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發展等級(三)—有文采

來源:文書谷 2.19W
關於發展等級(三)—有文采

什麼叫“文采”?就是指文學藝術方面的才華。對於大學聯考作文而言,就是同學們在作文中所顯露出來的文學素養,即文學性。文學素養是語文整體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文學筆法和文學語言等因素構成。
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詞語生動,句式靈活。(二)善於運用修辭手法。(三)文句有意藴。
(一)詞語生動,句式靈活。
1詞語生動
要做到詞語生動,首先必須積累豐富的詞彙。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曾經指出:“你想把一個字安排停當,就需要幾千噸的語言礦藏。”這是很有道理的。文章中的字、詞、句等語言要素,就像建築中所用的沙、石、磚、木、水泥等一樣。建築材料,在工程動工之前,就得準備齊全,寫作所用的語言材料,事先也得準備好,否則,肚裏空空如也,下筆時怎麼能文思泉湧、一揮而就呢?豐富詞語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途徑,即深入社會,直接向人民羣眾學習。二是間接途徑,即從書本知識中吸取營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杜甫的經驗之談。多讀、多記,涵泳其中,日積月累,詞彙自然就慢慢豐富起來。
要做到詞語生動,其次必須加強語言運用的訓練。即:哪些詞語是生動的詞語?為什麼要積累這樣的詞語?怎樣在文中運用這些詞語?下面我們就舉例説明。
[1]具有建築美的動詞。
語言的生動性,往往是與形象性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與影一樣。換句話説,大凡生動的語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語言,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建築美,即有立體感。它能調動讀者的形象思維,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與聯想,能給人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物、如聞其聲的感覺。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曾經指出:語言藝術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的,大凡運動的東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古人講究煉字,實際上是在煉詞,在許多情況下,是在講究動詞的錘鍊。例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都是幾經斟酌、反覆修改才定下來的。可見,我們要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動詞詞彙。
那麼,在作文中如何運用動詞?關鍵在一個“巧”字。具體説來:
第一,所使用的動詞,必須是惟一準確的動詞。
首先,要進行認真的觀察,通過觀察,抓住所描寫的動作的特徵。比方説,要描寫一個人從馬上下來,可以用從馬上爬下來,可以用從馬上跳下來,也可以用從馬上躍下來,還可以用從馬上啪嚓跌下來。究竟該用哪一個動詞來描寫呢?這就得先確定這個人究竟是怎麼下馬的,然後才能從這四個動詞中選出那個惟一準確的動詞來。
其次,認真辨析與這一動作相關的近義詞,通過對近義詞差異的辨析篩選,最後確定哪一個才是這個惟一準確的動詞。
第二,所使用的動詞必須具有可感性。
具有可感性的動詞,往往能觸發讀者豐富的聯想。所謂可感性,就是指人們常説的有“感觸性”,有“浮雕感”。這種動詞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其動態造型的功能很強,用它描繪的事物往往具有浮雕感。在文章中,使用了這樣的動詞,就能使人展開聯想的翅膀,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能動作用。
例如: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②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例句①中的“空遊”,例句②中的“擊”,都是極具可感性的。“空遊”一詞,明寫羣魚的動態,暗寫水的清澈透明。讀到這裏,閉上雙眼,你的眼前就會出現羣魚遊過的情景。寫鷹飛用一“擊”字,既寫出了鷹飛翔的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又展現了雄鷹展翅的英姿。正因為作者使用了這些可感性極強的動詞,所以才產生了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
第三,所使用的動詞必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
