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四篇

來源:文書谷 2.4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説課稿四篇

説課稿 篇1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課為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本課知識對學生來説是比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如巧奪天工的溶洞、美麗的珊瑚、圓潤的珍珠、各種各樣的貝殼等等。在本節的學習中,學生既能聯繫生活實際來學習石灰石的性質和用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進一步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識,並且為將來學習鹽的性質打下基礎。所以,本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一節不可或缺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化學實踐課。與本課有關的人文素材很多,如於謙的《石灰吟》、火燒圓明園、虎門銷煙、建築藝術、《天工開物》燒石灰圖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素材,在教學中適時地、有機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美育和化學史教育,可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石灰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認識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礦藏資源;掌握碳酸鹽的檢驗方法;知道碳酸鈣、氧化鈣和氫氧化鈣之間相互轉化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理解檢驗物質的依據和方法;培養動手實驗、總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觀念;培養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學重難點

重點:石灰石的化學性質;碳酸鹽的檢驗方法;碳酸鈣、氧化鈣和氫氧化鈣之間相互轉化的關係。

難點:“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的建立。

2、學法分析

新課程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的着眼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的學習對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見的,學生對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與二氧化碳的反應等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加上九年級學生大多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特點,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指導學生採用課外實踐、實驗探究、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感受學會如何收集、加工信息,從而獲得新知識,並將這種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個人體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3、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教師的教,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既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注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決定採用指導探究、主持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探究實驗給學生動手練習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多媒體的使用,可以給學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與交流,增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教學程序

4.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上課伊始,展示帶有音樂背景的詩《石灰吟》。

提問:“于謙借石灰表達了自己忠於國家的高尚情操。其實這首詩中還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同學們想知道嗎?”這樣詩情畫意的導入,激發了學生探究化學奧祕的,也將學生引入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圖片和實物的展示,介紹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學生通過多媒體看到他們自己收集到的樣品(貝殼、石灰石、大理石、蛋殼、水垢、珍珠等),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知道了這些物質內在的聯繫,體會到了“化學就在身邊”的道理。

4.3實驗探究,獲得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採用實驗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通過精心設計的幾個實驗,使學生獲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強興趣。

探究一:碳酸鹽的檢驗方法

設問:“自然界中有許多巖石不含碳酸鈣,我們能用什麼方法區分它們?”我引導學生從二氧化碳的製取原理進行分析,但不限制學生的思維,如果學生設計的方案合理簡便,就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在這裏,學生聯繫已有知識,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並動手實驗,通過實驗、觀察,得出碳酸鈣的檢驗方法。

接着通過幾種碳酸鹽(碳酸鈣、碳酸鈉、碳酸鉀、碳酸氫銨)化學式的比較,將知識引向深入,得出檢驗碳酸鹽這一更大的知識點,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間的轉化關係

(1)石灰石轉化為生石灰

在展示視頻《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後提問:“為什麼那些堅硬的漢白玉石材經大火一燒就‘粉身碎骨’了呢?”學生疑雲頓生。此時,我演示課本134頁“觀察與思考”中的實驗(加熱石灰石),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學生掌握了石灰石通過高温可轉化為生石灰的反應。再通過觀看《天工開物》燒石灰圖,瞭解我國燒石灰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化學史教育。

(2)生石灰轉化為熟石灰

展示視頻《虎門銷煙》的片段,並提問:“‘頃刻間池中沸騰’説明了什麼?”我啟發學生聯繫建築工地上制熟石灰的過程來思考。接着繼續發問:“如何設計實驗證明生石灰與水反應是放熱的?”讓他們開動腦筋,展開豐富的聯想,提出實驗方案。此時課堂氣氛活躍,新的方案不斷產生(如用手感覺、用温度計測、用氣球顯示、用導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氣泡),教師適時指導和點評, 並要求學生動手做一做。這樣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和創造能力,體現了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對於生石灰的用途,通過圖片和實物展示(旺旺雪餅中的乾燥劑、“一拉熱”食品)來完成(3)熟石灰轉化為石灰石

引導學生交流十天之前佈置的課本135頁“活動與探究”中的實驗,並推測其原理。實驗結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變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逐漸變成堅硬的碳酸鈣。這是一個課外探究實驗,它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從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兩段視頻片段的展示,既使學生明白其中的化學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深深體會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同時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歸納小結,知識昇華

