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發展等級(一)—深刻

來源:文書谷 3.01W
關於發展等級(一)—深刻

我們不論寫什麼文章,在下筆之前,總要先考慮寫什麼內容,體現什麼思想。這個過程,就是提煉主題的過程,古人稱之為“立意”。立意,就是確定文章的主題(或中心思想)。“意”立得如何,可直接影響文章的格調與品位。
提煉主題,必須遵循以下四項原則:正確、鮮明、集中、深刻透徹。對於大學聯考作文而言,這四項基本原則,又可分為兩個等級:前三項原則為一個等級,這一等級是對文章的基本要求,屬於“基礎等級”。這三項原則在前面已與同學們談過,此處不作贅述。第四項原則,是對文章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屬於“發展等級”。
一般説來,我們的大學聯考作文,如果基礎等級過了關,主題的提煉又達到了發展等級,那麼這篇作文就可以進入優秀作文甚至滿分作文的行列。
怎樣提煉主題才會深刻呢?
(一)要透過現象深入本質。
客觀事物是錯綜複雜的,它既有現象,又有本質。現象是事物的本質在各方面外在的表現,本質則是通過無數現象從不同的方面表現出來的。本質往往會被一些表面現象所掩蓋。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認識事物的本質,才能深刻地瞭解這一事物,準確地把握其內在規律。在大學聯考作文中,要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徹,就必須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立意時,儘可能地拓展思路,從多方面對題材進行分析,從分析中找出題材的內在規律,把握其共性,從而抓住主要矛盾,開掘出最有價值、最有本質意義的東西,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情操上的陶冶和靈魂上的淨化。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樣一篇中學生優秀作文:
痛苦是一筆財富
“痛苦對人們來説是一種精神財富,一帆風順的人們常常是淺薄的……而痛苦卻可以令人沉思從而領悟人生的真諦。”這一段人生絮語再次向人們揭示了痛苦之中所藴含的巨大內涵與價值——痛苦是一筆財富。痛苦是什麼?實在難以給它下一個全面的定義。幾十年工齡的老工人目睹工廠的倒閉,老師看見學生的失敗,學生面對黑色的七月……不能説不是痛苦;被機器絞斷雙手,被車輪軋斷兩腿,被大火燒傷面容……這又是一種痛苦。因此概括而言:痛苦就是無情地肆虐、折磨人的肉體或精神的一種有形或無形的東西。
痛苦是怎樣產生的呢?究其根源,有着內外的交替因素,即外在的給予和內在的感受相結合,於精神於肉體的痛苦就產生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對痛苦而活個酣暢明白,痛苦的到來和失落同樣令人不悦。有人在痛苦的煎熬中哀歎、頹廢、消極而亡,更有人於痛苦中昂起了不屈的頭,笑迎沉甸甸的逆境。痛苦也許可以使一個口若懸河的人從此緘默不語,但不能使一個人停止思維的活動,使一個有志者停留尋覓的腳步!
痛苦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財富!
痛苦與孤獨往往能使一個人日臻成熟和偉大。它讓一個人的思想日趨高潔和完整,生命永遠不會麻木。張海迪於痛苦之中成為跨世紀的一代先鋒,成潔在失掉雙手的痛苦之中成為“全國十佳”之一,更有曹雪芹失意著“紅樓”,司馬遷宮刑寫《史記》……凡此種種,他們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駕馭了痛苦,並於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
痛苦是一筆財富。
痛苦的經歷並不能把一切人都引向真理。北大一學生髮誓“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痛苦駕馭了他為初衷“誓言”而遺臭萬年;留美博士生盧剛於痛苦之中將罪惡的槍口指向了同學,導師,又指向了自己,哀哉可歎!人的堅強只有在與生活挑戰的抗爭中駕馭痛苦才能得以真正的檢驗,當發現人生的最大樂趣是“生活需要我”時,人就戰勝了痛苦;就會明白:痛苦是一筆財富!
