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1.05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程標準》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1

説真的,新課程實施已經多年,但我並沒有認真地去研讀。借本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有了一次小小的收穫:

教育家陶行知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正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會更加努力,構建和楷的新課堂。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2

帶者新課程改革濃濃的春意,沐浴創新教育縷縷陽光,花季的雨露和園丁的微笑一齊映進我的視野。本學期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學習《課程標準》,並努力把《數學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相互協作、積極探索,大膽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一、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切實轉變教學理念。

在課程改革情景下,如何有效進行數學教學?《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在備課組活動或者教研組活動中進行交流。通過自學與交流,我們對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處理“強化基礎”與“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相結合,如何向學生展現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人學有用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大力抓好課堂教學,全面推進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適時指導”的新課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實踐”的國中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本學期中,提倡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應當説這樣的要求符合新課改精神,對改進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是大有幫助的。

三、繼續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促進教師共同發展。

通過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教師們的備課水平。本學期中,我們數學教研組每兩週進行一次集體備課活動。先讓每一位任教老師獨立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然後備課組再組織全體數學教師開展研討活動,從板書、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語態、課堂的“應急預案”等全方位的'進行研討,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師個人的綜合授課能力。

四、不斷創新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由於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已從單一的終結性考試發展為考試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為適應這一轉變,本學期,我校數學組在繼續大力推進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同時,把新的教學評價觀(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三維度的有機結合、開拓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立足於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等)貫穿於平時的課堂教學評價中。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是我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動力,我們在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將不斷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並努力吸收、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做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為全面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努力。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3

今天,我再次閲讀了《走進編者心裏,讀懂課程標準的心意》這份材料,感受頗深,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並且確定了自己以後的努力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自身素養,提升教學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母語課程,它是陶冶人性、建構靈魂、完善心智、促進生命個體成長的搖籃。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師必須自己要勤學多讀,培育自己的語文氣質,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語文教師。同時,面對教育的新形式,教師要有“危機感”,在一片“減負”聲中不斷給自己“加壓”、“充電”,積極參與學習研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自身素質,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認真學習課標,用心鑽研教材

要走出與新課程貌合神離的迷途必須加強對課標的研讀與領會,用課標的精神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要認真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把握課標對學生在聽説讀寫方面的能力要求。同時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看透教材”“吃透教材”,要條分縷析、細緻入理地把文本題旨領略透徹,保證教好教材、學好教材,有餘力者再用好教材,再有餘力者創造性使用教材。

(三)着眼語文基礎,注重語文實踐

教學不能走極端,不能提倡素質教育就忽略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能力的訓練。語文教學必須求實,一定要紮紮實實地進行基礎訓練。基礎訓練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要加強寫字訓練。把字寫好,做到工整、規範、美觀。

2.要加強誦讀訓練。引導學生認真讀書、背書,形成良好的語感。

寫好字,讀好書,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打好這個基礎,必須注重語文實踐,不能讓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在基礎知識學習方面,要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要活學,要內外兼顧,讓學生把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在運用中得到鞏固。

(四)加強思維訓練,促使語言外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語言是根、是本,少了語言文字訓練,就不是語文課。因此,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從“理解課文內容”轉為“學習課文語言”,將語言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我們不能讓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於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理解性層面上,而應該牢牢抓住文中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參與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用自己的智慧,把語言文字訓練與課文內容的感悟融為一體,讓學生的心靈在語言的天空裏自由放飛。

(五)落實課外閲讀,強化語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詳細規定了各個學段的課外閲讀總量。課外閲讀不是遊離於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問題,而是必須做的。我們要把這個要求真正落實到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並採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閲讀。讓學生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六)拓寬練筆渠道,提高習作水平

要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就必須要打開學生練筆的各個渠道。一是要加強讀寫結合。教師要藉助於課文和語境,創設各種各樣的語言訓練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訓練。二是要加大課後練筆。如寫日記,仿寫片段,寫讀書筆記,寫隨筆,辦手抄報……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從學生的作文情況來看,教學中還要注意兩個問題:

1.加強觀察訓練。除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外,還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堅持寫觀察日記,從身邊的平凡小事、所見所聞中發現寫作素材,積累寫作素材。有了生活的積累,有了語言的積累,寫作時才有話可説,有事可敍,有情可抒。

