樂要素進行分段分析。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聆聽法、對比法、分析法。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導入、感受體驗、分段聆聽、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將採用視頻導入法,播放不同樂器演奏出來的樂曲,包括巴烏、鋼琴、葫蘆絲、雙管,學生説一説能聽出哪些樂器的聲音並説出樂器得名稱,之後向學生們展現雙管,觀察雙管的外形特點。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出不同的樂器能夠吹出不同的音色,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一首用雙管演奏的樂曲《江河水》。在學生的回答中順勢引入本課課題。

這樣設計,既鍛鍊了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生動的過渡。

第二環節是感受體驗環節

感受體驗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為同學們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江河水》,並提問同學們歌曲歌曲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通過初聽,學生能夠説出歌曲從低音區起奏,整首樂曲讓人感受悲傷、淒涼、低沉。隨後復聽歌曲並繼續提出問題:歌曲的.曲式結構是怎樣的?可以拿出之前蒐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學生談論分析後可以回答出,樂曲為三部曲式,包括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在學生回答後,我會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並總結。

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同學能夠捕捉到音樂特點以及樂曲最表面一層的音樂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為接下來的學唱歌曲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分段聆聽環節

分段聆聽樂曲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這一環節,我選擇用對比聆聽的方式展開教學,精心誘導,變枯燥為生動,學生親身實踐、自主探究。

首先是聆聽引子部分,學生聆聽後分享歌曲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通過聆聽學生可以發現節奏自由、情緒是淒涼地。緊接着聆聽第一段並進行分析,第一段的速度是慢速、悲痛、傾訴的,感受樂曲所表達出主人公的茫然無奈,帶領學生學唱歌曲的樂譜旋律,並跟琴彈唱,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樂曲。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二段,並讓學生説出第二段跟第一段對比有什麼樣的不同,學生可以發現速度變換了,第二段為原速,情緒為若有所思地。

其次,學生對比聆聽第三段與第一段,學生可以發現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速度與力度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樂曲展現出激動、憤怒之情,音樂有哭訴、沉思變成憤怒的聲討和激昂的反抗,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最後學生帶着情緒完整的聆聽歌曲。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學習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時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學唱歌曲。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並讓音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播放二胡版的《江河水》,學生對比欣賞,開拓視野,更深一步的感受《江河水》的音樂情緒,以及不同音色的樂曲特色。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學生又可以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有哪些收穫,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在作業部分我會佈置一個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蒐集收集《江河水》有關的其他知識,下節課共同分享。

這樣既可以重新為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起到加深記憶的作用,同時又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下,充分發揮音樂的作用。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2

教學目的:

1、通過對《長江之歌》的學習,從音樂的角度聯繫地理上祖國的山川地貌;歷的榮辱興衰;文學史詩人詠長江的名言佳句,結合先進的現代教育媒體,把視與聽、音樂的與非音樂的,直接的與間接的知識點融匯貫通,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之情。

2、《長江之歌》採用了什麼樣的典型的創作方法。(重複與對比)它們的運用在音樂作品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長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風格的進行曲。它們氣勢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長江的波瀾壯闊、曲折迴轉的情景,樂曲用單三部曲式寫成A+B+A+尾聲的結構。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音樂:播放錄像專題電視連續節目《話説長江》插曲《江河萬古流》

二、組織教學(略)

三、導入新課

1、導入:長江與黃河是炎黃子孫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們哺育了江河沿岸的億萬華夏人民。以前我們接觸過描繪黃河的作品。(提問:請學生搶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誰?[《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冼星海曲])今天讓我們來看另一條母親河、她就是我國第一大河——長江。

2、提問:哪些同學去過長江邊?結合學生對親歷長江邊的感受,穿插兩首唐代詩人漫步長江邊時吟誦的詩句。

其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其中穿插放映兩張攝影作品(幻燈片)

3、點題並板書:長江之歌

4、集體朗讀歌詞

5、在歌詞的第一句中唱到:“你從雪山走來”是哪一座山?你向東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麼地方?(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評價並加以必要的補充)。(打開投影儀,放下銀幕,打出“萬里長江圖”投影片)。

備知識點:

源頭: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

河流全長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國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羅河(非洲埃及);第二,亞馬遜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長江(亞洲,中國)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居全國之首。

