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生物説課稿5篇

來源:文書谷 5.82K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説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生物説課稿5篇

生物説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第一節1、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舉例説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

2、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3、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第二節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

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3、説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第三節1、舉例説出相對性狀與基因的關係,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

2、説明近親結婚的危害

3、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的能力。

第四節1、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第五節1、舉例説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能説出引起這兩種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

3、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4、舉例説出遺傳育種的同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1、性狀和相對性狀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基因怎樣經過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3、讓學生理解孟德爾遺傳學理論,並能用遺傳圖解解釋遺傳現象。

4、認識性染色體與人的性別的關係。

5、讓學生理解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三、教學策略

第一節1、由兩句俗語引出遺傳變異現象及概念。

2、學生談談自已和父母在外貌、行為方式和生理特徵方面的相似之處並結合書P25圖片,歸納總結性狀的概念。

3、請同學舉例: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總結相對性狀的概念

4、強化對相對性狀的理解,“兩同”“一不同”。

5、思考:有沒有絕對不會遺傳怕變異呢?請同學舉例並歸納總結:如果受環境影響而沒有改變的性狀是不會遺傳下去的。

6、性狀是生物的特徵,這些特徵由什麼決定的?引出基因控制性狀。

7、學生看書P26轉基因超級鼠,教師指導學生讀圖,強調:顯微注射器、大鼠生長激素基因、輸卵管等知識點。

8、完成P27討論1、2、3,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

9、引導學生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強調要注意其安全性。

第二節1、由孩子像父母引出思考:父母依靠什麼途徑把這些性狀傳遞給孩子的?

2、學生看P29圖找規律:教師提示從數量、染色體組合情況、着色後顏色的位置等方面着手

3、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情況説明什麼問題

4、思考: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量是23對,那麼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是否是23對呢?

5、學生自學“比耐登”的發現,老師引導總結規律。

6、學生完成P31填空

7、思考:為什麼一對夫婦所生的幾個孩子長相會不同?為什麼通過DNA檢測能做親子鑑定?學生通過討論加深了對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的理解。

8、練習並小結。

第三節 1、如果一個父親是雙眼皮,控制的基因是AA,母親是單眼皮aa,那麼孩子的基因應該是Aa,他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呢?

1、學生看書瞭解孟德爾的實驗過程

2、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孟德爾,當看到第一代全是高莖時你會怎麼思考?矮莖到哪兒去了呢?是吸收了,還是暫時沒表現出來?你會不會繼續種下去呢?

3、孟德爾是不是隻研究了一種性狀?為什麼研究多種性狀?

4、介紹孟德爾總結的遺傳學規律,回到課前引入時的單、雙眼皮的問題,學生分析

5、老師講解遺傳學圖解的畫法

6、用孟德爾的遺傳學規律分析生活中的遺傳問題

第四節 1、學生觀察比較男、女染色體排序圖,找出不同之處

2、老師介紹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3、思考:兩幅圖,哪個是男性的染色體圖,哪個是女性的染色體圖?圖中哪個是X染色體哪個是Y染色體?

4、思考:就性染色體來説,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男性有幾種精子?女性有幾種卵細胞?

5、學生根據遺傳學圖解:分析並體會生男生女的機會是均等的

6、進一步介紹:性染色體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基因,也是一小段NDA決定性別。

7、結合練習進一點了解有關性別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第五節 1、展示圖片,同種生物的千差萬別,引出變異的現象

2、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畫出折線圖:大家折線圖中能分析得出什麼結論

4、歸納總結: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舉例讓學生分析

5、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

6、分析書上三種育種實例的原理

7、練習;閲讀資料: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生物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説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説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説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麼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麼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生物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內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

1、微生物的特點;

2、微生物的種類;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國中生物學階段,本節內容是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課,在課程標準中雖沒有獨立的體現,卻與今後授課的內容有着密切聯繫,特別對於十大主題中的《生物技術》,有一種奠基的作用。

⑵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什麼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課堂發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信息交流、歸納總結的能力,這是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的

