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1.87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15篇)

讀《論語》有感1

大家應該聽説過論語吧!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裏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説:“學了後,時時去温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瞭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温習才行。

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會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麼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鬆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着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裏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裏好像有一羣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後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讀《論語》—學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讀《論語》有感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一行行聖人言映入我的眼簾。對,今日,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言語簡略,卻是意義非凡,耐人尋味。

就如這麼一句話“温故而知新”,如此簡短几個字,卻是精確明瞭地概括了學習的精髓。這讓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節課後,我們會在自由活動課中複習當天重要又深奧的知識點,就在這時間中,雖説是自由活動時間,可在旁的幾個同學心血來潮,聊天聊得熱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學習效果是天壤之別。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在我們身上得到實際驗證。

而那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闡明瞭學習要講誠信的真諦。雖然能人懂得的學問很多,但也總會有“有所不知”的事情。這也正是我們平時講的通俗語“不懂裝懂就是飯桶”,這些自認“無所不知”的'人錯失了“求問”的體驗,不懂謙虛並耐心地向比人請教。正如“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嘛,這也反襯出那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話在中國是家喻户曉,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這樣做呢?回想我剛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不懂“問”的意義,只是上課專心致志地聽講,課後温習一下了事,沒有真正領悟到“問”問題的重要性,害得我沒有完全跟上老師的節奏,甚至有些知識還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師的步伐。直到二年級,我漸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需要調整學習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會課後抓緊複習,虛心請教老師或同學,很意外,成績在班上從前二十名衝到前十名。三、四年級,我發現學習越來越輕鬆,成績也顯著提高,每次考試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嚴謹的求學態度也被後人所稱道。同伴間的學習,各有特點,也總是各有成就,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然而當今社會,總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結果只能導致沒有任何發展。

《論語》這本書膾炙人口,教會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成為有學問的人,全面發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為父母效勞,為國家做貢獻,讓讀者受益匪淺,你願意讀一讀嗎?

讀《論語》有感3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湧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裏,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禦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禦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蹟!為什麼這樣的奇蹟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説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説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麼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説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説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於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於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樑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於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昌也。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於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於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為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於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於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脱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説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嚮往並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為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為國平後,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温、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後,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併成為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衝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則,並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説與其説是一種學説,不如説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於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後世,予以為一切並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4

許多人都站下來靜靜地凝望?近年來我們的書刊市場上出了許多好書,但也出了不少壞書。因為這些人,我們的祖國才變得更強,更好。哪一組勝出,就可以拿出自己的一些分數加給低的一組,在接下來的遊戲中幫助他們,讓他們有前進的動力?直到現在,這件事仍然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歎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麼説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説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説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七年級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説:“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讀《論語》有感5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被世人譽為“聖人”。《論語》是一本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語錄體散文。《論語》藴意深邃而又妙趣橫生,人性與文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我們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所以,我們可以從中找出不少感同身受的例子。

學思並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們每天都會學習,每天也必須要去學習,那麼我們是如何學習的.呢?上課時,是老師輔助我們學習,引導我們思考;下課時做作業,我們會照着老師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舉一反三,認真思考。

假設我們不去思考呢?那麼上課時便是另一番光景了:老師拿着資料念給我們聽,我們在書本上寫下來,下課時我們一遍一遍地讀、背。這樣會使我們感到疲勞和厭倦,甚至慢慢的厭惡學習。所以説,學思並進很重要,掌握好方法,我們就能事半功倍。

樂在其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們常説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學習,我們的態度就分為三個層次:知、好、樂。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我們對學習的興趣。我們對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在快樂中學習,以學習為快樂。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讓我們更加靈活 的知把識運用在生活中。

善於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反省是一朵美麗的花。反省能讓我們學會豁達,讓我們做到樂觀,讓我們擁有豪情。

倘若我們都不反省,都不會反省,那麼我們的人生會怎樣?世界會怎樣?若科學家們不反省,現在生活怎會如此便捷?若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不反省,那怎會有我泱泱大國,巍巍華夏?可見,反省多麼重要啊!

《論語》,它經歷了兩千多個春秋,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影響着我們。儒家經典永遠不會過時!

