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成語集釋

來源:文書谷 4.7K
莊子成語集釋

莊子與《標新立異》
“標新立異”這則成語的意思原指獨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後來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張,創造新奇的式樣;有時帶貶義,指另搞一套。
這個成語來源於《世説新語.文字》,《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不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東晉時的佛教學者,本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南)人。他常與謝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歡談玄理,對《莊子》也很有研究。
《莊子》是戰國時期莊周所著的一部哲學著作。晉代的向季曾為《莊子》作注,沒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繼續他的工作,完成了註釋,後來人們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個難點。當時許多著名的學者深入鑽研體味這篇文章的道理,都沒有能夠超出郭象、向秀的見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陽白馬寺同太常護國將軍馮懷一起聊天,談到《逍遙遊》,支道林説出了一種新的道理,大大高於郭象、向秀的解釋,樹立了一種新的見解,超出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的認識。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見解,都是那些著名學者苦苦搜求思索沒有能夠解決的。後來人們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見來解釋《逍遙遊》
這則故事中的“標新”和“立異”,組成了成語“標新立異”。
莊子與《朝三暮四》
這個故事源於《莊子*齊物論》。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説:“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羣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説:“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説:“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羣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象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覆無常了。
莊子與《無中生有》
道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從“無”開始的。從“無”生出“有”,又從“有”發展成萬物。《莊子*齊物論》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個開始,在開始之前有一個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連未曾開始都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的形態是“有”,在“有”之前是“無”,還有連“有”和“無”都沒有的“無”。忽然間有了“無”,不知道“有了‘無’”到底是“有”呢還是“無”。
這話聽起來有點玄。不過老子早就説過:“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家認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應用到《易經》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無窮。但是事物一開始,首先是“無中生有”。
莊子的“無中生有”理論,和現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有相似之處。大爆炸理論認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時間和空間的開始。在此以前(其實沒有什麼以前),一切都是“無”。
道家對“無”非常看重。老子曾説:一個車輪有三十根輻條,可是中間必須空出來,才好安放車軸。中間空出來的地方,看起來什麼也沒有,可是正因為那兒什麼也沒有,才有放置車軸的用處。一座房子中間必須留有空間,人才能住進去。這個空間彷彿什麼也沒有,可是如果沒有這個“什麼也沒有”的空間,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這個空間,使房子具有了人們建築它時所要求的功能。事實上,房子的功能就在這個“無”上。
“無中生有”本來是道家的哲學思想,後來人們用它的字
莊子與《越俎代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説中,有一位傑出的領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可是唐堯很謙虛,當他聽説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導權讓給許由。唐堯對許由説:“日月出來之後還不熄滅燭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普降之後還去灌溉,對於潤澤禾苗不是徒勞嗎?您如果擔任領袖,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佔着這個位置還有什麼意思呢?我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您來治理。”
許由説:“您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來代替你,不是沽名釣譽嗎?我現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虛名幹什麼?鷦鷯在森林裏築巢,也不過佔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裏的水,不過喝飽自己的肚皮。天下對我又有什麼用呢?算了吧,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莊子與《東施效顰》
莊子在哲學有很多辯證的東西,在今天看來仍有啟迪。例如,莊子反對孔子復古的思想。莊子説道:
船是最好的水上交通工具,車是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如果一個坐慣了船的人把船推到陸地上行走,那麼終身也走不了多遠。古和今不是就象水和陸的不同嗎?周朝和魯國不就象船和車的不同嗎?孔子想把周朝的制度推廣到魯國,這就象在陸地上行船,不僅徒勞無功,自身還要遭受禍患。他不知道世界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人也只能不斷地適應外界的情勢。三皇五帝的禮儀法度不貴於相同,而貴於能使天下太平。正如蘋果、梨、橘、柚這些酸甜不同的水果,雖然味道不同,但都是可口的。
