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二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總5篇

來源:文書谷 1.0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二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總5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學生已經學會直接比較長短與高矮,對線段有了初步的認識,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用(文具盒、鉛筆等)非標準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經驗。而數學中的標準長度單位,是學生最早接觸的計量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課作為計量單位的起始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發現學生在尺子上或測量物體時,都有接觸過釐米這個長度單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測量物體,但對其意義的理解並不清晰。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有長度單位,不知道怎麼用長度單位,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尺來測量……那麼本課怎樣讓學生對以上這些理解清晰,體現其“起始課”的特質呢?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方面,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體會“釐米”這個單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樣認識釐米,又怎樣將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長度單位的學習中去。

説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對以上的理解與思考,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釐米”的重要性,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會畫規定長度的線段,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1.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採取瞭如下教法與學法:

教法:直觀演示、設疑誘導、活動探究

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説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發揮本節起始課的作用,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第三環節:課後應用,鞏固新知。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單見附件2)

比較一:

小紅

小麗 小紅比小麗多2個

引出“單位”,

小強 體會單位的重

小明 小強比小明少3顆要性。

比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該用什麼單位表示?引出長度單位“釐米”,並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

這個環節我分四個層次進行展開。

1.認識尺子

尺子是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麼都沒有),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師出示的尺子缺了什麼,通過復原尺子,使學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組成部分:刻度線,數和單位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認識1釐米是本節課最為核心的內容,教學時首先明確告訴學生,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做單位,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那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釐米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每相鄰兩個數(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長1釐米,這樣學生對1釐米的長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後通過①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劃1釐米,有一個形象的直觀感受,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稜長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劃1釐米的長;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釐米的物體。四個環節的操作,讓學生的體驗活動走向深刻,積累1釐米長度的量感經驗,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學到這兒,我讓學生回顧認識1釐米的過程與方法,並嘗試小結。這個環節層層遞進,既突出了重點,又逐步分散了難點,為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後續學習中做好鋪墊。

3.認識幾釐米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釐米。那麼刻度0~刻度2是幾釐米呢?引導學生認識到2個“1釐米”就是2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釐米嗎?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一找4釐米、5釐米。並反問刻度6到刻度10是幾釐米?為什麼?在層層追問中明白“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同時實現了知識的變遷,滲透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4.測量實物

(1)量一量

首先學生自主觀察書本小刀圖,判斷其長度,並在小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歸納總結出測量物體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或線段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這樣的設計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主要是想抓住課堂的生成,及時發現一些錯誤的量法,讓學生在矛盾衝突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比老師的直接講授要更有價值。

接着,讓學生應用探索出的測量方法,獨立測量書本中出示的線段,和身邊的任一物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2)畫一畫

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自主閲讀書本第51頁畫一畫內容,明確畫特定長度的線段的方法,即一般從0畫起,畫到幾就是幾釐米(和剛才測量的方法基本一致)。並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進行鞏固。教師要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第三環節:課後應用,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礎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2、3兩題。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初步滲透估測意識。

第二層次:提高練習。

1.估測:

(1)開展“火眼金睛”活動,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食指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並瞭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計自己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文具盒的長,再用尺子量一量,進一步鞏固驗證估測的能力。

這個環節,學生在反覆的估測、實測中,逐步修正他們的估測策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長度觀念。

2. 回顧學生比高矮的情形,用釐米表示他們相差的高度。前後呼應,體現了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3.斷尺量小刀

結合書本內容,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像這樣一把斷尺能測量小刀的長度嗎?引導學生思考,這其實是測量方法的一個昇華,雖然沒有了0刻度,但我們通過“認幾釐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斷出小刀的長度。設計本題旨在在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三層次:拓展練習。

釐米可以測量較短的物體或線段長度,如果測量學校操場的長,你覺得用釐米做單位合適嗎?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課堂教學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終結,讓學生帶着問題出課堂。

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在這節課結束之前,我讓學生回顧釐米的認識過程,並告訴學生,以後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繼續認識其他的長度單位。這樣就凸顯了起始課的內在意義。