我引導學生總結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間的轉化關係,稱之為“石灰三角”,並用“三化”(脆化、軟化、硬化)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然後讓學生完成課本136頁表5-7,通過填表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4.5佈置作業,持續學習

必做題:教材第136頁“練習與實踐”。

拓展題:以下三題任選一題:(1)通過查閲資料,瞭解大自然中那些爭奇鬥豔的鐘乳石、石筍、石花等是怎樣形成的。(2)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石灰石和我們的生活”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3)課後實踐:檢驗家中廚房裏的調味品中是否有碳酸鹽。

拓展題是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設置拓展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自覺地把化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5、板書設計

第四節 石灰石的利用

一、用途

做建築材料,生產石灰、水泥、玻璃、鍊鐵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

1.檢驗方法:與鹽酸反應,看是否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CaCO3+2HCl =CaCl2+CO2↑+H2O

2.碳酸鹽都能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間的相互轉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

2.生石灰轉變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應放熱)

3.熟石灰轉變成碳酸鈣:Ca(OH)2+CO2=CaCO3↓+H2O

6、課後練習

(1)某建築工地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建築材料:鋼筋旁邊堆放着沙子,沙子旁邊堆滿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腳架用的竹杆。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發大火,包工頭懷疑有人縱火,於是報了案。可是警察勘查過現場之後卻説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這起離奇縱火案的案犯是誰嗎?

(2)一間房間的牆壁,剛用熟石灰粉刷過,房間的主人為了使牆壁幹得更快些,就在房間裏生了一隻煤爐,不久卻發現牆壁比以前更潮濕了。你能解釋其中的奧妙嗎?

(3)地質人員在野外勘探時往往帶着一小瓶鹽酸,它的作用是什麼?

(4)民族英雄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請你從化學的視角,寫出符合詩句中物質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爬山虎的腳》第一課時。

一、説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七單元裏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課文條理清晰,語言樸實,葉老用細緻、簡潔的筆觸把爬山虎的腳描寫得生動具體。

課文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爬山虎美麗的葉子,第二部分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這兩部分實際有着內在的因果關係,沒有爬山虎的腳一步一步向上爬,也不可能有滿牆綠色的葉子。反之,滿牆綠葉的美麗也正襯托出爬山虎的腳向上攀爬的特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也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到三小節,學習作者如何圍繞“舒服”、“好看”兩個詞把爬山虎葉子的美展現出來,又是如何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三個方面介紹爬山虎腳的,以此啟發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二、説學情。

1、爬山虎這種植物對於目前高樓林立的大城市裏的孩子們來説還是陌生的。由於學生生活經驗的匱乏,讓他們通過文本來感知爬山虎的樣子、領略爬山虎的美有一定的難度,對學生這個認知上的空白點,教師應予充分的預計,並讓學生在課前對相關知識進行蒐集瞭解。

2、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又一個難點。學生對植物的莖、葉柄沒有清晰的概念,很難理解文中一些相關內容的描述。

3、三年級的學生大多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掌握了多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在理解語句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要他們能瞭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依然是一個難點。

三、説教學目標。

針對教材特點和單元訓練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在閲讀中自主識字,積累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二、三小節,瞭解爬山虎美麗的葉子以及爬山虎腳的樣子。

3、通過學習,瞭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並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細緻,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

4、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藉助提示詳細説説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多種方法理解並積累文中描寫爬山虎葉子美的語句。

2、瞭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能詳細介紹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難點:1、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瞭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

五、説教法學法。

1、講練結合,滲透方法。

(1)教法:本課時中教學重點應放在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美和爬山虎腳的特點。教學時,我圍繞“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點把事物寫具體”這一訓練重點進行,引導學生集中體會作者是仔細觀察,有序觀察,多角度觀察並抓住事物特點行文,並通過説話訓練等進一步鞏固方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2)學法:教學中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主導學生的“聽、説、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

2、電子白板輔助教學。

運用電子白板拖動、即時批註、圈畫、播放視頻、音樂、呈現圖片等直觀演示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直觀感知爬山虎的美,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能借助提示詳細説説爬山虎腳的樣子,從而增加師生互動,關注課堂生成,有利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

(一)媒體導入,理清脈絡。

上課伊始,我通過聚光燈由局部到整體展示滿牆爬山虎的圖片,直接引入新課。給人以視覺上強烈的衝擊,讓學生感受到爬山虎的`多和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那麼美的爬山虎文中究竟是如何描寫的呢?