所以,禮儀法度應該隨着時代改變而不同,不能一成不變。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裏皺着眉頭。鄰里的一個醜女看了覺得很美,回去也在村裏捂着心口皺着眉頭。村裏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着門不出來,窮人看見了,帶着妻子兒女走開。那個醜女只知道皺着眉頭很美,卻不知道皺着眉頭美的原因。因此,如果現代人一定要採用古代的禮儀制度,怎麼能行得通呢?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盲目引進西方的民主模式,造成經濟衰退,社會動盪,至今國家也沒有實現復興。如果他們能夠深入理解一下了莊子的辯證法理論,或者不會犯這類似的東施效顰的錯誤。
對於個人的前途發展的道理也是一樣,面對社會上不斷掀起的許多熱潮,如下海熱、股票熱、計算機熱、MBA熱、網站熱、電子商務熱等等,令人眼花繚亂,如果年輕人每天週轉於熱潮中,不斷做各種熱身,最終只能是浪費時間。每年大學聯考前期的“狀元熱”,全國各地往年的狀元紛紛在網站、電話熱線中講解自己所謂的成功經驗,許多考生按他們的指點,趕緊模仿。其實這些做法是否適合自己呢?大多數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長並不考慮,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莊子與《螳臂擋車》
以螳螂舞動鐮刀似的雙臂對抗車子的情形作為譬喻,勸人不要自不量力。魯國的顏闔性情相當剛烈,有一次被聘為衞國太子蒯聵的師傅。他從來不曾擔當過如此重要的職位,內心的惶恐可想而知。於是,只好求教於衞國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請教如何教導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針對他的行為,引用螳螂的例子來規勸他:“任何物體靠近螳螂的時候,即使靠近它的是 一輛車子,它也照樣揮動鐮刀似的臂,奮力抵抗,這實在是因為螳螂無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過於相信自己能力的緣故。你現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樣,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會不智地想去當太子的老師。如果你過分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必定會遭受太子的不滿。所以你務必要小心從事。”
莊子與《呆若木雞》
一日讀《莊子》,讀到一則小故事,赫然發現裏面也有一句成語,等到把故事讀完,這才驚覺我們平日可能把成語都用錯了。
這個故事教人怎麼養雞。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鬥雞。
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説:“還不行, 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鬥雞, 紀先生説:“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后,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鬥雞。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説:“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準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這便是“呆若木雞”的出處。
原來,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實可以鬥,可以應戰,可以嚇退羣雞。
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
目光凝聚、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敵人望風而逃。木雞不易得,養雞人知道。武林高手難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雞”,這是鬥雞追求的境界。不是驕氣,不是盛氣,最終是一分呆氣。
評語:外表的活潑、逞強、伶俐,都是好的,但是還不夠,還需要不斷地磨練,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凝聚於內,看似呆呆的、無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釁、爭先恐後的鬥雞,碰到一動不動內藴真氣的木雞,卻根本不得近其身,對方還未出手,自己先就嚇破膽了。
莊子與《枯魚之肆》
莊子家貧,所以去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説:“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子見監河侯不願馬上借糧,有點生氣,臉色都變了,説:“我昨天來這兒的時候,聽到路上有個聲音在叫我。我回頭一看,只見車輪碾過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我問:‘鮒魚啊,你在這兒幹什麼呢?’鮒魚説:‘我是從東海來的,被困在這兒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嗎?’我説:‘好。我去遊説吳越之王,請他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救你,可以嗎?’鮒魚生氣地説:‘現在我被困在這兒,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這麼説,不如早點到賣乾魚的店裏去找我好了!’”
鮒魚在車轍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遊説吳越之王,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鮒魚早就渴死了。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言過其實、形式主義豈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義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鶯鶯傳》中,張生對紅娘説:“自從我見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飯無味。希望你從中撮合。”紅娘問:“你為什麼不通過媒人提親,正式把小姐娶過門呢?” 張生説:“我現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過納采問名等一整套繁瑣的婚娶儀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時候我早進了枯魚之肆了。”紅娘看到張生確實是心急火燎的,就答應從中牽線,促成張生與崔鶯鶯的姻緣。後來,元朝的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廂記》,一直流傳到今日。