人物的行為動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體表現。描寫人物的動作不僅要準確地表現人物的動態特徵,而且還要能充分地顯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例如,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描寫孔乙己掏錢付酒賬時的動作,用了一個“排”字,就充分地顯示出了孔乙己的個性特徵。本來很窮,只有“九文大錢”,卻偏偏要一個一個地“排”在櫃枱上。正是這個“排”字,淋漓盡致地“排”出孔乙己窮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徵。
又如巴爾扎克在描寫葛朗台奪梳粧匣時,用了一個“撲”字,十分準確地刻畫出葛朗台冷酷、自私、貪婪的性格特徵。
[2]具有音樂美的詞語。
漢語是一種十分奇特的語言,它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一種音樂美。所謂音樂美,就是作者在寫作時,利用漢字平仄的變化與音韻的和諧等聲律特點,形成的一種抑揚頓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並茂,音義兼美。
怎樣才能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呢?一般説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注意聲調搭配。
漢語每個音節的聲調有高低升降的差別。在行文時,若能遵循聲調配合的一般原則,講究平仄相重(相同)和相拗(相反),就可使文章音韻和諧,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悦耳,產生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樣一段文字:
皎月當空,清輝滿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輾轉牀褥,常常會湧起一股或濃或淡的鄉思。……(劉棣華《月是故鄉明》)
這段文字運用了近體詩創作中必用的平仄規律,使文章情文並茂,音義兼美。“皎月”是仄聲,“當空”是平聲,“清輝”是平聲,“滿地”是仄聲,平仄相應相協,形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迴環美。又如“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異,變化多端,創造出了一種音樂美。
第二,適當協調韻腳。
所謂適當協調韻腳,就是指適當地講究押韻。押韻是創作詩歌時必須遵循的規律之一。其實,並不能只把它當成詩歌的專利。在寫作廣義的散文時,適當地講究押韻,會使文章錦上添花,產生一種和諧悦耳的音韻美。例如: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幽藍的大海給了它那麼些自由,又給了它那麼多驚險,於是它一會兒騰躍,一會兒打旋,一會兒傾斜。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
(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這段文字在語言的運用上很有特點,除善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用詞準確、凝練等外,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注意協調韻腳,韻散相間,比如“板”和“帆”押韻,“箭”和“險”、“旋”押韻,“斜”與“樂”、“怯”也是押韻的。這些相同或相近的韻腳在文章中有規律地出現,在聲韻上前後呼應,使文章產生一種音律美,讀起來韻味十足。
第三,講究節奏感。
對“節奏”一詞,古人是這樣解釋的:“作則奏之,節則止之。”説得通俗一點,節奏就是指語言停頓。詩歌創作是十分講究節奏感的(四言詩多為二、二式,五言詩多為二、二、一式,七言詩多為二、二、二、一式)。寫作散文(廣義的)也可講究節奏感。在行文時,講求節拍數的勻稱、均衡,既注意詞和短語的關係的疏密,又照顧整節節拍數的勻稱,從而增強文章的節奏感。強弱、長短等節奏在文章中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可產生一種旋律美。例如:
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鄉心無限而人生有限,月缺有圓卻人離難聚,怎不叫故鄉親子思緒百結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離散的親人要想尋點骨肉人倫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嬋娟”了。
(劉棣華《月是故鄉明》)
這段文字,對節奏的安排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二句的節奏都是三、二、二,二、二式,第三句與第四句的節奏也相同,都是二、二、三、二式。第五句則發生了變化,是三、四、二、三式,等等。作者對節奏的安排十分巧妙,同異相間,快慢結合,長短交錯。因此,誦讀起來,音韻鏗鏘,琅琅上口,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第四,巧用疊字。
所謂疊字,就是指疊音詞,即音節重疊的詞。
