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中音樂説課稿3篇

來源:文書谷 2.27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中音樂説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國中音樂説課稿3篇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

《十送紅軍》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十送紅軍》。我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本課選自人音版七年級教材第十四冊第三單元《長江兩岸》,本單元主要是學習長江兩岸的民歌,這是第一課時唱歌課。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種類、風格《課程標準》從音樂學習的角度入手,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四個領域,即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表現包括演奏和演唱兩方面,其中對於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積極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並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確的反應。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對自己、他人、集體的演唱作簡單評價。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種類、風格也是我們音樂探求的目的。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他們特別喜歡唱歌,願意合作交流,能夠大聲的演唱歌曲,對音樂的學習表現出極大的探索熱情。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對學生的瞭解,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認知、能力目標:能夠用深情懷念的情緒演唱《十送紅軍》; 情感態度價值觀:喜歡我國江南地區的民歌級民間音樂,樂於主動了解江南地區的音樂文化。

引導學生聆聽和感受音樂,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歌曲演唱情緒的理解、把握。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法和學法:(一)教法。在一節課中採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幾種方法:

1、範唱法:範唱,能調動學生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唱出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聽覺上保持對音樂的熱情,對學生的情感投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作為一個音樂教育老師,在唱歌課教學中應力求通過範唱這一鮮明的藝術形象誘發學生興趣,引起美感,產生共鳴,使學生感受美、體驗美、鑑賞美,在審美的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提高素質。因此,在導入環節中,我先範唱歌曲,激發學生興趣。在學唱歌曲時,再欣賞歌唱家的演唱,使學生置身其中,聆聽並感受音樂,並在此基礎上學唱歌曲,表現音樂。()同時,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我會走進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學唱,解決問題;2、啟發、討論法:對本節課的難點--歌曲情感的理解,採取教師啟發,師生討論法,加深學生對於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

(二)學法指導:體驗式音樂學習:是指在從“體驗”中實行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音樂教學過程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參與體驗,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自己親身主動地去體驗、領悟、探尋,與音樂融為一體,才能對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實行對音樂的欣賞與創造。

最後,我來具體説説教學過程。在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人入勝;二、學唱歌曲,演繹音樂;三、查找音樂,拓展延伸

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人入勝導入環節,我將直接演唱歌曲《十送紅軍》。既給學生直觀感受,又能激發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然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這是那個地區的音樂?你知道歌名嗎?隨之,結合地理知識,瞭解長江兩岸的省份。 導出課題《長江兩岸》。

(二)學唱歌曲,演繹音樂:1、完整欣賞全曲,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欣賞過程中,要求學生隨音樂哼鳴,這樣既完成簡單的發聲練習,又讓學生熟悉了旋律。欣賞完後回答問題:這首民歌的情緒是怎樣的?這首歌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學生們可能會説出一些比較相符的答案)在此,我給予學生肯定與可觀的評價,並激發鼓勵學生學會這首歌。

2、學唱歌曲。學生只有在熟唱歌時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

讀歌詞,品意味。 歌詞教學也是本課中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我採取了讓學生朗誦歌詞--加方言朗誦,增加學生朗誦歌詞的趣味性,並體會江西民歌的方言特色。

看歌詞,聽範唱,學歌詞,唱旋律。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採取教師範唱、學生輕聲吟唱,全體學生合唱,分組練唱等方式來達到熟唱歌詞的目的。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於歌曲的感受和分辨能力。在學生分組練習過程中,我將在學生中間進行單獨指導,適當的提問個別學生,詢問他們認為的難點並和學生一起解決。在唱熟練歌詞的情況下,我會和學生一起唱旋律,並分析討論旋律的特點。然後,以組為單位進行演唱評比,提高學生的演唱激情。

3、體會情感,用情歌唱:好的一堂課除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為了完成教學難點,也為了培養他們表現的意識和能力,我向學生介紹歌曲地創作背景(※),並引導學生分析歌曲,探討比較適合的演唱情緒。為了更好的加深對歌曲情感的理解,師生共同賞析宋祖英的演唱,增加感性認識。 最後,我們師生有感情的共同合作演繹《十送紅軍》。

