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彙總5篇

來源:文書谷 2.07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彙總5篇

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1

什麼是模式?模式指的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標準式樣。這裏所説的國小語文説課的基本模式,僅僅指的是“説”的模式,不包括説課的整個活動。具體的是指根據一定的説課目的和內容,怎樣進行述説的具體的、可供操作的方式。目前在國小語文説課活動中慣常採用的説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三説”的説課模式

這種説課模式的方法,是把整個説課內容分作“説教材”、“説教學程序設計”和“説板書”三個部分。在“説教材”的時候,結合説大綱,在“説教學程序設計”時結合説教法、説學法和説練習的設計與安排。

使用這種模式説課的好處是容易抓住和突出説課的重點,不至於因説教法、學法不當而出現喧賓奪主或把握不準時間的情況。而且大綱、教法、學法等結合在説教材、説教學程序設計的過程中説,會使説課的流程不顯得那樣機械、呆板,容易給聽説課的人留下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聯繫自然的好印象。但也正因為在説教材、説教學程序設計時還要結合説大綱、説教法、學法,也就增加了説的難度,處理不當,容易發生零亂,甚至是顛三倒四,繞來繞來説不清楚的毛病,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2.“四説”的説課模式

“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稱為“四説”。這是一種目前被較為普遍採用的説課模式。由於把教法和學法,作為獨立的內容分開來説,説課時就容易説清楚,思路也會比較清晰,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在説教法時,應説清以哪種教法為主,哪種教法為輔,以及教法選擇的理論根據。在説學法的時候,還可以結合分析學情,交代清楚該課設計是建立在學生什麼樣的學習基礎上的。使聽説課的人容易在聽説教學程序設計前,就從整體上明確該課設計的理論依據和課堂教學的大致走向。但孤立的説教法、學法,也容易導致生硬、機械,而且每一種教法都不是萬能的,在一堂課中,常常需要幾種甚至是很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所以使用這種模式説課,應當切實掌握好“説教法”、“説學法”的“度”,説課要有分寸。而且也切不可以為教法、學法已經在前面單獨説了,在説教學程序設計時就束之高閣,不再涉及了,事實上還應當在説教學程序的過程中,根據需要,再結合教學的實際,穿插進去説一説。一般比較妥當的做法是先在“説教法”、“説學法”時概括説一説,爾後在説教學程序時,再穿插進去説。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四説”模式的優勢效益。分頁標題#e#

3.“五説”的説課模式

“五説”的説課模式是先説教材,然後依次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最後説板書或練習設計或結合起來説説板書和練習設計。這種模式與以上的“四説”的模式相比,前四方面內容是相同的。只是增加了説板書(或再包括練習設計)的內容。但無論是“三説”還是“四説”,實際上板書(或再包括練習)也還是要説的,區別只在於前者僅把板書(或包括練習)作為教學程序設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揉合到教學過程中説,板書或練習設計的地位,也不像後者那樣予以強調與突出而已。

4.“六説”的説課模式

所謂“六説”,即是“五説”,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或練習)中的“説教材”與“説教法”之間,插進一個概括陳述整堂課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着重注意及準備着重體現的一些問題。有時,這個環節也可以安排在最後,即在説板書之後。這個環節説的內容,往往帶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常常圍繞準備體現什麼、注意什麼、遵循什麼及怎樣體現、怎樣注意、怎樣遵循和為什麼要體現、為什麼要注意、為什麼要遵循,這樣的思路和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闡述。如果將這個環節安排在最後,則在陳述時還要結合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説好這個環節的關鍵,是要求説課者對自己所説的課必須爛熟於心,並對自己怎樣教和為什麼教,在理論上有一個十分清楚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本質的東西旁證博引、引經據典,將該説的內容説清楚,説透徹。

