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物理説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來源:文書谷 2.8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説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物理説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後而編排的。由於分解法是處理力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並且它對矢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説本節內容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數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幾何關係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係,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實例,瞭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特別是為以後學習動力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的重點內容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內容確定為: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二、説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演示、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現成功的喜悦。

三、説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並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設計流程圖

五、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創設情景(視頻播放)

為什麼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動呢?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⑴複習力的合成,便於學生學習新課。

⑵提出問題:力的分解應如何進行?

結論: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⑶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如果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無數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⑷探究Ⅰ(演示實驗)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鈎碼,待穩定後引導學生觀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讓學生及時的應用知識。

⑸探究Ⅱ(分組實驗)

設問:如圖,大人斜向上拉車的力產生哪些效果?

(每兩個學生一套)枱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鈎碼細線若干。

①把木塊放在台秤上,如圖,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枱秤的讀數。

②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鈎碼相連,並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鈎碼,在表中記錄枱秤相應的讀數。

③保持鈎碼不變,改變滑輪的高度h,在表格中記錄枱秤相應的讀數。

滑輪的高度懸掛鈎碼的重力枱秤的讀數豎直向上拉的效果力結論

1──── ──

2h1

3h2

4h3

5h4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明確斜向上的拉力產生兩個作用效果,一個是豎直向上拉物體的作用效果,另一個作用效果是使物體向前滑動。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結論: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後,根據幾何知識就能計算分力的大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①呼應新課引入(視頻播放)

設問:為什麼人從繩子中間拉車時更容易把車拉動呢?

為什麼將繩子逐漸拉開時,繩子會斷呢?

②動畫演示。

設計意圖: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進生活。同時使用動畫演示,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結與作業

小結:

①根據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②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物理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章第節(板書題目)。下面我將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説明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是我們怎樣聽見聲音,主要讓學生了解聲音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並瞭解骨傳聲和雙耳效應,增加學生對人類的瞭解。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傳播的基礎上學習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是學習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瞭解骨傳導。知道什麼是“雙耳效應”

方法與過程: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蒐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通過貝多芬耳聾後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3、重點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理論聯繫實際,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運用直觀法、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八年級學生處於中學期間的過度階段,自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等學習方法,着力開發學生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表現空間。

四、教學過程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複習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通過複習前面知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鞏固,併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活動一: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人耳的構造圖,向學生講解人聽到聲音的原理,並引導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活動二: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中“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後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討論:在這幾種情況下,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學生分小組談論,教師巡視查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只能感覺人體可以傳聲,但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因此教師應給予適當的引導。並讓小組派出代表公佈討論結論,最終師生共同總結出,骨頭能傳聲

這樣設計通過自己試驗探究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活動三: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哪些問題?你獲得了什麼知識?

通過問題式的小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外作業是課內作業的延續,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效地進行第二次學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佈置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1題

選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2題

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個層次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學生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獲得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五、板書設計

為了使板書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以上板書。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器材】

顯微鏡,凸透鏡(兩隻),凹透鏡(一隻)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眼鏡的度數如何計算

二、引入新課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製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製成瞭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三、新授課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託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台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並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台,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後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台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但是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還有一種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用凹透鏡作目鏡(伽利略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望遠鏡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軍用望遠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為安裝了正像系統。

5、思考題

用望遠鏡看遠處運動的汽車,其運動速度比實際上的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四、課堂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板書設計

5、顯微鏡和望遠鏡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3、原理: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3、原理: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不易講得太深,只要求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組合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

物理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壓強》。我説課的內容有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個部分。

一、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1、教材分析:《壓強》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的知識核心,是學習全章知識的基礎。壓強也是國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是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本節內容分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是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作為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詮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2、學情分析: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過以前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教學目標: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等因素,我制定本節課目標:

(1)認知目標:

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2)技能目標

通過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據此確定下面教學重點難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簡單的計算及應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難點:有效組織好探究活動歸納出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真正理解壓強的概念並能運用相關知識解答有關問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據以上教法和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數學推理法。

 三、教學流程設計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本節教學程序採用以下幾個板塊進行:情景導入,壓力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增大與減少壓強的方法,總結與反饋。

1、情景導入

學生觀看視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學理念。

2、壓力的概念

(1)通過展示釘錘釘釘子,人踩鋼絲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壓力的生活現象的圖片,提出問題,通過受力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出所受壓力的共同特徵,導出壓力的概念並板書,壓力是垂直作用於物體表面上的力。這樣讓學生體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悦。

(2)由於重力知識的干擾,認為壓力都是由重力產生的,學生對壓力的概念產生困擾,用了一個演示實驗通過一把鋼尺中間放個磁鐵,改變方向,從形變的大小組織學生分析明白壓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產生的`,也為接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作鋪墊。這樣安排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知識的遞進關係。

3、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活動,列舉實例。請學生們觀察對比教材“想想議議”中蟬和駱駝的圖片並提出問題。通過大量的實例,瞭解對比是一種處理科學問題的常用方法,同時認識到壓強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對比兩幅圖片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兩個學生體驗活動,意在通過體驗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願望,並有所依據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設計試驗進行試驗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採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

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肥皂、釘子、圖針、鈎碼。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鈎碼作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探究方法也很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4、壓強概念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對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並板書。

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説明其物理意義。接着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自主得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題:一本重2.5N的教科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試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通過例題使學生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更進一步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教師分析例題,主要強調公式的應用和解題規範。深刻挖掘例題的隱含意義:一是單位要一致,二是正確理解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含義。三是進一步加深對壓強的理解。通過計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課本對桌面產生的壓強,那如何讓課本對桌面的壓強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個問題-----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共同列舉壓強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多媒體展示),分析各用什麼方法增大,減小壓強的。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6、總結和反饋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形成知識體系,既總結知識也總結方法。

解釋現象:在雜技表演時,氣功師躺在釘子上,人卻毫髮無損。

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的問題,意圖:學以致用,前後呼應。使整個課堂渾然一體。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本節課的板書以內容式展現,一目瞭然,直觀顯示出教材的思路,並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奧斯特的發現説明了電能產生磁,而法拉第的發現説明了磁能產生電,從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電之間的聯繫,使電能的大規模利用成為可能,為發電機的製造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這一章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學生學好這一節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為升入高中學習電磁感應定律奠定了基礎。

重點: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那些因素有關。

動卷式話筒的原理

難點:法電機的結構原理。

關鍵:本節的教學關鍵是指導學生邊學邊試驗,探究電磁感應現象及其規律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知道動卷式話筒的和發電機的結構原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通過介紹科學家法拉第的事蹟,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探索真理的精神。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法

採用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邊設疑,邊討論,啟發誘導,指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介紹科學家的事蹟,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三、説學法

1、通過猜想、討論、答疑、設計試驗方案,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心,培養頑強意志,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手段

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學習提綱,歸納實驗結論,討論練習。學生實驗操作歩驟、探究的問題,印刷在紙上課前發放在課桌上,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説教學程序設計

1、設疑引學

前面我們學習了“奧斯特的發現”它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繫,説明電能生磁,電流和磁場是不可分割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讓學生猜想。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

板書:一、實驗目的:探索磁能否生電,怎樣使磁生電

2、討論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

師問:根據實驗目的,本試驗應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為什麼?

師生討論認同:根據研究的對象,需要有磁體和導線,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控制電路通斷必須有開關等。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實驗方案,將矩形線圈,電流表,開關,導線連入閉合電路,矩形線圈先不要放在磁場內。

第一階段:研究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

提出問題:如何做實驗?其步驟又怎樣?

