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5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語文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中語文説課稿

國中語文説課稿1

一、作家作品簡介

緊接着導語,老師説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孫犁。藉着對孫犁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他的代表作《白洋澱紀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

二、景物描寫品讀

緊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紹完畢,老師又説,既然孫犁筆下的白洋澱如此美麗,那就讓我們一度為快吧。

1.美句美讀

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後,並且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

2.美句品評

學生就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老師總結:這些景物描寫寫得好的理由在於:1.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手法的綜合運用。

2.真實的寫出了水鄉獨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對白洋澱深厚的熱愛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節

如此美麗的白洋澱,是誰破壞了這種美呢?

學生齊聲回答,是侵略戰爭,是日本鬼子。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對故事情節的感知。在這片蘆花蕩中,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聽故事:聽課文錄音朗讀,整體感受故事。

2.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説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3.怎樣説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節的鋪墊和環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3.有矛盾衝突和高潮的出現;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美麗的蘆花蕩上演繹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學生,學習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並遵照以上四點講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學生講完以後,老師總結髮言:同學們講的故事都很精彩,一個個抗日故事聽得人熱血沸騰,今年是抗戰勝利60週年,60年前紛飛的戰火已經遠去,留給我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美麗的白洋澱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國人民紛紛舉起了和平的旗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努力締造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新世界,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到此結束,最後讓學生明確了下一課時的任務,即進行人物分析。我對《蘆花蕩》一文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批評指正。

國中語文説課稿2

《 》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午好,我是語文 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 》 (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第一方面:教材

《 》是省編教材 年級 冊第 單元中的第 篇課文,該單

《 》是(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主要內容),表達了 (中心思想),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教學這篇課文計劃安排 課時,我今天説的是第一課時。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因為為:。

第二方面: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閲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閲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閲讀習慣。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第三方面:教學程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展開。

環節1 導入新課,預計用時2分鐘。

我設計的導語是

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環節2 整體感知,預計用時15分鐘。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這樣做,既為學生閲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註釋瞭解作者作品的有關常識。

然後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課文的關鍵詞語,概括段義,梳理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邊引導學生集體歸納文章脈絡,邊完成如下板書。

(教師板書)

新課程

標準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 研讀賞析,預計用時10分鐘。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為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閲讀實踐,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

請學生先

默讀再小組討論,之後班級交流。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做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環節4 質疑問難,預計用時5分鐘。

教師啟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疑問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環節5 拓展延伸,預計用時8分鐘。

1、 圍繞中心,補充材料。

好處: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學生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識,讓閲讀與寫作相互促進。

2、 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閲讀。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環節6 課堂總結,預計用時3分鐘。

通過教師的梳理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環節7 佈置作業 ,預計用時2分鐘。

1.選用5個本課所學詞語寫一段話,

好處: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清晰直觀,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確認點 確認開始時間 確認結束時間 確認範圍

國中語文説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午好,我是語文_______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_______》

(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第一方面:教材

《_______》是省編教材 _______年級_______冊第_______單元中的第_______篇課文,該單元_______

《_______》是_______(文章體裁),主要寫了_______(主要內容),表達了_______(中心思想),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教學這篇課文計劃安排_______課時,我今天説的是第一課時。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_______

因為 (學生的一些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_______。

第二方面: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閲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閲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閲讀習慣。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第三方面:教學程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展開。

環節1

導入新課,預計用時2分鐘。

我設計的導語是

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環節2

整體感知,預計用時15分鐘。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這樣做,既為學生閲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註釋瞭解作者作品的有關常識。

然後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課文的關鍵詞語,概括段義,梳理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邊引導學生集體歸納文章脈絡,邊完成如下板書。(教師板書)

環節3

研讀賞析,預計用時10分鐘。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為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閲讀實踐,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

環節4

質疑問難,預計用時5分鐘。

請學生先默讀再小組討論,之後班級交流。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做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師啟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疑問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環節5

拓展延伸,預計用時8分鐘。

1、圍繞中心,補充材料。

好處: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學生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識,讓閲讀與寫作相互促進。

2、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閲讀。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環節6

課堂總結,預計用時3分鐘。

通過教師的梳理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環節7

佈置作業 ,預計用時2分鐘。

1、選用5個本課所學詞語寫一段話,

好處: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清晰直觀,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國中語文説課稿4

一、説教材

《談骨氣》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課書第五冊”。第五冊側重於議論文教學,在現代文四個單元中,共有三個議論文單元。《談骨氣》是第一單元“議論的觀點和材料”的第二課,就文體而言,也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的議論文。本文是一篇格式比較規範的短論,説理的脈絡十分清晰、第1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第2段用孟子的話來具體解釋“骨氣”的含義;第3段從歷史的角度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有骨氣的人;第4段進一步從繼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時代骨氣有着不同的含義。中間三段列舉三個事例,分別從三個角度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個中心論點;所選三個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從古到今、從士大夫階層到平民百姓、到現代知識分子中有骨氣的範例,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很廣,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有很強的説服力。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最後一段才明確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本質特徵,發出號召,要求我們“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以這樣一篇觀點鮮明、材料典型、説理透徹的議論文開首,有助於學生了解議論文的一般特點,瞭解議論的觀點和材料之間的統一關係,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議論文的知識打下基礎。