在文章中,巧妙地使用疊音詞,除有助於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外,還可創造出一種奇特的音樂效果——旋律美。請看下面的例子:
淡淡地相遇又淡淡地相識,淡淡地相處又淡淡地相別,一日日,一年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而隨之而來的一種淡淡的離愁卻又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
(夏江寧《離別時分》)
例句幾乎每句都用了疊音詞,尤其是“淡淡”一詞在這段文字中出現了五次之多,既十分恰切地反映出了作品中的“我”與友人間的情感特徵,又創造出了一種百轉千回、繞樑三日的迴旋之美,與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的開頭,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在行文時善於“重重疊疊”,寫出的文章必定會“趣味多多”。
[3]具有繪畫美的詞語。
大凡畫家作畫,都要講究光影的明暗,色彩的濃淡,色調的冷暖。他們正是依靠這些東西的變化反映客觀事物的。甚至可以説,繪畫藝術,就是一門調配色彩的視覺藝術。同學們寫文章時,為什麼不可以學學畫家,注重詞語色彩的調配,創造出一種具有繪畫美的語言藝術來呢?只不過畫家作畫,調配色彩使用的是顏料,我們寫作時,調配文章色彩使用的是詞語罷了。
下面,我們來欣賞這樣一個具有繪畫美的散文片斷:
山那邊,有幢湖藍湖藍的木樓,還有一方幽藍幽藍的楓牙嶺。楓葉紅了,紅嘴玉在幽深深的楓樹林裏歌唱。
秋天的邊上,黃昏的羽毛飄落在草叢中,一條悠長悠長的小路,鍍滿月光,奶奶和爺爺在乳白色的山霧中扛着鋤頭,姍姍而行。
密密的楓竹林裏,紅嘴玉輕輕地唱歌,緊靠竹林邊的小山塘,蒸騰着一股藍幽幽的霧……,竹林那邊,桂花正濃……
這段寫景的文字,不僅用具有鮮明節奏感的疊字寫出了景物的特徵,而且在巧妙地運用含有各種色彩的詞語方面,也很有特點。正是因為作者行文時講究了語言的繪畫美,巧妙地調配了顏色,細膩地描繪了顏色,才使文章的意境如此之優美,才給人以如臨其境,如見其物之感。
2句式靈活
所謂“句式靈活”,是指作者在寫作時,根據語言環境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在不改變意思的情況下,恰當地選用句式,靈活地變換句式,使句式呈多樣性,這樣行文才會活潑、自由,不生硬,不呆板。
常見的句式有以下幾組:肯定句與否定句,主動句與被動句,長句與短句,常式句與變式句,單句與複句,口語句與書面語句,整句與散句等。句子按語氣分還有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
怎樣才能使句式靈活?
第一,要培養“一樣話,百樣説”的意識。
第二,要了解各種句式的特點、表達效果和語言環境的特點。
第三,要掌握變換句式和選擇句式的一般方法。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樣一些例子:
因為對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議論(指鞋匠對希臘畫家亞柏爾的畫提出十分外行的意見),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會怪我唐突罷。
(宗璞《西湖漫筆》)
這段文字中畫橫線的句子,是一個陳述句。如果換成這樣一個祈使句“西湖,請不要怪我唐突!”在語義上是沒有多大差別的,但表達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在這裏,使用祈使句,就顯出了作者與西湖之間在感情上存在着距離和隔閡;使用陳述句,則表現出“我”與西湖的親密無間的關係。因此,在行文時,為了説話婉轉,或顯示説話者與對方的關係親密,感情深厚,一般選用陳述句而不用祈使句。
(二)善於運用修辭
一篇文章的優與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語言上的差距。造成這種語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運用修辭手法來美化語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種重要手段。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指出:“言以文遠。”大意是説,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傳千古。唐代的散文家李翱在《答王載言書》中也指出:“義雖深,理雖正,詞不工者不成文。”意思是説一篇文章,即使立意深刻,道理得當,但如果語言不準確、不鮮明、不生動,那也不能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這些,都説明了修辭對於寫作的重要性。同一個意思,用不用修辭手法,其表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要表達“革命的高潮將要迅速到來”這個意思,若不用任何修辭手法,可這樣説:“革命的高潮馬上就要迅速到來了。”如果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則可以這樣表達:“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望着東方已經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快要成熟的一個嬰兒。”