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4.0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於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係。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羣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後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佔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説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蒸騰作用的關係。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製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於實踐、樂於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説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充滿好奇,樂於動手,對製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瞭解。

5、説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於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並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説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導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首先複習各種植物類羣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羣均需要水,那麼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麼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於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到哪裏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導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活動一: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由於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並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紮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麪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並做上標記,置於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後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麼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歸納出蒸騰作用的概念,理解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並能通過對照實驗認識到葉片多少影響蒸騰作用效率,為學生理解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的做法做知識鋪墊。接着提出問題:葉為什麼可以進行蒸騰作用呢?當然這與葉的結構有關,自然展開第3個教學環節:

3、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具體操作分兩步:

第一步,製作臨時徒手切片,讓學生按照“五個環節”展開:(1)明確目的要求(2)清點材料用具(3)閲讀實驗步驟(4)講解操作要領,強調安全問題(5)做好分工,開展實驗。

第二步,觀察制好的臨時切片,請同學們遵循“四個動作”進行:(1)、看看(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結構)(2)、畫畫(簡單繪製葉片基本結構)(3)、比比(將繪製圖與課本葉片結構模式圖比對,強化認知)(4)、賽賽(組內搶答各部分結構名稱)教師巡視並指導。

在學生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之後,教師結合生活實例提出新的問題“為什麼葉的正面綠色深些而背面淺些?”“秋天的落葉為什麼大多是葉面向下而葉背朝上?”引導學生加深認識葉片的結構,完成重點知識的學習,為下一節光合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後,利用課件“葉橫切面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對葉片基本結構進行總結概述。(板書:葉片的基本結構)

在學生了解了葉片的基本結構後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從葉片中的什麼結構中散失的呢?繼而展開第三個活動:

2

活動三:觀察表皮臨時裝片

為使學生能形象的瞭解氣孔的位置和分佈,指導一名學生進行形象演示:

將課前剛摘下的冬青葉一片用鑷子夾住浸在盛有70℃以上熱水的燒杯中。片刻後學生很容易觀察到葉片表面產生氣泡。據此使學生明確氣泡是從氣孔中冒出的,氣泡的位置就是氣孔的位置;並且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正面和背面氣泡數目?並遷移學生的認知:分析氣孔的數目、分佈特點與蒸騰作用的關係,初步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氣孔是什麼樣子的呢?組織學生製作蠶豆葉表皮臨時裝片,甲、乙兩組分別製作上、下表皮臨時裝片,引導學生重點觀察保衞細胞和氣孔,然後相鄰甲乙組互換觀察。學生能夠觀察到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衞細胞圍成的空腔,引導學生明確氣孔不但是蒸騰失水的門户,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並藉此引導學生比較保衞細胞和表皮細胞的形態及排列特點。(板書:比較表皮細胞、保衞細胞)

對於影響蒸騰作用強弱的因素這部分教學,展示在“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四種情況下蒸騰作用強弱的課件,讓學生理解蒸騰作用強弱受四種因素的影響:光照強度、環境温度、空氣濕度以及空氣流動狀況;並通過課後思考與練習中“某一植物在一天當中某些時段的失水量”加深認知理解。

接下來回歸到開始導入的問題:植物體內99%的水分用於蒸騰作用是不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呢?隨即引入第4個環節:

4、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活動四:體驗感悟蒸騰作用的意義

體驗:用吸管喝水。讓學生體會到蒸騰作用能使植物體內產生一種使水分向上運輸的拉力,從而促進根吸收水分,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感悟:用熱棉球擦皮膚。讓學生感悟出蒸騰作用能降低葉表面的温度。

討論交流:結合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及蒸騰作用示意圖,在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基礎上,討論交流如下問題:

(1)、“俗話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麼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

(2)、為什麼在炎熱的夏季,樹葉不會被灼傷?

接着引述問題“夏季移栽植物時,應採取哪些措施有利於植物成活?”來拓展學生思維,喚其環保意識,誘其環保行為即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5、拓展思維,環境教育

最後對全體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檢測及對部分學生的綜合技能進行考核,達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第6個教學環節:

6、梳理內化,達標昇華

讓學生結合板書對本節內容梳理、歸納以求內化,並通過導學案進行達標訓練,以求升化。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種子是綠色開花植物的六種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總是由種子發育成幼苗,再依次長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種子植物》安排在學習了植物體結構層次之後學習,既為學習種子的萌發打下基礎,又對學好後面各章節內容有重要作用。

2、本節教材的編寫是兩個內容“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兩個課時。所以種子的結構教學,我安排一個課時,以“學習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比較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歸納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的概念”為線索。按此線索授課,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較易地掌握本節的知識。

3、本節是本章的重點。本節內容分三部分: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②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點比較。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觀察認識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教學難點為:

①玉米種子的胚觀察;

②描述菜豆、玉米種子的異同點。因為觀察玉米種子的胚(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均較難。

4、本節教學目標可確定是:

①理解有關種子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②通過對種子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

③通過對比與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通過學習種子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二、説教法

在教學設計中,為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課採取同步教學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觀察實物菜豆、玉米種子,邊觀察邊聽講解,這樣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我採用了以實驗、觀察為主線的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