學生讀題後,我在白板上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們帶着問題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邊讀邊思考:課文哪幾節寫了爬山虎的腳?除了爬山虎的腳之外,作者還介紹了什麼?從欣賞圖片到讀課文,問題引領,層層推進,在感知全文的同時,學生很快找到重點語段。在交流時,我隨機出示,以此來幫學生梳理脈絡,理清條線。

(二)深入研讀,品讀詞句。

感知全文,理清脈絡之後,第一步,我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首先,我在白板上呈現出文中描寫滿牆爬山虎的相關語段,即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請學生們自由讀一讀,讀完後請學生們思考:從這個語段中你對爬山虎有了怎樣的瞭解?從哪裏看出來的?有了基礎,學生們很快找到關鍵詞“滿是”、“佔了一大片”等,並聯繫上下文加以理解。而同時,我隨機根據學生的回答在白板上圈畫出相關的詞語,使學生了解到學校操場北面牆上的爬山虎面積非常大。隨後,練習朗讀,為後文作鋪墊。

接着,我以“那麼這滿牆的爬山虎在作者的眼中又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學習。

我在白板上呈現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並請同學們自由讀,並試着説一説作者眼中的爬山虎是怎樣的?經過充分的自由閲讀和思考,學生交流時,我幫學生總結並隨機圈畫出相關的關鍵詞——舒服、好看。這樣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那麼,作者為什麼會覺得爬山虎讓人看着舒服呢?圍繞這一點,我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將第二自然段中需要着重講解的部分突出,而隱去其餘部分。此外,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弄清不同時期爬山虎葉子的不同顏色,我利用白板呈現不同時期的爬山虎葉子的圖片和不同時期的名稱,讓學生直接在白板上拖動圖片,將它們一一對應起來。通過對白板上圖片的具體操作,學生既直觀感知了爬山虎葉子的美,又將爬山虎各個不同時期的樣子深深印刻在腦海中,此時再來品讀語句,對文本的體會就更為深刻了。

那麼,爬山虎究竟好看在哪?我再次通過白板的遮罩功能呈現出相關語句。此時,學生又找到了一些關鍵詞語:“一順兒朝下”、“均勻”、“ 漾起波紋”。但是,在對這些語句理解上,學生遇到了困難,此時我就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詞語,並且進一步體會爬山虎的美。比如“一順兒朝下”是因為葉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葉尖朝下,這樣看起來就有一種別緻的感覺。比如理解“均勻”,補充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十分均勻是因為植物會盡可能地利用空隙來獲取更多的陽光,保證彼此都能得到均勻的光照。特別是在講解“漾起波紋”時,因為“漾”字較容易寫錯。我就拖出田字格,利用畫筆,描紅“漾”字。學生一邊看一邊練,進一步明確漢字書寫的筆畫和筆順,有效指導書寫。我利用無限克隆功能複製部首:三點水。讓學生親身參與,在白板上寫出相關的三點水的字。學生對課文中所説到的漾起波紋的情景不太清楚。因此,教學時我通過媒體資料的補充來填補文章空白。此處,我利用白板出播放了一段爬山虎漾起波紋的視頻。

當學生還沉浸在爬山虎的美中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伴隨悠揚清新的樂曲朗讀相關語段。讀出了形,讀出了味,讀出了神。

隨即我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總結:一直以來,作者把爬山虎的葉子誤認為是爬山虎,而今年他留意了、他發現了,他細細地去觀察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第二步,我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請學生讀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介紹爬山虎腳的句子,用“——”劃出來。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很容易就在文中找出了相關語句。交流時,我讓學生在白板上劃出有關句子後,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這段話寫出了爬山虎腳哪幾方面的特點?這個問題對三年的學生就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組織學生逐句品讀。利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學習本節。

經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已經明瞭,此時出示填空,要求學生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之後,我又利用白板呈現爬山虎腳的各個部分,利用白板的拖動和無限克隆功能,讓學生邊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邊解説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通過填一填,畫一畫,説一説等練習進一步鞏固本課重點,深入瞭解了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三)總結昇華,提煉方法。

