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1.81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樹問題》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1

3月4日,學校組織大學生參加了植樹造林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乘坐校車顛簸了一路於下午2點到達目的地——萬盛。穿着統一的黃色T恤,戴着鮮豔的橙黃色帽子,掛着燦爛的笑容,同學們的到來為荒涼的大山注入了一股青春和活力。

新傳的學生依次排成隊鋪滿彎曲的山林小道,為山上的樹苗供水。像傳遞奧運火炬似的,每個人接過那盛滿水的桶時都小心翼翼的,全神貫注,彷彿這水桶裏載的不只是水了,而是滿滿的希望和沉甸甸的責任。

領導在植樹之前激動地説道:“我們大學生每人植100棵樹,便會種出一片大學林!”的確,當我們植完後,從車上遙望這片澆浸了自己的汗水的“大學林”時,彷彿能嗅到幾十年、幾百年之後這片綠蔭散發的清香,聽到鳥兒的歡鳴。此番義務植樹,給了我許多的啟示: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當幾百股這樣的力量匯聚起來時,將足以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

書本不是大學生唯一的知識源泉和精神食糧,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更能陶冶情操、鑄煉品性。

多出來象牙塔走走,你會發現這個社會為你提供了一個足夠大的可以揮灑汗水、實現夢想的舞台!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2

上學期看了曹寧寧老師的《植樹問題》,曹老師的課堂導入特別有新意,打破了我們一般的教學設計。他利用一個圖,揭示了三種不同的植樹情況,這是《植樹問題》教學設計的一個點睛之筆,體現了曹老師教學創新性與對教材內容的優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吳老師的《植樹問題》這節課,吳老師的課一直是帶着問題進入課堂,把提問權交給學生,把探究權交給學生,充分給孩子討論思考的時間。看完之後,我覺得只要教師引導得當,不管這節課難不難,好不好上,學生照樣學得興趣盎然,在一問一答中輕鬆掌握知識要點。

一、教學目標的正確定位,帶領孩子創設問題、解決問題。

植樹問題我也上過這節課,這節課我感覺不太好把握,我當時特別重視關於直線“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即“兩端都種”“只種一端”與“兩端都不種”,並且只是利用例題,讓他們簡單的小組討論、反饋,沒有把這種題透徹的剖析、研究。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植樹問題應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線上植樹,二是在封閉圖形上植樹。吳正憲老師讓孩子們去“畫一畫”,表示出你栽樹的.過程,並讓孩子去展示和説明自己這樣種樹的理由,其他孩子去發現1號、2號、3號學生出現的問題。有的同學一條直線上每隔4米栽一棵(線段圖),有的圍成一圈,有的圍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並一一去探討各種栽法裏面涉及的數學知識。看似是幫提問題的同學解決疑問,實則每一個同學都參與了這幾種類型栽樹的過程和每一種類型植樹棵樹和空隙之間的關係。

二、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鑽透”題的必要性。

當時我上這節課的時候好多學生對於間隔數很難以理解。而吳老師的這節課帶孩子親自體驗和建構了載數這一過程,正是學生學習植樹問題的關鍵。吳老師引導孩子畫圖,展示採用下面的學生問,展示學生回答,這樣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種栽樹的原理。並多次面向每一位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讓學生在畫、説的過程中直觀感知了什麼是間隔數,什麼是棵樹。然後又從學生在黑板上畫圖詳細標出栽樹棵樹和間隔數的之間的數量關係。在“兩端都不栽”類型上,吳老師很幽默的帶孩子建設:“説不定兩端有商店、飯館或其它的建築物”,幫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導、提取、總結中構建解決此類問題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勵、積極的語言

聽吳老師的課,經常會聽到:“你説呀、真厲害、哇,我都沒想到、太好了、老師捨不得擦掉你們的思想”等等話語,讓孩子喜歡上這節課、參與到這節課,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作為一名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就應該多聽聽課,多學習各種名師上課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發設計一節課,結合自己的上課思路再去整合,我想這樣堅持去上,總有一天,你也會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風格,自己上課的技巧,慢慢向名師隊伍靠近。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3

在長樂路國小,聽了趙文淵老師的一節植樹問題。這節課通過幾個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數與間隔的關係。根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自主探究,你是園林工人應怎樣做?最後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來説説本節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在練習中,着重逆向思維完成練習,通過課件體現知識的探究過程。

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由於教師過多的引導,使學生的自主探究任務沒有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如果説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枴杖。有了這根枴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4

假期研修中,認真觀看了趙剛老師的《植樹問題》的及教學視頻,收穫頗多,啟發很大。現在進行以下梳理,以期進行更好的學習吸收。

縱觀這節課,趙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遵從“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的原則,以“感知———探究———應用”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思考、歸納”等活動,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構起“植樹模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從生活中感知植樹問題。