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良好開端。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心理,以本節教材內容來創設問題情鏡,即用問題“一粒小小的種子萌發後為什麼能夠長成一株新的植物體?”來讓學生思考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激發起學生探求種子結構的慾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實驗是獲得感性經驗的基本途徑,而學生的認識規律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這種積極參加的求知狀態下安排“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的實驗,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探究種子的結構,這樣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指導學生按從外到內的順序解剖和觀察菜豆種子,對照課本自學,大致瞭解菜豆種子的結構。要求學生在出示幻燈片“菜豆種子的外形和結構示意圖”,讓學生辨認出菜豆種子的各個結構的名稱。接着讓學生觀看“菜豆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觀看後學生思考,總結出菜豆種子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在觀察完菜豆的種子後,我提出問題“所有的種子結構都一樣嗎?”“有一樣的結構嗎?又不同的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然後強調注意事項與方法步驟,再組織學生進行解剖觀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老師作巡視指導,解決疑難問題。

學生觀察完菜豆和玉米種子後,我提出問題:“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主要部分是什麼?他們有哪些異同點?”“不同點從子葉的數目和營養物質儲存在哪裏”等方面思考,引導學生獲得答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再作簡單明瞭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兩種種子的異同,最後出示幾種植物的`種子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得出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名稱和概念。

通過檢測練習,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鞏固新知識並獲得反饋信息,及時矯正遺漏問題。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自已閲讀課文,嘗試觀察、解剖種子,圍繞提綱思考與回答問題,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如指導學生解剖菜豆種子時,可問:如何觀察菜豆種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種子呢?通過學生思考與老師點拔,使學生認識從外到內的觀察方法和從上到下的縱剖方法。

3、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如學生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後,運用分組討論法來比較兩類種子的異同點。

4、指導學生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如指導學生抓住種子的結構這一重點和雙子葉植物的種子都具有二片子葉的這一關鍵。

四、教學安排

下面就本課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提出的處理思路與程序:

(1)讓學生圍繞思考題,自學菜豆種子(或玉米種子)的結構,然後老師提問中下層生回答,加以鼓勵性評價。

(2)組織觀看“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的電腦動畫。

(3)利用模型配合手勢進行解剖演示。

(4)指導學生進行解剖觀察實驗。

(5)組織同學分組討論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的異同點,並指定小組代表回答。

(6)為使學生理解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概念,特別強調此分類是根據種子中子葉數目的不同來劃分的,且通過思考題:

①如何識別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

②列舉幾個分別屬於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例子,來加深對這二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

組織達標測試,進行課堂小結。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3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學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4.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二、説教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説學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查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總之,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如:仙人掌的葉變成刺,蛇、青蛙的'冬眠等例子,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播放影像資料,有南極的企鵝和駝鳥的畫面,夏天的雷鳥和冬天的雷鳥。並提問:同學們從上面的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麼?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呢?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説出企鵝和駝鳥雖然同屬於鳥類但由於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導致了結構上的差異。生活在冬天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相接近,從而保護自己。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適應環境,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個探究中的6道思考題,是從探究過程的不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的。第1題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2題引導作出假設,第3、4題引導學生思考測量中的科學性問題,第5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第6題訓練良好的數據記錄習慣。通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將會有初步的認識。課上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活確實影響着環境。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教師可出示貓和兔子頭部掛圖,請同學們觀察,並説出觀察的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鞏固練習:

1. 仙人掌的葉呈刺形,這是對什麼環境的適應( )

A 大風 B 相對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對

2. 下列對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正確的是( )

A 所有的生物都能永遠適應環境 B 生物能夠決定環境的變化

C 環境永遠有利於生物的生存 D 環境與生物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3. 下列成語中,説明生物能影響環境的是( )

A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四)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目標檢測題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4

一、教材

第九章生態環境的保護包括二個資料,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對環境的保護。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國際和國內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所趨,這兩個資料應當是相互相承的。而現實中人們對於前者的瞭解遠沒有後者那麼廣泛,故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介紹具有必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的保護之間關係即是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第八章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根據大綱和課程目標,本課資料要求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措施,瞭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和麪臨形勢。

2.情感態度目標:

①經過對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體的統一觀念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經過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與形勢的分析,增強愛國情感和建設祖國的社會職責感並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

3.本事目標:

經過讓學生收集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環保宣傳資料,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提高語言表達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養學生的合作態度。

三、重點、難點

重點:①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知識重點)。這個知識點是建立科學環保意識的理論基礎,僅有在瞭解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才具有科學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投入行動,而保護措施就是我們能夠起而行的具體體現。②我國多樣性的概況及形勢(情感重點)。此是本文的情感重點,僅有明白我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才增強學生社會職責感及能讓我們對環保事業堅持下去的源動力。

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這個知識點需要對第八章的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些已學知識相聯繫起來才能真正理解,並且無法用具體的感性材料能夠幫忙學生的理解,比較抽象,故將其列為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講述法,但不是傳統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直觀教具(圖片),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由此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更要的是讓學生充分體現其主體性。讓學生讀——經過閲讀課文,讓學生學會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強理解力。

讓學生講——討論分析信息,讓能表達出來,培養語言表達本事。

讓學生想——在討論、分析、綜合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並得到其所需信息,培養歸納、比較、綜合本事。

讓學生做——學生在收集對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資料中得到實踐,培養實際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我以一句廣告詞來引入本文。畫面是一雙黑猩猩純真無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號就是"我們不想孤獨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2.引出課題:生物多樣性及保護

從三個層次上來理解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基因,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

3.進入教學過程:

(1)設計問題情境: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組織討論,得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經過這種學生自學和討論來體現本文的重點資料——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增強閲讀本事,並能夠提高分析、歸納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這個基礎上,對本文的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讓學生來説明自我對其的理解,從而帶動學生回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的理解,並請學生比較生物多樣性的三種使用價值的側重點。以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讓學生自我處理所應對的難題來解決本文的難題。

(2)展示資料,探討問題:我國的生物資源和麪臨威脅。

用圖片(有條件的能夠用錄象)來展示我國存在的各種美麗生物和瀕臨生物,瞭解大自然的美,並且瞭解我國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來感受到我國的生物資源之豐富。

讓學生表達出自我收集起來的資料(包括圖片、數據),由這些直觀感性材料中鬚生能夠強烈感覺到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剝光皮赤裸裸的棄於在山谷中,如此觸目驚心!),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保護這些美麗的生靈?