讓學生了解,因為作者注意了,留意地觀察了,才發現原來它是有腳的。因此,要想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仔細的觀察,有序的觀察,多角度的描述和表達是至關重要的。最後,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再一次對課文的1、2、3自然段進行朗讀。

以上就是我對《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説課,懇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3

一、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於以上理念,我們必須改革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縱向結構,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的基本教學模式。

二、設計思路

(一)關於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39—41頁的《相交與平行》。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相交關係。生活中有許多平行這些都是教學本單元內容的現實背景和有意義的素材。教材結合生活情境教學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有三個好處: 一是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形成數學概念;二是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三是有利於學生從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

(二)關於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認識平行線;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創造一組平行線。

思維發展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創造一組平行線。

(三)關於教學流程

為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自主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

1、設疑激情: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課中讓學生隨意擺倆根小棒後將其位置情況畫在紙上。教師收集一些學生畫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情況,讓學生分類。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慾望和興趣之後,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並且強調學數學感及鑑別結構和規律的能力。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新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理解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位置情況,並通過自主操作、交流,掌握做一組平行線的方法。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着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線,體會平行線在生活中的作用。

4、交流評價: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了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發展,再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穫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如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麼收穫、感想,你的表現如何,並且把你的收穫和感想告訴大家。

三、教學過程(相關圖形參見課件)

(一)設疑激情

1、學生隨意擺兩根小棒,並用直線表示小棒畫出小棒的位置情況。(學生畫的都是兩條直線不同位置情況,突出教學目標:研究的是兩條直線,板書)

2、出示教師在一個長方體上不同的面上畫兩條直線和學生的畫在紙上的兩條直線進行比較,引出同一個平面。板書

3、出示兩個長方體:它們的正面畫有一條直線,如課件上擺好。質疑:這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嗎?移動一個長方體,再問:這兩條直線還在同一平面內嗎?

4、聯繫生活:你能在教室裏找到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嗎?

5、明確學習目標: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二)引導探索

1、 認識相交

(1) 分類:課件出示4組學生畫兩條直線的情況,請根據直線的位置特點分類,並説説分類的原因。引出相交。

(2)再次分類:根據直線無限長的特點,將2、4組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分別延長,(這裏可以讓學生在腦中靜思一段時間)發現問題,再次分類。説原因。

(3)質疑:在同一平面內怎樣判斷兩條直線是否相交了?

2、 認識平行

(1)引出平行: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補充板書並引出課題:相交與平行〉。

讓學生説説1—4組哪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並説出誰是誰的平行線。

(2)(課件出示):判斷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線?為什麼?

(3)(課件出示):説出各圖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幾組平行線段?

(4)(課件出示):生活中你見過互相平行的線嗎?找一找?

(5)你能舉例説説生活中你見過互相平行的線嗎?

(三)應用提高

1、做一組平行線。

請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做一組平行線。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集體交流:

(1)擺:利用兩根小棒擺出一組平行線。

指名學生在黑板上擺。

出示一張畫有幾組平行線的紙,讓學生在紙上擺小棒。

利用這張紙上的平行線:你能找出幾組平行線,你能有次序的找嗎?

(2)折:將紙對摺形成平行線。

(3)畫:在有條紋的數學本上畫出一組平行線。

(四)交流評價: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麼收穫、感想,你的表現如何,並且把你的收穫和感想告訴大家。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

今天我所説的是蘇教版第八冊《蘋果裏的五角星》,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鄰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兒園裏學到的橫切蘋果的方法傳給我的事。

告訴人們: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全文內容淺顯,敍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給人啟迪,是適合學生朗讀的好教材。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新課標的有關要求,結合四年級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將制定以下一些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注意“魅”字的讀音,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清晰”“魅力”造。

情感目標:能從課文內容中得到啟示: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其中能從課文內容中得到啟示: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為了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重點和難點,上課前佈置學生帶幾個蘋果到學校,在上課的時候讓他們親手操作一下,親自感受一下。把課文第5自然段的內容打印出來。