⑶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微生物及其種類

2.微生物的代謝類型、繁殖特點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於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準確認識的學生並不多。而本節知識涉及的幾乎都是微觀生物,對於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於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的實踐,雖然有探究的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三、教學準備

製作相關多媒體課件;提前準備分發實驗材料;提前佈置探究性活動

四、教法學法

【教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不是傳統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多媒體直觀教學(特別是圖片),通過問題銜接知識點,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活動結論,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法】

小組合作:上課之前學生按事先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課堂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學會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知識點。

小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析選擇,培養綜合能力。

自主學習:課後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活

動,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1.臨境入興,激發動機(預計耗時5分鐘)

以情境圖片、文章開篇,聯繫生活實際,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較常見、常接觸的微生物現象。簡要介紹、討論這些微生物現象,讓學生對微生物有一整體的瞭解。以問題串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經歷,激發學習的興趣,引入教學主題。

2.歸納小結,直擊主題(預計耗時10分鐘)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歸納出“什麼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提示學生三個關於微生物的要點,突出重點。同時進行知識延伸拓展,要求學生再舉例,教師稍作評價。

通過比較不同的圖片,提出微生物的分類。按細胞結構特點,分別展示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無細胞結構微生物。

⑴單細胞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注意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特點,最後展示細菌時,分別展示細菌的不同形態。

⑵多細胞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這類微生物細胞組成特點,解釋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關係。

⑶無細胞結構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此類微生物沒有細胞結構,為簡介其營寄生生活埋下伏筆。

問題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場所,學生回答,教師簡要評價小結。

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土壤;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動植物的體表和體內;其他惡劣環境。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微生物分佈極其廣泛。

3.動情曉理,深入鑽研(活動預計耗時17分鐘)

問題引入,處理本節第一個教學難點,即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提前佈置活動的結果,比較不同環境中實驗材料的變化,小組提交活動結論。小組提出活動中存在的疑問,師生討論解決。通過學生的交流,教師小結,驗證我們身邊絕大多數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過本活動探究主題,可以提供學生親身體驗探究活動的機會,安排在課外開展探究可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安排其它教學內容,安排課堂交流,可讓學生感受獲得成果的`快樂,培養學生的交流歸納能力。同時還可複習實驗法七步驟,複習變量和實驗對照組的設置,科學探究的過程和要求。完成難點的突破。

再提出問題,引入微生物的多種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種作用,處理第二、第三個教學重點及相應的教學難點。(預計耗時10分鐘)

考慮到教學時間、學生一堂課的知識承載力,我對本部分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刪減和詳略處理。

分別展示相關圖片,但重點介紹過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當分解者的作用。對比大多數動物,簡介充當消費者的微生物,特別提示病毒這類微生物,過着寄生生活,充當消費者。對比綠色植物,簡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機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當生產者。實現橫向聯繫和舊知識的複習。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圖片後,教師進行小結: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代謝類型多、代謝強度高。

最後由學生自行對比人和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質的速度,得出結論:生物繁殖速度極快。

4.鞏固知識,實際應用(預計耗時3分鐘)

總結本堂課教學重點,佈置課外活動和課後習題,給學生任務,培養收集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㈠、選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節課《光合作用的產物》已經對探究澱粉和氧氣的實驗方法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沒有選擇探究二氧化碳和水這兩個原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生物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已有知識,積極思考,從不同的角度解決新的問題,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㈡、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⒈知識目標: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設計實驗的一般原則。

⒉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

②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⒊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㈢、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

㈣、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實驗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科學探究是學習生物學最有效的方法,而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然而國中學生受知識、經驗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設計實驗成為了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因此,課堂上要加強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提高教師引導性語言的含金量,針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困惑或錯誤,以提問、質疑等方式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幫助學生梳理實驗設計中的難點,進而讓學生動手完成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採取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一起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互相配合完成實驗,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三、教學過程

㈠、複習:

本節課是從複習上節課的內容開始的。因為光合作用的產物及其實驗方法是本節課探究的突破點。課堂從複習入手,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回憶,同時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導的作用。