(三)、蒐集音樂,拓展延伸:最後,我將總結全課,推薦湖北、江西的其他民歌讓學生欣賞,同時要求學生課下蒐集長江兩岸其他省份的民歌,下週課上學習交流。通過課後延伸,再次啟發和調動學生繼續求知的慾望,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使得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給未來一片綠色》説課稿

“假如我們能在一個孩子身上喚起對音樂的一種強烈的熱忱,假如我們能把這種興趣延長若干年並且穩步地把它提高到更高水平的話,那麼即使他永遠成不了一個文藝名家,他也將通過音樂找到他個人的幸福!”這是美國著名教育家穆塞爾和格連在其《中國小音樂課教學法》中的一段話。是的,音樂就是這樣的一種美的藝術,而我,就願做這美的傳播者,在孩子們的心靈播灑上最美的種子,讓他們能找到自己的音樂源泉,成為終身愛好音樂的快樂人。

[説教材] (1)教材內容

《給未來一片綠》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綠色的家園》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體部分為D大調、4/4拍、中速,由三部分組成,歌曲深刻地表達了人類共同關心的一個主題,即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呼喚人們保護環境,關愛地球,企盼人類永遠美好的生活。曲作者運用調性對比的手法將青少年兒童在思考問題、討論問題,最後得出結論這個意境刻畫出來,譜出歌曲。本課教學是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在本單元中作為第二課時設計。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

第一 :歌曲將調性對比融於童聲合唱之中,設計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意境,譜出一首綠色和

平的歌。

第二:通過學唱歌曲,抒發出少年兒童熱愛地球的感情,表現出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內化理念](説新課標)

音樂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重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課前,我都要反覆聆聽音樂,讓音樂先感動我自己,然後再感染學生。

“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象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説,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遼茲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內化為我今天設計這堂課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體的教學目標實化為:

[説目標](1)知識目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懂得怎樣處理音樂作品,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感。

(2)能力目標:聆聽並大膽參與歌曲的演唱,能準確地表達音樂中的情感。

(3)情感目標:讓同學們在觀看各種圖片、視頻、演唱、表演等活動中領悟“保護環境、關愛地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説重難點]:探索學唱新歌的方法,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表演活動中去體驗和感受是本課時的重難點。

[説教法]根據中學生年齡特徵,我採用了情景創設法、合作探討法、啟發式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等,在教學中把教法與學法聯繫起來,(Motivational model )有意識地進行學法的指導和滲透,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實行“四多”,即多聽、多想、多討論、多創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使學生更準確地表現和創造音樂。

[説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和演唱方式,通過感受、展示、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後通過親身體驗來驗證結論。

[説教學程序] 下面,我針對本課的教學過程談談具體的教學構想。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來完成本課時教學:(1)引入;(2)學唱歌曲;(3)感悟;(4)昇華(拓展延伸),其中學唱歌曲是重點教學環節,設計25分鐘左右,引入3分鐘左右,感悟5分鐘左右,昇華部分10分鐘左右。

首先,第一個環節--引入。多媒體展示被污染的大自然圖片,和未被破壞過的美麗大自然風景圖片等相關的圖片,教師在背景音樂《給未來一片綠》的旋律中動情解説: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土

壤繫着森林的命運,海洋繫着魚羣的命運;環境繫着地球的命運,地球繫着人類的命運。地球賦予生命的一切,愛護地球,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擁有生命 ,讓我們用行為來回報創造和養育我們的自然母親。【設計理念:這一環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通過教師詩化的語言激情導入,奠定本課情感性教學的基礎,點燃了學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學唱歌曲。先介紹歌曲的主體部分為 D 大調、44拍、中速、由3部分組成。接着,教師聲情並茂地範唱,力圖通過自己的歌聲打動學生,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熱情,再用多媒體出示學習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習慣,跟伴奏唱詞或跟伴奏哼唱旋律來學唱。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學唱歌曲的難點:後半拍起的節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討論,應該怎樣來掌握這一難點,再嘗試用領唱、合唱的方法來練唱,要求聲音統一,氣息通暢,節奏準確,充滿感情。這個步驟的設計給了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學習前,先進行合唱的和諧與均衡知識講解,再採用教唱、聽唱、分聲部唱、合唱等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在引導學生充滿感情來完整演唱歌曲時,先讓學生觀看這首歌的MTV,讓學生在歌聲與畫面中自己去體會感情,然後分組討論用填表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説出這首歌的速度、風格、演唱情緒等學唱要素,通過“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來完成這一教學難點。

