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作文集錦9篇

來源:文書谷 1.61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集錦9篇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

話説:有些國家的人吃是為了活着,而有些國家的人活着是為了吃。通過這一部瞬間火爆起來的片子《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深刻的體會了,我們都是為了吃而活!

説到吃,幾乎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熟人見面第一句便問:吃了嗎?無論那個時間是不是飯點。正如英國人打招呼的那句“今天天氣如何”,雖然那是一目瞭然的事。像某一部電視劇裏演的,一個外國媳婦嫁到北京,終於掌握了和街坊鄰居客套的一句話:吃了嗎?然後在早上遇見鄰居去廁所的路上也照例笑眯眯的便問:吃了嗎?尷尬了。

在中國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吃”來形容:吃香、吃相、吃驚、吃虧、吃醋……一清二白會扯到小葱拌豆腐,一物降一物也牽涉到滷水點豆腐,中國人民的智慧全都凝聚在吃的裏面。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發展歲月裏面,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還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還有一些吃貨在叫囂: 沒有西沙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藍點馬鮫,梅花參啊! 沒有新疆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大盤雞,羊肉串啊!沒有安徽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斬鴨子,醃鹹菜啊!沒有浙江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油燜冬筍,金華火腿啊!弱爆了。

《舌尖上的中國》在這樣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橫空出世,一瞬間就抓住了吃貨們的胃,繼而抓住吃貨的心。一塊普通的豆腐看起來也令人饞涎欲滴;一碗大眾的牛肉麪竟然讓人內牛滿面;即便只是豆瓣醬這樣普通的'作料也能讓人心裏長草……大半夜22::00這樣的時間段播出的這個節目,讓一個吃貨情何以堪,讓一個減肥中的吃貨更是苦不堪言,甚至身邊有朋友每看完一集就開車衝上大街去“覓食”。

無意間聽到的幾個“段子”,讓人很是入耳難忘。中國人蔘觀動物園,只把動物分成兩種: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中國人出行旅遊,參觀一個水族館時,問的第一句話是:這個魚可以吃嗎?情何以堪。

飲食,不光是吃,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藴,《舌尖上的中國》也是。但是在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吃,看這節目對着屏幕垂涎欲滴,恨不能爬上去舔兩口,這樣確確實實是一個吃貨了,但是誰關注了那些古老而又神奇的智慧,人民強大的力量,甚至是吃有何講究,若是隻為了吃而看這個節目,若實質是對着吃的留無畏的口水,這個紀錄片確實可以更名為:吃貨,一個強大的吃貨民族!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2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高端美食類系列紀錄片,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讓觀眾從飲食文化的側面認識和理解傳統和變化着的中國。

第一次聽到“舌尖上的中國”是在兩年前的一堂語文課上。從老師的口中我得知《舌尖上的中國》是記錄中國各個地區的不同尋常的美食。對於我這樣的吃貨,聽到老師詳細的描述,早已垂涎欲滴。我回家立刻上網搜《舌尖上的中國》。六個紅色的字眼映入眼簾,一道道富有民族特色的菜餚像浮雲一樣在我眼前飄動。我的每一個味蕾都在顫動。從此看這檔節目成了我的必修課。

排骨蓮藕湯、煎燜魚頭泡餅、臘味飄香醃篤鮮……可能看到這些每一個吃貨的靈魂都昇華了。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帶給我們的視覺的真實感受以及味覺上的虛擬體味。古人説民以食為天。食物是每個人生存的必備條件。從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從粗茶淡飯演變為今日的各色美食,從簡單到豐富。《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展示了各地的特色美食,還展示了中國從古至今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食物與人永遠是一個整體。食物的多樣化也充分説明了人類社會物質條件的提高,使得人們對飲食的要求越來越高。

浙江的竹筒飯,山西的羊肉泡饃,哈爾濱的鍋包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菜系。蒸煮炸炒,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感受。從雲南到內蒙古,從浙江到西藏,不論是緯度或是經度的變化,不同的地域,總會有不同的風土人情。美食只是《舌尖上的中國》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各民族地區人民淳樸的民族風情。在這種淳厚的風情下,山有山的味道,水有水的'味道,陽光有温暖的感覺,花草有自然的芬芳。勤儉堅忍質樸是每個人民的信念。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信念早已和土地混合,打造出特色的美食。美食的味道中藴含着深刻的鄉土情懷,停留在我們的舌尖,刻在我們心底。