二.教學程序

本課篇幅不長我準備用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採用以讀為主線,採用三個層面的朗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通過學習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以自主形式正確朗讀有關詞語,並嘗試理解課文。通過初讀,再讀,感知讀等形式來理解課文。用韓國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哲買報的故事導入新課,然後提問:從這一故事中,你們發現到什麼?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不做評價,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把句子讀通順。在初讀課文時指導學生讀準“魅”。再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感覺自己沒有閲讀障礙了,再試試提出一些問題。感知讀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圍繞切蘋果展開的,哪些段落是講切蘋果前的?哪些段落是講切蘋果時的?哪些段落是講切蘋果後的,指導學生給課文分段。在第一教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課文重點段落,採用同學間合作探究的方式領悟課文內容。

接下來,我將重點對一下第二課時做如下説明。我將採用複習導入,抓重點段動手操作,練説解讀,研究研究,佈置作業4個環節來學習課文。

在複習導入時,我通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這一問題導入新課的學習。

在第二環節的教學中,第一段我抓住重點詞:兩個“新”字,展開教學。然後通過感情朗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直奔重點段——第二段來教學。我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蘋果,四人一組練習切。關照同學們不要一齊切,最好先切一個,觀察觀察再切第二個,再觀察再切第三個、第四個。然後請學生彙報剛才切蘋果的情況。估計到許多學生第一次切,是找不準腰的,所以我讓他們小組一個一個切,觀察後再切。我事先對此做過多次嘗試與測量,最好在蘋果的黃金分割點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所以等他們彙報完後,我讓他們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蘋果,繪製一張圖譜,説明什麼是攔腰切?怎樣才能切出五角星。而讓學生繪製圖譜也有利於學生從動手實踐的角度深刻理解這種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與一般的切法形成對比。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讓學生了解什麼叫攔腰切。

接下來我就直奔第5自然段,在這一段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這一句話,我出示第5自然段的內容,並且這一句話用紅色顯示,引導學生多讀。因為魅力這個詞不好解釋,而本課學習,如果每個孩子不能真實的理解這個詞,孩子也很難理解什麼是作者告訴學生們的創造力。所以在這點教學上,我不急於忙着讓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們反覆讀課文,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當然也允許學生藉助有關手段來理解這個詞。同時“魅力”這詞用紅色顯示。在學生交流的時候加以點撥指導。

《蘋果裏的五角星》説課稿(2)

一些時候,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正如《蘋果裏的五角星》中所説,用不同的方法切蘋果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教材一起去探個究竟!

一、教材分析

《蘋果裏的五角星》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這一單元的主題為“探索發現”。課文記敍了鄰居家的小男孩“傳”給“我”一個鮮為人知的“祕密”:把蘋果攔腰切下去,蘋果核部分就會出現一個“五角星”的圖案,這使“我”從中受到啟迪——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文章敍議結合,重在引人思考,給人啟迪,因此本課最後一自然段是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在教學時我會予以着重引導,同時利用好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情,我將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成語。

3、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啟示:人的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三、教法和學法

在教法和學法上普羅塔戈説過的一句話曾讓我陷入深深地思考,“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所以針對本篇課文,在教學方法上,我力爭體現“以情境為動力,以朗讀為主線,以對話為靈魂,以感悟為核心”的教學策略,採用朗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接下來就來談談本課的教學過程

根據課文內容,教學目標,本課我打算分兩課時來進行教學。具體分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進文本

課伊始,我將通過阿凡提的故事導入新課,趁勢提問:從這一故事中,你們發現到什麼?在學生的回答後進行一個簡單的過渡去揭示課題,從而引入本課的學習,這樣的設計既給學生學生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情境,又便於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

(二)三讀課文,整體感知掃障礙

緊接着我會在課堂上安排三讀,第一遍引導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自讀課文,隨後提出自讀要求,並藉助字詞教學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葉聖陶先生説過:“要讓學生在書中走幾個來回。”不同層次的讀,讓學生真正走上幾個來回,才能把書讀通了讀懂了。二讀時着重指導朗讀和對課文整體脈絡的把握,其後可以多種形式來讀課文,小組賽讀,男女生分讀等讓學生再次感知文章內容。在不知不覺中這也培養了學生競爭與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充分落實後,我所確定的教學目標1和2中的部分內容就基本實現了。