二、説目標

議論文教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議論的三要素。議論問題,總要提出一個正確而鮮明的看法或主張(即論點),有了正確而鮮明的觀點,還必須有確切而充分的材料(即論據)來證明(即論證)。議論的觀點和材料要保持一致,觀點能統率材料,材料能證明觀點。根據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掌握議論文中觀點(論點)和材料(論據)兩大要素的關係及文章的結構特點。

2、理解用典型事例論證觀點的議論方法。

能力目標

1、概括文章中三個事例的主要內容,並加以比較,體會其典型性,培養學生概括、比較的思維能力。

2、理解“骨氣”的含義,認識當前我們應該提倡什麼樣的骨氣,怎樣才能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過程與方法、以合作探究為主,利用多媒體蒐集的材料輔助學習。初步學會分析議論文的觀點和材料。

情感目標、

讓學生理解骨氣的內涵,感受中華民族的骨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慮到學生初學議論文,本文雖然觀點鮮明,材料充分,但三個事例論證觀點的典型性,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為此,確立本文重難點為、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分析議論文的觀點和材料,理解運用典型事例論證觀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三、説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

正像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樣“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了上課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敗首先取決與師生關係的確立”在設計上我首先樹立了由傳授者變為促進者的思想。是否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了多少。初學議論文的階段所選的文章本身就帶有鮮明的文體特點。《談骨氣》一文,論點集中鮮明,事例論據典型,結構簡單,思路清晰,是篇很好的範文。對這樣的教材,要引導學生學實、學活、學透,以激起學生學習議論文的興趣。而興趣是在對新知的頓悟中萌發的,因此,在本文教學時,應儘量避免出現大量的術語、概念,而應該用各種生動有吸引力的事例,引導學生接近議論文,加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然後再因勢利導,誘導出學生邏輯思維的積極性,寓學法指導於誘導、點撥之中,讓學生學得主動、輕鬆,並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比較閲讀和能力遷移訓練。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作用,本文教學可採用教師點撥和學生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學法、

合作探究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學生比較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從題目推測課文內容,從探究材料和觀點的關係,從而得出文章的主旨及我們學習議論文側重點。不僅如此,在課程進行中,課外事例的佐證,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課外訓練——材料的篩選,可以使同學們對材料和觀點的統一這一知識點又有深一步的理解。也可設計比較閲讀和模仿寫作練習,以達到學生能力遷移的目的。

五、説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課文導人——整體感知——重點理解——自我小結——能力遷移,以下以此為綱進行説課。

1。課文導入。

學生初學議論文,往往會有一種畏難的情緒,認為議論文深奧難學。課文導入要儘量解開學生的這種思想包袱,激發其學習議論文的興趣。教師可從國中學生感興趣的一些話題人手,比如“怎樣當好班幹部”、“怎樣學習”等等,請一些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並引導他們簡要地説明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可加以小結、大家所講的內容,觀點,有證明觀點的材料,整理一下,其實都是簡短的議論文。今天我們學習吳晗的《談骨氣》,看看作者對“骨氣”這個論題提出了什麼觀點,又是怎樣來證明的。

2、整體感知,重點理解。

先讓每個學生自己朗讀課文,解決疑難的字詞,再分小組思考討論課文導入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作者對“骨氣”這個論題提出了什麼觀點,又是怎樣來證明的。這裏主要是解決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初步學會分析議論文的觀點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運用典型

事例來論證觀點。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引導學生把握本文的觀點和證明觀點的材料之間的關係。可先設問、作者的觀點是什麼(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並適當分析作者開門見山擺出這個觀點的.正確而鮮明的態度。再設問、哪些人的事例能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文天祥、窮人、聞一多三人的事例),學生解答這些難度不大。

第二步,從整體人手感知課文後,再對重點部分進行具體剖析。讓學生概括文中三個事例的主要內容,並體會其典型性。先要求用簡短的語句概括三個事例,學生討論時重點放在看是否有體現“骨氣”的詞語,以培養他們準確的概括能力。(事例一、文天祥兵敗被俘,高官厚祿收買不了;事例二、古時齊國一個窮人寧可餓死不食嗟來之食;事例三、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然後指出中國人有骨氣的事例很多,請學生也舉一些例子。可先讓學生概括出主要事實,再進行簡潔議論。如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英勇不屈,慷慨就義;錢學森不為名利所動,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毅然回國等。