讀《論語》有感6

談到《論語》思想,首先當屬"仁"的思想,中國人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義禮智信"方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則。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並影響至今。要説《論語》就不得不先説説創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這個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從開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為兩部分,西周跟東周。孔子的時代是在東周,東周分為春秋跟戰國兩個時代,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他生命結束的時候,春秋時代也隨之結束了。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就是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因為天下亂了,每一個人念念書都要問,怎麼樣從古人的智慧找到一個方法幫助現在的人?人總是要設法活下去,並且活得有尊嚴,所以才會有百家齊放的現象。

孔子認為周朝的興盛就是靠禮樂的製作讓天下安定。禮跟樂的製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有天子的位置,你還必須有聖人的德行。這兩個配合起來,天子加上聖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後,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嚮往這樣的一種境界,但他並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如何的看法,應該往哪裏發展,但是在魯國你要從政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鬥爭。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機會,他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正式出來做官,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縣的縣長。古代當縣長就已經成為大夫,不過是最基層的,你要當到中央級的話,才慢慢進入權力核心。所以孔子開始是當中都縣的縣長,一年下來,這個縣變成模範縣,全國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國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擔任小司空,司空是負責古代建設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結果幾個月下來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負責司法的。所以孔子沒有當過教育部長,卻當過司法部長,負責管法律如何執行的,維持社會治安的。

他當司寇的時候就發生很多事了,比如説他當司寇的時候,整個魯國就開始上軌道了,治得非常好。後來魯君跟齊國的國君相會的時候,孔子跟他去,表現極其卓越。他等於是幫助魯君跟齊君來談判,得到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齊國侵佔魯國的幾塊地全部還給魯國,這是孔子的貢獻。讓魯君在齊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國之後就攝行相事,代理總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這個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後,魯國大治,他當代理總理三個月,魯國大治。司馬遷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去撿,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兩邊。這個社會實在是很安定。但是社會安定繁榮開始往上發展的時候,孔子很有企圖心,就任命他的學生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讓魯國統一,因為魯國分成四分,他要統一。當時都靠城牆,一個城牆很高,裏面有一些武器,別人就對你無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牆,各有武器,所以孔子開始叫子路把這些城牆都給我拆低一點,不要那麼高,太高了打不進來,不行。這兵器不能太多,結果三家大夫裏面兩家就認了,一家還是起來反抗。到最後還是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之後,很多反對的力量就出現了。孔子那時候也是一樣,所以孔子在魯國慢慢就發現,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在魯國旁邊,兩國經常在競爭。

所以齊國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送到魯國來,那時候魯國的執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魯定公每天觀賞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這些馬去賽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後送給他們,他們也不看,就拖着,就擱着。孔子發現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歲結束的時候開始周遊列國,從此到六十八歲才回來。而《論語》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這段遊歷期間產生的。

我們常説,看文章不僅要看其詞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後的精神所在。正所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語中透露的不單單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些隻字片語背後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來,古來聖賢,他們的行為、品德無一不被後人歌頌。但看看那些聖賢們後來的遭遇又有幾個能做到我們今天所説的"成功"呢?並沒有幾個,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運氣。但為什麼他們仍然值得後人不斷學習他們呢?這後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將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將使得你有一股正氣,一股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勇氣。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級也要把真理道出來的骨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要有的氣節,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國學熱,許多家長都會教自己的小孩學《弟子規》,而《弟子規》表面上看是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諸如做人要孝順,要團結、友愛等等。我們太容易將這一套東西變成馴化人們的一套工具,卻忘了這套東西背後支撐它的是什麼。支撐它正是千百年來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氣。我相信,孔子當初的言論也並非想讓看《論語》的人,學習如何做一個順民,在遇事時如何趨吉避凶,而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剛健的人。當這股剛健之氣蔓延到每個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麼整個社會將會被一股浩然正氣所充盈。這才是《論語》這類文學經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們學習它的價值所在。

讀《論語》有感7

論語,千百年前的經典。流傳至今,有多少人曾今因論語而恍然頓悟。歷經歲月淘洗,它匯聚了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創造和知識。每一句話都含着無窮韻味,等待我們去發現。