確實,《舌尖上的中國》無時無刻不向我們體現着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繫於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3

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看得時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淚光。晚上躺在牀上,翻來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淚。

復活節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沒有回家過過清明瞭,今年媽媽使盡渾身解數,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給我過了一遍。

鮮竹筍蒜苗紅燒肉;刀魚用筷子去腸,筍尖葱姜滾水魚下鍋,吃剩的魚骨油炸;剛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燒賣;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飯;剛長出來的新葱做成的燒餅;蘆蒿炒臭幹;新蒜和新香菜用來下面;路邊生機勃勃的'各種野菜——黃花菜,菊花秧,採來蒸,煮,配肉配魚,怎麼都好吃……

臨走時媽媽説,你以後,清明假期都回來吧,春天真好啊。於是,第二集裏那句“中國人用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淚點。 因為現在的我,住在一個都市裏,一年四季超市賣的菜都是一樣的。 越來越覺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從故土扯開。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戀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與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會和媽媽去逛菜市場。人們挑選,購買,討論食物,熱火朝天。總是能在菜市場上遇到各種熟人,寒暄以後總是要介紹一番今天要做些什麼菜。似乎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戀着這些熱鬧的場景,貪婪地尋找,觀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該有多好,我永遠停留在這個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卻有另外一個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寬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桃花源。可是,當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種採摘果實,鄭重為家人制作食物,品嚐味道而滿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淚。這不就是我的故土嗎?這些踏踏實實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戀的故土嗎?這些從來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被這部紀錄片喚醒。

放學回來,外婆説,今天包餃子。記憶裏的廚房便是一片永遠也散不去的霧氣;端午,外婆和媽媽會坐在廚房的門後,包粽子。大高壓鍋裏是用醬油醃製好帶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裏照例是肥瘦得宜的豬肉。那年大學聯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個粽子;夏天,外婆煮黃豆,發酵。在盛夏時節滿院子的醬缸;蟹肥時節,女人們圍坐在家裏的八仙桌前,把一隻一隻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數九寒天放在院子裏就可以做凍豆腐,火鍋或是燉肉,都是無上的美味;……

我也會是片中所説,那些過年過節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將會成為一個飄泊的,永遠的異鄉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卻已經成為我的烙印,他們促使我自己學做飯,尋找我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我願,我的後代,不要再與故土分離。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4

舌尖上的中國是美味的,舌尖上的中國也是浪費的。

如今的科技進步飛快;如今的人們生活條件很好;如今的人們在餐桌上浪費也已成了“家常便飯

據不完全的統計,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價值高達20xx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舌尖上的浪費”已嚴重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我們先不説現在的浪費情況,先説説以前。經常聽爸爸媽媽講他們小時候,經常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肉都是隻在過年的時候留一隻豬,供全家六七口人吃。

‘浪費’在那時幾乎是不存在的,當然了,連自身都無法顧好,何來的浪費呢?

現在,我們就説説如今的社會:三天兩頭吃一次肉,每次還把肥肉挑出來喂狗吃;家裏有喜事了,請親戚朋友吃飯,每次都是點一大桌菜,可能這樣顯得自己真的很高興?很有面子?當然了,可以吃完的話,我也無話可説,問題就是在這,不僅吃不完而且剩的很多,並不打包,可能打包丟面子?顯得小氣?

中國,有很多美食你永遠也無法品嚐完,可是按照現在社會的'發展,很快就會造成糧食短缺問題。到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成了所謂的“遇難人民,誰來幫助我們呢?

即使在以前,人們都很窮科技不發達,可是人們不會去浪費,那麼,我們現在的條件好了科技發達了,就應該以此為理由去浪費麼?不,舌尖上的浪費是我們抵抗,我們嚮往光盤,所謂的光盤就是把飯菜都吃掉,請客的時候應適量點菜能夠顧光盤是最好的,這就是舌尖上的美。

以上所説的是請客時舌尖上的浪費與美,現在我就想説説食堂裏舌尖上的浪費。

在學校,同學們往往都是上了四節課後,然後再拍一個長龍似的對才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飯菜,然而卻有很多同學把飯菜剩很多,或是把不想吃的食物調出來,扔一桌子,這就是已經不僅僅是浪費不浪費的問題了,還會影響下一位在這裏做的同學吃飯的食慾,所以我們同樣是嚮往光盤,有些實在是不想吃的,完全可以留在碗裏,然後倒到桶裏,不要大部分都倒掉或扔在桌子上,這是光盤確是浪費到光盤。