想起昔日的歡樂,我感到痛苦,因為歡樂已成為過去;想起昨日的痛苦,我感到歡樂,因為我已戰勝了痛苦,悄悄地發現:痛苦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本文的作者在立意時,先引述先哲的話詮釋“痛苦”,再列舉種種“痛苦”的現象,進一步闡明“痛苦”的內涵,接着分析“痛苦”產生的原因。這樣透過現象,撥開層層迷霧,準確地揭示出“痛苦”的本質:“痛苦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然後又列舉典型事例加以印證。全文立意新穎,深刻。因此,論證有力,説服力極強。
對同一題材,可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立不同的“意”。那麼,立什麼樣的“意”,才稱得上深刻透徹呢?這就要看這些“意”中,哪一點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質。例如有這樣一則材料:
愛因斯坦成名以後,比利時國王和王后邀請他去做客。國王按約定的時間派了宮廷小汽車去火車站接他。火車到了,去接愛因斯坦的小車司機卻怎麼也找不到他,只好空車回去,報告國王説愛因斯坦沒有來。可半小時後,愛因斯坦身着沾滿塵土的破雨衣,腳穿一雙舊皮鞋走來了。原來司機只看衣着不認人,愛因斯坦只好步行而來。
對這則材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立意:
1愛因斯坦接受比利時國王和王后的邀請後,準時赴約,雖然接站的司機沒有接到他,但他還是克服困難去赴約。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值得讚頌。
2批判只看衣冠不認人的行為,反對以貌取人。
3讚美愛因斯坦艱苦樸素的美德。
4讚揚比利時國王愛才。
5真正偉大的科學家即使成了名,仍專注於科學事業,不講究衣着,不追求個人享受。
上述五種立意,哪一種是最佳立意呢?下面,我們來作一番比較:
第一種立意,顯然不是這則材料的重心所在,不是材料的本義。第二種立意,雖然不能算錯,但還不是最佳角度,因為這則材料的主體不是小車司機,而是愛因斯坦。第三種立意,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流於膚淺。因為穿沾滿塵土的雨衣,並不是艱苦樸素的表現,而是不修邊幅,不講衞生的行為。“穿舊皮鞋”也並不足以證明愛因斯坦就是艱苦樸素。這種立意,也只是就事論事,不得要領。第四種立意,更是站不住腳。因為這則材料的含義與“愛才”沾不上邊。另一方面,這則材料的主旨並不是評述比利時國王,因為材料的主體是愛因斯坦。第五種立意,才是最佳角度。它揭示了供材的主旨。一個科學家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對科學事業的不懈的追求。如果他只注重衣着,只計較待遇,只追求享受,那是絕對不可能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只有表現這一主題,才算真正抓住了這一事件的本質。
在立意時,由於寫作文體的不同,對本質的挖掘也就各異: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於人物思想的發掘,力求尋找到支配人物言行舉止的思想亮點,因為它是人物全部活動的動力。
以敍事為主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事件藴含的思想意義。一件事思想意義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時要力求從事件所表現出的各種思想意義中,尋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動人的那一種思想意義,因為它決定事件的主要性質,代表着事件的本質。
以狀物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所狀之物的審美價值或作者熔鑄於事物中的某種感情或寓意。
以抒情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隱含、交織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以説明為主的文章,一般要揭示説明對象的科學內涵。
以議論為主的文章,一般着力於對事物的剖析,從中尋找出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
(二)要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要受其特定的條件(原因)支配。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因果關係是客觀事物發展的根本關係。事物發展的一定原因,必然會產生某種特定的結果,而某種特定的結果的產生,必然基於一定的原因。因此,在寫作時,只有學會由果溯因,即學會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徹。
例如,1940年,在晉察冀邊區,流傳着一個“白毛仙姑”的故事。人們若根據這一故事進行文學創作,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立意:
一是表現破除迷信的主題,告訴人們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鬼神存在。
二是表現婦女翻身解放的主題。
三是表現“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
上述三種立意,哪一種最深刻、最能激發人的愛憎感情呢?對這一問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藝術家們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45年,魯迅藝術學院的賀敬之、丁毅等根據這一傳説創作民族新歌劇《白毛女》時,經過反覆研究,深刻挖掘,最後選擇了第三種立意。為什麼第三種立意最深刻透徹呢?因為它揭示了白毛女悲劇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昭示人們:要使白毛女由鬼變成人,就必須推翻這一反動腐朽的社會制度,建設一個沒有壓迫、剝削的新社會。這一主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要求,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揭示了影響白毛女命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社會制度。所以,該劇上演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對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對解放戰爭,對解放後的民主改革和其他政治鬥爭,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1991年的一篇大學聯考作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千古名訓。然而只要細加思索,我們就不難發現近墨者未必黑。