學而篇有這樣一句話: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這句話在書上的譯文是“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説話就能兑現”。用比較專業的方面來理解“義”,“義”便是一種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可“禮”又是什麼?這樣疑問是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所謂儒家口中的“義”。

我認為,這句話中的“義”是自己的能力範圍,是自己承擔的事。摘星攬月,時光倒流,有那麼多事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有那麼多事情是我們只能幻想的。太過不現實的諾言最後也只能是化成虛無的泡沫。不管那個當年許下諾言的舊人是為這個諾言多麼努力過或者是隻當做一場一笑而過的遊戲都只能無力地看着現實把曾經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現實不是童話,諾言更不是一場遊戲,“義”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的,許下這樣的約言才能做到“言可復也”吧!在綠野仙蹤裏,多蘿西向奧茨大王請求送她回家,奧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後卻發現,奧茨大王僅是一個普通的魔術師,根本沒有能力送她回家。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嗎?奧茨大王最後的下場是原形畢露,沒有人再相信他。沒有做到“信近於義”的奧茨大王最後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誠信的根本是信近於義,誠信是一種美德,“信近於義”更是如此。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態度容貌莊矜合於禮,就不遭受侮辱。

恭維和恭敬,僅有一字之差,相差卻是甚遠。一個是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另一個卻是世俗中的不良行為。對待別人恭恭敬敬,別人也會如此待。反之,費盡心機去恭維別人,換來的只會是別人的鄙視與唾棄。恭敬對待別人是一種情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體現。恭維卻是極不自然的,處心積慮的'。

因不知其親,亦不可宗也。依靠關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隨隨便便相信別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經熟悉他的品質,依靠起來便踏實了。世説新語裏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魏朝的時候,一個叫許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歡用自己鄉里的人。有人就為此向皇6f56帝告狀,説他任人唯親。於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來。他怎麼辦呢?他對魏明帝説,我所推薦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自己甘願領罪。皇帝一考核,這些人個個官聲都非常好,十分稱職,於是把許允釋放了。

同樣故事還有一個:晉朝的時候,朝廷積貧積弱,謝安想組建一支新式軍隊捍衞國家,在選將上一直頗費躊躇,因為他知道最合適的人選只有他的侄兒謝玄,最後他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用了他。淝水之戰中,謝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謝石擔任前線大都督,侄兒謝玄任前鋒,兒子謝琰任前鋒中前鋒,後來以少勝多的大勝利充分證明,這一任命是完全正確的。

這兩個故事都説明了一個道理,在某些時候,舉薦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發揮出人才的優勢。

“信近於義”、“恭近於禮”、“因不失其親”這三句話,第一個講的是對言語的要求,第二個講的是對行動的要求,第三個講的是內心的依靠。它們同樣是做一個君子應該注意的三個方面。

亂世春秋,因為有了偉大的孔子,這段歲月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熠熠生輝。孔子面對一個個王朝的興盛衰敗,發出種種睿智的感歎。有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僅是如此一句簡單又複雜的話語,就可以讓我們後人無限感慨,無限領悟。不得不説,孔子,真君子也。

讀《論語》有感8

《論語》這本書是關於孔子還有許多名人在有生之日説的各種對我們一生有益的哲理。【應改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對我們的人生很有啟示的作用。”】於是【把“於是”刪去也很通順。】我很快就把這本書給瀏覽了一遍,【“其中”的前面應有一個全面的概括,不然,前後聯繫不緊密。可以加上:“真的,這本書儘管是古文,但很是通俗易懂,況且書中還有註釋及補充故事,我一下就明白了很多,”】其中,有一篇令我深有感觸。他是這樣説到的:【應刪去,免得與下文重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釋文:孔子説:“一個人不講信用,是行不通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這句哲理,具體【話的意思】就是講人的一生要講信用,如果不講信用,那麼他就等於沒有了人最重要的品質。我聽了【讀到】這句哲理,隱隱約約想到了一件和這一句話相照應的一件事。