引導學生做如下設想:電能生礠,反過來,我們把導體放在磁場裏觀察是否產生電流,那麼導體應怎樣放在磁場中呢?導體在磁場中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

(1)投影學習提綱

按課本圖14—41裝置,利用矩形線圈的一條邊作為直導體做如下實驗:

a、閉合開關,讓導體在蹄形永久磁鐵中不動;讓導體在磁場中上下移動;讓導體在磁場中前後左右移動;觀察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b、斷開開關,重複上述實驗,觀察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2)學生實驗研究

學生根據學習提綱的要求邊學邊實驗,邊看書邊討論,教師進行巡迴指導。

(3)思考討論

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閲讀課文的基礎上,用投影儀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a、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在什麼情況下導體中有電流產生?

b、通過觀察實驗和自學課文,你能否歸納出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哪幾條?

(4)在學生討論和答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規律

教師板書

教師講述:電磁感應現象最早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所以我們把電磁感應現象叫做法拉第現象。進一步介紹法拉第的事蹟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意義,給學生以教育和激勵。

第二階段: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和發電機的原理

(1)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就是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2所示,在接收聲波的膜片後面粘貼着一個由細漆包線繞成的線圈,它能隨着膜片一起運動。膜片的後面有一個環形的永磁體,並使線圈置於它的磁場中。線圈的兩端用導線引出。你能説出它的工作原理嗎?學生討論後回答。

(2)發電機的原理也是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4、14—45所示,學生看書後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a、什麼是交流電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什麼?我國交流電的頻率是多少?

4、鞏固強化

(1)指導學生學習“閲讀材料”

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法拉第的故事”,使學生加深對感應電流的認識,而且可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對於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機的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質。

(2)找學生對本節知識小結。明確本節課採用了什麼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幾個問題?

(3)完成本節的練習題(投影顯示)

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的記憶,由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

1、本部分內容包括的知識點,它們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及前後聯繫

包括的知識點有:

(1)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

(2)根據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測定金屬的電阻率。

本節介紹了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基本測量儀器——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它不僅是大學聯考、會考的熱點問題,也是學生走上社會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測量工具。本實驗是在學生具有的國中知識和實驗技能,在高中學習的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的加深理解,也是對它們的鞏固和應用。通過實驗能使學生熟悉常用電學儀器的使用和讀數,對學生進一步學習電路的基本知識和掌握電學實驗的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能使學生初步瞭解電學實驗的電路設計和器材的選擇。

2、知識內容反映的技能、能力及思想方法

本課為學生分組實驗課,通過實驗能反映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及實驗的基本技能。比如對常用電學儀器的使用和讀數、實物電路的連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螺旋測微器的正確使用和讀數;在實驗中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利用實驗室的環境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嚴緊求實的科學態度。

3、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確定重難點的依據

本課時的重點有:

(1)測定金屬電阻率的原理;

(2)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

(3)對學生實驗過程的指導。

本課時的難點有:

(1)螺旋測微器的讀數;

(2)實驗中的重要注意事項。

確定重點的依據:

(1)測定金屬的電阻率是本節課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是對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理解的檢測、應用和鞏固;

(2)螺旋測微器是一種重要的測量工具,其使用和讀數是高、會考的熱點,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3)本節課為學生分組實驗課,所以把對學生實驗過程的指導也列入重點,因為在指導過程中有利於發現學生在實驗時存在的問題,並及時予以解決。同時也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分層進行教學,適時個別指導,有利於整體學生實驗素質的提高。

確定難點的依據:螺旋測微器是學生首次接觸,學生的感性認識不具體、豐富,對螺旋測微器的間接放大作用不熟悉,而且學生在讀數時經常容易在半毫米刻度處和測量數據的'有效數字位數處出錯。

二、教學目標:

1、教學大綱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測定金屬的電阻率,同時練習使用螺旋測微器。

2、教學目標及其層次關係:

(1)知識目標:

①初步掌握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接觸電路和器材的選擇。

②熟練掌握螺旋測微器的讀數。

③掌握測定金屬電阻率的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標:

①學會使用常用電學儀器及正確讀數,學會根據原理電路連接實物電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學會正確使用螺旋測微器。

③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和提高整體學生的實驗素質。

(3)情感目標:

①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間相互協作的精神。

②培養學生遵守紀律、愛護實驗器材和設備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嚴緊求實的科學態度。

3、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條件和不利因素:

達到目標的有效教學條件:學生已具備本實驗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國中培養的電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學生在實驗前已對本實驗進行了預習;實驗室提供了32組實驗器材和一些實驗模型、投影設備及自制的投影膠片等。

達到目標的不利因素:由於實驗室的配備還不能進行多媒體教學,給講授螺旋測微器的原理和讀數時帶來一定的不便。本實驗的理論知識和操作在一課時內完成時間很緊張,因而可在實驗前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原理、使用和讀數。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考慮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學校的實際教學狀況及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培養等。

本課時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同時又有實驗原理和螺旋測微器的原理、使用及讀數等到理論知識。授課班級學生的基礎中等偏上,學校實驗室的配備情況較好。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選擇了講授與實驗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輔之以提問、討論、練習等,在電教手段的運用上主要以投影儀為主,多媒體手段只能在課前或課後作補充。突出以講授、分組實驗和教師的巡迴指導為主,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素質為目標。

2、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控制課堂教學的進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解決各種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教師的作用在還在對學生實驗的指導,有利於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分層實施教學和因材施教,有利於發揮學生的特長。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教材讓學生看,思路讓學生想,疑難讓學生析,錯誤讓學生議,實驗讓學生做,問題讓學生自己主動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既培養和鍛練了各種實驗技能,又學會了許多方法。

3、教具、實驗與教學手段:

教具:投影儀、自制膠片,螺母與螺栓模型,自制螺旋測微器放大模型等。

實驗:教師的引導示範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

教學手段:投影儀的使用,課前用多媒體課件介紹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原理、使用和讀數。

4、雙基、能力及反饋評價的落實:

實驗課是落實雙基的最佳途徑:通過實驗既能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而且在實驗過程中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實驗課是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驗過程中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驗中遇到問題的處理能力,同時學會使用各種測量工具和實驗器材。實驗地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之一,還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實驗習慣和求實的科學態度等。

實驗課中反饋評價的落實:主要通過提問、討論、學生上黑板、練習、報告實驗測量數據、教師巡迴查看和實驗報告中來實現。

四、教學程序:

1、複習提問,檢查實驗的準備情況:

教師通過提出三個與本實驗有關的理論知識及預習情況的問題,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及對螺旋測微器有關的內容掌握的程度,為本實驗的展開作鋪墊。

2、新課教學:

(1)介紹並板書實驗目的: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任務是什麼。

(2)介紹實驗原理:分兩個方面:

①測金屬電阻率的實驗原理:利用複習提問中講到的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公式,引導學生推導得出求電阻率的公式ρ=Rs/L,再由此公式引導學生歸納須測量的物理量及測量的方法和手段。並請學生上黑板畫本實驗的原理電路,再讓全體學生評點與糾正,使學生在糾錯過程中掌握電路的正確畫法,最後用投影儀展示規範的電路,並介紹作圖的方法和技巧。通過以上的處理,很好地突出了本實驗的重點之一,最後學生在操作時均能按原理電路順利連接實物電路,這是突破重點的很好證實。

②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原理、使用和讀數:為突破這一重點,且又是難點的問題,課前已用多媒體課件作了介紹,課堂上又用螺母與螺栓這一學生熟悉的模型加深學生對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和原理的理解。接着用自制的放大模型介紹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並用實物進行示範操作,講解注意事項。用投影儀出示讀數圖形,引導學生分析、讀數,再舉例鞏固,讓學生實測讀數,教師巡迴指導。