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便於學生及時回憶、總結本課知識,並進行自我評價。

認識釐米

單位

長度單位 1釐米

整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加強直觀操作,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讓認識釐米的過程與方法在後續學習中得到遷移生長,使數學學習變得更簡約有效,讓學生學得輕鬆,學的快樂。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題目是 《認識線段》。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序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流程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2分鐘)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麼?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髮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流程二:反覆體驗,認識線段(8分鐘)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為線段的特徵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麼?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徵。

第三個層次:迴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徵,和同桌説一説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圖略)

流程三:動手摺紙,深化認識:(6分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啟發學生思考,有多少種不同的折法?

讓學生先獨立動手摺一折,再小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後展示各小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個組的折法多。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摺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通過小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折出的線段有很多條,適當滲透無限的概念。

流程四:自主探究,學畫線段。(10分鐘)

畫線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

在此基礎上,給出兩個方面的議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第一個議題:你是用什麼工具畫的?為什麼?通常用什麼工具畫線段最多?

第二個議題:你是怎麼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麼?

分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學生畫線段可能出現的錯誤:缺少端點,線段不直。針對錯誤進行評講。

這裏的難點是,二年級的孩子,雙手協調能力還不太強,常常因為左手尺子沒壓緊,右手握筆用力太大,導致尺子移動,線段不直。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畫圖方法。

第二步,總結畫法。針對孩子畫圖的難點,我自編了一首兒歌:左手壓尺用點力,右手握筆輕輕移,畫上端點別忘記。

第三步,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再畫線段,進一步體驗線段的畫法。

流程五:練習鞏固,深化拓展(10分鐘)

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

(一)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一連

先後出示兩個點,三個點,問: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第二題:數一數

課件出示:下面的圖形分別由幾條線段圍成?(圖略)

基礎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統計錯誤人數和錯誤原因,並集體訂正。

(二)拓展練習:

出示四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問: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呢?

學生先在書上獨立試畫,再展示做好的作業,學生互評。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評。

教師主要講解兩種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中配合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畫法,分類畫線段:先順次連接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裏面的線段。

第二種畫法,先畫出過一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後一條線段。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流程六:全課小結(4分鐘)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課學得怎樣,用什麼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麼?

總體評價:

本節課,通過比較去學校的路的長短,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在生動的情境中,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表象,和“直”這一本質特徵。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讓學生以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經歷認識線段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概括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順利掌握線段的畫法和數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合作的意識。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確定位置》是國標本蘇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十單元的內容。這是“空間與圖形”領域有關“圖形與位置”的內容。主要教學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單元有三方面內容:一、確定位置;二、認識東南西北;三、認識平面圖。本節課所説的是第一部分“確定位置”。主要教學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的位置。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在一年級時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並不感到困難。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首先呈現一幅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做操圖,標註出兩隻小動物的所在位置,這既是示範物體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確觀察的方位,為下面回答問題統一觀察方位。接下來是讓學生用所學知識描述自己的座位,説説小動物的房間號,在書架上找書,到電影院找座位等。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真正地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還很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學生的實踐操作。這節課的學習不僅為本單元后兩部分的學習作好鋪墊,更為今後能更精確地確定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打下堅實基礎。

經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

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尋找物體排列的規律,學會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現實情境中確定位置,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多媒體課件、座位票、幾排或幾組的標誌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貼片等。

二、説教法

1、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説課稿《確定位置》:幫助學生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要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教師要儘可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這些知識和經驗系統化、數學化,為本課教學服務。

2、結合例題進行典型示範。結合例題學習引導學生總結物體排列的規律,根據例題標註,進行典型引路,引領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組織好學生活動。教學時,要儘可能設計真實的情境,組織好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同時積累活動經驗,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説學法

1、實踐探索。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部分內容的掌握與鞏固也是在學生的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因此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

2、合作交流。本課雖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學習活動,也應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先讓學生親自實踐,再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打算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初步體驗,激發情趣。

(二)深入探究,體會領悟。

(三)聯繫生活,靈活運用。

(四)總結評價,交流收穫。

第一環節:初步體驗,激發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標誌牌(第幾排)讓學生排在教室兩邊,憑票重新找座位。