那一次,我的兄弟黃子航在和我玩彈橡皮。他拿着一塊很大的橡皮拍着桌子,説道:“黃漢陽,你有本事就用橡皮把我的橡皮震飛。要是你能把我的橡皮真的震飛的話,我就給你十塊錢!”我聽了,靈光一閃,便站起來冷靜地【心頭一震,“蹭”地站了起來,】對他説:“真的嗎?”“真的!”他點了點頭,態度還十分堅決。頓時,我心中對黃子航和我開玩笑的戒心降低了。我伸出雙手,用眼睛瞄了瞄敵人,便神速般地用手震了過去。“啪!”一聲巨響帶動着黃子航的.橡皮一起飛了出去,這一場面使黃子航變得一臉的不可思議。過後,我將左手伸到黃子航肩膀邊,“錢!不許賴賬。”黃子航回過神來,便説:“兄弟,但是我們沒拉鈎啊?”【這裏寫得非常細緻,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聽了,簡直【有一種被戲弄被污辱的感覺,這個人還是我兄弟嗎?……要揉進想法,將當時內心的感受寫出來。】就是欺騙我,搞得我滿腦子都是。

“兄弟,再練練吧。”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遺憾地説。“好你個黃子航,竟然敢坑我。”我抓住他生氣地説道。他掙脱【這個詞用得好,寫出他想耍賴的態度。】出我的手,並説:“為什麼你當初要這麼急,我本來是要和你拉鈎的,可你……哎!”説完,他便走了,我聽了這一番話,這時出現了兩個我。一個説:“喂!你應該跑過去繼續去跟黃子航説清楚,直到他給你錢為止。”另一個説:“哎,你還是算了吧,同學之間沒事賭什麼錢呢?真是吃飽了沒事幹啊。”我想着想着,覺得應該把這事當作什麼都沒發生好了。但是,黃子航欺騙我的這件事,是讓我終生難忘的。【過於誇張,可改為:“我怎麼也難以忘記。”】

通過了這一件事,我感悟到人不講信用是不會受到別人的關心的,欺騙人家有什麼好處呢,就像黃子航一樣,讓人看着就很不舒服。【這一段進行總結,是不錯的。但是你這篇文章是讀後感,要與你讀的內容相掛鈎起來。可改為:“是啊,這和孔子説得多麼地相像,一個人不講誠信,會導致多麼可怕的後果。我原來還和黃子航是好兄弟呢,現在,這樣的‘兄弟’我還會繼續交往嗎?”】

但説到不誠信,我也幹過一個近期發生的一件事,不過我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也覺得不應該這樣做。

那天,我在忙着輸入作文,媽媽過來説道:“兒子,你輸入完之後到二樓來找我,我連忙點點頭,便繼續輸入作文了。過了一個小時,我輸入得不耐煩了,況且我的草稿寫了四面多,而且還修改得密密麻麻,完全讓人眼花繚亂。我想着想,我的腦海裏便出現了抄襲作文的念頭,這時,我的兩個“小心魔”又出現了,有一個説:“哎,想抄就抄唄!這是你的抉擇,總而言之,你想輕鬆點就試一次吧。”另一個爭論説:“你這明明是在自投羅網、自尋死路啊,萬一老師查了出來,你的面子就被毀了,而且那麼少的同學抄襲都被發現了,所以三十二計,走為上計。”我聽了,最終選擇了“邪惡”的一方,因為我很快就要回家了,沒多少時間了,況且才打到第二面,只好嘗試一下了……..

到了快上學的時候,我抄襲的事情被發現了,結果被媽媽大罵了一場,我也覺得這樣做不對,便按照媽媽的指令把真正的作文輸入了上去。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把這個作文完整地打了出來,媽媽也説:“你有那麼多時間玩,為什麼沒時間做作業呢?”我明白了,這樣對我沒有好處,這麼做,那麼那個作文也不是自己寫的,老師誇讚我也沒有意義,這樣欺騙了老師、同學、家人,也欺騙了自己,根本就沒有意思,通過努力得到的東西才是最有意義的。【這裏寫了想法,寫了對這件事的認識,從思想的角度來説,很好;從文章的角度來説,是又打開了另一個通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論語》這本書果然是有許多人生哲理,不僅這些,還教了我們遇到困難時怎麼做、客人來訪時怎麼做、做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怎麼做………但對比一下,我從小到大的行為都幾乎沒有《論語》裏面的哲理相同過,所以,我要繼續看《論語》,把裏面的知識都引用到生活中去,並用《論語》的哲理改正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本身。我多麼希望,要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像《論語》裏的哲理一樣該多好啊,這樣的話我們就有了個“文明社會”!【這一段的總結很好,進行深入地對比與抒發感想,使文章提升了一個層次。】