説課模式,除以上四種以外,還有很多種由以上模式生髮出來的變式,如在説教材和説教學程序之間插進“六説”模式中的第二説,把説課的內容變成新的“三説”,而且還可以把“六説”中的第二説放在説教材、説程序設計之後使之成為另一個新的“三説”。但不管怎樣,説課的基本內容是不變的,變的只是説的內容的組合和次序的先後及突出、強調的內容和程序不同。而這裏必須十分強調的是,在以上這些説課模式中,雖然沒有把説理論當作一個獨立的説課環節,但這絕不等於説,理論的闡述在説課中並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論在説課中是佔有相當突出的`重要位置的,實際上“六説”模式的最後環節,也就是説理論,而且把説理論放在説教法、學法前也是可以的。所以,無論採用何種模式説課,都切不可忽視理論的陳

《驚弓之鳥》説課稿

《驚弓之鳥》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6冊第28課。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分頁標題#e#

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羸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兩個部分。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難點,採用分兩部分的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為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羸見“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己的耳朵,認為是自己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並”字也能講通,但通過一個“並”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後四個自然段。這部分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羸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為重。

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問句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兩個驚訝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驚歎句便很有力的説明了這一點。課文並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歎之餘,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裏,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為這笑中包含着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

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場面的魏王來説,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麼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裏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説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

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各位能否在我説課前給點鼓勵的掌聲。謝謝大家!掌聲,我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禮物了,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因為那是對一個人努力的回報,對成功的肯定,同時也更是支持和鼓勵。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走進一個美麗感人的故事《掌聲》,讓我們親身體驗掌聲給予人的温暖和力量

一、説教材:

《掌聲》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9課,這篇課文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女孩英子因為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症,腿腳落下殘疾,從此內心很自卑,在掌聲的激勵下,她變得樂觀開朗。

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

三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的主題是“愛是什麼”,《掌聲》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學中關注“愛”的主題,那是自然。但是我想:這份“愛”,在教學時,如果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掌聲就是愛,同學們都愛英子”這空化了的思想內容,那這份“愛”已經遠離了我們。因為在我看來:愛,不是解釋,不是告訴,更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心靈的潤澤。

二、説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能力,並且樂於朗讀新穎的課文。能夠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文本,還能簡單地談談自己對文本的感受。但這些能力都是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在課文課堂中不斷地加強訓練!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文本的認識,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年段“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本冊“在閲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這一重點訓練項目和第一課時已有的學習基礎,擬定了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掌聲前後英子的變化,抓重點詞句體會英子在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體會掌聲給予英子的力量。

(3)、在體會英子內心世界的過程中獲得對“掌聲”內涵的感悟,即: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愛、鼓勵、尊重,主動關愛他人,也珍惜他人的關愛。基於三年級學生理解能力有限這一特點,我定下本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抓住表現英子掌聲前後神態動作的詞句,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英子在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體會掌聲給予英子的力量。感悟“掌聲”的內涵。

四、説教學策略(教法、學法):

基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想本課時的教學將着眼於“情”,紮根於“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為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為突破口,運用三個模塊,緊扣文本,以情會文。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閲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五、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包括三個模塊: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點

(二)、以情激情,多元感悟

(三)、以情導行,品悟“愛”的真諦。接下來,具體談談每個模塊的教學: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課堂伊始,我以輕鬆愉悦的語調,深情地提問把學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英子的世界。為後面的情感之旅鋪設基調。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這樣的導入即複習了全文內容,又很自然地就切入了關鍵點“掌聲”!悄然無聲地把學生很快地帶到了課文中。

(二)、以情激情,多元感悟

1、學生自主研讀“掌聲”段落:

首先是個人自由讀二三自然段,老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圈點批註,“不動筆墨不讀書”。接着小組交流,每人挑一處感受最深的語句讀一讀,説説自己的體會。然後全班交流,交流時,老師點撥引領。

這裏我讓學生通過讀書感悟,自己走入文本,與文本對話,以產生獨特的個性化閲讀體驗。

2、交流、點撥、感悟。本環節重點品析三個重點句:

(句子一、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台。

句子二、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

句子三:故事講完了,教室裏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在掌聲裏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台。)