由此展開討論,包括以下幾個資料:①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什麼威脅?②這些威脅來自於什麼?③為消除這些威脅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啟示,並舉出例子。(比如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問題,能夠舉出幾個例子來加深理解)

六:作業

最終留下思考題:我們在生活日常中能夠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些什麼?

七:板書設計

第九章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一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一、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

2、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的潛在使用價值

三、我國生物多樣的概況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我國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

四、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5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目前人類關注的熱點,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關注環境,造福於人類自身,是我們的美好願望。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認識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樹立環保觀念。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教師應通過靈活設計,使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思想,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基於這節課的設計目的,本節課的重點是(1)理解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2)探究温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這是國中生物的第一個實驗,但它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總結實驗的條件,並嘗試設計實驗。所以實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經深入研究教材後,我把本節課的知識目標點列為三個:(1)舉例説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2)探究温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3)舉例説明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情感目標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在能力上

鍛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教材後我又分析了學情:初學生物,學生在學習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時指導。他們好奇心強,形象思維活躍,樂於動手和表現自我。

因此本節課實施以實驗探究法、直觀教學法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討論、多媒體教學為輔助的多種教學方法。在學法指導上 :1、使學生初步掌握自學的方式;2、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究生物科學的一般學法。教學過程為五步:課前準備、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學生小結、反饋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讓學生 (一)預習本節課內容並查閲資料;(二)根據書上內容分組做實驗;我(一)課下做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二)製作多媒體課件,使授課直觀、形象。

在導入新課這個環節,我首先打出四副圖片,在輕鬆的氣氛中引導複習:請同學們看屏幕,這四種生物分別是……?學生説:“羊、毛毛蟲、螳螂、蛙。”我指着螳螂和蛙説:“這兩種生物和我們這兒的就不一樣,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哪些內容?生物的特徵是什麼?學生回答後,我請學生再看圖片,問: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一樣嗎?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理解概念;認識“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課文一開始就給出“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這些生物術語,學生不易理解,我從直觀圖片入手,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抽象概念。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講的:請大家看這個圖片,這是個什麼生態系統?學生剛複習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態系統。“咱們來找找其中的影響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有陽光、空氣、土壤、濕度、狼、羊、草、水分、温度等。”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徵?哪些沒有?學生把它們分列出來。我總結:這些因素沒有生物的特徵,叫非生物特徵,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徵,叫生物因素,它們都屬於生態因素。然後請學生們在書上找出生態因素的概念,並讀讀。(定義)板書列出,加深記憶。對於“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學習,因為書上列舉的例子比較常見,讓學生閲讀書上16頁第一段,自學通過。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讓學生自己説説對“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認識,學生根據以上學習説出:“沒有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賴於非生物因素。”這樣使知識貼近生活,得到“消化”和遷移。同時讓學生形成這種觀點,為下一節的“生物要適應環境”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是探究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對對照實驗的作用、什麼是變量和對照實驗的條件都很迷惑。我想通過三個實驗、兩個對比,促進學生理解。這三個實驗中一個是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分小組提前三天做的,這個實驗容易操作。另兩個是我提前做的。兩個對比是(1)把變量不同的兩個對照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2)把以上兩個對照實驗和有兩個變量的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變量和對照實驗的作用。這部分是這樣講的:“剛才我們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現在我們用實驗來證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是探究温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請把你們小組的實驗展示出來,我來看看”。首先表揚各小組都積極做了。然後對學生做的實驗做了簡單的評價。再選擇實驗現象很明顯的小組,請他們的代表説説實驗分工、過程和結論。一個小組代表介紹:“把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温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樣,三天後,30℃的饃片長滿了黴菌。我們得出結論:30℃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置疑:你們做的實驗是温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那麼濕度對黴菌的生活有影響嗎?這正是我的探究實驗。我來介紹介紹: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濕度不同,一組饃片在塑料袋中,一組饃片露在外面,温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樣,三天後濕度大的饃片長滿了黴菌。得出什麼結論呢?學生回答:濕度大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引導提問:你們的實驗和我的實驗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討論後説:“都只有一個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現象明顯”。我又提出新的問題:“如果讓兩組饃片的温度和濕度都不同,饃片會有什麼現象呢?”請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組實驗;把相同的饃片分成兩個實驗組,使它們分別在30℃乾燥條件和0℃潮濕條件中放三天,發現這兩組饃片都沒有長出很多黴菌。這個實驗中一組饃片有30度的條件,一組有潮濕的條件,卻沒有出現前面實驗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後讓學生對比討論,我引導分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最後總結歸納出:適宜的温度和濕度都適合黴菌的生長,但要研究温度和濕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必須象前兩個實驗一樣,分開來研究。要麼只研究温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要麼只研究濕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如果在實驗中設置兩個不同的因素,將得不到科學結論。在研究温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應設置兩個實驗組,讓其它因素一樣,温度不同,觀察哪種温度更適合黴菌的生長。就會得出“30℃適合黴菌生長”的科學結論。我立即強調:這樣的實驗就是對照實驗,其中的温度是變量,0℃是30℃的對照條件。通過三個實驗的分析對比,學生理解了對照實驗。並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