前者未用任何修辭手法,雖然也簡潔、明白,但缺少文采,索然寡味,沒有感染力。而後者,把即將迅速到來的革命高潮比作看到了桅尖的航船,比作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紅日,比作快要成熟的嬰兒。生動、形象、貼切,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無法抑制的激動、喜悦之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考試説明》要求高中生能正確運用常見的八種修辭手法:比喻、借代、比擬、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在高三的第二輪複習(考點複習)中,同學們對這幾種修辭手法的形式、特點、區別等都有所瞭解,此處不復贅述。
(三)文句有意藴。
文章有文采的第三個方面的表現是“文句有意藴”。所謂“意藴”,就是指“內在的意義”或“含義”。所謂“文句有意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意藴”,就是要求作者不將事物和感情説透道盡,對“意藴”和道理,不作淋漓盡致的發掘,讓讀者依據語境去推斷、去想象。
怎樣才能使文句有意藴?一般説來,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符號代替法
所謂符號代替法,是指行文時有意把讀者根據語境可推知的內容用省略號取而代之的一種寫作方法。運用符號代替法,可使文章言簡意賅,意藴深遠。使用符號代替法時,必須預先提供特定的語言環境,使讀者在推測、想象被省略號所省略的內容時,有據可依;否則,就會使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同學們在寫作時,凡遇到以下情況,均可運用此法。
[1]當所要表達的某一內容難以盡述或不必盡述,不盡述反而可使文章含蓄、雋永時。
兩片粗石鑿成圓,如日頭和月亮,硬被合在一起磨擦。轉啊轉,轉得好慢,和驢的腳步同樣慢。磨眼兒很細,成升成斗的糧食慢慢流進去,成晌成夜的時間慢慢流進去,磨出了粗粗的麪粉,也消磨了長長的日月。磨房裏,有一支長長而又沉沉的樂曲:石磨、驢蹄兒、篩面籮合奏的交響曲。演出了數千年,數千年旋律依舊,沒有高潮,沒有變化,年年重複着一個無頭無尾、平淡無奇的故事。樂曲裏,春秋交替,歷史爬行,一代又一代,小媳婦成了老太婆,小夥子成了白頭翁。時間被磨得模糊,心靈被磨得愚鈍。於是,磨房裏長長的無聊,也就失去了枯燥,她或他,在篩面和罵驢的間歇,會哼一首祖傳的歌謠。於是,從窩頭、稀飯和糠糠菜菜裏,從貧寒清淡的生活裏,得到了滿足和愜意……
(節選自周同實的《石磨》)
這段文字是《石磨》的第一自然段。在段末作者使用了符號代替法。文末省略號所替代的內容是難以盡述的。文中的主人公們,“從窩頭、稀飯和糠糠菜菜裏,從貧寒清淡的生活裏”,除了“得到了滿足和愜意”之外,還可得到些什麼?同學們從所提供的語境中是不難“思而得之”的。因此,作者把這些難以盡述而讀者又能“思而得之”的東西用省略號來取代,恰到好處,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2]當所要表達的某些內容不必明述,不明述反而可使文章言簡意豐、餘味無窮時。
例如,張新民的微型小説《落棋有聲》,寫的是某廠廠長通過分析兩位鑄造車間主任候選人與自己下棋時的細枝末節,來確定車間主任人選的故事。小説的結尾是這樣的:廠長與兩位候選人下完棋後,“徑自朝汪科長(組織科長)家走去……”廠長為什麼這時要徑自朝組織科長家走去?他要找汪科長談些什麼?這個鑄造車間的主任究竟誰當好?廠長此時心中是否已經有了底?……行文至此,這些內容作者隻字不提,而是巧妙地以一個省略號將它們取而代之。這樣處理,真是匠心獨運,高明之至!這些被省略號所取代的內容,根據上文所提供的語境,同學們完全可以“思而得之”,屬於不必明述的範疇,作者此時惜墨如金,不失時機地將它們統統省略掉,而以“不言言之”,讓讀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補充。這真是神來之筆!拉辛在《拉奧孔》裏説,藝術家的創作“不是讓人一看了事,還要讓人玩索”。本文的作者正是做到了這一點,也正因為如此,這篇小説才一躍而成為上品。
2形象暗示法
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徵法。就是指借用某種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來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藝術手法。它由本體和徵體兩部分組成。二者之間的聯繫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種傳統習慣和心理感覺上的特殊聯繫。運用形象暗示法,必須緊扣這種聯繫,將自己思想感情傾向等寓於對徵體的具體描繪之中。運用形象暗示法,可以構成一種詩的意境,深入淺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藴,激發讀者悠遠的情思。
形象暗示法,可只用於文章的局部,例如:
打開窗子吧!現在開窗子就不光是為了迎進陽光、空氣,或者遠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綠、燕子飛來的掠影……而是迎接一個新世紀!