莊子與《盜亦有道》
春秋時期,最有名的大盜叫盜跖。盜跖的部下問盜跖説:“做大盜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説:“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法則。做大盜怎能沒有法則呢?憑空能猜出屋裏儲藏着多少財物,這就是聖;帶頭先進入屋裏,就是勇;最後退出屋子,就是義;酌情判斷能否動手,就是智;分贓均勻,就是仁。不具備這五種素質而成為大盜是不可能的。”
盜跖這一套説教,和儒家宣揚的“聖人之道”如出一轍,由此諷刺了儒家的虛偽。看來“聖人之道”如果用來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養成聖人;如果被壞人利用,壞人就能成為大盜。可是天下聖人少而大盜多,可見“聖人之道”給天下帶來的利益少,帶來的禍患多。所以説: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只有打擊虛偽的“聖人之道”,讓人民一切順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隸起義的領袖,由於代表了被壓迫者的利益,所以被歷代統治者誣衊為“盜跖”。莊子對盜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這個社會是“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並且説,“聖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聖人的危害其實超過大盜。與其把跖叫做盜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盜丘。認為虛偽的“聖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亂的原因。
傳統文化中對俠義的大盜歷來都是推崇的。《史記*遊俠列傳》裏講了很多俠客的故事,這些俠客大多數是大盜,但由於他們雖然是大盜但卻很講道義,所以司馬遷為他們列傳,使他們的英名千古流傳。
唐代杜光庭所著《虯髯客傳》講了一個仗義疏財、劫富濟貧的的俠盜的故事。故事講的是隋朝末年,隋煬帝只顧東巡享樂,朝政由大臣楊素把持。有一天,布衣(平民老百姓)李靖求見。楊素的一個侍妾愛慕李靖的才華,連夜投奔李靖。這個侍妾姓張,因為手持紅色的拂塵,所以稱為紅拂。在他們逃出京城的路上,認識了一個長着絡腮鬍子(虯髯)的客人,他始終沒有説自己的名字,只説也姓張,排行第三。張是我國第一大姓,叫\“張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這個張三非同尋常。他喝酒的時候用人心當下酒菜,並且説,這是天下負心人的心,我追了他十年了,今天終於砍下他的頭,摘下他的心,消除了我的遺憾。當時天下大亂,羣雄紛起,張三本來有問鼎中原的野心,後來看到秦王李世民勝過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積攢的大量金銀珠寶全部送給李靖,讓他輔佐李世民建功立業。從張三的行徑和他的家財來看,他原先應該是個江洋大盜,否則不可能積攢這麼多財富。後來李靖靠着這些財富,果然幫助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天下太平以後,張三決心在海外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於是率領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扶餘國,殺其主自立。看起來,這個虯髯客張三,真是一個盜亦有道的俠盜典型。虯髯客和李靖、紅拂的故事後來被編成戲曲,稱為“風塵三俠”。
莊子與《望洋興歎》
近幾十年來,由於環境惡化,我國北方嚴重缺水。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每年都要斷流。河牀龜裂,見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着兩岸的沃土,哺育了中華文明,被稱為神河。《莊子*秋水》中講了一個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漲,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水流洶湧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着水流向東而去,一直來到北海邊。向東望去,卻看不到水的邊際。於是河神才改變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臉色,望着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歎説:“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我親自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
北海神謙虛地説:“其實我存在於天地間,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頭而已。而天與地也並不能説是最大的領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斷定是最小的限度。時空的變換根本沒有窮盡。你我又有什麼可誇耀的呢?”
莊子的這個觀點已經被現代物理學所證實。科學向微觀發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發展,有相對論。而它們的適用範圍也有侷限。從莊子的學説中,已顯露出現代科學的萌芽。
莊子與《鵬程萬里/扶搖直上》
這個故事出於《莊子*逍遙遊》。北冰洋裏有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軀體,不知道有幾千裏大。鯤後來變成一隻鳥,名字叫做鵬。鵬就是傳説中的鳳凰。鵬的背就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海風吹起的時候,鵬就飛往南極。它乘着旋風直飛上九萬里高空,鼓動雙翅,彷彿是遮住天空的雲,濺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裏。
後來,人們把一個人有遠大的前途叫做鵬程萬里,把仕途順利稱為扶搖直上。唐朝詩人李白曾説:大鵬一朝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國領導人有起名為萬里的,就是根據這個典故,取鵬程萬里的意思。
記得故鄉有個村子叫“槐樹下”,村裏的人都姓石。甲、乙兩户人家同時生了兒子。還沒上户口的時候,有一天,甲、乙兩家的母親(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見了。甲母就問乙母:“你家孫子起的什麼名字?”乙母説:“叫鵬飛。”甲母聽了搖搖頭説:“不好聽。鵬啊鵬的,跟打槍一樣。”乙母回家後連忙和家裏人商量改名。過了幾天,兩家都去報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問:“你家孫子現在叫什麼名字了?”乙母説:“叫石磊。你家孫子呢?”甲母説:“我家孫子啊,他叫鵬飛。”這個鵬程萬里的名字就這樣被甲家騙去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