因為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本節就應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們做過的實驗,總結一下一個實驗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預習過本節內容,又經自己做實驗,很快回答出設計實驗方案的內容。為了繼續鍛鍊學生能力,預計課堂時間緊張,因此我佈置課下練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濕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並記錄下來,下節課説説。這樣通過學生做一個難度不大的實驗,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老師引導對比分析,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再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得以突破。

本節的第三個知識點是生物因素。為了讓學生對書上的“種內互助、種間互惠互利”等術語有直觀印象,理解記憶,先讓學生看四段錄像,要求學生討論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播放蝗蟲啃食莊稼的錄像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後果是什麼。四段錄像讓學生看到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及時回答了問題:錄像中有螞蟻的互助關係和大象、棕熊的爭鬥關係,還有蝗蟲和植物、獅子和角馬的`捕食關係;大批蝗蟲過後,綠色植物所剩無幾,莊稼顆粒無收,直接了破壞環境。蝗蟲的錄像為下一節的“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埋好伏筆。第二步:讓學生觀察書上16頁的四個彩圖,説説其中的生物關係分別是什麼?學生爭先恐後的説:“有海葵和蟹的互惠互利關係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書上內容,總結生物之間的關係有哪些?學生總結出(板書內容)。通過活生生動態的錄像和形象的圖片,書上的概念不用老師解釋學生就理解了。本節全部內容講完後,我讓學生自己小結。這是一組學生的小結:全面、直觀而形象。説明他們經過做實驗、對比分析、看錄像,自學印證,把直觀感性的知識提煉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節內容。通過教師和學生互動,至此已圓滿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佈置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濕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預習下節課內容: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影響和改變作用;2、課下分組做書上17頁的實驗,要求認真記錄數據。

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反饋練習題。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詳細清晰,便於記憶。

本節課的時間安排是:複習舊知用4分鐘;第一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第二個知識點約用16分鐘;第三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小結5分鐘;反饋練習4分。

本節

課的教學特點是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認識規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並用,使知識由直觀到抽象,深入淺出。

上完課後,我反思本節課的得失:這節課根據以往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侷限於書上的一個實驗,通過大家做的三個實驗的對比,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解決了以往學生對對照實驗的迷惑。從反饋信息中瞭解到效果較好。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使學生懂得學習理論是求知的途徑,通過探究也能獲得知識。最後我鼓勵學生:只要你執着探究,也許將來你會有意外發現,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永載史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不僅加深了對生物圈的認識,還為後面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另一個就是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呈現方式也直觀,前者是通過圖片以及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後者是一個探究實驗,也是本節課的最大特點。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説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的種類;

2)能設計“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並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初步學會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並能學着用這一方法去試着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養成認真觀察和記錄的習慣,並學會與小組同學合作和交流。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能夠説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依據:環境與生物的關係是目前人類所關心的話題,生物與環境構成了生態系統,所以這一個知識點也是學習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的基礎。因而,將此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解決方法:通過展示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引導學生歸納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過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學習探究的一般過程。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又是國中課本第一次出現的探究活動。

難點:

探究實驗的設計,小組合作進行探究的過程。這是國中課本出現的第一個探究活動,由於七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於探究實驗的設計比較難以實現,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解決方法:通過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得出結論,強化學生對探究過程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形成合作意識。

二、説學情

1、學生的知識基礎

認識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徵

學習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2、學生的能力基礎

七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生物學這門學科,所以教師要把教學的重心和主要任務放在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上面。他們認知水平還處在一個感性認識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課外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多注重師生互動的環節和啟發式教學,掌控好課堂紀律,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在這節探究性實驗中,教師需要一步步的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而且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相對較多,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進而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的興趣。

關於生物與生物的關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説出幾點來,但這些認識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進一步學習。

關於非生物因素,學生已經在上一節有所瞭解,所以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實驗設計上,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只對單一因素進行研究。

三、説教法

1、教學策略

1)面向全體學生,具備一定知識容量。

2)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利用教師指導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2)分組合作實驗探究教學。

3)視頻教學。

四、説流程

(一)設問導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條件?條件發生變化,對生物有無影響?

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一、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給出自學指導,學生自學課本

展示圖片,請看:魚缸中的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對同學們所説的因素可分兩類來研究。

空間、水温、養料、陽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魚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展示圖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響,那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自己舉例分析。

它們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對!也就是捕食關係。

農田裏的小麥都在爭奪陽光和地下水,是競爭關係。蜜蜂採蜜,是合作關係。

教師利用板書和同學們共同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過程

非生物因素怎樣影響生物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吧。

請同學看書P14中“探究的一般過程”,探究的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學生分析歸納探究過程的步驟)

(三)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鼠婦又稱“潮蟲”,在南方也叫“西瓜蟲”,屬甲殼綱,潮蟲科。播放《找鼠婦》視頻,讓學生觀察講述鼠婦的特徵以及生活環境。

當你搬開花盆或石塊,它很快就爬走了。為什麼呢?是因為環境變亮了嗎?