(3)介紹實驗器材:要求學生對照原理電路和需要測定的物理量來敍述歸納器材,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在教學中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4)投影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投影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後,帶領學生複述一次,着重指出其中的注意事項。

物理説課稿 篇7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動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應的基本規律之一,它比牛頓定律發現的早,應用比牛頓定律更為廣泛,如可以適用於牛頓定律不能夠解決的接近光速的運動問題和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頓定律的應用範圍內的某些問題,如碰撞、反衝及天體物理中的“三體問題”等,動量守恆定律也更能夠體現它簡單、方便的優點。

處理方法:雖然3-5要求低,但是動量守恆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內容,做為一名物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自主探究切來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課標和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定位為

(二)教學目標

1、 理解動量的概念,知道動量是矢量,

2、 理解動量守恆定律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培養守恆思想。

3、知道動量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並會用它解決問題。在講解例題2時和學生探討一下車輛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4、通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烈的求知慾、濃厚的學習興趣等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動量、動量守恆定律

難點是動量守恆條件的確立

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問題導學,合作探究,學生交流展示,學生提出疑問,在自主學習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再進行達標訓練起到鞏固的效果。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展示碰撞動畫)、實物展示台(供學生展示用)、學案(課前要求預習)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流程

1) 整體設計

安排“知識鍵接(創設情景)----展示目標——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訓練--課後鞏固訓練”進行,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主導地位。

2) 環節設計(主要是知識鍵接引入和重難點突破)

情景鍵接導入,通過兩小球的'一維碰撞,V2>V1,發生碰撞,問碰撞後有幾種可能情況?並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樣的規律?(從不變量引入守恆並導出了動量的概念)

重點(1)討論動量概念,我設計如下知識點填空,可以概括其要點。1、定義2、表達式3、單位4、方向,5,動量變化

這些內容在引入動量概念後可以輕鬆自主解決。

重點、難點(2)理解動量守恆定律及條件

自學問題:1、什麼是系統?什麼是內力和外力?

2、分析上節課兩球碰撞得出的結論的條件。兩球碰撞時除了它們相互間的作用力(系統的內力)外,還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們彼此平衡。氣墊導軌與兩滑塊間的摩擦可以不計,所以説1和2系統不受外力,或説它們所受的合外力為零。

3、動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4、表達式

5、適用條件

在例題2的分析中可設計如下問題:1、是否滿足守恆條件2、選擇正方向3、碰前動量4、碰後動量,5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列式計算

1、學生活動:

討論(-)學生交流,教師巡視,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詢問老師、老師彙總

展示交流(1) 教學把巡視中遇到的問題和重點問題提出來,先讓或者引導其他小組會的同學給與解答,不會的教師才再給與解答。然後教師給與延伸 (例題分析)

2、 當堂達標訓練(10分鐘)學生展示答案與標準答案比較。解答有異議的問題。

3、 課後設計專門的鞏固訓練

總結語:應及時説明:這是課前的設計,還有待於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並且將在具體實施中結合課堂實際及時應變調整

物理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本課的地位

超重與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七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牛頓三定律後引入的鞏固應用一節,教材通過運動的升降機中的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麼樣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及完全失重現象,並指出了他們產生的條件。在現行教學大綱中屬1級要求。模型來源於生活經驗,要求運用所學物理規律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所以教材還安排了閲讀教材——失重和宇宙開發,小實驗——觀察失生現象。本節內容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視重實重等知識的綜合運用。

2、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超重與失重;知道超重與失重的條件

能力目標:通過對超重和失重現象的研究,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

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解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辯清實重與視重的區別

二、説教法

1、多媒體輔助法:通過視頻演示實驗,讓學生形成更直觀的印象:展示網絡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多媒體便於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2、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問題是學習的原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思維。