2.要重視對習作的評改。評改時要多激勵,少打擊;多保留,少刪改;及時批,及時評。對習作中的一些成功之處和不足作出總體評價之後,對其習作中出現的問題,或是做上記號,或提修改意見,可讓學生自己動筆修改,然後抽部分學生的習作進行重點講評。對一些學困生,應適當採用作文面改法。

(七)播種良好習慣,促進健康成長

有些學生明明對知識已經掌握,但卻因為字跡筆畫不夠規範、錯別字、漏題等一些小粗心、小不經意而遺憾丟分。這種失分,它的本質是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學習細節還不夠完善。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的態度、平常的心態;在每一次作業中,要強調筆畫到位、字跡工整、書寫規範、標點準確;在口頭問答訓練中,要求學生答得完整、明確……諸如此類的學習細節,看似與知識無關的習慣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上的瓶頸,減少粗心、漏題、筆誤等一些不必要的失分。這樣,那些“聰明但不細心”的學生一定能在成長中飛躍一大步。

此外,不論是平時的口頭問答還是作業,教師不要怕學生答錯內容而代替學生思考,把題目意思剖析得清楚明白,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辨析,逐漸養成自主審題的習慣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4

為了讓我們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寒假,學校精心設計了教師寒假作業,建立並完善自己的教育博客和閲讀書籍是假期的必做作業。這是一次很好的充電機會,在假期裏我看了一些關於《教育心理學》、《課堂觀察》、《作家和你談課文》和《新課程標準》等書籍,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課程標準》這本書,《國小新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的改革。它吸取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認識。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目標明確並具有針對性

九年義務教育一共分為四個學段,由淺入深,分為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我現在所教的班級處於第三學段,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段的要求在國小階段是比較高的,首先在識字與寫字這一教學中,就必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這樣看來《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識字寫字的要求,我們班少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達到。

其次是閲讀,看了《新課程標準》對閲讀的要求,其實就是平時我們考卷上所考察的內容,比如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又比如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再比如閲讀敍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結合本班學情,閲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掌握文章結構,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需要學生有條理性的思考,這正是他們所欠缺的,而更深入一點的是感受文章語言美、思想美這樣的的境界,就更難了,閲讀了《新課程標準》後,我對教學閲讀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方向,接下來我要思考教學的方向,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閲讀是勢在必行的了。

然後是習作,一直以來課堂習作,我們所用的時間為兩課時,但是《新課程標準》卻明確指出40分鐘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而我們的作文考試的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來年,我需要加強學生的習作練習,尤其是對時間的要求會更加嚴格。

最後是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一直以來我注重讀、寫的練習,總是忽視綜合性的學習,殊不知已經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有效教學,提高質量

《新課程標準》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定好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回想過去的的教學工作,自己非常努力,經常一堂課下來筋疲力盡,可是教學效果並不明顯,通過學習,我恍然大悟,我在教學中沒有正確定位,自己在課堂中不停的講課,不停的提問,不停的解答,學生輕而易舉得到答案,但並不深刻,所以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在今後我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三、大力提高課堂中的有效評價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都很喜歡錶現自己,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所以老師要多説一些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有興趣。對語文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讀了《新課程標準》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反思過去的教學工作同時也為我提出了明確的教育方向,我必定朝着這個方向努力教學。只是我也發現如果我僅僅是提高認識不提高自身的素質也是難以達到,作為老師要真正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不努力學習探索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前提是老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新學期的開始,我已經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制定了學習計劃和教學計劃,希望在新學期我能快樂的教學,孩子們能快樂的學習,今後的教學要不斷反思,不斷思考,讓自己變得聰慧,充滿正能量。朝着《新課程標準》努力前進。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5

知道方向才能前進,知道課標才能上好課。這個學期我看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這本書,希望能更加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知道自己要達到哪些目的。