(1)引導分析、提出問題:通過細心觀察過鼠婦的生活環境嗎,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針對鼠婦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提出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出假設。同學們提出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很多種,但是我們只能一種一種地驗證。比如我們提出假設光照對鼠婦有影響,為了確保實驗結果只是因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應當使其他條件都相同,也就是説,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這個實驗中的變量。像這樣,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個條件不同之外,其餘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今天我們先驗證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3)分析討論、制定計劃: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實驗的設計與探究。制定計劃是探究的重要環節,實驗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實驗法中,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教師要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實驗變量確定後,應該給鼠婦提供哪兩種不同的環境,讓學生懂得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實驗方案確定後,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讓學生充分參與,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

(4)實施計劃: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可在巡迴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小組進行後面的結果交流。

(5)得出結論:各組交流實驗數據、分析小組和全班數據,討論全班實驗數據是否支持假設。

(6)表達與交流:是學生總結和反思探究過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多鼓勵學生正確表達其探究結果,並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並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7)佈置課下內容:課下有興趣的小組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並寫一份實驗後的心得。

注意: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各小組同學不盲目從事,一定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注意發現問題,通過合作,探討問題,得出結論;實驗完畢,應將鼠婦放歸自然。

鞏固練習:

1、山頂、山腰、山腳生長的植物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環境因素是()

A營養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過程開始於()

A發現問題、提出問題B做出假設

c制定和實施計劃D表達和交流

3、在設計探究實驗時,下列不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的是()

A有光、無光B有光、無水c乾燥、濕潤D有空氣、無空氣

4、貓頭鷹和田鼠的關係屬於()

A捕食關係B寄生關係c合作關係D競爭關係

五、説學法

本節採用的是實驗法,在實驗法中,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的兩個關鍵問題。還有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總結歸納等學法。

六、説評價

1、通過開放性問題來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從歸納總結中評價學習效果。

小結:

對於初次接觸探究過程的學生來説,引起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而且要讓他們明白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在授課時特地藉助牛頓的例子,使學生更容易明白,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所以課堂氣氛較好,學生積極性很高。

注意點:

在課堂上雖然重點強調了設置對照試驗的思想,由於學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別,從課後練習可知,有少部分學生這方面知識還不能靈活用運,當變量改變時,不能迅速正確的做出調整,在課後應對其單個輔導,使其能真正掌握並靈活利用。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開花和結果》是人教版國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開花和結果”是被子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動,花和果實又是植物體重要的傳種接代器官,是本章的重點。

識別花的結構是學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礎,也是識別植物種類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對於八年級下的《生物生殖》、《生物分類》的學習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3)闡述花、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2)提供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化“抽象”為“形象”,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3、情感目標:

(1)體驗學習生物的快樂。

(2)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花的主要結構。(實現其他教學目標的前提)

2、受精的過程。(有性生殖的必需過程)

3、花、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難點:

1、受精的過程。

2、受精後子房的發育。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某些微觀的過程在課堂中也難以通過實驗觀察,所以學生容易對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等抽象的內容缺乏感性的認識。因為難以與生活經驗相聯繫,學習起來也容易感覺乏味。

3、本課涉及的知識點多,知識密度大,在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的情況下,用只一節課來講清、講透很有難度。

二、教學對象分析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對教學對象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發現七年級學生有以下特點:

1、喜歡新奇刺激的事物。

2、課堂參與的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3、思維活躍但抽象思維薄弱。

三、教學分析和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利用各種學習資料,藉助各種手段,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為了將學習一系列紛繁、枯燥、零散、抽象的內容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我針對學生的特點,創設不同層次的教學情境。另外由於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百合花,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2、學法指導

(1)觀察法:明確觀察內容、步驟和方法。

從整體到局部;從前到後;由上到下;由表及裏;起點、終點、重要部位;時間順序……

(2)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鑑別,求同法和求異法是進行比較的兩種重要手段。

(3)活動教學法——以活動貫穿,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輕鬆活動,高效學習)

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學習,活動式教學是首選。根據本課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貫穿整個課堂。環環相扣,層出不窮,生動有趣的活動,鎖緊學生的.注意,刺激學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穫,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欣賞:

優美的音樂配上各種花卉的圖片。

(二)、情趣導入:

由各種花卉引入為什麼開花後會結出果實和種子?導入新課。

(三)、合作探究:

1、觀察實踐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克服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病,很好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並適應《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精神。我大膽嘗試:

一、先不講解花的結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已有的知識探究花的各部分結構。

二、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由於冬季授課沒有新鮮桃花,而浸製桃花又不易觀察,所以課前佈置學生每人帶一朵百合花以增強探究慾望。促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動手實踐,細心觀察,團結協作。但是由於學生實驗有限,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解剖鮮花,對花結構的認識還是零散的。這時,我讓學生在實驗完,通過每一小組的結果彙報,進行小組間交流,適時提問:“你們小組是如何觀察解剖花的?認識了花的哪些結構?”並以大屏幕展示花的結構圖,進一步深化知識,學習效果顯著。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們不僅瞭解了花的結構,而且達成了共識:花蕊是花的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雌蕊的子房發育成果實。這一教學方式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學習精神。

2、學生表演

在“傳粉”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上,由於這部分內容較為簡單易懂,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表演才能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和學生在課前共同將這部分內容編寫成一個小寓言

(表演內容概述:春暖花開時節,百合花美麗芬芳,蜜蜂爭先為其傳粉。玉米花不美麗,沒香味,很自卑。但是風可以為其傳粉,並鼓舞它有自己的優勢:花粉輕、多。若遇到陰雨連綿天氣,人們還可以為花進行人工受粉。小麥花信心倍增,終於明白我也有我的長處。)我及時總結:“看來,大家對於寓言內容已充分理解了。那麼傳粉之後,距離結果實還有多遠呢?”