流經九省二市分別是:(指着地圖)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入海口,經上海吳淞口入東海

南宋時,長江以北被金人佔領,當時政治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憂憤、抑鬱之情下寫下詩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間,中間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解:京口:鎮江。一水:長江。數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賞《長江之歌》(錄音、磁帶)聽完之後,憑記憶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譜視唱,在書上標記出有幾處出現這一句(4處)

7、此曲典型的音樂創作手法採用了音樂素材的重複與對比。

知識點: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的區別:音樂:時間的藝術。繪畫、攝影、雕塑、建築等;空間的藝術。

音樂是轉瞬即逝的,它有時間限制,美術作品可以一覽無餘,整體到細部反覆欣賞。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樂只能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體按順序欣賞。這便增加了欣賞理解的困難,作曲家為了統一作品風格,加深主題印象,常常使用重複或變化重複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複便會給人以單調乏味的感覺(好處:統一)。例:《長江之歌》中的兩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變化重複。反之一味地進行對比,只會讓人覺得花哨瑣碎,沒有主體。如進行適當的對比,則會給人以一種新鮮感,(統一中見變化)。對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節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變,第一句與第二句形成了對比。

課堂提問:音樂素材發展的兩種重要基本手法是什麼?重複統一加深印象,對比變化新的感覺(動力)通過段落,句法,節奏的平衡和變化。

8、歌曲分析

《十面埋伏》

一、樂曲簡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在垓下決戰,漢軍的劉邦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項羽的楚軍這個歷史故事。二、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音樂曲使學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產生年代、創作背景以及它應體現的情緒特徵;

2.使學生感受樂曲《十面埋伏》描繪古戰場上的壯烈情景。

3.懂得用樂曲的速度、力度、節奏等要素去欣賞《十面埋伏》

三、教學難點:

根據速度、力度、節奏等要素去欣賞樂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樂曲表現的內容是本課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熟悉樂曲(25分鐘)

1.“上課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們喜歡欣賞音樂嗎?為什麼呢?”

(音樂能抒發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請同學們把書打開到第21頁,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欣賞一首器樂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優秀代表作品。請同學們仔細聆聽,用心的體會,聽完之後談談你們的'第一感覺。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鐘)

4.首先我想提問的是這首樂曲是由何樂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簡介:琵琶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彈撥樂器,相傳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琵琶的種類很多,但我們現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們聽了這首樂曲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呢?它給你的整體氣氛是什麼呢?興奮?激動?還是緊張?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汗兩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此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這首樂曲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戰爭場面的激烈雄壯,及當時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烈場面,使人彷彿身臨其境。

6.“下面我們結合音樂故事《楚漢相爭》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它所運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樂曲《十面埋伏》,同時請一位同學上台朗誦音樂故事“楚漢相爭”及“垓下歌”(把項羽在面臨失敗時的那種焦慮及兒女情長表現出來)。(7分鐘)

“楚漢相爭”:垓下決戰是我國曆一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猛烈打擊下,秦王朝宣告滅亡。此時,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鬥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由於西楚霸王項羽驕矜、優柔寡斷而一再坐失良機,錯過消滅劉邦漢軍的機會,到該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曉,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在烏江展開一場格鬥,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勝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練習(15分鐘)

1.“我們這裏有哪些同學見過兵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馬俑的出現是世界的一大奇蹟。它塑造了將軍、步兵、車兵等不同兵種的將士形象。有誰能告訴我“俑”的含義嗎?”

(俑是古代用於陪葬的偶人。莊子稱之為“象人”。俑的質地以木質、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僕、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避邪的神物。)

2.“我們已經聽了兩遍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樂名曲,對它也基本有所瞭解,下面我想來做個小遊戲,我想請幾位同學來模仿一下古戰場上勇士們英勇奮戰的畫面,也可以模仿書本上兵馬俑的造型。”(分別請三位同學上台模仿,讓同學作出點評。)

(三)結束小結(1分鐘)

“好,今天這節課我們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希望同學們回去仔細回想一下我們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這節課就到這,下課!”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3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中七年級13冊第三單元喜樂年華。本單元共分3課時,我主要説第一課時唱歌課,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教唱歌曲《喜樂年華》