總評:你這篇文章寫得不錯,從讀《論語》中領悟到道理,再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寫事情中,寫得非常詳細,將人物的動作及語言、神態都寫了出來,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文章的結尾又進行總結,使文章的層次上升了一個台階。要是在事例與《論語》的內容在語言上多加聯繫,就會更好了。

讀《論語》有感9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為他視人如己,要求統治者關愛弱者,愛護百姓,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治國思想,四處遊覽、講學。“仁”是他的思想表現,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以德教化人們,以禮治理國家,他有一部著作,名為《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在《論語》集裏,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做為我的座右銘的,也有許多句子是終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學自己要對別人做什麼時,先想想自己是否願意承受這樣的事,如果自己不願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覺得《論語》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論語》裏面的這種人生修養,我認為是永遠年輕的,所以這種學習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還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讀《論語》有感10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彷彿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説,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閲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聖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啟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運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願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願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啟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11

孔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學説二千多年來一直給我們智慧的啟迪。他的思想學説,大都保存在《論語》一書中。誦讀《論語》這樣的古代經典詩文,就好像在與歷史上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談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這些話每次聽起來就像一杯冷飲,使我時刻保持清醒;也如一杯濃咖啡,讓我感受到興奮和動力。仔細讀這些話,才能深刻領悟先哲們的聰慧、風骨、肚量、操守等優秀的人文精神。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我是班級的大隊長,平時成績還可以,但是其它學生也有他們的長處。比如,有的人喜歡畫畫,有的人喜歡體育,有的人喜歡唱歌,這些優點都很難能可貴,也是我應該學習的。即使平時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我也應當作一面鏡子,看一看我有沒有,我還要站出來幫他們指出缺點,和他們共同進步。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時光飛逝,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等到長大了就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後悔。有的時候我會為了玩而應付作業草草了事。孔子的'話使我明白,我們既要快樂健康地成長,也要多學本事,因為本領是一天一天積累下來的。時間找不回來,優秀的人懂得如何利用時間,懶惰的人只會打發時間。

我很喜歡《論語》這本經典誦讀,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經典是高尚的,是五千年曆史長河的積澱,是永不過期的精神食糧,塑造了我們民族的品格和魂靈。

讀《論語》有感12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句話是于丹《論語心得》對《論語》的總結。那麼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就要有一個好心態,不然,儘管你富有,你也不會快樂。這是我讀了《論語心得》後的最大收穫。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果。這一點,從《論語心得》中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對比就可以體現出來。

于丹《論語》心得中舉例説“一個外國足球明星,小時候他媽媽去醫院拔牙,因為心臟病突發,死在了拔牙椅上。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裏。小男孩長大後,變成了家喻户曉的足球明星,只是,媽媽死在拔牙椅上的陰影在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醫,牙痛時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話説:“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有一天,他終於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對他説:“那快點把那顆牙拔掉啊,總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卻説:“我媽媽死在了拔牙椅上,我會不會也和她一樣。”家人安慰他説:“不必擔心,我們把牙醫請到家裏來,我們在一旁陪着你。”儘管他很不情願,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當那個牙醫到他家準備拔牙工具時,那個足球明星已經死了。”牙疼,本是一個人人都會有的小病,可他卻用對拔牙的恐懼心理,殺了自己。我爺爺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媽媽一開始瞞着爺爺,怕影響爺爺情緒,可爺爺卻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並很快做了手術,還在20xx年3月開始化療。在第三階段化療中,由於藥物的作用使爺爺變的滿頭白髮。每天早上起牀枕頭上滿是掉落的`白髮。一天,爺爺去醫院抽血化驗,身體虛弱,本應好好休息,可爺爺卻依舊頂着烈日去學校接我妹妹,爺爺回到家,只見頭上大汗淋漓,面無血色,竟險些暈倒。家人都勸告爺爺:“化療不行就做到這,不往下做了。”可爺爺選擇了堅持,最後爺爺圓滿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療。不僅如此,爺爺還天天堅持早鍛鍊,一個星期還到郊外釣一次魚,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調養,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態讓爺爺戰勝病魔,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從足球明星和我爺爺的事對比不難看出,心態的好壞決定事的成敗。