3、觀察整合

“被子植物受精”這部分知識內容較為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將其設計成電腦動畫,把學生觀察不到的微觀過程變為能夠直接觀察的宏觀過程,把書本上文字描述的靜態過程變成動態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將動畫完整播放一遍。由於形式新穎、生動,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然後我引導學生識別動畫中主體部分——雌蕊及子房各部分結構名稱,並將動畫分步驟播放,邊播放邊引導學生觀察:“當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之後,發生了什麼現象”,“花粉管內有什麼”,“精子進入胚珠後又發生了什麼現象”。通過這一系列問題,促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新知識轉變為通過觀察和思考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在愉快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從而突破難點。

4、對照分析

由於前面開花—傳粉—受精三部分內容學生已有認識。因此有關“果實的形成”,我將“花的子房與果實”的對照圖,展示於大屏幕,讓學生對照、分析,便於學生理解。

我在教學中適時引導道:“受精過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光榮下崗了,只有子房進一步發育成了果實。那麼子房外面的子房壁、子房內部的胚珠及胚珠裏面的受精卵將發育成果實的哪些結構呢?”同學們仔細觀察,很快得出答案:“子房壁—果皮,胚珠—種子,受精卵—胚。”接下來我趁熱打鐵,安排了一個簡單易猜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個白胖子。”學生輕而易舉的説出是花生。我繼續問:“麻屋子、花生仁都是由花的哪部分發育來的?”這樣一來,小小謎語由淺入深的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理解、消化所學知識。

(四)、課堂總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們終於看到了“春華秋實”。看來被子植物想繁殖後代還真不是容易的事。就象我們同學要想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是同樣的道理。

這一部分設計的目的,為了讓學生對“開花結果”有一整體認識,加深印象,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自然地滲透態度情感價值觀教育。

(五)、拓展和延伸”

設計各層次練習題以鞏固本節內容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8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七年級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國小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説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説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説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説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説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説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説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説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説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裏,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後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閲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國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説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僅有了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本事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和發散思維的本事。

1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事及觀察、分析問題的本事。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經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國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説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經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本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進取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説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一樣的確定,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確定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説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經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本事,到達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景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一樣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經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資料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我。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學校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能夠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生物教學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重點內容。本節內容是上一節《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後續,目的是讓學生在認識了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去了解許多瀕危動植物的生存現狀,促使學生從內心產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並且知道如何採取措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本節內容分兩大部分: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由於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不應詳細介紹,故本節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從而自覺地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中,更注重情感的教育。本節的內容,通過製成網絡課件,採用目標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學。本節的學習,以學生自學為主,通過直觀呈現、聯繫實際、應用於實際等方法來完成目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1、舉例説明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説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能力目標:

1、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使命感,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

學習重點、難點:

1、瞭解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樹立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並能夠落實到行動中。

3、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上課前,我首先佈置各小組學習任務:收集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收集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文字圖片資料、收集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調查當地重要的生物資源並提出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等等。學生很容易通過報紙、雜誌、網絡等途徑獲得資料,同時,在這節課中,我也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國眾多自然保護區優美圖片的優勢,為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上課時就通過取得的這些資料去實現本節教學目標。通過大屏幕循環交替播放美麗的自然保護區圖片和生態環境被破壞、動物被獵殺的圖片,使學生通過視覺對比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油然而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很好地達成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目標。

在授課當中,將教學任務用大屏幕顯示,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去瀏覽網站,進行異步化和個別化的學習;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和交流。在學習羣體中,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真正使學生能夠自主開展學習,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四、再教設計

1、做好課前“四準備”

①心理準備:做好心理調節,使情緒飽滿,保持心境的.輕鬆和平靜。

②生理準備:保持大腦清醒和興奮狀態,精力充沛。

③知識準備:熟悉與新課有關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④物質準備:將課堂上所需要的物品準備齊全。

2、課中“四重視”

①採取一些必要措施,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激勵,在課堂上給學生以持續的學習動力,學生也要不度的激勵自己,爭取做最好的自己。

②對所學知識多問幾個為什麼,爭取當節課理解所學內容。

③做好課堂筆記,對重點內容、一般規律尤其是特殊情形要做好記錄,寫的過程也是對知識再整理的過程。

④將本節課的內容用表格或知識樹樁的形式總結出來,便於整體把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3、課後“四落實”——

①整理。②作業。③點評。④總結。

總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反思,努力樹立“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掌握核心概念。

説課反思

上課前,我首先佈置各小組學習任務:收集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收集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文字圖片資料、收集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調查當地重要的生物資源並提出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等等。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於學生來説,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侷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異,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通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但不可否認並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活動進行跟進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在學生出現這些問題時,沒有引導學生及時進行反思跟進,少了一次思維碰撞的經歷,不能不説是本課教學中的一處遺憾。在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證據成為本課教學活動重要的教學目標。科學是要講證據的,科學是可以重複檢驗的,科學的本質之一就是實證,這就是"實證意識"。