(1)、朗讀鋪情:

首先我用朗讀鋪情法品讀句子一引導學生抓住“猶豫”“慢吞吞”等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深層體會小英子當時害怕、緊張的心理狀態。引導學生把這種感受送進去讀出來,通過不同層次的讀,讓小英子的害怕、自卑在學生的心裏產生了共鳴。最終明白英子為什麼會“猶豫”。

(2)、想象育情:

師講述,請學生想象。就在四十多雙眼睛的注視下,英子帶着紅紅的眼圈,低着頭,一搖一晃地,艱難地朝講台前挪動。整個教室驟然間顯得異常安靜,靜的似乎可以聽到英子那急促的心跳。這不足十米的距離,此刻對英子來講,顯得那麼漫長。一步……兩步……五步……近了……更近了……終於,英子走上了講台……此時此刻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英子?

這裏,我用了“情景再現法”,在教師深情語言的描繪下,使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實現與文中人物英子既緊張

害怕又難受痛苦的心靈契合。為之後掌聲出現時的噴湧真情做足前奏。

(3)、追問生情:

在學生已入景入情時,導問:這一刻!你最想對英子説些什麼?這掌聲中又包含着什麼?(鼓勵)

這樣層層剝筍,螺旋上升,學生的感悟步步推進,她的心靈被震撼了,感動了,同時也點燃了!

(4)、引讀喚情:

是啊!此時的英子的心裏緊張不安呀!她多麼渴望來自同學們的`真誠的鼓勵啊!

引讀: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生讀句子二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生再讀句子二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勵的那一刻──生又讀句子二

一次比一次有激情的朗讀,把整節課推向了高潮。層層鋪陳、重錘出擊,把這段文字中的情感渲染得淋漓盡致,掀起學生情感體驗的高潮,實現了文與人、文與己的相遇交融。

(5)、換位傳情:

在學習句子三時,師問:此時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通過這掌聲告訴英子什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閲讀教學也這個道理,在這裏我用“角色互換”“移情體驗”的方法,把文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學生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昇華!

(6)、聚情導思:

學生通過充分的體會、感悟、想象、表達,心中湧動着真情,這份真情在盪漾流淌,課堂沐浴着人文的光輝。此時讓學生比較兩次掌聲,體味“掌聲”的內涵:兩次掌聲的指向雖有不同,卻有着同一個源頭:那就是同學們對英子的關愛、尊重和期待啊!自然地昇華課堂主題:愛!到此學生的精神得以充實,心靈得以豐滿!

(三)、以情導行,品悟“愛”的真諦

1、拓展練筆,學會如何去愛:

(屏示:英子的信)“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掌聲,因為它使我明白,同學沒有歧視我。大家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着面對生活。”

先讓學生從英子的來信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後隨着音樂出示《愛的小詩》:引導學生練筆,放飛思維,同時積累語言,實現情感、語言和思維同構共生!

愛是給公車上的老奶奶讓座,

愛是給爸爸媽媽送上一杯熱茶,

愛是困難中一雙雙温暖的手,

愛是雨中的一把小雨傘,

愛是———————————————

愛是———————————————

2、激情結課:

在音樂中,師生一起誦讀小詩,爾後,老師總結本課、本單元的主題。單元主題“愛的教育”的終級目標是什麼?面對着今天被愛重重包圍的學生,我想:感受愛,只是起點,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愛?才是本課的終極生命意義!

六、説板書:

鼓勵

憂鬱掌聲開朗

讚賞

掌聲是本課的關鍵詞,(憂鬱、開朗)展現英子在掌聲的激勵下的變化。(鼓勵、讚賞)體現着兩次掌聲的不同,藴藏文本內涵。一顆愛心即體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點化文本主題,實現學文明理、無痕育人。整個板書簡潔美觀,給整節課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

七、説效果:

這是一篇充滿曖曖、濃濃愛意的課文,不論是課文,還是英子,只要營造起一種合適的氛圍,都很容易走進孩子的心中,產生共鳴!撞出美好心靈的火花!我的語文課堂裏經常會收穫無法預約的精彩!相信這次也不例外!當然,更高境界的效果,應該看孩子以後在學習、生活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表現出來愛的行為!請我們一起檢閲吧!