(一)教材分析

《喜樂年華》是一首由賀東久作詞、印青作曲,歡快的,帶有民族特點的通俗歌曲。歌曲以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熱烈歡快的情緒唱出了紅紅火火的喜樂年華。歌曲為ABA'的三段式結構,e羽調式。

歌曲在情緒上十分統一,同時通過節奏型的變化和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進行對比,使音樂更加生動活潑。

(二)本單元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的《喜樂年華》是一首歡快、帶有民族特點的歌曲,通過學習,啟發學生關注和感受祖國和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熱情;聆聽《金蛇狂舞》、《花好月圓》、《小放驢》,引導學生感受民樂合奏、絲竹樂、吹打樂的音樂情緒及風格。獨立完成音樂ABC中的內容,鍛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會辨別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熟唱歌曲,掌握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和後半拍起音的節奏型。

2、通過演唱歌曲《喜樂年華》,啟發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加以關心,關注和感受祖國及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熱情。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正確的演唱方法和感受音樂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學唱歌曲及歌曲音樂情緒的感染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歌詞,同時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談談家鄉的變化等加深學生印象,從而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大好學習時光,努力學習,去創造更好的喜樂年華。

三、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用輕鬆愉快的情緒、柔和而具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2)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表現歌曲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

教學生學唱時,應着重提醒學生掌握後半拍起音的`節奏型,可以先結合拍手體會,再用唸白的形式配合手打拍子進行練習,最後結合伴奏音樂進行演唱。

五、教法設計

1、運用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無形中掌握了知識,把枯燥的學習變成了樂學。

如在教學節奏時,我運用了指揮學生採用按節奏念歌詞的方式來熟悉歌詞,逐漸讓學生掌握後半拍起音這種節奏型,學生便在玩中學會了歌曲的節奏。

2、創設情境法:展示課件中的“神六”和“嫦娥一號”的升空等圖片,讓學生感覺到祖國的強大帶來的驕傲和自豪,讓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勝利的豪情和成功的喜悦,再在這種喜氣洋洋和熱烈的氣氛中來學唱歌曲。

3、根據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新課程標準理念,我運用了“音樂感知實踐教學法”和“音樂情感實踐教學法”。

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如,我在導入新課時就是通過聽範唱讓學生感知歌曲的。

音樂情感實踐教學法重在對音樂作品表現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參與之後的有理解的真情實感地表現。

如運用談話法、討論法來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之情,以便學生在演唱時能唱出真情實感。

4、視覺圖象法:運用課件等教具,講解結合,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歌曲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六、學法設計

1、聽唱法:“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音樂是聽覺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藝術實踐都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也決定了音樂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放在首位;離開了“聽”,音樂就不存在了。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聽歌曲範唱,來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鑑賞能力。

2、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歌曲。

3、學習歌曲後半拍起音的節奏型,先念白在完全掌握後再來學唱歌曲。

七、課前準備:教材、課件、電子琴等

八、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不屈的精神,輝煌的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生活在神州大地上,我們為祖國的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欣喜若狂。看,“神六”和“嫦娥一號”的升空,讓太空中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蹤跡(同時展示課件中的相關圖片)。我想,大家看了這些後,怎能不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大家心中一定充滿了勝利的豪情,成功的喜悦!

同學們談談家鄉的變化(當然圖片中的內容可能離學生的生活有些遠,緊接着我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談談家鄉的建設成就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後我來總結,導入新歌:讓我們用歌聲唱出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吧!今天這節音樂課我們一起來學唱這首好聽的《喜樂年華》。

2、欣賞歌曲《喜樂年華》(播放錄音)

在欣賞歌曲前,我把歌曲給學生做一個簡要的介紹:這是一首歡快的、帶有民族特點的通俗歌曲,由賀東久作詞、印青作曲。歌曲G調、2/4拍,熱烈歡快的情緒唱出了紅紅火火的喜樂年華,它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大地呈現出一片安定團結、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景象。

3、發聲練習:

1=C→G 3/4

3 2 1│3 2 1│

咪 嘛

要求: 氣息流暢、平穩,聲音要柔和,教師先示範,然後學

生跟琴唱。

4、點同學有感情的地朗誦歌詞。

5、難點突破:後半拍起音的節奏。

這首歌曲中間一段(B段)使用的是後半拍起音的節奏,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它,我先帶學生學習兩條視唱來進行節奏訓練(課件播放)。

a. 1=G 2/4(配合手打拍子進行練習)