"科學探究來不得半點馬虎"是嚴謹,實在的探究過程。

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個探究活動成功和失敗的關鍵,那麼,捨得花時間對實驗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討就成為極具價值的活動了。強調了"動手之前先動腦"。讓學生先明確每個實驗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麼,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收集有效證據。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各小組並沒有按實驗方案制訂中所想到的,嚴謹地進行實驗操作,而教師又缺乏及時和必要的指導,影響了部分小組實驗操作的準確性,這是需要引起重視和加以改進的。

這些數據説明什麼"——讓證據説話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什麼是證據,科學事實、科學數據就是證據。科學探究要重證據,應通過定量觀察、測量、記錄蒐集科學事實和可靠證據。本課中學生要非常嚴謹地做好數據的記錄和整理,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學會尊重數據(證據),讓證據説話"的科學態度。一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要認真記錄下自己小組的研究數據,根據數據,形成自己的研究結論。二是在向大家彙報交流時能向大家闡述自己證據獲得的經過,依據可靠的數據來解釋。三是教師彙總各組數據加以分析,從而得出實驗結果。

問題出在哪裏"——在彙報交流中引導反思、質疑的精神。

學生在動手之前對實驗精確操作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實際中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研究出現誤差。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活動進行跟進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悦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説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1、 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中有一個“膝跳反射”的實驗和“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通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義和反射弧的組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不需要任何複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組,相互配合來完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充滿情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祕,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都是以生活事例來引出相關知識的。而且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們容易理解。本節課以課標為依據減少了一些名詞術語。例舉了“望梅止渴”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的將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我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能夠舉例説出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3、簡單説出反射弧的構成。

(二)技能性目標:本節課推出了一個實驗和一個探究活動,這更加豐富了課堂內容。通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加強多種能力的培養。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來理解知識,更體現了素質教育。因此,確定能力目標如下:

1、模仿教師的演示,學習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

2、體驗科學探究活動。

3、通過小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於我校教學條件有限,通過學習、做實驗和參與探究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確定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於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識別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師採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三、教學預設

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的容量和參考書的要求,我將本課課時預定為2課時。現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預設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緊扣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主題。

以小實驗活動進入新課。

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名學生被矇住眼睛,教師用一個牙籤刺其手指,其他學生觀察該學生做出的反應。只是該名學生感受到了,為了讓其他學生也親身經歷、親自去感受,我又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小活動——打手板:甲學生去打乙學生的手掌,乙學生迅速躲避。每位學生進行十次,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是最少的。

學生做完小活動之後,給學生設立一個問題:這兩個活動是在人體什麼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學生回答後,教師又繼續設疑:該系統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調節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利用計算機展示出本課的課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由親身感受實驗和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出反射的'概念。 師説“面對課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反射!什麼是反射呀?先不急於知道,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該實驗是醫學上常用來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情況的,這就是——膝跳反射”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實驗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並請一位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由兩名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去進行該實驗。實驗後請學生分別來談談感受,並繼續又舉出排尿反射和課上的縮手反射,請學生們以前後兩人為一個討論小組進行分析:這幾個活動都稱之為“反射”,那麼反射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什麼特點的反應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着自己來總結、歸納出反射的定義,最後由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反射的定義,這樣使得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

(二)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並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通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運用反射的概念來解釋一些人的活動,從而説出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反射的定義,那麼誰還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並説明為什麼這些事例是屬於反射活動?”學生討論並回答。這樣不但是學以致用,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複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複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學科整合、寓教於樂,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學科整合的教育機制,使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所舉出的例子都是人類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麼動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動呢?請舉例説明!”學生舉例後,教師設問“人和動物都具有反射活動,哪些反射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呢?”進而引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這一知識點,對於該知識點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教師又用計算機展示出“畫餅充飢”和“杯弓蛇影”成語典故的例子,讓學生來進行翻譯和分析。又加進了“聽口令,做相反動作”的小遊戲。

(四)以問題的形式,為下一課留下伏筆,設置鋪墊

“方才我們在做聽口令的遊戲的時候,,有的同學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學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確,有的做得有些失誤,你們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後,教師“有的同學説到反應速度的問題了,那麼我們就來做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大家在課下閲讀104頁的探究活動方案,複習一下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是什麼?你能否將書中的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計劃呢?如果有的同學認為你的小組還有其它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測定反應速度”的快慢,請你寫出你的探究計劃,在下一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後並去實施。”

(五)表達交流,暢談心得

“在本節課中我們做了許多活動,通過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和體會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國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説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國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説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説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説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説課的題目是:《開花和結果》。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與反思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設計理念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遵循面對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事情開始,強調生物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的關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生物不僅使學生了解生物的奧祕,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節課知識點清晰,內容看似簡單,但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4、教學難點: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於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親自解開其中的奧祕,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四、説教法

根據學生的以上特點,以及教材的結構,我將教學方法定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結構中,我大膽地使用了探究性試驗,我認為生物教學中,教師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進而達到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達到對花的結構這一知識點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中,傳粉的過程比較直觀,我主要採用談話法,講授法,同時打出圖片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進而理解傳粉。而受精這一過程比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變抽象為具體,進而易化難點。 3、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比較熟悉,我主要讓學生對比花和果實種子的.圖片,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裏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五、説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則主要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上的探究活動,共同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1、花的結構

教師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問題“為什麼開花後一定會結構呢?花和果實到底有什麼關係?”那就從花的結構開始研究吧,從而引入“花的結構”這一部分的學習。

然後,學生以4個人為單位,對照課本上的圖片,對百合花進行解剖,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動使學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礎上認識花的結構。 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2、傳粉和受精