(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打開窗子”象徵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十分貼切,恰當,意味藴藉。如果換成幾句赤裸裸的政治口號,就會大為遜色,倒人胃口。
3警語點綴法
警語又稱警句,是含義深遠而精練的語言,它包孕着豐富的意藴,閃爍着思想的火花,給人以規律性的認識。陸機在《文賦》中説:“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裏的“片言”就是指具有警策性的話語。用它來點綴文章,使之居於全篇緊要之處,全篇也會因此而鼓動、而生輝。劉禹錫也曾經指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看來,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深諳這警語點綴法的作用的。警句點綴法,就是指在行文時,恰當地運用簡練動人、意藴深刻的警句來點綴文章,使之言簡意豐、含義深遠的一種藝術手法。
例如,台灣金陵女中的某學生的《感動》一文,敍寫的是幼時父母揹她上醫院,涉水過巷,卻不知體貼父母,直到長大後的某一天,聽到一個陌生的小女孩問揹她的媽媽“累不累”時,才感觸良多,深悔自己的過失。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這樣寫道:
感動的滋味並不好受,(是一種)酸酸的、澀澀的、熱淚盈眶、咽不下去的感覺。但每一次總可以得到另一個嶄新的生命,有時甚至可以改變一顆固執的心。
這是一段寓含倫理的警語,經它一點綴,文章頓時神采飛揚,餘韻無窮,引人深思。作者為何能“得到一個嶄新的生命”?“這個嶄新的生命”又是何物?“固執的心”又為何可得到“改變”?讀罷全文,我們怎能不掩卷沉思呢?
4一語雙關法
一語雙關法,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一詞多義、多詞同音,或形象相似等條件,着意使文章或文章的某些部分獲得雙重意義。一語雙關法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巧妙地運用一語雙關法,可使語言深邃、含蓄、曲折,有意藴、耐人尋味。
例如:魯迅在《病後雜談》中這樣寫道:“雅要有地位,也要錢,古今並不兩樣的,但古代的買雅,自然比現在便宜;辦法也並不兩樣,書要擺在書架上,或者拋幾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擺在桌子上,但算盤卻要收在抽屜裏,或者最好是在肚子裏。”這段話中的“算盤”,表面上指中國一種特有的計算工具,而實際上指的是“心機”。
從上面的典型例子中可以看出,運用一語雙關法,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使語言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意藴豐富,有一箭雙鵰之妙。
5緊急剎車法
所謂緊急剎車法,就是指行文至關鍵之處時,便來個緊急剎車,使文章戛然而止,以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與“符號代替法”有點相似,都是“該住手時就住手”,但也有不同之處。“符號代替法”是緊急剎車後,把許多不説而讀者能思而得之的內容,用省略號取而代之;而“緊急剎車法”則是戛然而止,以不言言之。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在《窗》一文中,就成功運用了這種“緊急剎車法”。《窗》描寫了一病房中兩個病情嚴重的病人。靠窗的病人,每天可以起坐一小時,給同室病友講述“所見”的窗外的景物:花園、情侶、球賽、建築等等,使那位病友的精神受到安慰。可有一天,那位不靠窗的病人想:“緊挨着窗口的為什麼不是我呢?”於是當靠窗的病人垂危時,他不按鈴報警,眼睜睜地看着那位靠近窗口的病友死去。在那靠近窗口的病牀上,當他如願以償後,便急不可待地向窗外望去,結果他看到了什麼?作者這樣寫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行文至此,作者便緊急剎車,把剩下的內容留給讀者去思索,去咀嚼,意味深長。
當然,我們講求“文句有意藴”,既不是要與明白曉暢相對立,也不能與艱深晦澀相等同,而是要追求一種“意在筆先,神餘言外”的意境,要獲得一種語近情遙、語簡意豐、含吐不露、餘音繞樑的表達效果,使人讀後如品香茗,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訓練在線
(一)從《沉默是金》、《沉默未必是金》中,任選一題,按下列要求作文。
①開頭必須使用排比句。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③800字以上。
(二)閲讀下文,按要求答題。
六月登井岡(節選)
乍見井岡山,井岡山好大。