無論是否讀過周敦頤《愛蓮説》的人,但凡曾見過荷花的人,都會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所深深感染。荷花可説是最為近墨者,卻冰雪晶瑩,亭亭玉立,令人傳頌千古。它深深紮根於淤泥,卻沒有與其沆瀣一氣,更顯風姿卓絕,潔如皎月。可見,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麼,為什麼會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與不黑,關鍵在於近墨者本身的素質。荷花之所以“不黑”,在於它內在的純潔,本質的卓越,不僅足以抵擋外部的侵擾,更可以使自身不斷壯大,生存發展,因此可説,近墨與否只是外部環境的表面現象,而近墨者最終是否會變黑,起決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為何品位,即內因。試想,一身正氣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罷,它一定總是滿身正氣,使“赤者”讚歎,令“黑者”心驚自慚。戰國時的屈原,內修朝政,外聯齊抗秦的主張不得實現,自己又處於“燕雀烏鵲,巢堂壇兮”、“腥臊並御”的環境中,仍然絲毫不為所動,寧可“固將愁苦而終窮”,也要為尋求救國救民之道而“吾將上下而求索”。他的身上,就體現出一種近墨不僅不黑,反而更加高潔的品質,足以令人千古傳頌。
當然,我們並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別是自身已經開始變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轉機的,會拼命在“墨”的環境中成為黑亮的精英。但這更可證明,是他們自己變黑了,墨,不過提供給他們一個極好的環境而已。可見,黑與不黑,關鍵要看其本色,看其骨子裏是不是黑。
黑皮膚者再怎麼擦增白霜,也還是黑的;白皮膚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終究還是白的。近墨者未必黑,實為不欺之言。
本文是一份大學聯考滿分試卷。其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能揭示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質,因此立意深刻,説理透徹。
在立意時,作者反彈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觀點。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與“不黑”,取決於“近墨者”的自身素質的高低。“近墨”只是外部環境的表現,只是一種外因。“起決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等,即內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作者站在哲學的高度進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言之成理。
由果推因,就是要探明事物產生的原因。探明瞭原因,就掌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有掌握了規律,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那麼,在立意時該怎樣去由果溯因呢?一般説來,可分以下幾步走:
第一步: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以弄清產生某一結果的各種原因。客觀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而不是單一的。因此,在溯因時,必須儘可能地全面進行分析研究,窮究產生某一結果的各種原因。
第二步:要再問幾個“主要為什麼”,以弄清產生某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找出了產生某一結果的各種原因後,還要再進行分析,看看這些原因中哪是主要原因,哪是次要原因,從而抓住主要的根本性的必然性程度最高的原因。
第三步:再問幾個“為什麼的為什麼”,以探求產生原因的原因,分析某一結果,並不要求羅列一切條件,而是要把根本的決定性的條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過表面原因,探求那產生原因的原因。
1983年大學聯考的作文題是根據漫畫《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的內容,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有一考生這樣寫道:
看了這幅漫畫,使我想起了《荀子》中這樣兩句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畫中的挖井人,為什麼一連挖了五次都沒有成功呢?
這位考生,由“挖井人連挖五次都沒有成功”這一“果”來溯“因”:
就是因為他沒有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沒有耐心和毅力,因而就不會達到所要求的深度,更不會獲得成功。這幅漫畫深刻地啟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小到挖一口井,大到成就一番事業,沒有這種精神,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通過分析,這位考生找到了挖井人失敗的原因之所在,即缺乏“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寫到這裏大多數同學就會匆匆收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篇文章只能達到基礎等級中的中上水平。而本文的作者非常聰明,他由果溯因,不僅探究出了產生挖井“失敗”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而且窮追不捨,又問了個“為什麼的為什麼”,探究出了產生原因的原因。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又為“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探尋到了根源:
鍥而不捨的精神,來自於對理想的執着追求,來自於對所從事的事業的熱愛,來自於嚴肅認真、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來自於尊重科學、尊重客觀實際的求實精神。
這是點睛之筆,神來之筆!加上這幾筆,文章的立意立刻就更深了一層。文章也就因此而升檔,進入了滿分卷的行列。
從這一典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在作文中只有這樣層層溯因、步步深入地探究事物的因果關係,才能使認識逐層深入,使立意深刻。
(三)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夏丏尊與葉聖陶兩位先生合著的《文心•觸發》中有這樣一句話:“作文貴在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工夫。”這裏所説的“觸發的工夫”,實際上就是文章的啟發作用。所謂啟發,就是指闡述事例,引起對方聯想,而有領悟。文章的觀點具有啟發作用,是文章立意深刻的一個重要因素。
什麼樣的觀點,才具有啟發作用呢?