讀《論語》有感1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呼出。蔣勛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説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麼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於: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後,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於壽。

對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峯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裏,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着着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於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閒適地享受生活,釋放着生命最沉靜的光芒。

讀《論語》有感14

《于丹的<論語>心得》,粗讀了一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于丹教授講得太好了!也感歎領導的先知。曾經粗略地讀過《論語》,但總是懵懵懂懂,不勝其意,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的一棵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今聽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看了她對《論語》的解讀,有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她用通俗的語言將這種樸素的哲學以生活的事例展現給觀眾,有一種心靈的觸動。她把一般人很難讀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她説: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温馨的勸導。

于丹教授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為大家講述她解讀《論語》的心得,教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給我們的生命之旅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論語--處世之道》,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于丹教授講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們做事情也要講究分寸,做到什麼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們做的什麼事情不一定分好壞,是分時間的,什麼時候做對,做不對,應該分為不同的場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這個時候做就不應該,換個時間做就對了。她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則面對一切。在偉大的宇宙空間,人生僅僅是流星般的閃光,在無限的河流裏,人生僅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説人生有限,我們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即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我們現代人太需要心靈快樂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這個時侯給我們解讀《論語》,無疑是給我們這些在塵世忙碌奔波的人們送來的一碗碗心靈雞湯。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説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説半部《論語》可修身養性。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説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常説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我們人應該隨時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騙自己的話,那還能相信誰了呢?人的行為要有分寸。做什麼事情都要懂得適度。做事情也不用過於密集。于丹教授講了“豪豬的哲學”,彼此不傷害又能保持温暖。與領導、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當然,這並不是疏遠朋友,當朋友有需要的時候,一定是能幫上忙的一定幫。交友原則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納自己。我們説交結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結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於約束、控制自己,該説的該做的大膽去説去做,不該説不該做的堅決不説不做。現在同學之間,將來人際之間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單憑一方的主觀願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寬容,落落大方,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誠的情感,而寬容大度正是這一情感的核心。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社會競爭越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論語》與我們可謂是一碗温暖、甜美的心靈雞湯。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真理,“就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就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它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那麼,快樂的祕笈是什麼呢?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像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樣還不夠,還要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就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內心要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快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這樣才是心靈的歡樂。又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所以每個人的一生中又難免有缺憾和痛苦,如何以平和的心對待它,這是《論語》的精華之一,它讓人明白: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缺憾與痛苦,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愁腸百結或淚流滿面,這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它的後果就如同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面對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頑強的毅力與堅強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誰也救不了你!人生如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了痛苦還要學會寬容與善待。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奉勸眾人,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坦然的面對與原諒有負與你或背棄你的人。不要追求不應屬於你的東西,否則傷痛的終會是你自己的心。是啊!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説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不論我們富甲天下或是位極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善良、堅韌、頑強、刻苦、純樸之泉的灌溉,不論我們一貧如洗或者位卑如蟻,同樣可以獲得快樂的每一天!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的思想、睿理貫串着我們生命、生活的全部,以黎明的弱智,窮盡一生也不能解讀一、二。對於我,能夠學一個字,明一道理就足夠我享用一輩子了。

于丹教授的精闢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後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

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就用於丹教授的話來結束這支離破碎的文字、飄忽不定的思緒吧: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讀《論語》有感15

懂了,我終於徹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確,就像這道數學題一樣,在我們生活着的這個熟悉的世界裏,還有許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誠實地去面對一切,會就是會,懂就是懂,千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如若這樣,我們的飛船還怎麼上天

潛艇還怎麼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説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其實,丁教授大可不必説“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説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説:“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説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説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也許,一些人在説“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着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説“不知道”。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熱門標籤