第三步,再設問、既然事例很多,為什麼只舉三例,而且是這三個事例。以四人小組形式討論問題,比較分析三個事例,理解材料的典型意義。集體討論後可歸納、作為證明觀點的材料要經過精心選擇,文天祥是丞相,窮人是平民百姓,聞一多是民主戰士,從古到今,從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戰士,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他們極具代表性。同時,三個事例按順序證明了第二段中孟子的三句話,圍繞中心論點,從不同角度來進行論證。在分析之後,再討論學生所舉的那些事例能否替換文中材料。根據不同材料,引導學生

充分討論,以解決教學的難點。

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後,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要理清文章的結構,先必須分析文中幾段文字的作用。如第二段解釋了骨氣的含義和下面三個事例印證;第三、四段的內容是對觀點的十分必要的補充,又是對下文三個事例的總起。而分析文章最後一段,可簡單介紹作者情況及其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明確議論文的結尾應對論證的問題加以總結。在解決了上述問題之後,再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結構,瞭解議論文結構的一些特點。

3、結合本文,引導學生小結議論文的一些特點。

學生在學習了《談骨氣》這篇格式規範的短論後,對議論文的特點有了一定的瞭解,可在小結時適當提出議論文的一些術語,為以後學習作基礎。如議論文的觀點必須正確鮮明(論點);議論文的材料必須充分確切(論據);觀點要統率材料,材料要為證明觀點服務(論證)。如學生小結能提出議論文的結構、語言方面的特點,應更加鼓勵,以激發其學習興趣。

4、練習設計。

這篇文章嚴密的層次結構和用事實論證的方法都是值得學生學習掌握的,可設計比較閲讀和模仿寫作練習,以達到學生能力遷移的目的。如、比較閲讀材料可選擇結構典型及用事實論證方法的簡短的議論文。結合課前導入時的一些論題,模仿課文寫一篇短文。要求學生明確觀點,並精心選擇事例來加以證明。這樣既能促使學生鞏固課文,又可使課上的分析不致成為空中樓閣,把知識轉化成學生的實際本領。也可給很多觀點、材料,訓練同學們提煉材料和觀點的統一。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對本節教學內容簡要而全面的概括:

(富貴不能淫)文天祥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貧賤不能移)窮人

(威武不能屈)聞一多

觀點(論點)不同角度證明材料(論據)

(正確鮮明)(充分確切)

七、説教學評價、這節課,為學生學習一般議論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給學生閲讀議論文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的培養上特色鮮明。課堂教學讓學生充滿一種自尊、自強的民族自豪感,由文天祥、餓者、聞一多的事例,加深學生對骨氣含義的理解,激發學生繼承優良傳統,做一名有骨氣的人的思想感情。突破了議論文只注重結構、論證方法、邏輯推理的侷限,體現了大語文教學的觀念。

學生認識事物總是先感性後理性,先容易後複雜,先粗淺後具體再加深。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精讀課文——重點突破——聯繫實際——遷移昇華的方案,不僅僅是把這一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以這一課為例子,做好示範,教給學生閲讀議論文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把握中心論點——理清文章結構——分析論據和論證方法——體味語言。這樣,學生就可以運用這一課中所學到的讀書方法和步驟,自己去閲讀其它一般的議論文,形成閲讀議論文的技能。總結一下,本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全新引入,調動積極性。

2、師生互動,有效教與學。

3、愉快教學,能力提高。

我的説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國中語文説課稿5

一、 説教材

《項鍊》這篇小説最大的特點在於主題的多樣性,並且歷來有不同的解讀。

《項鍊》這篇小説是傳統篇目,無論新舊教材都選用。它的魅力何在?我覺得首先在於它主題的深刻性。一篇有永恆魅力作品,它的主題是常讀常新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隨着時代的更新,我們理應有新的認識。《項鍊》講述了一則悲劇,這則悲劇的成因在作者看來是“偶然發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造成的。至此,我們明瞭作者其實是想通過這麼一則悲劇來“探索”“人生的價值意義”,這一萬古常新的話題。正是這種“探索”,使得《項鍊》這篇小説具有了永恆魅力。這一出悲劇自然而然的使人聯想起《皇帝的新裝》《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兩出悲劇。但是對小説的主題卻歷來有不同的解讀。

正是這篇小説主題的多樣性特徵,決定了在教學上最可取的教學方法是探究。如何探究?我覺得應從探究“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入手。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究竟在哪裏呢?如何探究呢?

