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W

當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1

從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臨江仙》中,我不由得感到英雄的故事,將在這本厚厚的《三國演義》中演繹。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他與這本書享有同樣四大名著之稱的是《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水滸傳》在上次的假期中我就閲讀過了。而《紅樓夢》則是以往的假期中我自己抽空閲讀的,《西遊記》是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雖然沒有看過原著,但是電視劇,連環畫倒是看得不少。這次要求閲讀的《三國演義》雖然我以前看過青少年版,但是看了原著才知道原著裏還有更多的精彩片段,而且閲讀原著也是對我的古文能力的一種提升。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曹操對劉備説,在這亂世中,只有你我二人是真正的英雄。劉備本想以種菜的假象來矇蔽曹操,讓他覺得自己心無大志,想逃過一劫,但是曹操卻説自己是英雄。而劉備身邊的張飛、關羽和趙雲等人,我也認為他們是英雄。張飛雖魯莽,但也是英勇無敵,關羽能夠温酒斬華雄,屢屢立下戰功,趙雲能夠在亂戰中單騎救阿斗。而曹操,是一個一直以來存有爭議的人物,被稱為奸雄,而他是不是英雄?我認為是的,他在董卓掌權,胡作非為時,能夠勇敢地去刺殺他,他也為天下的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有不正確的行為,但是誰能説人能十全十美呢?所以曹操也是英雄。只不過可能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而把他寫成了奸詐之人。無疑很多人都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也如此。他總能料事如神,劉備的三顧茅廬讓他深受感動,決定出山。在劉備娶孫權的妹妹孫尚香時,諸葛亮給了趙雲三個錦囊,讓他在必要關頭打開。使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而諸葛亮在後來三氣周瑜,劉備死後盡全力照顧阿斗,輔助他的江山。可惜,阿斗是個窩囊廢,後來司馬遷的一點點好處,就讓他樂不思蜀。悲哉,悲哉!

可以説,《三國演義》上演的是英雄的傳奇,裏面的人物描寫的十分豐滿,故事情節也層層相扣。也讓我明白了人才是多麼的重要,只有懂得如何用人的人,而不是像袁紹那樣自大的人,只想自己稱帝的,才能在亂世中求得生存。曹操就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而劉備也是為了求得賢人而親自到隆中,三顧茅廬從而感動了諸葛亮。“話説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就讓我感受到了為天下大事紛爭的一段永久鮮明的歷史。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2

近日,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該書內容豐富,故事多,人物多,成語多,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很多人物、很多事情值得我學習,可謂受益匪淺,讀後感《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完美詮釋了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諦。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無數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來塑造了忠、奸、仁、義、愛的各種形象,更是深中人心。以劉禪典範的庸君,以袁術、袁紹、劉表、劉璋為代表的無能之輩,氣量狹隘的周瑜,勇而無謀的呂布、張飛、許楮、典韋,運籌帷幄的諸葛亮,大智若愚的劉備,忠肝義膽的關雲長,“寧我負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我從三個國家的`角度闡述一下自己閲讀此書後的感悟,羣雄割據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最後形成三國鼎足之勢。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

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卧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不如他。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

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決定成敗。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這本書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鈎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我要把通過這本書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工作實際當中,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力量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3

靜坐書齋,這是一件雅事,重讀《三國》,這是我的興趣,都説老不讀三國,少不看西遊,我想看三國也是徒為古人擔憂,當然,讀書是我的最大愛好,而讀三國更是我最大的興趣。

《三國演義》這本書以“滾滾長江東逝水”起興,以漢末張角黃巾軍對天下大勢的影響為開端,埋下了羣雄並起的伏筆,這是一個浪花淘盡英雄多的時代,豪強爭霸成為必然,在這樣的時刻,英雄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不吝筆墨把他的筆觸傾向給了劉備,故事也是從桃園三結義敍述了劉關張三人的身份來歷,這樣的小説寫法可以説中規中距,以後的故事就要圍繞他們來發展了。

《三國》可以説是“義”字當先,這就是小説的靈魂,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按照這樣的一條線穿在一起,惺惺相惜結成異性兄弟,這是“義”的開始,當然到了劉關張三人為了一個“義”字先後失去了生命,並不是“義”的結束,他們之間不過是兄弟之“義”,他們離去之後還有一個“義”那就是“恩義”,這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知遇之恩,託孤之義,讓諸葛亮捨生忘死、鞠躬盡瘁,這就是貫穿始終的“義”。

《三國演義》這個名字起得也好,三國演的是什麼呢,是“義”,可是作為看書的我,只看到從黃巾起義到晉的統一,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當然了看這本書就不能用悲天憫人的心腸,應該隨着作者的思路,當然,你會不知不覺的隨着作者的思路和喜怒哀樂,我為三英戰呂布喝彩,為長阪坡趙子龍瘋狂,看到了真豪傑,大丈夫,我被書中人物所感染,很曹操的奸詐,不喜歡周瑜的小氣,也許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

雖然很多人在和《三國演義》叫板歷史,但是作為一個出色的文學作品,卻能夠用它特有的魅力征服人們對歷史的看法,這也是任何歷史學家始料未及的,因此出現了很多以《三國》演義為起點的解讀和品評三國潮流,而這個潮流中以易中天、紀連海為牛耳,他們通過對三國的別樣解讀,讓我們從歷史中看待三國,而他們的解讀甚至比《三國演義》還離譜,既然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三國演義》那麼就不要説我是在講歷史,因此看《三國》我還是喜歡羅貫中的,畢竟文學性很強啊,有可讀性,讓我看《三國志》根本都沒有什麼吸引我的地方,我也不研究歷史,我就是喜歡《三國演義》波瀾壯闊的場面,就是喜歡羣英會的一個個精彩的情節,喜歡一個個連環計和計中計的運用,如同一個鮮活的生命,這段故事,讓小説家給寫活了,別説羅貫中離三國時期有多長時間,就是在當下,我們的小説就能夠如同敍述歷史一樣麼。

看《三國》,我們不是在看歷史,我們看的是歷史中那些穿成了故事的精彩畫面,看的是寫書者對人性精彩的剖析,看的是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歷史中或許有的細節,也許這些細節不在三國,但是在歷史的某一個角落,這些歷史都在影響着我們的先人,讓他們在浩繁的歷史典籍中尋找一點點的蛛絲馬跡,這些蛛絲馬跡是也成了故事的來源和亮點,這也使得我們對這段歷史有着不一般的痴迷,試問沒有《三國演義》我們難道會更看重這個亂世三國,而不去盯住花開的盛唐麼,我認為不能,因此《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但是它讓我們認識了歷史,這是一部前無古人的鉅著。

讀書總是讓我思考,看了這麼厚重的書,讓我勵志奮發。讀書可以讓我心靈接受洗禮,每一次讀書都是我新的開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