設計理念:“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我以“聽覺”為基礎,“情感”為主線,採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多聽、多想、多討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聆聽和表現音樂,充分體驗藴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情感。

第三、四個環節--感悟和昇華部分

首先用提問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討音樂情感與人的情感有什麼聯繫,然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對“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討論“地球-----母親”的含義,緊接着導入第四個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表達愛護環境的歌曲、詩歌、警句、圖片、文字、VCD、歌曲磁帶等通過小組推薦或自由組合演唱等多種方式展示出來。(蒐集的任務在第一課時教學時作為課後作業佈置)。

這一部分的設計,讓學生聯繫自身感受先體驗“保護環境”的感受,然後通過拓展延伸得到進一步的昇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來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到成功的歡愉。

最後,在《給未來一片綠》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保護環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愛護環境,愛這個地球,愛這個世界!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畫卷,每個學生都是一篇生動的樂章,但願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樂老師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動樂章奏響!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鑑賞》(全一冊)第一單元《學會聆聽》第一節《音樂與人生》。 本課將主要欣賞學習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以及講授音樂的基本要素。①《草原放牧》選自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作曲。《第六悲愴交響曲》是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的,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兩點)

2.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草原放牧》、《第六悲愴交響曲》思想情緒,感受音樂的形式要素,培養學生音樂鑑賞和評價的能力。

②初步學習和認識音樂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標,我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3.教學重點、難點:

①通過欣賞作品和對音樂的理解,學生能夠認識部分音樂形式要素是怎樣發揮藝術作用的。

二、説教法説學法

高中的學生,知識結構完整、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我選用的教法是參與互動式教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達到視覺聽覺的高度結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將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下面説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三、説教學過程

①導入部分:首先播放騰格爾《天堂》的音頻,配合草原風光圖片導入,營造氛圍,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

②之後我將提問學生“從他的歌聲中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最後我來總結“騰格

爾把大草原,他的家鄉比喻成天堂,可見他對大草原的熱愛,接下來我們再聽一個發生在大草原上的故事,這個故事很特別,是用琵琶來講述的”

③完整聆聽《草原放牧》之後,問學生音樂情緒是怎樣的?(富有生機和朝氣、天真、活潑)聯想和想象到了什麼?(聯想到美麗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然後介紹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②樂曲表現的是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抗嚴寒、鬥風雪、保護集體財產的內容。

④接下來我將有請本班學習舞蹈的同學配合《草原放牧》的音樂,展示幾個蒙古族舞蹈動作,意圖是加深音樂記憶,培養和激發持久興趣.

⑤然後欣賞《第六悲愴交響曲》,瞭解作品創作背景與作曲家的性格特徵,讓學生從社會、文化、歷史等多維度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特點和體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培養學生音樂鑑賞和評價的能力。下面有來了介紹柴可夫斯基:(④書上第6頁)

⑥接下來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和認識音樂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的基本內容。(⑤書上第8頁)之後再次聆聽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通過對音樂的理解,向學生提出問題“是哪種音樂形式要素髮揮藝術作用的”討論最後總結

四、拓展

③聆聽管絃樂曲《森吉德瑪》,感受、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想象樂曲的音樂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點及其變化。

五、總結

通過欣賞《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可以培養學生髮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魯教版國中音樂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環球之旅-----亞洲之聲是國中音樂教材的一系列內容之一。我説課的內容是本單元第一課時。本課我選用了具有濃郁日本音樂特點的民歌《櫻花》、尺八與箏二重奏《春之海》和朝鮮民歌《清津浦船歌》,這是學生首次接觸日本音樂和朝鮮音樂,擴充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櫻花》做為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風格的民歌,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間音調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民珍愛櫻花,趁三月春光結伴前往觀賞櫻花的喜悦心情,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統一。《春之海》刻畫了春天的大海,給人以美好的遐想。《清津浦船歌》起伏的強弱節奏和漁人的水上生活情景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清津浦漁人的生活。