在59頁看到了美國國小英語語言藝術教材的分析。裏面有一封來自教材,編者寫給讀者的信件以3年級上冊為例,寫着:“親愛的讀者你將要探索一條特殊的道路是scottforesman的閲讀街,你準備好了嗎?我們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樂趣能夠學到新的事物可以與你的朋友分享,沿着街道走下去,你將會碰到非常有趣的角色,有一個亂花錢的小男孩、懶惰的小熊、聰明的兔子,你也會碰到一個幫助親的小女孩,當你信步在閲讀結實,你可能會讀到在科學和社會生活方面有用的知識,當你滿懷喜悦地享受一段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希望你同時也在逐漸變成一個更棒的讀者,所以,穿好你的鞋子來一次非凡的旅行吧!”這樣的一段介紹的確是克服了學生恐懼害怕學習的心理狀態他把學習説成是那麼簡單的逛街,當然我們現在所用的教材上面的圖片編排也都十分充滿童真童趣。

可是再往下看,我就發現了美國這套教材它的獨到之處他每一個單元的目錄,都介紹了一冊教材所包含的單元課文,課文體裁,作者,單元總結,頁碼等內容。而這些在我們的語文教材裏確實沒有的我們的'教材裏面頂多,只有個作者名字,對於文章體裁和這個單元的特點或者是總結這類的東西完全沒有。當孩子們看着課文的時候就和看着雜誌上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沒什麼兩樣,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力不是特別強的話,他根本就沒有辦法領悟到為什麼作者會把這樣一篇文章放到課本里面來,那麼作者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沒辦法達成。所以在每一篇課文的後面,為什麼作者不把自己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寫出來呢?例如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優美的詩詞,或者是這篇文章中他用了什麼説明方法等等。71頁寫到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經過這次學習,我發現語文素養它涵蓋的範圍非常廣。語文素養,包含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看來就是隻要所有涉及中文的地方都和語文素養有關。包括用中文去思維,包括用中文去交流。所以新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指出了: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電機作俑決定了他在9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158頁,第二學段閲讀階段,目標解讀與教材分析。

因為我目前任教班級的學生是3年級,而且這個班書寫較為工整,所以我更注重的是閲讀和習作這些階段目標。在閲讀方面我能教我的學生做到默讀並且能做到感情朗讀,但是對於,關鍵詞句的理解,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我的學生掌握得還不是特別好至於冒號和引號的一些用法班上有些學困生還是沒掌握好,這也將是下個學期我得趕緊抓緊時間完成的任務。看到159頁,有這麼一句,xxxx年版的克彪十分清楚地指出,第二學段的閲讀目標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是這麼説的話,那麼我們在平時上課時的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分析是不是做的有點多了呢?試題上如果出現:這個詞語表達了怎麼怎麼樣的情感?這樣子的題會不會超綱呢?我還發現這第二學段他有三毒就是朗讀沒讀和略讀,其中略讀我平時和同學是説的太少了,看來以後還要加強這方面的鍛鍊。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6

本學期,按照助推站的學習計劃,我又開始翻閲夏家發先生主編的《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這本書。這本書一共13章,課程模塊主要以“任務驅動,專題導向,案例學習,實踐反思,分享提升”“五環互動課程模式”把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以學定教,先學後教,互動分享,系統提高,務求實效”的教學方式凸顯學員學習的主體地位,是一本便於理解,易於操作的理論指導性強的“教學工具書”。

本書的章節很多,本學期教學時間短暫,所以我首先挑選翻閲的主要內容為“案例解碼”。其中,122頁的《盤點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非語文現象”》頗讓人深思。

當下的語文課常常被信息技術所累、學科的整合使“大語文”的繁榮景象屢見不鮮。“畫一畫、唱一唱、遊一遊”等方式總是語文教師的最愛。回眸過去,在《這兒真好》一課中我也用了“畫”的方式,在《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還給孩子們列舉了許多人類的“老師”,現在想來,不禁啞然,國小語文如何體現它的綜合性?又如何真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欣賞武漢國小的王凌所説的,語文教學必須紮紮實實,而不能總是坐上纜車登山觀景。可是我也很困惑,美國的《灰姑娘》的教學與國內的語文教學相比較更是讓人茫然。

唉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而且要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將繼續認真學習新課標,希望隨着《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的解讀,我的教學理念更清晰,教學策略更多樣,教學藝術更嫻熟。

《課程標準》讀書心得7

今天再次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國小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

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心得體會《國小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

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

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説”為“學生多説”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

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説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説話是否完整,説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

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

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

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