一般説來,具有啟發性的觀點,往往具有以下特點:首先,作者闡述的觀點,必須是正確的。只有正確的觀點,才能產生積極的社會作用,才會收到獎善懲惡、激濁揚清的效果,才會達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啟發作用的觀點,必須揭示“三理”,即揭示哲理、倫理、藝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現象與本質、主觀與客觀、個別與一般、內因與外因、形式與內容、對立與統一、量變與質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等哲學觀點,能引起讀者理性的思考;揭示倫理,如反映高尚的親情、友情、愛情,能為讀者的人生導航;闡述藝理,能給讀者以藝術的薰陶和美的享受。
那麼,如何使觀點具有啟發作用呢?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認識事物的能力。王安石有句詩説得好:“不為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處。”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2.要做好哲理、倫理、藝理等方面的積累工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厚積才能薄發。
3.要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善於變換角度,用辯證的觀點、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去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去抓住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經典回放
看下面一則材料,然後以《什麼樣的“落後“才捱打?》為題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甲午海戰時,中國的海軍裝備並不落後,北洋水師擁有的船艦噸位和先進程度,排名世界第四,亞洲第一。但最後被日本海軍圍在劉公島,全軍覆沒。
什麼樣的”落後”才捱打?物質條件、技術手段的落後有可能捱打,但如果制度落後、思想腐敗,恐怕再先進的武器,也只有捱打的份兒?甲午海戰”即是説明。參見下文:
什麼樣的“落後”才捱打?
“落後就要捱打”——據説這是毛澤東的話,時下被炒得很熱。此次我駐南使館遭北約襲擊之後,更是眾口一詞,齊誦該語。此距毛澤東發話之時,已有幾十年了。可我們還不得一次又一次地主動認賬“落後”,多少叫人有點憋氣。這種要遭“捱打”的“落後”的含義,是指物質、技術手段的落後,大約是全國同胞的共識,我的認識也不例外。不過今年夏天有機會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百年前北洋水師的基地),參觀了“甲午海戰博物館”後,對“落後就要捱打”一説,我有了一點另外的看法。
甲午海戰時,中國的海軍裝備並不落後。作為洋務運動的“偉大成果”,北洋水師擁有的艦船噸位和先進程度,排名為世界第四,亞洲第一。也就是説,比日本海軍實力還略強一些。如北洋水師所擁有的大噸位鉅艦“定遠”、“鎮遠”,乃當時亞洲最大、火力最強之艦。應當説,從物質、技術意義上講,相對“落後”的是日本海軍。然而在海戰中“捱打”的卻是北洋水師。在劉公島一役,全軍覆沒。戰爭結局是簽訂割讓台灣、賠償鉅款的《馬關條約》。
一個擁有強大而先進的海軍力量的大國竟敗於實力遜於自己的蕞爾小國,令國人震驚不已。當時的有識之士似乎並沒有一概而論地感歎“落後就要捱打”,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之敗,非敗在實力,而敗在制度。也就是説不是落後在武器上,而是落後在制度上。這些有眼光的人認識到,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逐步改革舊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建立了新型的能促進社會進步的現代社會關係。正因為日本在這方面比中國先進了,所以它能以不如中國的實力打敗中國。看到了這一點,甲午戰爭失敗三年後,以引進先進技術為特徵的洋務運動讓位於以變革制度為特徵的維新變法。可惜的是這一改變中國最根本“落後”的變法,被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用武力打斷了。這一“打斷”斷送了中國製度現代化的一線希望,其消極後果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中國。我們之所以現在還不得不感歎“落後就要捱打”,與100多年前那次“打斷”有着扯不清的關係。
制度,有時又叫“體制”或叫“機制”,説白了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關係。先進的社會關係是一切“先進”之本,落後的社會關係是一切“落後”之源。這種落後而被打敗的例子,還可舉出很多。
最知名的例子是:40年代後期,國共爭雄,從物質基礎和技術裝備上講,“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比“飛機加大炮”的國民黨要落後得多,可最後被打敗的卻是國民黨。因為它雖然槍炮先進,內部卻腐敗無能,勾心鬥角,可謂制度落後。於是那個曾是龐然大物“黨國”最後也就“亡黨亡國”了。再往遠處説,春秋時吳越相爭,綜合國力上越國比吳國落後很多,然而越國領導人廉潔而發憤,勾踐卧薪嚐膽,生活儉樸,得到百姓擁護,上下一心,社會關係呈良性狀態,方能十年生聚,十年發展;而吳國夫差卻花天酒地,沉湎聲色,可謂腐敗透頂,“制度”落後。正是這種落後,使吳國捱了越國的打,而且被打得國破君亡。