朋友們,我們的掌聲是對他人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勵。不要吝嗇您的掌聲,讓它響起來吧。謝謝大家,我的説課到此結束。

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3

依據教材的內容,確定本課的設計理念為:

1、以學生自主讀書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閲讀的激情;

2、使學生在質疑解讀中理解文章的藴意;

3、幫助學生在想、述、讀、演、議中內化語言的深情,從而提高每位學生的語文素養。設計特點:

(一)情感為線、深度感悟語言

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玲玲情感的變化--滿意到着急再到戰勝困難後的喜悦。教師緊緊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語言。例如:課文開始,教師抓住"滿意"來理解"端詳"的含義,"好的"這個語言的語氣;課文中間抓住"着急"來體會"畫弄髒了"的不同感受;課文最後抓住"克服困難的喜悦"來品味、思索爸爸簡短的話語中藴含的深刻道理。這樣,學生在體會人物感情的基礎上,析詞品句,感受文本中的語言,向學生滲透文章的表達方式。

(二)以讀為本、尊重個性感悟

《大綱》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為了落實以讀為本的原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保證閲讀的時間,從整部分朗讀,到重點句子的研讀,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其次,在朗讀形式上,採用自讀、範讀、評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且激發學生對於讀文的興趣。讓學生想讀課文、愛讀課文。充分讓學生感悟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深入朗讀,在交流、評價中理解朗讀的方法,依據學生獨特的感悟,讀出自己的課文。例如: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以"你體會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主線,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這時,孩子們可能會説出高興、自豪、滿意、激動、興奮等多種感受,再讓學生讀出自己體會到的心情。在朗讀爸爸的話時,讓學生想象:假如你是爸爸的話,你會怎樣説?可能孩子們會懷着沉穩、高興、興奮等多種自己感悟到的心情去朗讀。

(三)聯繫生活,拓寬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例如:在理解端詳一詞時,讓學生聯繫生活想象、表演,這樣,將學生的親身感受引入課堂,使學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聯繫生活,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壞事變好事的'情況。尊重學生的差異,把學生的個性差異作為資源,例如:以"你體會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主線,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根據學生的不同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感受,讀出不同的課文。這樣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課堂,讓學生的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

課堂反思: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例如:教師基本功有待加強,特別在教師的語言上,提問應該更加準確,引導應該更加到位等。再有,教師還應該豐富知識積累,提高文化底藴,這樣可提高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教學機智方面,還要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究,善於捕捉課堂生成,深度訓練。

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課的情節簡單,文字生動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文章。課文講述薩沙一家外出郊遊,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親,哥哥自然的把雨衣讓給了最小的,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家人的影響下,也不甘於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被風雨打掉花瓣的薔薇花上。儘管文章説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即滲透了“不甘於做弱小者”的價值觀念,又包含着“保護弱者”的人文情感信念,更體現了生命的高度意義。

圍繞訓練重點,依據教材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並引導學生不甘於做弱小的人,自覺保護弱小者。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理解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薩沙和媽媽的對話,從而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要自覺保護弱小者。

二、説教法:

1、對於本課的生字,主要以檢查學生自學為主。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指導。學會本課要求會認的14個生字以及組成的新詞語。要求認識的生字放在課文中,讓學生反覆讀,課文讀熟了,那認識生字也就不成問題了。

2、對於解決本課教學重點,我將在教學中注意兼顧各類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通過對比朗讀體會雨前和雨後的野薔薇花,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關愛之情。並適時創設情境,如果你是薩沙,看到這樣的薔薇花,你會怎麼做?這樣親身讓學生體驗着朗讀,奠定學生關愛野薔薇的情感基調。