06 61│332 1│22 616│22 616│05 53│56 1│

66 56│66 56│

b. 1=G 2/4

065│35 065│35 065│16 065│6 065│35 065│

35 065│16 065│6 ─│

(緊接着我指揮學生採用按節奏念歌詞的方式來熟悉歌詞,逐漸讓學生掌握後半拍起音這種節奏型,同時讓學生了解Rap這種音樂形式。)

06 61│332 1│22 616│22 616│05 53│56 1│

過 上了好日 子紅紅 火火紅紅 火火 趕上了 好時代

66 56│66 56│06 61│332 1│22 616│22 616│

喜樂年華喜樂年華 你看那 山捧金 水流銀那 水流銀那

05 53│56 1 │66 56│66 66│65 665│35 065│

春夏 秋冬裏 大地開花大地大地要開花那個喜呀 那個

35 065│16 065│6 065│35 065│35 065│16 065

樂呀 那個敲呀 那個打 那個喜呀 那個樂呀 那個敲呀那個

6 ─│

6、教師範唱。

7、教師教唱。(在解決了後半拍起音的節奏型這個難點後,教唱時可將重點放在中間B段領唱與和唱的銜接上,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領唱,一組和唱;也可以採用一領眾和的方法)

8、學生跟琴演唱。

9、播放錄音伴奏教師指揮學生齊唱。(分組採用一領眾和的演唱方法)

10、師生互動:

(1)課件播放一組歌頌祖國的歌曲,同時播放一組祖國各項重大建設的圖片。

(2)讓學生談談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説説你們對歌曲的感受;也可以説説家鄉的建設成就和變化.

師述: 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盛世年華、風調雨順的情景.

11、課堂小結:

(1)檢查新歌掌握情況:採取分組進行領唱與和唱的形式來演唱。

(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愉快地學唱了《喜樂年華》這首歌,我們也表達了自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請大家課後多蒐集一些不同演唱形式的頌歌進行演唱,唱出我們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和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

12、好,讓我們在歡快的《喜樂年華》的旋律中結束這節快樂的音樂課吧!(課件播放歌曲)

謝謝大家!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4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學唱《念故鄉》,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2、知識技能目標:瞭解作曲家生平和相關文化,激發學生用富有感情的聲音來演唱《念故鄉》。

3、過程方法目標:設情景法教學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以小組合作討論的表現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探索學唱歌曲的方法,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並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思念故鄉的情感。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有感情、有力度變化的演唱歌曲及唱準附點音符的時值。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以情感為紐帶,做好組織教學。)

課前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二、導入新課:

1、初聽《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的第一主題

談話:我們一起來聽音樂吧!

談話:我們初次感受了這段音樂,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節奏?旋律?

討論:音樂有什麼特點?(從音樂要色上分析) 音色呢?

2、簡介 英國管

3、再次聆聽

討論:我們感受到怎樣的情緒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呢?作曲家在抒發着自己怎樣地情感呢?

三、簡介作曲家及樂曲背景

師:作曲家是誰?為什麼會有則樣的情緒呢?

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於不拉格附近的農村。他從小就顯露出音樂天才,因家境清貧,沒有條件上學,工作多年後有了積蓄,才獲得進入拉格附音樂學校學習的機會。1890年,他受聘於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音樂理論,1892年應聘赴美國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響曲》外,還有歌劇《水仙女》、《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曲》及聲樂曲《母親叫我的歌》等

2、樂曲背景介紹

四、歌曲教學

1、出示課題《念故鄉》

師:他的美國學生給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詞。

2、聆聽歌曲《念故鄉》

請學生談談聽後感受

3、學唱歌曲

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樂特點。

②分析附點節奏

<1>x.x x x.x x | x.x x.x x – |

<2>x.x x xx x | x x x x x – |

③唱旋律

④填詞唱

⑤力度記號的處理 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五、拓展空間 創編歌詞

要求用“思鄉”這個主題,要求學生為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詞。

六、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念故鄉》,感受體驗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思鄉是一種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種厚重的民族意識。同學們,再過幾年你們也會背起行囊,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相信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會忘記這片鄉土。

最後,老師朗誦一首詩和大家分享《鄉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