數學知識生活化,是一個教學大趨勢。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應用。教學中,如果例子舉得好,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功效。趙老師這節課從始至終,都很好的貫徹了這一原則。

1、導入新課生活化。上課伊始,趙老師向學生展示出孩子們最司空見慣的手掌,拋出問題:“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數字幾?”學生很容易回答:“數字5。”“數字5表示什麼?”“手指數。”接下來,老師再問“你還看到了數字幾?”“數字4。”“數字4表示什麼”“手指與手指之間的距離有4個。”老師引出了“間隔”這個詞,很容易就過渡到了《植樹問題》這個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了數學的模型思想。

2、探究問題生活化。在引導學生探究時,趙老師跟學生談話:“學校榆山校區準備對校園作進一步綠化,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大家願意嘗試一下嗎?我們先來看看學校的設計內容吧:在小路的一邊種5棵樹。請按照要求設計一份植樹方案,並説一説為什麼這樣設計?”聽説要為學校設計植樹方案,很顯然,學生的探究熱情被調動起來了。

3、應用問題生活化。探究結束後,趙老師給學生的問題也都是學生生活中很容易見到的。譬如:懸掛氣球問題,剪綵帶問題。包括課後的檢測題:16名國小生排成一列縱隊,每兩名國小生之間相距1米,這列隊伍長( )米;校運會的運動場上,1條跑道有2條石灰線,4條跑道有( )條石灰線;在一條全長2km的街道兩旁安裝路燈(兩端也要安裝),每隔50m安一盞。一共要安裝多少盞路燈?這樣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樹問題。

新修訂的課標強調學生的感知與體驗,想象與歸納,老師適時地創造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讓學生有體驗、有積累、有收穫。

1.經歷觀察、操作過程,積累體驗性經驗。趙老師在教學“植樹問題”時,先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用學具擺一擺怎麼種樹,自己設計植樹方案,讓學生逐漸地意會、體驗、感悟。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不斷地提出問題,“按照你的設計方案,你把這條小路分成了幾段?”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做、説一説,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對植樹棵數和段數的關係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2.經歷探究、思考過程,積累方法性經驗。這裏的“探究”指的是融行為操作與思維操作於一體的活動。本冊的“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材編者意圖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化繁為簡”的思想,並通過各種活動,藉助直觀圖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數量關係。趙老師通過不斷的提問“兩端都栽時,種5棵樹有幾個間隔?”“4棵“呢?”“3棵呢?”“……”逐一類推“50棵呢?”“100棵呢?”來引導學生不斷積累方法性經驗。

3.經歷概括、反思過程,積累“數學地思考”的經驗。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沒有概括,就無法進行邏輯推理,就達不到思維的深刻性。趙老師在學生積累了足夠的方法法性經驗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在兩端都種時,種的棵樹和間隔數有什麼關係?”學生最後很容易就得出了兩端都栽時,棵樹和間隔數的關係:“棵樹=間隔數+1”“間隔數=棵樹—1”。

三、在應用中建構“植樹模型”

教材中設置“數學廣角”單元教學內容的目的不是教會學生機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讓學生體探索建立模型的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在“植樹問題”的教學中,趙老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情境,從簡單的情況入手,在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考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的規律,經歷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然,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有待商榷。學生在做“剪綵帶”的問題時,表現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學生會求間隔數,但不能運用規律+1,這説明,學生的“一一對應”的思想沒有得以確立,“植樹模型”還沒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樹問題”的本質就是點與段之間的對應問題。“模式建構”與“一一對應”的思想要比“植樹問題三種情況的區分”更為重要。趙老師的這節課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

在現實生活中,植樹問題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複雜多樣的情況,如安裝路燈、走樓梯、鋸木頭、掛氣球、剪綵帶等,而學生常常會被這些美麗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它們的本質,從這些複雜的現象中抽象出它們最本質的數學模型。我們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實際生活的紛繁複雜,以兩端都種為基礎展開研究,充分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一個完整的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在練習設計時,要注重習題的靈活性、開放性,避免學生死記規律機械化操作。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情境的過程,發現並感悟植樹問題其它兩種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聯繫,並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趙老師反思的好,他説:“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種教法都是一種大膽的嘗試過程,總在摸索中不斷完善。任何一個數學模型的建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製作建築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時間,更需要充足的耐心來搭建它。切莫讓結果代替過程,與學生一起共同經歷這個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構過程,讓師生共同成長吧!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5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參加首屆智慧教室創新教學賽課活動,我執教的《植樹問題》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教學學生熟悉的植樹情境,引導學生藉助線段圖,經歷猜想、實驗、抽象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間隔與點之間的數量關係,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並運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説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運用現代化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上課堂變得簡單、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智慧教室的輔助作用,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中交流。隨時檢測,以實現快速準確掌握每位學生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有助於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本課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整合,並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組織學生開展各個環節的教學活動。