我記得中央一套有一段時間在播《舌尖上的中國》,那是在介紹中國各地的美食,那些美食都是即好做又好吃。據一些調查表示,很多外國人都喜歡舌尖上的中國,即如今的舌尖上的浪費。希望今後舌尖上的中國只有美食而沒有浪費!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5

其實每看完一集後,靜心回想一下內容,總會羞愧難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是不經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後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嚐鮑魚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其實能夠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麼是生活,誤把電視,乾淨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把這種俘虜還當作是一種享受。現在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在農村童年生活的人註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從農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麼。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去農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知道鄰里的熱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捨的智慧。佔有的慾望充斥着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樸嗎,我們還可以有收穫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嗎。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提出的質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己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是啊,我們甚至拋棄了養育我們千年的土地。鋼鐵怪獸的牢籠裏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己本來的.面貌。

一個懷揣設計大師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並嘗試去尋找答案。

全劇的結尾説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苦難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穫更是一種喜悦,是自然的禮物。

最後一集的張桂春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生活在高樓大廈中我們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嗎。自然總是無私的,只要你願意投入她的懷抱,他必然會敞開她的胸懷給你最温暖的擁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寫過的一句話:“如果説土地是母親的話,那麼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裏是一顆温柔而善良的心。”我們的血脈裏流淌着這樣性格,只要我們願意去拾回,就會有屬於我們的明天。哀莫大於心死,我激勵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6

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汪洋大海,那麼飲食便是承載我們在海上進行奇幻漂流的船隻。有人開玩笑説,中國文化只剩下“吃”了。如果以為這個“吃”是為了中國人的胃,那就錯了。這個“吃”,是中國人情感的結晶,散落在民間的無數顆“微粒”映射出豐富的文化。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華民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把這種“和諧”的思想滲透到飲食中。遠近聞名的安徽毛豆腐,就是豆腐與微生物“和諧相處”的結果。微生物在豆腐的雪白肌膚上默默無聞地耕耘,夜以繼日地為豆腐編織出一件“絨毛大衣”。每當人們烹飪時,各種調味料就會在毛豆腐的身體裏悄悄蔓延開來,酸、甜、苦、辣,和諧而又完美地挑逗了味蕾的神經,與此同時,一股誘人的芳香如氤氲般在空氣中瀰漫。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抺總相宜。”中華美食中也有這樣一道風景——餃子。餃子諧音“交子”,有吉祥團圓之意。每年的除夕子時,人們就會圍著熱騰騰的火爐,把濃濃的思念與祝福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中。盛上餃子,也盛出了人們對明年的美好期望,餃子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西安餃子宴是對遠方客人的一種獨特的問候,宴桌上各具風味的餃子餡傳遞著獨特的寓意:芹菜餡是人們對勤勞與務實的寄託,白菜餡祝福新人白頭到老,韭菜餡祈福天長地久……這些怎能讓人不驚歎中華美食這朵奇葩呢?

每逢佳節,內心不免泛起,“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情愫。對於一顆漂泊的心來説,中華美食的魅力之大更在於回味。那是故鄉的味道,亦或是父母的味道。我有一位叔叔在國外生活,對中國餐館情有獨鍾。有時為了在一家中國餐館進餐而放棄當天的行程。他總説:“坐在中國餐館裏,嚼著中國菜,就像回到故鄉一樣。”離開根的'葉,總想在泥土裏找回花的芬芳。軍訓期間,我有一回在功能表上瞟到“茄子肉絲”的字樣,內心竊喜。這是平日裏我最愛的一道菜,也是老爸的拿手絕活。正當我滿意地夾一口放進嘴裏咀嚼時,表情霎時凝固。這道菜無法與老爸的佳作相提並論,我竟有些懷念老爸的手藝了。所以説,思鄉這個東西,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氛圍,思飲食的過程,更思飲食傳遞出的濃濃親情。

可以説,中國是一個站在舌尖上跳舞的國家。濃厚的飲食文化,雖然在文雅上略輸儒家思想,在美感上稍遜琴棋書畫,在風韻上也無法與詩句曲賦相媲美。但它像萬有引力般亙古不變,如陳年老酒般香醇。它融匯了萬千世界的純淨與激靈,把大自然的真善美都融入了國人的美好祝願中。一個華麗的轉身,情感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這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7