(三)由句扣詞,比較做法悟創造

本環節教學中,我緊跟第一環節自然過渡:對於蘋果裏的五角星作者也覺得特別新奇,因此他有這樣的一番想法——出示文中語句:我見過許多.....隱藏着“五角星”!在齊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説説“循規蹈矩”一詞的意思並聯系生活説説哪些做法屬於“循規蹈矩”?這一環節主要以“循規蹈矩”一詞為切入口,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作為實施後續讀悟環節的“藥引子”。接着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循規蹈矩”與“不循規蹈矩”不同做法的相關語句,並以蘋果示意圖指名讓學生用紅粉筆演示兩種切蘋果的方法。這樣可以避免單調機械的講解式教學,以直觀形象的圖示法來創設趣味性的情境,同時檢測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接下來,借交流評議契機讓學生了解這兩種切法的其他不同説法。

在此基礎,提供一些詞語,讓學生連貫地説一説這兩種不同的切法。這樣以學生畫的兩種切蘋果的圖示方法為載體,促進學生更透徹的`理解文本、內化文本,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有序表達。弄清兩種不同的切法,我指名兩位學生上台演示兩種切蘋果的方法,讓學生觀察並説説看到了什麼?此時出示文中句子:“真的,從橫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蘋果核果然像一顆五角星。”以這個句子為載體,進行品詞品句及朗讀訓練。接下來稍作小結後,相機進行有序表達的訓練,即“對於這兩種情況,誰也能用連貫的話來説説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卻”這個詞。”以此來激發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此時順勢提問:“喜歡哪種切法?為什麼?”,引導滲透“不循規蹈矩切蘋果,也就是攔腰切蘋果,發現裏面有五角星,這其實就是創造的結果。”這樣有助於擴散學生的思維,把學生思維逐漸引向深入,藉機提煉文章的主旨。由於文末最後一句話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我引導學生

從第一次這樣切蘋果的人談起,揭示作者的感觸,並出示這句話:“使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談談對“魅力”的理解,進一步得出這魅力不僅僅是蘋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創造的魅力,從而引出教學的難點,並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

(四)悟出道理,總結全文談收穫

此時,學生的思維已與情感完全貫通。我會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方法,比如......”學生在自由練説的基礎上,追問:

“那從小男孩切蘋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麼?”交流的基礎上點撥滲透:創造力,往大處説其實就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這樣設計是以親身經歷進一步促思,以對話交流進一步促悟,引導學生逐步感悟和領會“創造”的真正含義,

懂得人的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最後我將藉助板書,進行總結。同時讓學生齊讀有關“創造”的名言,以此為基礎,再激情談話勵志。這樣一來教學目標3的內容也就逐步落實了。

當然課堂中還會出現許多意外的生成,我會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促教,讓學生紮紮實實地學到知識。

五、板書設計

.蘋果裏的五角星

創造力

循規蹈矩 打破常規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是撬開學生智慧的槓桿,在板書中可以看出從循規蹈矩到打破常規其實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什麼是創造力,這樣的板書突出重點,一目瞭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上就是我本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蘋果裏的五角星》説課稿(3)

一些時候,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正如《蘋果裏的五角星》中所説,用不同的方法切蘋果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教材一起去探個究竟!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蘋果裏的五角星》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發現、創造”為主題展開。

《蘋果裏的五角星》是一篇記敍文,主要講了鄰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兒園裏學到的橫切蘋果的方法傳給“我”的事,從而告訴我們: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全文內容淺顯,富有兒童情趣,敍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給人啟迪。

(二)學情分析

課文故事發生在生活中,但學生平時可能缺少這方面的觀察和思維習慣。因此,學習本文,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小男孩的這種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的舉措。從而認識到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新課標要求,結合四年級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在第一課時初讀並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和句子,同時培養學生的有序表達能力。

(2)滲透情趣性訓練意識,促進學生有效內化文本,逐步感悟和領會“創造”的真正含義,懂得人的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樹立創造意識,激發創造潛能。

(四)教學重、難點

課文第五自然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而該段結尾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理解其內容,並從中得到啟示: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則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重點和難點,我採用循序漸進的'突破法進行教學,滲透情趣性訓練意識。以“循規蹈矩”一詞為切入口,通過文中語言文字的描述對比及指導朗讀,促進學生有效內化文本,體會文中切蘋果的兩種不同方法所產生的不同結果。以“魅力”為催化劑,引導學生逐步感悟和領會“創造”的真正含義,懂得人的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質疑激趣、聯繫生活、畫畫説説、品品讀讀等一系列簡單易行的教學方式,語感、理解、表達、朗讀等方面將會得到有效的促進。