3、超重於失重現象有多種情況,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總結,在合作中學習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學的最大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如引導學生根據力和運動的關係,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超重與失重產和的條件,達到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4、實驗法: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最好辦法,因而開始引入實驗,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説學法

教學過程中把問題情境法、多媒休輔助法、分級教學法、實驗法結合起來,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四、説教學流程

(1)播放視頻:播放升降機中用彈簧稱測物體的重力隨升降機的上升不斷變化的視頻,

問題:,為什麼彈簧稱的讀數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彈簧稱的讀數測量的是什麼力的大小

實驗:在彈簧稱下掛一個重為G的重物,讓學生觀察彈簧稱的讀數,再用一個力F的彈簧稱,拉力的大小等於G,觀察彈簧稱的讀數也是G

引導學生分析,彈簧稱稱量物體重量時,要求被測物處於平衡狀態,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彈簧稱量物體的重力時實際測量的時懸掛物對物體的拉力,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物體對彈簧稱的拉力大小等於物體的重力;

(2)為什麼升降機中彈簧稱測量重物的重力時,會觀察到彈簧稱示數不斷變化呢?

分組討論

小組甲: 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乙: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小組丙:在減速下降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學生歸納出:

超重產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與物體自身的重力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T—G=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升降機的加速度是向上的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物體自身的重力G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 = ma T=G—ma

在減速下降的升降機中的物體,升降機的加速度是向上的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用彈簧稱量時,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與物體自身的重力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

即:T—G=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物體自身的重力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 =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小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小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超重產生的條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

失重產生的條件 :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

2、引導學生思考:物體加速下降,a=g時,測量讀數將為0,這種現象叫做完全失重,

實驗:比較觀察: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從小孔中流出;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時,水不會從小孔中流出。讓學生想象處於完全失重時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視頻:神舟7號內部宇航員在完全失重時的生活錄象,讓學生增強對完全失重現象的感受。

思維拓展

1、無論在超重或失重狀態下物體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發生變化?

不會

2、物體除了在豎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時有超重或失重現象外,中學物理範圍內還有哪些現象是屬於超重或失重現象。

物體在圓弧形軌道運動時,也會出現超重或失重現象,宇宙飛船在繞地也飛行時也會出現超重失重現象。

五、鞏固練習

1、下列現象中屬於超重現象的有 ( )

A 、用彈簧稱稱量同一質量的物體在北極比赤道測量的重力大

B 、物體通過圓拱橋的頂端時

C 、物體加速上升 D 、物體加速前進

2、彈簧稱的稱鈎上掛一個4Kg的物體,在下列情況下彈簧稱的讀數是多少

通過該練習訓練,使學生能夠區分地球上不同區域由於重力加速度的變化引起的重力的變化與超重和失重的區別,物體在圓拱橋頂端的失重現象的分析和物體在水平方向的加速運動不產生失重和超重現象加深對超重與失重的理解,

物理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機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冊(必修)的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第七節內容.

機械波是機械運動中比較複雜的運動形式.它作為週期性變化的運動,廣泛地涉及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上好這節課不僅可以鞏固以前學過的有關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知識,還可為今後學習電磁振盪,電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初步認識到學習波動知識時重要的是要會確定波的總的運動情況,即由波長,頻率和波速等物理量來表徵運動情況,而不是確定單個質點在某一時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發展學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義.

(2)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徵及本節課教材大綱要求,擬定下列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明確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掌握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波動傳播過程的特

徵;瞭解機械波的種類及其傳播特徵;初步瞭解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思維及歸納總結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

的時空觀念.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用辨證的觀點探究物理過程及其規律,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2) 重點,難點分析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描述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波動過程的細節不容易體現出來,教學過程通過課件模擬物理過程的方法進行重點難點的突破,使學生獲得較直觀的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激發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濃厚興趣.

二,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們參與以探究為目標的研究活動,使他們同老師和學生一起在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採取的主要做法.