用教授法引出傳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就是傳粉。指導學生閲讀書本中材料來了解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用課件對比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再用幻燈片播放出圖片讓學生正確判斷出蟲媒花和風媒花,然後創設情境:“如果遇到陰雨天,蟲和風的作用就不大了,會出現缺粒現象,該怎麼辦呢?”從而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課本中將人工輔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講授,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我將其安排在傳粉這一部分來講解。

受精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縱剖圖複習前面剛學到的雌蕊的結構,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一個結構上的認識基礎。然後再讓學生觀看受精的過程,首先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它能夠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個理性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在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受精的過程,最後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描述受精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一部分,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很熟悉,他們可能不能明白展開的花是怎麼樣跟果實和種子扯上關係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實種子的對比圖,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裏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從而掌握這一知識點。

七、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這節課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觀察──探索──整合”的教學法,由創設情境入手,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小組互動交流,得到問題的答案,再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整合,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知識,各種能力得到充分鍛鍊、

2、不足之處

本課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知識點比較多,活動多,教師需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控制好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探究時,有些學生喜歡探究,在參與教學中表現得活躍、主動,但有些學生卻不喜歡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組討論和合作時,總幹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較難以控制,在這一點上本人做得還不夠。因此,今後要下功夫瞭解每一個學生,要儘可能為所有學生創造一個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要善於引導、善於鼓勵。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三節真菌以下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教學流程、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誠請各位給予批評指正。

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教學中通過學生原有的知識貯備和心理特質為出發點,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觀察能力、閲讀興趣,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設置了廣闊的空間。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內容安排第一節內容是《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第二節內容是《細菌》,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瞭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是對於真菌區別於細菌的生理特點和生殖方式還比較模糊,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2、補充和拓展教材

由於本節的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能親自利用顯微鏡觀察真菌的形態結構知識,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充分體現生物學科的學以致用的特點,讓生物來源於生活,走進生活我對本節的知識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利用多媒體播放健康小帖士,提出了有關真菌聯繫生活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教材是例子”,本節課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的知識貯備、生理特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確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各種食用真菌的形態,知道青黴、麴黴的形態結構。

2、學會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思考、閲讀、知識競賽動手製作和課堂評價的等多種方法,提高觀察通能力、動手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科學知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真菌給農民帶來巨大效益為由,鼓勵學生熱愛生活,以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為契機,養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

三、説教學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節課首先利用視頻資料做“導入”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為提高有效教學奠定了基礎。同時巧妙滲透養殖食用真菌不但豐富飲食文化還給人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採用觀察討論法、閲讀分析法與合作探究法等多種的教學方法相結合。並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將微觀的知識宏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降低了本節的知識梯度。恰當的運用教學評價方法鼓勵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快樂的學習!

本節課教材安排用放大鏡觀察桔子和麪包的菌絲和孢子的形態,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反覆的驗證,普通放大鏡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態,書中的圖片是經過顯微鏡觀察,通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質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將生物學知識與健康生活緊密聯繫,開設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識競賽,讓生物學來源於生活、走進生活,真正體現學以致用。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貫穿時始終,增強直觀性,鮮豔的色彩和動感效果,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課堂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説學情分析

1、七年級學生已不再象六年級那樣只對直觀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知識感興趣,他們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的目光來觀察生活,知識貯備較豐富。尤其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微生物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

2、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1)興趣:普遍感興趣,但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已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複。

(2)思維:偏重於形象思維,對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五、説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促進學生內在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不斷調整學習策略。

設計評價方式:自我評定生生互評教師評定。

自我評定:學生通過自評,不斷自醒和反思,形成有效和符合個性特點的學習策略,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生生互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取長補短,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師評定: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其信心,培養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説教學流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觀看視頻《走進嫩江農場養殖園》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

視頻資料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將學生從課下的分散狀態很快的集中在學習知識的狀態。巧妙的引入本節的知識內容,利用問題將新舊知識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搶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搶答認識各種食用真菌。

教師及時作出評價。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不但豐富了知識,而且通過搶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運用恰當的評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2、出示閲讀提綱,通過觀察桔子和桂元、實物投影觀察米飯孢子學生自讀、齊讀、小組合作學習等一系列的方法,描述青黴和麴黴的形態結構,完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設計意圖】

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有目標的進行學習活動,對於學習習慣差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自讀和齊讀及時發現問題養成學生學習的自律性,通過觀察鼓勵學生敢於質疑的挑戰精神。同時運用實物投影巧妙的滲透了真菌的生殖方式,不但拓展了知識內容而且將微觀的知識宏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降低了本節的知識梯度,養成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出示表格學生根據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獨立填寫,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

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學生對本節的知識內容已經有了零散的掌握,為了培養學生的歸納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獨立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對於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採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真正達到分層次教學。教師的巡視,及時瞭解學生的反饋信息,利於後續教學的更好的完成。

三、歸納總結巧手製作

學生自由回答本節課的收穫與感悟,閲讀教材64頁製作孢子印,佈置課外活動。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製作,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小組合作。

【設計意圖】

總結本堂課教學重點,突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強化記憶,培養收集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製作孢子印七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製作,教師要大膽放手,解放學生的雙手相信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四、實際應用健康生活

出示多媒體利用搶答的形式完成常見的與真菌有關的生活知識。教師恰當的利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總結本節的內容。

【設計意圖】

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聯繫生活提出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熱情,激勵學生健康生活快樂成長。

本課的板書設計清晰、簡潔、突出本節的知識重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