小説這種文學體裁,主要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表達作者的思想觀念。那麼,要探究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應該以探究人物形象為主,通過對人物自身的思想實際和言行舉止的分析探討來把握。

羅瓦賽爾太太:

虛榮心是悲劇的根源。羅瓦賽爾太太儘管不富有,但生活無憂:

丈夫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且小有積蓄;日常家務也不需操勞,忠心耿耿的'丈夫對她呵護有加。但她卻感到非常的痛苦,她渴望過上貴太太的生活,渴望幽雅奢華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權貴的青睞,男人們的吹捧。這樣的機會終於來了,她也獲得了日思夜想成功,可是這一切都來得太快,消失得太快,猶如一隻撲火自焚的飛蛾,剎那輝煌後即跌進無邊的黑暗之中。羅瓦賽爾太太就象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老太婆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一樣,也為自己的虛榮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羅瓦賽爾先生:

平庸、老實、對妻子過分的嬌縱是悲劇的根源。羅瓦賽爾先生安於現狀,對生活心滿意足,甚至計劃夏季和朋友一起去度假狩獵。他體貼妻子,但他並不瞭解妻子,當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張教育部高官的請柬時,滿心以為妻子會開心,卻引起妻子的煩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妻子的參加晚會的有關裝束的建議,令人發笑,當然不符合妻子的要求。後來他把自己的度假狩獵計劃扼殺在萌芽之中,戰勝自己節儉性格,慷慨地拿出四百法郎。在他的策劃之下,妻子在舞會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卻在倉皇逃跑時丟掉了項鍊。平庸、老實的羅瓦賽爾先生完全屈服於妻子的虛榮心,缺乏應有的理智和思想,就象完全屈服於妻子的貪婪的可憐的老漁夫,他們一個把自己投入了十年沒日沒夜的艱辛生活之中,一個喪失了到手的幸福生活。

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

朋友有意無意的疏忽是悲劇的根源。如果這樣認為的話,那麼福雷斯蒂埃太太為什麼要説出真相?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常激動,抓住了她的兩隻手”,叫嚷着説出了真相。這難道是福雷斯蒂埃太太在演戲?我看倒是顯示了她的驚訝、純真。

作者莫泊桑:

作者持“宿命論”的觀點。作者認為是“人生的偶然性”改變了羅瓦賽爾太太的一生。

主題的再探討:

作者在作品中旗幟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我們為什麼又要費力的去解讀為“諷刺了什麼、批判了什麼”呢?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三個生活中的“普通人、小人物”,他們既不是善的代表,也不是惡的象徵,他們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他們身上,既有人性的閃光點——真誠,善良、守信、堅強,又有人性的弱點——愛慕虛榮、追求享樂、安於現狀等。是什麼決定了這一羣人的生活,甚至使他們是人生軌道發生逆轉。我想這才是作者真正試圖回答的人生難題。作者只是向我們展示了他思考認知的一個方面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項鍊》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皇帝的新裝》這兩篇寓言故事在主題和思想價值方面極其相似。因此作家莫泊桑更象一個社會學家、解剖家、思想家,而不是一個批判者。

其次,故事情節具有“寓巧合於自然”的特點,情節發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從大的方面來説:

收到舞會請柬,借項鍊,失項鍊,賠項鍊,偶然知道真相,無一不既巧合,又合乎情理。從小的方面來説:

借項鍊時的遲疑、焦慮,借到項鍊後的忘情失態;舞會上的瘋狂、陶醉、成功,舞會後的慌忙逃離;十年前的痛苦、自卑,十年艱辛後的坦成、樂觀,都合情合理,極為精巧。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結尾,留下巨大的懸念,令人深思。如果沒有這個意料之外的結尾,小説的故事情節,依然完整。那麼,作者為什麼要加上這樣一條尾巴,難道作者的目的僅僅是“把生活真實的面紗撕開,露出它可怕的本面目”,並藉此諷刺羅瓦賽爾太太,增強小説的批判性?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作者之所以加上這樣一條尾巴,難道不就是為了進一步的強調“人生的偶然性”嗎?的確,當羅瓦賽爾太太終於償還清了可怕的債務,準備開始新生活時,一次邂逅,將對她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面對可怕的真相,羅瓦賽爾太太將何去何從?

根據以上的理解,我設置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把握小説的基本故事情節。

②重點是鑑賞小説情節特點。

③難點是探究小説的主題。

這樣設計,抓住了作品的基本特徵,重點難點鮮明突出,防止面面俱到的錯誤的發生。

二、 説教法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教,不單純是傳播知識、培養技能、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能做到抓住作品的基本特徵,還應力求做到“方式方法的多樣性”,要力求做到“寓教於樂”,讓學生樂學、學有所獲。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1、 朗讀作品精彩片段(借項鍊時,借到項鍊後,舞會上,舞會後。要求學生在朗讀時體會作者創作手法的妙處。)

2、 鑑賞小説情節特點,展開想象並續寫故事。

3、 探究小説主題。

4、 精彩片段表演。(小説結尾部分羅瓦賽爾太太與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偶然相逢。)

這樣設計,既突出了重點,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體現了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達到“寓教於樂”目的的理念。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首先,要求學生通讀作品,並用小標題概括小説的情節。

接着,朗讀作品的精彩片段。

第三步,精彩片段表演。

第四步,鑑賞小説情節特點。

第五步,探究小説主題。(出示各種觀點,師生共同探究)

第六步,展開想象並續寫故事。

第七步,課後探究:

《項鍊》究竟是一出悲劇,還是一出喜劇?“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究竟是斷送了羅瓦賽爾太太,還是成就了羅瓦賽爾太太?