基於這種理念,本節課主要採用指導——自主學習法,通過課件和實驗演示,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討論,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有着豐富生活體會的學生往往對波動形成的物理過程有着濃厚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能認識機械波這一特殊的運動形式,教學中可以滲透"指導——自主學習"的教改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法指導,思維啟發,和師生的情感交流.通過學生小實驗和教師實驗演示及課件模擬物理過程,逐層深入,讓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創設的問題中進行分析探究,總結波動特徵.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動過程,進而搞清波動的成因.引導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問答或自問自答,進入思維的遷移,每觀察到一個現象都去想想幾個為什麼.真正培養起抽象思維能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所有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技能和經驗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學生培養成科學探究推理嚴謹縝密,思想方法與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念都有助於科學學習的科學學習者.

三,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課件)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見過此現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靜的水

面,會看到水面上蕩起圈圈漣漪,起伏不平的波紋向四周傳播出去,形成水波

(課件)曾記否,當進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讓學生按順序逐個相繼站起,坐下,這時全班的同學都有機會親身體會到作為波動中的一分子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分組思考,討論波動的成因)

(課件)"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連綿起伏的山巒構築了

華夏民族的脊樑……

(小實驗:學生同桌兩人用手抖動課前準備好的繩子,會看到凹凸相間的波向繩的另一端傳播出去,形成繩波.)

上述現象,都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波的情形,那麼,波形成的條件

是什麼呢 波是什麼 前面我們學習過的機械振動是描述單個質點的運動形式.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由大量質點構成的彈性介質的整體的一種運動形式——機械波.

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機械波的概念: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繩波都是機械波.

2,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振源和介質(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所觀察的現象,歸納總結)

振源——產生機械振動的物質,如在繩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動.(如果沒有連續的振動,則質點很快停止下來.)

介質——傳播振動的媒質,如繩子,水.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1,介質模型:把介質看成由無數個質點彈性連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圖所示.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由於相鄰質點的力的作用,當介質中

某一質點發生振動時,就會帶動周圍的質

點振動起來,從而使振動向遠處傳播.(課件演示相鄰質點的相互作用)

(實驗和課件演示)繩波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質點間有彈力聯繫着.開始時刻(t = 0),各質點都處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個質點受到外力作用將開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簡簡諧運動,設振動週期為T,則經過T / 4,質點1已經達到最大位移,正要開始向下運動.質點2的振運動較質點1落後一些,仍向上運動;質點3更落後一些,此時振動剛傳到了質點9.經過T / 2時,質點1回到了平衡位置,並繼續向下運動,質點9剛到達最大位移處,此時振動傳到了質點17.依此推論,演示經3T / 4,T和5T / 4後各質點排列成的波形.

機械波的特點

1,介質中各點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復運動——振動.

2,各質點並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3,各質點在振動時有時間上的先後.

4,波是能量傳播的一種方式.

(小實驗:學生用手抖動繩子,形成繩波.如果不再抖動,則原位的質點很快平靜下來.它説明波動是伴隨着能量傳播的,要維持波的傳播,必須不斷地給振源提供能量.)

橫波與縱波

按波的傳播方向和質點的振動方向可以將波分為兩類:橫波和縱波.

1,橫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間的波形——波峯,波谷)

2,縱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疏密相間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聲波是縱波.其中振源是聲帶,介質是空氣,固體,液體等.

(課件演示兩類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説明: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拓展學生的認知層面)

機械振動與機械波的關係

課件演示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圖象,啟發學生思考兩者的區別與聯繫.

作為課後思考題.為下一節課作鋪墊.

課堂小結

1,只有振動才有可能引起波動.

2,只有通過介質,才能由局部的振動引起全局的波動.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復運動——振動.

4,每一局部並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5,每一局部的振運動在時間上有先後.

6,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它是一種振動形式,又是能量傳遞的一種方式.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並對問題研究的方法做出評價,思考描述波動與振動的物理量有什麼不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