設計這樣幾步:

1、介紹第幾排第幾個。簡要講述,並指認幾個座位進行提問。

2、學生憑票找座位。坐好後多提問如:誰介紹一下自己的位置?誰知道?×××坐在第幾排第幾個?請每個同學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幾排第幾個,想好了説給大家聽。

3、導入並板書課題;

4、練習:

①師報第幾排第幾個,讓這個位置上的學生起立。

②電腦出示例題中小動物們做操的圖景。提問某動物的位置,請每個同學選兩隻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告訴同桌它站在第幾排第幾個。引導學生關注例題標註,作為典型示範。

這樣設計,從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

問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參與學習的慾望,同時也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一個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確定位置後,再把書上的例題作為練習讓學生來完成,這樣使學生把在現實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會學得輕鬆而又紮實。

第二環節:深入探究,體會領悟。

打算安排這樣幾步:

1、介紹第幾組第幾個;

2、練習:每個學生在小組裏説説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環節的提問差不多);

3、延伸:將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幾排第幾個或第幾組第幾個,並且提問:除了這兩種説法,還能怎麼説?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如倒數第幾排第幾個,×××的後一排第幾個,第幾組倒數第幾個等)。

這樣設計,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已不是太難。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換成“第幾組第幾個”介紹自己的位置,既能滿足每個學生的表現慾望,也能有效地鞏固這部分知識。提出“還能怎樣説”這個很有數學思考價值的問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

第三個環節:聯繫生活,靈活運用。

設計這樣幾步進行練習:

1、“拜訪好朋友”。從小動物們做完操回宿舍樓休息,過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題,電腦出示左圖景,讓學生合作:

A、一生説動物名稱,一生説住第幾層第幾號;

B、一生説第幾層第幾號,一生説動物名稱。

2、“助人為樂”。設計並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幫忙送它回家……

3、“到圖書館借書”。做“想想做做”第1題的右圖(電腦出示),找《新華詞典》或其他書。

4、“幫朋友找座位”。(電腦出示情境)關於電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提問:一次看電影,小華的票是3排7座,小紅的票是3排8座,他們是坐在一起嗎?

5、“你説我貼”做“想想做做”第3題。以小組合作共同做遊戲的形式進行。按要求貼圖片,如:在第×排第×個貼××。一個組上黑板貼,其他組貼在紙上展示,組內分工合作。

這樣設計使課堂充滿樂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用途,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最後一道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既讓學生動口,又讓學生動手,有動有靜,有張有弛。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交流收穫。

總結學習情況,評價小組合作情況等,讓學生暢談本課學習收穫。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説課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青 島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 掌握了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乘法的 初步認識》、本冊第一、三單元《表 內乘法》和本單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訣求商》基礎上學習的。同時 本節課的內容又為學習第八單元《有 餘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熟 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解決生 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樂 趣。

教學重點:

能熟練地用6~9的乘法 口訣正確求商 。

教學難點:

用6~9的乘法 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

説課流程:

一、説學情

二年級學生思維方式主要 還是形象思維,他們樂於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師的 稱讚,他們經歷了一年級 下冊第七單元《乘法的初 步認識》,二年級上冊第 一單元、第三單元《表內 乘法》、第四單元《除法 的初步認識》和本單元第 一課時信息窗1的學習過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訣求商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用6~9的乘法口訣 求商,從方法上來講,學 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是 這要建立在學生對乘法熟 練掌握的基礎上。另外,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一個 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 對該類問題的熟練解決也 是本課教學的`成敗關鍵。

二、説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學 問,交流疑問,共同 完成學習任務。

2、探究,則是要求質 疑問難,深入研究 並解決問題。

3、自主,即主動,要主動 地在數學實踐中豐富數 學素養,提高數學能力。

三、説設計

1、前置學習:比比誰做的最快!