2、教學目標:

1)學會有表情地背唱日本民歌《櫻花》,並體會其獨具特色的五聲音階的都節調式的特徵。認識日本的民族樂器。

2)欣賞《清津浦船歌》,瞭解朝鮮民歌的特點;三拍子律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3、教學重點、難點:

1)背唱歌曲《櫻花》。

2)日本音樂與朝鮮音樂的特點。

二、説教法

1)情景法: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創設情景,貫穿虛擬的“亞洲之旅”使學生處於富有樂趣的情景中,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不知不覺地體驗到音樂表現的意境,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

2)識譜視唱法:

歌曲教學以視唱為主,分樂句視唱歌曲旋律進行歌曲的學習。

3)視覺圖象法:

在樂曲欣賞的同時,通過各部分音樂的變化配以不同的畫面,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説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於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變化形式。

4)啟發式:通過啟發,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音樂中的各要素,理解表達音樂。

三、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思”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和樂曲的情緒

四、説教學程序

(一)日本民歌《櫻花》

1、創設情景,興趣引入: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旅行。先去哪呢?出示課件富士山櫻花圖片。引出本課第一個內容-----日本民歌《櫻花》。

2、範唱歌曲,理解音樂:學生聽後説出音樂內容。

3、識譜視唱:(重視學生雙基能力的練習)

啟發學生從結束音開始説出歌曲中使用的音3 4 6 7 1 ,學生總結出歌曲調式:一種五聲音階的都節調式。音樂抒情、平和、流暢。(突出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

4、演唱《櫻花》

1)配樂朗誦的加入。“暮春三月天空裏,萬里無雲多明淨。如同彩霞如白雲,芬芳撲鼻多美麗。”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通感”這一心理現象,使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的不同內容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必要和可能,也體現了“提倡學科綜合”的宗旨——藝術門類的綜合。)

2)輕聲唱詞,跟琴輕聲演唱並背唱。

3)歌曲的情感處理。逐句輕唱,老師啟發,哪些地方可作漸強減弱的處理,學生討論。

4)聽錄音,有表情地演唱,表現與同伴相邀去觀賞櫻花的喜悦心情

音樂起,師:這時,想象你已穿上寬大的和服,拖着木笈在盡情歌唱。

(簡潔的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把學生帶進了音樂的氛圍。愛因斯坦曾説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二)尺八與箏二重奏《春之海》

1、尺八與箏介紹:

2、欣賞:學生理解感受音樂。( 學生展開想象,發表各自的觀點、見解。)

(注重音樂課標中提出的教學內容應注重感受與鑑賞,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清津浦船歌》

1、創設情境,興趣引入:一同與學生演唱《大長今》的主題歌《希望》,理解感受朝鮮半島音樂的特性:三拍子傾向。節奏為長短、短長兩種基本形態。(從學生最感興趣的韓劇音樂出發,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朝鮮半島的音樂特徵,這比單純的説教更易於學生掌握)

然後出示視頻資料,讓學生們感到我們又來到了朝鮮半島的朝鮮。

2、欣賞《清津浦船歌》

1) 初聽:學生感受具有三拍子傾向的6/8音樂的《清津浦船歌》,説出音樂內容。

2)《清津浦船歌》是表現朝鮮半島清津浦漁人勞動生活的歌曲。襯詞表現出集體勞動中人們的樂觀精神。起伏強弱的節奏和漁人的水上生活情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清津浦漁民的生活。

3)復聽:找出歌曲中模仿鼓聲的象聲詞,跟着音樂敲擊節奏一起感受清津浦人的樂觀精神。(不經意的舉動,其實是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四)音樂活動:比比誰的耳朵靈

老師分別放了中國、日本、朝鮮的音樂片段,學生回答分別是哪國音樂?

(這既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又是對本課內容的當堂檢測,回扣了教學目標)

(五)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參與了第一次亞洲之旅,學習了東亞日本、朝鮮的民歌。讓我們相約,下次一起走進印度、泰國和印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