1.適度改編。原教材例題是“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體現“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我把它改編成“城區路面改造,為了更加美化綠化,園林工人在全長為1000米的城區道路的一邊植樹”;

2.親歷思想。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教學時,結合情境圖出示問題,通過猜測驗證的`方法經歷分析思考的全過程並初步感受到“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可以從簡單的事例中發現規律,然後應用找到的規律解決原來的問題。

3.建構模型。重點培養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通過畫圖、演示等方法幫助學生思考,把分割點數和栽樹的棵樹一一對應起來,發現並初步總結栽樹的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並通過生活運用不斷強化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而智慧教室軟件正是運用現代化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讓課堂變得簡單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智慧教室的輔助作用,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中交流、隨時檢測、以實現快速準確掌握每位學生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而有助於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

智慧教室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軟件具有傳統教學手段不具備的教學輔助功能。充分發揮發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軟件中的搶答、挑人、IRS反饋系統、圖片無限複製等功能,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有效提高學生課堂探究的參與面和參與度。

軟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於學生的探究,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無論是哪項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如搶答功能等。

1.沒有錯誤的技術,只有錯誤的選擇。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將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2.不能為“智慧”而“智慧”,要讓“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師”,讓智慧教師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我暫時只是運用了其中的一些技術手段而已,觸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和不斷探索,希望能離“智慧”近一點。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6

4月8日我參加了扶余市進修學校的送教下鄉活動,這天我一共聽了3節課,我的收穫很多。這幾節課都運用了現代化教育的手段,課件製作實用、能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使數學課不在枯燥,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聽了康凱老師和裴麗麗老師上的《植樹問題》一課,讓人耳目一新。無論是課堂的引入,還是整個教學過程以及課堂的資源利用,無不透着老師精心設計的成果,在課堂實施中處處體現出師生的和諧關係以及學生之間和諧的學習氛圍。

一、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教學的藝術,不是傳授而是激發和喚醒,在《植樹問題》一課中,兩位教師從學生最熟悉的五根手指,然後讓學生去數五個手指之間的4個間隔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數學問題處處存在。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接下來的數學教學進行了情感鋪墊。緊接着老師又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間隔,如樓房,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二、充分體驗,紮實學習基礎

新課程改革中強調,教師要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本節課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引導者,創設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

三、關注學生的起點,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説,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兩位老師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則適時引導學生借用畫圖的'方法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四、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繫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複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通過列表讓學生去算一算,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並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7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船撐出綠蔭來。”春姑娘已經向我們緩緩走來,在這春意盎然的陽春三月裏,我們迎來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樹節。為響應國家綠化的號召,使當代大學生充分了解有關數目的知識,瞭解植樹節的來歷及其遠大意義;進一步瞭解樹木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提高學生保護樹木花草的責任感;增強愛護樹木的能力。於是我們學校響應國家“大學林”的號召,組織開展了大型植樹活動。

3月4日下午我們每個人帶着小紅帽,站在操場上拉開了此次活動的帷幕,我們經常聽別人説“把綠地送給大地。”因為綠地是大地的衣裳。春天,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大地呈現一片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的景象,萬物都向人們露出春天的微笑。3月4日在這個陽關明媚的日子,我們代表學校執行一個特殊而神聖的任務——植樹。懷着興奮而又期待的心情,我跟着這支植樹的大隊出發了。

在車上我們興致勃勃,一路歡聲笑語,腦袋裏在思考着植樹的整個過程究竟是怎麼的呢?一路看窗外,看着看着只見窗外逐漸由城市變成寧靜樸素的小山村。不一會老師就對我們説:“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各位同學下車。”下車後我們步行了一段路程,來到了植樹的地點,這裏簡直就是就煥然一新,空氣也新鮮了許多,大片大片的綠色映入眼簾,看到屬於我們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的小樹苗,我很高興,因為我們的任務是要賦予她神聖的生命,各位同學都懷着激動的心情等待老師發放工具。我和另外的兩個女同學組成了一組,我們這組領了兩個鐵鏟和三棵樹。我們先把樹苗搬到我們我們要種的地方,不論男生還是女生,我們開始動手挖的挖,鋤的鋤,鏟的鏟,乾的熱火朝天,等我們挖的差不多,我們就把樹苗的根部拿去衡量我們的坑夠不夠大、夠不夠深,如果不夠,就繼續挖,直到合格為止。然後把樹苗放進去,扶正,蓋上泥土,然後再給生機勃勃的樹苗澆澆就可以了。最後我去打了一桶水,給剛種好的樹苗澆上水。整個植樹的過程就完了,我們一組看着自己剛剛種好的小樹,心裏不要提有多高興。我們分別看看自己的手上、腳上都沾上了泥土,心裏想着為城市增添一點綠可真不容易啊!