這樣設計,由淺入深,層次分明,符合認知規律。課後探究是課堂教學的延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國中語文説課稿6

一、説教材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課文首先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災,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使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當時的重要性;然後寫小姑娘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隨着一次次讓水,水罐也一次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地球上終於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在於,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二、説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3、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三、説教學過程

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內容來導入的,這樣的導入很直接,讓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到課文內容中來,節省時間為後面課文主體部分的教學準備。

對課文主體部分的教學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變化為線索來進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變化主要體現為:

空水罐——裝滿水——銀水罐——金水罐——七顆鑽石——大熊星座

從“空水罐”到“水罐裝滿水”:小姑娘為生病的母親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來後發現水罐裏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小姑娘對母親的愛使水罐發生了神奇的變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滿的:小姑娘發現水罐裏裝滿了水,雖然又累又渴,但沒有捨得喝,急着趕回家去給媽媽喝,被腳底下的小狗絆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滿的。這部分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喜出望外”等詞句,體會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對母親的愛。正是小姑娘對母親的愛,使水罐再次顯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變成銀的和變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來進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為課文比較長,如果也象教學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變化那樣詳細的話時間來不及;二是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了第二自然段以後,已經知道從什麼角度來體會這個變化的原因,因此也沒有必要詳細説明;其三,是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變化和最後一次變化,也就是為了突出重點,所以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過讓學生通過自己朗讀來體會,體會小姑娘不但深愛着自己的母親,還用真摯的愛心對待動物和水罐的神奇並不在於小姑娘本身,而在於愛心,只要有人獻出愛心,水罐就會發生神奇的變化。

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接着從裏面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小姑娘強忍住焦渴,把水罐遞給了過路人。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嚥了一口唾沫”等關鍵詞句,引導學生了解小姑娘當時多麼想喝水,從而體會她把水讓給過路人是多麼美好的行為。在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首先,最後一次變化應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湧出清澈又新鮮的水流。為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我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象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們的心情將會如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篇童話的內涵。

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愛心”這一主題,在課文教學結束了以後,我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七顆鑽石要變成星星呢?因為鑽石晶瑩剔透,閃爍着美麗的光芒,它可以用來表示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在本課中,星星和鑽石一樣,象徵着美好的心靈,象徵着愛心。星星永遠掛在夜空裏,象徵着愛心永恆;它光照人間,還表示愛心普照人間。童話故事美麗的結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願望。然後出示了“願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普照人間”的句子,這樣就讓孩子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愛心”的主題。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

在説完後我播放了一個以《愛的奉獻》為背景音樂的短片,讓學生在瞭解了愛心的神奇力量後感受發生在不久前我們身邊的愛心故事,感受愛的偉大力量,讓學生帶着深深的感觸走出教室、走進生活。

然後再一次出示“願我們的愛心像星星一樣普照人間。”此時,已經不僅僅是大熊星座了,讓學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愛的使者,所有的人都應該是愛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最後佈置愛心作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始終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感謝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收穫快樂和感動。

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間的温暖。

愛心是一泓出現在沙漠的泉水,使長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潤甘甜。

愛心是一座連接你我的橋樑,使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

國中語文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閲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敍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閲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説説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閲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閲讀課文。

國中語文説課稿8

一、説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説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瞭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敍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瞭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複述法。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鑑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導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範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後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 可汗 燕山 鞍韉 鳴濺濺 撲朔迷離 金柝

接着,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並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餘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悦。

第三環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節: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_____中看出木蘭是一個______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並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後舉手發言。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

可以在學生説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範。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後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複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複習人物形象與鍛鍊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並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頻,一分鐘。其中多是宏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頻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髮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裏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麼?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誇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裏有很大想象空間。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徵人歸來。

②為什麼刻畫一個戰鬥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着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研究本詩的佈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瞭解本詩作為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為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説明。

然後完成課後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閲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閲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裏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餘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①《木蘭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本後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國中語文説課稿9

一、説教材

這篇文章很細緻修辭,文中用是非同等,節拍劃一,對仗工緻的排比句,形貌了表現季候更替的詩意化風景;又用一組是非紛歧,節拍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歎息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和散句的聯合,不光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並且顯得既典雅又樸素。文中多處運用比喻,相比性形貌使時間變得可以覺得,形象而又真實。