㈡、新課教學

⒈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讓學生閲讀“身邊事”,以教材中的“綠色植物是以什麼為原料製造有機物的呢”開始新課教學。當學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時,提出本節課的問題“二氧化碳真的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⒉分組討論,設計實驗

學生針對問題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設,並讓學生説出判斷假設正確的依據,啟發學生從光合作用的產物入手來探究原料。

在學生設計實驗之前,引導學生回顧設計實驗時容易忽略的原則—————對比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等量原則,並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確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為變量設計對照試驗。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用具互相討論,設計實驗,探究新問題的解決方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實驗

學生設計實驗完成之後,小組推薦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讓實驗方案和書上設計的實驗一樣的小組進行彙報,然後找有問題的小組彙報,並讓他提出他遇到的問題,讓全體學生一起思考、解決。然後小組間對實驗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見。

最後學生一共設計了三種實驗方案:一種是通過檢驗綠色植物有無澱粉生成,一種是通過觀察水草有無氧氣產生,第三種是通過觀察蠟燭的燃燒情況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⒋完成實驗

學生彙報結束之後,首先讓學生參考剛才的意見完善實驗方案,然後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實驗裝置並擺放在適當的位置,便於學生在校期間及時觀察、完成實驗。

⒌彙報、分析實驗結果

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並對結果進行分析。

⒍感悟與收穫

在探究完成後,教師引導學生迴歸本次探究活動,讓學生回憶探究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為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好堅實基礎。

四、困難及解決:

⒈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足

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實驗設計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書上介紹的實驗方法,以綠色植物是否產生澱粉為標準來判斷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發現這個現象以後,我立刻暫停討論,鼓勵學生設計與眾不同的實驗,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⒉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因還沒有學習《根對水分的吸收》一節的知識,有個學生先問我:“把植物放進氫氧化鈣溶液裏,會不會破壞植物的結構”,我告訴他“會”。接着他又問道“那怎麼去除水裏的二氧化碳”,我告訴他,如果小組還討論不出來,先跳過去,當做沒有這個問題,繼續設計實驗。後來,我發現又有一組學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而有的學生並沒有想到這一點。我決定把這個問題放到下一環節——彙報實驗設計方案中,讓全班的學生一起思考解決。

⒊實驗的地點不同

有兩個小組的實驗需要使用去除了二氧化碳的水,在課堂上,我先要求所有學生利用清水進行實驗操作,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課後直接把學生直接帶到我事先選定的陽光充足的地點進行實驗操作。

五、設計創新

⒈《光合作用的原料》這節課的驗證實驗改成了學生的自主探究

本節課中對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這一部分,教材中直接給出了一種實驗方法。我覺得,在上節課學生充分實驗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更符合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倡的探究性學習。並且,在上節課的“想一想”部分中,已給出了使用蠟燭和鐘罩的提示,所以,我認為學生完全有能力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法,有能力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新的問題。

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做了大膽的嘗試。

⒉用氫氧化鈣溶液代替氫氧化鈉溶液

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氫氧化鈉溶液來吸收二氧化碳,在給學生的學案上面的提示部分,我把氫氧化鈉溶液改成了氫氧化鈣溶液。因為氫氧化鈣吸收二氧化碳之後,會有白色的碳酸鈣產生,效果更直觀。

⒊改變教材中“光合作用放氧實驗”的實驗方法

在《光合作用的產物》一節中,我沒有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放氧實驗”的實驗方法,是因為我在課前自己做實驗的過程中發現:

①找不到合適的導氣管的管塞,後改成用膠管和止水夾代替。

②廣口瓶的體積有限,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有限,光照條件下只產生一小部分氧氣,實驗就終止了,而且氧氣的量也不足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③夏季的温度太高,在密閉的空間中,廣口瓶裏水草的結構會被高温破壞,不能一直進行光合作用。

所以,改用大燒杯、短頸漏斗、試管的裝置進行實驗,讓水草在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的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同時也為本節課的實驗探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生物説課稿 篇5

説課內容:七年級生物(上)《觀察植物細胞》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整和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説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葱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