看了舌尖的人或許都會有和我一樣的情感,那便是感動,何以在這個美食節目宜乎眾矣的時代,舌尖卻能一次次打動我們呢,我想感動處就在於此片傳達出的對手工,對傳統的尊重和呼喚,中國人傳統的行當,傳統的娛樂生活,傳統的家庭,從美食中解析出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中國人的堅韌,中國人的熱愛,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的人情味兒,中國人的辛勞,中國人的鄉愁,看了之後就想讚歎一聲,“對嘍,這就是中國!"所以本質上它決不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而是細膩含蓄地藉助美食講述中國大地上,中國人民的生存,這也就是為什麼拍攝地多選在農村,因為這些地方最真實的保留着傳統的中國特色,也最能反映生存與食物之間美妙又複雜的聯繫。

鏡頭語言很有意味,細膩豐富,東方特色。

攀附大樹,藏區男孩為了蜂蜜而一步步挪動腳步,直到有十層樓那麼高的樹的頂端。

風餐露宿,夫妻倆養蜂二十多年,四川男人用的`是君愛妻牌的煤氣。

遠行養家,麪食王國陝西的手工麥客,漸漸被機械化取代的羣體,傳統一步步遠離了現代生活。當中插了一段陝西老人的小曲表演,似乎隱喻正在消失,漸行漸遠的文明(很想知道這種表演形式的名稱)。有人説舌尖擺拍,我倒覺得未嘗不可,因為從一開始我就抱着看藝術電影的心態,但它有比藝術電影要真實和親切,所以我基本只有好評沒有差評。想到第一季播完後,家鄉人民抱怨為何姑蘇美食多至此卻沒有來拍蘇州,其實也沒什麼好怨,蘇州的傳統美食貴在精緻,因此就顯得小眾和精英,和舌尖的整體風格不太相似。

貫穿起浙江漁民夫婦和採菇老漢的一句解説詞説的很好,暗合了腳步的內涵:“食材的獲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這或許也是對鉅變的中國裏腳步匆匆的我們的規勸吧,放慢速度,體悟生命的每一次潤澤。

而後來貴州苗族家庭那一段則是腳步的另一面涵義:儘管家庭之樂幸福安寧,卻不能阻擋他們離開的腳步。“我知道他們要走,但是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小女孩的眼淚直戳我淚點,進而想到身邊的許多美好也就是留不住。

但是好在,“無論人們走多遠,在腦海裏,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

最終以在美工作多年最終回到家鄉的廣東老人為結尾,講述他回憶起兒時的古早味,或許也是創作人員的良苦用心吧,我們終會找到血脈中的傳統,認同我們自己的文化,因為那才是我們心靈的歸屬,那是,家。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8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人似乎對吃有着一種狂熱的迷戀,古有易牙烹子而食,今有各種美食比賽絡繹不絕,是什麼讓國人這麼熱衷於吃呢?

閒來無事,翻閲了滿清的滿漢全席食譜,駝峯,獅乳,魚翅,胎衣……鮮血淋淋的食譜啊!裏面傳遞出的是原始,野蠻,以及狂熱。

説到吃,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茹毛飲血,造就了國人的一副好牙口。燧人氏鑽木取火,這大概就是第一種烹調方法,從此國人對吃的迷戀一發不可收拾,秦周時期有了小米,唐宋有了以肉食為主的燒尾宴,明清有了飲食之巔峯為代表的滿漢全席,現如今更是肉食,果蔬,水酒,炒,蒸,悶,煮樣樣精通,中國飲食文化不得不令人大為折服啊!

俗話説得好,飽食才能思淫慾,人活在世上最主要的就是填飽肚子,這樣單純的果腹毫無文化可言,中國飲食文化多種多樣,最具有代表性的定是以下幾種。

你們聽説過饕餮嗎?饕餮是一種中國傳説中的動物,這種動物對於吃有着不可抑制的狂熱,最後竟把自己給撐死了,這一境界圖的就是一個爽字,三五人合夥下一館子,吃的喝的叫上一大桌,胡吃海喝,談天説地,到最後竟赤膊上陣,那是一個大汗淋漓,不亦樂乎。

而飯桌上的交流又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另一個重點。俗話説飯桌上好説話,是中國人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習慣,我想那是由於古代男人外出工作,妻子兒女在家只有吃飯的時候見得到一家之主一面,自然,家中的大事小事也只有吃飯的時候能夠一敍。到後來逐漸發展為國人交流感情的好幫手,老友見面下館子,找人借錢下館子,求人幫忙下館子,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發揮到了極致。