本文是第四組課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從閲讀的內容想開去”,要求在門生讀通、讀懂課文的底子上,開導門生睜開遐想。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的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本文語言優美、文辭雋永,優美的語言中包含着作者濃郁的情感。這對於心理方面還不夠成熟的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説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從閲讀的內容想開去,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瞭解時間的來去匆匆,一去不復返,體會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朗讀品味時間是怎樣匆匆而逝的,感受語言美。

難點是讓學生在讀中體味作者濃郁的情感,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

五、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擺正教學中教師“導”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朗讀探究法、品詞析句法。

“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閲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六、説設計理念:

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自己獲取體驗,引發聯想,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藴。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只是瞭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七、説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

1、蒐集關於朱自清的資料。

2、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八、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激趣導入-初讀課文-品讀感悟-誦讀積累-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第一步、激趣導入,引出“時光匆匆”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課的開始我注意營造氛圍,播放“冬去春來”的輕音樂,圍繞中心,以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導入,直奔主題,明確學習的方向,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再而創設機會讓學生彙報關於朱自清的資料,給學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發學生收集材料的興趣,從而有效地落實了這學期的一項重點訓練——注意收集有關資料的同時,使全體學生對朱自清生平有個初步認識,這為學習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墊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初讀課文,感知“時光匆匆”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問自答,引導學生運用“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習方法;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最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

學生通過初讀,整體感知內容,知道課文主要圍繞“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個問題展開敍述。這樣為感悟、品評做準備。

第三步、品讀感悟,體會“時光匆匆”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時光一去不復返”?找出相關的語句深入體會。

2、根據學生彙報,順學而導,品讀“時光一去不復返”內容。下面從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

(1)析文品賞。(出示課件)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以讀的多種方式自主觸摸文本,如:師生合作讀,學生個性朗讀,變序改成小詩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與文本、與作者對話,在讀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培養了語感。

(2)品詞析句。(出示課件)

這裏的設計讓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讀、劃劃、比比、議議來理解課文內容。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仿寫句子。(出示課件)

這個環節由讀引入寫,因為教學中不僅注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這裏着重引導學生體會句式的運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處,使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教師的點撥下明晰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這樣既鍛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進行了知識的`遷移。

(4)感受追問。(出示課件)

這部分着重引導學生試答文中後四次追問:

教師引導學生既要談偉人名人的事例,又要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

然後出示一些名家對朱自清文章的評價,讓學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從而體會作者的當時的心情和感受,實現難點的突破。

(5)首尾呼應。(出示課件)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開去,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自己聯繫到他人……積極拓展他們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並讓學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就要從所讀的文章想開去,展開聯想的讀書方法。

第四步、誦讀積累,領悟“時光匆匆”

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熟,甚至能夠背誦。“讀”是研究的過程,“誦”是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語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認識“匆匆”

展示交流詩文、警句,進一步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另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作業:

1、教師推薦《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學生認真去讀。

2、繼續蒐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寫出自己的體會,組織一次演講。

3、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查詢資料,寫出《我所瞭解的朱自清》。

(作業的佈置是有層次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兩項。)

九、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師精心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我設計板書的根本思路是為了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國中語文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一篇散文。第二單元的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在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感受到了他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和無盡的讚美。

閲讀這些課文,可以加深我們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莫懷戚先生的《散步》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

二、説學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大多被濃濃的愛包圍着,認為享受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承擔,因此需要通過這篇散文,來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親情的温暖,讓他們懂得尊老愛幼,懂得承擔責任。

七年級的學生對文筆優美華麗的文章較喜歡,而文辭平和沖淡而意藴深刻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着力引導學生品味樸實文字之美。

三、説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繼續重視朗讀,把握文章感情基調。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而中學生要達到此教學目標,還需要一定的鍛鍊。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如霎時、水波粼粼、分歧等的讀音及其意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對稱句的妙用,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體會作者與家人間深沉的愛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樹立責任意識。

教學重難點: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四、説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著名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呂叔湘説:“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如果説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所以,本課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法,讓課堂儘可能“活”起來。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敍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問題引導法

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説:“語文教學要能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的境界”。問題引導法,可以激發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在上課時,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使課堂更加活躍,上課教學效果更好。

(二)學法

1朗讀感悟法

本文是一篇語言文字優美的散文,通過朗讀感悟,有利於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自主學習法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説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這説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學習法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合作探討法

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並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深情導入

請幾位學生來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設計意圖】

這樣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生活積累為學習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溝通。

(二)檢查預習,查漏補缺

國中語文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是人教版-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為主題展開。

《》是(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主要內容),表達了(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一般是: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瞭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整體理解文意,概括()提煉(),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要達到的』

3.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讀賞析要掌握的』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因為(學生的一些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採用

1、目標導學法

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充分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學法

播放錄象,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討論-比較法

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談話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1、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

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或者是聽範讀),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教師以多媒體出示Q1,Q2,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Q1,Q2的設置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4、拓展延伸: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等等之類

5、課後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國中語文説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好,下面我對所教的這節課進行一個簡要介紹。