設計意圖:以舊引新,通過知識的遷移,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下面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標本是什麼 嗎?咱們和書上的小朋友一起 來製作標本吧。

設計意圖:結合現實的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自主學習

1.仔細觀察情境圖,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嘗試着把你提出的數學問題解決出來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發現數學信息,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溝通語文數學學科的聯繫, 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及聽、説的能力,同時訓練學 生從活動中獲取有效的數學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42朵花能做7件標本,做一件標本需要幾朵花?

小組交流彙報 獨立解決

42÷6= 42÷7=

我們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訣:六七四十二

小結: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那麼商就是幾。

小結:一句口訣可以求兩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據情景圖,小組合 作,提出問題並解決。

56片葉子可以做幾件標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葉子可以做幾件標本?

72 ÷ 9=8 (件)使學生感受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中心環節,本環節採用“放”的形式,經過引導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第一關 我是小法官

設計意圖:這道是基礎題,為了加強學生對新知 識的理解 。

第二關 看誰算得快

設計意圖:讓學生練習一句乘法口訣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關 我最棒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培養學 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6、回顧整理 內化提高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思考,自主進行知識的內化;教師總結和點評,對知識進行梳理的 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成就感。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阜陽市鐵路學校的侯晶晶,從事國小教學工作剛三年,教學經驗不足,加上這次準備的比較倉促,説課的過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懇請在座的各位批評指正。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六課時------《小熊請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説這節課: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設計、説板書設計。

 教材分析:

《小熊請客》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4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了5、2、3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裏以“小熊串紅果串請客”這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制4的口訣做準備。在推導4的乘法口訣時,採用實踐探索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的特點。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新課程理念出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4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過的乘法口訣進行口算,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數學遊戲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於生活中,從而強化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4的乘法口訣的得出與掌握。

 教學難點:

熟練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並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小熊請客”的情境,通過觀察發現信息,表達信息,並藉助乘法意義編制口訣,而且通過“開火車”和“對口令”等多種形式,觀察學生記憶口訣的流暢性和了解口訣記憶的準確程度。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以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導入,然後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鮮明的主題圖,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上的數學信息,並展示給大家。接着組織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個紅果,4串需要多少個紅果,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等等。同學們真善於提出問題,我相信你們也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以快樂的'心情步入課堂,通過展示數學信息,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做到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設計理念:讓學生從中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樂學、愛學,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另外這種方法,也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也能體會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編制4的乘法口訣。

要想解決剛才同學們提出的數學問題,獨立完成課本20頁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數一數。完成後同桌相互交流,檢查結果是否正確,同時我去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最後請一位同學彙報結果。剛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學的多認真啊!那能根據我們剛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編制5,2,3的乘法口訣的方法,編制4的乘法口訣嗎?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編制4的乘法口訣,並完成課本20頁的4的乘法口訣表。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去巡視,及時發現問題,並對編制口訣有困難的同學及時提示,使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正確編制口訣。最後小組彙報結果。緊接着,我引導學生觀察4的乘法口訣表的特點,有的同學可能會發現:相鄰的兩句口訣之間相差4。這時我拋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麼辦?引起學生的思考。有的學可能會説20+4=24。之後我通過師生對口令,男女對口令,開火車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熟悉並記憶4的乘法口訣。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對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做過多引導,因為學生已經經歷了5,2,3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學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這些都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教學理念。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多次的小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我首先設計的是看算式説口訣,這裏有10道題,男生女生各説5道,比一比誰説的更好。第二個練習是看口訣説出對應的兩個算式。請位聲音洪亮的同學讀口訣,其餘同學對算式。最後我組織學生説一説生活中運用4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實例。生1:一張課桌4條腿,我們組4張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條腿。我們每天上午4節課,每星期5天上課,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節課。生3:教室前面國旗一邊有4個字,兩邊有8個字,“二四得八”。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樂於接受,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4的乘法口訣,現在説説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訣。

生2:我記住了4的口訣。

生3:我會用4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看來大家的收穫還真多!回家以後,請把你們的收穫講給爸爸媽媽聽。

五、佈置作業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用4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的問題,請你們再找一找,記在數學日記中,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這樣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數學緊密相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對傳統的佈置作業的一種補充,是學生樂於接受的作業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