3、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學生在讀書時的聯想,對生活的回想,轉換角色的暢想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思想情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聯繫起來,感受到了今後怎樣做人,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三、説學法:

讓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把讀,議、説,寫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四、説教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説教學流程:

主要分為四個環節來進行。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你認為生活中什麼樣的人強大,什麼樣的人弱小?你願意做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教學這篇文章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弱小”的含義,因為“我不是最弱小的”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課文所敍述的故事最後就落腳在這句話上,因此,我採取設疑導入的方法,讓學生讀了課題後質疑:“我”是誰?為什麼説“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整體感知,自主學字。

1、範讀課文。思考:這個故事有哪些人和物?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2、初讀課文,檢查生字新詞自學情況。

生彙報自讀情況。

3、課件出示生字詞,生各種方式讀。

4、生用自己的話歸納課文內容,講了一件什麼事?。

隨機板書:

讓雨衣:爸爸→媽媽→託利亞→薩沙→薔薇花

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聽課文朗讀,聲情並茂的朗讀,給學生強烈的情感薰陶,而讀後交流又能瞭解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情況。然後通過自瀆,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生字詞掃清閲讀障礙。

三、讀中感悟,真情體驗

1、邊讀課文邊思考,找出文中描寫薔薇花的句子。

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考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2、通過讀句子,對比描寫雨前雨後的薔薇花,體會“弱小”。

這兩個句子儘管都是描寫薔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過朗讀感受花兒嬌嫩美麗,惹人喜愛;而第二句則重在體會花兒已經被滂沱大雨折磨的毫無生氣,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了。在這種對比中,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關愛之情。

3、讀課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薩沙和媽媽的三次對話。

媽媽和薩沙的三次對話是本課的難點,讓學生反覆讀薩沙的話,理解體會薩沙從帶有疑問到不服氣,最後到自豪地反問這一心路歷程。並分角色朗讀來加深理解人物情感的變化。

四、聯繫生活,昇華感情

學了課文,我想每個孩子對弱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再讓他們説自己的理解。在最後一環節中,學生討論通過課文學習有什麼感想,並分組交流自己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情。讓學生心裏“我不是最弱小的”和“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感想進一步昇華。

五、板書:我不是最弱小的

讓雨衣:爸爸→媽媽→薩沙

↘↓↙

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薔薇花

人教版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説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這篇課文是國小語文第九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國小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由於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再加上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因此,我把指導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生字,正確讀寫:弈秋 教誨 俱學 弗若 曰 矣 。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標 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學法

1、教法:範讀領讀、點撥教學 2、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學流程

1、警句引路、導入新課

2、範讀激趣、領讀通文

3、熟讀成誦、疏通文意

4、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讀書明理

6、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新標準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方法的積累。在進行第一個教學環節時,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温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請學生讀一讀,並説出自己的'理解,然後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警句的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告訴學生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 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而現代的教育家也在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後,我先範讀課文兩遍,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然後領讀,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後,讓學生自由練讀,達到熟讀成誦。讓學生自讀自悟,並結合文後的註釋理解每一話,貫通全文。 弄懂每一話的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藉助註釋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留待全班交流時提出與同學研討。在全班交流時,我採用點撥教學法,適時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最後指名説全文大意,我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 學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關鍵就是能從古文中明白一個道理,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學第五個環節時,我先出示兩個問題: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得出一個什麼道理?

(2)、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第一個問題,弄懂兩個人學習效果的不同是因為學習態度不同,得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達到讀書明理的目的。處理第二個問題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努力實踐新課標“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的要求,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學會用正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創新意識,我在講完課文後將以前學過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文言成語故事,印發給學生,練讀文言文。這些文言成語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又為學生熟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板書説明

我的板書簡單明瞭,通過兩種不同的學習態度,得出兩個相反的學習結果,對比鮮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充分揭示了課文藴涵的道理。

板書設計 學弈 專心致志——成功 三心二意——失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