一、説教材

《於園》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該單元以“建築藝術”為主題展開。《於園》是一篇介紹我國園林建築的一篇説明文,本文按照空間方位的説明順序從先到後地從“以實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三個方面説明了“於園”奇在“磊石”的特徵。語言準確而又生動形象,説明順序清晰合理,不失為一篇文質兼美的説明文。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本領、歷程與方法、情緒態度和代價觀”的三維學習目的,我將本課的學習目簡直定為:

1、能純熟地朗讀課文,並能明白全文的'寄義;

2、相識於園的獨特之處;

3、掌握按空間方位為闡明次序的寫作方法;

4、領會我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精良和製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説教法

1、接納多媒體技能,使教學形象化,使用多媒體,直接出現園林修建的美,在給學生帶來視覺打擊的同時,引發了他們學習本課的興趣。

2、提問法和點撥法相聯合,在題目中漸漸引導學生,能使其漸漸深入明白文章,又通過點撥,讓學生睜開遐想,拓展其思緒。

三、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所貫徹的引導思想是把“學習的自動權還給學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學習方法。詳細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時由學生藉助流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積聚獨立完成,然後以學習相助小組為單元舉行組內展示、交換,對句子寄義的明白,為了節流時間,我讓他們一人一句舉行解釋。這也便是平常所説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換”相聯合,在辦理課文後邊四個明白性題目時,我又讓他們互助完成,在整個教學運動中,只要學生能辦理的我絕對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構造各組之間的同硯舉行互幫相助,讓他們相互資助、配合完成,我只趕到了一個構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四、説教學

歷程為了完成學習目的,整個教學運動我按一個關鍵睜開。

1、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知內容。在此關鍵中學生要讀準每一個字的讀音,通過課下解釋疏通文意,再舉行小組內展示交換,造就學生的語感和表達本領。

2、以小組互助的方法討論以下三個題目:於園的特點;從哪幾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還先容了哪一處風景。通過完成這三個題目,學生會漸漸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闡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語言特點,本文的語言用語正確、生動形象,很好地體現了於園的特性,很值得學生去推測咀嚼。

5、感覺我國園林設計的精良和製作武藝的高明,造就學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國中語文説課稿13

一、教材簡析

地位:課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畫家紀伯倫的作品,是第二單元《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詩。本單元所選的散文詩都是作者由尋常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應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

內容:《雨之歌》一文屬於散文詩。作者以優美的、精妙的語言歌頌了雨———無私奉獻的愛的使者。在詩人筆下,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

二、學情分析

本文的學習者是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朗讀能力和語言鑑賞能力,雖然這種文體接觸的還不多,但我相信,經過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能順利完成本文的學習的。

三、教學目標及説明

1、知識目標:

1)積累經典字詞。這個環節要求同學們在初讀時完成,請同學們自己積累,一是陌生字詞,二是用得好的重點字詞。此環節旨在積累字詞,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反覆誦讀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詩歌主題。

2、技能目標:

欣賞文章精妙的語言,學習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

語文學習的兩大板塊之一——欣賞,而欣賞品味語言,一要把握欣賞的角度,就要藉助朗讀,品味詩人的寫法,不僅會品,還要會自己寫,故確立了欣賞語言、學習寫法的技能目標,這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與難點。(這一目標在本文的學習中作為重點和難點來處理,藉助朗讀,品味語言來實現)

3、情感態度目標:

朗讀課文,體會散文詩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文中作者用滿腔熱情讚頌了雨———無私奉獻的的精神,正確理解這種精神,並把握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及其突破

教學重點是通過深入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詩歌主題來實現的。

四、過程分析:

第一步: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完成對雨的形象的認識,即賞析雨的形象。本環節,有三讀:一。學生自讀,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並完成字詞積累。二、老師範讀,目的是親自示範指導學生朗讀,並請學生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且藉助聯想和想象體會雨的形象。三讀,學生齊讀,邊讀邊思考:從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樣的雨?

這個環節藉助朗讀手段不僅使學生把握雨的'形象,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二步:繼續賞析。

1)賞析語言美。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美在詩人用詞的精妙,美在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美在語句中藴涵着詩人的情感。請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同學們分享感受吧。

以此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把握本文的語言特色,語言運用技巧。

2)賞析感悟美。這篇文章的感悟很美,美在詩人在歌頌雨的同時,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予我們人生的啟迪。這個環節如果學生能自己發現這類的句子,就讓學生自己説;如果學生不能快速發現,老師就點撥一下。總之,既讓學生了解這一方面,又不能有太大的難度。

第三步:仿寫。請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詩人為何能夠把一個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其次是作者以豐富的想象來美化雨,而且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請學生們展開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達能力,選擇自己喜愛的大自然的某一種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採用第一人稱仿寫一番。