還有養生問題。國人總是迷信於吃能夠解決任何問題,天氣冷了吃羊肉,腎虛了吃甲魚,頭髮白了吃芝麻,便祕了吃香蕉,強身健體吃牛肉,要想補腦吃核桃,紅棗補血,天麻生髮,在這一道道食材中是古人的傳承與經驗,傳統的飲食文化指引着我們今人不斷前進,不斷完善

而家宴則是中國飲食文化裏最最有代表性的。除夕春節,窗外的寒風飄雪也阻擋不了屋中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心情;外出打工的人兒總是要風塵僕僕的趕上春運,趕回家吃頓年夜飯。那是一頓名叫思念的飯,那是一份慈祥的關愛。也許外出的遊子一年到頭唸的就是那一頓飯,唸的就是那一頓飯中濃濃的思鄉之愁,從古至今酒香菜香裏飄然而出的就是那無盡的思親思鄉,奏響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主旋律。

中國飲食文化比之其他國家更為博大精深,天南地北,口味各異,甜的,酸的,鹹的,辣的,得色香味俱全才能算得上一盤好菜。在這一盤盤的好菜中,我看見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野性,承接,以及我們據之以傲的傳統,怪不得中國人這麼熱衷於吃。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

房間的牆上,掛着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一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傲立在地圖上,顯得精神極了。這隻大公雞便是我的祖國——中國。

走進一看,這隻大公雞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省市拼接而成。而對於每個城市,我喜歡的不僅是大好河山,名山勝水,更是每個城市的特色美食。

將目光投向雞尾的新疆,我腦中立刻浮現出了那噴香的羊肉串。烤架上堆着煤炭塊,再燃起火,放下一排排剛穿好的羊肉串,再撒點調料。賣羊肉串的小夥兒一手握着好幾根羊肉串的鐵桿子,一翻,剛翻上的一面已經烤得金,一般羊肉的鮮香立刻瀰漫開來。一邊烤着,他還一邊吆喝:“快來看看哪!最鮮美的羊肉串!”不禁使人們駐足品嚐。拿起羊肉串,輕輕咬上一口,外面的皮焦脆,裏面的肉鮮嫩,再咬下一口油肉,更是美味,讓人吃得滿嘴流油。

再將目光轉向雞身體上的.重慶。説到重慶,很多人必定會想到火鍋。的確,火鍋是重慶的美食代表。即使再拙於廚藝的人,火鍋卻總是信手拿來。扭開小爐子的開關,把鍋子安穩,放下絕對麻辣的底料,蓋上蓋子煮開,再打開一看,飄浮着紅油的表面上,嘟嘟冒出許多小泡泡,還能隱約看到辣椒、花椒在水中沉浮着,放下涮料,涮開後放到嘴中一嘗,舌頭頓時變得麻麻的,濃重的辣味在脣齒間盪漾,吃完一頓火鍋,誰都會汗流浹背。

目光繼續在地圖上掃視,許久,終於發現了在雞胸的家鄉——上海。

説起上海的美食,可以用紛繁精緻來形容。然而,因為這一道湯,每年的春天,上海人的眉毛都要被鮮得掉下來,它就是“醃篤鮮”。“醃篤鮮”這個名字也十分有講究。“醃”是指醃過的肉——鹹肉,“鮮”則是指新鮮的鮮肉以及時令菜——竹筍,而這個“篤”字就是上海話“篤悠悠”的意思,意味着這道醃篤鮮湯要慢慢地煮,才更有鮮味。每年初春,大量竹筍上市,上海人的桌上是絕不會放過這道美味佳餚的。慢慢用鹹肉、百葉結、竹筍、鮮肉熬製出來的鮮湯,品一口,當湯汁滑過喉嚨時,真讓人不知用什麼詞來形容。

雞身體上的長沙,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雞脖上的北京,有鮮豔油亮,皮脆肉嫩的烤鴨;雞喉嚨上的天津,有口感柔軟,鮮香不膩的狗不理包子;雞肚子上的寧波,有香甜可口,皮薄餡美的寧波湯糰……回過神來時,眼前又只剩下了那隻大公雞。再一看自已,肚子已餓得咕咕叫。我彷彿看見新疆的羊肉串、重慶的麻辣火鍋、上海的醃篤鮮湯、長沙的臭豆腐、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寧波的湯糰……又組成了一張更美麗的美食中國地圖!

呵,真是張舌尖上的地圖,真是個舌尖上的中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