因此,竊以為:國人對北約炸彈的最好回答,不應是電視上眾口一詞的“我們要努力搞好本職工作”“我們要努力學習,增長知識”等等,而應是萬眾一心地回答:我們要堅決改革,不停頓地改革,改革出一個比西方國家更能促進生產力,更能激發創造性的先進體制,最後趕上它們,超過它們。這才是西方最害怕的。如果不思改革,不加快改革,只喊幾“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之類的口號,西方那些政客們才不怕呢。他們大可充耳不聞,放心睡覺。那麼幾十年後,恐怕我們還不得不嘮叨“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
(選自《雜文報》2000年3月10日有刪改)
訓練在線
(一)閲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白宮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後回憶道:“我們弟兄幾個的成功,應當歸功於我們的母親。記得小時候,有一天,媽媽買回一些蘋果,我和弟弟們爭着要那個最紅最大的。這時候,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拿在手中説:‘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誰都想得到它。很好!現在,我把門前的草坪按你們年齡的大小,分成了幾塊,你們來一個剪草坪比賽,誰想得到最好的,誰就得爭奪第一。你們努力吧!’經過努力,我終於得到了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由於從小受媽媽的教育和薰陶,今天,我們兄弟們個個事業有成。至今,我仍忘不了媽媽給我們分發蘋果時的那番話。”
要求:①請根據上述材料,提煉論點,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②立意要深刻。
(二)閲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個作家,寫的書賣不出去,他靈機一動,給總統寫了封信,訴説了自己的苦惱,還贈了本書給總統。總統得到信和書後,回信説了幾句應酬和鼓勵的話。這位作家立即拉出一幅橫幅:“本處有總統給予讚賞的書出售。”一下子,所積之書,搶購一空。後來他又寫了一本書,銷售情況仍然不好。他又如法炮製地給總統寫了信,與書一起給總統寄去。總統覺得第一次上了他的當,這次,便毫不客氣地對他的書提出了尖鋭的批評意見。這位作家又刷出一條標語:“此處有總統提出批評的書出售。”於是,滯銷的書一下子又成了搶手貨。第三本書出版後,銷售情況又不好,於是,他又玩起了老把戲。這次總統生氣了,不予理睬。這位作家又刷出一條標語:“本處有總統讀後保持沉默的書出售。”本來難賣的書,一下子又賣了個精光。
請根據上述材料,從下列立意中選擇論點,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A.善於利用名人效應。B.不能迷信名人。
C.多想出智慧。D.心思應用在正道上。
(三)閲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個漁夫,聽説市場墨魚價格高,出海時,便發誓專捕墨魚。但出海後,遇到的卻全是螃蟹。他便空手而歸。上岸後,發現螃蟹比墨魚的價更高。第二次出海時,又發誓:“此次出海專捕螃蟹。”可這一次遇到的卻全是墨魚。他又空手而歸。第三次出海時又發誓:“此次出海,墨魚、螃蟹都要。”可出海後,一隻墨魚、螃蟹也沒遇到。遇到的全是馬鮫魚,他又空手而歸。沒等他趕上第四次出海,就在飢寒交迫中死去了。
請根據上述材料,從下列立意中,選擇一個最深刻的作論點,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議論文。
A.言必信,行必果。
B.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
C.人應該有點骨氣。D.惟利是圖害死人。
(四)閲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漢市鄱陽街有棟叫景明樓的六層樓,建於1917年。它的設計者是英國一家建築事務所。20世紀90年代的某一天,景明樓的設計者,給該樓的業主寄來了一份函件:“景明樓為本建築事務所所設計,設計使用年限為80年,現已超期服役,敬請業主注意。”
請根據上述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議論文。
(五)閲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家公司高薪招聘營銷員,試題是“請你想法儘可能多地把木梳賣給和尚,以十日為限。”絕大多數應聘者拂袖而去,最後只剩A、B、C三個人。
十日後,A對主考官説:“我跑了很多寺廟,也沒賣出一把。好在下山途中,見一小和尚一邊曬太陽,一邊撓頭皮,我趕緊遞上一把木梳,小和尚用後,很滿意,便買了一把。”B説:“我去了一座名山寺廟,看見香客的頭髮被風吹亂了,便對寺院住持説:‘香客們蓬頭垢面,是對佛的大不敬,應在香案前放一把梳子供信男善女們使用。’主持認為有理,便採納了我的意見。那座山共有十座廟,於是他買下了十把。”C説:“我來到一座古寺,見朝聖者絡繹不絕,便對住持説:‘香客們對佛如此虔誠,寶剎應有所回贈,以資鼓勵,我有一批木梳,你的書法超羣,可刻上‘積善梳’作為贈品。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並又和我簽訂了1000把的預購合同。”