要求:採用第一人稱;運用比喻、擬人或排比等修辭手法。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先寫再讀,然後師生共評。為了使仿寫的效果更好,我佈置了作業:將課堂上的仿寫加以整理寫在作業本上,至少仿寫兩個。

最後,再次齊讀,體會文章的韻味。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課堂結束。

板書為了體現課堂學習思路,學習重點,且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美的印象,我是這樣設計的:

雨之歌

紀伯倫

雨美

語言美

感悟美

五、教法分析

針對教材特點與學生情況,教學時先以優美的語言導入,通過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等形式積累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詩歌主題。在賞析語言上,給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即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多種修辭綜合運用的好處,體會語句中藴涵的詩人的情感。

仿寫這一環節,提高學生運用比喻、擬人或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的能力。

設計的各環節循序漸進,設計問題時有一定梯度,由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

六、評價分析:

在教學設計方面,力求教學目標符合實際,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教學內容力求結構化,生活化,整合化,尤其是注重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

在教學實施方面,力求教學過程情境化,活動化,激活學生思維,大膽質疑,發表不同意見,以學生問題為出發點,形成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同時,關注方法指導,充分體現學科特點,做到因材施教。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適時適度,試驗操作科學準確。注意到學生參與的態度、廣度和深度。教師語言力求做到生動準確,親切有感染力,板書突出課堂重點內容。

在教學效果方面,注意了三維目標的達成。

國中語文説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橋之美》,下面我將從以下方面來陳述我的教學設想。

一、 説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橋之美》選自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是一篇具有隨感式的説明文,以優美的語言,親切的語氣,向我們展示了橋的魅力。文章通過描寫生活中各類橋,品味各類橋傳遞出的情味,啟發我們只要用心欣賞,就一定能體會到橋的魅力多彩。學習本文要特別注意引導我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在寫作上,作者描寫橋從常見的俗語寫起,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文章結構新穎別緻,作者不像慣常行文那樣從外形到內部結構,而是別出心裁的與你拉家長,從而把我們帶進了神氣美妙的橋的世界。在語言技巧上,文章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打破了傳統説明文語言乏味的現象,從而激活了讀者的情感體驗。

2、 學情分析

八年級我學生經過七學年的學習,對於理清課文脈絡,感知課文主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對於語言的品味和鑑賞方面卻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3、 教學目標的設計

《新課標》對閲讀能力培養的`重點是:

1、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的意義和作用

2、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3、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應當説新課標更突出了對我學生心靈的品味和個性解讀。綜合以上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雅詞妙局,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能力目標:訓練我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我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4、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二、 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必須培養我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為我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本課的教學方法可採用:

1、 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我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我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為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 點撥引導法。在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要求下,教師組織我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只是點撥引導。這樣能培養我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使他們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由從書本中學習向生活中學習。

3、 美點尋綜法。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閲讀的主體,進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賞文中的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並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其獨特的美。

三、説學法

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我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適應這一原則,本課的學法可採用朗讀、跳讀、研讀、精讀等讀書法,以及欣賞法、交流法等。

三、 説教學程序

為了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在教學程序的設置上,要特別注意課堂教學的民主性,教師是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要注重課堂自然動態生成,因勢利導,使我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具體設計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準備這樣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各類名橋圖片,讓我學生欣賞並談感受。這樣設計能激起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起他們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從而拉近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聽讀課文,感受體驗。

教師配樂朗讀,我學生用心傾聽,感受課文的美。並出示閲讀目標:文中描寫了哪些橋?展示了哪幾幅畫面?談談聽後的感受。這樣設計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氣氛。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 我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從而感知文意。

2、 要求我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哪裏。

3、 我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悟。對我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

〈四〉研讀課文,美點尋綜

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 我學生採用跳讀、研讀等方式研讀課文,並説説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2、 我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總結,引導我學生品評文章的美。

〈1〉 語言美。教師提問:文章哪些語言美,美在哪裏?

〈2〉 結構美。文章結尾生髮拓展,點出橋的內涵美。

〈3〉 意藴美。文章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強調了橋之美在構圖。

3、 在以上基礎上,教師歸納文章在寫作的不凡之處,並形成板書。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

〈五〉、用心欣賞,用心感受。

1、多媒體展示各類橋,讓我學生用心欣賞,並把感受形成文字寫下來。這一設計對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體驗化。

2、交流。先小組交流,再由小組代表向全班交流。這樣能培養我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比較。設計這一環節是使我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欣賞事物。

〈七〉課外學習自助餐

1、課外觀察自己身邊的橋,把對橋的感悟寫成文字。

2、從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搜集描寫橋的佳句做一個專題積累。

設計這兩個問題,是為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使我學生的感受體驗化。

附板書: 橋之美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

國中語文説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國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並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背誦本詩。

5、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台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歎,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説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蒐集舉出幾首關於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藉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繫台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推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進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分離普遍的家國之情

託物寄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