三、説教學過程

實施教學時,我將採取五個教學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其步驟依次是:一、由題導入,質疑激趣;二、由句扣詞,聯繫生活;三、比較做法,初悟“創造”;四、讀悟魅力,深悟“創造”;五、活用板書,名言勵志。

第一個環節“由題導入,質疑激趣”其實就是複習導入的環節,我採用開門見山的簡潔方式——學生齊讀課題後,讓學生談談讀了課題有什麼感覺?然後再帶着這樣的感覺再次齊讀課題。【設計意圖:以課題質疑激趣,同時作為精讀鋪墊環節自然過渡的“前奏”。】

在第二個環節“由句扣詞,聯繫生活”的教學中,我緊跟着第一個教學環節自然過渡:對於蘋果裏的五角星,作者也覺得特別新奇,因此他有這樣的一番想法——課件相機出示語句(我見過許多人切蘋果……更沒想到蘋果裏還隱藏着“五角星”!),齊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説説“循規蹈矩”一詞的意思並聯系生活説説哪些做法屬於“循規蹈矩”的做法?【設計意圖:以“循規蹈矩”一詞為切入口,激活生活經驗,同時作為實施後續讀悟環節的“藥引子”。】

第三個環節是“比較做法,初悟創造”。首先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循規蹈矩”與“不循規蹈矩”不同做法的相關語句,並以蘋果示意圖指名讓學生用紅粉筆演示兩種切蘋果的方法。接下來,借交流評議契機讓學生了解這兩種切法的其他不同説法。在此基礎上,提供一些詞語,讓學生連貫地説一説這兩種不同的切法。弄清楚了兩種不同的切法,我就指名兩位學生上台演示兩種切蘋果的方法,讓學生觀察並説説看到了什麼?相機出示文中句子:“真的,從橫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蘋果核果然像一顆五角星。”以這個句子為載體,進行品詞品句及朗讀訓練。接下來稍作小結後,相機進行有序表達的訓練,即“對於這兩種情況,誰也能用連貫的話來説説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卻”這個詞。”學生有序表達的基礎上,再出示文中相關語句,激發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如果説上面的教學環節是鋪墊,那下面的環節則能有效滲透,引導學生初悟創造。我讓學生説説“喜歡哪種切法?為什麼?”,相機引導滲透“不循規蹈矩切蘋果,也就是攔腰切蘋果,發現裏面有五角星,這其實就是創造的結果。”【設計意圖:以“循規蹈矩”一詞為切入口,通過文中語言文字的描述對比,促進學生有效內化文本,體會文中切蘋果的兩種不同方法,同時初步感悟“創造”。】

因為課文第5自然段是課文教學的重點,而文末最後一句話“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又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在“讀悟魅力,深悟創造”這一環節以“魅力”為催化劑,逐步引導學生感悟和領會“創造”的真正含義。首先我讓學生從第一次這樣切蘋果的人談起,相機揭示作者的感觸,並出示這句話:“使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談談對“魅力”的理解,進一步得出這魅力不僅僅是蘋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創造的魅力,從而引出教學的難點,並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教師舉實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説話訓練:“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學生自由練説的基礎上,教師追問:“那從小男孩切蘋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麼?把想到的寫下來。”交流的基礎上,點撥滲透:創造力,往大處説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設計意圖:以“魅力”為催化劑,滲透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訓練,實施文章重難點的突破。並以親身經歷進一步促思,以寫話交流進一步促悟,引導學生逐步感悟和領會“創造”的真正含義,懂得人的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最後一個環節“活用板書,名言勵志”,我將藉助板書,進行總結。同時讓學生齊讀三則有關“創造”的名言,以此為基礎,再激情談話勵志。【設計意圖:以情趣性板書為載體,總結全文,以名言強化文章主旨的價值引導,激勵學生積極創造。】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根據教學安排,我將本課板書設計如下:

蘋果裏的五角星

從頂部切到底部 攔腰切

縱切面 橫切面

沒有五角星 發現五角星

循規蹈矩的切法 打破常規的切法

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