結果三個人都被錄取。不過三者的薪金因賣木梳的數量不同而各不相同。
請根據上述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寫作提示
(一)閲讀這則材料後,有人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論點:
A.要有競爭意識。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誘。
C.媽媽對孩子成才影響最大。
D.要成就事業,從小就要聽家長的話。
以上論點,哪一個最深刻?A和D都是立足於孩子的,顯然立足點不對。縱觀供料,其立足點應放在媽媽身上。B雖然立足點是對的,但所説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供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應從整體上去把握。這則材料從整體上看,它所強調、突出的是: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因此C項是最佳的立意。它透過文中的“我們弟兄們”的成功這一現象,看到了母親對他們教育、影響是最關鍵的因素這一本質。因此,C深刻。
(二)自己的作品賣不出去,對每一個作家而言,確實都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怎麼辦?坐在家裏等讀者上門嗎?這顯然是無濟於事的。這位作家開動腦筋,巧妙地利用名人效應,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從字面意義上看,這則材料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只要肯動腦筋,善於利用外因,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就一定能夠成功。因此,命題者所提供的四種立意之中,B項顯然與本供料的中心無關,可以排除。A、C兩項基本上是切合題意的,但不是最佳立意。因為這兩種立意還只是停留在對供料的表層含義的理解上。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位作家寫的書為什麼總是賣不出去?其作品的質量不高肯定是主要原因。作為一位作家,不在如何提高寫作水平上下大功夫,專靠利用名人效應來搞促銷,這種把戲玩兩次、三次還可以得逞,而四次、五次呢?由此可見,D項立意才是最深刻的,因為它揭示出了供料的深層的含義。
(三)分析這則材料的寓義,可以採用由果溯因法。造成這位漁夫“在飢寒交迫中死去”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是他遇到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嗎?不是。是他的捕魚工具不精良嗎?不是。是他的捕魚技術太差了嗎?也不是。產生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位漁夫不知變通,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奮鬥目標。這也是這則材料的真正寓義。因此,最佳立意應該是B項。
(四)一個外國的建築事務所,在時隔80年以後,還能掛記着遠隔萬里的客户的安危。這一舉動,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感動。如果沒有高尚的商業道德,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如果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他們能做到這一點嗎?通過分析,這則材料的含義就已經十分清楚了。
(五)想把木梳賣給和尚,乍一看,覺得這一想法十分荒唐可笑。和尚們個個是禿頭,他們要木梳幹什麼?難怪“大多數應聘者”會“拂袖而去”的。但故事的結尾處卻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有A、B、C三人卻偏偏創造出了三個大小不等的奇蹟,實在令人拍案稱絕。仔細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答案卻十分簡單:運用智慧,迎難而上,就沒有趟不過的河、翻不過的嶺。這就是這則材料的深刻含義。
訓練在線
一個因病而僅剩下數週生命的婦人,一直將所有的精力用來思考和談論死有多恐怖。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稱的藍姆•達斯當時便直截了當地對她説;“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活呢?”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到他話中的誠意。“説得對!”她説,“我一直忙着想死,完全忘了該怎麼活了。”一個星期後,那女人還是過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説;“過去一個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陣子豐富多了。”
請根據材料自定話題,自擬題目,文體不限,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注意文章內容的豐富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