幾億年前,地球歸動物所擁有的時候植物繁茂,到處生機勃勃,充滿了綠色,但是,智商遠遠高出其他動物的人類出現後,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的急劇減少。那是因為,人類為了建造房屋,砍伐樹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為商業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樹林留出空地,用來建造大樓。正因為許多人擅自砍伐樹林和樹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壞。

砍伐樹木的壞處很多。大家都知道樹木可以循環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樹木,樹木的數量就會急劇減少,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無法得到循環。茂密的樹木可以阻擋沙塵暴,前兩年北京遭遇沙塵暴,整個城市被沙子所籠罩這也是因為缺少樹木的保護所造成的。

綠色是生命的色彩,參加植樹活動就是為生命增添活力,煥發生機。讓更多的人蔘與到這植樹的隊伍中來,是應對全球氣候變的需要、也是改善重慶生態環境的需要、更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作為山城重慶的一份子,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的歷史使命,我們不容推卸,而要勇於擔當。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博的,但是隻要千千萬萬人蔘與進來,在微博的力量也會變得無窮大,在微小的綠葉也可以造就一片森林海洋,綠色成就生命,生命延續綠色,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用雙手托起一片綠色的明天,托起我們美好的未來!

天空,已有蔚藍色變成白色;河流,已由清澈明淨變成發黑發臭的污水;森林,因為人們不保護,已有鬱鬱葱葱慢慢變為一片荒蕪。我們應當讓禿嶺變青山,讓沙漠變綠洲。所以在今後我就要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種下一棵小樹,為我們的'城市增添一點色彩。

此時我心裏滿是快樂與輕鬆,很快一顆顆樹苗就在春土中,以昂揚的的姿態向世界宣佈自己有塊立足之地。此後,它們會長成參天大樹。

本次活動在有關部門的大力組織下,最後圓滿成功的結束了。作為一名大學生,積極參加本次植樹活動是我們認真履行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六個一”以及“綠化長江行動”的責任,也是為建設“森林重慶”貢獻我們微薄的力量。

植樹為了環保,為了保護地球母親。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們大家每一個人的貢獻是一份力量,大家的力量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

完成植樹後,我們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車上。這幾個小時雖然很累,但心情都很舒暢,每個人的面上還有露出一份甜甜的笑容,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都感覺到有一種成功的喜悦。我心裏想着:我們的家園太需要綠了,綠色的種子需要大家來播種,種一棵樹,植一叢草,在一盆花………讓我們用愛創造綠色的世界吧!

通過本次活動,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增強了我的環保意識,使我懂得了科學種樹的方法以及樹木養護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我和同學之間的互相合作的團隊精神,增進了我和同學之間的友誼,培養了我的責任感。

這次“大學林”植樹活動,讓我知道了,世界是還有很多地方沒有綠色,缺少綠色。我建議大家都行動起來,多植樹,多愛護樹,建立植樹日,植樹周。讓我們有一個綠色的學校、綠色的國家,綠色的世界。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8

隨着在線教育的火熱,新的教學理念、課堂組織方式的探索不斷出現。改變應試製下的被動的課堂學習方式,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由此,“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伴着在線教育的浪潮進入人們的視線,進入了我們師範附小。經過長時間的鑽研與探索,我們學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模式——師範附小博雅和樂翻轉課堂三段八環教學模式,附小課堂迎來來了新的生機。

週三,聽了翟德凱老師的《植樹問題》這節課,感受很深,對我們學校獨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課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老師真正成了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環節,學生通過閲讀教材、觀看微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中的任務,總結出植樹中的三種情況,並作出了詳細順暢的彙報。合作探究環節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有序合作探究。學生一直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彙報,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課堂學習氛圍和諧濃厚。

二、教師點撥適時合理,有畫龍點睛之效。這節課翟老師説的很少,只是做到每個環節間的過渡與銜接,適時的點撥,在突破難點時,很多學生不明白為什麼圓形的防護欄要打5個樁,這時翟老師拿出一個鐵環,直觀清晰地展示出化曲為直的過程,然後通過微視頻的學習,拓展到封閉圖形植樹其實就是一端栽樹的情況,輕鬆突破難點。

三、小組建設富有成效。小組合作討論有序,展示彙報分工明確,語言規範,學生的優秀表現讓我很震驚,這就是學生的.潛力所在啊。小組展示彙報時,其餘的小組都在認真傾聽,並對他們的表現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台上的孩子們自沉穩,台下的孩子們認真,生生互動及時有效。

四、達標檢測設計合理,由易到難。翟老師的習題設計層次分明,使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真正做到全面教育檢測。

“翻轉課堂”對於我們來説都只是一個新的嘗試,它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微視頻“先學後教”,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今後我會精心備課,做好小組的建設工作,努力學習使用這種教學模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