五百里井岡山,宛如①(用一個比喻句)。殿內陳列着三千八百多種植物和白鷗、短尾猴等一百餘種珍禽異獸。殿內有茨坪、龍潭、桐木嶺、黃洋界、筆架山、仙口、五指峯和湘洲八處風景,高高低低的峯如一格格琴鍵,奏出四分之二拍的美妙音樂,樹影幢幢,綠陰如蓋,遠不分株,近不分棵,一個個山坳,像一個個②(寫出喻體)斟滿了陳舊醇香的傳説。③(用一個疊音詞)流水像在訴説無限衷腸,又像在靜心傾聽遠山的呼喚。十八條瀑布,飛珠濺玉,有的粗,有的細,委婉動人。山麓小河中的渡船,則像④(寫出喻體)那麼容易飄蕩。船和水,是這山中最活躍的生命因子。
井岡山好靜,井岡山好野,井岡山上好自然。
風,是⑤的;草,是⑥的;苔,是⑦的;潭水,是⑧的;霧,是⑨的。(在⑤—⑨處填上相應的疊音詞)一塊大石頭,一座舊木房,一眼紅軍洞,一棵松樹,一線天空,高高的崖壁上爬滿了電線以及青黃相間的藤子,苞芋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叢生,佳木在遠遠近近葱蘢。……
(三)閲讀下文,根據語境,在橫線上填上相應的表示色彩的詞,體會本文語言的繪畫美。
站在岸邊向湖心望去,湖水①的,真好像到了海濱。那點點風帆,歷歷可數,陽光照在湖面上,②光閃爍。
夏季常有天鵝來此做客,他們雙雙彎曲的長頸,划動着③掌,在湖面上遨遊戲水,不時發出動聽的叫聲。到了秋天,湖四周④的蘆葦叢已變得一片⑤,漁民們哼着打魚小調,撒下了魚網,傍晚,被晚霞映⑥的湖面上,漁民們興高采烈地搖着大船滿載而歸……
(六)閲讀下文,按要求答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蘇東坡宴請好友黃庭堅時,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給他們出了一道題,要他們在“輕風細柳,淡月梅花”的橫線上各填一個動詞,變成兩句五言詩。黃庭堅隨口吟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後,蘇東坡也接着吟道:“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小妹聽後,搖搖頭説:你們的兩句詩,從意義上説,動詞都選擇得較好,但從整體意境上看,所選的不是那個最貼切、最準確的動詞。於是,她隨口説出了這兩個動詞,蘇東坡、黃庭堅聽後連連稱讚:妙!妙!妙極了!
請問蘇小妹填的這兩個動詞是什麼?
(八)續寫小小説的結尾,要求意藴深遠。
同意
王祕書送進一份文件。
王局長像往常一樣,拿起筆輕鬆熟練地在上面寫下“同意”二字。
突然,他睜大眼睛,筆從他無力的手中滑落到了辦公桌上。
翌日,。
[寫作提示]
訓練題(一)
《沉默是金》或《沉默未必是金》題目就是論點,在扣住這一論點展開論述時,可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法和喻證法等。為了增強文章的文采,運用排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請看袁敏傑寫的《沉默未必是金》一文的開頭:
有句格言説,沉默是金。想想也是。人生處世,有時,沉默是一種睿智;有時,沉默是一種豁達;有時,沉默是一種涵養;有時,沉默是一種灑脱;有時,沉默是一種潔身自好;有時,沉默是一種顧全大局……
這段文字,一連用了六個排比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沉默的本質,既使文章氣勢磅礴,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排比句使用得當,可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用於敍述,則清晰深刻;用於描寫,則形象生動;用於抒情,則情深意篤;用於説理,則鞭辟入裏、理直氣壯;用於立論,則大氣磅礴、天衣無縫;用於駁論,則摧枯拉朽,無懈可擊。不過,同學們在運用排比句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從內容的實際需要出發,不能生硬地拼湊排比的形式;二是必須是多項並舉。有的是多項全舉,有的是在多項中舉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讓讀者去深思。後一種排比句末要用省略號。
訓練題(二)
依次填:①一座輝煌的綠色宮殿②純潔而樸素的酒杯③潺潺④一片落葉⑤輕輕⑥綠綠⑦柔柔⑧幽幽⑨淡淡
訓練題(三)
依次填:①碧藍碧藍②銀光③紅④翠綠⑤金色⑥紅
訓練題(四)
這兩個動詞是“扶”、“失”。因為一個“扶”字完全將無形的微風人格化。微風恰似一個美女,依扶細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銀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潔迷人。這“扶”、“失”二字,完全與詩的意境相融合,創造一種浮雕美,給人一種立體感,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物。
訓練題(五)
王局長無可奈何地交出了局長辦公室的鑰匙。
(只要續寫的內容與語境相符,能突出供料的主題,符合“有意藴”這一要求均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